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一、调查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调查法的概念
调查法,是指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开座谈会、问卷、测验等手
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包括口头的或书面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掌握有关教育实践的历史、
现状和发展趋势,或有关的成果和经验、问题和教训,并在大量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
合,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今后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
间接的观察。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调查法显得日趋重要,频繁地被采用。教育作
为一种社会现象,要研究它的过去、现在以及判断它的未来,就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通过调
查,一方面可以为教育科学研究搜集事实,另一方面可以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政策、法令、
法规和制订教育发展计划提供依据。再一方面也可以为教育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提供经验教训,
以更好地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二)调查法的特点
1.基本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而间接地研究某一教育问题。在教育实践中,不可能
直接观察到全部教育现象,也不可能全都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如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师生
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如何为社会服务、社会如何参与学校教育等等,一般均
可采用调查法,通过间接地掌握实际情况(或材料)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或现象。
2.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材料。采用调查法,收集资料的手段多、速度快,涉及人数和问题
的范围广。它可以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等多种手段向熟悉研究对象的第三者或当事人了
解情况;也可以通过测验、收集书面材料等途径了解情况,掌握教育现状。
3.教育调查法是在自然状态中进行的,它主要通过考察现状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而不是像
实验法那样通过控制实验因素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以调查法比较简便易行。
4.采用调查法,可以对客观的教育现象(或现实)进行描述和解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是无所不有、复杂多变的,要研究它,就得进行调查研究,变复杂为有序、变模糊为清晰,在头
脑里形成一个整体概况,以便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由于教育调查法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可采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
教育现象,如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问题,研究学生的职业取向和价值
观问题等。
虽然调查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但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即它只能揭示事物之间的
某种关联(相关关系),而不能可靠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调查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调查法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调查时,调查者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实本身,必须无条件地
尊重事实,如实记录、收集、分析和运用材料。调查者在实施调查计划时,为调查对象不抱任何
成见,收集资料不带主观倾向,对客观事实不能有任何一点增减或歪曲,这就是教育调查中必须
遵循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从事调查研究最基本的一条原则。
然而,不是人人都能坚持调查工作的科学态度,把握这一最基本的原则的。有些人在进行调
查之前,就先有了对某一事物认识的“结论”,调查不过是为了搜集一些材料来“证明”他们的
“结论”;有些人甚至凭空增添一些捏造的材料;有些人为了迎合上级意图进“调查”,某领导
说某单位某人先进,调查者就可以无视客观事实,任意夸大好的一面,对不好的一面无限缩小。
某领导说某单位某个人有问题,调查者就可以任意夸大差的一面,对成绩只字不提。因此,调查
程度的深浅、调查质量的优劣,调查中得到的事实材料的多少,完全取决于调查者的科学态度、
理论修养、知识水平、实际经验、专心程度和认真态度。
2.多向性原则
多向性原则,是指调查者在调查中,应该多角度、多侧面去获得有关的材料,即进行全息调
查,注意横向与纵向,宏观与微观,多因素与主因素的结合,使调查既是全面的又有代表性。教
育调查的对象是干部、教师、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进行调查研究
时,不仅要注意了解对象以往的特点,也要调查他们新产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发展趋势。
3.灵活性原则
在教育调查过程中,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如调查对象的地位、职业、年龄、性别等等的
不同,或者调查题目、调查方法手段的不同,因而一定要适应情况的变化,注意灵活性,根据调
查对象的特点,灵活对待;随时调整,以保证取得可信的调查材料。
4.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比较数量化是现代教育调查的一个特点。因而调查者一定要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坚持对调查材
料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可以精确与粗略结合,有详有略。但不能
使用“也许”、“大概”、“差不多”等词句,只有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才
能真实、具体地反映现象。这样的调查结果,才能成为了解实情、进行决策的基础。
(二)调查法的基本要求
1.对调查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1)为人正直、谦虚、诚恳,待人热情,能关心、理解、尊重人,富有同情心,仪态端庄大
方,避免生硬、苛求和盛气凌人。
(2)教育思想端正,具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教育方法正确、知识渊博、视野
开阔、经验丰富。
(3)具有组织座谈会和访谈的引导能力、记录能力和交往应对能力。
2.对调查者的工作要求
(1)能够透彻了解调查课题的实质及工作量:熟悉问卷、量表及有关资料,以认真负责的态
度实施调查研究计划。
(2)遵守教育调查的工作(职业)道德,如尊重被调查人的人格、隐私权、尊重被调查人的
保密要求,不刺激和欺骗被调查者。
(3)完整、客观地运用调查材料,不断章取义、“妙笔生花”,不假借别人之口,说自己要
说的话。
3.必须注意影响调查者工作的若干因素
为了保证教育调查工作能顺利进行,必须注意影响调查者工作的若干因素,根据以往的经验
教训,一般有下列四个因素:
(1)地点与环境因素。即进行调查的地点与环境,要避免对被调查者的回答产生直接的影
响;如在进行访谈或座谈的过程中。被调查者的回答,一定要回避第三者或调查对象的直接领导
者,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影响,给被调查者带来不快。
(2)性别与年龄因素。在调查过程中性别上的差异往往会引起拘束,一般来说,同性之间一
般较容易建立非正式关系;年轻的调查者一般不宜采访上年岁的被调查对象,题目比较严肃和重
要的调查,最好能选派年岁稍大的调查者进行。
(3)调查记录因素。调查者的记录方法必须因题、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题目与调查对象,
采取不同的记录方法,无论是采取笔录、录音机记录还是记忆追录,都应避免带有诱导性。
(4)人际地位因素。调查对象的职业、文化素养、个性特点、社会地位都有不同。因此,除
了调查者的外貌、服饰和风度外。要特别注意使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间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因素较为
接近,以便增加彼此间的信任、融洽,形成一种共同探讨研究的气氛。
三、调查法的类型
(-)按调查范围划分的类型
1.全面调查(普查)
全面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全面调查可以是单位性的或地区性的,
也可以是全国性的,它能够得到有关调查对象的全部情况,为制订重大的方针、政策和规划提供
必要的依据。例如我们要调查某乡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情况,就可以对这个乡全部的学龄儿童
