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9

 

  IEC 标准解读——架空线路设计原则(60826) 

4 概述 

4.1 目标 

标准要实现下面两个目标 
a)标准给出了基础线路可靠性概念的架空线设计原则,基于可靠性的方法特别
适合于重要的气象和强度数据可以获得的地区。这种方法同样也适用于要耐受特
定的气象荷载,气象荷载的数据是从经验或从已经安全运行了很长时间的线路的
标准中获取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中,线路元件间的设计一致性可以得到,但是实
际可靠性水平可能不知道,特别是对于之前的线路故障没有数据或经验时。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设计标准不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手册。然而,标准
中给出了如何提高线路的可靠性,如何去调整单个元件的强度来实现他们之间的
强度配合。 
标准还给出了最低安全要求来保护人员不受伤害,以及确定了一个可以接受
的安全运行水平(安全和经济设计) 
b)它通过可靠性的概念以及概率和部分概率的方法为线路设计的国家标准提供
了一个框架。国家标准中需要建立用于本标准的气象数据以及各个国家的具体的
气象数据。 
设计标准适用于新线路条件,然而线路会随着时间而老化和损失强度。由于
老化而产生的强度的减少值很难得到,因为它不仅各个元件之间不一样,而且还
取决于材料类型,生产过程和环境的影响。这个问题目前也正在研究。 
标准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附录 A 和 C 中给出了额外的非正式的数据和
解释。 

4.2 系统设计 

该方法是基于把要设计的线路作为一个有支撑、基础、导线、绝缘子构成的
系统的概念。 

 
 

这种方法使设计者能够将元件强度与系统进行配合,同时认识到传输线是由
一系列元件组成而每个元件的故障都有可能导致电能传输能力的丧失。希望这种
方法能够实现总体上的经济设计同时又没有不协调的情况。 
由该系统设计方法的结果可以知道线路可靠性是由最不可靠的元件控制的。 
架空传输线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元件,如表 1 所示。然后每个元件有可以分成
几个部分。 

系统 元件 零件

钢部件
支撑 木头等
螺栓
基础
传输线 拉线和金具
导线
连接件
地线
连接件
绝缘子
绝缘子

金具

表1 传输线结构
 
 

4.3 系统可靠性 

设计标准的目标是为了设计可靠安全的线路。线路的可靠性是通过设计线路
元件的强度要求大于在特殊天气时造成的负载来实现的。标准中会对气候荷载详
细说明并且提出计算他们给输电电路带来的影响的方法。然而,还需要认识到设
计过程中没有提到其他条件也可能发生并由可能造成线路的故障,如物体的影响,
材料的缺陷等。标准中提到的一些方法,使线路能够有足够的强度来减少损伤以
及扩大事故的发生。 

 
 

5 主要设计原则 

5.1 方法 

表 2 中总结处了设计输电线路元件的推荐的方法。也可以描述如下: 
a)收集初步的线路设计数据和气象数据 
说明:在一些国家,在其国标中给出了诸如 50 年重现周期设计风速。 
b1)依据极限荷载的重现周期选择可靠性等级 
说明:一些国家标准或实际原则中有时会提出一些直接的或间接的设计要求可能
会约束提供给设计者的选择。 
b2)选择稳定性要求 
b3)列出由强制性规则和建设和维护荷载提出的安全性要求。 
c)依据选择的极限荷载的重现周期计算气候变量 
d1)计算元件的气象极限荷载 
d2)依据稳定性要求计算荷载 
d3)依据施工和维护中的安全要求来计算荷载 
e)确定线路元件间的合适的强度配合 
f)选择用于荷载和强度公式中的合适的荷载和强度因数 
g)计算元件的特征强度 
h)设计有上面强度要求的线路元件。 
标准对 b—g 进行了详细说明,a 和 h 不在标准范围之内。 

 
 

a基础设计,线路选择,导线绝缘子设计,支撑,基础,
气象数据等等

b1选择可靠性等级 b2选择稳定性要求 b3列出安全要求

c计算气象变量

d1计算气象 d2计算稳定性相 d3计算建设和维


极限荷载 关荷载 护荷载

e确定强度配合

f选择荷载和
强度因数

g计算元件要求的
特征强度

检查是否符合国
家和地区的安全
性要求

h线路元件详细设计

表2 传输线设计方法
 

5.1.1 可靠性要求 

5.1.1.1 可靠性等级(气候相关的荷载) 

可靠性要求目的是确定线路可以耐受确定的气象极限荷载(重现周期 T 下的
风,冰,冰和风)以及从系统的计划生命周期内发生这些气象事件时得到的荷载,
同时要确保在这些气象条件下运行的连续性。 
          输电电路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可靠性等级。标准中把参考可靠性水平定义为
气象条件的重现周期为 50 年以及强度的排除极限为 10%(用于选作最低可靠性
的元件)。参考可靠性水平一般认为是可以实现运行和安全持续性的可接受的可

 
 

靠性水平。 
排除极限 Re,如果强度有 e%的概率不能实现则称 Re 为线路的排除极限。
Re 的值与强度的概率密度函数相关。通常排除极限这样来取值,就是让大多数
的试验元件荷载等于标称强度时都可以通过试验,不能够通过的元件的百分比就
是排除极限。 
可以通过增加气象条件的重现周期来提高线路的可靠性水平。线路更高的可
靠性水平可以通过线路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来进行校验。标准中提出了三个可靠性
等级,认为这三个等级包含了大多数输电线路的可靠性范围。表 1 中按照重现周
期来描述了可靠性水平。对于临时线路,一些木质杆或重要性等级要求不高的线
路,可能取 25 年的重现周期比较合适。 
表 1  传输线的可靠性水平 
可靠性水平  1  2  3 
气象重现周期 T  50  150  500 
 
说明:一些国家标准或实际原则中有时会提出一些直接的或间接的设计要求
可能会约束提供给设计者的选择。 
重现周期介于 50‐500 年之间的如 100、200、400 年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也
可以考虑使用。 

5.1.1.2 年可靠性的估计值 

荷载 Q 和强度 R  都是随机变量,如果知道 R 和 Q 的统计函数知道的话就可


以进行可靠性计算。 
线路可靠的条件是荷载小于线路的耐受强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年可靠性=1 年故障可能性=1 fQ FR dQ 

其中: 

f Q   为荷载概率密度函数 

F R   是强度 R 的分布函数 

说明:分布函数是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 

 
 

