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11 年广州外国语学校小升初数学试卷

一.填空题(共 20 分)
1.全世界约有 200 个国家,其中缺水的国家有 100 多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有 40 多个,缺水

的国家约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
( ) ;严重缺水的国家约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 ( ) ;看
( ) ( )
到这个材料,你的提议是________.(3 分)
【解析】本题有个争议点,就是“严重缺水”是否也应该算作“缺水”.我们按原出题者的思路
100 1
来解析,这里“缺水的国家”指的应是缺水但没有达到“严重缺水”.所以答案是: = ,
200 2
40 1
= ,所谓“建议”只要提到“节约用水”这层意思就可以.
200 5

2.4.3 立方分米 =( 4 )立方分米( 300 )立方厘米


538 毫升=( 538 ) 厘米 3
1
20 秒 = ( )分(2 分)
3
【答案】如上.

(2
3.___3___和___7___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__1____,最小公倍数是___21___.
分)
【解析】本题的意思是让孩子随便填入一组互质的数就可以,那么我们直接填两个不同的质
数是最简便的.答案不唯一.

1 4
4.把一根 8 厘米长的铁丝剪成同样长,剪了 5 次.每段是全长的___ ____,每段的长是__ ____
6 3
厘米.(2 分)
【解析】剪 5 次应该剪成 6 段.

3
5. ( 6 ) ÷ 16 = =
9 ( 15 )
= =( 0.375 ) (小数)(2 分)
8 ( 24 ) 40
【答案】如上.

6.一根 3 米长的方钢,把它横截成 3 段时,表面积增加 80 平方厘米,原来方钢的体积是


__6000 立方厘米或 0.006 立方米___.
(2 分)
【解析】切刀流,切一刀多两个面,注意截成三段只要两刀,所以多了 4 个横截面,每个横
截面就是 80 ÷ 4 =20 平方厘米,而横截面和底面是一样的,
所以底面积就是 20 平方厘米,
而长 3 米即相当于高为 3 米,也就是 300 厘米,则原方钢的体积是 20 × 300 =
6000 立方厘
米,或 0.006 立方米.

3
7.____1__吨的 和____2__吨的
( 3 ) 一样重.(1.5 分)
5 ( 10 )
【解析】这题答案不唯一,考察点就是“的”表示乘,只要两个乘积相等即可,比如说“5 吨
3 1
的 和 6 吨的 一样重”也是对的.
5 2

8.小军有两块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积木,长.宽.高分别是 4 厘米.4 厘米.6


厘米.他把这两块积木拼成了一个大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体积是__192___立方厘米,
表面积是__208___平方厘米或___224__平方厘米.
(1.5 分)
【解析】体积直接算两个的总和就可以,答案 4 × 4 × 6 × 2 =192 立方厘米;两个长方体拼在
一起的时候,可能首尾相接拼成一个长条,也可能将它们并排拼在一起,分别计算即可.

9.一个四位数□56□,要使它能同时被 3 和 5 整除,这个数最小是__1560__,最大是
(2 分)
__8565__.
【解析】决定一个数的大小,首先是数位多少(比如:三位数一定比两位数要大.) ,本题已
经确定是四位数,不用考虑;其次是越靠前的数位越能决定它的大小,也就是说:
要让这个数最小,首位首先考虑 1,又要让它是 5 的倍数,则末位要么是 5 要么是 0,
验证得是 0 的时候 1560 就是 3 的倍数;
要让这个数最大,首位首先考虑 9,又要让它是 5 的倍数,则末位要么是 5 要么是 0,
但 9560 或者 9565 都不是 3 的倍数,所以只能考虑首位改为 8,同理验证,得 8565 就是
满足条件的最大值.

10.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三位,所得到的新数比原数少 34.65,
原数是__35__. (2 分)
【解析】最终相当于向左移动两位,也就是将原数乘 0.01,比原来要少 1 − 0.01 =
0.99 倍,所
以原数是 34.65 ÷ 0.99 =
35 .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共 9 分,每小题 1.5 分)


1.下面的分数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是( B ) .
5 2 7 9
A. B. C. D.
8 15 8 30
【解析】一个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首先要先化为最简分数,然后看分母分解质因数之后
是否只含 2 或 5 的质因数.

2.下面正确的说法是( C ).
A.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
a
B.若 是假分数,那么 a 一定大于 5
5
C.只有两个因数的自然数一定是质数
D.三角形是对称图形
【解析】A:体积和面积无法比较.B:a 可以等于 5.C:质数定义原话就是这样.D:有
三角形不是对称图形,那么这句话就是错的.

3.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 C ).
A.质数 B.奇数 C.合数 D.偶数
【解析】A:明显错误.B 和 D:因为存在一个偶质数 2,则很难确定两个质数的乘积到底
是奇还是偶,错.C:正确.

