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單元 3.2.

3
主題 王充的哲學思想
指定閱讀 范壽康:《中國哲學史綱要》,臺北:開明。第二篇第五章
進階閱讀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p252~299

研習本單元後,應:
一、能理解王充的本體論
學習目標 二、能理解王充的人性論
三、能理解王充的人生哲學
四、能理解王充對迷信的駁斥

壹、緒論

一、生平
王充(西元 27~100 年)1,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人,少喪父母家室
微賤。青年時,到當時的首都洛陽求學,因“家貧無書,常到洛陽市肆,
閱所賣書”(《漢書.王充傳》)
。傳言曾入京師太學,受教於班彪,博通眾流
百家之言。曾於州、縣任職小官。章和二年(西元 88 年),罷關還鄉,從
事著述。王充生於在東漢前期,歷經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四朝。享
年約七十餘歲。

二、著作
著作有《譏俗節義》十二篇、《六儒論》(失傳)、《政務》(失傳)、《養性》
(失傳)等。流傳至今的只有《論衡》85篇,其中〈招致〉一篇有目無文,實
存84篇。自 述 寫 書 之 動 機 :
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閔人君之政,徒欲治人,
不得其宜,不曉其務,愁精苦思,不睹所趨,故作《政務》
之 書 。 又 傷 偽 書 俗 文 多 不 實 誠 , 故 為 《 論 衡 》 之 書 。 2《論衡,
自紀》
以上所指虛妄之言,指當時流行的讖緯說與天人感應說,他以唯物的思想和

1
有關王充的生卒為確定或以為西元 27 年-97 年
2
王充憎 恨 俗 人 的 性 情 , 因 而 寫 了 《 譏 俗 節 義 》; 又 憂 慮 君 王 治 理 國 家 , 只 是 想 統
治老百姓,而沒有合適的治理方法,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儘管愁思苦想,但是看
不 出 應 該 走 的 道 路 , 為 此 寫 了《 政 務 》這 本 書 。 王 充 又 痛 恨 當 時 社 會 上 流 行 的 偽
書俗文,內容大多不實事求是,所以又寫了《論衡》這本書。
1
經驗作論證,發揮老子的自然論,極力予以駁斥,破除迷信,成為唯物的
自然論。基本上,就是以反抗迷信為目的,以自然科學混入哲學。

貳、哲學思想

一、形上學:自然主義
自漢以來天人感應說充斥。天人感應說具有兩層義涵:第一層意義在於人
的氣與天地之氣相通,人的行為善惡,因著同類氣的相感,於是在天地間
就會產生災異和祥瑞的現象;第二層意義在於天地的災異和祥瑞的現象代
表上天的旨意,因此把上天旨意和天地的災異祥瑞現象連結,以譴告帝王,
因此乃有災異祥瑞讖言的迷信。
王充為破除天人感應的迷信,便從以上二層意義予以反駁,主張天地化生
萬物是自然的現象,沒有天地好生之心,天地間所有的變化都是偶然而變,
沒有所謂同類氣互相感應,絕對否認天地間有任何目的,一切出於自然且
是偶然。
(一)說明
在王充的學說中,雖然沒有明確的本體論和宇宙論,但是他為了建立攻擊
天人感應的理論,勢必有本體論和宇宙論的哲學思想為基礎。
1.本體論
(1). 天論(不明顯)
天究竟是什麼?王充的論調既不是哲學思想;也不是科學思想,只是ㄧ般
通俗的常識。事實上,王充對天的解說,常是恍惚不定的,大致有下列
的說法
A.三種相互混雜的涵義
天可以是:
a) 體=形體
b) 氣=雲氣
c) 至高者=借用道家信仰(以天為最高神靈,下有眾星),由於他
並不信神靈,所以他把神靈的能力,換成氣的功能,造成一
種唯物的天。

