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7

合併議題探討

吳相勳
sonic@url.com.tw

1
探討議題
† 1995年之前的日本產業結構為何?
† 1997年之後的日本產業結構發生什麼變化?
年之後的 本產業結構發生什麼變化?
† 1997年之後的變化如何影響集團成員的行為?
年之後的變化如何影響集團成員的行為?
† 日本電機大廠的部門間合併。

2
日本過去的產業結構(1970~80年代)
† 日本公司透過複雜的工業網絡與集團外行動主體進行大量的聯動。
它們以交流和相互作用的需要,而不是以所有權和公司的名稱來
設置分界線。
† 穩定投資者佔70%~75%,極少發生吞併和收購公司資產的情況。
† 透過集團中居於核心的銀行,集團內的企業易取得低成本資金,
有助於創新活動的進行。而集團中的貿易公司(Sogo Sosha)則
提供致力開拓市場。
† 母公司通常是其附屬子公司技術進步的主要後援,它提供專門工
程技能及多種形式的技術支撐 並以低價出售或租借生產設備
程技能及多種形式的技術支撐,並以低價出售或租借生產設備。
母公司還以公平的持股條件提供資本。若持股超過一定比率,該
公司便成為附屬一級供應商。但是,多數一級供應商是從母公司
分離出來的。

3
Big Six Keiretsu
† 在1980~1995年的期間,日本的經濟發展仍是由水平整合的Keiretsu
所主導,六大系列(Keiretsu)為Mitsui、Mitsubishi、Sumitomo Fuyo、
Sanwa DKB
Sanwa、DKB。
† 系列的基本組成為核心的銀行與綜合商社(Sogo Shosha)所帶領的
第一層與第二層集團成員。
† 集團內的主要公司經理約每月舉辦 次會議(如
集團內的主要公司經理約每月舉辦一次會議(如Mitsubishi集團的「金 集團的 金
曜會」,Fuyo集團的「芙蓉會」等),有時可能純粹是為了聯絡感情
和交流信息,有時則有實質性內容,如討論聯合開發、人事任免、商
標使用等,它在企業高層間建立起一種正式的信息交流和監督網絡。
† 系列內的交叉持股最高的時候達30%, 般約在20%左右。這代表銀
系列內的交叉持股最高的時候達30%,一般約在20%左右。這代表銀
行對於集團成員的行動有強大的控制力。而且由於資訊的透明度低,
一但特定集團成員出現經營困難,銀行會不惜資金進行救援。雖然,
有利於集團成員可以追求長期目標,但是也會導致過度投資的無效率。
† 因此,系列內經營電子產業的廠商,可以投資在成本高昂、技術複雜
的半導體與面板產業。而系統內的其他成員可以提供化學材料與關鍵
零組件,綜合商社(Sogo Shosha)提供海內外經銷管道與市場資訊。
† 由於集團內的內聚力強 相互支援 使得日本在半導體與LCD產業發
由於集團內的內聚力強、相互支援,使得日本在半導體與LCD產業發
展十分迅速。

4
日本泡沫經濟始末
† 以系列為主的集團式經營,在1985年之後開始產生變化。
† 過去,日本財政部引導著巨大的國內儲蓄投向工業和新技術領域。1980年代
中期之前 日本銀行的貸款品質良好 50%以上的貸款投入到生產領域
中期之前,日本銀行的貸款品質良好,50%以上的貸款投入到生產領域,
1980年壞債總額僅為 1萬億日元,折合 100億美元。壞債率僅為 0 .5%。
† 但是,到了1985年,日本銀行對於生產領域的貸款下降為總額的38%,非生
產領域的貸款上升為貸款總額的26%。
† 1985年廣場協議(Plaza Accord)之後,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銀行的帳面資
產和貸款總額都迅速增長,日本銀行的貸款品質也開始出現問題。
† 為降低日元增值對出口所造成的負面效應,日本在1985年降低利率,使得房
地產公司利用低息貸款,大量投機搶購有限的城市房地產,致使房地產價格瘋
狂上漲。
狂上漲
† 至1990年,生產領域的貸款所佔比重下降為25%,而非生產領域的貸款比重
則上升為37%,日本的泡沫經濟可以說是由廣場協議開始的。造成的結果是
日本國債增長,房地產泡沫及崩潰,股市暴跌,銀行壞債劇增。
† 銀行體系未能增加生產性貸款,而生產性貸款才能挽救壞債損失,支持處於破
產邊緣的企業恢復正常運轉。
† 1989年日本中央銀行決定緊縮信貸,以遏制泡沫投機,但是,銀行帳目上己
積累了大量的壞債 房地產市場失去了資金支持 從此陷入了長期蕭條之中
積累了大量的壞債,房地產市場失去了資金支持,從此陷入了長期蕭條之中。

