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单位代码 03

学 号

分类号 F12

密 级

毕业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院(系)名称 商贸学院经济系

专 业 名 称 经济学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2010 年 5 月 10 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I页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 要

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

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

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

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

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

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人均 GDP 和居民收入的分析,围绕经济增长下的地区


差异现状,分析政策、历史文化、区位资源、非国有制经济等其他因素造成的地区差
异的影响。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
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
互动、优势 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II 页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 i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uthor: Wei Linlin


Tutor: Li Hongxin

Abstract

The difference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all countries (especially for big countries). District economic
imbalance is a basic feature of china ‘national condition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 china’ economic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mproved quickly. However, in this progress, the speed of all distric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come level appears remarkable difference, and what’s
more, the differences present the tendency of larger and larger. It not only goes against
allocating resources reasonably, but also affects the social stabilization and the uniform
of politics. Therefore enforcing regional economic to develop reasonably and reducing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now and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fluences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by national conditions,
policies, cultures, non-state ownership and so on. It is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of
economic growth rate, per capita GDP, income. Regional gap enlargement affects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zation. Therefore promoting china’ regional
development reasonably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modernization strategy. Corresponding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reduce the rational gap and form a new structure to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 between all regions, complement each other’s advantages and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gional differ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duce the gap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III 页

目 录

一、绪论.....................................................................................................................1

(一) 课题背景与目的.................................................................................1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1
(三)课题研究方法......................................................................................1
(四) 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1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现状......................................................................3

(一)经济增长率...........................................................................................4
(二)人均 GDP..............................................................................................4
(三)居民收入...............................................................................................5

三、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的成因......................................................................6

(一)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6
(二)政策导向...................................................................................................8
(三)历史文化的差异......................................................................................9
(四)区位资源的差异....................................................................................10
(五)其他因素.................................................................................................10

四、如何缩小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12

(一)从法律上为解决地区差异提供根本保障.......................................12
(二)政府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12
(三)加大人才培养,推进科技教育的进步...........................................13
(四)坚持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14

结 论..................................................................................................................15

致 谢..................................................................................................................16

参考文献..................................................................................................................17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1页

一、绪论

(一) 课题背景与目的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处于
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时期,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变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的难题。
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明显差异的现实,为构建和谐社会,调控差异,1999 年
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 年,中央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发
展战略,2005 年,中央政府又提出“中东西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
体发展战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当
今时代背景下,这就意味着要要逐步形成东部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中西部与东部
资源互补的新格局。因此,分析和研究导致地区差异的原因对于国家制定长远的宏
观经济政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近年来关于区域差异问题的原因的分析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府有关部 门的关注。
我国学者众说纷纭, 程肖冰认为基础设施是影响我国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 1,而汤微认

为,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平衡性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重要原因。其他学者 分别从历
史、人文、地理、各地区基础设施的差异以及政策制度上的因素分析我国的地区的差异。

(三)课题研究方法

笔者以大学四年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以及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基础 ,
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并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本文采用定性
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若干个能反映经
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作为变量来分析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四) 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现状分析,分别从经济增
长率、人均 GDP 和居民收入分析看我国地区差异的现状;第二部分经济增长的地区
差异形成原因及影响,从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分析地区差异的成 因;第

1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http://jz.docin.com/p-749492018.html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2页

三部分针对当今我国地区间存在的差异,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3页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总设计师邓小平制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 “三步走 2”战略,并且从全国发展的总体规

划上提出“两个大局”,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

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

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根据邓小

平的这一思想,我国地区发展制定了“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东西联合、共同富裕”和“因地制宜,合理分工,

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方针。而事实证明,这种方针正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国内生产总值

从 1978 年的 3678.7 亿元增加到 2009 年的 349081.4 亿元3,增长了近 100 倍;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

从 1978 年的 1.8%提高到 2005 年的约 5%,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世界第四位,取得举世瞩目

的成就。但是这种方针的实施势必会造成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内陆和沿海之间、城乡

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为此,政府政策根据地区差距的变化也发生了一系列调整。 1999 年,中央政府提

出“西部大开发”的区域发展战略;2003 年,中央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战略;2005

年,中央政府提出“东中西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区域发展战略。2006 年,中央政府

又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可见,我国区域政策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目标区域已经从局部扩大到整体,区域