入学率、在校生的年巩固率,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率以及十二岁至十五岁少年中的非文盲率等四项
初等教育的指标进行调查统计,从而摸清这个乡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现状。
全面调查是一种重要的宏观调查方法。其优点是具有普遍性,能全面地反映教育的许多现象
及其变化发展情况,收集的资料比较全面。但是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往往比较肤浅和简单,有些问
题无法深入了解,往往只能用填表等书面方法去进行调查,这样就难以得到许多生动的材料,同
时由于调查范围广,往往耗资大、费时长。
2.非全面调查
(1)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即在调查范围内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调查。
人们对客观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是通过对许多个别事物的认识概括出来的。一般说来,人
们不可能失去认识现实世界中所有的具体事物再去概括它们的共同本质。因此往往通过某一类事
物中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科学抽象把握该类事物的共同本质。例如要调查某乡普
及初等教育的情况,可以选择人口多、学龄儿童人数比例高的几个村进行调查,从而大致掌握某
乡普及初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典型调查的优点,一是容易组织,调查方法灵活多样,需要的人力和财力不多;二是能够在
较短时间内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既能收集数字,又能了解情况,既能查明过
去,又能分析现状,所获得的调查材料生动具体。但是不宜把典型调查结果,轻率地推论到总体
上去。
(2)抽样调查。即从被调查对象的全体范围(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样本)进行调
查,并以样本特征值推算总体特征值的一种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包括概率抽样(或称随机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或称非随机抽样)。从狭义说,抽
样调查仅指随机抽样。即在要调查的全体对象中,用碰着机会的方式抽出所要调查研究的样本。
使总体的每个单位都有同等被抽到的机会或概率,而不是按调查者的主观意见或判断来决定抽取
与否。这样的抽样方法,就是随机抽样调查。
(3)个案调查。即在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其中选择
某个教育现象或对象进行调查与描述。
个案调查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深入实际、解剖麻雀,能够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具体、细致
的调查研究,可以详细观察事物的发展过程,具体了解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掌握多方面的联系。
例如某一学校的教师工作积极性很高,学生努力学习,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可以抓住这个现
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研究,把这一经验总结出来,加以推广,以指导一般。但由于个
案调查的代表性不大,因此,在推广经验时要慎重、稳妥。
(二)按调查功能划分的类型
1.现状调查
即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现在状况进行调查。如当前学生厌学情绪的情况调查,当前
中小学生中途辍学情况的调查,都属现状调查。这种类型的调查,其时间特征是“现在”或“当
前”,是进行“现在状况”、“当前情况”的调查。
2.历史调查
即对某一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进行系统的调查。在某一教育现象尚未消失或正
在进行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历史调查,不但可以了解到它的过去和现在,也可以在某种程
度上预测它的未来。
3.发展调查
即对教育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调查,以找出其前后的变化与差异。例如,
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学生的记忆能力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等。这类调查即属发展调查。
4.比较调查
即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学校、教师、学生之间有关现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的调查。如
对学生个性发展与其学校教育关系的调查,少年犯罪与其家庭教育关系的调查,都属比较调查,
这种类型的调查,其特征是“相关关系”。
(三)按调查手段划分的调查类型
1.问卷调查
问卷又称填表法。研究者为了了解某些事实或意见,向被调查者分发印好的问题表格,要求
实事求是地填写,然后进行回收整理研究。这是一种用书面形式进行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使用
较多。
2.访问调查
访问又叫谈话法。这是一种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直接收集材料的方法,这种方
法可以研究范例很广的课题。例如,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业余爱好,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了解教师的教学经验,了解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等。
访问法包括面访、信访和电话访问。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更详尽更确凿更真切地了解有关细
节,进一步摸清情况。有时还可以与对方共同讨论一些问题,使获得的材料更加深刻。访问法中
应用较多的是面访,即谈话。谈话时,事先要有充分准备,包括准备好谈话提纲。提问用词要谨
慎得当;态度要自然大方。这些都是访问调查得以成功的基本条件。
3.座谈会调查
开座谈会,是由熟知情况和富有实践经验的同志主持会议,依据事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向
到会者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借以取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开调查会时,调查者和调查对象可以直
接对话、共同研讨、互相启发、相互核实,使所取得的资料符合实际。参加调查会的人必须是对
情况熟悉,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提供比较可靠的情况的,但参加人数要适当,一般以三五个、
七八个为宜。同时要开有准备的会,要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对每一件事都要问清楚、问确切。此
外,召开座谈会还须注意引导启发。
4.测验调查
测验是通过考查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现象实际情况的一种调查方法。测验的对象和标志根
据调查目的任务而确定。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或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测验应力求标准、客
观,操作程序规范、严格,同时应设法消除测验对象的疑虑心理,以提高测验信度。
四、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教育调查的全过程,一般分为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总结、
撰写调查报告四个步骤。
(一)确立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
1.确定题目
在调查前,首先必须明确调查方向,确定调查课题。只有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减少调
查的盲目性,增强调查的自觉性。确立题目时,要注意以下五点:
(1)必要性。既要考虑现实的必要性,又要考虑未来的必要性;既要考虑微观的必要性,又
要考虑宏观的必要性。简言之,所选题目都应该有调查研究的价值。
(2)可能性。即所选课题,从人员、时间、经费和环境等方面考虑,有没有调查研究的可
能。
(3)题目切忌太大,要以小见大。
(4)重视参阅有关资料,弄清楚本课题过去有没有人搞过.达到了什么程度,避免无意义的
重复劳动。
(5)注意课题的论证,阐明课题的现实与理论意义,突破难点的方法等。
2.拟定计划
拟定教育调查计划,是调查研究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一个好的教育调查计划往往
是成功时良好的开端。教育调查计划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1)调查课题和目的。写明调查课题的具体名称和主要内容以及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和意
义。
(2)调查对象和范围。即写明在哪一部分人中进行调查,以及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抽样
方法、样本容量等。
(3)调查手段和方法。说明确定用哪一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调查或综合运用哪几种方法和手段
进行调查。
(4)调查步骤和时间安排。说明调查将分几步进行,每一步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完成