FR fR dR 

当超过 90%概率(排除极限时 10%)的特征强度设置成与荷载 QT(重现周期


为 T)相等时,各种可能性的组合会致使理论上年最小可靠性大约为 1‐1/2T。实际
的可靠并可能并不是这么多当输入的荷载和强度的数据不够精确时。在后面的情
况中,绝对可靠性可能并不知道,但是当线路的参数与参考值有可比性时,可以
计算出相应的可靠性数值。 

5.1.2 稳定性要求 

稳定性要求是依据特殊的荷载和测量来减少不可控的严重故障的风险。这些
方法在 6.6 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说明:一些稳定性方法可以提高耐受不平衡冰荷载的可靠性。 

5.1.3 安全性要求 

安全性要求包括那些线路要进行针对性设计的特殊荷载,来确保建设和维护
工作不会对人身造成危害,6.5 中进行了详细讨论。 

5.2 气象荷载强度要求 

5.2.1 极限荷载 

与气象相关的荷载是随机变量。考虑三种与气象相关的荷载情况:风,冰,
冰和风同时作用。当冰或风的统计数据可以获得时,就可以计算选择的重现周期
下和指定 QT 下每个线路元件的气象荷载。在计算过程中,线路的空间范围和计
算的方向要考虑进去。需要说明地震等极端气象条件没有考虑在内。 
在目前的标准中,荷载 QT 称作重现周期为 T 的系统极限荷载。 
在对每个元件的计算过程中,需要对下面的条件进行检查: 
设计极限荷载 设计强度 
或者更精确表达为: 

 
 

荷载因数γ 极限荷载的影响 QT    强度因数Φ 特征强度 RC 


提出的方法中,气象极限荷载 QT 用于设计儿不许要外加荷载因数,因此,γ取
1。 
因此前面的公式变为: 
极限荷载的影响 QT  Φ RC 
6.2‐6.4 中详细介绍了 QT 
下面这个公式用来计算每个元件特征强度 RC 的最小值为了让其能够耐受极
限荷载 
RC 极限荷载的影响 QT/Φ 
QT 可以通过对气象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在一些国家标准中,规定了参考气
象变量 
(经常是 50 年的重现周期)在某些情况下,任何重现周期下的气象变量都可
以用 50 年重现周期参考变量乘以表 2 中给出的荷载因数γT 来估算。 
表 2      荷载因数γT,用来调整重现周期不是 50 年的荷载 

说明:上面的γT 已经足够精确对于 COV 到 0.16 的风速,0.30 的冰厚以及 0.65


的单位冰重,它是从 Gunbel 分布函数中获得的。 

5.2.2 系统设计要求 

三种设计条件需要考虑,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表 3 中总结了荷载的内容、性能要求和各种条件下的极限状态。 
表 3  系统设计要求 
条件/要求  荷载类型  性能要求  相应的极限状态 
可靠性  由于风、冰、风和冰产 确保可靠和安全的 损伤极限 
生的气象荷载,重现周 电力传输能力 
期为 T 
稳定性  扭转、垂直和纵向荷载 减少发生不可控制 故障极限 

 
 

的扩大故障的可能
性(故障遏制) 
安全性  建设和维护荷载  确保安全建设和维 损伤极限 
护条件 
 

5.2.3 每个元件的设计公式 

当设计单个元件时公式“极限荷载的影响 QT  Φ RC  ”可以扩展成: 


γU 极限荷载的影响 QT  ΦR RC 
    γU 是使用系数因子,它是从使用系数 U  的分布函数中得来的,它表达了有效
的(实际的)与设计(原始)条件之间的关系。使用因数 U 是一个随机变量,
它的值等于由于气象原因作用于元件的有效极限荷载(实际线路条件)与同样气
象条件下元件的设计极限荷载的比值。引入γU 是因为元件都是成组设计而不是一
个一个来设计。然而,由于元件经常在还没有知道具体的实际线路参数之前就进
行了设计,所以对于新线路取γU=1 是可取的。 
说明:这是等价于考虑设计是受线路最大档距影响。 
还要说明的是这种简化会对可靠性有一定积极的影响。然而,γU 对可靠性的
影响可以充分考虑使用系数全部已知的现有线路 
RC 是特征强度。它的取值要保证新元件处于合适的状态,通常取 90%—98%
的概率,它的值也叫做安全强度,最小强度,最小故障荷载。当不规定或计算时,
RC 的排除极限可以保守地取 10%(典型取值通常在 2%‐10%)。通常认为线路元件
会随着时间老化就像所有结构元件一样,会产生强度的减小。随时间强度减小的
限制没有包含在本标准中,这里提到的可靠性数值都是基于新线路条件。 
往往标准中只给出了故障元件的单个额定值,而前面提到的方法要求考虑两
种极限,损伤极限和故障极限。如果关于 RC 的算上极限没有在标准中规定,表
14 和 17 可用来得到这些数值。 
ΦR   是用于设计元件的总体强度因数。它考虑了: 
A) 系统特点 
在任何单一气象事件发生时承受极限荷载 QT 的元件的数量(N)(ΦN) 
元件之间的强度配合(ΦS) 
B)元件的特点 

 
 

在出厂试验和安装过程中元件质量的差异ΦQ 
实际的排除极限和假设的 e=10%之间的差值ΦC 
所有因数是相互独立的 

所以有:  

6 荷载 

6.1 简述 

荷载分为以下几类: 
a)气象荷载,包括风荷载,有冰无风和有冰有风三种情况 
a)建设和维护要求的荷载 
c)故障遏制荷载 

6.2 气象荷载之风和相关温度 

6.2.1 使用范围:   

a.档距,在 200m——800m,大于 800 米时可选择 800 的系数,小于 200 米时可


选择 200 的系数。   
b.支撑高度,小于 60 米。大于 60m 时也可以遵循同样的原则进行设计,但是计
算出来的风的结果需要进行校核。   
c.海拔,不超过 1300 米,高于它时需要有专门的研究结果   
d.地形,地形特征不能严重影响风的形态。   
龙卷风,山体滑坡等极限条件没有考虑在内 

6.2.2 地表粗糙度   

 
 
 

 
 

表 4  地形分类 
地形类型  地形特征    转换系数   

A    广阔的水域或平坦的沿海地区    1.08   

B    只有少量障碍物的空旷野外,如机场或少 1.00   
量数目和建筑的耕地   

C    有很多低矮障碍物的地区,如围栏,树木, 0.85   
房屋   

D    近郊地区或有很多高大树木的地区    0.67   

 
注意:   
1. KR 为各种地形下风速的转换系数,以 B 类型为基准。   
2. 当地形介于两种类型之间时,保险起见取更平滑类型。   
3. 当线路沿着峡谷时,始终选择 C 型   

