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19 年 4 月  第 30 卷  第 4 期                                            http: / / www.cjae.net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Apr. 2019, 30(4) : 1335-1343                  DOI: 10.13287 / j.1001-9332.201904.014

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
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

唐海明   李  超  肖小平  汤文光  程凯凯  潘孝晨  汪  柯


(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长沙 410125)

摘  要  为探明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的百分比对双季稻区早、晚稻各生育时期稻田根
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以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 2 SO 4 提取法和化学分
析法系统分析了施用化肥 N( M 1 ) 、30% 有机肥 N( M 2 ) 、50% 有机肥 N( M 3 ) 、100% 有机肥 N
( M 4 ) 和无 N 对照( M 0 )5 个不同施肥处理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MBC) 、微生物
生物量氮( MBN) 和微生物熵的差异. 结果表明: 在早稻和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施肥措施均
能提高稻田根际土壤 MBC、MBN 和微生物熵,各施肥处理根际土壤 MBC、MBN 和微生物熵均
随水稻生育期推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均于齐穗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为最低值;其
中,各处理双季稻田根际土壤 MBC、MBN、MBC / MBN 值和微生物熵一般均表现为 M 4 >M 3 >M 2
>M 1 >M 0 ,M 2 、M 3 和 M 4 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 M 0 处理.可见,单独施用化肥措施
对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效果有限,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提
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  水稻; 施肥管理;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熵

Effects of different manure nitrogen input ratio on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
bon, nitrogen and microbial quotient in double⁃cropping rice field. TANG Hai⁃ming ∗ , LI
Chao, XIAO Xiao⁃ping, TANG Wen⁃guang, CHENG Kai⁃kai, PAN Xiao⁃chen, WANG Ke
( Hunan Soil and Fertilizer Institute, Changsha 410125, China) .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hizosphere soil microorganisms in paddy fields with dif⁃
ferent manure nitrogen ( N) input ratio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early and late rice in double⁃
cropping rice system,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five different treatments: 1) 100% 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 M 1 ) , 2) 30% N of organic matter and 70% 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 M 2 ) ,
3) 50% N of organic matter and 50% 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 M 3 ) , 4) 100% N of organic matter
( M 4 ) , and 5) no N fertilizer input as a control ( M 0 ) . The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
bon ( MBC) ,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 MBN) , and microbial quotient ( SQ) of the paddy field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fumigation⁃extraction and 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hizosphere MBC, MBN, and SQ of the paddy fields at ma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early
and late rice were increased by fertilization, which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growth period, peaked at the heading stage, and reached the minimum value at
the maturity stag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were in order of M 4 >M 3 >M 2 >M 1 >
M 0 ,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M 2 , M 3 and M 4 , but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 0 .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with
organic matter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hizosphere MBC, MBN, and SQ of the paddy fields
at early and late rice growth period, while chemical fertilizer alone had little effect.
Key words: rice; fertilizer managemen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soil microbial quotient.

本文由湖 南 省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2017JJ1018 )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31872851 ) 和 国 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项 目 ( 2018YFD0301004,