5
日本現在的產業結構(1995年之後)
† 1989年的經濟泡沫破裂,導致銀行受創慘重。但是,以銀行為中心的集團結構仍
未改變。但是,景氣持續低迷與股價下跌,使得交叉持股成本高昂,集團的核心銀
行已日趨虛弱。
„ 金融機構的持股,1987年至1995年之間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 1997年底,亞洲金融危機,北海道拓殖銀行、日本債券信用銀行、日本長期信用
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陸續倒閉或暫時收歸國有,使得日本政府進行金融改革計畫,
並投入公共資金協助銀行處理壞帳。
† 1999年之後,銀行開始進行合併,形成Mizuho(瑞穗)、Samitomo
銀 始進 併 ( ) Mitsumi(住

友三井)、Bank of Tokyo-Mitsubishi(東京三菱)、UFJ四大銀行集團。
† 1995~1999年之間,日本金融機構的持股下降。廠商間的交互持股也下降,成為
1995年之後的重要現象。證據顯示,交叉持股的降低,使得非金融公司與銀行,
降低與集團中的主要銀行的長期往來。
降低與集團中的主要銀行的長期往來
„ Mitsubishi集團1987至1997年間的平均交叉持股比率十分穩定,約為14%,2000年
則降到11.1%。
„ Sumitomo集團則從1987 年的13.4%降到2000年的8.9%。Mitsui集團從1987年的
10 2%降到2000年的 5.1%。
10.2%降到2000年的 5 1%
„ Fuji、DKB、與Sanwa集團,交叉持股從1987年的11.2%、9.1%、與9.3%降到2000
年的4.6%、6.3%、與4.9%。
† 銀行的合併,代表過去的集團界線被打破。銀行對於原集團廠商的控制力下降。個
人投資者與外國金融機構參與日本股市的比率因而大幅提高。
„ 日本整體長期持股與交叉持股趨勢
† 原來可以受到集團銀行的低成本資金所保護的電機廠商,必需提昇股東權益,改善
經營效率。

6
日本整體長期持股與交叉持股趨勢

(%) (%) ーBanks


ーTrust Banks (include mutual
50 funds and pension trusts)
長期持股 40 ー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Private Companies
ーPrivate
ーIndividuals
40 ーForeign Entities

30
30 ーShare Value
ーNumber of shares
20
20

10 10
交叉持股

1987 90 95 2000 2003 1986 90 94 98 2002


資料來源:Nissei Research Institute 資料來源: Tokyo Stock Exchange
1. 交叉持股比率:雙方公司交互持股。
2. 長期持股比率:所有的持股中,交叉持股比率+金融機構持股+ 7
私營公司所持有的金融機構持股+母公司或其他聯屬公司持股
NEC LCD
Technologies
(2003) NEC Sumitomo
Bank
TMD
Pioneer (2002)
(2005) Matsushita
Mitsui Bank

Toshiba

IPS Alpha
Mitsubishi
Mitsubishi Bank
(2004)

