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第三讲 汉语的谐音与文化之一——汉语的谐音现象

谐音,就本文观点而言,它包括语言运用中一切借助于发音相同或相近的

语音特点来表达意思,从而造成一种诸如诙谐、委婉、祝福、避讳等特殊表达效

果的语言现象。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在汉语中尤

其多;这与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密切相关。正如萨王尔所说:“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

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音的、节奏的、象征的、形

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汉语谐音这种语言现象便烙上了汉

文化独特的印迹。汉语谐音现象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本文概括地将其

分为以下六类:

一、与民俗有关的汉语谐音

“民俗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民间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具有传承性的所

有风俗习惯的总称。它包涵的内容相当广泛,从经济饮食、居住器用到婚丧嫁娶

等,几乎包括民间生活的一切方面”。民俗文化沉淀在语言里,就此,我们便可

通过一定的语言现象一谐音了解相关的民俗。这类谐音大多通过联想的方式,由

某实物的语音想到与之语音相同或相似的另一词的词义,并把后者的词义作为

所选取表达的主要交际义;这个意义与实物并无本质联系,经过语音这一中介,

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风俗义。

祝寿习俗:

如人们常见的“五蝠捧寿”图,“蝠云”又称“百蝠流云”图,因

“蝠”,即蝙蝠的“蝠”与“福”谐音,因而便表“五福捧寿”、“福匀”、

“百福流匀”们追求幸福的心理。(清代图案。
《书·洪范》有解:“五福,一曰

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纹命”。“攸好德”是“所好者德

1
也”的意思,“考纹命”是有善终。所以画五只蝙蝠围着寿字或围着桃子,寓意

多福多寿。蝙蝠之蝠与福字同音,故以五蝠代表五福。五蝠常常围一寿字,习俗

称“五福捧寿”。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吉祥图案)

正如鲁迅在《淮风月谈、谈蝙蝠》中所说: 蝙蝠……在中国的名誉却还算

好。这也并非因为他吞食蚊蛇,于人们有益;和‘福’同音”。

又如由老寿星、佛像、鹿的组合,即是因之义,大半倒在他的名目,反映

了人“佛”“鹿”与“禄”谐音,配上“寿”,即成为民间传统“三星”的象

征;这在年画、…,雕塑作品中最为常见。

婚礼习俗

在至古乃今的婚礼中,枣、栗、桂圆、莲子、核桃、百合等干果都是吉祥物。

由栗子、枣儿谐音联想到“早立子’、“早生子”,有盼多子之意。莲子还与花

生相配合,谐音“连生子”;“花生”说解成“花着生”,联想儿女双全、次第

生产之意。桂圆谐“祥贵团圆”,核桃的“核”谐“和美”,百合谐“百年好

和”。在实物谐音联想中,有些实物的确为人类生存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人们

喜爱的事物;但在人们交际运用时,谐音仍是形成其交际义的主要原因。

动物崇拜:

如上面所提及的“鹿”,虽然其性情温顺,从渔猎时代便成为人们生活

中的重要部份:但它成为人们的吉祥物,主要是因为“鹿”与“禄”谐音。同样,

鱼虽然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它的繁殖力强也形成了民间对鱼神崇拜的习俗。但

到元代以后,民俗义中的“鱼”主要取其谐音的“余”之义。常有莲花与鱼的构

图,取义“连年有余”。一个胖娃娃抱持一鲤鱼,取义“富贵有余”。胖娃娃喻

“福态”、“富态”,而“鱼”谐音“余”。

此外,六畜之中,“鸡”是典型的民俗吉祥物,中古前崇其贡献精神,

2
故《韩诗外传》称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所以民间红白喜事都离不开

鸡。宋代以后,北方话中入声字消失,原属入声的“吉”字遂与“鸡”同音,吉

祥物的鸡又衍生出一层谐音联想的文化含义。年画中常有公鸡与鸡冠花的构图,

谐音“吉官”及“官上加官”,因“鸡”与“吉”同音,“冠”与“官”同音。

植物崇拜

另外,人们宅院栽种的植物也特别注意谐音,如:槐树、榆树,这两种庭

院植物之所以如此受宠,多因其谐音联想义。槐,取其与“怀”的谐音。宋·王

说《唐语林·补遗》中说:“周礼:三槐九棘,槐者,怀也。上佐天子,怀来四夷。

棘者,言其赤心以奉其君。”而“榆树”在春天开一种叫“榆钱儿”的花,因形

如圆钱而得名,因它是春天青黄不接时旧时农家救饥的上好食品而得到人们喜

爱。

除此,因“榆钱”谐音“余钱”更代表人们普遍的祈福心理。〔至今人们

仍喜爱榆树,更多的是谐音联想义的影响。

3、汉语民俗谐音联想也呈现出多样性,如榆树,在个别地方也不受欢迎 ,

戴淦《民俗中褒槐贬桑小考》说:“陕北农民盖房不用榆木,因其与‘愚’谐

音”又如“棺材”因与死亡相联,直接联想到的当然是恐怖、肃杀之气。但因谐

音联想到“官财”,又赋予了它吉祥之义,也形成“棺材”的崇拜。这在南方表

得比较明显,如把棺材做成袖珍型工艺品、棺材糕点,把棺材作为礼物送人等。

4、汉语民俗谐音还受方言影响,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

如江苏、启东、海门一带,过年吃赤豆饭,当地“赤豆”与“出头”谐音 ;

吃了赤豆饭,来年能出头。

福建闽南过年吃萝卜,闽南话“萝卜”又叫“菜头”,与“彩头”谐音,

3
吃了“菜头(彩头)”,生活就更幸福美满。

可见,汉语谐音联想在民俗中具有约定俗成性、任意性和丰富性。

二、与禁忌有关的汉语谐音

“禁忌”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语言禁忌在汉代已流

行于民间,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将此文化现象称为

“塔布”,即“禁止”之意。谐音禁忌的出现与早期科学不发达有关,在那个时

期人们往往把生活中不如意事归于某事某物所致,因而对这些事物采取回避乃

至在言语交际中禁止提及。这是求吉避凶,求美避丑心理的表现。与汉语谐音有

关的禁忌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用语的谐音禁忌

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农业特别发达。农耕经济中重要的一个

组成部分是种桑养蚕。此行业中有诸多的禁忌语,尤其是与蚕的死有关的。如 :

“伸”意为“伸直”,死蚕就是这种状态,故要避讳 ;而“笋”吴语读音与

“伸”颇相近,故而江浙一带的蚕农将“笋”称“萝卜”。

渔业也有其特殊的行业禁忌语,这些禁忌今天还存在。渔家最忌说“沉、

翻”等字眼。为避免不利,管姓“陈”的为“耳东”或姓“淹”,“淹”有“水

深”之义;水深则鱼多,对船家来说是吉利的。同样,他们希望船行得稳且

“快”,于是,最早是他们将“著”改为“筷”的。

对商业、贸易等经济行业而言,“折(蚀)本”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在言语

交际中很忌讳“蚀”字,因而与之谐音的“舌”也忌说。于是在各地方言里出现

了各种各样把“舌”改为吉利字、吉利音的现象。

广东话把猪舌、牛舌改称猪痢”、“牛痢”;上海话把“舌”改说为“门

4
腔”;北京话把“舌”改说为“口条儿”。

同样,“干”对商人而言,意味着没油水、钱包干瘪,因而粤语中把“干”

称为“润”,“豆腐干”改说“豆润”。与“干”谐音的“肝”也改为“润”,

“猪

肝”说为“猪润”。

此外,解放前,北京戏班的后台不准带伞,因伞与散伙的“散”音近,犯

了散班散伙的忌讳。旧时社会艺人的生活很不稳定,戏班一散伙,生活就得不

到保障,由于怕散伙,连伞字也怕听怕说了。不过,带布伞还是可以的,“布

伞”

与“不散”声音差不多,因而布伞成了吉祥物。当然,解放后,许多剧团都不忌

“伞’,字了。‘

2、与称谓有关的汉语谐音禁忌

(1) 汉语中有的词因某种原因要回避使用,又叫避讳。一个音与忌讳的事

物谐音,这个音就不能用了,要换成别的说法。这种谐音多与封建伦理渊源相关

由来己久。避讳主要是名讳,又主要表现为帝王和长辈名字的避讳。

从避讳波及的空间范围讲,有公讳,即全社会都遵守的避讳,如圣人名讳、

帝王名讳等;有私讳,如家讳、个人私讳等。

汉宣帝名询,遂改战国时“荀卿”为“孙卿”。

隋文帝之父杨忠,隋人不但“忠”字要避,同音的“中”也要避。隋代官府

“中书省”改为“内史省”,官职“中书令”汉为“内史令”。

唐玄宗李隆基,唐人避与“基”同音的字,史官刘知几(字子玄)著《史通》

唐人则称刘子玄著《史通》。

五代时后晋高祖名敬塘,“塘”与“唐”同音,后晋人唐毅为避“塘”,

改姓“陶”。

5
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时,改“元宵”为“汤圆”,因“元宵”与“袁

消”同音。

(2)避语音相近的字。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太祖庙讳匡胤语,讹近香印(香印是多种香