政策对地区差距的影响战略也从非均衡发展转变为非均衡协调发展。

一般我们习惯把全国各省分为“东中西”三大部分来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三大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存在

阶梯状的情形。东部地区靠近沿海,不仅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而且可以更好的与海外进行经济贸易,并

且交通状况很好,属于第一部分;西部地区远离沿海,除了经济环境状况不佳外,其他基础设施也不好

发展缓慢,属于第三部分;其他的为第二 部分,相比东部沿海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但是

优越于西部地区。具体来说:东部, 从辽宁到海南的沿海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又称东部沿海
地区,包括: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

中部,从黑龙江到湖南八个省和自治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

省和湖南省。西部,大西南和大西北十二个省和自治区,包括云南省、重庆市、贵州省、四川省、陕西省、

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

(一)经济增长率

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

2
Deng Xiaoping proposed a strategy for basic modernization in April 1987: https://baike.so.com/doc/1378562-1457304.html
3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1978%20gdp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4页

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通常对 GDP 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在
经济学中,常用 GDP 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这也是目前各个国
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所以,这里我们用中东西部 GDP 占全国的比重来比较
各地的经济增长情况。如表 1,东部 GDP 占全国比重明显高于中西部,几乎每年,
东部 GDP 都比是中西部的总和还要多,且每年都占全国 GDP 的 50%以上。2001 年,
中 西 部 的 总 和 仅 占 东 部 的 59%; 2004 年 , 中 部 占 全 国 GDP 的 32%, 西 部 仅 占
9.6%;到 2009 年中西部占全国比重略有提高,但和东部相比,依然相差甚远。

Chart1 Comparison of the GDP of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West in the National Proportion
(单位%)

Time 1978 1986 1990 1994 1998 2001 2004 2009

Eastern 50.31 51.09 51.38 55.76 55.99 62.74 58.40 57.90

Middle 29.06 29.12 28.18 25.70 26.25 20.17 32.00 23.64

Western 20.63 19.79 20.44 18.54 17.76 17.09 9.60 19.46

(二)人均 GDP

从东西部的人均 GDP 来看,由表 1 得知,1980 年,中、西部人均 GDP 按各省


区加权平均计算相当于东部的 65%和 53%,1990 年,中、西部人均 GDP 分别占东
部的 60%和 52%,到 2005 年,它们占东部的比例分别降到了 30%和 39%,一直出
现下降趋势。这充分显示东部地区人均 GDP 和西部地区的差别。近几年,西部占东
部的比例逐步升高,到 2009 年,西部人均 GDP 占东部的 49%,比 2005 年有所提升,
但与东部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表 2 东西部地区人均 GDP 和相对比例的变化(单位:元/每人,当年价格)

人均 GDP(元/ 1980 年 1990 年 2000 年 2005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人)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5页

东部 589 2240 11334 296139 379913 454221 45437

中部 391 1338 5982 87567 118113 152370 15082

西部 308 1156 4687 114132 157819 200889 21742

中部/东部 65% 60% 53% 30% 31% 34% 33%

西部/东部 53% 52% 41% 39% 42% 44% 49%

(三)居民收入

为了判断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我们还可以对各地的城乡居民收入进行
比较。2008 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部收入为 20965 元,中部城镇居民平均
每人全部收入为 14061 元,西部城镇平均每人全部收入为 13917 元;而东部农村平
均每人全部收入 8604 元,中部为 5988 元,西部为 5285 元 [3] ;横向比较,中东西部
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差距很大,农村人均收入似乎不大,但纵向比较,从城乡差别来
看,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最大,东部最小。从人均看,东部地区年平均增长为
16.56%,而西部只有 12.71%,两者差距为 3.85%[4]。而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
水平增长滞缓,乡镇企业不发达,农村居民从非农产业上取得的收入较少,同时西
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生产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因而居民从农业中获
得的收益也相对较低,所以西部地区的农村可以说是全国最为贫穷的地方。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6页

三、 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的成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
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
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
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一)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1、生物学上的“优胜劣汰”同样适合于经济发展

