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本科生论文考试

题目: 中国经济合作的崛起国际在东亚地

学 院 管理学院

学科门类 管理学

专 业 会计学

学 号 2018904003 留学生
姓 名 诺维

指导教师 朱永亮

2018 年 12 月 24
第一章导言

背景
中国经济的复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有趣的事情。这
具体反映在中国需要高经济增长作为其崛起的标志。
20 世纪,中国开始经历各种革命,国内经济稳定起伏
不定,中国通过集权主义领导寻求经济现代化,制定
务实的政策。在后毛泽东时代,中国开始成长为一个
开放国际合作的经济大国。此后,在邓小平统治时期,
这种开放更加宽松,主要是为了重建毛泽东时期贸易
孤立造成的经济危机。这种开放还伴随着民主要素逐
渐纳入其国际关系的管理。
在 21 世纪,这种开放日益导致中国国际政治经济
的扩张和霸权目标。2005 年 12 月 22 日,胡锦涛在《和
平发展道路》(中文称和平发章)上发表了《中国的
和平崛起,中国的和平复兴》,体现了这一目标。美
国(美国)在文件中认为,中国在发展框架中具有实
现经济卓越的五项战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
1-2),即 a)竞争性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b)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与中国自身的发展;c)改革
创新,谋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d)发展依靠自身力
量;e)构建可持续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在 2005 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
也开始进入多边贸易时代。这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策略,
因为中国已经充分执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但在实践
中,人们怀疑中国正在建立一种与美国经济实力相匹
敌的优势。
东亚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Yoshimatsu,2008:8-9)
提到,即:(a)强权政治,在东亚建立一个区域动态框
架,这是美国通过太平洋战争以前建立的;(b)东亚主
要国家在社会崇拜中强烈抵制其主权。自然界,从而
抑制了区域认同的形成(Pempel,2005:257,在吉
松,2008);以及 c)国家在控制社会和社区方面的
优势。这些特征的含义是,东亚是一个与美国利益有
直接关系的地区,这种关系是由国家促成的。这些特
征对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含义是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
增长,同时对全球范围的跨国生产结构调整产生影响。
对该国来说,如果它能够利用周边大国的地理优势,
将是非常有益的,因为这将降低贸易和发展的成本。
然而,对于相对难以建立的政治联盟来说,情况并不
总是如此,尤其是因为前面讨论的特征因素。正因为
如此,中国自然而然地拥有几种经济一体化战略,这
些战略为东亚从自己的眼镜中形成新的政治色彩,以
此来促进中国的崛起。

瞄准
了解中国在东亚地区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崛起。
第二章讨论

中国政治经济在东亚地区。
21 世纪的中国外交政策提出了非对抗原则,但仍然
是积极主动的。这是为了把中国描绘成一个没有侵略
性、能够轻松合作的国家。这一原则是通过美国权力
的内部平衡和软平衡反映中国国内利益和中国共产党。
中国注重经济发展,努力遏制冷战后美国的单极性。
此外,在共产主义在中国开始消亡之后,中国共产党
通过福利政治来维持其合法性也是很重要的(王,2010:
557-558)。
经济发展是从国家调控市场、市场调控企业实体的
控制性经济政策中缓慢后退的一步。这一政策是在沿
海省份实施贸易、投资和公司专属区的过程中实现的
(Hasan,2008:580-587)。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时,
必须考虑一些条件,以此作为中国在东亚经济领域寻
求中心地位的雄心的晴雨表。
首先,新兴中国也在其区域之外寻求体制和多边战
略,以重新设计政治经济领域的秩序。多边合作以北
京政府为中心,例如中非合作、中加经贸合作论坛、
中阿合作论坛。作为影响力的支持者,中国甚至参与
向安第斯共同体、里约集团和南方共同市场提供政治
磋商。可以看出,中国更愿意开展新的合作,而不是
依赖那些已经建成的合作(Sohn,2012:77-82)。这
也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看到其他国家在其影响下运作
的国家的强大力量和例外主义心态,因此它的所有外
交政策都是针对这个国家的(张晓刚,2013:306-323)。
同时,中国将亚洲地区视为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战略
通道,坚持多边、次区域和双边的“和谐亚洲”和谢亚
州原则。中国以南亚、中亚和亚洲东北地区为目标,
通过双边途径提出该地区共同繁荣的概念(黄和陈,
2010:109-110)。
其次,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在贸易和金融
稳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
备,这使得中国在这个问题上能够轻而易举地采取行
动。中国与东亚区域合作的选择是建立新的区域主义
(Pangestu 和 Gooptu,2003:107)。这些原因包括
a)东亚国家不参与金融危机的动机,b)东亚国家倾向
于与中国更密切的合作,c)每个国家的商业利益更加
融入国际市场,以及 d)发展规模经济运动以增加竞争。
有能力。同时,由于东亚共同体(EAC)成员资格问
题,中国更喜欢在每次东亚峰会上都保持安全。东亚
共同体(EAC)成员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国
家在努力成为东亚共同体成员国的过程中,总是被中
国阻挠。
在 2007-2008 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G3 成员国即
欧盟、日本和美国经历了经济放缓。尽管仅东亚地区
每年的总经济增长率就达到了 8%,而 2010 年的世界
经济增长率仅为 4%(UNESCAP,2011)。美国经济放
缓的势头也是中国培养韩国和日本作为该地区主要盟
友的信心的大好机会。
第三,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投资外资以及
进入中国的外国投资额方面也获得了更好的信任(世
界投资报告,2013 年)。
第四,中日争霸东亚地区。日本作为美国利益的延
伸,在冷战后该地区的技术发展、工业和发展援助方
面占据着主导地位。关于主导的中心点,Kroeber(2006)
指出,中国率先在邓小平时代的后共产主义新兴市场
时期占据主导地位。此外,中国还模仿了日本
1950-1960 年代和韩国 70 年代发展的主要特点,采用
了东亚发展国家模式,主要运用了产业转型政策。东
亚地区 20 多年的经济形势,以日本为首的产业经济合
作模式。在此期间,日本在编队 V 或飞鹅编队发展方
式中扮演了主导角色。然而,这在当代已经变得不那
么重要了,因为中国已经慢慢成为一个新的战略行动
者。东亚工业区互动格局逐渐发生变化,重点放在中
国沿海地区崛起对区域经济的指导上。
东盟和东南亚已成为两国市场的战场,因此东盟也
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2000 年实施了《亚洲自由贸
易协定》,十年后,中国根据《清迈倡议多边协定》,
向亚洲货币危机基金(1200 亿美元)捐赠了与日本同
等的存款(3840 万美元)。中国还力求在各种多边论
坛上平衡与日本的谈判立场。下表试图显示这种趋势。

