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四十六章 斑點熱立克次體病

Spotted Fever Rickettesiosis


ICD-9 082 (Spotted fever group), 082.0 (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
082.1 (Boutonneuse fever); 082.8 (African tick bite fever);
082.3 (Queensland tick typhus); 082.2 (North Asian tick typhus);
083.2 (rickettsialpox)ICD-10 A77 (Spotted fever group),
A77.0 (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 A77.1 (Boutonneuse fever);
A77.8 (African tick bite fever); A77.3 (Queensland tick typhus);
A77.2 (North Asian tick typhus); A79.1 (rickettsialpox)
潘銘正 /姜秀子 /賴重旭 林錫勳


一、病原特性

本病病因為斑點熱群(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立克次體,

為立克次體中依抗原性分為 3 群中最複雜的一群,種類也最多。其它 2 群分 六
別是斑疹傷寒群(typhus group;TG)和恙蟲病(又稱叢林型斑疹傷寒)。 章
依據 16S rRNA 序列立克次體亦可明顯分為 3 群(圖 45-1)。







圖 46-1 依據 16S rRNA 序列排列的立克次體親緣關係


199
二、流行病學
最早發現的斑點熱群立克次體感染症是美國的洛磯山斑疹熱(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隨後陸續有地中海斑點熱(Mediterranean spotted
fever 亦即 Boutonneuse fever)、北亞蜱媒介斑疹傷寒(North Asian tick
typhus)、立 克 次 體 痘(ricketssialpox)、非 洲 蜱 咬 熱(African tick bite
fever)、昆士蘭蜱媒介斑疹傷寒(Queensland tick typhus)、日本紅斑熱等
(Japanese spotted fever)。日本紅斑熱首度病例在 1984 年發表,病因在
1992 年才命名為日本立克次體(Rickettsia japonica)。目前全世界已知斑點
熱群立克次體病(大都是蜱媒介)的病因、病媒以及地理分佈如表 45-1,其
第 中很多種類均已有因為國際旅遊而感染的報告。台灣只曾有血清抗體證據,

感染情形仍有待調查。

六 表 46-1. 全球斑點熱群立克次體感染症的病因、病媒以及地理分佈*
章 病 名 病 因 主要病媒 地理分佈
非洲蜱咬熱(African Rickettsia africae Amblyomma spp.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
斑 tick bite fever) 洲國家、法屬西印
點 度群島

熱 地中海斑點熱 Rickettsia conorii Rhipicephalus spp.& 地中海沿岸至印度


立 (Mediterranean Haemaphysalis spp. 大陸、黑海地區、
克 spotted fever 亦即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
Boutonneuse fever) 洲國家

體 印度蜱媒介斑疹傷寒 印度蜱媒介斑疹傷 Rhipicephalus spp. 印度
病 (Indian tick typhus) 寒立克次體

阿斯特拉罕熱 阿斯特拉罕熱立克 Rhipicephalus spp. 裏海沿岸、歐洲東


(Astrakhan fever) 次體 南部、中非

以色列斑點熱(Israeli 以色列斑點熱立克 Rhipicephalus spp. 地中海東部沿岸、


spotted fever) 次體 歐洲東南部

洛磯山斑疹熱 Rickettsia rickettsii Dermacentor spp. & 北美和南美洲


(Rocky Mountain Amblyomma spp.
spotted fever)

立克次體痘# Rickettsia akari Liponyssoides 美 國 東 部、前 蘇


(ricketssialpox) sanguineus 聯、韓國、哥斯大
(Allodermanyssus 黎 加、克 羅 埃 西
sanguineus) 亞、非洲
200
病 名 病 因 主要病媒 地理分佈
昆士蘭蜱媒介斑疹傷 Rickettsia australis Ixodes spp. 澳大利亞東部
寒(Queensland tick
typhus)

未命名 Rickettsia Hyalomma spp. & 地 中 海 區、摩 洛


aeschlimannii Rhipicephalus spp. 哥、撒哈拉沙漠以
南非洲國家

北亞蜱媒介斑疹傷寒 Rickettsia sibirica Dermacentor spp.& 前蘇聯亞洲地區、


(North Asian tick Haemaphysalis spp. 中國、俄羅斯(歐
typhus) 陸部分)