4.一个长方体货仓长 50 米,宽 30 米,高 5 米,可容纳棱长是 2 米的立方体箱子( C )


个.
A.937 B.900 C.750 D.375
【解析】这题并不能直接用体积相除,因为“高 5 米”就决定了在高这个方向最多只能摆 2 层
箱子,上面的空间是摆不了箱子的.长的方向上可以摆 50 ÷ 2 = 25 个箱子,宽的方向上
可以摆 30 ÷ 2 =
15 个箱子,高的方向上只能摆 2 个,所以答案为 25 × 15 × 2 =750 个.

5.a=2×3×7,b=3×7×11,a 和 b 的最大公约数是( D )

A.3 B.7 C.6 D.21
【解析】a 和 b 都含有 3 和 7 这两个质因数,次数都是 1 次,可得答案.

6.右图是一个长 3 厘米.宽与高都是 2 厘米的长方体.将它挖掉一个棱长 1 厘米的小正方


体,它的表面积( A ).
A.比原来大 B.比原来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解析】只看挖掉的这个小正方体,它自己的后面可以补到前面来,下面可以补到上面来,
补完正好补回原来的长方体,但是左右两个面在挖之前根本就没有,所以多了这两个面.

三.计算题(38 分)
1.简便运算. (共 12 分)
【解析】
3 9 8 1 2
+ 2 + 3.25 + 3  +  × 15 × 17
4 17 17  15 17 
= 4 + 6 = 10 同分母合并 = 17 + 30 = 47 乘法分配律,15 × 17 整体乘入

5  1 1
68 − 7.5 + 32 − 2.5 − − 
12  12 2 
1 1 5
= 100 − 10 = 90 = + =
3 2 6

2.解方程. (共 12 分)
【解析】
3 5
x + 0.75 − =0.15 2x + = 4.625
5 8
解: x + 0.15 =0.15 解: 2x = 4
x=0 x=2

4 1
− 2x = 2.7 x − 1.6 =
38.9
5 4
4 1
解: − = 2x 解: =
2.7 x 38.9 + 1.6
5 4
11
= 2x 2.7 x = 40.5
20
11
x= x = 15
40

3.列式计算. (共 8 分)
【解析】
9 2 1
⑴ 从 与 的差里减去一个数得 ,这个数是多少?(列方程解)
10 5 4
9 2 1 1
解:设这个数是 x ,则 − − x = ,解得 x = (或 0.25)
10 5 4 4
1
答:这个数是 (或 0.25,都算对).
4

1 5 3 5
⑵ 有一个数减去 以后,比 与 的差多 ,这个数是多少?
3 6 8 12
1 5 3 5 29 5
解:设这个数是 x ,则 x − = − + ,解得 x = (或 1 )
3 6 8 12 24 24
29 5
答:这个数是 (或 1 ,都算对).
24 24

4.下面是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请看图列式计算它的体积和表面积.(单位:厘米)
(共 6
分)

3
11

7
【解析】这个长方体长为 7,高为 3,注意到图中那段 11 代表的恰好是两个高加一个宽,所
以宽为 11 − 2 × 3 =5.
体积为 7 × 5 × 3 =105 立方厘米;表面积为 ( 7 × 5 + 5 × 3 + 7 × 3) × 2 =142 平方厘米

四.操作题(共 3 分)
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说出与 1 号.2 号.3 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
【答案】
( 1 )-------( 5 )
( 2 )-------( 4 )
( 3 )-------( 6 )

五.应用知识解答下列各题.(共 30 分)
1.学校教学楼,有同样大小的教室 24 个,有同样大小的教师办公室 6 个,总面积为 1920
平方米.每个教师办公室的面积为 32 平方米,每个教室的面积是多少?(先写出数量关
系式,再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解析】
数量关系式:( 办公室面积总和 )+( 教室面积总和 )=( 总面积 )
此式不唯一,列为减法也可以.
综合算式: (1920 − 32 × 6 ) ÷ 24 =
72 (平方米) .

5 1 5
2.学校运来一堆沙子.修路用去 吨,砌墙用去 吨,还剩下 吨,剩下的沙子比用去的
8 6 6
沙子多多少吨?
【解析】
5 5 1 1
−  +  = (吨)

6  8 6  24

3.有三根钢丝,长度分别是 12 米.18 米和 30 米,现在要把它们截成长度相同的小段,但


每一根都不许剩余,每小段最长是多少米?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解析】
考察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利用短除法可得:每小段最长是 6 米,一共可以截成
12 18 30
+ + = 2 + 3 + 5 = 10 段.
6 6 6

4.一个长方体水箱,长 10dm ,宽 8dm ,水深 4.5dm ,当把一块石块放入水箱后,水位上升


到 6dm .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解析】本题是一个经典错题,少一个重要条件:“放入并完全浸没”.如果有这个条件,可
以按水中浸物来算,即石块的体积等于水上升部分的体积,答案 10 × 8 × ( 6 − 4.5 ) =120dm3 .

