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3

臺灣大學維基研究社成員招募中,請參看 Facebook 粉絲專頁,歡迎報名! [关闭]

印度尼西亚[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印度尼西亞)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
Republik Indonesia(印尼語)

通稱:印度尼西亚/印尼

国旗 国徽

国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印尼文)


「存异求同」
國家精神:建国五项原则[1][2]

國歌:《伟大的印度尼西亚》

菜单

0:00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面積

 國土面積:1,919,440 平方公里(世界第 16 名)
 水域率:4.85%

首都 雅加達

中央政府 雅加達
所在地

最大城市 雅加達

地理最高點 查亞峰(海拔 4,884 米)

最長河流 卡普阿斯河

最大湖泊 多巴湖

海岸線 54,716 公里[3]

時區 印度尼西亞時間,UTC+7 至 UTC+9

人民生活

人口 以下資訊是以 2019 估計

 總人口:280,000,000 [4]人(世界
第 4 名)
 人口密度:124.66/km2(世界第
84 名)

官方語言 印度尼西亞語

民族 爪哇人(40.6%)
巽他人(15%)
馬都拉族(3.3%)
米南佳保人(2.7%)
巴達維人(2.4%)
布吉人(2.4%)
萬丹族(2%)
華人(1.2%)等 300 多種族[3]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遜尼派
天主教
基督新教
佛教
印度教

曆法 公曆、伊斯蘭曆
主要節日 獨立日:1945 年 8 月 17 日

道路通行方向 靠左行駛(右駕)

家用電源

 電壓:220 V、380 V[a][5]


 插座:C、F、G[5]
 頻率:50 赫茲[5]
政治文化
國家結構形式 單一制
政治體制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國家領袖

 國家元首(總統):佐科·維多多

 政府首腦(總統):佐科·維多多

經濟實力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以下資訊是以 2017 年估計

 總計:32,567.27 億美元[6](第 8 名)
 人均:12,421 美元[6](第 99 名)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以下資訊是以 2017 年估計

 總計:10,148.67 億美元[6](第 16 名)
 人均:3,870 美元[6](第 117 名)

人類發展指數 以下資訊是以 2018 年估計

 ▲0.707[7](第 111 名)-高

中央銀行 印度尼西亞銀行

貨幣單位 印尼盾(IDR,Rp)

基尼系数 0.368[3]
其他資料

立國歷史

 立國日期:1945 年 8 月 17 日
 立國事件:印尼領導人蘇卡諾宣布印尼獨立(1945 年
8 月 17 日)

國家象徵  國父 : 蘇卡諾
 国花:茉莉花
國家代碼 IDN
國際域名 .id
國際電話區號 +62
現役軍人數 316,000(第 15 名)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IPA 讀音:[rɛpʊblɪk ɪndɔnɛsɪa]),通称


「印度尼西亞」或简称「印尼」[b],为东南亚国家;由 17,506 個[註 1]岛屿组成[8],是世界上最
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c][10][11][12][13][14][15]。印度尼西亞人口
超過 2.8 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
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
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
20 國集團成員國。在 2017 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 16 大經濟體[16],以购
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 7 大經濟體[17]。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 7 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
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
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
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 350 年
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
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
主導地位[18]。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
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d]」(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
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
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19][20][21]

目录

 1 語詞來源
 2 歷史
o 2.1 史前時期
o 2.2 古代社會
o 2.3 殖民地時期
o 2.4 民族獨立時期
 3 政府及政治
o 3.1 行政
o 3.2 立法
o 3.3 司法
o 3.4 政黨
 4 外交及軍事
o 4.1 國際關係
o 4.2 軍事
 5 行政區劃
 6 地理
o 6.1 自然災害
o 6.2 氣候
o 6.3 生態
o 6.4 環境問題
 7 经济
o 7.1 對外貿易
o 7.2 勞動力輸出
 8 交通
o 8.1 高鐵
 9 人口
o 9.1 民族
o 9.2 語言
o 9.3 宗教
o 9.4 教育
o 9.5 都市
 10 文化
o 10.1 體育
o 10.2 飲食
o 10.3 藝術
o 10.4 文學
o 10.5 媒體
o 10.6 建築
 11 注释
 12 参考文献
o 12.1 引用
o 12.2 来源
 13 外部链接