弗林得島斑點熱 Rickettsia honei 蜱(多屬) 弗林得島(澳大利

(Flinder's island 亞塔斯馬尼亞

spotted fever) 省)、東南亞、美

國西北部

日本紅斑熱 Rickettsia japonica Dermacentor 日本西南部
(Japanese spotted taiwanensis;

fever) Haemaphysalis spp.;

Ixodes ovatus

##
加州鼠斑疹傷寒 Rickettsia felis Ctenocephalides 美國加州、德州、 立
(舊稱 ELB) felis 奧克拉荷馬州、墨

西 哥、巴 西、法

國、西班牙

未命名 Rickettsia Dermacentor spp. 中國東北部 病
heilongjiangii(黑
龍江立克次體)

未命名 Rickettsia slovaca Dermacentor spp. 東歐和南歐

未命名 Rickettsia Ixodes spp. 中歐和北歐


helvetica

未命名 Rickettsia Hyalomma spp. 中 國 內 蒙 古、法


mongolotimonae 國、撒哈拉沙漠以
(內蒙古立克次 南非洲國家
體)
*:摘錄自 Jensenius et al., 2004;#:以恙 為媒介。##:以跳蚤為媒介。
201
三、傳染窩
主要感染源為感染的蜱(壁蝨)和野生囓齒類。

四、臨床診斷及鑑別
依據抗原及基因分析,立克次體疾病主要可分為斑疹熱立克次體疾病,
斑疹傷寒以及恙蟲病三大類。引起人類斑疹熱立克次體疾病的立克次體主要
有 12 種。除了 R. felis 以蚤類(flea)為病媒和 R. akari 以鼠 (rodent mite)
為病媒之外,斑點熱立克次體疾病的立克次體皆以蜱(tick)為病媒。大部分的
斑點熱立克次體疾病分佈是有地域性的,因此應特別注意是否有流行地區的
第 旅遊史。以下依常見的立克次體分別簡單介紹各個疾病。
四 R. rickettsii:引起 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潛伏期約 2-14 天,

平均約 7 天。早期的症狀主要為發燒、肌肉酸痛以及頭痛。一般在發燒後 3-5

天開始出現皮疹。典型的細小,扁平,不會癢的皮疹先出現在手腕,前臂及

足踝,晚期會出現最具特異性的手掌及腳掌紅色斑疹,鮮少出現焦痂 (eschar)。

斑 其餘詳見本書洛磯山斑疹熱章節。
點 R. conorii subsp. conorii:引起許多流行地區的疾病,例如 Marseilles
熱 fever, Boutonneus fever, Mediterranean spotted fever。在經過約 6 天潛伏期
立 後,典型的病患會出現突然發燒、肌肉酸痛、頭痛、局部淋巴結病變以及肢
克 體皮疹的症狀。全身性皮疹平均在發燒後 4 天出現,包含手掌及腳掌,但臉
次 部除外。在蜱叮咬處也會形成焦痂(eschar; tache noire "black spot")。一

般會在 10 天內恢復,沒有後遺症。少數其況如本身有糖尿病、心臟病、酒

癮、G6PD 缺乏或年齡大的病患,病情會較嚴重,死亡率約 2.5%。
R. sibirica subsp. sibirica:引起 Siberian tick typhus、North Asian tick
typhus。蜱叮咬後,經潛伏期約 4 至 7 天後出現高燒、頭痛、肌肉酸痛、皮
疹,叮咬處形成焦痂並伴隨局部淋巴節病變。
R. australis:引起 Queensland tick typhus。臨床症狀為突發性發燒、頭
痛、肌肉酸痛,斑疹樣或水 樣皮疹在症狀發生後 10 天內出現。叮咬處會
形成焦痂並伴隨局部淋巴結病變。
R. honei:在人體引起 Flinders Island spotted fever 和 Thai tick typhus。
臨床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關節酸痛合併關節腫脹以及輕微咳嗽。肢體皮
疹不會有水泡,焦痂及局部淋巴結病變也較少見。
202
R. japonica:是造成 Japanese spotted fever,Oriental spotted fever 的
病原,主要報告於日本。臨床症狀包括突發性高燒、寒顫、頭痛、皮疹、焦
痂等典型立克次體疾病的症狀。全身性皮疹在發病後 2 至 3 天出現,包括手
掌及腳掌。
R. africae:引起 African tick-bite fever。African tick-bite fever 是唯一可
同時出現許多焦痂且經蜱傳染的立克次體疾病。焦痂多位於下肢,可能是因
來自地面的蜱一爬到腳上便馬上叮咬有關。其他臨床症狀為頭痛、發燒、肌
肉酸痛、皮疹及局部淋巴結腫大。50% 皮疹有水 。在非洲當地,病患常被
懷疑成感染瘧疾或傷寒。
R. parkeri:臨床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酸痛、皮疹及焦痂。皮疹可 第
伴有水 或膿 ,而焦痂可為多發性。 四
R. slovaca:引起 tick-borne disease。在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焦痂,通常 十
在頭皮,並引起頸部淋巴結腫大。與其它立克次體疾病不同的是少於一半的