6.2.3 参考风速  VR 

选取方法:通常是在 10m 高,平均周期 10 分钟,B 地形条件的气象站获得,记为  VRB 


当测量的高度,时间,地形与标准条件不一样时,转换方法如下:   

a. 高度不同 z 为高度 

b. .地形不同 x 表示地形类型 

c. c.时间不同 的值见下图 

 
 

度风速  VG 的确定   
梯度
梯度风
风速指距离地
地面 800m‐1000m 的风
风速。   
      当气
气象站离线
线路非常远时
时,可利用
用梯度风速来
来估算设计
计风速。   

 
式中
中: 
VG 年最大梯度
度风速的平均值 
Vm(B)B 地形
形,10m 高的年最大风
高 风速平均值
值 
VG 通常从国家
家气象机构获得 
设计
计参考风速
速  VR 
计算
算方法:由
由年最大风速
速平均值计
计算得来,计
计算公式为
为:   

 
 

VR 设计参考风速 
VM 年最大风速平均值 
σ标准差 
T 重现周期 
C1、C2 由观测年限决定 
C1、C2 的取值,见下表 

VR/VM 取值,见下表

 
 

VX 是变化系数,欧洲的一些国家取 0.12 
注意:上面用到的各种风速认为是在大气温度为日最低气温的平均
值下得到的。或者认为是在 50 年重现期的年最低气温加上 50 度调节下
得到的。   
平均日最低气温可以通过分析线路附近气象站的温度记录来获取。   
减弱的风(reduced wind)   
减弱的风风速考虑发生在 50 年重现期或发生概率为 2%的年最低气温下。   
                        计算公式:0.6*VR   

6.2.4 风速和温度的组合   

通常认为最大风不发生在最低气温下,所以,通常只考虑两种情况:   
      1.  大风,发生在平均日最低气温下   
      2.减弱的风,发生在一定重现期的年最低气温下   
需要说明的是线路设计并不总是有减弱的风和最低气温的组合控制,只有
在档距在 200m 以下时,或温度‐30 度以下,或者终端塔时才着重考虑   

6.2.5 风对线路元器件的作用 

由于风对线路元件(导线,绝缘子,支撑的所有部分)的吹动产生的单位作
用的特性值 a(N/m2) 
         a q CX G   
     q   为动态参考风压(N/m2 或 Pa),它是由参考风速 VR 通过地表粗糙度校验得
来的。 

        q τµ K R VRB           (VRB 单位 m/s,q 单位 N/m2) 

    µ单位体积的空气量,在 15 度,101.3kPa 下取 1.225kg/m3 


    τ空气密度校正系数,当限制风速需要进行海拔校正或者温度偏离 150 很多时,
它的取值见表 5,其他情况下去 1.0。 
    CX   为拉拽系数,取决于元件的形状和表面特性。 
    G  联合风系数,考虑了元件离地表高度、地形、阵风和动态反应(元件作用)

 
 

的影响。在导线荷载的情况下,该系数要分成为两个系数 GL 和  GC。 
对于每个线路元件这些参数都应该分开考虑。 
表 5  基于海拔和温度的动态参考风压q 的校正系数τ   

6.2.6 线路元器件风荷载的估算   

6.2.6.1 导线风荷载  AC(N)   

计算公式:   
式中:   
q0 动态参考风压 
CXC 导线牵引系数,对于标准导线和风速取 1,通过直接测量或风漩涡试验
得到的值也可以使用。 
GC 导线联合风系数 
GL 档距因数 
d 导线直径,单位米 
L 水平档距 
Ω风向和导线的夹角 

 
 

 
导线高度认为是在导线弧垂的三分之一处(悬挂点减去三分之一弧垂),当
对支撑进行计算时,高度取导线与支撑连接点的高度 

6.2.6.2 风对导线张力的影响   

风会导致导线机械应力的增加,可以用标准的弧垂‐张力方法进行计算。   
如果一系列的档距由耐张绝缘子隔开,控制档距就需要引入到张力计算中,
控制档距是假设所有的档距遭受同样的风压,这种假设是很保守的,所以当档距
很多或绝缘子串较长时,辅以实际经验,可以对公式中计算得到的风荷载进行减
少,但最多不能减少超过 40%,地线风压不能减少。   

6.2.6.3 绝缘子串风荷载   

风对绝缘子的荷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过导线传过来的风对导线的荷
载,另一部分是风压直接作用于绝缘子串的荷载。   

 
 

风压直接作用荷载 Ai 

 
式中:   
q0 动态参考风压 
CXi 牵引系数,取 1.20 
Gt 联合风系数,高度取绝缘子串重心的离地高度 
Si 绝缘子串水平地投影到与绝缘子轴线平行的竖直面上的面积,为保险起
见,对于多联绝缘子串可以取所有绝缘子投影面积之和 

6.2.6.4 支撑的风荷载   

支撑的风荷载包括有导线和绝缘子传递过来的荷载以及风直接作用于支撑
的荷载 
这里给出了两种支撑类型风对支撑荷载的计算例子,格型塔和带有圆柱形元
件的塔,然而,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塔中 

    6.2.6.4.1 矩形横截面的格型塔 

计算中要把格型塔分割成多个单元来计算,每个单元的高度一般取在腿和支
撑的交叉点间。 
对于矩形或方形横截面的格型塔,风荷载 At,单位 N,沿着风的方向作用于
单元的重心,计算公式为: 

 
 

 
 

6.2.6.4.2 大直径圆柱形部件塔 

风荷载 Atc,单位 N,沿着风的方向作用于单元的重心,计算公式为: 

 
 

6.3 气象荷载,无风冰荷载 

6.3.1 简述 

导线的冰荷载包括多种,主要分为两类:沉淀结冰和云中结冰。 
沉淀结冰主要包括冻雨,湿雪沉淀,干雪沉淀 
云中结冰是指云中温度很低的雨滴,遇到物体后迅速结冰。如位于云层以上
的山上的线路结冰的情况。云中结冰主要包括:软雾凇,霜淞和结晶冰 
在有些地区,可能两种冰荷载都存在,两种情况分开来考虑,如果两种冰对
设计荷载造成的影响差别很大,往往不重要的会被略去,只考虑影响大的那种冰
荷载。 
这一节只考虑有冰的情况,不考虑风的存在。 