語詞來源[编辑]
印度尼西亞一詞源自希臘語的印度(Indus)及島嶼(nèsos)[22],指印度各島[e][11][24]。此名稱
自 18 世紀即已存在,早於獨立的印度尼西亞[25]。英國民族學家喬治·溫莎·爾耳(George
Windsor Earl)於 1850 年發表了「Indunesians」一詞,但其較偏好使用「Malayunesians」
-指東印度群島及馬來群島的居民[26]。在同篇期刊中,爾耳的學生詹姆士·理查森·洛根
(James Richardson Logan)則以「Indonesia」指東印度群島[27][28]。但荷蘭學界不使用印度
尼西亞(Indonesia)一詞,而使用馬來群島(Maleische Archipel)、荷蘭東印度群島
(Nederlandsch Oost Indië)等,而東印度(Indië)、東方(de Oost)及群島(Insulinde)
等詞也相當常見[29]。
至 1900 年後,印度尼西亞一詞在荷蘭以外的學術圈已被廣泛使用,印度尼西亞國家主義團體
也以該詞為政治主張[29]。柏林大學的阿道夫·巴斯蒂安出版了《Indonesien oder die Inseln
des Malayischen Archipels》一書後,「印度尼西亞」的稱呼更被廣泛使用。Ki Hadjar
Dewantara 為首位採用該詞的印度尼西亞學者,於 1913 年創設新聞局並命名為印度尼西亞新
聞局(Indonesisch Pers-bureau)[25]。

歷史[编辑]
主条目:印度尼西亞歷史

史前時期[编辑]
由化石及使用工具顯示直立人約在 150 萬至 3.5 萬年前生活於印度尼西亞群島[30][31][32][33][34][35],
稱之為爪哇猿人。智人約於 4.5 萬年前進入該地區[36]。於 2011 年在鄰國東帝汶發現遺跡,推
測在 4.2 萬年前當地居民及有高超的航海技術;由於發現捕捉及食用大量深海魚如鮪魚,可
能具備跨海至澳大利亞或其他島嶼的技術[37]。
南岛民族由臺灣移居東南亞,約於西元前 2000 年移入印度尼西亞,構成現代多數印度尼西亞
人,且遍布於群島,侷限了美拉尼西亞人分布範圍,美拉尼西亞人僅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東部
[38]
。最早於西元前八世紀具備理想的農業環境及掌握水田種稻[39],促使村莊、城鎮、及小型
王國於西元 1 世紀興起。印度尼西亞航道的戰略重要性促進了島嶼間及國際貿易,包括於西
元前數世紀時即建立與印度及中國間的貿易關係[40],貿易也在印度尼西亞歷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41][42]。

古代社會[编辑]

雕刻於婆羅浮屠上的婆羅浮屠船,完成於西元 800 年。印度尼西亞舷外支架最早可能於 1 世紀起即遠達非


洲東岸進行貿易。[43]
早在前 2 世纪后半期,在印度尼西亞群島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叶调[11]。由於農業社會發展[44],
於公元三至七世纪,印度尼西亞境内出現多小王国和部落,如達魯曼、訶陵和古泰等[11]。這
些古老王國與中國、印度甚至希臘間有貿易往來[45]。在此時期,印度教已傳入印度尼西亞某
些地區[45]。
七至十一世纪,海上商業帝國室利佛逝由於貿易而興盛,而貿易也帶入印度教及佛教[46][47];
於八至九世紀,阿拉伯人幾乎取代了印度的商業勢力[48]。马打兰王国於達瑪旺沙
(Dharmavamsa)在位期間曾對室利佛逝發動戰爭,而後室利佛逝對馬打蘭王國發動反擊
[49]
。印度注輦王朝崛起,因貿易上與室利佛逝利益衝突加劇而在 11 世紀初襲擊室利佛逝,使
室利佛逝逐步沒落,至十三世紀更面臨湄南河流域素可泰王国及東爪哇信诃沙里的挑戰,最
後室利佛逝於十四世紀末亡於滿者伯夷[49]。八至十世紀間,爪哇島上的農業佛教國夏连特拉
王国及印度教國马打兰王国在此期間歷經繁盛至沒落,留下了雄偉的遺跡如夏連特拉的婆羅
浮屠及馬打蘭的巴兰班南,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印度尼西亞历史上的大帝國满者伯夷在
東爪哇建立,至加查·瑪達(Gajah Mada)統治時期,採行擴張政策,版圖包含現今大多數
印度尼西亞及部分馬來西亞地區[50]。鄭和下西洋曾經過印度尼西亞,並在馬六甲有外交活
動。
雖然穆斯林商人於伊斯蘭時代初期即抵達東南亞,但跡象顯示穆斯林最早於 13 世紀居住於蘇
門答臘北部[51],印度尼西亞其他地區逐步採行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在爪哇及蘇門答臘地區至
16 世紀末才成為優勢宗教。伊斯蘭教通常與已存在的文化及宗教綜攝並受之影響,伊斯蘭教
的包容性使之在印度尼西亞的傳播具有優勢,此情形在爪哇最為顯著[52]。

