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4 文学遗产・

二 ○○六年第一期

的主要是使小说理论批评研究能更贴近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实际状态 , 同时使小说理论批评研究真正
融入到小说史研究的整体框架之中 。

古代小说文体的动态特征与研究思路

刘勇强 ( 北京大学中文系)

古代小说的文体研究是目前古代小说研究的一个热点 , 这一具有本体意义的研究值得期待的突
破 , 也许不只是增进我们对小说某一体式更清晰的了解 , 而且还使我们有可能真正从观念上超越 20
世纪 “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的思维模式 , 纠正相当普遍的小说研究与文学自身目的相疏离的现象 , 进
而探索符合中国古代小说实际的理论体系 。为了实现这样的预期 , 我们从一开始就应确认文体研究的
内涵与指向 。
以往的文体研究 , 较多集中在特定文体外在形式的研究即所谓 “辨体”上 , 比如何为小说 、传奇
与志怪的区别 、话本的体制 、小说叙述方式的韵散结合 , 等等 。这些问题当然都很重要 , 需要探讨 ;
但文体研究如果仅局限于单纯的外在形式而不更充分地考虑其生成过程及呈现方式 , 恐怕是无法实现
上面预期的目的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 李剑国先生在《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的 “代前言”《唐稗
思考录》中为 “传奇”在 “篇幅”上划了一个界线 , 称 “四五百字以内的作品大概就不好叫做传奇
了”, 这基本符合实际 。但他补充说 “自然也不尽如此”, 又为从篇幅认定 “传奇”开了一个口子 。这
个口子也是不得不开的 , 因为从创作的角度来看 , 字数对于小说文体并不构成一个绝对的限定 。而对
篇幅的长短有主导权的恰恰是小说家 , 更准确地说 , 是小说家创作的需要 。忽视了这一变量 , 对小说
文体的解释就难免作茧自缚 。
那么 , 如何确认文体研究的内涵与指向呢 ? 我以为 , 首先应深入清理文体研究可能或必须触及的
各个层面 。“文体”一词在理论上有不同的含义 , 就小说而言 , 大致涉及小说的本体 、创作 、功能等
问题 。因此 , 小说的文体研究至少可以从创作 、小说史 、文化 、文学理论四个层面展开 。对此 , 我已
另文讨论 , 这里想强调的是 , 提出文体研究的四个层面 , 其实是出于一个基本的和共同的理念 , 即重
视文体构成方式形成的动态过程与运用的实践特性 。
所谓文体构成方式形成的动态过程与运用的实践特性是指文体如果不经作家的创作 , 不与特定的
文本相结合 , 就只是一种抽象的 、无意义的存在 。换言之 , 我们不能脱离文本讨论文体问题 , 即无法
想象没有《错斩崔宁》、 《碾玉观音》、《金鳗记》等作品的 “话本小说”, 也无法想象没有《三国志演
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的 “章回小说”。问题在于 , 文本本身是千变万化的
——
—这种千变万化不仅是指文本内容的丰富性 , 也是指文本形式的可能性 。例如早期 “水浒英雄”既
以单篇形式出现在说话艺术的 “小说”类中 , 也以群体规模出现在 “讲史”类中 , 后来又汇聚成长篇
章回小说 ; 《金瓶梅》“词话本”与 “说散本”虽然题材内容相同 , 但在文体上却有所不同 ; 《聊斋志
异》中的故事可以以文言小说的形式叙述 , 也可以如《醒梦骈言》那样用话本小说的形式叙述 。诸如
此类 , 都从不同的角度昭示着小说创作在文体运用中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灵活性 。
具体地说 , 小说文体的动态特征首先表现在它既有成规 、又不拘一格的创作中 , 这是与小说的叙
事文学性质 、主要是它的题材类型和人物塑造等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同样是韵散结合的叙述方式 , 在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古代小说文体的动态特征与研究思路 25