我们知道在经济生活中,如果某一地区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可靠,价格不高,那
么这个地区就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反之,只能缓慢的发展或者没有发展甚至衰退
这就是生物学上的“优胜劣汰”。 这一基本的生物学进化理论,不仅在生物学上得到
了肯定,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同样适用 [5]。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就
是这个原因。一些具有优势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并且把握好机会,
就很快的在发展上领先于其他地区。而相对处于不利条件的地区则发展缓慢。 20 世
纪 80 年代后期,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加快时期。改革开放以市场化为取向,其基本趋
向是要素根据市场信号自由流动,以效率为目标,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东部
沿海地区就是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上的优势,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当地经济;而
中西部刚刚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按部就班的缓慢发展。如此一来,中东西部的
差距就逐步扩大了。

2、经济发展的“回流效应"

瑞典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中,对经济发展、区域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不良后果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
域差距是不断扩大的。一个地区的经济扩 张对周围的经济有两种效应:扩散效应
(spread effect)和回流效应(black wash effect)。扩展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对另一
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有利影响的效应,其中包括市场、技术、信息等先进生产要素
的扩散。回流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对另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的
效应。其中包括劳动、资本等要素从增长缓慢的地区流向增长迅速的地区,污染严重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7页

的项目由先进地区转移到落后地区。地区发展不平衡可以用回流效应强于扩展效应
来说明。不可否认,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也有扩展效应,但其作用十分有限。
在我国扩散效应只是在一个经济强势的地区与经济优势的地区之间进行的。如
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发展起来以后把整个珠三角地区都带动了起来,上海的快速发展
把苏南和浙北引入了前进。但是扩散效应在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很难进行。原因是
落后地区不具备必要的经济技术基础和相当素质的劳动力,这种扩散就难以实现。
对落后地区来说采用新技术所产生的增长效应并不像发达地区那样强。因此扩散效
应在我国基本是在东部地区产生作用的,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则发生更多的回流效

应 [6]。 长期以往,“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太效应”。

东部对中西部的回流效应主要表现在:一、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
基础良好,技术先进,产品质量较高,更容易组织大规模的生产,使得成本降低,
价格偏低,而中西部地区因为没有这种优越的条件,所以其产品在竞争中往往处于
劣势,因此没有能力与之抗衡,不易扩展生产规模,加工制造业处境非常困难。另
外西部地区的后发劣势也非常明显。市场已经被先行地区分割完毕,后发地区的工
业品进入市场要支付比先行地区高得多的交易成本。因此中西部地区正在陷入“积累
资金不足、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资金供给能力不
足"的不良循环之中,各种自然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资源优势得不到
充分发挥,最终使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动力越来越弱。二、东部地区工资较高,待遇优
厚,生活水平较好,不断地吸引中西部地区的专家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者,使得东
部地区人才集中,更容易产生集聚效应,能更好的进行改进和创造,而西部地区则
人才奇缺,管理落后,使得经济发展经常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另外,东部地区的投
入产出比例较高,因此在对资源和原料的竞争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如抬高收
购价格,抢占原料产地,压制了中西部的发展。三、由于利润率的驱使,使得国内资
金更倾向于向东部地区流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金的回报率高,所以东部的资
金不愿向西部流动,而西部地的一部分资金则通过银行存贷差、横向投资和股票交
易的方式流向东部流动,仅 1992 年西北地区的银行就有约 20-50%的贷款流到广东、
海南、山东等地,使得本来就建设资金短缺的西部地区融资更加困难。另外国外的投
资资金因为更看重回报率,所以就更乐意投资发达地区,而对于西部落后地区很少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8页

问津,使得资金较为充裕的东部地区更加充裕,西部地区则很少得到实惠。

(二)政策导向

为了发展国民经济,中国政府从 1953 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推行了重工业优先发

展的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前苏联帮助建设的 156 项重点工程是新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第

一轮建设高潮。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这些重工业建设项目中的相当部分,都建设在西北和西南的

一些大城市里,建立在沿海城市的只有 1/5。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 年),为了使以上

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华北沿海地区的生产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国家加强了对沿海地区的资金投