B.要義
天的主要觀點:
a) =蒼蒼形天
唯物的天,為蒼蒼在上的天,這種天為氣,天之氣為元氣;
而且天具體有形,為一物質體。
b) =變化的主動力

2
天之動行也,施氣也,體動氣乃出,物乃生矣。3《論衡,自
然》

(2). 氣論4
A. =元氣

王充接受秦漢人對氣的觀點,認為氣是形而下之具體的元素;元氣為天地萬物的
根由,主張只有一純和元氣(純淨不二)的氣一元論,雖然元氣為一,但是也主張
氣有分殊,由於稟氣得多寡而產生萬物的殊異(量決定質)。人特別稟有精氣(最純
淨之氣),人的精氣是元氣經過父母的血脈所生即是血脈生精氣,而人之生與死
就是精氣的成與滅。他主張:

上世之天,下世之天也,天不變易,氣不改更。上世之民,下世之
民也,俱稟元氣。無氣純和,古今不異。……萬物之生,俱得一氣。
5
氣之薄渥,萬世若一。 《論衡,齊世》

人之善惡,共一元氣,氣有少多,故性有賢愚。《論衡,率性》
B. ≠陰陽&五行之氣
他反對五行之氣,更反對五行的相生相剋思想;五行之氣在王充看來沒有存在的
理由,因此他主張一元之氣。

2. 宇宙論:自然化生
在萬物的生化問題上,王充反對易經的生化論6,他接受老子的思想,以萬物由
氣的自然變化而成,在自然氣化之上沒有天心,萬物之生皆出於偶然,沒有原因
也沒有理由。
儒者論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
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
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婦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然則人
生於天地也,猶魚之於淵,蟣虱之於人也,固氣而生,種類相產。
7
萬物生天地之間,皆一實也。傳曰:“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論

3
天的動作行為就是散佈氣,天體動作氣才散佈出來,萬物才產生。
4
氣在《詩經》代表雲氣;《易經》代表陰陽之氣;
《左傳》
、《禮記》代表人物的元素;老莊以氣為人生命的
元素;漢易常講卦氣,以氣貫通天地萬物,為形而下之器,為具體的元素。
5
古代的天,就是後代的天,天沒有變化,氣也沒有變化。古代的老百姓,和後代的老百姓一樣,同樣承受
天的元氣。元氣純厚和諧,古今沒有差別,……萬物的產生,都是承受了同樣的氣。氣的厚薄,千萬年都
是一個樣。
6
易經以陰陽相交而生萬物,陰陽相交代表天有好生之心而成,儒家乃稱天有好生之德,以天心為仁。

7
儒者評論說:“天地有意識地創造了人。”這話荒誕不實。認為天上與地上的氣相結合,人就
偶然地自己產生了,如同丈夫與妻子的氣相結合,孩子就自己出生一樣。其實,丈夫與妻子的氣
相結合,並不是當時想生孩子,而是情欲衝動在一起,在一起就生下了孩子。夫妻尚且不有意識
3
衡,物勢》

(二)目的:駁斥天人感應8
王充反對天人感應說,所持的理論,在於天不能知,乃是塊然的自然物,不能與
人相感,因為天或是體或是氣,天是體則和地一樣,塊然不塞;天是氣則和雲物
一樣,也不能知。他說:
鳥獸之知,不與人通,何以能知國有道與無道也?人同性類,好惡
均等,尚不相知;鳥獸與人異性,何能知之?人不能知鳥獸,鳥獸
亦不能知人,兩不能相知;鳥獸為愚於人,何以反能知之?9《論衡,
指瑞》
王充既然反對天人感應的主張,當然也就反對所謂天意的譴責,他說
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隨行而應人。《論衡,明雲》

