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第 36 卷 第 6 期 2018 年 12 月

•628•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 Vol.36 No.6 Dec. 2018 http://www.hxkqyxzz.net

·临床研究·

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咬合分析

李晓茜1 马晓妮2 徐欣2


1.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2.种植科,济南 250012

[摘要] 目的 探讨全口无牙颌患者应用固定种植修复后的咬合特点。方法 选取30例全口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患


者作为试验组,30例天然牙列受试者作为对照组,使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二者在牙尖交错位、前伸
位、侧方 位等不同 位的咬合时间及咬合力分布等特点。结果 牙尖交错位时,试验组的咬合接触时间、最大
咬合力均小于对照组(P<0.05),而最大咬合力时左右侧咬合力平衡度则相反;前伸 位时,试验组的咬合分离时
间小于对照组(P<0.05);侧方 位时,试验组的咬合接触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二者的平均咬合压力、前
牙区总受力百分比、侧方 的 型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全口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患者牙尖交错位时的最大咬合
力会降低,但与天然牙列相似的是,前伸 位时咬合力量均集中在前牙区,侧方 位时均以组牙功能 为主。
[关键词] 无牙颌患者; 种植; 固定义齿; 覆盖义齿; 咬合分析系统
[中图分类号] R 783.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8.06.009

Occlusal analysis of implant-supported fixed denture in edentulous patients Li Xiaoqian1, Ma Xiaoni2, Xu Xin2. (1. Dept.
of Periodontics,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2, China; 2. Dept. of Implantation, Stomato-
logical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2, China)
Supported by: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pecial Fund of Taishan Scholars (ts201511106). Correspondence: Ma Xiaoni,
E-mail: maxiaoni0@126.com.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occlusal characteristics of full edentulous patients with implant-
supported prostheses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with the occlusal situation for clinicians. Methods A Teetester occlusal
analysis system was used with 30 full edentulous patients of implant-supported fixed denture (test group) in comparison with
30 natural dentition (control group). The percentage of occlusal force distribution were measured, as well as the occlusal time at
the intercuspal, protrusion, and left and right lateral positions.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occlusion time,
maximum occlusal force in intercuspal of test group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5); while control group was obviously supe-
rior to test group in the left and right bit force degree. Disclusion time in protrusion, occlusion times in lateral positions of
test group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verage occlusion force, percentage of
total force in anterior teeth, and lateral occlusion between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maximum occlusal
force in intercuspal of full edentulous patients with implant-supported prostheses reduce. The occlusal force in protrusive
occlusion is concentrated in the front teeth, and the group function occlusion is the main lateral occlusal pattern.
[Key words] edentulous patient; implanting; fixed denture; overdenture; occlusal analysis system

在我国,牙列缺失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1]。 患者的生活质量[2-3]。这两种修复方式的成功率均较


近些年来,种植技术飞速发展,种植修复已经成为 高[2,4-5]。
了治疗无牙颌的较佳选择,种植覆盖义齿、种植固 “ ”的概念是指咀嚼系统中肌肉、颞下颌关
定义齿修复均可改善义齿的固位与稳定,从而改善 节和牙齿间紧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 [6]。良好的咬合
是口颌系统行使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这对无牙颌
[收稿日期] 2017-12-11; [修回日期] 2018-05-09 种植全口咬合重建的患者来说十分重要。随着咬合
[基金项目] 泰山学者建设项目专项基金(ts201511106)
研究的深入,咬合分析的研究已从传统的定性阶段
[作者简介] 李晓茜,住院医师,硕士,E-mail:mianhuaqian325310@
126.com 进入定量阶段,对咬合的描述也已由静态向动态发
[通信作者]  马晓妮,副主任医师,博士,E-mail:maxiaoni0@126.com 展。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是一种专门用来精确记录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第 36 卷 第 6 期 2018 年 12 月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 Vol.36 No.6 Dec. 2018 http://www.hxkqyxzz.net •629•

和分析咬合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工具。数字化咬合分 沿左、右尖牙舌斜面向左(左侧方 )或右(右侧