El id
Elpida
Tokyo Bank
Renesas (1999)
(2003) Toyota

ST LCD
(1999)
Sanwa Bank
Sharp

Hitachi Tokai Bank


Display Hit hi
Hitachi
(2002)
SED Inc.
(2004)
Canon Fuji Bank Mizuho Bank
(Fuyo Group)
(F G )
Mizuho
Hitachi Fujitsu Hitachi
Corporate
Plasma Display
(2005) (1999) Dai-Ichi Bank
Fujitsu Kangyo Bank Mizuho Trust
B k
Bank
Sharp Corporate-Bank Industrial
Relationships Mizuho Banks Consolidation
(2005) Bank of Securities
before 1999 Japan after 1999
製圖:吳相勳
集團的解體
† 過去,個別集團的電機大廠相互競爭,在半導體與LCD兩大資
本密集產業競爭十分激烈。
† 從上頁圖中,可以看出以銀行為核心的集團已經逐步解體。在
MTFG與UFJ在2005協議合併之後,只剩下三大金融集團。
† 集團的銀行
集團的銀行-廠商(靠股權與負債連結)連繫的持續弱化,打破
廠商(靠股權與負債連結)連繫的持續弱化 打破
過去同一家金融機構不服務兩家競爭對手的情況。
† 從下頁可以看出,2004年四大銀行集團所持有的機電/貿易廠商
股份比重已相當低。由於交叉持股的比例降低,使得股市的流
動性加強,因而使得外資機構持有日本企業的股權比例提高。
更有甚者,如Hitachi的股東結構已經以外資持股為主。
† 機電大廠在失去集團的保護傘,以及維護股東權益的聲浪下,
機電大廠在失去集團的保護傘 以及維護股東權益的聲浪下
需要整頓不具獲利性的生產事業部。需要長期資金投入,且獲
利不穩定的半導體與LCD部門首當其衝。
上頁圖示說明
LCD
半導體 SED PDP

9
2004年日本主要電機/貿易公司的主要股東結構
日本信託 第一日本
瑞穗 住友三井 東京三菱 公司持股
服務銀行 信託銀行
Asahi Trust & Sumitomo Meiji The
Mizuho The Dai-ichi Mitsui Japan
Mutual Custody Yasuda UFJ Employee Master
Trust & Mutual Life Life Samitomo Mitsubishi 企業控 Trustee
Life Services Life Shareholdin Trust
Banking Insurance Insurance Insurance Bank 股公司 Services
Insurance Bank, Insurance g Bank of
Co., Ltd. Company Company company Bank
Company Ltd. Company Japan
Marubeni 2.42% 1.43% 1.76% 5.36% 4.76%
Fujitsu 6.66% 2.01% 3.87% 6.63% 7.93%
Canon 3 72%
3.72% 6 70%
6.70% 6 96%
6.96% 4 91%
4.91%
NEC 1.27% 2.13% 1.29% 6.44% 3.96%
Toshiba 3.38% 4.64% 5.94%
Sony
Sharp 2.92% 2.76% 2.76% 4.26% 2.71% 5.58% 4.14%
Matsushita 1.99% 1.43% 2.32% 1.51% 6.76% 6.81%
Hitachi 2.44% 1.83% 2.08% 2.61% 5.55% 5.12%