入。“三五”时期(1966-1970 年)是中国工业建设布局的一个战略转移时期。为了备战,中央政府按

照“一、二、三线”的划分,将建设项目的布点主要集中于“大三线”的川、贵、滇、陕、甘、晋、鄂、湘等省

区。“四五”时期,国家对大三线投资的力度趋缓,中央政府要求各省区市提高工业产品自给率,加

之东部一些油田的开发,沿海一些省份投资比重有较大回升。 70 年代初期中美关系改善之后,中国

的投资重点逐渐转向沿海地区[7]。

按照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改革之前中西部省区获得的大量投资应该会带动这些地区经

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然而事与愿违,从 1953 年到 1978 年的 25 年里,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沿海地

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1978 年秋季,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在邓小

平的领导下,实施了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六五”(1981-1985 年)、“七五”

(1986-1990 年)计划当中确立了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首先加快东部沿海地区

的发展的方针。在这些政策之下,沿海地区的投资比重迅速上升。东部沿海以优惠的改革开放政策调

动经济潜能,大力引进 先进技术和吸引外资,开拓发展外向型经济,使经济发展突飞

猛进。内地和沿边地区受沿海开放的影响也迈开了步伐,但仍落后一大步。1989 年沿
海(除广西)的出口总值占 GDP 的比重为 14.2%,而沿边 8 省区只有 5.9%,而且大部
分 货物是通过沿海向海外出口的。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时序和程度的较大差距,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
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相对差距都在相继扩大。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方政府利用倾斜式发展的优惠政策,使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经济

发展显得比北方活跃而生机盎然。在每年国家的财政预算中,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也是最大,并且中

央的直接投资也是这一地区最多。利用这些资金,东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些国际级的经济特区,如深

圳、浦东等,开放了大批沿海城市和沿江沿边城市,大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资源要素

在东部的合理有机整合,特别是东部大规模外资的到来,既带来了资本和资本的集聚效应,又带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9页

了先进的专业技术、管理知识和开放的观念,从而大大缩小了东部与世界的差距。

(三)历史文化的差异

1、经济重心的变迁

我国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至汉末全国经济重心仍在中原。随着人口增加,开发强度加大 ,

中原土地承载量加重,加之战争的破坏,生存 环境日趋恶化,西、北部乃干旱半干旱草原和

荒漠,而东南部地区水热充足,土地承载力大,沿河近海,交通便利。因此,从魏
晋起就多次出现了人口大规模南迁,使东南地区,尤其是江南的人口骤增,并带来
先进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土地利用和农业技术的提高、水利事业的完善以及农耕经
济的发展。至唐代后期,江南已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和基本经济区。鸦片战争后,
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取得特权,其经济势力和清政府官僚资本首先在江南和沿长江通商口岸兴办了纺

织等农产品加工以及机器制造业,而后民族工业也相继出现。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成为我国首先

接受西方文化和率先发展近代工业的理想地区,其工业起步分别比中、西部早 3O—40 年和 40—70 年。

至 1949 年,沿海 12 个省市集中了全国 7O%的工业产值。

2、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的差异

中国受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统治,使得与自然经济相适宜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尤其在相对闭

塞的中西部地区,其居民普遍存在着进取不足而守成有余的特征。这种封闭式的观念与当前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极不相称。受这样的观念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势必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

争,无疑会使本已十分落后的区域经济雪上加霜。缺乏市场经济观念,陈旧的思维模式阻碍着经济

的进步。在这种落后观念的支配下,投资环境得不到改善,优势得不到发挥,极大地影响了资本、技

术和人才等要素的投人和使用效率,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因而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地位。

3、人口数量和质量及分布状况

我国人口分布差异较大,目前,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的 3.04 倍,是内地的 4.5 倍,其

中苏沪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我国大学文化程度人数比例最高的北京市与最低的西藏

相差 l5 倍,而美国最高的马里兰州与最低的西弗吉尼亚州相差仅 1.1 倍,人口质量的差异即是人才

的差异,是地区间增长率差异的最重要的因素。 此外,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是人口密

度比较高的地区,人均教育水平比较高。我们可以拿中国各省的总 GDP 和世界各国来做比较,如图

1,在 2020 年我们预期河南省相当于土耳其,河北省相当于韩国,山东相当于加拿大,江苏相当于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10 页

俄罗斯,浙江相当于澳大利亚。而一些西部的省份人口较少,受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省份,比如