6.3.2 冰数据 

冰荷载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导线单位长的覆冰重量 g,单位 N/m;另一

 
 

种是导地线径向的覆冰厚度 t,单位 mm,两者间的转换公式为: 

 
其中: 
g 为导线单位长的覆冰重量 N/m 
δ  为冰密度 kg/m3 
t 为导地线径向的覆冰厚度,认为在导线周围是均匀的,mm 
d 为导线直径 m 

如果 ,公式变为 

如果 t 和 d 单位都用 mm, ,公式变为 

 
g 的单位是 N/m 
现场的地形条件对结冰有很大的影响。 
设计中,最理想的情况是能从要假设线路附近的气象站获得覆冰数据,但往
往不具备这种条件,就需要借助于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数据。 

6.3.3 通过气象数据分析方法估算年最大冰荷载 

气象分析模型可用来计算一定年份的年最大冰荷载。 
用于数据统计方法的数据可以通过分析 20 年来的天气和气候数据以及最少
5 年的线路观测数据来获得。 
用来确认和调整预测模型的线路现场的信息可以从已有输电线和配电线的
运行经验,暴风雪现场的实际观测以及从覆冰对植被的影响中获取。 
这样一个预测模型可能很简单也可能很复杂,取决于覆冰严重程度,地形,
当地气候条件以及数据采集站的个数。 
模型分析得到的记过用来得到年最大覆冰的平均值g,和标准差σg 
如果可以取得 10 年以上的年最大冰荷载的记录,平均值g可以通过这些数据
直接计算得到,标准差σg 可以按下表计算或估算得到 

 
 

 
只要可以得到一定年份的冰荷载最大值 gmax,那么g应当取 0.45gmax,标准差
σg 取 0.5 g 

6.3.4 参考极限冰荷载 

6.3.4.1 基于统计数据 

把 gR 和 tR 记为选择重现周期 T 下的参考极限冰荷载 
gR 和 tR 可以通过对直接测量、覆冰模型或二者结合的方法得到的数据进行
分析来获得 
下面分析中都是以 gR 作为变量,它和 tR 之间可以通过公式

( )来转换 

如果数据测量是在标准条件(导线直径 30mm,高度 10m)下进行的,则不


需要对数据进行调整,如果不是在标准条件下进行的,则得到的 gR 需要再乘以
直径系数 Kd 和高度系数 Kh。 
Kd 的数值如下图: 

 
对于两种类型的覆冰,当 Kdxg大于 100N/m 时,Kd 的值就不再增加。如
果g大于 100N/m 并且 d 大于 30mm, Kd 取 1. 
Kh 描述了 g 随导线高度变化的情况,其值如下表 

 
 

 
为了简化,通常认为相同档距下导线和地线的 值相同 
Kd 和 Kh 的值也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进行估算 
对于云中结冰: 

 
对沉淀结冰: 

 
上面沉淀结冰中 Kh 的值是由一个简单的覆冰模型得来的,该覆冰模型的条
件为 10m 高 25km/h 风速和水滴下落速度 5m/s 

6.3.4.2 基于运行数据 

当覆冰数据和可靠的覆冰模型无法建立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依靠基于导线
冰荷载观测以及故障事故总结归纳的运行经验。在这两种情况下,冰荷载的重现
周期和线路可靠性水平都不知道。 
另外:覆冰对架构的影响也要考虑 
覆冰增加了结构的垂直负载,可能会成为基础和一些支撑部件设计的控制 
冰重可以通过支撑部件的几何结构以及相应的覆冰厚度来进行进算。或者借
助于下表进行估算 

 
 

6.3.5 结冰温度 

覆冰条件下的温度宜取‐50C 

6.3.6 支撑的冰荷载 

在确定支撑的荷载的时候应当考虑导线三种不同的结冰情况。这三种情况是
最重要的,也包括了可能发生的大部分结冰情况。 
1)均匀冰,重力情况 
2)不均匀冰,纵向和横向弯曲情况 
3)不均匀冰,扭转情况 

6.3.6.1 荷载情况描述 

在对不同荷载情况进行描述时,冰荷载的值是作为参考设计冰荷载 的函数。
要知道由于当地地形的影响,一条线路不同档距的 可能不同,呈现出  不均匀
的情况。我们的目标是要提出标准的荷载情况来达到计算导线张力的目的,并作
为已知的发生的冰荷载的典型情况。 
当计算来自导线的  对支撑的荷载时,绝缘子的摇摆,支撑和基础的偏移和旋
转以及与其他线路的相互作用都要考虑进去。 

6.3.6.2 非均匀冰——最大冰重条件 

假设导线最大非均匀冰荷载发生在导线冰荷载等于才考极限冰荷载 时,每
单位长度导线的全部荷载=w+ ,w 是导线单位长度的自重 

6.3.6.3 导线和地线的非均匀冰 

相邻的档距不均匀的冰积聚或脱落时会导致支撑上产生严重不平衡的纵向荷
载。不平衡的冰荷载会产生在结冰的过程或脱落的过程中。 
非均匀冰的推荐配置参考表 6,支撑类型见图 12: 

 
 

 
图 12  典型的支撑类型 
注意:对于多回线路,遭受非均匀冰荷载的相数可能不同,但不能少于
双回线路。 
表 6  非均匀冰荷载情况 
支撑的类 纵向弯曲情况  横向弯曲情况  扭转情况 
型  左档距  右档距  左档距  右档距  左档距  右档距 
单回路  xyabc  XYABC  XYabC  xYabC  XYabC  XYABC 
双回路  xabcdef  XABCDEF  XabcDEF  XabcDEF  XabcDEF  XABCDEF 
说明:表中,字母 ABCDEF 代表导线和档距承受荷载为 0.7gR,字母 abcdef 代表导线和档
距承受荷载为 0.4x0.7 gR,系数 0.7 和 0.4 是推荐系数,根据经验证实过的其他系数也可
以采用。 
 
当导线所处的环境随档距不同而变化时,不平衡荷载会比前面描述的要大,
这种情况需要考虑进去。在计算由于不平衡冰荷载而产生的对支撑的径向荷载时,
结构和绝缘子的弹性需要考虑进去在计算径向力时。简化条件是可以允许的只要
他们计算出保守的结果。 
当 OHL 特殊段暴露在严重的云中冰下,相邻档距遭受不同程度的含水分的
风吹,可以考虑支撑的一边为最大冰荷载,另一边为裸导线。 