的最后期限。
(5)调查经费的使用安排。说明调查所需经费的来源和预算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经费。
由于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情况也常处在动态之中,初步制定的调查计划是否适合不断变化
的客观情况,只有在调查活动的实践中加以检验。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为了使计划制定得更加
切合实际,可以先进行探索性调查。对于研究对象在个初步了解;或是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得
到一定的指导。
(二)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即在教育调查过程中采用问卷、访问、测验、开调查会等手段全面收集资料。为
了保证所获材料的信度。在收集调查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可能保持材料的客观性。在教育调查过程中,调查者不能带主观偏见和倾向性,应实事
求是地收取材料,不能带着观点去找材料,也不能任意取舍材料,否则就失去材料的客观性、其
实性。
2.多个调查人员采用座谈会或谈话等手段收集资料时,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表格做
调查记录,否则会影响材料的信度和效度。
3.在收集材料时还要注意不能把事实和意见混在一起,“意见”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对被调
查者提供的材料,需进行核实,以保证材料的可靠性。
4.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手段或途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不同层次和环境较广泛地收集材料。
(三)整理材料
在教育调查中,那些直接采集到的材料称为原始材料,必须对之进行整理分析,使之达到系
统化和条理化,以便使调查者弄清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教育现象和事物联系的规律,解答
调查者提出的课题,这就要作一系列整理分析资料的工作。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分析,而分析
的基础在于整理,所以整理分析材料的工作必须认真对待,马虎不得。材料整理的步骤主要有检
查、汇总、摘要和分析四步。
1.检查
在对材料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必须对材料的完整性、一致性、可靠性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
(1)完整性。即检查资料是否齐全。如发现有缺访、或调查项目有遗漏的则应进行重伤、补
充,或在空缺材料上注明被调查者不接受调查的原因或情况。
(2)一致性。即检查材料记录方式、度量标准单位、填答、记录方式和方法等是否一致。
(3)可靠性。即检查材料的来源是否可靠,对材料的真伪和准确程度进行鉴别,如发现材料
有矛盾或有可疑之处,则需要重新调查。
2.汇总
把收集到的分散、片断、零乱的原始材料归类、综合或分组,进行汇总统计。
不同性质的调查材料,要求不同的汇总加工方法。书面文字材料,只要从各个角度、各种对
象、各种性质的某一特点进行汇集、综合,不必统计。但有许多材料主要利用统计技术加以汇总
计算。由于运用计算机汇总,尚不能普及,通常用“划记法”(在汇总表上划“正”记号的汇总
方法)和“登记法”(把记录调查单位的资料转录到按照汇总要求拟定的整理表上)等手工汇总
法进行汇总。
经过汇总处理,使大量分散的、错综复杂的材料成为条理清楚、简洁可辨、宜于比较分析和
研究的材料。
3.摘要
就是在调查材料的整理过程中,有系统地摘要记录那些内容丰富、生动具体的原始材料,使
资料分析不局限于几个抽象的数据。
4.分析
教育调查研究是认识教育现象或对象及其关系的过程,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质和量的两个方
面,因此对调查材料的分析研究,应该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入手,并尽力使两者结合起来。即
从数量方面对事物进行计算、观察和分析掌握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通常运用统计学的数据处理
方法求绝对数和相对数,平均数和相关数等等),又进行理论分析,以求更精确、更深刻、更具
体地掌握事物性质的特征及其变化的规律。
(四)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撰写,是调查研究过程中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单纯地进行调查研究,其本
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有认真叙述结果,进行交流,才能真正发挥调查研究的作用。
教育调查研究和作为其成果的调查报告,绝不是东拼西凑的罗列情况,而是一项实事求是的
艰苦工作和创造性的劳动。因而调查报告与调查研究本身同样重要,必须认真地写好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调查报告的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三种。
根据读者对象不同,调查报告也可以写成通俗性报告或专业性报告。但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调
查报告,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

附:教育调查设计
(一)教育调查设计的内容
1.确定调查项目内容
确定调查项目内容就是将调查目标具体化为可以实施调查活动的项目。调查项目要全面、具
体。对影响被调查对象某些特征的直接或间接因素,都要予以考虑。
2.设计调查问题
依据调查目标和调查项目,进一步制定出一系列能够等现目标的具体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与
调查项目贴切,既便于回答,又不带明显倾向性诱导或强度大的刺激,要注意调查对象的认识水
平和理解程度。设计的问题要有区分度,一般为三级或五级形式。
3.规定调查研究的对象及取样方法。
是规定调查研究的总体对象以及从总体中抽取部分的方法。教育调查中确定对象常采用抽样
法(包括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全体法和典型法(个案法)三种方式。
4.确定搜集材料的方法,设计调查的工具
实践中一般有二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方法,如实地访问、观察、测验;另一种是间接方法,
如发调查表、问卷。查阅档案、统计资料等。制定调查计划时,每个项目具体采用何种方法都要
详尽列出。
5.筹划教育调查的经费
6.确定实际调查的步骤、日程安排及组织分工
一般讲,应规定以下五个工作阶段的大致起止日期:准备阶段;工作人员的培训阶段;调查
工作的实施阶段;调查资料的整理阶段;调查报告的编写印制阶段。
(二)教育调查的工具设计
在教育调查中。无论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收集资料,事先都要设计好所用的调查工具,
如访谈提纲、调查表、问卷、观察卡片、测验量表等。设计调查工具应遵循标准化与经济、适用
的原则。在调查工具的编制过程中。一定要搞一次小规模的测试,收集调查对象的反馈信息,以
进行修改调整。这是大规模教育调查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准备工作,使调查工具的差错尽量消灭在
正式调查之前,这样可以减少研究中的技术性误差。
这里重点介绍问卷、调查表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1.问卷
所谓问卷是设计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通过调查对象的回答来收集人们对教育的意
见、态度方面的资料。问卷法具有简便易行、省时、省力、调查面广、信息量大、真实性强的特
点。特别是无记名问卷,调查者与调查对象不用面对面地谈论有强刺激性的问题,调查对象消除
了心理方面的顾虑和障碍,可得到客观真实的材料。问卷调查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问卷题目的质
量,若问卷题目设计不当,则难以收到有效的信息资料。
(1)问卷的结构
问卷通常是由问卷说明(引言)、注释和问卷本文组成。
l)“问卷说明”也称引言,应包括调查目的、意义、主要内容、调查组织者、选样的原则、
调查结果的使用者、保密措施等。问卷说明一般印在问卷的封面或封二上。
2)“注释”一般指对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有时也包括对条款及措辞的进一步诠释。如:
“请您选出一个您认为最佳的答案”,“请尽可能多地进行选择”。注释一般应包括以下四个内
容:
①对选择答案所使用符号的规定;
②对计算机代码表格的解释;
③对回答者署名与否的说明;
④对返还问卷形式(面交、邮寄还是其他方式)、时间等的说明。
3)问卷本文部分一般包括指导语、对象的自然状况、问卷题三个方面。
①指导语。是问卷说明的深化语言,要通俗、亲切、简洁、流畅。使调查对象较快地进入状
态。
②对象的自然状况。是诸如姓名、年龄、单位、班级、学号、通讯地址等有关对象的自然情
况。在调查中,还可视需要增减有关项目。如增设对象父母等家庭成员的情况、对象生活、学习
环境条件等情况。
③问卷题。问卷题是问卷的主体,问卷题目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如何,是调查成
败的关键。问卷题设计主要有二种类型: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要求应答者提出
自己对某个问题的回答.如:你认为学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调查对象自己写出答案
来。封闭式问题则由研究人员提供对该问题的若干种答案,由调查对象在这些答案中进行选择。
如:你认为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有无必要?