析系统引入了咬合接触面积、咬合力大小等参数, 方 )侧方移动,经同侧上下尖牙尖对尖位置,至
能够更直观地显示咬合情况。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 不能再向侧方移动为止。
能够结合传统咬合纸进行有针对性的调 ,可避免 患者学会4个 位咬合方法后,使用咬合片进行
医师仅使用传统咬合纸检测咬合的主观预测,从而 咬合记录。每个 位以相同灵敏度重复咬合3次,取
达到有效提高全口义齿的修复质量、定量分析不同 咬合达到软件所示最大 力百分比(100%)、咬合
种植修复设计的咬合规律、保证种植修复的长期稳 曲线最为稳定的一次记录。
定、保护口颌系统健康的目的。本研究目的是分析 1.3 分析内容
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患者在牙尖交错位、前伸 位、 1.3.1 牙尖交错位 记录分析以下内容。
侧方 位等不同 位时的咬合力分布、咬合时间等, 1)咬合接触时间(occlusion time,OT):从
探讨固定种植修复后的咬合特点,为临床医生在进 下颌姿势位闭合过程中第一个接触点的时间至达到
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时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提供 稳定的牙尖交错位的时间[8,10-11]。
参考。 2)差值帧(Delta帧,Δ帧):咬合运动中最大
力帧与最大面积帧之差。
1 材料和方法 3)最大咬合力时咬合力值、咬合面积、平均咬
合压力:其中平均咬合压力为最大咬合力/对应的咬
1.1 研究对象 合面积,公式中对应的咬合面积为在最大 力帧时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山东大学口腔医 的对应咬合面积。
院种植科就诊,并已完成全口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 4)最大咬合力时左右侧咬合力平衡度:在Tee-
半年以上的患者30例,设为试验组,平均年龄62.92 tester 2D图像中可直接读取牙弓左右两侧咬合力,
岁。纳入条件:1)全口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半年以 以百分率为代表。左右两侧的百分率之和为100%。
上,功能状态稳定,且无明显的自觉症状;2)经咬 若左右侧的百分率均为50%,则证明两侧咬合达到
合训练,可以独立完成牙尖交错位、前伸 位、左 平衡,咬合力中心[10]位于牙弓中线轴上。左右侧咬
右侧方 位4个 位的咬合动作;3)无偏侧咀嚼习 合力平衡度=|左侧咬合力百分率-右侧咬合力百分
惯,颞下颌关节无明显异常;4)无颌面部外伤及手 率|。数值越大,表明平衡度越差。
术史。 1.3.2 前伸 位 记录分析以下内容。
选择中老年受试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的 1)OT:同牙尖交错位。
平均年龄为58.31岁。纳入条件:1)年龄40岁以上, 2)咬合分离时间(disclusion time,DT):指
天然牙列,除上下颌第三磨牙外无缺失牙;2)牙周 全口牙列完全接触后,下颌开始运动到仅尖牙或前
情况健康;3)正常覆 、覆盖关系,尖牙关系正 牙接触的时间[8,10-11]。
常,磨牙中性关系,无明显咬合干扰;4)无正畸治 3)平均咬合压力:即在咬合分离帧时的平均咬
疗史;5)其他要求同试验组第2、3、4条。 合压力。平均咬合压力为咬合分离帧时的最大咬合
本课题经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力/对应咬合面积。
患者知情同意。 4)前牙区(12、11、21、22)总受力百分比:
1.2 方法 即在前伸 咬合分离帧时前牙区(12、11、21、22)
使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作为口颌系统 牙位受力百分比的总和。
功能检查的仪器。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检查方法[7-9]: 1.3.3 左侧侧方 位和右侧侧方 位 记录分析以下
受试者直立端坐, 平面与地面平行。根据上颌中 内容。
切牙宽度,调整软件中显示的牙弓大小。根据患者 1)OT:同牙尖交错位。
上颌牙弓的规格选择传感器规格。咬合片插入手柄, 2)DT:指从正中 结束到下颌侧向运动的过
嘱患者采用中等咬合力量做正中咬合,根据患者咬 程中,分开双侧磨牙及平衡侧前磨牙干扰所需要的
合情况调整灵敏度,调整好后放置待用。嘱患者学 时间[8,10-11]。
会4个 位的咬合。1)牙尖交错位:下颌姿势位自 3)平均咬合压力:计算方法同前伸 位。
然咬合到牙尖交错位;2)前伸 位:从牙尖交错 4)侧方 的 型:通过侧方 时受力的牙位分
位沿前牙切道斜面向前滑动,经对刃位至不能前移 布情况,判断咬合分离时侧方 的 型种类以及其
为止;3)左、右侧侧方 位:从牙尖交错位分别 所占总 型百分比情况。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第 36 卷 第 6 期 2018 年 12 月
•630•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 Vol.36 No.6 Dec. 2018 http://www.hxkqyxzz.net

