You are on page 1of 10

 

 
 
 
 

K. Chan 2015 MOCK

中國語文  試卷一 
 
答案 
(只供參考) 

1
© by 英皇教育 K. Chan
第 一 篇
 
1. 第一篇共有 12 個段落,按結構可分成四個部分。試指出第一、二、三部分分
別由哪些段落組成。 (3 分)然後概述第一、二、三部分的內容大意,並把答
案填寫在下表內。(9 分)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第一 簡述幾十年來的流浪生涯,反思何處是自己的故
第 1-4 段
部分 鄉。 

第二 記叙老家(新會)的景物,抒發自己對故鄉陌生
第 5-8 段
部分 的感情。 

第三 記述作者探望外婆/外婆不是浙江人,突顯自己
第 9-11 段
部分 對「家鄉」的茫然之感。 

第四
第 12 段 重申自己對自我身份的疑惑。
部分

 
 
 
 
 
 
 
 
 
 

2
© by 英皇教育 K. Chan
2. 在第 2 段,作者說「我走過田野、穿過城市,我到過許多許多地方」
,在全文
意思上起了什麼作用?(2 分)

3. 假若把第一篇的第四段刪去,對全文主旨而言,是否更為合理?試略加說明。
(4 分)

不合理。
第 4 段乃回應第 3 段所設的問題,正正加強作者對不肯定自己家鄉在何處的懊惱
和困惑。
合理。
因為第 3 段的設問句,已顯示作者不知道自己的故鄉,無必要再說「我不知道」。

4. 在第 7 段,作者說「但老家於我,卻已無故園的感覺」
,是運用甚麼寫作手法?
目的何在?試略加說明。(3 分)

對比手法。老家本應有故鄉、故園之感。但作家對其老家(新會)人或言語均感
到陌生,有被放逐的棄兒之感,所以不認為這裡是他的故園。作者以老家對比故
園,帶出縱使他有「老家」之地,卻無「故園」之情。

5. 作者分別記述新會和杭州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這些景色有什麼共同的特
點?作者的感受又有什麼相似性?(6 分)

各地都是詩情畫意、美麗怡人(+例子),但作者對這些地方都是陌生、茫然。
(+例子)

3
© by 英皇教育 K. Chan
6. 作者於文中擅用省略號,試說明省略號在全文起了什麼作用?(4 分)
 
第 6 段:強調新會景色怡人,懾人心靈
第 8 段:江南的地方果子,四時均有不同味道
第 9 段:在外婆家有無限的淘米樂趣
第 11 段:突顯喜歡杭州各種景物 + 對杭州的陌生感到無奈

4
© by 英皇教育 K. Chan
第 二 篇
 
7. 在第 2 段,作者說「這些花全是從中國來的吧!」,表達了甚麼感情?(2
分)

8. 在第 3 段,作者為什麼說「淚,不知為什麼流下來」?從情感上和結構上加
以說明。(6 分)

情感上:憶起童年在中國的回憶,不禁對自己飄泊半生感到傷感。

結構上:開啟下文記述自己平生的經歷,當中的傷感正是在美國觀花而落淚的原
因。

9. 作者以美國著名小說中一位中國人的故事說明:(2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中美文化差異,存在歧視。 ○ ● ○
               
     
 
       
10. 在第 8 段,作者說「花搬到美國來,我們看著不順眼」,是運用了什麼寫作
手法?(2 分)

11. 承上題,這句句子與文章哪句表達相同意思?(2 分)

5
© by 英皇教育 K. Chan
12. 在第 9 段,「把它點綴得美麗了」一句的「它」是指什麼?為什麼「它」會
「綴得美麗」?(5 分)

「它」指中國。
在第 9 段中,作者記述中國的神話故事、山河、詩歌,說明中國不只花美,其他
的美德和優秀的文化,都把中國「綴得美麗」。

「把它點綴得美麗了」一句的主語是「祖國」,「它」是代名詞。所以中國不只
花美,其他的美德和優秀的文化,都把中國「綴得美麗」。

13. 在第 9 段中,作者引思肖的故事,抒發甚麼感情?(7 分)

作者藉思肖所畫的蘭花根飄於空中的原因,點出植物無根即人如無國,抒發了國
破家亡的悲衷。

14. 有人認為篇名〈失根的蘭花〉應改為〈失了根的花〉,你認為何者較適合?
試略加說明。(4 分)

〈失根的蘭花〉較適合。
全文以思肖畫蘭,比喻「祖國已破」,是藉一個故事總結全文主旨,篇名點明故
事主題,畫龍點精,故此較為適合。

〈失了根的花〉較適合。
全文只在第 11 段提及蘭花,蘭花在全文代表性不高;相反文章起首即謂作者在
美國觀花,而自己亦是「失了根」的旅人,故此較為適合。

6
© by 英皇教育 K. Chan
15. 細閱以下一段文字,然後結合第一和第二篇內容,完成下表:(塗滿與答案
相應的圓圈)(7 分)

旅路中,遇著他們,隨興做了伴。我本是意隨路走,不確定走上哪兒暢懷、奇情,
往往五天四夜露宿在外,不見一個人一隻牲口,只見忽隱忽明的泥草路上偶有轍
痕,有的是歲的,有的約莫前朝了。他們算是半個遊民,本鄉欠糧,年歲不好時,
千里迢迢到異鄉討活兒做,賣點營生,看看一年將磬,開始往回走。他們的身上
仍有一條紅塵絲線,繫得緊緊的,總要帶點銀兩、時興吃食,回老鄉過年。不管
那條紅絲在風吹雨打中染了多少悲哀故事,他們每到秋冬之交,就會被絲線牽
引,回老家去團圓,一切吃苦都為了團圓。

簡媜〈孤寂〉(節錄)

張抗抗  陳之藩  簡媜
〈故鄉在遠方〉  〈失根的蘭花〉  〈孤寂〉
文中具思
○ ● ●
鄉之情
歌頌故鄉
○  ○  ○ 
的偉大
運用借景
●  ●  ○ 
抒情技巧
記述了悲
●  ●  ● 
哀的故事
 

7
© by 英皇教育 K. Chan
第 三 篇
 
16.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5 分)
 
① 不可須臾離也。 須臾:一刻/片刻

② 萬物育焉。 育:生長 

③ 道之不明也。 明:明顯/鮮明/清晰 

④ 不陵下。 陵:欺侮 

⑤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俟:等待
 
 
17.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4 分)
 
① 發而皆中節。 
 
發出的情感合乎節度_ 
 
②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守道安分,無論在什麼地位、地方、時間都能自得
 
18. 試根據有關內容,判斷以下陳述。(4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① 孔子認為人要飲食才知道「道之行」的道理。 ○ ● ○ 
 
② 能做到不怨天尤人的就是君子。           ● ○ ○ 
 
19. 孔子以甚麼比喻君子做人的道理?(1 分)

射箭 

20. 承上題,孔子以此想說明甚麼的做人道理?(2 分)
 
凡事要依靠自己的能力。 

8
© by 英皇教育 K. Chan
21.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
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
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節錄) 
 
① 朱熹認為「中庸」是?(2 分) 
 

② 第三篇作者和朱熹皆運用甚麼寫作手法說明他們的主旨?(2 分) 
 

③ 綜合兩則文言文,你認為怎樣才是「中庸之道」?(3 分) 
 
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  試  卷  完  ─ 

9
© by 英皇教育 K. Cha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