西藏和青海,只相当于赞比亚和肯亚。 人口质量的差异还表现在现代化观念上,东部地区人们的现

代化观念强,生育率也较 低,中西部低收入地区人口增长快,恰恰抵消了部分收入增加

的成果,从而限制了人均收入的提高。低收入人口增长快而素质差是其发展滞缓的
重要原因。

(四)区位资源的差异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均衡发展,整体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
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梯度推进的战略,使东部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特别
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既临近我国港澳地区、我国台湾地区、日本
和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又有上海,广州、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依托。我国中西部地
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我国西部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
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无力带动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 [9]。

政策和制度的因素
1、“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
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
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
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力不发达,治穷是最主要的任
务。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
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因此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由于没能完全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
重要政策。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效率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正
是在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公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国民贫富差距的扩
大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3、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尚没有真正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能够投机钻营,非法、违法经营和权力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11 页

资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贫富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根据有关专家粗略计算,各
种非法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大约使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上升 31%。
  4、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毋庸置疑,国家通过健全的税收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成熟的市
场经济国家里,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税率上来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
缴纳高很多的税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频繁出现在福布斯(或胡润)中国富豪榜上的中
国富豪们,并没有出现在缴税排行榜的前列。这充分说明了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的不健
全。由于对于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导致了我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扩
大。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除了合理的税收制度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
差距的问题。然而,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明显
表现出严重的滞后。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城镇的退休人员、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由
于得不到及时的、足量的保障,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
拉大。

  6、不平等竞争的存在

  最后,经济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竞争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之
一。不平等竞争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门、行业甚至是一些个别的社会成
员,能够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而其他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却不
能,因此最终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比如,一些借助国家特许经营的垄断行业
就获得了“暴利”。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12 页

五,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处太平洋西岸中心位置,该地区交通发达、城市密布、气候
宜人,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纵览世界地理,几乎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地区
都集中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所形成的三角形地带及沿海与交通枢纽地区。究其原因
不外乎是因为这些地区土地气候适应人类生存,地形平坦,河网密布,便于人们交
往沟通,由此形成农耕文化的发达区。历史沿革至今,无论从文化积淀、人文素质到
经济基础都形成一种比较优势。仅从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的比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西部地区的面积 545.17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56.77%,其中耕地面
积约为 22.06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23%,但其中大部分处于干旱少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13 页

雨、气候恶劣的地区,且大多处在山地高原上,农业生产率极低,水土流失严重。东
部地区 12 省(市)的面积 129.83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13.52%。其中耕地
面积 29.7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 31% [10]。该地区平原广阔、河网密布、
气候湿润、无霜期长、农业生产率极高。

(五)其他因素

1、非国有经济发展是关键因素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个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

越高,计划控制的能力就越弱;经济市场化程度就越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东部地区非国有

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具体表现在:第一,东部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快。第二,东部非国

有经济增长率高。第三,东部非国有经济产值比重增长快。东部地区的市场经济和优惠政策,给非国

有经济带来勃勃生机,使非国有经济的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2、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缺乏区域性特征,是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关键因素

就地方政府而言,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来规划本地的产业发展,既可以确保决策的大方向不失

误,还可从国家那里获得更多政策上的倾斜。因此,在寻求本地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出路时,地方政

府对国家产业政策的盲从是必然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仅笼统规定一定时期国

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等,没有体现地区间的差异,各地仿效的结果自然是地

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相反,如果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是将不同产业发展的条件与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各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等地方特征相结合的区域性产业政策 [11]。那么,不同区域的地方政

府在发展本地经济时所遵从的就会是不同的产业政策。这样,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结果不仅不

会出现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反而有利于实现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中,在不同区域形

成不同特色的优势产业。

3、基础设施问题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小城镇建设发展缓慢。其基础设施建设无论从数量、
布局,还是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看,均处于落后状态。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
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
人才不足、流失严重,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近几年在政府
倾斜政策的扶持下,基础设施在规模、技术等级、服务水平有显著提高或改善,一定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14 页

程度上缓解了其对西部发展的限制作用,但仍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
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12]。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15 页