日本其他金融保險機構 外國銀行
The Bank of
The Tokio JPMCB
Nichido The State New York Mellon
Nippon Marine Sompo Sompo The Chase Omnibus
Fire and Resona Street for Bank
Life and Fire Japan Japan Manhattan US Moxley NATS
Marine Bank, Bank and Goldman Treaty
Insurance Insurance Insuranc Insuran Bank, N.A., Pension & Co CUMCO
Insurance Limited. Trust Sachs Clients
Company Company, e Inc. ce Inc. London Treaty
Company, Company Internationa Omnibus
Ltd. JASDEC
Ltd. l
Marubeni 1 62%
1.62% 1 54%
1.54% 2 19%
2.19% 4 02%
4.02% 2 43%
2.43%
Fujitsu 1.15% 2.72% 2.72%
Canon 1.73% 5.63% 7.20% 3.15% 2.05%
NEC 2.13% 4.77% 2.05% 1.53%
Toshiba 3.25%
Sony
Sharp 4.83% 2.42% 2.07%
Matsushita 2.70% 1.63% 4.22%
Hitachi 3.05% 4.47% 4.53% 6.18%
10
製表:吳相勳
主要電機廠商的獲利能力
Company Year Revenue Gross Profit Margin Operating Margin Total Net Income Net Profit Margin
Fujitsu 2002 45,123.40 27.40% 3.20% 470.5 1.00%
Fujitsu 2003 38,529.10 27.90% 2.20% -1,018.50 --
Fujitsu 2004 37,747.60 25.50% -- -2,884.00
2,884.00 --
Hitachi 2002 81,438.20 28.70% 2.10% 149.8 0.20%
Hitachi 2003 69,343.00 29.70% 1.90% 236 0.30%
Hitachi 2004 60,104.00 29.30% -- -3,638.00 -- 從2002~2004年,
Matsushita 2002 71,920.60 32.70% 2.60% 405.2 0.60% 主要機電大廠的獲
Matsushita 2003 61,681.00 32.20% 1.70% -162 -- 利能力不佳,淨獲
Matsushita 2004 51,830.00 30.50% -- -3,248.00 --
利率皆不到3%。
Mitsubishi 2002 ,
31,917.80 25.60% 4.60% 424.4 1.30%
這些廠商的策略都
Mitsubishi 2003 30,364.40 23.50% 1.70% -98.7 --
十分一致,將具有
Mitsubishi 2004 27,509.70 22.10% -- -587.8 --
NEC 2002 47,022.00 29.80% 3.60% 394 0.80%
高度波動性的事業
NEC 2003 39,788.40 30.60% 2.60% -208.1 -- 切割、售出、或合
NEC 2004 38,446.40 27.60% -- -2,351.70 -- 資,降低經營的風
Sharp 2002 21,367.30 24.10% 5.40% 574.7 2.70% 險,重新聚焦在核
p
Sharp 2003 16,714.80
, 24.60% 5.00% 272 1.60% 心競爭力之上。
心競爭力之上
Sharp 2004 13,598.80 25.70% 4.10% 85.3 0.60%
Sony 2002 72,081.00 41.50% 1.80% 851 1.20%
Sony 2003 63,264.00 35.70% 2.50% 978 1.50%
Sony 2004 57,117.00 38.70% 1.80% 115 0.20%
Toshiba 2002 52,815.60 27.00% 3.10% 272.9 0.50%
Toshiba 2003 47,191.80 26.70% 1.90% 154.4 0.30% 單位:百萬羌元 11
Toshiba 2004 40,665.60 24.50% -- -1,915.00 --
製表:吳相勳
機電廠半導體、LCD、PDP部門的分割與合併
† 半導體部門的整合較LCD部門早開始。
„ 1999年,Hitachi與NEC合資成立Elpida。p
„ 2003年,Hitachi與Mitsubishi合資Renesas。
† 部分機電大廠先切割LCD部門,再尋求與其他廠商的整合。
„ 2002年,Hitachi切割LCD部門,Hitachi Display。
„ 2002年,Toshiba與Matsushita成立TMD。
„ 2003年,NEC切割LCD部門,成立NEC LCD Technology。
„ 2004年,Toshiba、Matsushita、Hitachi、Hitachi Display合資
成立IPS Alpha。
„ 2004年,Canon與Toshiba合資SED。
2004年 Canon與Toshiba合資SED
„ 2004年,Seiko Epson與Sanyo的LCD部門合併。
„ 2005年, Fujitsu的LCD部門併入Sharp。
† PDP部門也有數次重要的合併行動:
部門也有數次重要的合併行動
„ 1999年,Fujitsu與Hitachi合資成立Fujitsu Hitachi Plasma
p y j
Display。Hitachi在2005年買下Fujitsu在該合資公司的股權。
„ 2005年,Pioneer接手NEC的PDP事業部。
12
新的合縱連橫結構

Leavers

Investors

Leading
Players

TFT-LCD LTPS PDP SED

電機大廠陸續合併重整旗下顯示事業部後,目前 1. Leaver:退出市場,將技術、廠房設備
Sharp與Hitachi所主導的IPS Alpha是大尺吋TFT- 賣出者,或是改自代工廠獲取面板。
2. Investors:與Leading Players合資,扮
LCD主要領導廠商。 演出資者角色,生產仍由Leading Player
Matsushita、Pioneer、與Hitachi是日本PDP的領 主導。
導廠商。 3. Leading Players:實際主導生產者。

LTPS 目 前 仍 是 以 中 小 尺 吋 為 主 要 的 應 用 市 場 , 由 M&A
Matsushita與Toshiba合資的TMD為領導廠商。
Canon在歷經早期FLCD的失敗後,與Toshiba合資 JV