历史演义小说中可能较多是用作 “有诗为证”, 以增加小说的可信度和评论性 ; 在才子佳人小说中 ,


则常用作表现才子佳人的才情 , 增加小说的情调与品味 。而由于小说题材往往不是单一的 , 如演义与
神魔的结合 、侠义与公案的汇流 , 也会在小说文体上留下印迹 。比较而言 , 虽然诗歌也可以从题材上
形成传统或加以分类 , 如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等 , 但那往往只是一种风格和流派 , 不大可能像小说题
材所可能造成小说文体上的区别那样 , 影响诗体本身 。与此相关 , 由于叙事文学表现的内容在外在形
式上比抒情文学更不易规范 , 小说文体虽然也可能有某种规定性 , 但这种规定性与诗 、词 、曲之类的
格律不同 , 至多只不过是显示为某种叙述的惯例 , 并不能限定小说家的叙述活动本身 。以在小说文体
中相对较为规范的话本小说为例 , 它大致具备入话 、头回与正话对应的主从结构 。尽管如此 , 就具体
的话本小说而言 , 入话和头回可有可无 , 可长可短 , 可多可少 。也就是说 , 这一主从结构并不是一成
不变的 , 对话本小说的创作也没有形成类似诗 、词 、曲的格律那样的文体约束 。
其次 , 小说文体的动态特征还表现在它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 。每个小说家创作理念的不同 , 必
然显示出不同的叙事风格 , 而这同样会投射到文体上 。清人冯镇峦在《读聊斋杂说》中谈及《聊斋志
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文体差别时就指出 : “《聊斋》以传奇体叙小说之事 , 仿《史》、《汉》遗
法 , 一书兼二体 , 弊实有之 , 然非此精神不出 , 所以通人爱之 , 俗人亦爱之 , 竟传矣 。虽有乖体例可
也 。纪公《阅微草堂》四种 , 颇无二者之病 , 然文字力量精神 , 别是一种 , 其生趣不逮矣 。 ”这一评
论结合作者的 “精神”来把握小说的文体特点 , 洵为卓见 。至于通俗小说家的个性表现就更加鲜明 ,
其影响文体的力度也更大 , 比如李渔的话本小说创作上刻意求新 , 明确而自觉地表现出了使 “文法一
新”的意图 。
小说文体的动态特征又表现在它是不断演进的 , 而非因袭僵化的 。一方面 , 任何一种小说体式的
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 都有其发展过程 。另一方面 , 小说文体不断相互影响 、渗透 , 也造成小说文
体的变动不居 。以文言小说为例 , 它之所以在小说文体研究中最难界定与把握 , 不仅是由于古代小说
观念与现代小说观念有很大出入 , 而且也因为文言小说本身就体多性殊 。即使在一部小说集中 , 也往
往各体杂陈 , 而不同体式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题材内容等对文体的牵制 , 使得小说家在写作时不可能拘
泥于固定不变的模式 。缘乎此 , 我对鲁迅将《聊斋志异》的特点概括为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颇为赞
赏 , 尽管这一提法可能无法确切地说明《聊斋志异》文体的全部特点 , 或许也可以用冯镇峦 “以传奇
体叙小说之事”之类其他说法加以概括 , 但它值得推重的地方就在于顾及了文体演进的历时性因素 。
鲁迅所谓的 “拟话本”、“拟晋唐小说”等也大致如此 。
小说文体的动态特征还与小说的语体有关 , 这一点在宋以后通俗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 因为在
这些小说的创作中 , 往往正是由于题材的特点决定了语体的特点并从而使其成为文体的一个外部表
征 。比如同属章回小说 , 历史演义类的作品就适合采用浅近的文言 , 它可以赋予作品一种历史感 , 也
与作品主要表现上层社会的政治 、军事斗争相吻合 。而《金瓶梅》式的以市井社会为描写对象的作
品 , 就更宜于采用俚俗的白话 。因此 , 章回小说的语言面貌并不是单一的 。而就白话而言 , 这本是一
种接近原生态的文学语言 , 富于变化 , 不易规范 , 如果再考虑时代风气 、小说家的个性 、传播与接受
方式以及方言等因素 , 它对小说文体的影响更不可轻视 。
在明确了小说文体的动态特征后 , 我们的研究思路也有必要作相应的调整 。在我看来 , 进一步强
化文体研究的理论意识与文本意识是当务之急 。强化理论意识有助于我们将零散的各种小说体式研
究 , 整合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小说的本体研究 ; 而强化文本意识则有助于我们将粗线条的形式研究
纳入具体的小说史研究中 。
应当说 , 以往小说的文体研究在现象方面已经相当深入 , 但也有些研究满足于就事论事 , 缺乏更
高层次的理论概括 , 造成小说体式的认识难以融会贯通 。例如当我们讨论志怪小说 、传奇 、话本小说
或者历史演义 、世情小说 、神魔小说时 , 都会触及到小说创作最基本的 “虚构”问题 , 但 “虚构”在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6 文学遗产・
二 ○○六年第一期