2016YFD0300906) 资助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Hunan Provinci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 2017JJ1018) ,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1872851) and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of China (2018YFD0301004, 2016YFD0300906) .
2018⁃11⁃12 Received, 2019⁃02⁃19 Accepted.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tanghaiming66@ 163.com
1336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30 卷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转化与循环的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动力,与土壤肥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土壤微生
物生物量碳( MBC)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MBN) 和 1􀆰 1  试验地概况
土壤微生物熵均常被用作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 该大田试验开始于 2017 年,试验田位于湖南省
变化的有效指标 [1]
. 研究表明,不同的农作制度、土 宁乡市回龙铺镇回龙铺村(28°07′ N, 112°18′ E) ,
壤耕作、秸秆还田、水分管理方式和施肥措施等均对 海拔 36. 1 m, 年 均 气 温 17. 2 ℃ , 年 平 均 降 雨 量
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影响,彭佩钦等 [2] 研究发现, 1553 mm,年蒸发量 1354 mm,无霜期 274 d.试验田
不同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为水稻土,河沙泥土种,为典型的双季稻主产
碳、氮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双季稻种植制度显著高 区.种植制度为冬闲⁃双季稻,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条
于一季稻、油菜和苎麻 3 种利用方式. Ekenler 等 [3] 件良好.试验前耕层土壤(0 ~ 20 cm) 基础肥力:有机
研究表明,土壤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碳 22. 75 g · kg -1 、 全 氮 2. 24 g · kg -1 、 全 磷 0. 66
[4]
均无明显影响.李卉等 研究发现,水稻秸秆还田有 g·kg -1 、 全 钾 14. 45 g · kg -1 、 碱 解 氮 178. 90
利于增加 农 田 土 壤 微 生 物 生 物 量 碳 和 氮. 蔡 晓 红 mg·kg -1 、有 效 磷 18. 45 mg · kg -1 、 速 效 钾 69. 50
[5]
等 发现,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mg·kg -1 、pH 值 6.80. 研究区水稻生长季日降水和
碳具有明显影响,其中控水模式和干湿交潜模式均 平均气温见图 1.
最有利于 增 加 根 际 土 壤 微 生 物 生 物 量 碳. 刘 恩 科 1􀆰 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等 [6] 发现,长期施肥处理的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试验设 5 个 不 同 N 肥 来 源 处 理: 1 ) 化 肥 N
碳、氮均明显高于长期不施肥处理.白震等 [7] 研究结 ( M 1 ) :施氮、磷、钾化肥,不施任何有机肥;2) 30%
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了农田土壤微生物生 有机肥 N( M 2 ) :30%有机肥 N,70%化肥 N;3) 50%
物量碳和氮.张奇春等 [8] 研究认为,氮磷钾化肥配施 有机肥 N( M 3 ) :50%有机肥 N,50%化肥 N;4) 100%
处理有利于增加稻田土壤微生物总量;不平衡施肥 有机肥 N( M 4 ) :100%有机肥 N,不施化肥 N;5) 无 N
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使微生物生物量 C / N 对照( M 0 ) :不施 N,施用磷、钾化肥. 每个处理小区
增加.李文军等 [9] 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化肥配施有
面积 266.0 m 2(13.3 m × 22.0 m) .每个小区间用田埂
机肥处理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明显高于
隔开,保证各小区不窜灌、窜排;由于采取机插方式,
化肥单施处理. 虽然近年来相关学者对不同施肥管
为方便机械操作,采取大区试验,没有设置重复. 保
理措施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开展了大量研究,
证早稻季和晚稻季各处理间一致的 N、P 2 O 5 、K 2 O 施
但是由于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施肥模式的多样性,
用量( 总施用量为化肥与有机肥养分含量之和) ,早
对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稻季 各 施 肥 处 理 施 N 135. 0 kg · hm -2 、 P 2 O 5 54. 0
湖南是我国双季稻主产区,该区域稻田土壤肥
kg·hm -2 和 K 2 O 67.5 kg·hm -2 ;晚稻季各施肥处理
力是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不同施肥措施对稻
施 N 165. 0 kg · hm -2 、 P 2 O 5 45. 0 kg · hm -2 和 K 2 O
田养分循环及生态环境等均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
有学者开展了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某一时 90.0 kg·hm -2 ;施用有机肥的处理,早稻和晚稻有机

期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积 肥均为豆粕菜枯商品有机肥,早稻季 30%、60% 和


累及分布、微生物多样性等影响的研究 [1,10-13] ,虽对 100% 有 机 肥 处 理 的 有 机 肥 施 用 量 分 别 为 55. 2、
早、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稻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 92.0、184.0 kg·hm -2 ,晚稻季 30%、60% 和 100% 有
开展了部分研究 [14-15] ,但在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 机肥处理的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 67.5、112.5、225.0
不同百分比的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早、晚稻各个 kg·hm -2 ( 有 机 肥 养 分 含 量 均 为 N 4. 89%、 P 2 O 5
主要生育时期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1.73%和 K 2 O 1.51%) ,各处理以等氮量为基准,不
氮和微生物熵动态变化影响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 足的氮、磷、钾肥用化肥补足;早稻和晚稻季各施肥
究以湖南宁乡双季稻区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探索 处理的有机肥均于稻田耕地时作基肥一次性施入;
不同有机肥氮投入比例下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 N 作基肥、分蘖肥和穗肥 3 次施入,基肥在耕地时施
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响应,以了解不同施肥模 入,分蘖肥在移栽后 7 d 施用,穗肥在幼穗开始分化
式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的培肥效应,为提高稻田土 时施用,基肥 ∶ 分蘖肥 ∶ 穗肥的比例均按 6 ∶ 3 ∶ 1
壤肥力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施用;K 2 O 作基肥和穗肥 2 次施入,基肥在耕地时施
4 期              唐海明等: 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  1337

图 1  研究区水稻生长季日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Fig.1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and daily mean temperature during rice growing season in the study area.

