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3

中國上古史(106)

第 12 週 【蛻變時代】戰國政治社會變革:與學術思想的對話

思考 : 1. 從西周到春秋、戰國,人口、戰爭、都城的規模及結構、國家及政府的形態,都發生巨大的變
化。請嘗試作個扼要的描述,並試著說明這些現象彼此間的關係,以及能夠造成這一變遷的
物質和技術條件為何。
2. 階級變動向來是討論戰國史的核心主軸,鐵器革命則是最慣見的解釋模式。對這兩大課題,
究竟有哪些資料可以證明其具體的作用、以及推動歷史發展的機制?這兩者是獨立發生的,
還是彼此有關的?
3. 春秋時代的制度改革(包括五霸不同的政治形態),與戰國代的重大變法,是連續的發展,
還是存在著斷裂或轉折?請分析其中連續的線索,或斷裂、轉折的結構樣貌。
4. 在上述動向中,如何理解儒家、道家的政治主張?漢代以後,政治思想主要由這兩家分庭抗
禮,該怎麼解釋?
作業: 1. 從西周到春秋、戰國,各國的疆域、都邑的數量,都發生重大的擴增。請利用歷史地圖,嘗
試以量化數據來描述發生了怎樣的變遷。
2. 請選擇思考問題中的一項,參考至少三種文獻,提出你自己的分析。
教材 : 1. 錢穆,《國史大綱》,第五、六章 對戰國史精彩的宏觀論述
2. 楊寬,《戰國史》(臺灣商務,1997 增訂版),第五、六章戰國史權威之作,對變法描述詳盡
3. 嚴耕望,〈戰國時代列國民風與生計〉,《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聯經,1991),頁 95-112
列國社會、民風不同,經濟特質有別。可略讀,或僅讀頁 108-112 總結。
4. 嚴耕望,〈戰國學術地理與人才分布〉,收於:《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臺北:聯經,1991
/ 北京:中華,2006;又收於《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古籍,2009 可略讀
推薦 : 1. 楊寬,《戰國史》(臺灣商務,1997 增訂版),第八章〈合縱連橫與兼併戰爭的變化〉 欲詳
細認識戰國國際形勢可參考此篇
2.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2005),第七章第二節「先秦時期華夏諸國的
疆域」,頁 93-98
3. 史念海,〈戰國時期的交通道路〉,《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 年第一期,頁 19-57
4.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商務/聯經/蘭臺) 〈魏文侯禮賢考〉、〈商鞅考〉論法家起源,
尤值參考。有一可供檢索的資料庫:http://csptp.digital.ntu.edu.tw/#event-tl-rob
5. 許倬雲,《萬古江河》,第二章第四、六、七節
6.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北京:文物,1991 增訂本
7. 陳彥良,〈戰國迄漢初區域交通和市場網絡〉,《台灣師大歷史學報》34 期,2005.12
8. 楊寬,〈雲夢秦簡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和農業政策〉
、〈釋青川田牘的農業政策〉,收於《楊寬古
史論文選集》(上海人民,2003)
9. 楊善群,〈論春秋戰國間的世卿制〉,《求是學刊》1988:5,72-77 「中國期刊網」
10. 劉煒、何洪,《春秋戰國:争霸圖強的時代》(中華文明傳真 3),商務(臺灣/上海),
2001 中華文明傳真(3)戰國年表 中華文明傳真(3)戰國變革 中華文明傳真(3)軍事與戰爭
11. 劉煒、何洪,《秦漢:開拓帝國之路》(中華文明傳真 4),商務(臺灣/上海),2001 秦的崛

12.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2005/5/19),第七章第六、七節(平山三汲、
新都馬家),頁 435-463
13. 裘錫圭,〈戰國時代社會性質試探〉,收於《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1992)
14. 梁雲,《戰國時代的東西差別:考古学的視野》,北京:文物,2008

1
中國上古史(106)

15. 滕銘予,《秦文化:從封國到帝國的考古學觀察》,北京:學苑,2003
16. 楊建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北京:文物,2004
17. 許宏:《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三聯書店,2016
18. 唐際根,〈先秦兩漢時期鐵器的生產應用與社會發展進程問題——讀《先秦兩漢鐵器的考古
學研究》〉,《華夏考古》2009:4 「中國期刊網」
參考 : 1.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
2.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灣商務,1993 修訂本初版),第三章
3. 齊思和,〈戰國制度考〉、〈孟子井田說辨〉,《中國史探研》,北京:中華,1981
4. 沈長雲,《先秦史》,第六、七章,頁 233-355
5. 傅樂成,《中國通史》,第三章,頁 46-49
6. 蕭璠,《先秦史》,第四章,頁 99-159
7. 杜正勝,《編戶齊民》,臺北;聯經,1990
8. 賴建誠,〈商鞅與壞井田:諸說對比〉 網路:http://blog.ylib.com/lai/Archives/2007/12/10/4333
9. 錢穆,〈周官著作時代考〉,《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聯經/蘭臺)
10. 石璋如等著,《中國歷史地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
11. 沈長雲、楊善群,《戰國史與戰國文明》,〈第一章〉基本文獻、考古文物資料和大陸學界研究
概況
12. 林劍鳴,《秦史稿》,上人民,1981 等
13. 馬非百,《秦集史》,北京:中華,1982
14. 李學勤,〈(銀雀山漢簡)〈田法〉講疏〉、〈〈市法〉講疏〉,收於作者《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臺北市:時報,1994),頁 366-387
15. 胡平生,〈青川秦墓木牘〈為田律〉所反映的田畝制度〉,《胡平生簡牘文物論集》,台北:蘭
臺,2000(網路版 http://www.cssn.cn/zgs/zgs_zggds/201310/t20131025_545286.shtml )
16. 許宏,《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北京:燕山,2000)
17.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2003)
18. 曲英杰著,《古代城市》(北京:文物,2003)
19. 徐蘋芳:〈中國古代城市考古與古史研究〉,見所著《中國歷史考古學論叢》(臺北:允晨,
1995),頁 89-104
20. 杜正勝,〈周秦城市──中國第二次「城市革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 本
4 分(1980.12),收於《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1992)
21. 許倬雲,〈周代都市的發展與商業的發達〉,收於《求古編》(台北:聯經,1984),及杜正
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1979),頁 889-922
22. 王煥林,《里耶秦簡校詁》,北京:中國文聯,2007
23. 增淵龍夫,〈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國家〉,收於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
華世,1979),頁 851-887
24. 繆文遠,〈食貨考〉,《戰國制度通考》(成都:巴蜀,1998),頁 33-80
25. 劉澤華主編,《中國通史教程(第一卷先秦兩漢時期)》(上海:復旦大學,2005),第三
章,頁 188-276
26. 白雲翔,《先秦兩漢鐵器的考古學研究》,北京:文物,2005
27. 劉興林,《先秦兩漢農業與鄉村聚落的考古學研究》,北京:科學,2017
28. 黃錫全,《先秦貨幣通論》,北京:紫禁城,2001
29. 陳隆文,《先秦貨幣地理研究》,北京:科學,2008

2
中國上古史(106)

30. 李訓詳,《先秦的兵家》(臺大文史叢刊 88),臺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1


31. 陸德富,《戰國時代官私手工業的經營形態》,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1 (CNKI)
32. 何鑒菲,〈書評:Anthony J. BARBIERI-LOW, “Artisan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中
國秦漢時期的工匠》)〉,《歷史人類學學刊》5 卷 2 期,2007.10
33. 陳振中,《先秦手工業史》,福州:福建人民,2009 年
34. 佐竹靖彥主編,《殷周秦漢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2008)
文獻: 1.《史記》:〈秦本紀〉
、〈秦始皇本紀〉
、〈十二諸侯年表‧序〉
、〈六國年表‧序〉、
〈白起王翦列
傳〉、〈魏公子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
2.《戰國策》可參考:1.范祥雍《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2006) 2.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
(成都:巴蜀書社,1998 三版)
3. 《世本八種》,上海:商務,1957/北京:中華/北京圖書館/臺北:西南書局等
4.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方詩銘、王修齡輯證,上海:上海古籍,1981/臺北:華世
1983)與《竹書紀年八種》,臺北:世界
5.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北:臺灣商務,2002
6. 楊寬、吴浩坤主編,《戰國會要》,上海古籍,2005
7. (清)孫楷著,楊善群校補,《秦會要》,上海古籍,2005
8. 睡虎地秦墓竹簡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1990 修訂本
9.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10. 荆門市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北京:文物,2011-10
顧炎武 日知錄卷十七 周末風俗
《春秋》終於敬王三十九年庚申之歲,西狩獲麟。又十四年,為貞定王元年癸酉之歲,
魯哀公出奔,二年,卒于有山氏,《左傳》以是終焉。又六十五年,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之
歲,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又一十七年,安王十六年乙未之歲,初命齊大夫
田和為諸侯;又五十二年,顯王三十五年丁亥之歲,六國以次稱王,蘇秦為從長。自此之後,
事乃可得而紀。自《左傳》之終以至此,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闕軼,考古者為之茫昧。
如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
王矣; 原注:《史記.秦本紀》:「孝公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于逢澤以朝王。」蓋顯王時。春秋時猶嚴祭祀、
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 ;春秋時猶宴
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
此皆變於一百三十三年之間,史之闕文,而後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
之道盡矣! 原注:李康〈運命論〉云:「文薄之獘漸於靈景,辯詐之偽成於七國。」
馴至西漢,此風未改。故劉向謂其「承千歲之衰周,繼暴秦之餘獘,貪饕險詖,不閑義
理。」觀夫史之所錄,無非功名勢利之人、筆札喉舌之輩,而如董生之言正誼明道者,不一
二見也。
蓋自春秋之後,至東京而其風俗稍復乎古。吾是以知光武、明、章,果有變齊至魯之功,
而惜其未純乎道也!自斯以降,則宋慶曆元祐之間為優矣。嗟乎!論世而不考其風俗,無以
明人主之功,余之所以斥周末而進東京,亦《春秋》之意也。