1.4 统计学分析 异(t=-11.526,P=0.000),试验组小于对照组。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分析,正态性资料进独 验组和对照组的DT分别为(1.183±0.639)s和(1.423±
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P<0.05 0.125)s,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2.016,P=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0.052)。
2.3.2 平均咬合压力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咬合
2 结果 压力分别为(0.073±0.058)kg·mm -2 和(0.056±
0.013)kg·mm-2,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1.495,
2.1 牙尖交错位 P=0.145)。
2.1.1 OT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OT分别为(0.352± 2.3.3 侧方 的 型 左侧方咬合分离时侧方 的
0.223)s和(0.649±0.246)s,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 型种类以及其所占总 型百分比情况见表1。从表1
异(t=-4.903,P=0.000),试验组小于对照组。 可见,试验组和对照组左侧方时 型均以组牙功能
2.1.2 Δ帧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Δ帧分别为(0.112± 为主。
0.054)s和(0.100±0.064)s,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 表 1 左侧方时型种类以及其所占总型百分比情况
异(t=0.790,P=0.433)。 Tab 1 The lateral occlusal patterns and the possession
2.1.3 最大咬合力时咬合力值、咬合面积、平均咬合  of proportion in left lateral occlusion  n/%
压力 最大咬合力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咬合力值分
型 试验组 对照组
别为(35.895±32.255)kg和(52.521±19.058)kg, 尖牙保护 7/23.3 3/10.0
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t=-2.431,P=0.019),试验 组牙功能 21/70.0 16/53.3
组小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咬合面积分别为 多组前牙接触 0/0 0/0
(122.834±71.626)mm2和(152.967±44.378)mm2, 前后牙同时存在 接触 2/6.7 5/16.7
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1.959,P=0.055)。 非工作侧存在 接触 0/0 6/20.0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咬合压力分别为(0.280±
2.4 右侧侧方 位
0.102)kg·mm-2和(0.326±0.074)kg·mm-2,二者之
2.4.1 OT、DT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OT分别为(0.289±
间无统计学差异(t=-1.983,P=0.052)。
0.214)s和(0.666±0.292)s,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
2.1.4 最大咬合力时左右侧咬合力平衡度 试验组
异(t=-5.673,P=0.000),试验组小于对照组。试
和对照组最大咬合力时左右侧咬合力平衡度分别为
验组和对照组的DT分别为(1.105±0.377)s和(1.210±
25.735%±14.246%和13.667%±10.036%,二者之间
0.256)s,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1.126,P=
有统计学差异(t=3.793,P=0.000)。
0.215)。
2.2 前伸 位
2.4.2 平均咬合压力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咬合
2.2.1 OT、DT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OT分别为(0.429±
压力分别为(0.059±0.024)kg·mm -2 和(0.057±
0.187)s和(0.471±0.164)s,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
0.013)kg·mm-2,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0.228,
异(t=-0.925,P=0.359)。试验组和对照组的DT分
P=0.822)。
别为(0.806±0.533)s和(1.332±0.420)s,二者之
2.4.3 侧方 的 型 右侧方咬合分离时侧方 的
间有统计学差异(t=-4.243,P=0.000),试验组小
型种类以及其所占总 型百分比情况见表2。从表2
于对照组。
可见,试验组和对照组右侧方时 型均以组牙功能
2.2.2 平均咬合压力 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咬合压
为主。
力 分 别 为 ( 0 . 1 0 7 ± 0 . 0 4 5 ) k g · m m -2和 ( 0 . 1 2 6 ±
表 2 右侧方时型种类以及其所占总型百分比情况
0.056)kg·mm-2,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1.407,
Tab 2 The lateral occlusal patterns and the possession
P=0.165)。
 of proportion in right lateral occlusion  n/%
2.2.3 前牙区(12、11、21、22)总受力百分比 试
验组和对照组前牙区(12、11、21、22)总受力百 型 试验组 对照组