不同体式的小说中有着不同的特点 , 而对这些不同特点如果不加以综合比较与理论分析 , 必然影响到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强化理论思维 , 则有可能将现有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很
多人都注意到了话本小说创作中习惯以文言小说为本事出处的规律 , 但不少论著只是停留在两类作品
改编中的高下之分上 , 如果我们更多考虑两种小说所体现的不同的文化语境 、审美观念 、接受传统等
诸多理论问题 , 那么 , 这种文体转换过程中所蕴涵的文学意义就可能得到全方位的揭示 。
同样 , 文本意识在小说文体研究中有时也被不自觉地忽视了 。我们尽可以去统计 “传奇小说”中
增插韵文的数量 、话本小说入话 、头回的有无 , 等等 , 这些对于研究相关小说的文体都是很有必要
的 。但是 , 这种统计只能描述一种文体的一般情况 , 无法说明每一篇具体作品的文体特点 。而如上所
述 , 文体只有通过文本才能实现其意义 , 也就是说 , 文本 , 更准确地说 , 文本的创作才是我们研究文
体的最重要的依据 。比如在讨论宋元 “说话有四家”问题时 , 人们习惯运用的材料是《都城纪胜》、
《梦粱录》等文献的记载 。实际上 , 相关问题可能比 “四家说”更复杂 。因为在 “小说”中也有不少
涉史作品 , 从有关作品看 , 它们不以政治 、军事冲突为中心 , 也不力图展现全景式的历史画卷 , 而是
将历史人物置于私人化的生活空间中 , 以人物的性格 , 特别是以接近普通人感情心态的日常故事为中
心 。大约正是这种文体与题材相生发的优势 , 使当时艺人有 “最畏小说人 , 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
事顷刻间提破”的赞叹 。而 “小说”涉史作品与 “讲史”在取材角度和表现方式上的区别 , 是讨论这
两类小说理应顾及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 只有深入分析两类小说的文本 , 我们才能更周全地把握它们
的不同 。
总之 , 从小说文体的动态特征出发 , 可以更加贴近小说创作与传播的实际 , 使文体研究真正成为
统领小说史研究的一个新平台 。

近代小说的研究现状与学术空间

潘建国 ( 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近代小说研究 , 曾经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十分寂寞的园地 , 近数十年来 , 随着思想的开放与学术


的繁荣 , 研究界对其关注渐趋增多 , 并取得了颇为可观的学术成果 , 然而也存在不少需要调整的问
题 。笔者拟从以下四个方面 , 略陈愚见 , 供大家批评指正 。

一  目录・
文本・
资料 : 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文献基础

古代通俗小说的学术史已经表明 , 建设一个完备 、扎实的文献基础 , 对于该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 。试想 : 如果没有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 1933)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 ( 1990) 及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 ( 2004) 等目录 ; 没有《古本小说集成》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古本小说丛刊》
(中华书局) 等文本库 ; 没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三言二
拍》、
《儒林外史》等系列资料汇编 , 古代通俗小说研究 , 恐怕难以取得今天的成绩 。正鉴于此 , 近代
小说研究 , 也应首先建立自己的文献基础 , 唯其如此 , 其学术发展 , 才能获得足够的支持 。
迄今为止 , 近代小说的目录 , 主要有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 ( 1954) 、王继权等《中国近代小说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