一、戰國授田制與農業、戶口管理

《孫子兵法‧吳問》授田制與兵源問題 銀雀山漢墓竹簡,1972 年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 1 號漢墓出土,整簡、殘


簡共 4942 枚,殘片數千枚。
《孫子兵法》簡三百多枚,含十三篇。又有《孫子兵法》佚書四篇,其中《吳問》記
載孫子向吳王分析晉國六卿之發展。同出有《孫臏兵法》。

3
中國上古史(106)

吳王問孫子曰:「六將軍分守晉國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孫子曰:「笵、中行氏先
亡。」
「孰為之次?」 「智氏為次。」 「孰為之次?」 「韓、魏為次。趙毋失其故法,晉國歸焉。」吳
王曰:「其說可得聞乎?」孫子曰:「可。范、中行氏制田,以八十步為畹,以百六十步為畛,
畹是耕作單位,畛是土地單位。一畛二畹,應係輪耕之需要。而伍稅之。一說,按伍收稅,共同承擔。一說,稅額
定五分之一。其制田狹,置士多; 田地狹則士兵多。可見土地單位代表授田大小,授田少則受田戶多,兵士依
戶數徵取。伍稅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驕臣奢,冀功數戰,故曰先(亡。智氏制田,
以九十步為畹,以百八十步為畛,而伍稅之。其制田陝,置士多;) 以上原闕,以意補。公家富,
置士多,主喬驕臣奢,冀功數戰,故為笵、中行氏次。韓、魏制田,以百步為畹,以二百步
為畛,而伍稅〔之〕。其制田陝,置士多;公家富,置士多,主喬驕臣奢,冀功數戰,故為
智氏次。趙氏制田,以百廿步為畹,以二百卌步為畛,公無稅焉。公家貧,其置士少,主儉
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國。晉國歸焉。」吳王曰:「善。王者之道〔明矣〕,厚愛其民者也。」
李悝「盡地力之教」 《漢書‧食貨志》。一夫百畝,穀物交易。
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方百里,提封九萬頃, 封疆約九萬頃。一頃為百畝。
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畮 通畝,治田勤謹則畮益三升, 每畝可多收三升粟。十升為一斗
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矣。」又曰:「糴, 糴音笛,本指買穀物,
在此指穀價。甚貴傷民, 民在此指工商諸業之民。甚賤傷農。……善為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盡
地力之法在使民勤耕。

「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畮,歲收畮一石半, 平均收穫量,為稍低的估計。為粟百五十石。
除十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石。
以上計算剩餘糧。

「石三十, 每石粟賣得三十錢。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 社為土地之神,故與閭


連稱。嘗、新,皆祭祀之名,配合季節為之。用錢三百,餘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
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
耕之心,而令糴至於甚貴者也。
「是故善平糴者, 平糴,調節價格。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 通熟。上孰其收自四, 收穫四倍於
前舉之數。此下均為約略之數。餘四百石; 餘糧數。下同。中孰自三,餘三百石;下孰自倍,餘百石。
小飢則收百石,中飢七十石,大飢三十石。故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 國家收購餘糧四分之三。中
孰則糴二, 收購三分之二。下孰則糴一, 二分之一。使民適足,賈平則止。足夠供應工商之民及價格穩
定即停止收購。小飢則發小孰之所斂,中飢則發中孰之所斂,大飢則發大孰之所斂,而糶之。糶
音跳,出售穀物。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也。」行之魏國,國以富
彊。
孟子.滕文公
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曰:『為
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
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凶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
使畢戰問井地。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夫
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
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
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
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
在君與子矣。」
周禮.地官.大司徒

4
中國上古史(106)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以其室數制之。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
之地三百畝。
睡虎地秦墓竹簡《田律》
入頃芻稾,以其受田之數,無豤(墾)不豤(墾),頃入芻三石,稾二石。
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附魏律二條 戰國晚期戶籍與身分
廿五年閏再十二月丙午朔辛亥 ), 朔日初一,為丙午,則辛亥初六。由月分和朔日可推知此係魏安釐王 廿
五年,公元前 252 年。告相邦 即相國:民或棄邑居野, 不再邑居。入人孤寡, 入贅孤兒寡婦之家。徼人婦
女, 徼,誘拐。非邦之故也。反常現象。自今以來,假門逆旅、假門指依託舊有戶口者;逆旅指外來寄居者。
贅壻後父,勿令為戶,勿予田宇。三世之後,欲仕仕之,仍署其籍曰:「故某慮贅壻某叟之
仍孫。」魏戶律。 慮通閭,閭里。
廿五年閏再十二月丙午朔辛亥,告將軍:假門逆旅、贅壻後父,或率民不作,不治室屋,寡
人弗欲;且殺之,不忍其宗族昆弟。今遣從軍,將軍勿恤視;烹牛食士,賜之參飯而勿予殽。
攻城用其不足,將軍以堙壕。魏奔命律。
青川郝家坪秦牘《為田律》 收於《散見簡牘合輯》604 頁。田野阡陌管理制度

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內史匽:「(民?)(臂?),更修《為田律》:『田廣一步、
袤八則, 1977 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墓竹簡:「卅步為則。」八則二百四十步。為畛;畝二畛,一百 陌道;
畛,土地單位。一畝二畛,田廣二步,長二百四十步,畝間有陌道。百畝為頃,一千 阡道。道廣三步;封高
四尺,大稱其高;捋高尺,下厚二尺。封,疆界標誌,為臺狀;埒,疆界標線。崔豹《古今注》:「封土為
台,以表識疆境也。于二封之間又為趲埒,以畫分界域也。」以秋八月修封捋,正彊 疆畔,及癹千 阡百 陌
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及阪險。十月,為橋、修波隄、利津梁、鮮草離。非除道之時而有陷敗不
可行,輒為之。』」 (以上為正面)
四年十二月不除道者 (?)一日 (?)一日 辛一日 壬一日 亥一日 辰一日 戌一日
(?)一日 (以上為背面)

二、養客進賢之風與官僚制度

史記‧魏世家 魏文卜相(卜:問。)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任西門豹守鄴,而河內稱治。〔正義:
河北為河內,河南為河外。〕

 魏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嘗教寡人曰『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
〔徐廣曰:「文侯弟名成。」〕二子何如?」李克對曰:「臣聞之,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闕門之
外,不敢當命。」文侯曰:「先生臨事勿讓。」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
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
「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
 李克趨而出,過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李克曰:「魏
成子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於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
進也。君內以鄴為憂,臣進西門豹;君謀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以拔,無使守之,臣進
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臣何以負於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於子之君者,
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君問而置相,『非成則璜,二子何如』?克對曰:『君不察故也。居視
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
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為相也。且子安得與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祿千鍾,什九在外,

5
中國上古史(106)

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之所進五人者,君皆
臣之。子惡得與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對,願卒為弟子。」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將殺奢。奢因說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
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
上下平則國彊,國彊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
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三、商鞅變法與秦國制度

史記‧秦本紀

(秦孝公)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甘龍﹑杜
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為左庶長。……十
年,衛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十二年,作為咸陽,築冀闕,秦徙都之。并諸小
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為田開阡陌。東地渡洛。十四年,初為賦。十九年,天
子致伯。二十年,諸侯畢賀。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朝天子。
史記‧商君列傳
以衞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1]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姦者腰斬,告姦
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姦者與降敵同罰。[2]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3]有軍功者,各
以率受上爵;為私鬪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4]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
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5]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6]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
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衞鞅曰:「法之不
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
日,秦人皆趨令。行之[七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
於私鬪,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衞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
於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
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居三年,作為築冀闕宮庭於咸陽,秦自雍徙都之。[7]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
[8]而集都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9]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10]平斗桶
權衡丈尺。 [桶音甬,斛也。]
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居三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
附:商君變法年表 (參據秦本紀、秦始皇本紀、商君列傳、錢穆《先秦諸子繫年》)

(前 361)秦孝公元年。下求賢令。衛公孫鞅自魏入秦。

(前 359)三年。用衛鞅為左庶長,定變法之令。

(前 352)十年。衛為大良造,伐安邑,降之。其明年圍魏固陽,降之。

(前 350)十二年。作為咸陽。初聚小邑為三十一縣(秦本紀作四十一縣。),令為田開阡陌。

(前 349)十三年。初為縣,有縣令、秩史。始都咸陽。

6
中國上古史(106)

(前 348)十四年。初為賦。

(前 343)十九年。天子致伯。(齊敗魏馬陵,虜太子申,殺將軍龐涓。據《竹書紀年》)

(前 342)二十年。商君伐魏,虜公子卬。(據《竹書紀年》)

(前 340)二十二年。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前 338)二十四年。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商君誅,車裂以徇秦國。

(前 337)秦惠文王元年。(申不害於孝公七年為韓相,此年卒。)

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 (秦國法律制度)
治獄 治獄,能以書從其言,毋治(笞)諒(掠)而得人請(情)為上;治(笞)諒
(掠)為下;有恐為敗。
訊獄 凡訊獄,必先盡聽其言而書之,各展其辭,雖智(知)其訑,勿庸輒詰。其辭已盡書
而毋(無)解,乃以詰者詰之。詰之有(又)盡,聽書其解辭,有(又)視其它毋(無)解
者以復詰之。詰之極而數訑,更言不服,其律當治(笞)諒(掠)者,乃治(笞)諒(掠)。
治(笞)諒(掠)之必書曰:爰書:以某數更言,毋(無)解辭,治(笞)訊某。(以上司法
案件審訊規定)