5.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216 平方厘米,把它锯成体积相等的 8 个小正方体,求每个小正


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解析】本题直接算会比较快一些,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216,则根据 6a 2 = 216 ,得
大正方体的棱长应该是 6,所以小正方体的棱长应该是 3,所以它的表面积是 6 × 32 = 54 平
方厘米.

6.一个长方体水箱,长 50cm,宽 40cm,高 70cm,水箱上部安装了一个进水管 A ,底部安


装了一个放水管 B ,先开 A 管,过一段时间后接着打开 B 管,下边折线统计图表示水箱
中水位的变化情况. (5 分)
⑴ ( 10 )分钟后两关同时打开,这时水深( 30 ) cm .
⑵ A 管每分钟进水(6000 ) cm3 , B 管每分钟放水(4000 ) cm3 .
⑶ A / B 两管的内径相同,A 管中进水速度是 3 米/秒,B 管中放水速度是( 2 )米/秒.
水位/cm

60

40

20

0 10 20 30 40 时间/分

【答案】如上.
【解析】
(1) 直接读表可得;
(2) 通过第一问我们可得 A 管可使得水箱的水位每分钟上升 30 ÷ 10 = 3 cm,所以 A 管每
分钟进水 50 × 40 × 3 =6000cm ;开了 B 管之后,水位上升的速度为每分钟 30 ÷ 30 =
3
1 cm,也
就是说水每分钟上涨 50 × 40 × 1 =2000cm3 ,再由 A 管进水速度为每分钟 6000cm3 ,得 B 管
出水的速度为每分钟 4000cm3 ;
(3) 通过第二问我们可得 A 管和 B 管速度的比为 6000 : 4000 = 3 : 2 ,那么根据 A、B 管的
内径相同,它们进出水的速度比也应该是 3 : 2 ,再根据条件 A 管进水速度为 3 米/秒,可得
答案.

附加题: (4+4+6+6=20 分)
1.计算 9999 × 2222 + 3333 × 3334
【解析】原式 = 3333 × 6666 + 3333 × 3334
=3333 × ( 6666 + 3334 )
= 33330000

2. (1 + 0.23 + 0.34 ) × ( 0.23 + 0.34 + 0.56 ) − (1 + 0.23 + 0.34 + 0.56 ) × ( 0.23 + 0.34 )
【解析】考察打包法,注意需要打包的是除了“1”之外、相近的两部分,先看完整个算式,
再考虑打哪些.设 0.23 + 0.34 = A , 0.23 + 0.34 + 0.56 =
B ,原式可化为:
(1 + A ) (
B − 1 + B ) A = B + AB − A − AB = B − A = 0.56

3.兄妹两人同时离家去上学.哥哥每分钟走 90 米,妹妹每分钟走 60 米,哥哥到校门时,


发现忘带课本,立即沿原路回家去取,行至离校 180 米处和妹妹相遇.问他们家离学校
多远?
【解析】题目条件干扰信息比较多,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哥哥到学校后直接折回,与妹妹相
遇”,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相遇地点距离学校是 180 米,而不是距离家.如图:

那么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到相遇为止,哥哥比妹妹多走了 180 × 2 = 360 米,也就是说路程差


为 360 米,又速度差为 90 − 60 = 30 米/分钟,得他们相遇所用的时间为 360 ÷ 30 =
12 分钟,
所以他们的路程和为 ( 90 + 60 ) × 12 =1800 米,同时还是根据上图,他们的路程之和恰好等于
家到学校距离的 2 倍,所以家到学校距离 900 米.

1
4.甲、乙合做一件工作,由于配合得好,甲的工作效率比单独做时提高 ,乙的工作效率
10
1 2
比单独做时提高 .甲.乙两人合做 6 小时,完成全部工作的 .第二天乙又单独做了
5 5
13
6 小时,还留下这件工作的 尚位完成.如果这件工作始终由甲一人单独来做,需要多
30
少小时?
【解析】本题属于工程问题中的变速问题,分析题目条件可得,甲乙合作的效率应该为:
2 1 2
÷ 6 = ,但是注意他们合作的时候都是加了速的;另外在完成这 后,乙自己一个人又
5 15 5
13 2 13 1
做了 6 小时,还剩 ,那么乙做的工作量应该是 1 − − = ,所以乙单独自己工作的效
30 5 30 6
1 1 1  1 1
率就是 ÷ 6 = .根据一开始给的条件,得乙在合作时的效率 = × 1 +  = ,所以甲
6 36 36  5  30
1 1 1
在合作时候的效率应该是他们的合作效率之和—— ——减去这个 、等于 ,所以甲
15 30 30
1  1 1 1
单独工作的效率应该是 ÷ 1 +  = ,那么甲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就需要 1 ÷ = 33 (小
30  10  33 33
时)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