入,穗肥在幼穗开始分化时施用,基肥 ∶ 穗肥比例均 氮.土壤总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土壤微


按 5 ∶ 5 施用;P 2 O 5 均在耕地时作基肥一次性施入. 生物生物量碳采用熏蒸浸提⁃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
其他管理措施同常规大田生产.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采用熏蒸浸提法测定 [16] .土壤
2017 年,早稻供试品种为‘ 湘早籼 24 号’ ,3 月 微生物熵的计算公式:土壤微生物熵 = 土壤微生物
22 日播种育苗,4 月 12 日进行大田耕地和施基肥,4 生物量碳 / 土壤总有机碳 × 100%.
月 14 日移栽,7 月 18 日收获;晚稻供试品种为‘ 金 1􀆰 4  数据处理
优 59’ ,7 月 5 日播种育苗,7 月 23 日进行大田耕地 数据处理、相关分析采用 Excel 2003 软件进行,
和施基肥,7 月 24 日移栽,10 月 26 日收获.2018 年, 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采用 DPS 3.11 软件进行,多重
早稻供试品种为‘ 中早 25’ ,3 月 28 日播种育苗,4 比较采用 LSD 法( P < 0.05) . 图表中数据为平均值 ±
月 16 日进行大田耕地和施基肥,4 月 19 日移栽,7 标准误.
月 17 日收获;晚稻供试品种为‘ H 优 518’ ,6 月 28
2  结果与分析
日播种育苗,7 月 21 日进行大田耕地和施基肥,7 月
24 日移栽,10 月 26 日收获.早稻和晚稻均采用机械 2􀆰 1  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插秧,移栽行株距均为 25.0 cm × 14.0 cm. 由图 2 所示,早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施肥处
1􀆰 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理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MBC) 均随生育期推
2017 和 2018 年,分别于早稻和晚稻的苗期、分 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均于齐穗期达到最
蘖盛期、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进行根际土壤样 大值, 成 熟 期 达 到 最 低 值. 早 稻 齐 穗 期, 化 肥 N
品的采集;每次取样时,于每个小区随机选择 3 个 ( M 1 ) 、30% 有 机 肥 N ( M 2 ) 、50% 有 机 肥 N ( M 3 ) 和
点,每个点采取多点取样法采集根际土壤组成一个 100%有机肥 N( M 4 ) 处理分别比无 N 肥对照( M 0 )
样品,重复 3 次.根际土壤取样采用“ 抖根法” ,即先 增加 34.8%、42.6%、49.7%、57.2%(2017) 和 34.6%、
将水稻植株根系从土壤中挖出,抖掉与根系松散结 42.4%、49.5%、56.9%(2018) ,之后呈下降的变化趋
合的土体,然后将与根系紧密结合在 0 ~ 4 mm 范围 势.分蘖期至成熟期, 以 M 4 处理根际 MBC 为 最 高
的土壤用刷子刷下来作为根际土壤. 土壤剔除石砾 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及植物残茬等杂物后,一部分新鲜土壤过 2 mm 筛, 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 各处理根际 MBC 均
放置于 4 ℃ 冰箱内,用于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于齐穗期达到最大值,M 1 、M 2 、M 3 和M 4 处理分别比
1338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30 卷

图 2  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Fig.2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er managements on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in paddy field.
M 1 : 常规化肥 N、P、K 配施 Application of N, P and K chemical fertilizer; M 2 : 30% 有机肥 N,70% 化肥 N 30% N of organic matter and 70% 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M 3 : 50%有机肥 N,50%化肥 N 50% N of organic matter and 50% 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M 4 : 100%有机肥 N 100% N of organic
matter; M 0 : 无 N 肥对照,P、K 肥与处理 M 1 相同 Without N fertilizer input, and P, K fertilizer were same as M 1 treatment. SS: 苗期 Seedling stage;
TS: 分蘖盛期 Tillering stage; BS: 孕穗期 Booting stage; HS: 齐穗期 Heading stage; MS: 成熟期 Maturity stage.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时期不同
处理间差异显著 ( P<0.05)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represen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reatments at the same stage at 0.05 level. 下同 The same
below.