告臣 爰書:某里士五(伍)甲縛詣男子丙,告曰:「丙,甲臣 (奴),橋(驕)悍,不田
作,不聽甲令。謁買(賣)公,斬以為城旦,受賈(價)錢。」‧訊丙,辭曰:「甲臣,誠悍,
不聽甲。甲未賞(嘗)身免丙。丙毋(無)病也,毋(無)它坐罪。」令令史某診丙,不病。
‧令少內某、佐某以市正賈(價)賈丙丞某前,丙中人,賈(價)若干錢。‧丞某告某鄉主;
男子丙有鞫,辭曰:「某里士五(伍)甲臣。」其定名事里,所坐論云可(何),可(何)
罪赦,或覆問毋(無)有,甲賞(嘗)身免丙復臣之不也?以律封守之,到以書言。 (奴隸
制度。下同。)

黥妾 爰書:某里公士甲縛詣大女子丙,告曰:「某里五大夫乙家吏。丙,乙妾也。乙使甲
曰:丙悍,謁黥劓丙。」‧訊丙,辭曰:「乙妾也,毋(無)它坐。」‧丞某告某鄉主:某里
五大夫乙家吏甲詣乙妾丙,曰:「乙令甲謁黥劓丙。」其問如言不然?定名事里,所坐論云
可(何),或覆問毋(無)有,以書言。
遷子 爰書:某里士五(伍)甲告曰:「謁鋈親子同里士五(伍)丙足,遷蜀邊縣,令終身
毋得去遷所,敢告。」告法(廢)丘主:士五(伍)咸陽才(在)某里曰丙,坐父甲謁鋈其
足,遷蜀邊縣,令終身毋得去遷所。論之,遷丙如甲告,以律包。今鋈丙足,令吏徒將傳及
恒書一封詣令史,可受代吏徒,以縣次傳詣成都,成都上恒書太守處,以律食。法(廢)丘
已傳,為報,敢告主。 (父告官罰子。)
告子 爰書: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親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謁殺,敢告。」即
令令史己往執。令史己爰書:與牢隸臣某執丙,得某室。丞某訊丙,辭曰:「甲親子,誠不
孝甲所,毋(無)它坐罪。」 (父告子不孝。)

秦軍功爵二十等 (成熟時期)

類別 爵稱爵等
無爵 士伍(五) 大夫 大夫 5 卿 左庶長 10 關內侯 19
諸侯
士 公士 1 官大夫 6 右庶長 11 徹侯 20
上造 2 公大夫 7 左更 12

7
中國上古史(106)

簪裊 3 公乘 8 中更 13
不更 4 五大夫 9 右更 14
少上造 15
大上造 16
駟車庶長 17
大庶長 18

參考:江陵張家山漢簡 (呂后)《二年律令》中的戶律 (漢初制度,反映部分秦制)

關內侯九十五頃,大庶長九十頃,駟車庶長八十八頃,……五大夫廿五頃,公乘廿頃,公
大夫九頃,官大夫七頃,大夫五頃,不更四頃,簪嫋三頃,上造二頃,公士一頃半頃,公
卒、士五、庶人各一頃,司寇、隱官各五十畝。不幸死者,令其後先擇田,乃行其餘。(受田制
度)

宅之大方卅步,徹侯受百五宅,關內侯九十五宅,大庶長九十宅,……五大夫廿五宅,公
乘廿宅,公大夫九宅,官大夫七宅,大夫五宅,不更四宅,簪嫋三宅,上造二宅,公士一
宅半宅,公卒、士五、庶人一宅,司寇隱官半宅。欲為戶者許之。 (受宅制度)
受田宅,予人若賣宅,不得更受。 (田宅買賣)
代戶、貿賣田宅,鄉部、田嗇夫、吏留弗為定籍,盈一日,罰金各二兩。 (田宅登記)

自五大夫以下比地為伍,以辨□為信,居處相察,出入相司。有為盜賊及亡者,輒謁吏典。
(什伍制。「五大夫」為受什伍制管轄下最高爵等,其名稱或許由此而來。)

軍功爵地位──《九章算術》卷三 衰分 等差級數問題。衰音崔,差。
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秦爵:一級公士,二級上造,三級簪褭,四級不更,五級
大夫。共獵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 依照爵級差來分配。問各得幾何?

 荅曰:大夫得一鹿、三分鹿之二。 不更得一鹿、三分鹿之一。
 簪褭得一鹿。 上造得三分鹿之二。 公士得三分鹿之一。
術曰:列置爵數,各自為衰;副并為法;以五鹿乘未并者各自為實。實如法得一鹿。【說
明】各自為衰,各自爵級數為差等;副并:總和;法:分母。未并:各人爵級。實,分子。實如法得一鹿,即分子等
於分母者得一鹿。由此題解答,可知以每獲一爵級都等值做為分配的原則。軍功爵的前五等爵,原以斬敵首一人獲
爵一級為原則(故稱「首級」),故每一爵數視為等值。

今有稟粟, 稟通廩,本指穀倉,在此做動詞,指領取穀物。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一
十五斗。今有大夫一人後來,亦當稟五斗,倉無粟,欲以衰出之, 依照各人等級撥給。由此可知,
廩粟原依爵級分配。問各幾何?

 荅曰:大夫出一斗四分斗之一。 不更出一斗。 簪褭出四分斗之三。
 上造出四分斗之二。 公士出四分斗之一。
【說明】原共 15 級爵,每級可分 1 斗。增大夫一人,共 20 級爵,每級只分四分之三斗,每級應出四分之一斗。

四、各國政風民情
荀子 〈 議兵 〉

8
中國上古史(106)

 孫卿子曰:……「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無本賞矣。是事小敵毳則
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渙然離耳。若飛鳥然,傾側反覆無日,是亡國之兵也,兵莫弱是矣,
是其去賃市傭而戰之幾矣。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
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數
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秦人其生
民陿隘,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埶,隱之以 阨,忸之以慶賞,鰌之以刑罰,使天下之民所
以要利於上者,非鬪無由也。……是最為眾彊長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
 李斯問孫卿子曰:「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
已。」孫卿子曰:「非汝所知也!汝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彼
仁義者所以脩政者也;政脩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而輕為之死。故曰:凡在於軍,將率末事也。
秦四世有勝,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末世之兵,未有本統也。故湯之放桀
也,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武王之誅紂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後勝之也,皆前行素脩也,所
謂仁義之兵也。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此世之所以亂也。」
〈 彊國 〉 (可參:李滌生,荀子集釋;王天海,荀子校釋;梁啟雄,荀子簡釋;王先謙,荀子集解;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

應侯 (秦相范雎)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孫卿子曰:「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谷美,
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
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
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
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
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曰: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
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雖然,則有其諰矣。兼是數具者而盡有之,然而縣之以王者之功
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是何也?則其殆無儒邪!故曰粹而王,駮而霸,無一焉而亡。此
亦秦之所短也。」
史記‧魏公子列傳 信陵君禮賢、賢者隱於市之風。並可參《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魯仲連事蹟。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
君。是時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齊故,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
之。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
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至,且入界」。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公子止王
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復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頃,復從北方來傳言曰:「趙
王獵耳,非為寇也。」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
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
曰:「臣脩身絜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
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
公子執轡愈恭。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公子引車入巿,侯生
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當是時,魏將相宗室賓
客滿堂,待公子舉酒。巿人皆觀公子執轡。從騎皆竊罵侯生。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
就車。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贊,介紹。〕賓客皆驚。酒酣,公子起,為壽侯
生前。侯生因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
自迎嬴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
巿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於是罷
酒,侯生遂為上客。

9
中國上古史(106)

 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閒耳。」公子往數請之,
朱亥故不復謝,公子怪之。
 ……公子留趙。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
匿不肯見公子。公子聞所在,乃閒步往從此兩人游,甚歡。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
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謝夫人去,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
豪舉耳,不求士也。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以無忌從之游,尚
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游。」乃裝為去。夫人具以語平原君。平原君乃
免冠謝,固留公子。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復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
君客。
 公子留趙十年不歸。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公子恐
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賓客皆背魏之趙,莫敢勸公子歸。毛公、薛
公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
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
車趣駕歸救魏。
 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
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
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
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後秦稍
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
 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
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管子》  內容混雜,時代不一,強調禮法並用,重視市場經濟,與申不害、商鞅、韓非等專一於法令賞罰、
而且重農抑商的三晉法家不同,學者或稱為「齊法家」。
《史記‧管晏列傳》謂管仲「論卑而易行:俗之
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即指此書的理論,但與管仲的思想政策關係如何已難確定。
凡有地牧民者 ,務在四時 ,生產季節最優先守在倉廩 。糧食儲備是最好的國防國多財則遠者來,
地辟 闢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
行 。……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 。……何謂四維 ?一曰禮 、二曰義 、三曰廉 方正、四曰恥 。牧民
錯國於不傾之地者,授有德也;積於不涸之倉者,務五穀也;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
麻、育六畜也;下令於流水之原 源者,令順民心也;使民於不爭之官者,使各為其所長也;
明必死之路者,嚴刑罰也;開必得之門者,信慶賞也;不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
可得者,不強民以其所惡也;不處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 一時也;不行不可復者,不欺其民
也。 牧民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
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牧民
萬物之於人也,無私近也,無私遠也;巧者有餘,而拙者不足;其功順天者天助之,
其功逆天者天違之。 形勢
桓公曰:「衡謂寡人曰:『一農之事,必有一耜 鍬、一銚 鋤、一鎌 鐮、一鎒 除草器、一椎、一
銍 ㄓ ˋ 割穗的短鐮刀,然後成為農;一車必有一斤 斧、一鋸、一釭 ㄍㄤ穿軸鐵圈、一鑽、一鑿、一銶 ㄑㄧㄡ
ˊ 某種鑿子、一軻 接軸器,然後成為車;一女必有一刀、一錐、一箴 針、 一鉥 ㄕㄨ ˋ 長針,然後成為女。
請以令斷山木鼓山鐵,是可以毋籍而用足。謂官製諸般鐵器提供人民使用』」管子對曰:「不可,
今發徒隸而作之,則逃亡而不守;發民,則下疾怨上;邊境有兵,則懷宿怨而不戰。未見山