6.4 气候荷载,风和冰的联合荷载 

风和冰的联合荷载是指风作用于覆冰导线。风对覆冰支撑的作用和风对覆冰
绝缘子的作用必要的话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处理,着重考虑拉拽系数。 

6.4.1 联合的可能性‐主要原则 

风对覆冰导线的作用包括至少三个变量:结冰时的风速,冰重和冰的形状(拉
拽系数的影响)。这些会导致同时横向和纵向的荷载。 

 
 

理想地,导线覆冰期间的风速的统计数据应当用来计算冰和风的联合荷载依
据选择的可靠性水平。由于一般情况下很难获得冰重,冰的形状和同时的风的详
细数据和观测结果,提出了将这些变量联合起来,这样负载的组合会与各个可靠
性水平具有同样的重现周期 T。 
假定最大荷载最可能发生在三个变量的组合中至少有一个变量取最大值的
情况下(或者风速,冰重或冰的形状),提出了一个简化的方法:将一个变量的
低值与另外两个变量的最大值进行组合。这种简化等于是将重现周期为 T 的变量
与其他所有变量的年平均值联系起来。见表 7 
表 7    冰和风荷载组合的重现周期 
可靠性等级  重现周期  较低发生可能性的变量重现周期  剩余变量的重现周期
1  50  50  年最大平均值 
2  150  150  年最大平均值 
3  500  500  年最大平均值 
 
风和冰荷载结合的情况 
荷载情况  冰重  风速  有效拉拽系数  密度 
情况 1  gL  VIH  CIH  δ1 
情况 2  gH  VIL  CIH  δ1 
情况 3  gH  VIH  CIL  δ2 
大值是指年最大值的平均值,低值是指对应重现周期 T 的值。 
覆冰种类的不同冰的密度也不同,推荐低密度冰与高可能拉拽系数组合,反
之亦然。 
通常,地可能拉拽系数与高可能冰和高可能风的组合不会造成最坏的负载情
况,然而,如果之前的运行经验和计算证实了这种组合可能造成最坏的负载情况,
那么在设计时就得考虑这种组合。 
因此在这个标准中将会考虑两种负载组合:低覆冰(重现期为 T)和覆冰期
间的年最大风速平均值,覆冰期间的低风速和年最大覆冰的平均值。 
低覆冰或风速(参考值)在前面章节里已经分开讨论过了,这些要符合选作
设计的重现周期。 
对于风速,要知道覆冰时要考虑的风数据是指呈现在导线上的风速,往往这
时很难得到的,通常允许从年风速统计数据中推断得到。 

 
 

6.4.2 冰荷载的确定 

两种主要的覆冰类型,沉淀结冰和云中结冰,需要单独确定有风时的最大冰
荷载。 
如果没有风速和覆冰相结合的数据,可以假定 gL=gR,和 gH=0.4gR,如果风和覆
冰结合的数据可以得到,统计的方法可以用来估算在选择的重现周期或年最大平
均风速下结合变量的值。 

6.4.3 风和覆冰同时发生时温度的确定 

对于所有的覆冰类型,考虑风和覆冰结合时的温度都应该取‐50C。 

6.4.4 覆冰条件下风速的确定 

6.4.4.1 冻雨(沉淀结冰) 

覆冰期间的风速可以通过对已知数据的计算来得到,但当没有数据时,按照
下面的方法,参考风速要乘以衰减系数 Bi。 
,其中 ,Bi 的范围认为对应于覆冰存在期间的参
考风速(T=50,150 或 500 年) 

,其中 ,Bi 的范围认为对应于覆冰期间的年最大平

均风速 
上面公式中的给定值范围代表了覆冰期间风速的典型值,而且考虑了覆冰期
间很少出现的最大风速。 
当联合的数据可以获得时,风和冰负载的过程可以用来依照重现周期对每一
种覆冰类型选择一个合适的值。 
当风数据没有和覆冰严格地关联在一起时,需要借助于结冰期间且大气温度
保持在 00C 以下记录的年最大风速确定相应的最大风速(建议最大时间为 72 小
时) 

 
 

6.4.4.2 湿雪(沉淀结冰) 

基于当地气象条件和经验,风速 VR 的减少可以采取与冻雨类似的方法(参
考上一节),在没有具体的经验数据时,建议使用与冻雨相同的衰减系数。 

6.4.4.3 干雪(沉淀结冰) 

在没有关于干雪的具体数据时,采用与湿雪同样的是数据。 

6.4.4.4 霜淞(云中结冰) 

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如在山顶,导线最大的霜雪覆冰往往发生在最大风速时,
然而,在其他地区,最大冰往往发生在低于相应的荷载风速时。 
基本的气象信息和地形信息用来估算沿着输电线路发生沿着云中覆冰的可
能性,相应的数据应当用在计算中。否则,就用冻雨的给定值。 

6.4.5 覆冰导线的拉拽系数 

只要可能,覆冰导线的拉拽系数都应当基于实际的测量值。在没有数据时,
表 8 给出了有效的拉拽系数和冰密度。 
表 8‐覆冰导线的拉拽系数 
  湿雪  干雪  霜淞  结晶冰 
有效拉拽系数 ciH  1.0  1.2  1.1  1.0 
3
相应的冰密度δ(kg/m )  600  600  900  900 
 
有效的拉拽系数是对实际的覆冰形状假定成圆柱形的一个乘积因子,见图
13.两个证据可以证明覆冰导线拖拽系数的增加,一是由于不平衡直径的影响,
二是由于覆冰的实际形状与假设的圆的光滑圆柱的差别。 
说明:导线均匀冰厚对应于最小的整体直径,如最紧密的阴影区域。 
假定 ci 的值对于覆冰重现周期 50、150、500 年都是一样的 

 
 

6.4.6 支撑荷载的确定 

6.4.6.1 风对覆冰导线的的单位作用 

风水平或垂直吹向导线时,对覆冰导线的单位风作用计算公式为: 

根据不同的荷载情况,  

GC 是导线联合风系数,见 6.2.6.1 
GL 是档距因数 6.2.2.1 
τ  是密度较正系数 6.2.5.1 

6.4.6.2 支撑的荷载 

风荷载和冰荷载结合的情况应当考虑他们同时产生的垂直荷载。 
由于风作用的水平档距 L 和风向和导线的夹角Ω的影响,荷载 Ac,单位 N,
的表达式如下: 