M 0 处理增加34.8%、39.3%、45.3%、52.8% ( 2017) 和 理根际 MBN 均 高 于 M 0 处 理, 但 均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34.8%、39.2%、45.2%、52.6% (2018) .分蘖期至成熟 ( 图 3) .
期,M 3 和 M 4 处理根际 MBC 均为最高值,均显著高于 2􀆰 2  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
M 0 处理,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 M 4 >M 3 >M 2 >M 1 >M 0 早稻苗期和分蘖盛期,M 3 和 M 4 处理根际 MBC /
( 图 2) . MBN 均为最高值,均显著高于 M 1 和 M 0 处理;孕穗
在水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施用有机肥、有机肥 期到成熟期,均以 M 4 处理为最高值,均显著高于 M 1
与化肥配合施用均提高了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 和 M 0 处 理; 早 稻 各 个 主 要 生 育 时 期, 各 处 理 根 际
量氮( MBN) .早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不同施肥处理 MBC / MBN 值大小顺序均表现为 M4 >M3 > M2 > M 1 >
根际 MBN 均于齐穗期达到最大值,2 个不同年份 M 0 ,2 个 不 同 年 份 其 平 均 值 分 别 为 10. 60、 11.18、
M 1 、M 2 、M 3 和 M 4 处理分别 比 M 0 处 理 增 加 21. 7%、 11.56、11.87、9.77 和 10.26、10.79、11.19、11.50、9.52.
23.5%、24. 6%、 27. 4% 和 21. 3%、 23. 0%、 24. 1%、 晚稻 各 个 主 要 生 育 时 期, 各 施 肥 处 理 根 际
26.9%.其中, M 4 处 理 根 际 MBN 均 为 最 高 值, M 1 、 MBC / MBN 变化趋势与早稻生育期相似. 苗期到成
M 2 、M 3 和 M 4 处理均显著高于 M 0 处理,其大小顺序 熟期,均以 M 4 处理为最高值,均显著高于 M 1 和 M 0
均表现为 M 4 >M 3 >M 2 >M 1 >M 0 ( 图 3) . 处理.苗期至齐穗期,M 3 处理根际 MBC / MBN 值均高
晚稻各 个 主 要 生 育 时 期, 不 同 施 肥 处 理 根 际 于 M 1 和 M 2 处理,但均无显著性差异;分蘖期至成熟
MBN 变化趋势与早稻生育期相似.各施肥处理根际 期,M 1 、M 2 和 M 3 处理根际 MBC / MBN 值均显著高于
MBN 均于齐 穗 期 达 到 最 大 值, 2 个 不 同 年 份 M 1 、 M 0 处理.各处理根际 MBC / MBN 值大小顺序均表现
M 2 、 M 3 和 M 4 处 理 分 别 比 M 0 处 理 增 加 21. 4%、 为 M 4 >M 3 >M 2 >M 1 >M 0( 图 4) .
23.0%、 24. 5%、 26.4% 和 21. 0%、 22. 6%、 24. 1%、 2􀆰 3  根际土壤微生物熵
26.1%.苗期到成熟期,均以 M 2 、M 3 和 M 4 处理根际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比值称
MBN 为最高值,均显著高于 M 0 处理;成熟期,M 1 处 为 微生物熵,它可作为土壤碳动态和土壤质量研究
4 期              唐海明等: 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  1339

图 3  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影响
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er managements on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in paddy field.

图 4  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的影响
Fig.4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er managements on rhizosphere MBC / MBN in paddy field.

的有效指标 [1,17] . 早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均以 M 3 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不同施肥处理根际土


和 M 4 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熵为最高,均显著高于 壤微生物熵变化趋势与早稻生育期相似. 苗期到齐
M 0 处理,M 2 和 M 1 处理次之,M 0 处理最低;2 个不同 穗期,均以 M 2 、M 3 和 M 4 处理为最高值,均显著高于
年份各施肥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熵于齐穗期达到 M 0 处理;苗期至成熟期,M 1 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熵
最大值,M 1 、M 2 、M 3 和 M 4 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熵分 均高于 M 0 处理,但均无显著性差异;各处理根际土
别为 3.0%、3.2%、3.2%、3.3%、2.4%和 3.0%、3.2%、 壤微生物熵的大小顺序均表现为 M 4 >M 3 >M 2 >M 1 >
3.2%、3.3%、2.4%. M 0 ( 图5) .各施肥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熵均显著
1340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30 卷

图 5  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熵的影响
Fig.5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er managements on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quotient in paddy field.