A.很有必要; B.有必要; C.可有可无; D.无必要。
封闭式问卷是问卷设计中较多采用的一种形式,它可以提供比较整齐划一的答案,便于运用
计算机加工处理信息资料。但其缺点是容易遗漏研究人员率先所划定答案之外的信息。同时,由
于事先划出答案,又可能造成“被迫”回答的可能性。开放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封闭式
问题的缺点,答案遗漏较少,“强迫”性回答的可能性小,但也因而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同
时,由于开放问题答案复杂多样,使答案之间的可比性下降,给资料整理带来格当大的困难。”
此外,运用开放式问题要求应答者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问卷题的设计编制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是非题。问题的答案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种,回答者必须选择其中之一。
如:认为幼儿园开英语是否必要? 是( ) 否( )
2)选择题。问卷的答案相互之间不是矛盾关系,只是类别、程度、数量的不同,回答者可以
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答案,这是当前问卷调查中最常用的形式。选择题一般有等级式、并列式二
形式。
等级式:各选答案是由具有等级意义的词汇或数字形式构成的问题。
如:你参加体育锻炼的经常性如何?
A.经常; B.有时; C.从不。
等级式常见的问答量级有:A.极好;好;可以;一般;坏;不知道。B. 很满意;满意;一
般;不满意;很不满意。C.有规律性;偶然;极少;从不。D.很喜欢;较喜欢;一般;不太喜
欢;很不喜欢。E.非常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很不同意。F. 很重要;重要;较重要;不重
要;不知道。
并列式:备选答案是由等价的、各自独立的词汇构成的问题。
如: 你认为你每天背诵英语的最佳时间是何时?
A.早晨;B.早自习;C.中午;D.课间;E.晚饭后;F. 其它。
3)填空题。它是在问题中留有一定的空白,让调查对象填写完成的问题。
如:你最希望开设的选修课是 。
4)问答题。它是允许调查对象充分自由作答的开放式问题。
如:请您谈一谈对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看法?
5)排序题。它是让调查对象根据一定的要求给答案排队的问题。
如:你的品德形成中,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把下列因素依次排列:
父母;同学;教师;邻居;校长;英雄人物;其他。
(2)编拟问卷应注意的问题
①条款必须清晰明了
通常情况下,问卷设计者对要进一步研究的某个课题考虑得很多,也比较清楚。但对被调查
者来说,可能对该问题很少考虑或根本不知道。
②避免双向问题
所谓双向问题,是指要求调查对象用一个答案来回答二个以上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如: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应增加听力训练课而减少阅读训练课。
A.是; B. 否; C.都增加; D.都减少。
这是一个双向问题。答案中的“否”含义不清。若有人选了“否”,那么研究者除了知道应
答者不同意你的说法以外,一无所获。
③避免使用假定性问题
假定性问题是指用虚拟语气构成的条款。如“假如……你是否会……?”“如果……你将
会……”。这种问题常用于意愿调查中。假定性问题的答案,无论是否都存在含义不清的问题,
都不足以掌握调查对象经常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难以作为调查统计的依据。
④避免使用否定句
在调查中,调查对象往往把句中的否定词漏掉,结果把否定句看成肯定句,造成答案混乱。
有人曾做过一次试验,设计了一个问题。
如:品行不端者不可在学校中任教。
A.是; B.否; C.不知道。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许多选择了肯定回答的其本意是认为品行不端者可以在学校中任教,
而不是同意条款的陈述,结果造成答案错乱。
⑤根据对象特点确定问卷的篇幅及答卷时间
提出此要求,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问卷调查的效率与效益。如对于年龄较小或文化水平较低的
调查对象,问卷难度与题量都应小;而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对象,则应在难度和题量上适当加
大。在答案时间设计上也应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对中小学生的问卷,答案时间应控制在半小时
以内,而对于教师的问卷,答卷时间可控制在一小时左右。
2.调查表
调查表和问卷都是用书面形式收集的一种调查技术.二者的区别在于问卷偏重于意见、态度
的征询,而调查表则偏重于事实及数字的收集。
(1)调查表的一般结构
①填表说明。简要说明调查的、目的、要求、有关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填表注意事项。
②表的序号。对调查内容应分级分类编号。
③表的名称。标题应能反映调查表的基本内容,通常在标题下列出内容的年度期限。
④表身。表的纵横行列之间的线条要明朗,重要部分可用粗线区分;表的左右两边不划线;
填写数字的空格一定要横格;为防止答案的虚假,宜有可以相互参证的项目。
⑤表尾附注。表身下面的表注,主要是对个别项目的要求特别说明,表尾最后一定要注明调
查单位,并留有调查员、及填表人姓名和填表的日期的空位。
3.访谈提纲
访谈是调查人员通过与研究对象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对面地交谈,直接收集材料的手段。其特
点是能使调查者及时得到反馈信息,随时调整谈话内容,有充分的机会观察对方反应。当然,访
谈法也有不足之处,如受访谈人员个性影响很大,费时、费钱、调查信息量狭窄等。
访谈分为二种:一是结构性访谈,又称正式访谈;一是无结构访谈。又称非正式访谈。前者
是事先将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拟出各种备选答案、让访谈员严格按提纲提问并记录。后者指事
先只给访谈员一个题目,或只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然后进行一次自由的访谈。
访谈提纲包括以下五项:
(1)访谈目的;
(2)访谈步骤、具体时间、人员、访谈对象安排;
(3)访谈主题;
(4)访谈问题的代码系统;
(5)访谈对象的全部名单。

一、观察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观察法的概念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研究者对事物的
现象和过程的理解。但是,科学的观察,并不是指人们对观察的一般理解,即不仅仅是“仔细察
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
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这种科学的观察,就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观察法。
所谓“自然存在的条件”,是指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预、不影响其常态,所谓
“有目的、有计划”,是指根据科学研究的任务,对于观察对象、观察范围、观察条件和观察方
法作了明确的选择,而不是观察能作用于人感官的任何事物。
观察法,则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科学的观察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基本
方法。
(二)观察法的特点
1. 能动性
科学的观察是具有能动性的感性认识活动,它与一般所说的观察不同,即不是简单反射
式的感觉,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与研究。
它要求达到:(1)确定某个现象,得以发展的条件;(2)详细描述所观察的现象;
(3)科学地分析和说明所研究的对象。也就是查明现象及其发展的条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关系,
为此,在观察之前,应根据科研任务,制订好计划,包括确定观察对象、观察条件、观察范围和
观察方法,以保证观察有目的地进行。这样的观察是自觉的,不是盲目的,是能动的,不是被动
的。它要求观察者充分发挥观察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 选择性
科学的观察并不是一般地认识现象和事实,而是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观察的典型对
象,选择典型条件、时间、地点,获得典型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只有把注意有意地集中和保持在
经过选择的观察对象上,把观察始终和有意注意结合在一起,不为无关现象所分散,尽量排除外
界无关刺激的干扰,这样的观察才能获得预期的成效。
例如,进行某班级学生学习态度和精神现状的观察。根据观察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
学生作为观察对象,选择反映学习态度和精神的主要指标(如时效性、求知欲、创造力、自强、
意志力、学习习惯等);主要指标中又应选择典型指标(如时效性)以及主要二级指标,选择几
个主要时间、场合等等。只有把观察集中在经过选择的几名学生、几项主要指标、几个主要时间
和场合等等对象上,才有可能达到科学观察的目的。
3. 客观性
即要使观察所获得的现象和过程能正确反映客观事实。观察所获得的事实材料是认识事
物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即获得事实材料的观察是否具有客观性
的品质。观察中获得的结果,实际上是观察者通过观察手段对观察对象的现象或过程的一种反映
和描述。
科学的观察就在于观察的客观性。首先,要确保观察在自然存在条件下进行,绝对不能
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这样才能得到自然条件下的真实情况,否则所得到的事实材料反映反常的
情况,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观察对象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观察,这就有可能
使观察对象预先考虑给予观察者以一定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建立良好
的关系,消除对观察者的陌生感,以尽量控制观察对象的异常状态。
例如,某校对一名曾经失足的女学生进行观察。尽管失足已成为过去,又从工读学校回