 
对于两种推荐的负载情况,风对覆冰导线的作用为: 
情况 1(覆冰期间最大冰荷载值结合平均年最大风速) 

 
 
 

 
 

 
说明:这两种情况应该是最严重的 
在上面的公式中,DH 和 DL(m)是各种类型冰的等价圆柱形的直径 
gL 和 gH=冰荷载(N/m) 
其中: 
δ是对应的冰的最大密度 kg/m3
Ω是风向和导向的夹角
当支撑元件对于较低的导线对支撑的垂直荷载很关键时,还应当考虑减少的
垂直荷载和气动升力存在的影响。建议单位长度的升力不超过覆冰导线单位长度
拉拽力 50%。 

6.5 建设和维护荷载(安全荷载) 

6.5.1 概述 

建设和维护工作发生在当线路元件可能导致损伤或影响线路寿命时。这些工
作应当规定要消除那些不必要的和临时荷载,这些荷载可能要求对所有支撑进行
昂贵的加固,特别是在有冰的地区。 
国标中对于公共安全只有很少的安全规定和要求。 
另外,建设和维护荷载的情况将这个标准里作为推荐部分来进行阐述。系统
这些负载下的应力不会超过破坏极限,支撑的张力将通过实验或者可靠的计算方
法来进行校验。 

6.5.2 支撑的建设 

所有提升点或所有元件的张力要用提出的建设方法带来的静态荷载的至少
两倍来进行校验。如果施工控制的很好的话也可以用系数 1.5。 

 
 

6.5.3 建设中吊线和挂线 

6.5.3.1 导线张力 

张力的计算应该在允许吊线和挂线的最低温度下进行计算。在计算结构荷载
的过程中,推荐导线张力要至少两倍于导线移动时的挂线张力,至少 1.5 倍于的
导线就为时的挂线张力。 

6.5.3.2 垂直荷载 

支撑的额外负载应该从垂直的角度进行计算,利用 6.5.3.1 中导线的张力。


荷载应在加在导线连接点或导线拉线点上(如果不同的话),还应当考虑所有可
能的导线吊线顺序在与任何负载的结合中,以及没有负载在代表导线吊线顺序的
几个支撑点。 

6.5.3.3 横向负载 

角度结构要能够承受由 6.5.3.1 中导线张力产生的横向负载。 


尽管微风会发生在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但是在计算中将其忽略。 

6.5.3.4 临时终端支撑的纵向(和垂直)荷载 

a)纵向荷载 
在吊线和挂线过程中作为终端的支撑要能够承受由 6.5.3.1 中挂线张力导致
的纵向荷载在与任何负载的结合中,以及没有负载在代表导线吊线顺序的几个支
撑点。 
b)垂直荷载 
如果这些结构通过临时的拉索来加固以满足要求的纵向张力,这些拉索将会
增加连接点的垂直荷载,并且如果是与刚性塔连接的话要有足够的预应力。因此
有必要检验拉索的张力,而且要考虑加于连接点的垂直荷载。 

 
 

6.5.3.5 悬挂支撑的纵向荷载 

当导线在吊线滑轮时,支撑将会承受一个纵向的荷载。该荷载的值等于相导
线的单位重 w(N/m)乘以上升过程中相邻档距最低点的差值(m)。该荷载多数
情况下是可以忽略的,而且是远小于 6.6.3 中的遏制荷载,除非有特殊档距需要
证实结构可以承受至少两倍的负荷。 
在施工过程中,如导线栓系的过程中,荷载全部加在了导线节点上,这个需
要考虑进去。 

6.5.4 维护荷载 

所有导线支撑点要能够耐受至少两倍的裸导线垂直荷载的挂线张力。 
临时靠近导线正常连接点的用于维修和现场线路施工的提升或张挂点要能
够耐受至少两倍裸导线荷载的挂线张力。 
上面的荷载如果施工控制的好的话可以采用系数 1.5 不用 2. 
维护时应当详细说明提拉的安排以确保支撑不要应力过度。 
所有的结构元件可能都会要求能够支撑起一个施工人员,也就是 1500N 的
荷载垂直作用于中点处,通常与维护时的应力一并考虑。所有这些都是基于无风
和施工允许的最低温度下进行的。 

6.6 用于故障遏制的荷载 

6.6.1 概述 

安全测量的目的是减小失控的扩大故障的发生,因为这种故障范围可能会远
远超过本故障段。 
下面将要详细介绍的安全测量方法给出了最低安全要求和可能会用到的更
高安全要求。 
6.6.3 中描述的荷载给出了常见的格型结构减小连锁故障的方法。这些要求
是有已有的格型构筑物的运行经验得到的,但是也是可以用于其他类型构筑物。
使用不同类型构筑物和材料的运行经验可以要求不同的或附加的可以取代上面

 
 

说的那些要求的预防措施。 
这些荷载下的系统应力不会超过故障极限。 

6.6.2 安全要求 

除非使用了特别的限制设备,否则 6.6.3 中提到的荷载都考虑大多数线路的


最低要求。 
在需要提高安全性的情况下,
(如非常重要的线路,跨河线路或重冰区线路,)
附加的方法或负载可以根据现场实际和过去的经验来应用,6.6.3.3 中列出了各种
方法。 

6.6.3 安全相关的荷载—扭转、纵向和附加的安全方法 

6.6.3.1 扭转荷载 

在任何一个地线或导线的连接点处,相应的由相邻档距的整条导线或地线张
力释放而产生的剩余静态荷载(RSL)都会作用于它。RSL 应当考虑在无风无冰挂
线温度下。 
悬式支撑的 RSL 应当按平均档距进行计算,用于减轻因绝缘子串摆动而产生
的荷载的金具装配,结构、基础。人造横担或人造支撑的偏差和旋转以及与其他
相导线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该负载。 
RSL 的值可能被特殊的装置(例如线夹)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最低安全要
求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挂线时裸导线荷载要作用于所有其他连接点。 

6.6.3.2 纵向荷载 

纵向荷载要同时作用在于所有的连接点。它们应该等于由从同架构出来的同
一个方向的左右档距的裸导线的张力产生的不平衡荷载以及一个假想等于其他
方向的所有绝缘子的重量 w 的过载。
平均档距应当与裸导线吊线张力同时考虑,
并且所有 6.6.3.1 中提到的所有可能产生放松影响的因素都要考虑。 

 
 

另外一种方法是在连接点取 50%的吊线张力。 

 
图 14.模拟的纵向导线荷载(单回路支撑情况) 