料制成的香),故今世卖香印者不敢斥呼,鸣锣而已。仁宗庙讳祯,语讹近蒸,

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饮饼,亦此类。”此为公讳。

《颜氏家训·风操》:“刘韬缓绥兄弟,并为名器。其父名昭,一生不为照字

唯依《尔雅》火傍作召尔。”“昭”平声,“照”去声,音近也避讳,此为私讳。

3、生活中的汉语谐音禁忌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谐音禁忌现象也较为普遍。如一家人(特别是夫妻)忌

分吃梨子,因“分梨”与“分离”谐音。给新婚夫妻赠送礼物,不能送“钟”、

“伞”,因“钟”与“终”、“伞”与“散”谐音。

此外,这些谐音禁忌大多具有方言特色。除上述行业语中涉及的方言禁忌外

还有如:广东人忌“散”,“散”、“伞”同音,广东话“雨伞”改说“雨遮”、

“雨盖”。

湖南邵阳一带“重”“穷”谐音,“重阳节”改说成“富阳节”,以

“富”代替不吉利的“穷”音。

上海人忌“鹅”,上海话“鹅”“我”同音,“杀鹅”听起来像是“杀

我’,不吉利;上海话就把“鹅”改说成“白乌龟”。上海人去医院探视病人,

不能带“苹果.”,“苹果”与“病故”谐音。上海松江新娘子的嫁妆中,被面

子的图案不能是格子,“格子”与“格嘴”谐音。旧时上海新娘子上门不吃瓜,

因为“瓜”与“寡”谐音,不吉利。

三、与修辞有关的汉语谐音

6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将辞格分为四类三十八格,在双关、飞白、仿词

等中都涉及到谐音。本文将与谐音相关的修辞格大致列举如下:

1、谐音双关

利用音同音近的字词有意使词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这,实际上

指那,是由表及里,由导体“表”引出隐含的主体“里”,“导体”与“主

体”间的纽带便是谐音。皆音的字既可以是异字,也可以是同字。

如《山西民歌》“盐钵子,酱罐子,我家有个铁锤子,打破盐钵子,捣烂酱

罐子,才能过好日子。”这是 1949 年前山西地区的一首民歌。“盐钵子”、“酱

罐子”指阎锡山和蒋介石的反动统治。“盐”与“阎”同音;“酱”与“将”音

近,“打破盐钵子”、“捣烂酱罐子”,表达了人民群众坚决推翻蒋介石和阎锡

山反动统治的决心;只有这样,人民才能翻身解放“过上好日子”。

又如歌剧《刘三姐》中的对歌“风吹桃花桃花谢,雨打李花李花落,棒打烂

锣锣更破,花谢锣破怎唱歌。”歌词中“桃、李、锣”与姓氏“陶、李、罗”同音。

“桃”与“陶”、“锣”与“罗”是异形谐音;“李花”的“李”与“姓李”的

“李”同音又同形。借以讽刺了三个秀才,也表现了刘三姐的机智聪明。

谐音双关也是古诗歌中极喜运用的,最早见于《诗经》。如《召南·镖有梅》

中用“梅”谐“媒”,喻早日托媒求婚之义。《鄘风·相鼠》中“相鼠有齿,人

而无止”,“齿”谐“耻”,以此讥讽统治者是连鼠类都不如的无耻之徒。

六朝民歌中也大量运用谐音双关,如殷英童《采莲曲》“藕丝牵作缕,莲叶

捧成杯。”“藕丝”谐“偶思”,“缕,谐“侣”,“莲”谐“怜”,“杯,与

“伯”双声音近,代指男友。

唐诗中也有此用法。

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似无晴却有晴”。阴晴的“晴”

7
与情爱的“情”谐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丝”与“思”谐音。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谐音双关也常见,如《红楼梦》中大量人名都用了此修

辞手法,如“元、迎、探、惜”四位小姐,谐音“原应息”:元春早天而亡,迎春

误嫁“中山狼”,探春远嫁,惜春出家,怎不令人叹惜同情?贾政谐音“假正”,

贾芸的母舅卜世仁,谐音“不是人”等等,通过谐音寄寓作者爱憎之情。

此外,谐音双关又多见于民间的歇后语中。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山顶石头滚下来—石打石(实打实)、孔夫子搬家—尽是书(尽是输)、拉着胡子过