二、人生哲學
王充以人也是物,皆由元氣而成,承認人有智慧,智慧來自氣。
人,物也。萬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於天,稟氣於元,與物無
異。《論衡,辨崇》
(一)生命結構
1. 人生命的形成
萬物皆稟於元氣(自然之氣),人的生命所稟有的自然之氣是經父母所施的血氣
氣而成為人的精氣,故人的生命為精氣,精氣生於血脈。
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能為精氣者,血脈也。
《論衡,
論死》
2. 生命結構說明
王充對歷來各家的人性論,曾予以批評。王充自己的性論,主張性有善有惡,如
同命有貴有賤,但是他並沒有以性和命同為一實,然而卻常把性命相連,他說:
夫性與命異,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惡而命吉。操行善惡者,性也;
禍福吉凶者,命也。《論衡,命義》
(1). 性
A. 意義:精氣陽的一面

地生孩子,由此可知天地也不會有意識地創造人。這樣說來,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魚生在深水
裏,蝨子下蛋長在人身上一樣,是憑藉氣而出生,是同種類東西相繁殖。萬物產生於天地之間,
都是同樣的情況。有人說:天地不是有意識地創造人,而是人偶然自己產生的。

8
天人感應說,從春秋戰國興起至漢以成為正式學說,
《呂氏春秋》倡氣類感應說;董仲舒更加
以上天的意旨,成為兩漢普遍的思想,將道家的思想變成了儒家的思想。
9
鳥獸的思想,不與人相通,憑什麼能知道國家政治的好壞呢?人與人的稟性和種類是相同的,好惡也是
相等的,尚且不能相互瞭解,鳥獸與人的稟性不同,怎麼能夠瞭解人呢?人不能瞭解鳥獸,鳥獸也不能瞭
解人,兩方面互相不瞭解,鳥獸比人愚蠢,為什麼反而能夠瞭解人呢?
4
B. 解析
a)根源:性由氣成
王充認為人性來自氣,為天地元氣;氣的厚薄決定性的善惡。
稟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也。……人受五常,含五臟,皆具於身,
稟之泊少,故其操行不及善人,猶或厚或泊也,非厚與泊殊其釀也,
曲孽多少使之然也。是故酒之泊厚,同一曲孽;人之善惡,共一元
氣。氣有少多,故性有賢愚。10《論衡,率性》
b) 種類:性分三品
綜合揚雄&孟荀的性論,將人性分三品:
-正性:五常之性;即是性善的本來面目
-隨性:隨父母而有的性;類比於胎氣,胎教好子女成性好,
反之亦然
-遭性:於母胎中遭逢意外的胎傷,致生性不良,受性狂悖
c) 引申:性善惡混
人的性由於稟氣之多少,乃有善有惡,然而善惡之性,可以變質,善者可變為惡,
惡者可變為善。
人之性,善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論衡,率性》
(2). 命
A. 意義:精氣陰的一面
命是關於一個人在生活中的遭遇。王充的命運觀有幾個特點,第一、命由父母之
氣所來;第二、以死生屬於性,富貴貧賤屬於命;第三、命在骨相上表現。
B.解析
a)、命由父母之氣而成
王充認為性命是不同的,性來自天地元氣,無形;命則成於父母之氣,有形。凡
人受命,在父母施氣之時,已得吉凶矣。
夫性與命異,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惡而命吉。操行善惡者,性也;
禍福吉凶者,命也。11《論衡,命義》

王充把道德的善惡與命運的福禍脫鉤,認為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王充乃區
分命為三命:
正命:本來即有→自得吉→不需操修

努力修為→吉至

10
人稟受的氣有厚有薄,所以德性有善有惡。……人有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氣,包容在五臟裏,都
具備於人體,只因稟受的氣薄而少,所以他們的操行不如善人,就像酒有的味濃有的味淡,這並非味濃味
淡是由於不同釀造方法造成,而是因為酒麴的多少使它變得這樣。因此,酒味的濃淡,是同樣的酒麴釀造
出來的;人性的善惡,是同一元氣形成的。從天承受的氣有多有少,所以人性有賢有愚。
11
人得到生命,是在父母交合的時候,那時已經註定了自己的吉凶。性與命不同,有的性善而命凶,有的
性惡而命吉。操行品德的好壞,是性;遇到的禍福凶吉,是命。
5
隨命:
縱情施欲→禍到