6.6.3.3 附加的安全办法   

设计者可以通过采用表 9 中列出的要求来提高安全性 
表 9  附加安全方法 
附加安全方法的描述  说明 
在任何一个连接点处乘以 1.5 来提高 RSL  需要很高安全性的线路 
增加承受 RSL 荷载的任意两相或两根地线的 建议用于双回路或多回路 
扭转荷载作用点的个数 
借助于 3 年重现周期的风或雪荷载来计算高 建议用于角度构筑物或恶劣气候条件下的线
于日常荷载的张力的 RSL  路 
一般每十级插入一个防止连锁故障的塔,这 用于重冰区的重要线路 
些塔应按所有破损导线的极限荷载来设计 
 

7 元件的强度和极限状态 

7.1 概述 

本章目的是定义元件的极限状态和他们的统计参数 
当荷载增加时,线路元件可能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变形,特别是当故障模式
呈现延伸性时。这种状态叫做损伤或者运行极限状态。如果荷载进一步增加,元
件将发生故障,这种状态叫做故障或者绝对极限状态。 
认为传输线的元件工作在低于他们损伤极限之下时是完整的。如果超过了他
们的损伤极限状态称之为损伤状态。最后如果元件达到了他们的故障极限就认为
他们有了故障,各种状态如图 15 所示: 

 
 

 
系统状态  完好状态  损伤状态  故障状态 
     
 
 
损伤极限  故障极限 
元件的强度极限 
(运行极限状态) (绝对极限状态)
 
图 15  线路器件极限状态表 

7.2 元件强度的通用公式 

参考公式(3)和(4) 
QT 的作用 ΦNXΦSXΦQXXΦCXRC 
设计时,每个元件都应当满足对可靠性、稳定和安全条件的荷载和强度。实
际中,等式中的两部分(可靠性和安全)决定了对元件要求的故障特征强度。在
这些等式中,可靠性条件一般为主要元件的控制条件。 

7.2.1 强度系数值ΦN 

当有 N 个元件在只发生气象荷载下承受同样关键的荷载 QT 时,每个元件的
特征强度要乘以强度系数ΦN。这个系数取决于 N 和强度 R 的强度分布函数特征。 
在没有具体的经验数据时,只考虑单一最大气象荷载时支撑的数量可以从下表中
直接得到。 
表 10  只考虑单一最大气象荷载时支撑的数量 
荷载  平坦到起伏的地形  山区 
最大风  1(1‐5)  1(1‐2) 
最大冰  20(10‐50)  2(1‐10) 
最大冰和风  1(1‐5)  1(1‐5) 
说明:括号中的值表示基于 400m 档距的支撑的典型范围 
除了支撑,元件的数量可以直接从选择的支撑的数量中得到。 
表 11 中给出了ΦN 的值,它是基于正太分布函数。在同样的表格中,括号
中的值是基于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如果要设计更多种代表性的元件,那么数值也
可以从其他的分布函数中获取。 
在 VR 和 N 的值很大的情况下(见表 11 的阴影部分),ΦN  的值对于分布函
数的选择是非常敏感的。因此,工程判断和拉力试验结果应当用于合适的分布函

 
 

数的选择中。表 11 中,阴影部分外的值是从正态分布曲线中获得的比较保守的
值。在强度分布函数曲线知道的话,附录 A 可用来得到正态和对数正态分布的具
体数值。 
表 11  对应遭受最严重荷载强度的元件数量的强度因数ΦN 

7.2.2 对应于强度配合的强度因数 

往往需要更多的花费将元件设计得更加可靠为了减少由于气象原因引起的
故障所带来的后果(如修复时间,二次故障等) 
为了实现强度配合,强度减少因数ΦS2 用于更加可靠元件 R2 的强度,因数
ΦS2=1.0 用于第一个故障的元件 R1。因数ΦS2,取决于两个元件变量系数,如表
12 所示,它是基于 90%的确信度 R2 不会在 R1 之前故障。因此,90%为目标故障
序列的确信度水平。 
表 12ΦS2 的值 

 
说明:上表中,R2 元件设计的比 R1 更可靠 
确定更好的强度配合原则在附录 A 中进行了讨论,通常选择的强度配合如
表 13 中所示,这个表中先给出了主要元件的强度配合然后给出了主要元件各部
分的强度配合。 
 
 
 

 
 

 
表 13  线路元件的典型强度配合 
  主要元件  与主要元件之间的配合 
最低可靠度  悬式塔  塔,基础,接口 
确信度要大于 90%  张力塔  塔,基础,接口 
终端塔  塔,基础,接口 
导线  导线,绝缘子,接口 
在每个主要元件中,加下划线的部件的确信度至少在 90%以上 
根据表 16 中给出的强度极限,导线通常是线路元件中可靠性最高的 

7.3 元件计算的相关数据 

7.3.1 线路元件的极限状态 

表 14 到 17 给出了系统线路元件的损伤极限和故障极限。在没有相关的数据
时,就取这些值为设计极限。如果可以获得当地数据和国家的运行经验,可以来
丰富和改进这些表格。 
表 14  支撑的损伤极限和故障极限 
支撑  损伤极限  故障极限 
类型  材料或器件  负载模式 
格型塔, 所有器件包 拉力  屈服(塑性)应力  极限(破坏)拉应力
自立塔或 括拉线  剪切力  90%(塑性)剪应力  剪切(破坏)应力 
拉线塔  压力  从//500 到//100 非塑性变形  不稳定引起的垮塌 
刚拉线  拉力  取以下值中最低值:  极限拉应力 
屈服应力(70%‐75%UTS) 
对应搭张力减少 5%的变形 
需要重调整张力 
支撑杆  钢  旋转  顶端 1%非塑性变形或减小间 受压中的局部弯曲
隙的塑性变形  或手拉中的极限拉
应力 
压力  从//500 到//100 非塑性变形  不稳定引起的垮塌 
木头  旋转  顶端 3%非塑性移位  极限拉应力 
压力  从//500 到//100 非塑性变形  不稳定引起的垮塌 
混凝土  永久或非 荷载释放后开裂或 0.5%非塑性 支撑杆的垮塌 
永久荷载  变形 
说明 1:受压元件的变形是线路连接点的最大缺陷。对于遭受旋转荷载的元件,活动端垂直
便宜事最大缺陷 
说明 2:l 是元件的自由长度 
说明 3:混凝土支撑杆裂纹的宽度还有待确定 
 

 
 