到原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但是,她的心灵已受到严重的创伤,对生活失去希望。为了唤起
她的生活信心,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措施。同时进行教育措施与激发自信心相关性
的研究。一方面绘制了为时一年的教育措施序列表,另一方面派两名好学生,与她生活在一起,
进行一年的观察,绘制出她情绪升降变化的曲线图。在被观察者保持自然常态的情况下,观察记
录了很有价值的资料。然而,由于观察者的不慎,被观察对象意识到自己被跟踪观察,一下子情
绪变化的曲线就变得毫无意义,已经获得的教育效果也几乎化为乌有。观察只好终止。经过师生
共同努力,好不容易,她才恢复了常态。
其次,观察要如实地反映现实情况,观察者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允许掺杂个人的
偏见,否则就会掩盖了对观察对象的情况的真实反映。观察要取纯客观的态度,不许有丝毫主观
的偏见搀在心头,若有一点,所观察的便会走了样子了。
第三,观察要在重复出现的情况下进行,要对观察的现象或过程进行反复的观察。一方
面是被观察的现象或过程只有在重复出现的情况下,观察才有客观性。对于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
和过程,则不适于单独用观察法去研究。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观察者无法复核和确定观察结果是
否正确。另一方面,要长期、连续、反复地进行观察,否则就不易分辨事物现象或过程哪些是偶
然的、哪些是一贯的,哪些是表面的、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片面的、哪些是全面的等等。反复
观察的次数越多,越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
例如,在进行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中,集中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观察,发现
有一个学生有洗手的异常行为。当时正是甲肝流行,该生的行为是适应卫生要求的正常行为,还
是属于心理不健康的强迫行为,只有反复观察才能得到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经过两个阶段(正
处甲肝流行阶段和甲肝流行得到了控制的一个月以后)的反复观察。发现该生在每次开关教室
门、收交作业本(他是课代表)、使用公共用具、与同学进行手接触后,都带有紧张的心理去洗
手,并且一洗再洗,两个阶段的观察结果无区别。由此,才确认该生的洗手行为属强迫行为。通
过与该生的交谈,说明他确有“明知何必反复洗手,却难以解脱不洗手就有一双肮脏的手”的心
理重压。可见,只有经过反复观察,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三)观察法的局限性
观察法具有许多优点:如运用方便,可以随时随地采用,可以保持观察现象的自然状
态,不加人为干涉,可直接取得从生活中来的材料,可以不妨碍被观察一方的正常生活或正常的
发展过程因此也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等等。但是,观察法也有如下的局限性:
1. 人的生理局限。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使观察范围受到局限。感官是有一定阈值的,
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听不到、看不到、感觉不到。人的感官也使观察的精度受到局限。人们常常
只能凭感官对观察对象做出大概的估计。人的感官还使观察的速度受到局限。对于处在不断运动
变化中的事物的现象或过程,人们也常常观察不到。这样观察常常就只局限于了解表面的现象,
不能直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难以分辨是偶然的事实还是有规律性的事实,这是观察法最主要的
局限。
2. 观察仪器的局限。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在凭借感官直接观察的同时,也借助于先进
的科学仪器进行观察,大大地提高了观察的广度、深度和精度,然而,观察仪器的认识功能也有
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直观性,间接观察还不能完全取代直接观察,仪器设计的错误或不
精确,制作和操作仪器的误差,都会导致观察结果的错误,观察仪器容易产生对观察对象的干扰
等等。
3. 观察者对所获材料的解释,也往往容易受观察水平的局限而带上主观色彩。
为此,在运用观察法时,除了尽力提高观察法的功能,如灵活移动观察位置、转换观察
背景、延长观察时间以及增加观察次数等等,以改善观察结果,另外,还要结合统计方法,对多
次观察数据进行科学处理。
二、观察法的作用
观察法是教育科研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贯穿于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不仅在收集和
积累各种事实、资料和仔细观察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阶段可以使用观察法,而且在查明研究事实
和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对事实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把所有关于研究现象的材料
加以概括和综合,在教育实践中检验理论成果的正确性,以至到最后把获得的材料和研究成果用
于实践中去,都可以使用观察法。具体说,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助于课题的选择与形成
观察法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上,第一手原始材料具
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科研往往从问题开始,进而进行观察、调查和实
验,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源于问题。然而,由于人们的一切认识,包括产生的一切问题,归根
到底发源于观察所得到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始于观察。
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就往往善于观察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现象、问题,从中受到启
示,形成教育科研课题。如有的教师通过对入学新生的观察,发现有的学生常常出现不适应性,
如何使学生从不适应到适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成长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此而提出并形成
了大、中、小学、幼儿园如何衔接的研究课题。同样,关于学校、家庭、社会配合教育的研究,
也是通过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种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表现进行观察后所提出来的。
(二)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的提出与验证
教育科学理论的提出不是某个哲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而是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飞跃与
升华。通过科学的观察,摄取尽可能多的教育客观事实,从而为某一理论的提出提供大量而丰富
的感性材料。同时,理论一经提出,其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又有待于实践的检
验,因此,仍可以通过观察来进行验证。
如果说,在理论的提出中运用的是探索性观察,那么,在理论的检验中则是验证性观察
的运用。这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理论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源就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
关联着,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此。巴甫洛夫以“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还告
诫青年,不学会观察,就永远也当不了科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了许多著作,大部分资料是
靠自己观察获得的。由此可见,观察法在教育科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观察法的类型
观察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如根据是否借助仪器可分成直
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根据观察地点可分为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可分为量的观察
与质的观察等等。这里着重介绍几种实际运用较多的观察方法。
(一)抽样观察法
包括时间抽样观察法、场合抽样观察法和阶段抽样观察法。
1. 时间抽样观察法
是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的时间内观察对象的现象和过程的一种方法。例如,进行课业
负担现状的观察,在校内就选择下课时间、午休时间和下午课余时间进行观察,统计和记录这些
抽样时间内在教室里作业的人数,从而做出分析判断。
2. 场合抽样观察法
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个自然场合,观察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一种方法。例如,进行学校卫
生面貌的观察,可以把厕所作为反映学校卫生面貌的抽样场所,进行观察,并由此分析学校卫生
状况。
3.阶段抽样观察法
观察者选择某一阶段,对观察对象的状态进行观察。例如,观察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的现状,可以选择期末考试阶段,因为这是检验全面安排和实施的典型的阶段。
运用以上方法,必须注意抽样的科学性,以保证观察结果能符合总体情况。
(二)追踪观察法