病患會出現發燒的症狀,而且較不會出現皮疹。
R. felis:引起 Cat flea rickettsiosis,California flea rickettsiosis。病媒非

壁蝨而為蚤類,包括鼠蚤及貓蚤。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酸痛、皮疹。

R. helvetica:引起 Aneruptive fever。症狀為發燒、頭痛以及肌肉酸痛, 熱
流行於舊世界。曾報導與類肉芽瘤以及慢性心肌膜炎有關。 立
R. akari:引起立克次體痘 (Rickettsial pox) 。主要存在於鼠蝨,因此流 克
行病學與家鼠有關。其雖分類於斑點熱立克次體,但主要經鼠 (mite)叮 次
咬 傳 染 至 人 體,並 非 蜱。另 外,此 病 原 在 人 體 主 要 侵 犯 巨 噬 細 胞 體
(macrophages),並非內皮細胞。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燒、皮疹以及焦痂。潛伏 病
期約 7 天。焦痂形成一開始為丘疹樣,之後在中央形成水泡,水泡乾掉後便
形成棕黑色焦痂,容易與表皮炭疽病混淆。皮疹通常在發病後 3-4 天出現,
一開始為丘疹樣,之後轉變成水泡樣,最後會形成黑色的傷疤。皮疹不會出
現在手掌或腳掌。病患通常會自行康復。

五、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雖然以接種天竺鼠或雞胚胎來分離病原可確診,但由於實驗室生物安全
操作規定,一般臨床微生物檢驗室無法進行此項檢驗。通常進行免疫螢光法、
間接血球凝集、補體結合、或乳膠凝集等來檢查抗體。由血塊、皮膚生檢等
檢體也可利用免疫螢光、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或 PCR 來偵測抗原或病原核酸。 203
六、治療及預後
Doxycycline (20 mg/天 ),Tetracycline (25 mg/kg/ 天),Chloramphenicol
(2 g/天,7-10 天) 或 Ciprofloxacin (1.5 g/天,5-7 天)。

七、預防與感染控制
預防方法如同落磯山斑疹熱(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儘量不
要前往感染性的地區。若要前往時,則應加強個人防護措施,如穿長袖衫、
長褲(最好塞入襪子,以避免蜱爬入),並使用保護性衣物及有效的驅蜱劑(可
於裸露處噴灑驅蜱劑,以避免被蜱叮咬)。一般驅蜱劑若噴在靴子和衣服上,
第 效果將持續幾天。若直接使用於皮膚上效果僅有數小時。小孩子應謹慎使用

驅蜱劑,最好經醫師建議處方下使用。

若不慎被蜱叮咬,應立即且小心排除吸附的蜱。被蜱咬後,應使用細尖

鑷子取出,並小心保護你的手指或使用乳膠手套取出。人應避免以徒手與蜱

接觸(因為它的液體可能含有傳染性物質),取出後立即使用肥皂清洗傷口。

斑 另外自感染性的地區回來時應徹底全身性檢查是否有被蜱咬(特別是頭髮),
點 因為它可能藉由衣服或是其他隨行寵物而傳播開來。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

立 八、通報方式及時限
克 非現行法定傳染病,必要時可於「傳染病個案(含疑似病例)報告單」
次 中「其他傳染病」項下勾選「其他」欄通報,並須註明病名。

20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