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中國傳統

裝幀形態
形式演進
001
竹木簡

「簡牘」可以說是我國最早且最正式的「書」。字用寫的,寫在竹片、
木板作成的簡策或板牘上面。使用於記事和應用範圍時間既長久又最廣
泛,在紙發明之前,簡牘是我國古代書籍最主要的形式。

其影嚮之深遠至今的書籍編輯依然存在,如書籍之名詞(書簡、冊頁、
尺牘、典籍等)、術語(編、輯、扉頁等)、甚至書寫格式(直書由上
而下由右而左、行款等…)和裝幀製作方法,都有簡牘時代的傳統。
002
卷-1

一張張字紙黏接起來成為一長橫幅,如同一長幅縑帛捲成「卷」。在
橫幅左端以一長棒做軸,由左向右捲收起來成為一束,古書裝潢形式
的一種,稱為卷軸制度。
002
卷-2

紙寫書時期約從二世紀到十世紀,長達八、九百年。初期的一、二百年
「簡」、「帛」、「紙」三者并行,但實際仍以簡帛為主。西元四世紀的
晉至八世紀唐中葉時,紙寫本已發展到最高峰,往後紙寫本的後期則與印
刷術發明後的印刷本共存,最後才漸漸為經濟普及的印刷本所取代。而這
一段時期的媒材應用,所呈現紙的寫本形式就是以「卷軸」為主。
002
卷-3

「卷軸」的書寫內容結構和書寫格式大部份都以簡帛為根據。通
常是空白無欄線,鬆散而不整齊。

另一種是畫上欄線的,有粗也有細,寫的既整齊又美觀。欄線起
源於帛書,也是印本書的版面設計始源。
002
卷-4

卷 帶 簽



003
經折裝-1

隋唐人將長卷經文反覆連續來回折疊起來,形成長方形的一疊,
特點是在檢閱時可以快速地直接翻閱至某一定點,不影響其他文
字版面也可翻閱得非常方便。在外觀形式上這種裝訂方正平直已
完全脫離卷軸形式。
003
經折裝-2

除了翻閱它的外觀印象,近似於後來的冊頁書籍,比起卷軸
裝幀在裝幀工序上簡易方便許多。經摺裝因摺疊後書口摺痕
容易汚損破裂,成為經摺裝形式的最大缺點。
004
旋風裝-1

旋風裝的形式,是由長幅卷子摺疊而成的演進形式,內頁如
同經摺裝的形式,旋風裝與經摺裝也有同樣的缺點,在外翻
的書口上經常容易因播閱而破損和斷裂。
004
旋風裝-2

外觀上旋風裝則將前後封面用一張全紙粘連,以致循
環翻閱可以不中斷,而且也能使得斷裂的書頁不致散
亂。
004
旋風裝-3
005
龍麟裝

龍鱗裝由卷軸裝演變而來。收卷外觀像卷軸,內頁粘貼時卻不同於
卷軸的粘連。閱讀時從右向左逐頁翻閱,收藏時從右卷首向左卷尾
卷起,從外表看與卷軸裝沒有差異。在功能上,這樣的裝幀形式適
於古時需經常翻動檢閱的書,如:北京故宮所藏《唐寫本王仁煦刊
謬補缺切韻》。與卷軸裝形式查閱不便的形式相較則適於幅面欣賞,
但卷收次數多書頁難復平坦且易摺損。
006
蝴蝶頁-1

「蝴蝶裝」,是以書葉的版心為中線,將印有文字的一面朝內相
對摺疊起,再將折好的各頁折縫對齊,書背處黏連在一起而成冊,
葉的兩端就有如蝴蝶展翅。採用這種裝訂形式,外表與現在的平
裝書相似,在翻閱時書頁猶如蝴蝶兩翼飛舞,故稱為「蝴蝶裝」,
約出現在五代後期,盛行於宋朝。
006
蝴蝶頁-2

蝴蝶裝是把書頁依照中縫,將寫、印有文字的一面相對朝裏對折起來,
再以版心中縫為準,將全書各頁對齊,隨即用漿糊將整疊書頁的書背
黏著起來。蝴蝶裝裝訂成冊的書籍,從外表看像似現代平裝書裝訂。
蝴蝶裝書衣和包背裝一樣方式按裝。
007
包背裝-1

包背裝一反蝴蝶裝書頁的折疊方法,將書頁印有字的一面向外,使得
版心可以外露,再將所有書頁依順序排好,以折口為準戳齊書頁,並
對齊所有書頁的版心魚尾或下欄線。此時書口在左,書頁版面印刷餘
白(書腦)在右,用錐針打眼,穿紙捻固定書頁後,準備另一張書衣
用硬紙粘附在全書外表。
008
線裝-1

線裝和包背裝有所區別的是線裝書不用整幅書衣包背,而是前後各
用一頁書衣,打孔穿線,裝訂成冊。在書腦上打四針眼後加以縫綴
成書是最基本的形式。
008
線裝-2

書大或寬也有六針眼或八針眼的縫綴方法。線裝結構在重
裝修復時最為優勢,維修時以襯紙、接邊、換線等工序便
可以使書再次堅實耐用。
009
線裝包角

講究的又有包角加工,除了美觀又可保護書籍。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