重新以SED做為切入大尺吋平面顯示器的技術。
小結:日本的合併經驗
† 從整個發展歷史來看,近年來電機廠商加速重整事
業單位 與銀行為核心的企業集團體系的瓦解有密
業單位,與銀行為核心的企業集團體系的瓦解有密
切關係。
† 雖然日本TFT-LCD、PDP、半導體等產業開始集中
化,但是投資規模仍落後台灣與韓國競爭的對手。
也就是說,日本廠商雖然坐擁先進技術,但並沒有
同步建立量產規模。
同步建立量產規模
† 近10年來,台灣與韓國吸收日本技術,並快速量產,
對於日本的競爭力有顯著的影響。因此,日本政府
限制先進技術外流,這使得日本廠商選擇合併對象
以國內廠商為優先考量。例如,IPS Alpha的成立,
p
據聞與日本政府不願技術被國外廠商購買,因而主
動推動廠商合併。

14
國家政策:

政府是否介入推動合併?

15
日本的反過度競爭政策歷史
† 過去在1970與1980年代,日本曾經以政府的力量介入,希望降低過度競
爭,促使業者合併成具國際競爭力的廠商。

† 1950年代,日本政府意識到:
„ 當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處於「過小狀態」,既不適應技術革新的要求,
更不適應開放經濟的形勢。如果讓為數眾多的企業在價格、產品改良、
設備投資、技術開發等方面進行過度競爭,不僅自身勞動生產率低落
備 資 技術 等方 進 爭 僅 身勞動 產 落
和預算惡化的後果難以避免,而且培養能與國外企業競爭的大企業的
目標也會落空。
„ 因此,政府提出了產業整頓方面的看法,主張形成
因此,政府提出了產業整頓方面的看法,主張形成「國際規模企業」
國際規模企業」
的有效競爭,以寡頭壟斷為目標進行產業再編。
„ (1)在設備大型化傾向和需求增長減慢的背景下, 為防止企業間競
爭帶來的重複投資和非效率行為的出現;(2 )為強化技術開發,尤
其是研究開發的效率;(3)強化技術開發能力 資金籌措能力和勞
其是研究開發的效率;(3)強化技術開發能力、
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強綜合競爭能力以適應企業規模的大型化。
„ 1970年代,日本政府除了允許主要產業所進行的大規模合併,政府還
協調新工廠投資的分配。這種情況發生在石化、海上運輸、人造纖維
和造紙等其他產業中。其目標是使生產能力過剩和「過度」競爭最小
化。
† 日本「某些」工業的成功,對於多數的產業觀察者而言,政府的
積極介入產業的運作,是重要的因素。

16
小結—反過度競爭,台灣的政策走向?
† 但是,M. Porter的研究指出日本的產業…
„ 深入觀察一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我們發現政府確實有所
參與 但卻是以不同的 意想不到的角色進入的 通過主動的
參與,但卻是以不同的、意想不到的角色進入的。通過主動的
運作,政府刺激了新產品的早期需求,幫助培養了一些產業的
競爭力。
„ 在
在一些成功產業,比如汽車,實際上拒絕政府抑制競爭的嘗試。
些成功產業,比如汽車,實際上拒絕政府抑制競爭的嘗試。
例如,在20世紀60年代的早期,通產省試圖通過建立三個由兩
到三家公司組成的集團,各個集團專門經營不同類型的產品,
以此減少汽車廠商的數量。但這些公司不感興趣,最後這個嘗
試失敗了 通產省還曾設法阻礙本田進入這個產業 但是本田
試失敗了。通產省還曾設法阻礙本田進入這個產業,但是本田
沒有聽從,現在它已經成為日本最成功的公司之一。
„ 在其他失敗的產業中,公認可以解釋日本成功的政策介入這個
國家失敗的方面要比成功的方面普遍得多。它們沒有促進生產
率、出口和國家的繁榮,反而形成了阻礙。
† Porter的研究對於政府介入產業秩序的效果存疑。但是,同時
也指出,政府該努力的方向或許是扮演 個挑惕的消費者。
也指出,政府該努力的方向或許是扮演一個挑惕的消費者。

17
台灣的政策走向
† 日本目前的面板業整併有其歷史背景,與台灣
目前所面對的情況並不 樣,台灣很難依照日
目前所面對的情況並不一樣,台灣很難依照日
本整併的「結果」,說服業者也從事合併。