分比分别为91.84%±4.285%和90.22%±2.952%,二 尖牙保护 5/16.7 5/16.7

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1.497,P=0.140)。 组牙功能 20/66.7 12/40

2.3 左侧侧方 位 多组前牙接触 0/0 3/10


前后牙同时存在 接触 5/16.7 5/16.7
2.3.1 OT、DT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OT分别为(0.156±
非工作侧存在 接触 0/0 5/16.7
0.798)s和(0.575±0.183)s,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第 36 卷 第 6 期 2018 年 12 月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 Vol.36 No.6 Dec. 2018 http://www.hxkqyxzz.net •631•

衡的目的。
3 讨论 3.2 前伸 位
前伸 中DT应小于0.5 s[8,10-11]。导致DT延长的原
3.1 牙尖交错位 因较多,最为常见的有错 畸形、覆 过深、肌功
OT可以广泛定义为咬合过程中从第一颗牙齿接 能紊乱等。Kerstein等[14]认为DT与咀嚼肌的收缩活动
触到最后一颗牙齿接触的时间,正常情况下应小于 关系密切。本研究中,试验组DT明显小于对照组,
0.2 s[8,10-11]。OT可描述一个患者咬合过程中双侧牙弓 但是试验组与对照组的OT均大于0.2 s,DT均大于
力平均分布和双侧咀嚼肌受力均衡与否的程度, 0.5 s。OT和DT都大于正常值,这虽然与马斐斐等[15]
而这个程度也是衡量健康咬合状态的指标之一[12]。 关于天然牙列的研究较为一致,但是否是中国人群
研究[13]认为,OT是衡量患者牙位和肌位一致性及义 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多年以来,若在前伸
齿咬合稳定平衡与否的重要参数。随着早接触与 中出现前、后牙均有接触或者仅有后牙接触的现
干扰的去除,以及咀嚼循环次数的增加,患者逐渐 象,则被称为前伸 干扰。这种在下颌运动中前牙
适应经咬合重建后的咬合状态并达到平衡,OT可以 阻止后牙接触的关系,也有人称为前牙的保护性咬
明显减少。咬合力的大小体现了口颌系统的功能状 合,前后牙的此种相互保护机制也被称为关节的互
态,其受年龄、性别、面部结构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相保护。而且,研究[16]表明,在前伸 位,少部分
个体间的最大咬合力阈值之间会有较大差异。因此, 人确实存在后牙接触,而且此种 型并非一种病理
用咬合力大小来评价分析无牙颌固定修复效果是不 。在本试验两组的 接触情况中,试验组和对照
太客观的,只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良好的咬合 组前牙受力百分比均不是100%,仅有前牙接触和
力是以良好的牙齿排列和良好的咬合为基础和依托 前、后牙均有接触的情况均有发生,也验证了这一
的。种植体缺少牙周膜在缓冲咬合、调节咀嚼运动 观点。但是大部分咬合力量均集中在前牙区,这同
方面的作用,对咬合力的敏感度较天然牙低,对力 样与马斐斐等[15]关于天然牙列的研究较为一致。前