中国和日本加入国际/多边组织

资料来源:杨,2010。

中国东亚多边经济战略构想
在考虑合作形式的适用性时,回顾一个地区的复杂
性是非常重要的。区域主义,应该是一种体现身份平
等和平等的合作形式,并随后形成反映集体行动的机
构。然而,东亚的行动者(尤其是国家)似乎更倾向
于全球政治星座的方向。看到这些情况,东亚一体化
仍然采取开放区域主义的形式,在技术上和实质上没
有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东亚还处于寻求适当的区域合
作的阶段。这种不确定性似乎被中国积极利用,通过
提出几个有利于国家的倡议。
首先,经济危机已经导致许多国家对其经济采取务
实和更多的保护主义,但是东亚地区已经开始改善以
建立“货币区域主义”(Dieter and Higget,2002)。它
也可能受到各种论点的挑战,但必须看到其中的其他
发展差距,以及驱动因素。但中国也继续努力确保其
在金融和投资领域的领导地位。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
光耀强调,中国支持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
宣布在东亚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的政治意图(新
华社,2013 年 10 月)。
中国的金融机构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被纳入一
系列金融政策制定者之列,即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
监督管理委员会。然而,中国的金融政策标准并非基
于一般外国直接投资(FDI)国际收支平衡,因此中国
的投资报告没有完全反映它们的实际投资流量
(UNCTAD,2007)。
投资战略也得到了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支持。
1997-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其结果是,东亚国家能够提
供更多的投资信任,尤其是资本投资。这样做是为了
侵蚀它。相信中国是一个威胁,同时增长中国的金融
部门。
第二,工业和贸易倡议。大多数形式的区域合作制
度都具有主导力量,它既从某些国家行为者那里,又
从联盟轴心,引导合作本身的前景。一般来说,主导
力量会相对地影响竞争图、冲突图和行动者之间的互
动模式。与东亚地区一样,它强调中国在确定东亚八
个核心经济区域之间的关系模式方面的作用。这八个
地区分别在中国(珠江、长江、京津冀)、日本(关
东、楚布、金基)和韩国(首尔和延南地区)。