18
附錄

Big Six Keiretsu

19
The Mitsubishi Group
p
Kinyo Kai members

Real Estate &


Paper Food Petroleum
Construcion Elna
Mitsubishi Mitsubishi
Kirin Brewery Mitsubishi Oil Estate
Paper Mills
Mitsubishi Japan Maize
Const Products
Chemicals
Fudow Meiwa Trading
Chemical Mitsubishi Gas Mitsubishi
Chemical Top 3 leaders Glass Office
Mitsubishi Machinery
Nitto Kato Petrochemical Chukyoy Coca-
Asahi Glass
Taiyo Sanso Mitsubishi Mitsubishi Cola Bottling
Toyo Carbon Monsanto Corp Nitto Flour
Nippon Chemical Milling
Synthetic Mitsubishi Pasco Corp
Fibers & Textiles
Chemical Plastics Inds
Nippon Kasei Mitsubishi
Mitsubishi Mitsubishi Nitto Chemical
Chemical Chemical Inds
Bank Rayon Ind
Kawasaki
Kasei
Metals
Chemicals Electrical &
Ryoden
Teikoku Kako Machinery
Trading
Nikko Sanso Mitsubishi
Mitsubishi Nihon Kentetsu
Aluminum Mitsubishi
Electric Shizuki Electric
Heavy
Mitsubishi Kodensha Co
Inds
Mitsubishi Kakoki Kanagawa
Mitsubishi
Shi d h
Shindoh Ni
Nippon K
Kogaku
k El
Electric
i
Metal
Sakai Chemical Mitsubishi
Mitsubishi
Ind Motors
Cable Inds
Toyo
Mitsubishi
Engineering
Steel Mfg
Works
Shipping &
Warehousingg
Mining & Cement Financing & Insurance Kyoei Tanker
Nippon Yusen Tokyo Senpaku
Mitsubishi Mitsubishi Trust & Banking Mitsubishi Taiheiyo Kaiun
Mining & Meiji Mutual Life Insurance Warehouse & Shinwa Kaiun
Cement Tokio M. & F. Insurance Transp

Zenith Ryoko Intra-group


Intra group Joint Ventures
Concrete
P.S. Concrete Mitsubishi Petroleum Dev
Mitsubishi Research Institute
Mitsubishi Atomic Power Inds
Diamond Lease
The Mitsui Group
p
Nimoku Kai members Mitsui
Consultants
Fibers & Textiles Foo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Store
Towa Orimono
Toray Nippon Flour Mitsui
Toray Engineering Industries Mills Construction Mitsui Miike
Mitsukoshi Ltd Machinery
Sanki
Engineering Mitsui Seiki
Kogyo

Kanto Natural Shipping &


Gas Dev Top 3 leaders Warehousing
Toyo
y Engineering
g g Mitsui O.S.K.
OSK
Mitsui Chemicals Lines Shinyei
Pharmaceuticals Mitsui Steamship
Mitsui
Mitsui Toatsu Bank Inui Steamship
Warehouse
Chemicals
Mitsui
Cement
Petrochemical
Tokyo Serofan Inds
Mitsui & Co Onoda Cement

Nihon Unisys
Mitsui Sugar Toshoku Ltd
Asia Air Survey
Mining
Utoku Express
Shimura Kako Mitsui Real Estate
Taito Co Mitsui Mining
Hokkaido Dev.
Mikuni Coca-Cola
Bottling Colliery &
Steamship Mitsui Harbour
Takasaki Paper
& Urban Const
F-one Ltd
Mitsui Norin
Honshu Chemical
Finance & Electrical &
Ind Metals Pulp & Paper
Insurance Machinery
Mitsui Knowledge
Ind Japan Steel Mitsui Trust & Mitsui Eng’g &
Mitsui Oil Works B ki
Banking S’bldg
S bldg Showa Aircraft
Oji paper
Mitsui Lumber Mitsui Mining & Mitsui Mutual Toshiba Corp Ind
Smelting Life Insur Toyota Motor
Taisho M & F
Mitsui Aluminium Insur
Toyo Pulp