表 15 基础的损伤和故障极限 
基础  损伤极限  故障极限 
类型  支撑类型  静定位移 
上拉  拉线  是  需要重新调整拉线的拉力  平面过度的隆起(平
否  支撑张力减少 5%  面由其他三个基础
自立  是  支撑旋转 10 构成)5‐10cm 
否  从 Y/300 到 Y500 的垂直位移
值,最大 2cm 
下压  所有类型  是  对应支撑张力减少 5%的移位  平面过度的下沉(平
否  从 Y/300 到 Y500 的垂直位移 面由其他三个基础
值,最大 2cm  构成)5‐10cm 
旋转  支撑杆  是  支撑旋转 20  过度旋转 50‐100 
否  由于偏离导致旋转 10%的增加
说明 1:  要考虑支撑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 
说明 2:  静定位移是指不会导致结构内部转向力的位移。如三条腿支撑基础的位移就是静
定位移,而四条腿支撑的位移是非静定位移。 
说明 3:  Y 是基础间的水平距离 
说明 4:一些刚性基础可能要求更低的极限。 
 
表 16  导线和地线的损伤和故障极限 
导线和地线  损伤极限  故障极限 
所有类型  最低值:  极限拉应力(破裂) 
震动极限 
对关键间隙的破坏 
75%额定拉力的特性强度(通
常范围在 70%‐80%) 
 
表 17    接口元件的损伤和故障极限 
接口元件类型  损伤极限  故障极限 
电缆接点  不能接受的永久变形(包括滑 破裂 
终端和连接金具  动) 
悬挂金具 
绝缘子(陶瓷和玻璃)  70%额定强度或破损伞群(只 针,帽,水泥和伞群 
对玻璃) 
器件  关键性永久变形  器件的破裂或螺栓的断裂 
说明 1:通常,器件在设计时要尽量减少或消除了磨损。由于点对点的连接产生的磨损在设
计时应当考虑进去。在这种情况下,损伤极限变成“超过预期磨损” 
说明 2:定义关键性永久变形为金具不能轻易别拆开的状态 

7.3.2 线路元件的强度数据 

考虑实际情况,假定正态密度函数适合线路元件的统计分布。如前面所说的,
对数正态密度函数也可以用来刻画强度变量,主要是针对易碎器件和有严格质量

 
 

控制的器件。 
正态强度函数的假设适合于大多数线路器件,特别是有较低变量系数的元件。  
如果没有具体的试验数据,特征强度 RC 在控制标准中可以查到;RC 会假定
符合 e=10%。表 18 给出了在没有相关数据时变量 VR 的典型的强度系数的默认值。 
如果有试验的话,RC=10%,R 1 u VR R;如果 R 假定是正态分布,u=1.28,
或者符合表 19 中的对数正态分布函数。 
说明:u=1.28 符合大多数情况,对于少数情况,由正态分布函数统计特性得
到的不同值也可以使用。 
表 18  变量强度系数的默认值(COV) 
元件  COV 
导线和地线(强度往往由连接点来限制)  0.03 
金具  0.05 
绝缘子  0.05 
钢支撑杆  0.05 
混凝土支撑杆  0.15 
木支撑杆  0.20 
格型塔  0.10 
灌浆岩锚 0.10 
桩基础  0.25 
机械压实回填基础  0.20 
未压实回填基础  0.30 
 
表 19  对数正态分布函数 e=10%时的系数 u 
COV  U 
0.05  1.26 
0.10  1.24 
0.20  1.19 
0.30  1.14 
0.40  1.08 

7.3.3 支撑的设计强度 

支撑应当将其特性强度 RC 为 
支撑设计荷载
RC   
N S Q C

结构设计荷载包括静负荷和外部负荷 
ΦN   根据 7.2.1 进行选择 
ΦS   从表 12 中得来。当支撑作为最低可靠度元件时它的值为 1.建议设计
塔的各部分如横担和地线顶点带有一个故障子序列,这样这些部分的故障就不会
导致主塔体的故障。 

 
 

ΦQ   对格型塔,表 20 给出了ΦQ 的推荐值,考虑了计算方法,构造的质量。

对于其他支撑,系数ΦQ 可以通过观察当地的条件进行估计。 

ΦC   可以取 1.0 特别是在特性强度符合 10%的排除极限时,如果排除极限


与 10%差的很多,参考附录 A 进行调整。 
表 20  格型塔质量因数ΦQ 的值 
质量控制  ΦQ  
非常好的质量控制如包括第三方检查  1.00 
好的质量控制  0.95 
一般质量控制  0.90 

7.3.4 基础设计强度 

基础的特性强度R C 应该符合下面的要求: 

基础设计荷载
RC  
ΦN ΦS ΦQ ΦC

ΦN   取决于发生飓风时承受最大荷载强度的基础的数量,例如如果 N=2,
COV=0.2,ΦN 0.91可以从表 11 中得到。 
ΦS   可以从表 12 中获得,基于期望强度 COV。对于默认的 COV 值,参考
表 18。 

ΦQ   如果特性强度R C 从实际典型线路的试验中得到,那么ΦQ 1,然而,

如果基础试验在控制环境下进行而不是典型的线路建设,那么建议考虑取

ΦQ 0.9。 

ΦC 可以取 1.0 特别是在特性强度符合 10%的排除极限时,往往在是R C 从


基础试验中推断出来的情况取这个值。如果排除极限与 10%差的很多,参考附录
A 进行调整。 

7.3.5 导线和地线设计原则 

导线和地线设计要在相应控制档距内单位长度导线承受最严重结果的荷载

情况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ΦN ΦS ΦQ =1,最大导线张力不应超过R C 在  表

 
 

16 中定义的值。 
需要时,导线试验应当符合 IEC61089 中的最新版本。 

7.3.6 绝缘子串设计原则 

绝缘子串的设计是基于他们与相连的导线的关系。处理方法与支撑和基础
的方法相同。关键设计荷载应从元件连接的最大计算导线荷载得到。 

ΦN 从表 11 中得到。   

ΦS ΦS 0.90对所有的绝缘子串,绝缘子串的 COV 一般在 7%之下。 

ΦC 1  ΦQ =1(除非材料质量非常差) 

上面的要求之外,尤其是在覆冰的国家,建议选择终端绝缘子的特性强度
至少等于连接的导线的特性强度R C ,类似的,建议设计终端金具故障时要耐受
大于 15%导线特征强度R C 。需要时,金具试验要符合 IEC61284 的最新版本。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