船一-牵须过渡(谦虚过度)、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半天云里吹喇叭—响

(想)得高。

2、谐音飞白

“飞白”即由于某种特殊表达的需要,明知是读错、写错的词语,故意效仿

来用的修辞方式。利用谐音构成的飞白,就是谐音飞白。

例如:《红楼梦》中史湘云发音不准,把“二”错念成“爱”,林黛玉故意

模仿她的发音,把“二哥哥”说成“爱哥哥”,语言幽默风趣,同时也把湘云

说话特点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出来。

又如老舍《赵子曰》中赵子曰学英语,把“boy”(男孩)读作“博爱”,把

“peaeh”(桃子)读作“屁吃”,错误又滑稽。

3、谐音析字

析字,就是把所用的字析为形、音、义三方面,看别的字有同它相合相连,

随即借来代替或推衍上去。析字分为化形、谐音、衍义三类。谐音析字主要为借音

如:

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美国学生魏莉莎,演出我国传统的折子戏“贵妃醉酒”,

8
洋学生成了京剧舞台上的“洋”贵妃。(《安徽日报》报导)“洋”与“杨”谐音

以“洋贵妃”谐“杨贵妃”。

此外,借音析字常见于诗词中,构成对偶方式中的“借对”。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借“鸿”之同音“红”,“沧”之同音“苍”形成工对,但“鸿”毕竟不

是“红”,“沧”毕竟不是“苍”,即此称为“借对”。

4、谐音仿拟

即利用音同音近的字词构成的仿拟。即先对既定词的语素谐音飞白后,根

据飞白的语素再仿造成新词。例如:

五儿急的便说:“那原是宝二爷屋里的芳官给我的”。林之孝家的便说:“不

管你‘方官’、‘圆官’!现有赃证!”(《红楼梦》第六十一回)。

“方官”是由“芳官”的谐音飞白,然后由“方”联想到“圆”,仿造出“圆

官”来。

又如,对联中也有谐音仿拟。

例,上联:“民国万税”;下联:“天下太贫”!

由“万岁”仿拟出“万税”,“太平”仿拟出“太贫”,深刻揭露了国民党统

治时期的黑暗。

5、谐音拈连

无关的两事物连在一起说,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拈过来用于乙事物,

即拈连,利用音同音近的字词去拈连,即谐音拈连。例如:

有人将虞永兴写的《尚书》典钱,李尚书日:经书那可典?其人日:前已是尧

典、舜典。(朱揆(葵因)《谐噱(决音)录》)

利用音近同形的“典”字使经典的“典”与典当的“典”相谐。

9
6、谐音藏词

利用人所熟悉的旧事物或词语,故意隐藏本词,只说出其他部分,让对

方去产生联想,从而理解说话人的本意即藏词,可分为藏头和歇后两类,由

‘谐音

构成的藏词就是谐音藏词。例如:

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山东潍坊作县令时,春节期间看见一家门上贴

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对联时,知道这家缺衣少食,便拿出自己的米和

衣服送到这家。(王学富《做官与做事》)

这副对联据说是北宋吕蒙所作,他早年家贫,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极

为不满,于是写了这副对联,横批“南北”,用以抨击穷人缺衣少食没有东西

的不平世道。“一”和“衣”、“十”和“食”异形相谐,指方向的“东西”和

指实物的“东西”同形相谐,这属藏头谐音。

又如:

媳妇总跟他干仗,两口子真是针尖对麦芒……(周立波《暴风骤雨》)

隐去了“尖对尖’,针尖是尖的,麦芒也是尖的,谐指“媳妇”和“他”

是尖刻而不宽厚的人,这是歇后谐音。)

7、谐音回文

回文即顺念倒念都可以成文。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词构成的回文就是谐音回

文。例如:

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

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

这里“上”与“尚”、“荷”与“和”,“临”与“林”、“汉”与“翰”