四、如何缩小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

由于我国采取的地区不均衡政策、区位的差异等方面的因素,各地区间存在差
距在所难免,但不能任由这种差异继续拉大,这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市
场经济的建设。所以,必须认真、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
关系,实行总体协调与适度倾斜相结合、产业倾斜与地区倾斜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战
略。打破地区经济封锁,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协作,优势互补,带动落后地区发展,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实现全方位开放。积极改善东西交通联系和西部的投资环境。继
续贯彻中央扶贫政策,大力扶助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从而在沿海地区经济大幅度
增长的同时,内地也有相应的提高,以逐渐增强我国整体实力、缩小地区差异。

(一)从法律上为解决地区差异提供根本保障

解决地区经济差异是关系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 —个国家要想维持长久的繁荣昌盛,就不

能允许长期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制定一个长远

的发展规划,有目的、有意识地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早在立国之初,就认识到西部的存在对

美国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本杰明·富兰克林和乔治·华盛顿等人认为,西部尚未开发的富饶资源可以保

证美国社会自力更生,其特质可以使之跃居世界上更古老的国家之前,一个繁荣民主的美国的希望

就在这大片“处女地”上[13]。正是由于美国高层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使美国政府很早就采取了积极有

效的区域开发政策,以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经过一百多年的长期努力,美国西部开发终于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认识到地区差异的重要性后,就要从法律上为解决地区经济差异提供根本保障。制定相关法律 ,

使这项长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根本上保证了解决地区经济差异,促进落后地区发展不是

一项短期行为和个人行为,而是国家一项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的长期行为。这样,使每一届政府

都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采取措施,周而复始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政府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享受来自各方面的优惠

政策,是导致经济差异的一个原因。政策上的倾斜要根据东西部之间资源禀赋、经济
结构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相互在经济要素有很强的互补性,制定合理的区域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16 页

政策和体制政策。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来对不同类型区域的经
济发展提供政策空间,给它们相应的发展经济的自由度,使它们发挥出经济发展的
潜力,备展所长,创造条件。而沿海的经济特区、各种开发区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充
分体现了这一点。政策上的倾斜也体现在税收、金融政策、开放政策上,在税收、贷
款、利率、偿还期、政策性融资、吸引外资等方面,也应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大的优惠。
其次中央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扶持,继续加大对社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

特别是基础教育、人员培训、文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的投入。当然,不能盲

目的对某地实施政策倾斜,更不能说:“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14]。 这样的话落后地区很容易将

落后的原因归结为国家的政策倾斜,从而激化地区间的矛盾。老子有句话“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政

府增加资金扶持的同时,还要从西部地区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制定高起点的产业政策,发展

与之相关的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产业,使高新产业的开发与当地的资源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

高资源配置效率。如针对西部稀有矿产集中的特点,建立需要此类矿产作原料的高科技产业;利用

当地丰富的生物物种,开发生物工程产业,等等。这样,可以在充分借鉴国外利用高新产业带动经

济发展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寻找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三)加大人才培养,推进科技教育的进步

人力资本是地区发展的动力,应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本对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首先,教育是具

有很强外部性的产业,政府应作为落后地区教育的主要举办者,提供教育基础设施。根据高等教育

对一个地区企业有正相关影响的研究结果,中央政府可以有选择地将国家出资办学的高校设立在落

后地区,以解除外来人才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大大增强落后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14]。其次,要

提高地区的人力素质,各地区要改变观念,充分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各级政府要坚
决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大力提倡优生优育,为提高人口素质奠定基础。同时必须把
教育看作是一种产业。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一是大力普及基
础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二是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的
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现代化市场经济意识。三是要推动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
接轨,充分释放现有高等教育的潜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四)坚持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开发战略是追求以 “物”为中心,实行“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重

视“硬件”投资,忽视“软件”投资;重视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15]。如果继续沿袭以往的开发模式,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17 页

从长期来看,贫困人口、少数民族不仅难以从中受益,而且还会加剧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边缘化程

度。不仅不能缩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距离而且还会拉大地区贫富差异和中西部地区

的生态恶化程度,最终必然导致不公平和效率丧失。要保持区域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中西部地区经

济发展特别要保持短期的自然资本总量的非减性,长期的递增性。同时 ,要深入探索发 展稳态经

济和循环经济的多种可行途径,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 [16]。 此外,还要坚持以科

学发展观,逐步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循环经济,
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产的产业发展。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18 页