10
中國上古史(106)

鐵之利,而內敗矣。故善者不如與民量其重 產鐵數量、計其贏利潤,民得其七,君得其三;有
又雜之以輕重,守之以高下。調控價格若此,則民疾 急作而為上 (虜)〔庸〕傭,用矣。」輕重乙

桓公曰:「皮、幹、筋、角、竹、箭、羽毛、齒、革不足,為此有道乎?」以上皆貴重的軍備原料,
有意收購時他國往往禁止出售。管子曰:「惟『曲衡』之數 衡是價購,曲衡即輾轉收購法為可耳。」桓公曰:
「行事奈何?」管子對曰:「請以令為諸侯之商賈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草料
五乘者有伍養, 服務員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 競相販賣各種齊國需要商品,自然包括所需的軍備原
料。」 輕重乙

桓公問於管子曰:「吾欲制衡山 國名,在齊魯間之術,為之奈何?」管子對曰:「公其令人
貴買衡山之械器 兵器而賣之,燕、代必從公而買之。秦、趙聞之,必與公爭之,衡山之械器必
倍其賈 價;天下爭之,衡山械器必什倍 十倍以上。」公曰:「諾」。因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不
敢辨其貴賈 價。齊修械器於衡山十月,燕、代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燕代修三月,
秦國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爭吾械器,令其買價再什以
上。二十倍以上」衡山之民釋其本農業而修械器之巧。齊即令隰朋漕粟於趙,趙糶 ㄊㄧㄠ ˋ 賣穀十五,
每石十五錢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聞之,載粟而之齊。天下穀物盡數入齊齊修械器十七月、修糴 ㄉㄧ
ˊ 買穀五月,即閉關不與衡山通使,燕、代、秦、趙即引其使而歸。衡山械器盡, 全部廉價換粟魯

削衡山之南,齊削衡山之北,內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即奉國而歸齊矣。 輕重戊

五、變法理論
申子
1. 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
2. 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
3. 君必有明法正義,若懸權衡以稱輕重,所以一群臣也。
4. 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號,臣如響;君設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詳;君
操其柄,臣事其常。
5. 為人君者,操契以責其名。名者,天地之綱、聖人之符。張天地之綱,用聖人之符,則萬
物之情無所逃之矣。
6. 上明見,人備之;其不明見,人惑之。其知見,人惑之;不知見,人匿之。其無欲見,人
司之;其有欲見,人餌之。故曰:吾無從知之,惟無為可以規之。《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引《申
子》

《商君書‧開塞》 社會進化論與政治的原則

天地設,而民生之。當此之時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親親而愛私。僅知少數親人,
故而私其親人。此處假設沒有婚姻制度便無法形成家族。

親親則別 對他人無情,愛私則險 險詐,民眾 人群繁衍而以別險為務,則民亂。當此時也,民


務勝而力征。以力服人務勝則爭,力征則訟,〔爭〕訟而無正 仲裁者,則莫得其性 通生也。故賢者
立中正、設無私,而民說仁。中正,客觀公平。仁者愛人,與「愛私」相反。當此時也,親親廢,上賢立
矣。 此言道德、無私的人格乃因應社會需要而出現。
凡仁者以愛利為務,而賢者以相出為道。仁者需表現愛人、利人;賢者由比較優劣而生。民眾,而
無制 制度,限制。,久而相出為道,則有又亂。故聖人承之, 承之,在此背景下。作為土地、貨財、
男女之分。謂制訂各人的定額。分定而無制不可,故立禁。制指規範,禁指相應的懲罰。禁立而莫之司
不可,故立官。司,管理者;官,政府。官設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國君即最高決策者。既立君,則
上賢廢,而貴貴立矣。
然則上世親親而愛私,中世上賢而說仁,下世貴貴而尊官。不同時代,管理準則不同。這種說

11
中國上古史(106)

法以當時人對古代的傳說為基礎,所謂伏羲制嫁娶、黃帝兵征天下、堯舜禪讓、三代家天下等,一切文化制度都是人
文創造的產物,而非上天所訂的法則。……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變而行
道異也。
……故曰:「民愚,則知智可以王;世知,則力可以王。」民愚,則力有餘而知不足;
世知,則巧有餘而力不足。民之性,不知則學,力盡而服。故神農教耕而王天下,師其知也;
湯武致強而征諸侯,服其力也。 政治原理有時代性
……聖人不法古,不修今。修,循。古字形近借用。法古則後於時,修今則塞於勢。塞,音色,
隔礙不通。時、勢都會變動。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異勢而皆可以王。故興王有道,而持之異
理。 王者都有道,但各自原理不同。「道」是通稱、全稱,「理」是具體的實理。
……夫過有厚薄則刑有輕重,善有大小則賞有多少,此二者世之常用也。 ……王者刑
用於將過, 將發生過失就懲罰。則大邪不生;賞施於告姦, 不用於賞善。則細過不失。治民能使大
邪不生、細過不失則國治,國治必彊。賞罰工具化,非以善惡為準。……立君之道莫廣於勝法, 法
令必行。勝法之務莫急於去姦,去姦之本莫深於嚴刑。故王者以禁賞,以刑勸;求過不求善,
藉刑以去刑。 以嚴刑峻法為唯一選擇,即「開塞」之道。
戰國策卷十九 趙策二 武靈王平晝閒居 《史記‧商君列傳》變法論內容與此相似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宓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
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
其用。故禮世不必一其道,便國不必法古。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
而滅。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鄒、魯無奇行也;俗辟而民易,
是吳、越無俊民也。是以聖人利身之謂服,便事之謂教,進退之謂節,衣服之制,所以齊常
民,非所以論賢者也。故聖與俗流,賢與變俱。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於馬之情。以古制
今者,不達於事之變。』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商君書.農戰第三
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
而以巧言虛道,此謂勞民。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
慎到 (約西元前 360-280 年) 權力的必要,權威的獨特,法的功能和法的穩定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騶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之徒,各著書言
治亂之事。……慎到,趙人。……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著「十二論」。
【著作】《慎子》書
漢代有四十二篇,宋以後僅存五篇。而唐人編《群書治要》摘錄七篇部分內容,唐宋類書《藝文類聚》、
《太平御覽》等也有摘錄,清人嚴可均、錢熙祚彙集成書,精實可靠,近人言慎子多據此。明慎懋賞刊
《慎子內外篇》,參雜濫入頗多,不可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有〈慎子曰恭儉〉篇,殘缺不完。
1. 天下無一貴 單一權威,則治無由通 。通治 ,以為天下也 。故立天子以為天下 ,非立天下以為天
子也 ;立國君以為國 ,非立國以為君也 ;立官長以為官 ,非立官以為長也 。威德
2. 法雖不善 ,猶愈於無法 。夫投鉤以分財 ,投策以分馬 ,非鉤 、策為均也 ,使得美者不知所以
德 ,使得惡者不知所以怨 ,此所以塞怨望也。故蓍龜 ,所以立公識也 ;權衡 ,所以立公正也 ;
書契 ,所以立公信也 ;度量 ,所以立公審也 ;法制禮籍 ,所以立公義也 。凡立公 ,所以棄私
也 。威德 法的功用:客觀而不可動搖的規則
3. 古者工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則事省,事省則易勝;士不兼官則職寡,職寡則易
守。故士位可世,工事可常,百工之子不學而能者,非生 性巧也,言有其常事也。今也國
無常道,官無常法,是以國家日繆 通謬,教雖成,官不足, 雖有教育訓練,但公務無法度。官不
足則道理匱, 道理,辦法。道理匱則慕賢智,慕賢智則國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威德 專業
分工和制度效益

12
中國上古史(106)

4. 多賢不可以多君 ;無賢不可以無君 。逸文 權威必須獨佔


5. 君臣之間 ,猶權衡也 。權左輕則右重 ,右重則左輕 ,輕重迭相橛 ,橛ㄐㄩㄝ ˊ,槓桿,相橛指彼此高
下相反。天地之理也 。逸文 零和的權勢

6. 法者 ,所以齊天下之動 ,至公大定之制也 。法需一致而公平……我喜可抑 ,我忿可窒 ,我法不


可離也 。骨肉可刑 ,親戚可滅 ,至法不可闕也 。逸文 君主須守法,捨棄私人喜怒好惡
7. 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 ,有司也;以道變法者,君長也 。逸文 君變法,臣守法
8. 法非從天下 ,非從地出 ,發於人間 ,合乎人心而已 。治水者 ,茨防決塞 ,九州四海相似如一 ,
學之於水 ,不學之於禹也 。逸文 政治原理放諸四海而皆準
9. 夫德精微而不見 ,聰明而不發 ,是故外物不累其內 。逸文 君德需客觀
10. 天道因則大 ,化則細 。因也者 ,因人之情也 。人莫不自為也 ,化而使之為我 ,則莫可得而用
矣 。是故先王見不受祿者不臣 ,祿不厚者不與入難 。人不得其所以自為也 ,則上不取用焉 。
故用人之自為 ,不用人之為我 ,則莫不可得而用矣 。此之謂因 。因循 用自利心
11. 民雜處而各有所能 ,所能者不同 ,此民之情也 。大君者 ,太上也 ,兼畜下者也 。下之所能不
同 ,而皆上之用也 。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 ,盡包而畜之 ,無能去取焉 ,是故不設一方以
求於人 ,故所求者無不足也 。民雜 政治需包容和運用所有人才。以上兩條反對「尚賢」
莊子.天下
公而不當,易而无私,決然无主,趣物而不兩,不顧於慮,不謀於知,於物无擇,與之俱
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
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於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 智者不智。將薄知而
後鄰傷之者也; 鄰通磷,劃割。謑髁 不正貌无任 無賴,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无行,而非天下
之大聖。椎拍輐斷, 四者皆用刑之辭,抨擊。與物宛轉; 視情況而變通。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
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動靜不離於理,
是以終身无譽。故曰至於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賢聖。