高于 M 0 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 M 2 、M 3 和 M 4 ) 的根 际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提供较多的能源和养
际土壤微生物熵均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处理( M 1 ) . 分;且所施用的有机肥料和化肥促进了水稻植株根
系的生长,根系分泌物的增加提高了根际微生物的
3  讨    论
活性.在本研究中,早、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施
前人研究表明,有机肥配施化肥能明显提高土 肥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整体趋
壤养分含量、培肥土壤,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与生物 势一致,在水稻生育前期均较低,随着生育期的推
多样性,创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 [18]
. 朱海平等 [19]
进、温度的不断升高,所施用的有机肥开始加速腐
发现,不同的施肥措施能显著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和 解,为水稻植株根系活动提供养分来源,促进了植株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其中以施用有机肥( 猪厩肥) 处 根系生长,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逐渐增加;
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施用化肥处理. 本试验结果 到齐穗期,施入的各种肥料养分的分解释放随温度
同样表明,各施肥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双季稻田 增加而提高,且施入了部分穗肥,此时为水稻植株地
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其原因可能是施用有 下和地上部的旺盛生长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调节了土壤 C / N,且具有一 碳、氮均达到最大值;从齐穗期至成熟期,由于水稻
定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培肥土壤的效果,从而能 植株根系衰老、活力减弱、分泌物减少,导致根际土
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根际土壤 壤微生物生物量急剧下降,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活动提供较佳的生活环境与充足的营养物质 碳、氮减少,这与蔡晓红等 [5] 的研究结果一致.
来源,这与李娟等 [20] 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在水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不同有机肥施用处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既是土壤养分转化与循环的 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具有明显的影响,根
动力,又可作为土壤中植物有效养分的储备库,其对 际土壤微 生 物 生 物 量 碳、 氮 的 大 小 顺 序 均 表 现 为
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极为敏感,土壤中微小的改变 100%有机肥>50%有机肥>30%有机肥,这说明不同
均会引起其活性变化,常被作为评价土壤微生物生 的有机肥施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根际土壤微生
态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 [21-22]
. 在本研究中,与无 N 物活性,这可能是由于高比例有机肥施用量处理最
肥处理( M 0 ) 相比,各个施肥处理( M 1 、M 2 、M 3 和 M 4 ) 有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和促进水稻根系生长 [23] ,
均明显促进了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同时也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来源,减少
氮,其可能原因是: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的施用能为根 其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竞争,促进了根际土壤微生
4 期              唐海明等: 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  1341

物的活性,从而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映采取不同施肥模式后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
在本研究中,水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单独施用化肥 氮的状况及相应的平衡状态.
处理( M 1 ) 对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效 土壤微生物熵可以从微生物学的角度揭示土壤
果均小于施用有机肥处理( M 2 、M 3 和 M 4 ) ,其原因可 肥力差异 [28] ,它与试验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农作
能是:一方面,在施用化肥条件下水稻植株生长状况 制度、土壤类型、田间管理措施等因素关系密切,其
较差、根系及残留物均较少,土壤 C / N 降低,加速了 变化范围一般为 0.27% ~ 7.0% [28] .在本研究中,各施
土壤中原有有机碳的分解,导致土壤中积累的有机 肥处理间根际土壤微生物熵在 2 个不同年份的早稻
碳总量较少 [24] ;另一方面,由于施入化肥所提供的 和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
养分不能完全满足水稻植株生长的需求,加剧其与 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不同施肥处理根际土
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竞争,导致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 壤微生 物 熵 的 变 化 范 围 分 别 为 1. 8% ~ 3. 3% 和
量碳、氮减少,这与朱海平等 [19] 的研究结果相似.在 1.9% ~ 3.3%,这与徐一兰等 [15] 研究的范围相一致.
水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与单独施用化肥处理( M 1 ) 在不同的施肥处理间,各施肥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
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 M 2 、M 3 和 M 4 ) 均促进了根际
物熵均高于无 N 肥处理( M 0 ) ,这是因为施用有机肥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有机
和 N、P、K 平衡施肥措施均有利于改善根际土壤生
肥的施用促进了水稻植株根系的生长,为根际土壤
态环境,促进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根际土壤微
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来源,增加
生物生物量,有机碳周转速率快,从而增加了根际土
了根系生物量及根系分泌物,从而增加了根际土壤
壤微生物熵值. 各个施肥处理中, 施用有机肥处理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25] ,这与 Goyal 等 [26] 的研究结
(M 2 、M 3 和 M 4 ) 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熵均为最高,其原
果一致;另一方面,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生
因可能是施用有机肥措施均有利于改善土壤部分理
态环境,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活性养分,从而提
化性质,改善水稻根际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根际土壤
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保证较高的根际土壤
微生物活性,且有机物的投入提高了根际土壤有机
微生物生物量.
碳积累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29] .单独施用化肥处理
微生物生物量 C / N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
( M 1 ) 根际土壤微生物熵均高于无 N 肥处理( M 0 ) 、
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群结构的影响 [27] .
但均低于施用有机肥处理( M 2 、M 3 和 M 4 ) ,其原因可
张奇春等 [8] 研究结果认为,不平衡施肥处理 ( PK、
NK、NP) 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使微生物生 能是采用化肥 N、P、K 平衡施肥措施也有利于改善