这是一种长期、系统、全面地观察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获得对象发展变
化过程的材料,以便研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常常用在对特殊学生的个案研究上,是一
种实验观察类型。
例如,进行女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月经和焦虑情绪的相关性研究,这就确定了在较长时
间内(如一年),对一定数量女学生的月经情况、学业负担情况(规定几个统一标准)和焦虑情
绪(确定几个指标的不同程度级)进行系统全面的观察和记录。这样就可以获得有关的发展变化
过程的材料,为研究其相关性提供依据。
(三)隐蔽观察法
在观察中,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影响是一通病,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观察材料的真实
性。为了在对人进行观察时,使观察对象自然、放松,往往采用通过单向透光玻璃、电视、纱幕
或潜视系统等等进行观察,让观察对象不知不觉,这就是隐蔽观察法,从实际条件出发,这种方
法的采用还常常不具备条件,但是,这种方法的精神却是观察者应十分重视的。
(四)综合观察法
客观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成功地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必须
将几种有关的观察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观察材料,才能找出事物发展的规
律。
这种综合观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对某一具体观察对象进行观察时,要把眼光扩展到同
观察对象有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因素上;二是指在观察某一观察对象时,不单是使用一种观察方
法,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把几种相关的观察方法有机地结合使用。
观察的实际进行,除了充分选用观察的不同途径和方法之外,还必须注意遵循观察的原
则,即可观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
四、观察法的一般步骤
(一)观察准备
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是进行科学观察的基础,准备工作的好坏是观察成败的关键之
一。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 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目的是根据科研任务和观察对象的特点而确定的。为了明确观察目的,应作大略的
调查和试探性观察。目的不在于系统收集科研材料,而是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了解观察对象的特
点,以便确定通过观察需要获得什么材料、弄清楚什么问题,然后确定观察范围,选定观察重
点,具体计划观察的步骤。
例如,进行中小学班主任政策可行性研究需要确定对班主任工作量现状的观察。事先便
应对班主任有关情况进行大略的调查,通过谈话,查阅有关资料,以及进行试探性观察,对观察
对象的特点、观察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等等有所了解,这样便可以科学地确定观察的范围:有
高年级段和低年级段的;有文科、理科、艺术科的,有不同责任心的;有不同工作能力和风格
的,以及不同年龄、教龄和不同性别等等,有重点地进行,还可以划定观察的具体内容和过程,
根据观察量,做好观察者的组织分工。
2. 制订观察计划
确定了观察目的,又收集了有关观察对象的材料,并进行试探性的观察后,就应深思熟
虑地制订出观察计划,使观察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计划一般应包括如下内
容:
(1)观察目的;
(2)观察重点和范围,一般重点不能多,范围不能太广;
(3)观察提纲,列出需要通过观察获得材料的要目;
(4)观察过程,包括选择观察的途径、安排观察的时间,次数和位置、选择观察的方法
和掌握观察的密度等等;
(5)观察的注意事项,根据观察的特点,列出为保持观察对象常态的有关规定;
(6)观察的记录表格,速记符号,规定有关的统一的参照标准;
(7)观察仪器;
(8)观察人员的组织分工;
(9)观察的应变措施。
3. 做好物质准备
(1)如果观察要借助仪器,就必须事先对仪器进行检查、安装,以及使用的安排。
(2)印制观察记录表格,以便迅速、准确和有条理地记录所需要的材料,便于日后的核
对、比较、整理和应用。
(二)进行实际观察
1. 进行实际观察应尽量按计划进行,不要轻易更换观察的重点、超出原定的范围,致使
离开了原定的观察目的。如果原定计划确实不妥,或观察现象有所变更,则应按计划中的应变措
施或实际的变化情况随机应变,但目的只有一个,即力求妥善地完成原定任务,尽可能取得最好
的成果。
2. 因人、因事而异地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效的观察。一般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观。这是常用的观察形式。
(2)听课。这是最经常、最基本的一种教育观察形式。
(3)参加活动。包括各种内容、各种范围、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集体活动,这是最丰
富、最广阔的观察形式。
(4)列席会议。
(5)结合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的调查等方法进行观察。
(三)进行观察时必须注意的事项
1. 选择最佳观察位置。一方面要力争处在观察的最佳视野;另一方面要保证不影响被观
察者的常态。
2. 善于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的因素。根据科研任务,把注意力集中到能获得有价值材料的
重要因素上去,不为无关的,次要的因素所纠缠,提高观察效率。
3. 善于抓住引起各种现象的原因。每一种现象的出现,都要能找到引起现象出现的原
因,使获得的观察材料具有科研的价值。
4. 善于抓住观察对象的偶然的或特殊的反应。作为说明本质问题的是一贯性的东鳎 侨
嬲 返亓私馕侍猓 既坏幕蛱厥獾亩 鞑皇俏拮闱嶂氐模 杂谘芯课侍獾亩 颍 谄羰疽庖
濉?BR> 5. 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教育科研中,观察对象往往是人,因此在观察
中陌生感容易改变观察对象的常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保持观察的正常状态。
(四)观察材料的记录和整理
1. 做观察记录,应符合准确性、完整性和有序性的要求,为此,必须及时进行记录,不
要依赖记忆。一般的记录方法有:
(1)评等法
观察者对观察对象评定等级,如在观察记录学生在某一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时,可以分十
分活跃、活跃、一般、不活跃、很不活跃五级。记录的方法可以在预先印好的表格上按等级划
圈。
(2)频率法
观察者事先将规定好要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项目印成表格,一旦出现某一现象,就在表
格的相应框格内打上记号。
(3)连续记录法
就是当场在笔记上作连续记录,或借用录音机、摄像机等将现场连续录下。
2. 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
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五、运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观察与分析相结合
科学的观察不仅仅是被动地搜集事实,更重要的是对事实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各种教育
现象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要与分析研究相结合,通俗地说,即要求一边观
察一边思考。
1. 要摒弃一切先入之见,按照观察对象的本来面目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在不断的分析
研究中把观察引向更深的层次。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得到高质量的观察结果。
2. 要深思细察,善疑多问,面对观察事实进行分析,不断提出为什么。在分析研究中注
视观察对象;不分散注意力,不漏掉细节。不轻易相信观察对象的变化,不急于下肯定性的结
论。而是在缜密的分析、比较,思考、研究中,提出结论或观点。
3. 要见机行事,根据观察对象的变化灵活地调整观察计划。同时又要及时、敏锐地捕捉
观察对象的各种细微变化,从中找出联系,以使观察后果更丰富,或从中引出新的研究课题。
(二)注意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要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除了选择好课题、制订周密的计划等等之外,很重要的一条还
取决于研究者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水平。因此,必须注意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1.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即要勤于观察,乐于观察,精于观察,思想集中,态度认真,
作风严谨。在科研中长期、系统、多方面地观察一个或一类对象,或者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观
察多种多样的对象都可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观察中,要注意学会各种观察方法,掌握不同
类型观察方法的顺序、步骤,随手做记录,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就会形成具有高度准确性的观
察能力。
2. 掌握必备知识,不断积累观察经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基
础上。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掌握一些相关的学科知识。具有多方面知识,容易产生
新的联想;富有观察经验的“内行”能从一个现象中看出“门道”,而一个“外行”却只能看看
“热闹”;“识广”必须以“多见”为前提,但“多见”未必一定“识广”,关键是不断总结和
自觉地积累观察经验。
(三)注意科研精神的培养
1. 勇于献身,不畏劳苦