韓非子 (約 280-233 B.C.)【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


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非見韓之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
用。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
〈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
「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因急攻韓;韓王始不用非,及急,迺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
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
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後悔
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著作】除少數篇章外,《韓非子》大抵出於韓非,體裁多樣,思想來源豐富,前後有
變化而特色一貫。

統御臣下的「勢」 暴力與「術」 不信任


父母之於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此俱出父母之懷,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
者,慮其後便、計之長利也。故父母之於子也,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而況無父子之澤乎!
……母之愛子也倍父,父令之行於子者十母;吏之於民無愛,令之行於民也萬父。 ……明主
知之,故不養恩愛之心而增威嚴之勢。 六反 情義不可靠
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為治,則是伊尹、管仲無所用也,將
聽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兒之心也。 顯學 反對聽取民意
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賞。多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利出一空孔者,其國無
敵;利出二空者,其兵半用;利出十空者民不守。重刑明民、大制使人,則上利。行刑,重
其輕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此謂以刑去刑。 飭令 重刑少賞

13
中國上古史(106)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
慶賞之謂德。 ……釋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於臣矣。 二柄 專制論
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要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則人主無以異
其臣矣。 ……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
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則罰,非罰小功也,罰功不
當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罰,非不說於大功也,以為不當名也害甚於有大功,故罰。
二柄 不尚賢

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
矯姦。 ……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是智法之士與當塗之人,不可兩
存之仇也。 孤憤 不採納聲譽
當塗之人擅事要,則外內為之用矣。是以諸侯不因則事不應,故敵國為之訟頌;百官不
因則業不進,故群臣為之用;郎中不因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 ;學士不因則養祿薄禮
卑,故學士為之談也。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飾也。 孤憤 權臣起因
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
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得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富貴
之謂福。而福本於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解老 善用恐懼感
古之全大體者:……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託是非於賞罰,屬輕
重於權衡;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守成理,因自然……。故
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心無結怨,口無煩言。故車馬不疲弊於遠路,旌旗不亂於
大澤,萬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駿不創壽於旗幢;豪傑不著名於圖書,不錄功於盤盂,記年
之牒空虛。故曰:利莫長於簡,福莫久於安。……因道全法,君子樂而大姦止;澹然閒靜,
因天命,持大體。故使人無離法之罪,魚無失水之禍。 大體 美好的國度
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君主渴望成為霸王。人主挾大利以聽治,故其任官者當能;其賞罰
無私,使士民明焉盡力致死則功伐可立而爵祿可致,爵祿致而富貴之業成矣。富貴者,人臣
之大利也。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 怨。 六反 各求己利
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也。申子言「治不踰官,雖知弗言。」治不踰官,謂之守職
也可;知而弗言,是不謂過也?人主以一國目視,故視莫明焉;以一國耳聽,故聽莫聰焉。
今知而弗言,則人主尚安假借矣?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
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今有法曰︰「斬首者
令為醫、匠。」則屋不成而病不已。……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斬首之功為醫、匠也。
故曰︰二子之於法、術,皆未盡善也。 定法 改進法術
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謂其意無所制 拘束也。夫無術者,故 通固以無為、無思為虛也。
夫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其意常不忘虛,是制於為虛也。……虛者之無為也,不以無為為
有常。……故曰:『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 解老 虛和無為是無所拘束
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 道是萬物生成的本源,是非判斷的標準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
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故虛靜以待〔物〕(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 。……有言者自
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 言行相互印證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本於事實。……明君無
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賢者敕
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 君主為超然的判斷者、監督者,臣下是計畫者和執行者,君無為而臣
有為,各有權責,藉以保證政治的績效和穩定。 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
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
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

14
中國上古史(106)

當其言則誅。 主道 君臣分工術
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五蠹 治術隨時代而變遷
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有度
行公尚法的效益

〈說難〉 朱熹:「術至韓非〈說難〉,精密至矣。」淩瀛初:「韓子論事入髓,為文刺心。」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而
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所說出於厚利
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
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顯有所
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規異事而當,
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於外,必以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
有功則德忘,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
如此者身危。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如此者身危。彊以其所不能為,止以
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閒己矣,與之論細人則以為賣重;論其所愛
則以為藉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也 ;徑省其說則以為不智而拙之,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
交之;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夫曠日離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
疑,引爭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
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
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
「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此
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 ……
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
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六、政治道德理論

墨子
《墨子》一書是墨學的著作的集合,記載了墨子的主張、墨子和主要弟子的事蹟,以及衍生出的墨學理論
和辯駁。墨子本人並沒有留下著作,他的核心思想被後代弟子們嚴謹的傳述而保存,見於〈尚賢〉、〈尚
同〉、
〈兼愛〉、
〈非攻〉、
〈節用〉、
〈節葬〉
、〈天志〉
、〈明鬼〉
、〈非樂〉
、〈非命〉等十論。每一論本有三篇(今
或其缺一、二篇),結構、語意略同,僅文字上小有出入和增補。此外,墨子和主要弟子的言行見於〈耕
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五篇。
另有〈經〉上下、
〈經說〉上下和〈大取〉
、〈小取〉六篇,亦稱〈墨辯〉,為墨家後學之作,與列為名家的惠施
公孫龍思想有些關係。〈經〉是墨家學說的專有名詞(如兼、愛、利、同)、以及一些日常詞彙解釋,〈經
說〉則為之補充更完整的界定,豐富的語言概念界定是先秦諸子中僅有的特例,反映出墨家有意準確、
完備且有效的傳達知識,對辯難說理做出充分的準備。〈大取〉、〈小取〉都是體系完整的論述,顯示其寫
作時代較晚。〈大取〉對早期的核心概念既有推展、也有分割、退讓,〈小取〉則對語言、辯難的準確性有所
限縮,兩者顯露出墨家理論所遭逢的困境。
全書最後的〈備城門〉到〈雜守〉十一篇,記墨子教弟子禽滑釐守城備敵之法,是極珍貴的古代戰爭技術

15
中國上古史(106)

和制度史料。但其中所說多屬秦國制度,令人懷疑是否後期墨家與秦國的關係不尋常,抑或這些本是假
借墨子之名的兵家著作。
〈兼愛中〉 ──兼愛理論的誕生、交相利
子墨子言曰:「仁人 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
(提出命題,由仁說起)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 (申問)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
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
此則天下之害也。」(答問)然則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愛生邪? (再問)子墨子言: (再
答)「以不相愛生 。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 舉,興起。
今家主獨知愛其家, 家,大夫之家,家主即大夫,世襲封邑爵位。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
篡人之家; 篡,奪。謂奪取其他貴族的地位和產業。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
以賊人之身。賊,殺害。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
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
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 通傲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
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
易之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
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
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
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 乃若,假設語氣。兼即兼愛。雖然,天下之難
物 事于故 迂理也。」(設問質疑)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 通辨其故也。今若
夫攻城野戰、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苟君說 通悅之,則士眾能為之 。(可行性之一:
制度誘因)況於兼相愛、交相利則與此異: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
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可行性之二:自然的社會報償)此何難之有!
特上弗以為政,士不以為行故也 。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
劍 ……;楚靈王好士細要 通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 ……;昔越王句踐好士之勇, ……
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若苟君說之,則眾能為之。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異矣。……
此聖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
〈非攻上〉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
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
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
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白黑
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
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
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尚同下〉 政治發生論,道德同一論
子墨子言曰:「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長也,百姓為人。謂人類初生時沒有官長,人人自主。
「人」指首長(如行人為外交官,孔子的父親曾任鄹(ㄗㄡ)邑大夫而稱為「鄹人」之類。若苟百姓為人,是一人
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千人千義;逮至人之眾不可勝計也,則其所謂義者亦不可勝
計。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或本此。此皆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是以厚者有鬬而薄者有爭, 厚薄猶
大小。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義也,是故選擇賢者,立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為未足獨治
天下, 知力,智慧與力量。按,〈尚同上〉強調力,〈尚同中〉強調「賢良聖知辯慧」,即德與智,本篇兼採二說。是
以選擇其次,立為三公;三公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左右 佐佑天子也,是以分國建諸侯。」以上
為政治發生論,為求同一天下之義(公義)而產生。欲同一天下之義 ,將柰何可? 以下為實行論,由家、而

16
中國上古史(106)

國、而天下。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賞 通嘗,嘗試。使家君發憲布令其家, 家,大夫之家,家君即大夫。