Intra-group Joint Ventures

Mitsui Oil Exploration


Mitsui Leasing & Development
Mitsui Ocean Dev & Eng’g
Mitsui Air & Sea Service
The Sumitomo Group
p
Sumitomo Corp’s
Leasing
Yoshihara Oil Mill Hakusui Kai members

Real Estate & Finance &


Toyokuni Electric Trading Construction
Warehousing Insurance
Cable Sumitomo
Sumitomo Sumitomo
KTK Telecom Sumitomo Corp Trust & Kyoto Die-
Construction Realty & Dev
Engineering Banking Casting
Sumitomo
Sumitomo Wiring Sumitomo M. & Sakata Corp
Warehouse
Tokyo Tungsten F. Insur Inabata & Co
Sumitomo Sumitomo Life Seitetsu
Densetsu Insur Kagaku
Osaka Diamond Top 3 leaders Shinto Paint
Industrial Taoka
Nissin Electric Chemical
Metals
Tokai Rubber Sumitomo
Industries Sumitomo Chemical
Sumitomo Rubber Electric Inds Tsutsunaka
Inds Sumitomo Plastic Ind
Chemicals
Metal Mining
Nitto Metal Sumitomo
Sumitomo Bank Bakelite Shin Nippon
Industry Sumitomo Light Machinery
Nippon Aluminum Metal Inds Nihon Spindle
Mfg Mfg
Machinery Otsuka Iron
Works
Sumitomo Metal
Sumitomo
Inds
Kanto Special Heavy Inds
Steel Works
Nippon Electric
Sumitomo
Glass
Precision
Nippon Electric
Products Electrical &
Mining Forestry Ind
Nippon Pipe Mfg Cement & Glass Electronics Nitsuko Ltd
Nippon Stainless
Sumitomo Anritsu Corp
Steel
C
Cementt Sumitomo
S it T
Toyo
Daikin Inds NEC Corp
Nippon Sheet Sumitomo Coal Forestry Communication
Narumi China
Glass Mining Equip
Osaka Titanium
Tohoku Metal
Chuo Denki
Inds
Kogyo
NEC Home
Sumikura
Electronics
Industrial
Ando Electric
Japan Aviation
Intra-group Joint Ventures Electronics Ind
Isolite NEC System
Insulating Sumitomo Ocean Dev & Eng’g Integration &
Products Sumitomo Petroleum Dev Construction
Sumitomo Atomic Energy Inds
Japan Information Service
Sumitomo Business Consulting
The Fuyo
y Group
p
Amatei
Katakura
Chikkarin
Toyo Sugar Fuyo Kai
Oriental Yeast
Refining Nisshin Paper
Kaji Iron Works Trading Food Mills
Okano Valve
Mfg
Marubeni Corp Nisshin Flour
Marubeni Teikoku Piston
Construction Milling
Ring
Material Lease Sapporo
Chemicals Breweries
Nichirei Corp
Showa Denko Okamoto Inds
S.D.S.
S D S Biotec
Showa Nippon Oil &
Fats Fuji Bank Real Estate &
Highpolymer
Kureha Transportation
Shoko Co
Chemical Ind Hinode Kisen
Tokyo
Tatemono
Pulp & Paper Showa Line
Japan Paper Ind
Keihin Electric
Chiyoda Shigyo Sanyo- Toa Electronics
Express
Mishima Paper Kokusaku Pulp R il
Railway
Tobu Railway
Petroleum
Origin Electric
Asano Slate
Asahi Concrete Tao Nenryo Finance & Insurance Electrical &
Works Kogyo Machinery
Nippon Hume Yasuda Trust & Banking Oki Electric
Kubota Ltd Cable
Pipe Yasuda Mutual Life Insur
Cement Nippon Seiko
Nippon
pp Eternit Yasuda F. & M. Insur Taiko Electric
Oki El
Electric
t i IInd
d Works
Pipe Nihon Cement Yokogawa Okaya Electric
Daiichi Cement
Electric Inds
Fibers & Textiles Canon Inc
Hitachi Ltd
Nisshin Nissan Motor Canon Sales
Spinning Canon
Electronics
Copyer
Tokyo Shearing Toho Rayon Nippon
Toshin Steel Construction Typewriter
Japan Casting Iron & Steel
Azuma Steel
Nippon Taisei Corp
Nippon Kokan
Chutetsukan