科学的观察需要具有忘我献身、刻苦耐劳的精神,必须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
业心出发,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甘心情愿地把整个身心都献给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马克思曾说过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2.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科学观察不是一次或一时就能在得成果的,观察遭到失败,或者出现谬误,或者一无所
获,是常有的事。为此,只有坚持不懈,百折不回,锲而不舍,穷追到底,不怕挫折,不怕失
败,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成回就。
3. 大胆质疑,实事求是
创造性的科学观察,发端于质疑,在这个意义上讲,科学观察就是为释“疑”提供事实
的。然而大胆质疑决非胡乱猜疑,而是要尊重事实,正确反映事实,从事实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4. 虚怀若谷,精细入微
科学观察的大敌是孤芳自赏,自以为是,粗枝大叶,漫不经心。随着时代的推移,教育
科学研究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更要求在观察中处处留心,全神贯注,才能明察秋毫,打开教育科
研的门径。
精确、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与科学观察相适应的优良品质素养,不是生出来就有的,天才
来自勤奋,才干来自实干。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观察水平,获得有价值的观察成果。
一、个案研究法概述
1.个案研究法的含义
教育研究从研究对象的数量上可分为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研究者可以对一个或少数几
个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也可以把一组或许多被试当作一个组群进行研究。例如,教育调查和教育
实验都属于成组研究。在教育统计学上,30 个被试以下属于小样本组,30 个被试以上属于大样本
组。成组研究取样较多,可以作统计处理。所以成组研究的科学性比较大,代表性也强,但成组
研究不便于作个别深入研究。在教育研究中,有时需要对个别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而不需
要大面积的成组研究。这时,个案研究便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
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
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
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
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便因材施教。
2.个案研究法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而是
与其他个体相联系的,是某一个整体中的个别。因而对这些个别对象的研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其他个体和整体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个案研究的目的固然是了解把握某个个体的具体情况,但
也要通过一个个案的研究,揭示出一般规律。例如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少数儿
童的个别谈话法,揭示出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当然,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个别与一般的关
系。个别虽可以反映某些一般的特征,但个别毕竟不等于一般。个案研究取样较少,其研究的结
论代表性也就较小,因此不宜机械地推广到一般中去,需要谨慎地思考和分析,以免犯以个别代
替一般的错误。此外,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个别,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不具有典型性
的个别,显然没有多少研究价值。
一般来说,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个别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在某方面是否有显著的行为表现;
第二,与这方面有关的某些测量评价指标是否与众不同;
第三,教师、家长等主要关系人是否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
比如对某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可以看一下他是否经常有些小发明、小创造、
小制作;在创造力测验上的得分是否高于常人;教师及家长等对该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诸如脑
子活,常提怪问题等是否有较深的印象,能否举出一些事例等。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个案研究既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的未来发
展。个案研究可以做静态的分析诊断也可以做动态的调查或跟踪。由于个案研究的对象不多,所
以研究时就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例如,对一个学习差生的研究,往往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考察,诸如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
和非智力因素,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和家长的辅导情况。还要进行前后
左右的对照和比较。这样就可以对该生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个案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如下面要介绍的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和产品分析法
等。但是,个案研究又不是完全独立的研究方法。为了搜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把握研
究对象的发展变化,就必须结合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测量等多种研究方法,综
合各种研究手段。
例如,我们研究一超常儿童,首先需要对被试进行智力测验,看看其智商是否超常。还
要对被试作系统观察,看看其各种智力操作是否杰出,同时要调查其成长环境,必要时还要做一
些对照实验。
3.教育个案研究的意义
首先,它适用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研究,如对班级中优差两头学生的研究,对个
别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对某个学生采取特殊教育的追踪研究,对某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人格偏
差的诊断研究等。其次,个案研究还适用于对那些不能预测、控制,或由于道德原因不能人为重
复进行的事例的研究。如对某个学生犯罪过程与原因的研究。
个案研究是特别适合教师使用的一种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是一名教
育研究者。但由于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放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上,开展大规模的教育调查和严
格控制实验,往往有一定的困难。而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
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
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
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
的教育活动。
个案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具有实践意义。个案涉及的人与事较少,教师有条件对个
案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的研究,便于掌握个案的全面情况。同时,个案研究可以对少数个案进行
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追踪研究,便于掌握个案动态发展。我们只有在对个案全貌研究和了解的基
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
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出更高、更难的要求。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要采取措施,进行补缺补
差。
此外,通过个案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整个班级或年级的情况。及时收集到对自
己教育措施的反馈信息。通过对个案的辅导,还可以不断总结和评价一些积极的教育措施的实施
经验与效果,从而得出对以后教育工作的有益启示。
二、个案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
的教育个案研究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对象、内容的不同,采用追踪法、追因法、临床
法、作品分析法等具体的个案研究方法。
1.追踪法
个案追踪法就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
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追踪研究短则数月,长达几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我国著名的