封建制度國家,實際治民者為大夫。憲,法。曰:『若見愛利 家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家者,亦必以告
若見愛利家以告,亦猶愛利家者也,上得且賞之,眾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家不以告,亦猶
惡賊家者也,上得且罰之,眾聞則非之。』以家的全體利益為賞罰標準。……善人之賞而暴人之罰,
則家必治矣。然計若家之所以治者何也?唯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 。建立功利主義的單一價值觀。家
既已治,國之道盡此已邪? ……國既已治矣,天下之道盡此已邪? ……天下既已治,天子又
總天下之義,以尚同於天。……故曰:治天下之國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 。」理想的
普世價值可由個人著手

〈天志下〉
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為義者,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曰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
天志即兼愛。何以知兼愛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 ……楚王食於楚之四境之內,故愛楚之
人;越王食於越,故愛越之人。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愛天下之人也 。功利性格的
天志……三代之聖王堯、舜、禹、湯、文、武之兼愛之天下也,從而利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
以敬上帝山川鬼神;天以為從其所愛而愛之,從其所利而利之,於是加其賞焉。……三代之
暴王桀、紂、幽、厲之兼惡天下也,從而賊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詬侮上帝山川鬼神,
天以為不從其所愛而惡之,不從其所利而賊之,於是加其罰焉。天志給予報償、報復……順天之
意者,兼 兼愛也;反天之意者,別 差別也。兼之為道也,義正 通政;別之為道也,力正。曰義
正者何若?曰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
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
墨家故事
1.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我與子異,我不能兼愛。我愛鄒人於越人,愛魯人於鄒人,愛我鄉
人於魯人,愛我家人於鄉人,愛我親於我家人,愛我身於吾親,以為近我也。 ……故我有
殺彼以我 以,為。,無殺我以利。」子墨子曰:「子之義將匿邪?意將以告人乎?」巫馬子曰:
「我何故匿我義?吾將以告人。」子墨子曰:「然則一人說 悅子,一人欲殺子以利己;十人
說子,十人欲殺子以利己;天下說子,天下欲殺子以利己。」 耕柱
2. 子墨子謂魯陽文君曰:「攻其鄰國,殺其民人,取其牛馬、粟米、貨財,則書之於竹帛,
鏤之於金石,以為銘於鍾鼎,傳遺後世子孫曰:『莫若我多。』今賤人也,亦攻其鄰家,
殺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糧衣裘,亦書之竹帛,以為銘於席豆,以遺後世子孫曰:『莫若我
多。』其可乎?」魯陽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觀之,則天下之所謂可者,未必然也。」魯問
按,此條及下條,旨同〈非攻上〉。

3. 子墨子南遊使衞 ,關中載書甚多。關,車中置物箱。弦唐子 墨子弟子見而怪之 ,曰 :「吾夫子教


公尚過 墨子弟子名曰 :『揣曲直而已 。』今夫子載書甚多 ,何有也 ?」何有,何故。子墨子曰 :「昔
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 ,夕見七十士 ,故周公旦佐相天子 ,其脩至於今 。脩,美名。翟上無君
上之事 ,下無耕農之難 ,吾安敢廢此 ?翟聞之 :『同歸之物 ,信有誤者 。』然而民聽不鈞 ,鈞
通均,齊。是以書多也;今若過之心者 ,數逆於精微 ,同歸之物既已知其要矣 ,是以不教以
書也 。知要則不必多讀書而子何怪焉 ?」貴義
4. 子墨子有疾,跌鼻進而問曰:「先生以鬼神為明,能為禍福,為善者賞之,為不善者罰之
給予報償的鬼神今先生,聖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
墨子曰:「雖使我有病,何遽不明?人之所得於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勞苦,百
門而閉一門焉,則盜何遽無從入?」 公孟 鬼神報償的質疑
5. 有游於子墨子之門者,謂子墨子曰:「先生以鬼神為明知,能為禍人哉福?為善者富之,
為暴者禍之。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乎?我何故
不得福也?」 ……子墨子曰:「今有人於此什子,子能什譽之而一自譽乎?」對曰:「不
能。」
「有人於此百子,子能終身譽其善而子無一乎?」對曰:「不能。」子墨子曰:「匿一

17
中國上古史(106)

人者猶有罪,今子所匿者若此其多,將有厚罪者也,何福之求?」 公孟 鬼神報償的質疑,功
利主義與個人際遇

6. 呂氏春秋  墨者鉅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 ……。荊王薨,群臣攻吳起,


兵於喪所, 在楚王屍身上殺吳起陽城君與焉。荊罪之,陽城君走,荊收其國。孟勝曰:『受人
之國,與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
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也,而絕墨者於世,不可。』孟勝曰:『不然。吾於陽城君也,
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
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我將屬鉅子於宋之田襄子。
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離俗覽‧上德 鉅子
的故事,立義不顧生死

7. 呂氏春秋  戎夷違齊如魯,天大寒而後門,與弟子一人宿於郭外,寒愈甚,謂其弟子曰 :
「子與我衣,我活也;我與子衣,子活也。我國士也。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愛也
子與我子之衣。」弟子曰 :「夫不肖人也,又惡能與國士之衣哉? 」戎夷太息歎曰 :「嗟乎!
道其不濟夫。」解衣與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謂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則未之識;若
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恃君覽‧長利 計利定生死
墨辨與名家

〈經〉、〈經說〉 舉例
 關於兼愛
1. 經 故:所得而後成也。  說 故: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 大故,有之必然,無
之必不然。
2. 經 體,分於兼也。 說 若二之一,尺之端也。

3. 經 仁,體愛也。 說 仁,愛己者,非為用己也;不若愛馬。

4. 經 義,利也。 說 義,志以天下為愛,而能能利之,不必用。

5. 經 孝:利親也。 說 孝:以親為愛,而能能利親,不必得。

6. 經 利,所得而喜也。 說 利:得是而喜,則是利也。

7. 經 害,所得而惡也。 說 得是而惡,則是害也。

8. 經 功,利民也。 說 不待時,若衣裘。
 關於名學
1. 經 辯,爭彼也。辯勝,當也。 說 辯: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是爭彼也。是不俱當。不俱
當,必或不當。 俱無勝,是不辯也。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
2. 經 名,達、類、私。名有三種。 說 名:「物」,達也,有實必待對應之名也。命之「馬」,類也,
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於是實也。
3. 經 知 :聞 、說 、親 、名 、實 、合 、為 。 說 知:傳受之,聞也。方不障,說也。身觀焉,親也。所
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耦,合也。志行, 有志能行。為也。
4. 經 堅白,不相外也。 說 於石無所往而不得。
5. 經 於一,有知焉,有不知焉,說在存。 說 於石,一也;堅、白,二也。故有智焉,有不
智焉,可。 智通知。
6. 經 信,言合於意也。 說 信:不以其言之當也。

18
中國上古史(106)

7. 經 久,彌異時也。 說 久:古今,旦暮。
8. 經 宇,彌異所也。 說 宇:東西南北。
9. 經 止,以久也。 說 止: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若矢過楹。射者立楹前而射,矢發過楹時極迅
速。有久之不止,當馬非馬,若人過梁。

10. 經 圜 圓,一中同長也。 說 圜:規寫交也。


11. 經 端,體之無厚而最前者也。 說 端:是無間也。
12. 經 夢,臥而以為然也。
《墨子‧大取》 價值論證的進展變化
1. 義可厚,厚之;義可薄,薄之,謂倫列。倫列:類別、類推。德行、君上、老長、親戚,此皆所
厚也。為長厚,不為幼薄。 待人可分厚薄,但保障基本權利。
2. 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己在所愛,愛加於己,倫列之愛己,愛人也。 愛己如人
3. 天之愛人也,薄於聖人之愛人也;其利人也,厚於聖人之利人也。大人之愛小人也,薄
於小人之愛大人也;其利小人也,厚於小人之利大人也。 「愛」與「利」分離
4. 斷指與斷腕,利於天下相若,無擇也;死生利若,一無擇也。殺一人以存天下,非殺一
人以利天下也。犧牲一人而保全天下,是害之中取小,非利天下。殺己以存天下,是殺己以利天下。
犧牲自己,是利天下。保持自我犧牲精神的功利主義

《墨子‧小取》 語言的不規則性
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
焉。摹略萬物之狀,論求羣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有
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 ……
夫物,或乃是而然,或是而不然;或一周而一不周, 周指普遍。或一是而一不是也, 是指
相等。不可常用也。 ……語言邏輯、事物之理不可以偏概全。

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驪馬,馬也,乘驪馬,乘馬也。獲,人也,愛獲,愛
人也;臧,人也,愛臧,愛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獲之親奴僕的父母,人也;獲事其親,非
事人也。其弟 妹,美人也;愛弟,非愛美人也。……盜人 偷盜之人,人也;多盜,非多人也;
無盜,非無人也。 ……若若是 若此為是,則雖盜人 為盜之人,人也;愛盜,非愛人也;不愛盜
非不愛人也;殺盜,非殺人也。無難矣。 ……
愛人,待周愛人而後為愛人;不愛人,不待周不愛人,不周愛因為不愛人矣。乘馬,
不待周乘馬然後為乘馬也,有乘於馬,因為乘馬矣;逮至 至於不乘馬,待周不乘馬而後為不
乘馬。此一周而一不周者也。 ……
呂氏春秋  司馬喜難墨者師於中山王前以非攻,曰:「先生之所術非攻夫?」墨者師曰:
「然。」曰:「今王興兵而攻燕,先生將非王乎?」墨者師對曰:「然則相國是攻之乎?」司馬
喜曰:「然。」墨者師曰:「今趙興兵而攻中山,相國將是之乎?」司馬喜無以應。 審應覽
韓非子‧內儲說 惠施偃兵 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而惠施欲以(魏與)齊、荊偃
兵。
呂氏春秋 公孫龍與墨者的偃兵非攻說
公孫龍說燕昭王以偃兵。昭王曰:「甚善。寡人願與客計之。」公孫龍曰:「竊意大王之
弗為也。」王曰:「何故?」公孫龍曰:「……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盡善用兵者也,臣
是以知大王之弗為也。」王無以應。

