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Die Musikzeitung

大概是源於自家娘親的遺傳,筆者熱愛搜集唱片。打從有記憶以來,小時候接觸的音樂其中很
大的一部份是來自於家中光碟機不停播放的莫扎特音樂(另一部份是羅文、許冠傑還有其他再
說出來會曝露筆者年齡的唱片)。

從小開始,筆者便發現古典音樂作品很多都被打著「育兒」的旗號,源源不絕地推出市面,而
「懷孕時期聆聽莫扎特的音樂會有助胎教」更加是歷久常新的民間智慧。吊詭的是,這個說法
不單止在追求「贏在起跑線」的亞洲地區流行。一九九八年,東歐國家喬治亞宣佈為所有新生
兒的母親分配古典音樂唱歌,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托兒中心亦都被要求播放交響曲。

究竟這個傳說孰真孰假?

一切要由「莫扎特效應」說起。一九九三年,美國加州大學邀請了三十六位學生進行實驗。受
試者被分別安排聆聽十分鐘的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一個人用單調的語氣說話、或者什
麼都不聽,然後他們完成一份關於摺紙和剪紙的測驗。結果發現, 聆聽了奏鳴曲的學生得出
的測驗成績比其他兩組學生都要好得多,並就此推論聆聽莫扎特音樂能提升空間智能。

這份研究被刊登在«自然»期刊後被各種演繹,令全球的母親都為之瘋狂。可是之後幾年,經
過多個其他實驗和研究後,學者之間普遍得出了幾個結論:第一,聽音樂只能「短暫」提升空
間智能的表現,有效時長大約為十至十五分鐘;第二,因為被包覆在子宮和羊水中,其實胎兒
並不能清得清外面到底在播什麼;第三,比起聽什麼音樂,在兒童成長時期容許他們學習樂器
,更加能幫助他們均衡發展。

後來有人訪問最初主導「莫扎特效應」研究的科學家羅雪爾對這件事的看法時,她亦表示無法
理解為什麼研究古典音樂和摺紙之間的關係,能被那樣引伸成對提升智商有幫助,並且雖然受
試者是大學生,但最後卻被廣泛地應用在育兒甚至是胎教上。對此她十分無奈:「我想因為家
長都希望能盡自己所能,為孩子提供多哪麼一點點的資源吧。」

雖然如此,即使有再多學術攻破流言,大概很多家長仍然會繼續選擇音樂胎教,畢竟人都喜歡
做「自己認為有效」的事吧。至少筆者很慶幸雙親都不是怪獸家長,如果在胚胎時開始聽莫扎
特第四十交響曲的話,可能現在已經怕了音樂,今天就不會在這裡寫字了。

Source:
'Mozart Effect' Was Just What We Wanted To Hear (Link:
https://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28104580&t=1584063664946)

Before you were born (Link: http://annx.asianews.network/content/you-were-born-86467)

Fact or Fiction?: Babies Exposed to Classical Music End Up Smarter (Link: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fact-or-fiction-babies-ex/#:~:text=The%20phrase%
20%22Mozart%20Effect%22%20conjures,will%20improve%20the%20tyke's%20intelligence.
&text=A%20short%20paper%20published%20in,Mozart%20effect%20to%20the%20masses
.)

聽莫札特真的會變聰明嗎?(Link: https://bookzone.cwgv.com.tw/topic/details/1037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