东亚地区八大核心地区

资料来源:Kim,2010
中国也是南南经济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不仅在亚洲
地区,而且在拉丁美洲,中国使贸易星座和区域主义
不再受地理因素的限制,这也被称为新的贸易地理
(UNCTAD,2005),其特点是:a)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世
界中的市场份额增加;b)商品和制造业贸易和经济。
实现经济合作临界质量或可持续生产的能力,以及 c)
南北相互依存与合作要求的细微变化。
开放地区主义战略的实施也体现了中国政府拥抱
该地区的方式(卡尔,2001 年在吉尔伯托和霍根布隆,
2007:324)。在东亚地区也采取这种办法,使中国的
政治努力更加灵活,因为中国也存在各种区域安全问
题和领土争端,如果东亚处于封闭的地区主义,这些
问题和领土争端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在贸易框架下,中国在扩大次区域之间以及从城市
到城市的直接关系方面是一致的。这种地区关系有两
个独特之处。首先是日本,它加强了日本国内次区域
和以金基地区为中心的贸易。这在中国和韩国都没有
发生。第二,韩国不能扩大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在接
受其他地区的影响时非常被动。据说,不管日本和韩
国是否在本国进行激烈的贸易,中国政府本身都没有
受到太大的影响。京津冀和湛江地区是中国在该地区
最具影响力的两个沿海地区,因为它们能够通过建立
许多产业合作来最小化商业风险。
第三章闭幕
结论
根据以上解释,可以设想 2020 年中国经济将成为
东亚地区的领导者,与中国 2020 年的成就相比,中国
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令人感兴趣。中国的经济增长将
在未来加速,因为中国的沿海地区主导着东亚的平衡。
中国沿海经济作为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的摩托车,将全
面调整和调整沿海经济。楚布、首尔和延安方面也面
临重大调整,需要调整其领土,使其适应跨国经济活
动。
中国确实是经济领域的一个强大参与者,通过最小
化生产成本和各种相关的效率。自 1978 年邓小平执政
以来,中国已经开始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仅限于
少数几个领域。随后,外国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
政治学说,该学说于 2000 年代宣布,旨在给世界留下
一个印象,即中国不是威胁,而是世界各国的伙伴。
通过优先考虑软实力外交,中国发展了一个友好、负
责世界和平的国家的概念。
本文的结论可以从当代的情景分析入手。鉴于当前
东亚及周边地区的政治形势,中国的发展导致了东亚
各国,甚至世界其他地区的非对称统治和对外关系。
在八个核心区域经济区域框架内,其他行动者的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政策。最大的问题是,中
国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否会日益融入东亚地区,反之亦
然。如果中国不能与区域安全领域的行为计算相平衡,
那么在任何时候都会倾向于中国,这可能是一个悖论。
在文字中,关于中国优势的方面是不容否认的,但
实际上,除了全球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东亚最大的
国家如日本和韩国似乎被吸收了,而这些自然灾害已
经带动了它们的经济发展。
东亚地区的贸易强度相当大,这与中国在世界上的
人气上升是一致的。如果中国成为各国外交政策制定
的中心,那么不可避免。东亚地区的互动与合作格局
一直处于中国的控制之下。核心工业区区域的主导地
位使得东亚政治政治星座处于静止状态,这是由于缺
乏竞争色彩,尤其是在面对中国的竞争力时。
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很灵活,调整机制也很快。这
意味着经济转型也在加强。但在政治经济方面,本文
反映的日韩流行态度反映了中国在经济领域,尤其是
工业和贸易领域的外交政策实力。
只有把经济主导地位引向区域一体化,政治经济领
域的区域统一才有可能。一种完全符合这种政治理想
的形式是区域化,它被定义为越来越多的商业交易和
人类进行的其他交易的表现。然而,地区主义不适合
作为整合目标,如果不想否认它实现的可能性。区域
主义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一体化形式,其中有一种平等
和平等的感觉,随后形成反映集体行动的机构。
然而,可以说,中国沿海地区在开始时的优势特征
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形式,在那里,中国急需一个市场,
其产品往往是大批量生产的。而日本和韩国也需要降
低本国的生产成本,以度过随后打击全球经济的经济
低迷。不足为奇的是,后来中国也不太注重向韩国和
日本推销其工业产品,并开始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因为目标市场将更加广泛。由此,东亚地区工业地产
的相互依存关系可以转变为对韩日两国的依存关系,
从而将中国置于主导地位。
如果韩日依存关系继续下去,势必影响东亚地区的
一体化。从逻辑上讲,全面和部门地实施一体化政策
将牺牲一个国家的一些主权。毫不奇怪,中国将不愿
意平衡其谈判地位,以发展自身经济一体化。然而,
另一方面,如果韩国和日本愿意在中国的控制下调整
其部分经济愿景,在具有支配地位的情况下,一体化
本来是可以进行的。如果日本和韩国采取更宽容的政
治态度,共同合作将更有益,而不是例如制定不利的
贸易和冲突壁垒的战略。然而,日本和韩国也应当注
意将获得的政治补偿,以便保持每个国家的经济稳定。
最后,东亚经济合作的特点是竞争激烈,但实践不透
明,如 JI-EPA、CAFTA、东盟+3 等区域外目标市场的
竞争。也有迹象表明,中国越来越受欢迎,给人们带
来威胁。从功能上讲,如果三个国家之间没有建立政
治信任,那么将很难使东亚融入一个一体化的国际社
会,至少在 G-to-G 或政府间协调方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