行善得禍
遭命:
行惡得福

傳曰:「說命有三,一曰正命,二曰隨命,三曰遭命。」正命,謂
本稟之自得吉也。性然骨善,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故曰正
命。隨命者,戳力操行而吉福至,縱情施欲而凶禍到,故曰隨命。
遭命者,行善得惡,非所冀望,逢遭於外,而得凶禍,故曰遭命。
12
《論衡,命義》

b)、以死生屬於性,富貴貧賤屬於命
反對儒家主張壽夭貴賤同屬命的觀點。王充卻分開來說,認為壽夭雖為命,然屬
於性;貴賤則屬於命。所持的理由是:壽夭(生死)在天無象可據,因此壽夭以性
為主,性強者壽、性弱者夭;貴賤在天有其象可據,因此得貴象則貴,得賤象則
貧。總言之,人的壽夭之命來自天地的元氣,屬於性;人的貴賤之命來自星辰的
精氣,屬於命。
c)、命在骨相上表現。
人既由氣而成,氣成人的形相,形相為人的身體,身體的結構(骨相)便顯露人
的命,因此由人體(骨相)以知命。
人曰命難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體。人命稟於天,則有
表候以知體。察表候以知命,猶察斗斛以知容矣。表候者,骨法之
謂也。13《論衡,骨法》
C. 引申:絕對運命論
王充打破當時因果報應說,以機械因果論取代迷信因果論,而建立絕對命運論。

(二)生活之道
0. 特色:儒&道並重
1. 率性
對人生修養的論述,他發揮儒家的率性思想,他說:
論人之性,定有善有惡。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惡者,故可教告率

12
經傳上說:“命有三種:一叫正命,二叫隨命,三叫遭命。”正命,是說本來給的就是好命,自然會得
到富貴。生下來骨相就好,不需要良好操行來尋求福祐而富貴自然會到來,所以叫正命。隨命,是說要努
力端正操行而富貴福祐才能得到,若放縱自己的情欲那麼貧賤災禍就會跟隨而來,所以叫隨命。遭命,是
說做善事遭惡報,並非自己希望的結果,而是偶然碰上外來的事故,遭到貧賤與災禍,所以叫遭命。
13
人們說命難於知道。其實命很容易知道。根據什麼來知道它呢?根據人的骨骼形體。人命從上天稟受氣
一經形成,就在身體上有徵候表現出來。只要仔細詳察一下表像就能知道命了,就同看了鬥和斛可以知道
容量一樣。表像,說的就是骨法。
6
勉,使之為善。凡人君父,審觀臣子之性,善則養育勸率,無令近
惡;近惡則輔保禁防,令漸於善。善漸于惡,惡化于善,成為性行。
14
《論衡,率性》
強調後天的修養,對於人之善惡是具有決定的力量,後天的修養中,他又以為學
問與師法二者最重要。
夫人之不學,猶谷未成粟,米未為飯也。知心亂少,猶食腥穀,氣
傷人也。學士簡練于學,成熟于師,身之有益,猶谷成飯,食之生
肌腴也。15《論衡,量知》
2. 無為
對人生的修養他也取法老莊無為的思想他說:
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
為,此則無為也。謂天自然無為者何?氣也。恬淡無欲,無為無事
者也,老聃得以壽矣。16《論衡,自然》

(三)風氣批判:反鬼神論
1.生死
首先對於人的生死看法,他以為生死在於精氣的有(生)或滅(死)。他說:
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能為精氣者,血脈也。人死
17
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 《論
衡,論死》
2.鬼神18
鬼神的信仰與敬禮,在秦漢時代普遍盛行,王充特別要破除這種迷信,而提出反
鬼神論,歸納他在《論死》篇提出的論據如下:
1).消極說
第一人死氣無而滅;
第二氣滅無鬼能知;
第三鬼神非實體;
第四人死不能以生之形再現;
第五若人死為鬼則鬼滿人世間;