的缓冲作用也相对较差。无牙颌患者在长期的全口 牙牙周组织较磨牙相对薄弱,前伸 时若集中过大
牙列缺失过程中,口腔功能逐渐减弱,参与发挥咬 力量于前牙区,前牙容易受到过大的冲击力,致使
合力的咀嚼肌群力量随之减小,虽经全口重建逐渐 稳定性降低。所以,在临床调 过程中,应尽量通
达到适应状态,但咬合力仍会相应降低。另外,全 过咬合力计做到前伸咬合力均匀分散于前牙区,避
口无牙颌固定义齿上部结构通常只恢复到第一磨牙 免单颗牙齿过大的应力集中。同时,与牙尖交错位
甚至第二前磨牙,与天然牙列相比缺少了第二磨牙, 相同,要尽量使最大咬合力帧发生在最大咬合面积
因此其咬合力与咬合面积均会有所降低。理想状态 帧。由于切牙引导对于种植固定修复尤其是全口咬
下,当咬合达到最大咬合力帧时,此时的咬合面积 合重建的种植固定修复患者的长期效果十分重要,
也应该为最大,即Δ帧为0,此时种植体所承受的咬 在下颌前伸运动时,由切牙的舌斜面引导下颌到对
合压力最小,牙齿及牙周组织的健康不容易受到损 刃位,而后牙轻接触或者完全脱离接触,也可以在
害 [9]。无论是经咬合重建后的 型还是天然 都要 一定程度上避免后牙过于繁重的非垂直向侧方负载
注重评判咬合力平衡的动念变化,以期达到左右侧 力,从而避免种植体应力集中。因此,笔者还是倾
咬合的一致性。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左右侧咬合并不 向于前牙的保护性咬合此种切牙引导状态。
完全对称,咬合中心并非位于正中轴线上,这与本 3.3 侧方 位
研究的结果较为一致。最大咬合力试验组和对照组 侧方咬合运动中 接触型一般有两类:尖牙保
的左右侧咬合力平衡度具有差异,且无论是天然 护 和组牙功能 。尖牙保护 是指侧方咬合运动
组还是种植咬合重建组均存在左右侧咬合不对称、 时仅工作侧上下尖牙保持接触,组牙功能 是指侧
咬合力中心偏斜的现象。调 时,临床医生应尽量 方咬合运动时工作侧上下多组后牙保持接触。本研
减少患者的OT,保证患者牙位、肌位的一致性,从 究发现,无牙颌固定修复组除尖牙保护 与组牙功
而保证义齿咬合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尽量使最大 能 外,还存在前后牙同时存在 接触的 型。这
力帧发生在最大咬合面积帧,以保证在最大咬合力 也验证了Ingervall等[16]的观点。Ingervall等[16]认为除
时,有充足的咬合接触面积以分散 力,避免过大 工作侧接触外,非工作侧同时存在 接触也并非一
应力集中于前牙区,有利于种植体颈部边缘骨的稳 种病理 ,但关于此争议仍较大。因此,除上述在
定和骨结合。咬合力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精确指导 牙尖交错 和前伸 中已经说明的调 参数外,在
调 ,调整左右两侧力分布平衡度,以达到双侧平 临床调 中,笔者仍倾向于非工作侧不存在 接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第 36 卷 第 6 期 2018 年 12 月
•632•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 Vol.36 No.6 Dec. 2018 http://www.hxkqyxzz.net

的 型,但尖牙保护 与组牙功能 哪种 型最佳, Ⅲ: assessment of occlusal characteristics in young students