Intra-group Joint Ventures


Taisei Road
Fuyo Gener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Fuyo Ocean Dev & Eng’g Yuraku Real
Fuyo Data Processing & Estate
Systems Dev Taisei Prefab
Fuyo General Lease Construnction
Fuyo Air Service
The DKB Group
p
Furukawa Sansui Kai
Sankin Kai
Jugosha Shacho Kai
Kawasaki Steel
Fukoku Mutual Life Insur Trading
Kanematsu-Gosho
Shiseido Co C. Itoh & Co Kawasho Corp
Niigata Engineering Kawasaki Heavy Inds
Yaskawa Electric Mfg Kawasaki Kisen
Nippon Express
Ni
Nippon K
Kangyo KKakumaru
k
Securities Furukawa Sansui Kai
Korakuen Co
Nissan F. & M. Insur Dai-Ichi
Denki Kagaku Kogyo Kangyo Bank Asahi Mutual Life Insur
Sankyo Co (DKB) Taisei F. & M. Insur
Nippon Columbia Asahi Denka Kogyo
Seibu Department Stores Nippon Zeon
Honshu Paper Yokohama Rubber
Furukawa Co
Nippon Light Metal
Shimzu Construction Iseki & Co Furukawa Electric
Isuzu Motors Asahi Optical Fuji Electric
Kyowa Hakko Orient Finance Fujitsu Ltd
Ishikawajima-Harima Showa Shell Sekiyu Shibusawa
Heavy Industries Nissho Iwai Corp Warehouse
Kobe Steel Lion Corp
Asahi Chemical Ind Japan Metals &
Hitachi Ltd Chemicals
Chichibu Cement Ebara Corp

Intra-group Joint Ventures Meiji Group

Meiji Seika
Century Leasing System
Meiji Milk Products
Century Research Centre
Meiji Machie
The Sanwa Group
p
寫在最後,個人想法
† 沒有兩兆雙星這個宣示,FPD也能自己長到1兆。
† 兩兆雙星沒有清晰的政策內容與預期達到的效果。至今,我仍然不知道FPD產業
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對於上下游產業帶動的效果是否比汽車業強?)?不知道
FPD的產值成長會對於國民所得有何影響?不知道FPD的成長對於技術進步的影
響?
† 為什麼要有清楚的手段-目標(means-ends)關係?因為,如果這個產業是政府
的策略性工業,那麼政府就必需了解他想要達到什麼目標(ends)。當目標清
楚後,手段(means)才能有效的設定。今天,要推動廠商間的合併(或合作),
必需將目標說明清楚,以此目標才能設定手段,也較易了解要克服的問題。
† 目標可以是什麼?4月5日報載,謝揆宣示「台灣面板產業居全球前茅,但國人能
否享受成果值得檢討,他建議從稅法改革,政策制訂及市場需求來支撐扶植面板
產業,即從貨物稅減免,或由新聞局訂定數位電視的發展政策,讓全民享用台灣
居世界領先的高科技產品,才是將政策與市場需求面導為一體。」
† 這跟電子時報近幾年在推的想法一樣,從發現國內特殊的需求,進而支持產業的
發展 這是很好的想法 但是似乎沒有太多人關心
發展。這是很好的想法,但是似乎沒有太多人關心。
† 另外,為什麼要了解產業關聯?因為FPD扮演的是火車頭工業,必需帶動其他產
業的成長,但是不了解產業關聯,如何了解政策應該在哪施力?
† 除此之外 我認為政府應該要有以下的目標
除此之外,我認為政府應該要有以下的目標:
„ 了解台灣的產業發展歷程,即可知道台灣產業是因分工而起,但卻需要整合以求茁壯。
但不一定要由政府來推動合併。
„ 成為數位生活的領先國,目的在於縮小生活的差距。
„ 讓本國的資金使用更具效率,具有較佳的報酬率。這也才能吸引國外資金的匯入,並
讓本國的資金使用更具效率 具有較佳的報酬率 這也才能吸引國外資金的匯入 並
且吸引國際游資真正能轉換成移動性較差的固定資源。

26
金融控股模式
† 沒有官股,難有金融控股模式

2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