结 论

地区之间经济差异较大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与平衡发展的矛盾一直困扰

着我国宏观经济决策与布局。平衡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远战略目标,但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转变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当前改革开放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地区差异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将长期存在并在近期有扩大的可能。但如果地区差异过大,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得过大 ,

不利于经济发展、政治安定和民族团结。因此,缩小中西部差距是当务之急。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家宝也指出“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认真落实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

设。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重点抓好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经济社会发

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

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重在加快完善

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性质决定了各地区需要有一个协调关系,其差距不

能无限拉大和过于悬殊,不允许出现 “两极分化”,否则有悖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和要求。要

充分认识地区经济差 异的复 杂性和长期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使沿海

与内地的差距在发展中逐步趋向缩小。遵循效率与公平兼顾、循序渐进和跨越式发展相结合、市场牵

引与政府作用相结合、制度创新与科技进步相结合、先富带动后富联动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以这样说,我国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崛起之日,就是中国经济全面振兴之时。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19 页

致 谢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李红欣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
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
李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一直以来,李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
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李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
我也对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和各位评委专家在百忙之中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诚挚的谢意!
此外,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度过大学生活的经济学班各位同学,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
我才能克服一个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特别感谢我的室友,她们对本课题提出了
不少建议,使本人受益匪浅。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
师长、同学、朋友给予我许多无私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程肖冰.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考[J].经济研究,2006(4)

[2] 何熊浪.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J].开封大学学报,2004(18)

[3] 杨竹莘.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J].经济研究,2009(8)

[4] 杨盛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比较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9)

[5] 王艳丽,钱仲威.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经济差异的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08(35)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20 页

[6] 汤微.公共产品供给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J].2007(11)

[7] 唐海峰.中国经济地区差异研究的综述[J].四川行政学报,2007(6)

[8] 孙彩梅.我国地区间经济差异原因的新视角[J].商场现代化,2007(15)

[9] 那书晨,邓露.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2)

[10] 彭宗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经济研究,2009(11)

[11] 鄢红星.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的因素分析及其治理对策[J].中国市场,2008(13)

[12] 刘 冬 梅 , 刘 思 华 .缩 小 中 国 东 西 经 济 差 异 的 区 域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战 略 的 再 探 [J].北 方 经 济

2005(2)

[13] 刘继学.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及其解决建议[J].商业时代,2008(21)

[14]Anselin,L . and S . J . Re, y, Properties of tests for spatial dependence in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1,23,1: 12—31.

[15]Barrow , R . J . and X . Sale-I—Martin , Convergence across Stats and regions , Brookings

Paper.Econ.Activity,1991,no.1:107—82.

[16]Barrow,R.J.and X.Sale-I-Martin,Economic Growth[M].Mc Grew—Hill.NewYork,1995.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 “集合体” , 即地区

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一部分地区持续的经济高速发展,同时有另一部分地区持续的经

济停滞、落后。在经济学研究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 GDP 、 GNP ,人

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区域经济差异这种空间上的两极分化直接表现为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

的过度集中以及地区间收入水平差异的扩大化。

1 、赫希曼在 《 经济发展战略 》 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他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在

每一处出现,而一旦出现,巨大的动力将会使经济增长围绕其进一步集中,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是

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条件,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核 心企业家善于发挥聚集

经济的优势和“动态增长气氛”。

2 、缪尔达尔也在出版了 《 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 一书,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

论,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概念,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

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如何既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头作用,又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

展,以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异。缪氏认为,区域差异不断扩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这主要是

由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不断相互作用产生了不断增加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使核心地区

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而边缘地区则表现为下降的负反馈运动,由此产生和拉大了区域差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21 页

异。3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通过实证分析方法,认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国家,经济的发展

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平衡”而实现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将逐步扩大,但经过一

段时期,地区差距将逐渐保持平稳。当经济进入成熟期以后,地区差距最终将会趋于缩小,强调经

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时期增长对均衡的依赖。

新中国成立至 1978 年的 30 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


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
自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
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
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
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 2003 年广东省为 1 3626 亿元,约相当于 3 个湖南
( 4639 亿元)或 10 个贵州( 1365 亿元)或 35 个青海( 390 亿元)。从人均地
区生产总值来看, 2003 年浙江为 20147 亿元, 3 倍于江西( 66 78 元) , 4 倍
于甘肃, 5 . 6 倍于贵州。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