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陈鹤琴对他的长子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追踪研究。
追踪研究方法尤其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的研究:
第一,探索发展的连续性。因为追踪法一般以相同的对象,做长期连续不断的研究,每
个人或每件事例,其自身的发展变化可进行纵向比较研究者可以从中了解其发展的连续性。
第二,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主要是探索人的某些方面特质或某些教育现象在各个时期发
展的稳定性情况。例如,研究智力测验分数的稳定性时,可以从幼儿时期开始测量,然后每隔一
定时间再测量,直到青年时期为止。这样就可以看出个体的智商是否具有稳定性。
第三,探索早期教育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影响。例如,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些早期教育
比较好的儿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进行追踪研究,对他们的德智体方面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
考察,从而探索他们多方面的发展与早期教育的关系。再如,对一些单亲家庭的儿童进行追踪研
究,看看父母离异对儿童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个案追踪研究的实施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追踪研究的课题
研究者首先要明确追踪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确定追踪研究对象
是个人还是团体或机构,要追踪研究对象的哪些方面追踪旨在了解哪些情况,研究者都需要心中
有数。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某一方面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或事例作为追
踪研究对象并明确要对学生或事件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解。
(2)实施追踪研究
追踪研究一定要紧紧围绕课题确立的内容进行,要运用规定的手段收集有关的资料,不
能让重要的信息遗漏,也不能被表面的现象迷惑。追踪研究需要较长时间,研究者一定要持之以
恒,不能半途而废。
(3)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种资料
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资料,要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揭示出个案发展
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必要时还要继续追踪,继续研究。
(4)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
研究者要根据对个案追踪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指导和促进个案的
发展,实施因材施教。
总之,个案追踪研究法是对相同的个案进行长期而连续性的研究,研究者能真实而直接
地获得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第一手资料,能深入了解个人或某一教育现象的发展情况,弄清发展
过程中的个别差异现象。它对于研究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成熟期、关键期,
以及研究复杂教育现象的发展变化,某一教育理论的验证,某一教育措施的实施,某一新方法的
探索,某些教育现象之间前后发展的关系等都具有重大意义。但追踪研究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
先,它费时且难以实施。想、获得问题的答案,往往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有时还需要较多人
力和物力的支持。其次,由于时间长,各种无关因素都可能介入而影响研究结果。此外,还由于
时间太长,研究对象是否长期合作,以及研究对象的流失都是问题。
2.追因法
实验法是先确立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去探究产生的结果。追因法则是先见结果,然后根
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发生的原因。例如,某学生的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我们去追寻他的成绩下
降的原因,这就是追因法。追因法正好是把实验法颠倒过来,在实际研究中究竟采用哪种方法须
视客观情况而定。
个案追因研究的实施可以分下面几个步骤:
(1)确定结果和研究的问题
第一步工作是确立研究的问题,先把某一结果搞得很确实。如果这一步搞得不够确实,
那么在后面的研究中找出的原因也很难说是确实的。例如某校某班级某学科的教学质量特别高,
某学习后进生最近有较大变化,学科成绩提高很快等,这些都是已形成的事实,我们可以把它们
确立为研究的问题。
(2)假设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
明确了事实发生后的结果,接着就要寻找导致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这些原因最初是假
设的,还没有经过验证。假设导致结果的原因应尽可能全面,只要合理就不怕数目多。对已成事
实的各种原因之间的关系也要进行假设。这一步骤对于后面工作的进展具有决定意义。
(3)设置比较对象
为了追寻导致结果的原因,研究者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设置比较对象。一种是设置结果相
同的若干比较对象,从中找出共同的因素,即前面假设的原因。另一种设置结果相反的若干比较
对象,找出相反的因素,从反面找出真正的原因。例如,我们研究某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
可以找出若干个品德不良学生,从中找出他们品德不良形成的共同因素;也可以找出几个品德优
良学生与品德不良学生对比,探究两者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之处,从而找到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真
实原因。
(4)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对比
研究者可以从研究对象的有关资科中看看是否具有前面假设的原因。这一步骤非常重
要,要做得特别细致,因为教育现象是复杂的,导致某项结果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对这些可
能的原因又不能等量齐观,它们所产生的作用在程度上有差别。而且,有时在单个考虑每一原因
的情况下,原因所表现的作用是一回事;而在把几个原因综合地加以考虑的情况下,这个原因所
形成的综合作用就会是另一回事。这种综合作用可能要比原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因单独的力量
之和大得多。这时就可以看出,在深入研究一些复杂的教育现象的过程中,有时还需要找出原因
之间的关系。
(5)检验
找出的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检验。最好的检验办法是看有同样原因存在的其他许多事例
中是否有同样的结果发生。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假定仍然不能成立。如果有的话,二者因果关系
的信度就大了。经过初步检验,就可能把那些假的原因淘汰掉,而导致此项结果的某个或某几个
真正的原因就可以呈现出来。这时为了慎重起见,还可以多举一些事例反复验证。最后,为了进
一步验证得出的结论,还可把这一结论当作假设,有计划地组织新的实验。这样把个案追因法和
实验法结合起来研究,所得结论的可靠性与学术价值就更大了。
3.临床法
(1)临床法的适用
临床法往往通过谈话的形式进行,故又称临床谈话法。这一方法既适用于陷入困境儿童
的研究,也适用于正常儿童的研究。前者旨在解决个案的问题;后者旨在由特殊个案发现儿童发
展的一般规律。临床谈话法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谈话,即面对面地交谈;也可以是书面谈话,即问
卷谈话。口头谈话是会谈双方的一种互动过程,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谈话。教师一定要首先解除
学生的紧张、焦虑、防御、冷淡的心理,要创造轻松自如的谈话气氛。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
谈话,不能居高临下,咄咄逼人。谈话过程不能是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要变学生的被动应
答为主动回答。同时,教师的提问要以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交替询问。书面谈话一般按问卷要求
的程序进行,教师要向学生交待清楚做问卷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对问卷的评分要严格按照标
准,做到公正、客观。对于临床上的复杂个案问题,需要动用两种谈话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和分
析。
(2)临床法应用的一般过程
①由教师、父母或学生本人提出具体的行为问题或学习问题需要帮助,然后观察他的行
为。
②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测量情况、同伴评价、家庭情况,以及该生在各种环境中
的表现,明确当前的情况。
③根据这个学生的发展史、学校记录和家庭历史等材料,了解其过去的历史。找出行为
的一贯性。如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在所有情境中发生,还是只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找出行为的模
式,即使行为前后有不一致,也可能是一种有意义的模式。找出可能的动机。
④根据可能的假设设置处理方案。
⑤根据初步处理的结果判别假设是否正确,是否需要修改或者必须完全推翻。
⑥为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一般宜用实验法再加以检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