物量 C / N 增加. 本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早稻 根际土壤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根际土壤有


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施用有机肥处理( M 2 、M 3 机碳积累和微生物生物量,但其根际土壤有机碳的
和 M 4 ) 的根际土壤 MBC / MBN 值均明显高于单独施 积累低于施用有机肥处理 [20] .
用化肥和无 N 肥处理( M 1 和 M 0 ) ,其原因可能是施 4  结    论
用有机肥为根际土壤微生物活动提供了碳源;同时,
有机肥的施用减少了水稻根系生长与根际土壤微生 在南方双季稻区,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
物的竞争,有利于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从 百分比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而增 加 了 根 际 土 壤 MBC / MBN 值. 单 独 施 用 化 肥 碳、氮及微生物熵的变化均具有明显影响.与无 N 肥
(M 1 ) 条件下,根际土壤 MBC / MBN 值均显著低于施 处理相比,各施肥措施均有利于增加根际土壤微生
用有机肥处理( M 2 、M 3 和 M 4 ) ,但高于无 N 肥处理 物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熵,其中以施用有机肥处理
( M 0 ) ,这与张奇春等 [8]
的研究结果不同,这是因为 的效果最佳; 其 大 小 顺 序 均 表 现 为 100% 有 机 肥 >
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化肥所采取的 N、P、K 平衡施 50%有机肥> 30% 有机肥 > 化肥 > 无 N 对照. 与无 N
肥措施也能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相应的营养物质, 肥处理相比,单独施用化肥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增
减少其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竞争,根际土壤微生物 加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熵,但对提
可以从土壤中获得适量的碳和氮素供应,根际土壤 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效果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8]
,使根际 有限,其效果低于施用有机肥处理. 因此,选择有机
土壤 MBC / MBN 值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本研究结果 无机肥配施尤其是施用有机肥处理是提高根际土壤
表明,根际土壤 MBC / MBN 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 微生物生物量的有效措施.
134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30 卷