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with normal occlusion[J]. J Clin Rehabil Tiss Eng Res, 2015,
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牙尖交错 中,经咬 19(51): 8289-8293.
合重建的患者咬合力会相应降低;无牙颌固定修复 [8] 侯潇, 汲平, 马慧芬, 等. 利用咬合力计指导调 治疗颞
和天然牙列的左右侧咬合并不完全对称,咬合中心 下颌关节紊乱病[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8, 9(1):
均存在偏斜。无牙颌固定修复的咬合与天然 相似, 54-57, 66.
前伸 时咬合力量均主要集中在前牙区,前牙所承 Hou X, Ji P, Ma HF, et al. Clinical effect of occlusion adjust-
受 力百分比较重,但咬合压力小;侧方 时接触 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eva-
形式除尖牙保护 与组牙功能 外还存在其他一些 luated with T-Scan Ⅱ system[J]. Chin J Prosthodont, 2008,
型,但仍以尖牙保护 与组牙功能 为主。本研 9(1): 54-57, 66.
究尚存在以下局限。1)咬合力计系统的局限性: [9] 贾洪诚, 王璇. 应用T-scan Ⅲ型系统分析牙周基础治疗
传感器多次使用后,敏感性可能会降低;前伸 时 前后咬合变化的临床研究[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5,
因前牙的覆 导致局部压力偏移较大,传感器易变 31(4): 484-487.
形,准确性可能会因此受到干扰。2)本研究纳入 Jia HC, Wang X. The occlusal changes after initial perio-
样本的随访时间有限,样本量尚小,在今后的研究 dont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 analysed
中将延长随访时间、扩大样本量,且通过诸如髁突 by T-scan Ⅲ occlusal analysis system[J]. J Pract Stomatol,
轨迹描记、肌电仪等设备定量检测患者的关节、肌 2015, 31(4): 484-487.
肉等相关参数,对研究结果加以验证。 [10] Chang YM, Shen YF, Hong HH, et al. Using the T-scan Ⅲ
system to analyze occlusal function in mandibular recons-
[参考文献] truction patients: a pilot study[J]. Biomed J, 2015, 38(1):
52-57.
[1] Pan YH, Lin TM, Liang CH. Comparison of patient’s satis- [11] Kerstein RB, Chapman R, Klein M. A comparison of ICAGD
faction withimplant-supported mandibular overdentures and (immediate complete anterior guidance development) to
complete dentures[J]. Biomed J, 2014, 37(3): 156-162. mock ICAGD for symptom reductions in chronic myofascial
[2] Doundoulakis JH, Eckert SE, Lindquist CC, et al. The implant- pain dysfunction patients[J]. Cranio, 1997, 15(1): 21-37.
supported overdenture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complete man- [12] Kerstein RB. Obtaining measurable bilateral simultaneous
dibular denture[J]. J Am Dent Assoc, 2003, 134(11): 1455- occlusal contacts with computer-analyzed and guided occlusal
1458. adjustments[J]. Quintessence Int, 2001, 32(1): 7-18.
[3] Tallgren A. The continuing reduction of the residual alveolar [13] Okuma K, Hirano S, Hayakawa I. Occlusal pressure pattern
ridges in complete denture wearers: a mixed-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complete dentures for evaluation of occlusal
study covering 25 years. 1972[J]. J Prosthet Dent, 2003, adjustment[J]. J Med Dent Sci, 2004, 51(4): 197-203.
89(5): 427-435. [14] Kerstein RB, Wright NR. Electromyographic and computer
[4] Sadig W. A comparative in vitro study on the retention and analyses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myofascial pain-
stability of implant-supported overdentures[J]. Quintessence dysfunction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ith im-
Int, 2009, 40(4): 313-319. mediate complete anterior guidance development[J]. J Pros-
[5] Wennerberg A, Albrektsson T. Current challenges in success- thet Dent, 1991, 66(5): 677-686.
ful rehabilitation with oral implants[J]. J Oral Rehabil, 2011, [15] 马斐斐, 胡秀莲, 李健慧, 等. T-scan Ⅲ咬合分析系统测
38(4): 286-294. 量正常 力分布初探[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8(6):
[6] 张豪, 韩科. 学理论与临床实践[M]. 北京: 人民军医出 363-367.
版社, 2008. Ma FF, Hu XL, Li JH, et al. Normal occlusion study: using
Zhang H, Han K. Occlusion: theori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T-scan Ⅲ occlusal analysis system[J]. Chin J Stomatol, 2013,
[M]. Beijing: People’s Military Medical Publisher, 2008. 48(6): 363-367.
[7] 赵颖, 丁张帆, 康龙, 等. TeeTester与T-scanⅢ咬合分析仪 [16] Ingervall B, Hähner R, Kessi S. Pattern of tooth contacts in
对正常 青年学生咬合力特征的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 eccentric mandibular positions in young adults[J]. J Prosthet
研究, 2015, 19(51): 8289-8293. Dent, 1991, 66(2): 169-176.
Zhao Y, Ding ZF, Kang L, et al. TeeTester versus T-Scan (本文编辑 李彩)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