14
研究人的德性,一定有善有惡。善的,固然開始就善;惡的,還能經過教育、勸告、引導、勉勵,使他
們成為善的。凡是做君主和父親的,都會仔細觀察臣與子的德性,善的就培養、教導、勉勵、引導,不使
他靠近惡的;惡的就教育、安撫、制止、防犯,使他向善的方面逐漸轉化。善的向惡的方面逐漸轉化,惡
的向善的方向逐漸轉化,就會成為和生就的品行一樣。
15
人不學習,就像穀類沒有長成粟,米沒有蒸成飯一樣。知識和思想混亂貧乏,就像吃了生的穀類,氣損
傷人一樣。學士在學問上下功夫磨煉,在老師教導下成熟起來,本身才變得對社會有好處,這就跟穀類最
後蒸熟成飯,吃了能長出豐滿的肌肉一樣。
16
天體運動並不想借此創生萬物,然而萬物卻自己產生了,這就叫“自然”;天體施氣並不是想要創造萬
物,而萬物承受氣卻自己形成了,這就叫“無為”。什麼叫天的自然無為呢?就是施放氣了。氣是清靜而
沒有什麼欲望,無為無事的東西,老聃承受了氣而長壽。
17
人之所以出生,是因為承受了精氣,人死了精氣就不存在了。能夠成為精氣的是血脈。人死了血脈就枯
竭,血脈枯竭而精氣就不存在,精氣不存在而形體就腐朽,形體腐朽而化成灰土,靠什麼變成鬼呢?
18
鬼神傳統的意義是指人死後魂魄不散者為鬼;魂上升為神,鬼神有知,能施與活人福禍。
7
第六天地不能使已滅之物再生;
第七沒有知覺的死人不能成為有知覺的鬼;
第八孔子不信人死後有知能為鬼神。
2.)積極說
解釋鬼神出現的原因,乃是人生病時,心理失常乃見鬼。他說:
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
之何由?由於疾病。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19《論衡,訂鬼》

参、小結
歷來持唯物論者,對王充都極為推崇,比如胡適讚揚王充學說有唯物歷史觀的思
想,大陸學者推重他是中國無神論20之先驅。基本上。王充的思想並非傳統儒家
思想,其中夾雜有道家(道教)的思想。因此,他的思想雜而不純,常自相矛盾,
如反對因果報應思想,但是卻又堅持命由氣定,出生時命已決定的絕對運命觀。
他反對鬼神,極力主張人死氣滅,卻又相信鬼怪,以鬼怪可為人所見。他反天人
感應說,以為一切都是偶然發生,反對天意,但卻又讚揚漢帝之功德,相信有無
數祥瑞徵應。以上理論揭示其思想的雜駁,道儒並收的傾向。整體言之,王充學
說的優點,在於研究問題不迷信,具有科學精神;其學說缺點,則缺乏縝密的哲
學思維和邏輯的系統,由於思想彰顯唯物的觀點,自然就淹沒了儒家精神。

問題反省

1. 請說明王充駁斥天人感應的論據。

2. 試說明王充對人生命結構的解析。

3. 是說明王充的命運觀&鬼神觀。

19
凡是天地之間有鬼,不是人死後精神變成的,都是人思念過於專心引來的。怎麼會引來鬼呢?由於人有
疾病。人病了就憂懼,憂懼鬼就出現。
20
根據羅光以為學術上無神論,乃是指否認有最高造物主或掌管世界的尊神存在。在中國古代最高的尊神
稱為天或上帝,並不稱為神,王充所否認的鬼神,並非中國的上天或上帝。因此,不能渾淪地稱他為無神
論者。
8
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