[11]   Hao X⁃H ( 郝晓晖) , Hu R⁃G ( 胡荣桂) , Wu J⁃S ( 吴


参考文献 金水) ,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paddy
soils organic nitrogen, microbial biomass, and microbial
[1]   Chen A⁃L ( 陈安磊) , Wang K⁃R ( 王凯荣) , Xie X⁃L
functional diversity.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谢小立) .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systems and nutrient
( 应用生态学报) , 2010, 21(6) : 1477-1484 ( in Chi⁃
recycling on microbial biomass C, N and P in a reddish
nese)
paddy soi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 农业
[12]   Bu H⁃Z ( 卜洪震) , Wang L⁃H ( 王丽宏) , You J⁃C
环境科学学报) , 2005, 24( 6) : 1094- 1099 ( in Chi⁃
( 尤金成) , et al. Impact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the
nes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2]   Peng P⁃Q ( 彭佩钦) , Wu J⁃S ( 吴金水) , Huang D⁃Y
in paddy red soil.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中国农业
(黄道友) , et al. Microbial biomass C, N, P of farm⁃
科学) , 2010, 43(16) : 3340-3347 ( in Chinese)
land soils in different land uses and cropping systems in
[13]   Zhou W⁃J ( 周卫军) , Zeng X⁃B ( 曾希柏) , Zhang Y⁃Z
Dongting Lake reg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 生 态 学
( 张 杨 珠) , et al.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 microbial
报) , 2006, 26(7) : 2262-2266 ( in Chinese)
biomass C and N in paddy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3]   Ekenler M, Tabatabai MA. Effects of liming and tillage
parent materials.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应
systems on microbial biomass and glycosidases in soils.
用生态 学 报) , 2007, 18 ( 5) : 1043 - 1048 ( in Chi⁃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3, 39: 51-61
nese)
[4]   Li H ( 李  卉) , Li B⁃Z ( 李宝珍) , Zou D⁃S ( 邹冬
[14]   Tang H⁃M ( 唐海明) , Xiao X⁃P ( 肖小平) , Li W⁃Y
生) , et al. Impacts of rice straw and its biochar product
( 李微艳) ,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different fertiliza⁃
on the amount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tion regimes on the rhizospheric microbial community
nitrogen and the mineralization of soil organic nitrogen in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paddy field. Ecology and Environ⁃
subtropical croplands.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
mental Sciences ( 生态环境学报) , 2016, 25(3) : 402-
zation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5, 36 ( 2) : 303 - 308
408 ( in Chinese)
( in Chinese)
[15]   Xu Y⁃L ( 徐一兰) , Tang H⁃M ( 唐海明) , Xiao X⁃P
[5]   Cai X⁃H ( 蔡 晓 红) , Yang J⁃P ( 杨 京 平) , Ma W⁃N
( 马维那) , et al. Effects of nitrogen supply levels and ( 肖小平) ,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long⁃term fertiliza⁃
water schemes on rice rhizosphere microbial biomass car⁃ tion regimes on the soil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a
bon in rice development stage at paddy field. Journal of paddy field. Acta Ecologica Sinica ( 生态学报) , 2016,
Zhejiang University ( Agricultural and Life Sciences ) 36(18) : 5847-5855 ( in Chinese)
( 浙江大 学 学 报: 农 业 与 生 命 科 学 版) , 2008, 34 [16]   Wu J⁃S ( 吴金水) , Lin Q⁃M ( 林启美) , Huang Q⁃Y
(6) : 662-668 ( in Chinese) ( 黄巧云) , et al.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Determina⁃
[6]   Liu E⁃K ( 刘恩科) , Zhao B⁃Q ( 赵秉强) , Li X⁃Y ( 李 tion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Beijing: China Meteoro⁃
秀英) , et al. Microbial C and N biomass and soil com⁃ logical Press, 2006: 54-68 ( in Chinese)
munity analysis using DGGE of 16S rDNA V3 fragment [17]   Liu S⁃L ( 刘守龙) , Su Y⁃R ( 苏以荣) , Huang D⁃Y
PCR products under different long term fertilization sys⁃ ( 黄道友) , et al. Response of C mic ⁃to⁃C org to land use
tems. Acta Ecologica Sinica ( 生 态 学 报 ) , 2007, 27 and fertilization in subtropical region of China. Scientia
(3) : 1079-1085 ( in Chinese) Agricultura Sinica ( 中 国 农 业 科 学) , 2006, 39 ( 7) :
[7]   Bai Z ( 白  震) , Zhang M ( 张  明) , Song D⁃Y ( 宋 1411-1418 ( in Chinese)
斗妍) , et al. Effect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on microbial [18]   Sun R⁃L ( 孙瑞莲) , Zhu L⁃S ( 朱鲁生) , Zhao B⁃Q
community in an arable mollisol. Acta Ecologica Sinica ( 赵秉 强) ,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 生态学报) , 2008, 28(7) : 3244-3253 ( in Chinese) soil microorganism and its role in adjusting and control⁃
[8]   Zhang Q⁃C ( 张奇春) , Wang G⁃H ( 王光火) , Fang B ling soil fertility.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应
( 方  斌) . Influence of fertilization treatment on nutri⁃ 用生态学报) , 2004, 15 ( 10) : 1907 - 1910 ( in Chi⁃
ents uptake by rice and soi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se)
soil microorganism in paddy field. Acta Pedologica Sinica [19]   Zhu H⁃P ( 朱海平) , Yao H⁃Y ( 姚槐应) , Zhang Y⁃Y
( 土壤学报) , 2005, 42(1) : 116-121 ( in Chinese) ( 张 勇 勇 ) , et al. Effect of fertilizer system on soil
[9]   Li W⁃J ( 李文军) , Peng B⁃F ( 彭保发) , Yang Q⁃Y microbial ecology.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 土壤
( 杨奇勇) .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organic 通报) , 2003, 34(2) : 140-142 ( in Chinese)
carbon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activity in a paddy [20]   Li J ( 李  娟) , Zhao B⁃Q ( 赵秉强) , Li X⁃Y ( 李秀
soil in double cropping rice area in Dongting Lake of 英) ,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China.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中 国 农 业 科 学) , organic and mineral fertilizers on soil microbiological
2015, 48(3) : 488-500 ( in Chinese) properties and soil fertility.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10]   Chen X⁃F ( 陈晓芬) , Li Z⁃P ( 李忠佩) , Liu M ( 刘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41( 1) : 144 - 152 ( in Chi⁃
明) ,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s on organic nese)
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s in water⁃stable aggregates [21]   Xu Y⁃C ( 徐阳春) , Shen Q⁃R ( 沈其荣) , Ran W ( 冉
and microbial biomass content in paddy soil of subtropi⁃ 炜) . Effects of zero⁃tillage and application of manure on
cal China.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中 国 农 业 科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N, and P after sixteen years of
学) , 2013, 46(5) : 950-960 ( in Chinese) cropping. Acta Pedologica Sinica ( 土壤学报) , 2002,
4 期              唐海明等: 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  1343