谐音,所以上下联不论顺读、倒读,字音都一样,形成回文的妙用。

10
四、汉语谐音与译词

1 、 汉 语 中 许 多 外 来 词 , 有 的 是 纯 音 译 的 , 如 “ 沙 发 (osf)a 、 咖 啡

(coffee)”等,这些汉字仅是摹拟、记录外语词的语音,本身没有表意功能。

2、有的是纯意译的,如“激光、代沟”等,它们完全是用汉语本身的语素

材料和构词方式来表达外民族概念、事物的意义,如同汉语本土词一样,汇入了

汉语基本词中。

3、半音半意型—谐音意译词。它运用谐音技巧,在翻译时尽量选择一些既

接近原词的读音又具有某些意义并能引发人们联想的汉字,从而满足汉族人

“具象造词”、“望文生义”的文化心理,如“迷你裙”、“可口可乐”等。

“迷你裙”(miniskirt):“迷你”是前一部分 mini 的谐音,“裙”是后一部份

意译。Mini 是小型的意思,这是一种小型的短裙,以独特的裁剪方式突出女性

特有的线条美;谐音译作“迷你裙”比纯意译的“超短裙”有着更为显著积极的

修辞作用。既有便于记忆,又能使人产生无限遐想,产生“迷人”的魄力,“使

你迷恋”,“使人陶醉”由此引出种种联想“可口可乐”(Coca 一 Col)a《牛津

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对它的解释是“流行的非酒类充碳气的饮料”,进入中

国后谐音译作“可口可乐”,使它产生了“味道好,能使人快乐”的“别义”,

使一个纯粹的记音词在书写形式上具有了美化饮料本身特点的作用,其它诸如

此类的还有“托福(TOELF)、香波(shmaPo 心〕)、作秀(Show)、爱华(Aiwa)”等,

这类谐音译词不但能让人迅速地望文生义,还克服了音译词名实相离的矛盾,

起到了使外来词民族化、通俗化的作用

五、汉语谐音与社会发展、语言变化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语言也呈现出相

11
应变化,烙上了时代的印迹。就谐音这种语言现象而言,也是如此。中国由传统

的封闭守旧、重农抑商到开放求新,重视经济,这一切变化都可在语言中找到影

子,正如王国维所说:“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新的谐音现象代表了新的思

想,新的社会面貌。

1、汉语谐音与经济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结束了多年政治运动,社会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

人们重视经济活动,想方设法提高经济效益,其中,广告便是重要手段之一众

商家说得好:“广告辞不是词,广告辞是金句,金句就是财富”。而广告辞中谐

音的运用更是其闪亮的一笔。如:

一“戴”“添”娇(手表广告)

步步为“赢”(李宁运动鞋)

随心所“浴”(水仙牌燃气热水器)

有“杯”无患(哈慈杯广告)

“衣”“衣”不舍(服装店)

“衣”见钟情(服装店)

“闲”妻良民(洗衣机广告)等等。

这类谐音广告会使人们接触时产生似曾相识之感,而这种似曾相识会激起

人们想象和共鸣,进而引起人们的好奇和注意,这便是谐音在广告中的妙用。

此外,出现了许多与经济相关的新谐音用语:钱途—前途,钱景—前景,薪

情—心情,向钱看—向前钱,谈股论金—谈古论今,跌跌不休(股市)—喋喋不

休,郎财女貌—郎才女貌等等。

2、汉语谐音与网络用语

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是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同时也带来了一次汉语的

革命,即以表意为主的汉字直接介入信息处理世界。另外,网络谐音用语大量出

12
现也是这次语言革命的重要结果之一。速度快是电脑和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

为了使汉语适应信息处理的高速度化,人们创造了大量的谐音词语。网络谐音用

语也蕴涵着其他社会文化信息,如有些人创造和使用网络谐音词,是为了创新,

张扬个性。

如:伊妹儿(邮子邮件)、酒吧(windows98)、油香(邮箱)、竹叶(主页)等。有些

谐音用语是为了营造神秘感,如用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来部份谐音表

义:GG(哥哥)、MM(妹妹)、JJ(姐姐)、BB(宝贝或拜拜)。

在网络谐音中出现较多的是数学谐字,这与阿拉伯数字打起来快捷,一键

到位,能满足电脑、网络快便需求有关。如:O 一你;1 一要;2 一爱、饿;3 一想、相;

4 一死、世、誓;5、吾(我);6 一了、聊、老;7、户气、亲、欺;8 一发、拜、吧;9 一久、

走、狗;886 一拜拜了;520 一我(吾)爱你;等等。

3、汉语谐音与思想自由、创新

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带来很大变化。对时尚创新的追求通过语言

折射出来。就谐音语言现象而言,有如:海龟—海归;私想—思想;神童—神经病

儿童;呕像—偶像;天才—天生蠢材;蟀帼—帅哥;色贿—社会等。既有对社会阴暗

的嘲笑,也有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一面。

4、地名谐音改名与人们的避俗求雅心理

近代以来许多城市的街道、胡同、巷里的名称中,把过去一些俗陋的名字改

为比较文雅的名字。改名而保持原有的发音,大部份采取谐音的方法。例如 :北

京的一些胡同名,原名很粗俗,便用谐音的方法改为比较文雅的新名。如母猪胡

同改为墨竹胡同,哑巴胡同改为雅宝胡同,猪尾巴胡同改为朱苇泊胡同,牛蹄

胡同改为留题胡同,屎壳郎胡同改为史可亮胡同等。

13
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