19
中國上古史(106)

趙惠王謂公孫龍曰:「寡人事偃兵十餘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孫龍對曰:「偃
兵之意,兼愛天下之心也。兼愛天下,不可以虛名為也,必有其實。今藺、離石入秦,而王
縞素布總 (王著喪服示哀);東攻齊得城,而王加膳置酒。秦得地而王布總,齊亡地而王加膳 ,
非所兼愛之心也。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 審應覽
莊子‧天下 惠施的名學與氾愛說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厤物》惠施著作名之曰:「至大无外,
謂之大一;至小无內,謂之小一。无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
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
方无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氾
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
對墨家的批評
《莊子‧天下》 墨子泛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又好學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毀古
之禮樂。……今墨子獨生不歌,死無服,桐棺三寸而無槨,以為法式。……墨子雖獨能任,奈
天下何!離於天下,其去王也遠矣 !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 ……禹親自操橐耜而
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
此。」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
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獲、已齒、鄧陵子之屬,
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 ;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以巨子
為聖人,皆願為之尸,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
孟子曰:「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歸,斯受之而已矣。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
放豚,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 盡心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
也。」 盡心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夷
子不來!」他日又求見孟子。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吾聞
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
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
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為人
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
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
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
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憮然為閒曰:「命之矣。」 滕文公 墨者的轉變

孔子

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顏淵 《左傳》哀公五年載,齊景公無太子,
私愛子荼,諸大夫恐其為大子,言於公曰:「君之齒長矣,(景公在位凡五十八年)未有大子,若之何?」公曰:
「二三子亦姑謀樂,何憂於無君?」景公疾,使國惠子、高昭子立荼,置羣公子於萊。(萊為齊之屬國。)秋,齊景
公卒。冬十月,公子嘉、公子駒、公子黔奔衞,公子鉏、公子陽生奔魯。萊人歌之曰:「景公死乎不與埋,三軍之
事乎不與謀。師乎師乎,何黨之乎?(這群人啊!往哪兒去啊?)」次年,齊大亂,田乞弒君。

2.衞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
行。 衞靈公

20
中國上古史(106)

3.葉 ㄕㄜ ˋ 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子路 葉公,楚北境葉縣大夫,名沈諸梁,字子高,有賢名。

4.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
服。」 為政
5.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顏淵

6.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顏淵

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顏淵
8.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 子路

9.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路

10.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為政

11.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為政

12.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泰伯

13.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衛靈公

14. 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
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憲問
15.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泰伯

16.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泰伯

17.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
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長 〈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
子妻之。」按,《詩.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18. 葉公語孔子曰 :「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子路
19.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
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
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憲問
20.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
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憲問
21.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
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
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八佾
22.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憲問

23.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雍也

24.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
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憲問

21
中國上古史(106)

25.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脩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憲問

26.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
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為政
27.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
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
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季氏
28.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季氏

29.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
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
30.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
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無信不立。」 顏淵
31.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顏淵

32.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
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
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子路
33.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顏淵

34.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顏淵

35.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路
36. 子夏為莒父宰 ,問政 。子曰 :「無欲速 ,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路

37. 子張學干祿 。子曰 :「多聞闕疑 ,慎言其餘 ,則寡尤 ;多見闕殆 ,慎行其餘 ,則寡悔 。言寡
尤 ,行寡悔 ,祿在其中矣 。」為政
38.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
至於偃之室也。」 雍也
39.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
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戲之耳。」 陽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
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
章甫,願為小相焉。」

22
中國上古史(106)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
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
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
「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先進 按,此一談話當在孔子返魯之前。冉有仕於季氏而後孔子返魯,事
見《史記.孔子世家》,而此時子路、冉有、公西華皆未仕。冉有其後皆仕於季氏,事見《左傳》哀公十四年以下。
又,孔子六十八歲時返魯,該年公西華年二十六,此一談話時公西華年尚輕而已成材。「子在陳曰:『歸與!歸
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長〉)蓋正當其時也。

40.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
賦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
也。」 公冶長
41.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
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
藝,於從政乎何有?」 雍也
42.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
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
「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先進
43.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
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
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
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
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貧而患不安。據漢晉時引文及下文,二句當作「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
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
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
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季氏
44.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先

45.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
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泰伯
46.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憲問

47.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憲問

48.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
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八佾
49.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
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
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23
中國上古史(106)

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
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微子
50.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
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
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微子
51.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罕

52.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路

53.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八佾

孔子到儒家
1. 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 ……出於其
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
2.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閒,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
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
路乎?」論語.子罕 按,不為大夫則無臣。孔子在衛、陳曾為大夫,仕魯時及返魯後亦為大夫,此當係居列
國未仕時事。時無家人在側,唯有弟子追隨。

3. 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曰:「昔者夫子之喪顏淵,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請喪
夫子若喪父而無服。」禮記.檀弓 按,《儀禮.喪服》,喪服無弟子為師服之制。師屬朋友,〈喪服記〉言:
「朋友麻。」(配麻帶,最輕之服喪。葬後除服。)「朋友皆在他邦,袒免ㄨㄣ ˋ,歸則已。」(袒免較麻稍重,袒露左臂、脫帽束髮、以
布纏頭。)皆極輕之服。晉摯虞〈師服議〉曰:「淺教之師。暫學之徒。不可皆為之服。義有輕重。」南朝宋庾蔚之曰:
「今受業於先生者。皆不執弟子之禮。唯師氏之官。王命所置。故諸王之敬師。國子生之服祭酒。猶粗依古禮。弔服
加麻。既葬除之。」

4. 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
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 孟子‧滕文公
5. 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
唯子贛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里,魯
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 (冢)〔家〕
。孔子 (冢)〔家〕大
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于漢二百餘年不絕。高皇帝過
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 史記孔子世家
6. 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閒,學者獨不廢也。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
阬術士,六蓺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於是孔甲為陳涉
博士,卒與涉俱死。……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
音不絕。史記儒林列傳。又,項羽本紀:「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
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
葬項王穀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7.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
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迴留之,不能去云。天
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
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史記孔子世家

孟子

24
中國上古史(106)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
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
莫之能禦也。」保,愛護。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
也?」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
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
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釁鐘:新鑄鐘成,殺牲取血以塗其釁隙。曰:「有
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愛猶吝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
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隱,痛也。
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
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
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
王者,何也?」曰:「……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
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
非不能也。」……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
試之。」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
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
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
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
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 ,
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

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

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信

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

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公孫丑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

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

社稷。」 盡心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

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入其疆,

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慶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

掊克在位,則有讓。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是故天

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25
中國上古史(106)

五霸,桓公為盛。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

妾為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

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

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諸

侯,五霸之罪人也。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故曰:今

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告子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

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盡心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盡心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

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

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

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

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梁惠王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苟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

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彊為善而已矣。」 梁惠王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

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

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

不瘳。』」 滕文公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

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

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

盡棄其學而學焉。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

26
中國上古史(106)

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龪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孟子曰:

「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
「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
「許子

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

「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
「自為之

與?」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

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

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

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

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

也。……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

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滕文公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

宜若可為也?」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

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

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

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請復之。』彊而後可,一朝而獲

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謂王良。良不可,曰:『吾

為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我不

貫與小人乘,請辭。』御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彼,

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滕文公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

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

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

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滕文公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

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

動心。」 公孫丑

27
中國上古史(106)

荀子

禮論  溫和的性惡論 反對自然的人文主義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
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
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
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
勸學  學習的必要,文化賦予人第二天性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
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
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
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
之然也。……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
異也,善假於物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積土成山,風雨
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
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
非相  進化史觀
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聖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滅,節
族久而絕,守法數之有司,極禮而褫。故曰:欲觀聖王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
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後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觀千
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周道;欲審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
子。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
君道  人治論
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
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
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
變,足以亂矣。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雖博,臨事必亂。故明主急得其人,而闇主急得
其埶。……
合符節,別契券者,所以為信也;上好權謀,則臣下百吏誕詐之人乘是而後欺。探籌、
投鉤者,所以為公也;上好曲私,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偏。衡石、稱縣 (通秤懸,即天平、桿秤)
者,所以為平也;上好覆傾,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險。……故械數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
也;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數,君子養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上好禮義,尚
賢使能,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將綦 通「極」。辭讓,致忠信,而謹於臣子矣。如是則雖在小民,
不待合符節、別契券而信,不待探籌投鉤而公,不待衡石稱縣而平。……

28
中國上古史(106)

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儀,標尺;景,
通影。君者槃 通盤,圓形水器。也,民者水也,槃圓而水圓。……

至道大形: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則民不疑,賞克罰偷則
民不怠,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然後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
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
天論  經驗論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
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天人之分