39(1) : 89-96 ( in Chinese) organic matter and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under tropi⁃
[22]   Spedding TA, Hamel C, Mehuys GR, et al. Soil micro⁃ cal conditions.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1999, 29:
bial dynamics in maize⁃growing soil under different till⁃ 196-200
age and residue management systems. Soil Biology and [27]   Marschnera P, Kandeler E, Marschner B. Structure and
Biochemistry, 2004, 36: 499-512 function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a long⁃term
[23]   Ramirez KS, Craine JM, Fierer N. Consistent effects of fertilizer experiment.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nitrogen amendment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2003, 35: 453-461
processes across biome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2, [28]   Ren T⁃Z ( 任天志) , Grego S. Soil bio⁃indicators in sus⁃
18: 1918-1927 tainable agriculture.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中国农
[24]   Xu Y⁃C ( 徐阳春) , Shen Q⁃R ( 沈其荣) , Lei B⁃K ( 雷 业科学) , 2000, 33(1) : 68-75 ( in Chinese)
宝坤) , et al. Effect of long⁃term no⁃tillage and applica⁃ [29]   Tang HM, Xiao XP, Tang WG, et al. Long⁃term effects
tion of organic manure on some properties of soil fertility of NPK fertilizers and organic manures on soil organic
in rice / wheat rot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 carbon and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under a double⁃
gy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2000, 11 ( 4) : 549 - 552 ( in cropping rice system in Southern China. Communications
Chinese)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18, 49: 1976 -
[25]   Tang HM, Xiao XP, Tang WG, et al. Dynamic change 1989
of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soil microbe during rice
main growth stages in different long⁃term fertilizer
regimes.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 作者简介  唐海明,男,1980 年生,博士,研究员. 主要从事
2017, 11: 649-660 耕作生态和农作制度研究. E⁃mail: tanghaiming66@ 163.com
[26]   Goyal S, Chander K, Mundra MC, et al. Influence of 责任编辑  张凤丽
inorganic fertilizers and organic amendments on soil

唐海明, 李超, 肖小平, 等. 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4) : 1335-1343
Tang H⁃M, Li C, Xiao X⁃P,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manure nitrogen input ratio on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nitro⁃
gen and microbial quotient in double⁃cropping rice field.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9, 30(4) : 1335-1343 ( in Chinese)
Copyright of Yingyong Shengtai Xuebao is the property of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and its content may not be copied or emailed to multiple sites or posted to a listserv
without the copyright holder's express written permission. However, users may print,
download, or email articles for individual us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