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
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
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
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唯聖人為不求知天。 天職天功不關人事
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人形具而心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 通「藏」焉,夫是之謂
天情; 天然的情感能力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 天然的感官能力心居中
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 天然的主宰財 通「裁」,利用。非其類 同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
天然的生存方式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天然的公共秩序……聖人清其
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則知其所為、知其
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 論人事
……星隊 同「墜」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
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
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
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
也。 ……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 以對待物的方式對待而制 控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 讚美之,孰與騁能 施展能力而化 化育之!思物而物 物
色、求取之,孰與理 管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 探索事物的來源孰與有物之所以成!
把握住事物的結果故錯 放下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王制  「維齊非齊」--不均衡的控制術
請問為政?曰: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不待政
而化。 ……聽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
分均則不偏,埶 勢齊則不壹 統合,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
處國有制。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埶位齊而欲惡 好惡、利害同,物
不能澹 通「贍」,滿足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
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書曰:「維齊非齊。」此之謂也。
王霸  委任式政治
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縣天下,一四海,何故必自
為之?為之者,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說也;論德使能而官施之者,聖王之道也,儒之所謹
守也。傳曰: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
土而守,三公摠 總方而議,則天子共己而已矣。出若 如此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
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禮法之大分也。

29
中國上古史(106)

……君者、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 照之,以觀其盛者也。相者,論列
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飾 飭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
以效於君。當則可,不當則廢。故君人勞於索之,而佚於使之。
彊國  對秦國的批評
力術止,義術行,曷謂也?曰:秦之謂也。威彊強乎湯武,廣大乎舜禹,然而憂患不可
勝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力術止也。……假今之世,益地不如益信
之務也。
應侯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孫卿子曰: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
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
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 ㄎㄨ ˇ 濫惡,古之吏也。入其國,
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
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
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
矣。雖然,則有其諰憂矣。……其殆無儒邪?故曰粹而王,駮而霸,無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
短也。
議兵  仁義之師
兼并,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古者湯以薄 通「亳」,武王以滈 通「鎬」,皆百里之地也,
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無他故焉,能凝之也。故凝士以禮,凝民以政;禮脩而士服,政平而
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謂大凝。以守則固,以征則強,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
老子
1. 有狀 傳世本作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
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
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郭店甲本首章(文參帛書本)‧二十
五章

2. 天下皆知美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
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盈,量度。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
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 傳世本有「長而弗宰也」句。成而
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郭店‧第二章
3.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
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
4.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 橐籥,或謂指風笛,或謂指鼓風爐。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王弼本第五章
至虛,恆也;守中,篤也。萬物並作,居以須復也。夫道員員芸芸,各復其根。王弼本第十
六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幾也,易散也。為之於
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 王弼本第六十四章‧依郭店老子編連
5. 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恆善救物,而無棄物,是謂申明。謂非一隅之明,非偏見。王弼本
申作襲。申、襲,重復。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
智大迷,是謂眇要。 王弼本眇要作要妙,微妙第二十七章
6.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 郭店‧第四十八章
7.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窮。大巧若拙,大成 誠若詘 ㄑㄩ,言語鈍拙。,大直
若屈。 郭店‧第四十五章
8.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第四十七章

30
中國上古史(106)

9. 三十輻共一轂 ㄍㄨ ˇ, 輪心插輻、穿軸的環形器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ㄕㄢ ㄓ ˊ 摶土以為器,當其


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10. 道恒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正之以亡名之樸。夫亦將知:
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 郭店‧第三十七章
11. 道恒亡名。樸雖細,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也以輸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
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郭店‧第三十二章
12. 曲則全, 曲,局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
式。式,猶指南。式盤是古代運用磁石和星象來指示方位的底圖。不自視,故彰;不自見,故明;不
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 幾微語
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二章
13.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 通焉,乃。有不信。
猶乎其貴言也。成事述通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廢,安焉有仁義。六親不和,
安 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 焉有正臣。 郭店‧第十七章
1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
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
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
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帛書
老子首章‧第三十八章

15.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聖人無為,故無敗也;無執,故無失也。慎終若始,則無敗
事矣。人之敗也,恒於其且成也敗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
之所過。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郭店‧第六十四章
16.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平淡為上,弗
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故吉事尚左,喪事尚右。是以偏將軍
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故殺人眾,則以哀悲蒞之;戰勝,則以喪禮居之。
郭店‧第三十一章

17. 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智知邦,邦之賊也;
以不知 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謂玄德。第六十五章
〔參考王弼本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若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
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
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18.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 傳世本作法令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
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第
五十七章

19.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八章
20.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 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轝,無所乘之;雖有
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章
21.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
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

31
中國上古史(106)

22.治大國若亨 烹小鮮。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
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章
23.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 服,從事。早服猶預備。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
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
生久視之道也。 郭店‧第五十九章
24.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
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四十三章
25.道恒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正之以亡名之樸。夫亦將知:
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 郭店‧第三十七章
莊子
〈養生主 〉內篇第三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 ,殆已 ;已而為知者 ,殆而已矣 。為善無近名 ,為惡
無近刑 。王夫之:聲色之類,不可名為善者,即惡也。緣督以為經 ,督,中;或云督脈,並脊而上。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 ,全其有生之理。可以養親 ,親、新通。可以盡年 。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觸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ㄧ ˇ,砉 ㄏㄨㄛ ˋ 然嚮然 ,奏刀騞 ㄏ
ㄨㄛ ˋ 然 ,莫不中音 。合於桑林之舞 ,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 :「譆 ,善哉 !技蓋至此乎 ?」庖丁

釋刀對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 ,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 ,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後 ,未嘗


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 。批大郤 ㄒㄧ ˋ,導大窾 ,
因其固然 ,技 (枝)經肯綮 ㄑㄧㄥ ˋ 之未嘗 ,而況大軱乎 !良庖歲更刀 ,割也 ;族庖月更刀 ,折也 。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數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彼節者有閒 ,而刀刃者無厚 ;以無厚
入有閒 ,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雖然 ,每至於族 ,吾見
其難為 ,怵 ㄔㄨ ˋ 然為戒 ,視為止 ,行為遲 ,動刀甚微 ,謋然已解 ,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 ,為之四
顧 ,為之躊躇滿志 ,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 :「善哉 !吾聞庖丁之言 ,得養生焉 。」
〈德充符〉 內篇第五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於伯昏無人。……申徒嘉曰:「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
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人多表示其罪行不應至於亡足,少有不陳罪過而以為足不當存者。知不可奈何而
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
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 ㄈㄟ ˋ 然而怒;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
邪!吾與夫子遊十九年矣,而未嘗知吾兀者也。」
〈田子方〉 外篇
田子方侍坐於魏文侯,數稱谿工。……文侯曰:……「子之師誰邪?」子方曰:「東郭順子。」
文侯曰:「然則夫子何故未嘗稱之?」子方曰:「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
而容物。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無擇何足以稱之!」子方出,文侯儻然終日
不言,召前立臣而語之曰:「遠矣,全德之君子!……吾所學者,直土埂耳!」
百里奚爵祿不入於心,故飯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賤,與之政也。《呂氏春秋.孝行覽》說:百
里奚自虢國逃亡,遭晉國俘虜為奴,後來送給秦國負責飯牛(飼牛),一度被人用五羊之皮買了他,後來公孫枝賞
識他,獻給秦穆公,秦穆公委以國政。《孟子.萬章》:「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繆
公。』」有虞氏 舜死生不入於心, 完廩、浚井。故足以動人。感動弟象及父母。宋元君將畫圖,羣史皆
至,受揖而立, 受命後作揖行禮,站立作畫。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後至者,儃 ㄊㄢ ˇ 儃然不
趨, 儃儃猶坦坦。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ㄆㄢ ˊ 礴, 箕坐。臝 裸。君曰:「可矣,
是真畫者也。」 郭象云:內足者,神閒而意定。
〈天道〉 外篇

32
中國上古史(106)

桓公讀書於堂上, 桓公,齊桓公,或曰田齊桓侯。輪扁斲輪於堂下, 輪匠名扁。斲通斫。釋椎 鎚鑿而上,


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
「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魄通粕。酒滓曰糟,漬糟曰粕。桓公曰:
「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
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木輪輪圈乃輮木接合而成,《韓詩外傳》卷五云:「合三木而為一。」徐疾,一
曰留縫之寬窄,一曰烘灼之遲速。甘苦,謂嵌合之易難。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
數 定數存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
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淮南子.道應》接云「故老子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寓言〉 雜篇
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 行將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
五十九年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譽孔子用心求知。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 豈
未之嘗言也? 謝,脫去。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大本指天。復,含。鳴而當律,言而
當法,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 ㄨ ˋ 立,定天下
之定。 蘁,逆。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應帝王〉 內篇第七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於此,嚮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
乎?」老聃曰:「是於聖人也,胥易技係,勞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猿狙之便
執斄之狗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陽子居楚然曰:「敢問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
治:功蓋天下而以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遊於
無有者也。」
〈天下〉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者萬物之奧。」以有積為不足,《老
子》:「罪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老子》:「為道日損。」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
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老子》:「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主之以太一, 太一即大
一。《老子》:「道生一。」以濡 通懦弱謙下為表,《老子》:「柔弱勝剛強。」
「弱者道之用。」以空虛不毀萬物
為實。《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天下有道,卻走馬
以糞。」(糞,肥田。馬用於犁耕,可肥田。)「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關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
以喪禮處之。」
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按,《漢
書.藝文志》道家類有《關尹子》九篇,隋唐時已不存。今本乃宋代重出者,係唐以後人偽作。此處為原本之逸文,介
於形名與老子之間。老耼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
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无藏也故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
費, 成玄英疏:從容閒雅,終不損己為物。无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 福,備也。己獨曲全,《老子》:
「曲則全。」曰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老子》:「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治人
事天莫若嗇。」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關尹、老耼乎!古
之博大真人哉!
《荀子.天論》
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慎子有見於後,
無見於先;老子有見於詘 通屈,無見於信 通伸;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 通奇,特異不齊。宋
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有後而無先則群眾無門; 群眾無可遵循。有詘而無信則貴賤不分; 貴者
後退則無從領導。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 不行於民。有少而無多則群眾不化。 無所感動。

3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