殖民地時期[编辑]
印度尼西亞人與歐洲人首次正規接觸始於 1512 年,由佛朗西斯科·施蘭(Francisco Serrão)
帶領葡萄牙商人尋找並壟斷摩鹿加群島上的肉豆蔻、丁香及荜澄茄等資源[53],隨後荷蘭及英
國商人也到印度尼西亞。荷蘭於 1602 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並成為歐洲位於印度尼西亞的
主要勢力,曾遭遇破產及印度尼西亞人民武裝抗爭[11],東印度公司於 1800 年解散,荷蘭政府
則成立荷屬東印度接管印度尼西亞殖民地[54]。
在多數殖民統治期間,荷蘭在海岸堡壘以外的控制力相當薄弱,直到 20 世紀初期荷蘭統治範
圍才擴張至今日印度尼西亞的版圖[f]。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之後,當地人開始爭取自治。雖然
在印度尼西亞獨立戰爭時內部政治、社會、宗派分歧,但印度尼西亞人團結一致爭取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1942 年日本入侵印度尼西亞,荷屬東印度戰役爆发,3 月日軍占領荷屬東
印度全境,印度尼西亞進入印度尼西亞日治時期結束了荷蘭統治[56],鼓舞了先前被壓抑的印
度尼西亞獨立運動[g][58]。最初日本推行「三亞運動[h]」,但並未獲得認同而告失敗;轉而拉攏
國族主義及伊斯蘭力量[59]。日本訓練了年輕人武裝,成為在獨立戰爭中的軍事力量,領袖在
此時期也得以深入人群而建立聯繫,均對後來獨立運動有所影響[57],但戰後聯合國報告指出
在日本統治時期有 400 萬人因飢荒及強制勞動而死亡[60]。

民族獨立時期[编辑]
蘇卡諾為印度尼西亞首任總統。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帝國投降,而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統帥路易斯·蒙巴頓則命令日軍不
得將權力交給印尼任何黨派。在日本投降僅兩天後,深具影響力的印尼領導人蘇卡諾宣布印
尼獨立,並出任總統職務[61][62][63][64]。1945 年 9 月 29 日,依據波茨坦會議決定,同盟國派出
英國登陸印度尼西亞接受當地日軍的投降,而荷軍則在 10 月中重返印度尼西亞。然而 10 月
28 日,英軍於泗水與印尼「青年組織」發生嚴重的武裝衝突,[65]。在 1946 年 11 月下旬,英
国军隊从印度尼西亚完全撤退[66]。在 1947 年 1 月,荷兰军攻击了东面爪哇。同年 7 月 21
日,12 万的荷兰军在印度尼西亚全境进攻,宣稱其為恢復殖民地秩序的「警察行動」(Aksi
Polisionil)[i][67]。印度尼西亚军放弃了都市部,在农村部进行游击战。在 1948 年 12 月 19
日,荷兰军在印度尼西亚全境再次进攻[j],让临时首都日惹陷落,並逮捕蘇卡諾、哈達等共和
國領袖[68][69]。荷蘭當局則試圖重建政權,但面對國際壓力及譴責[70],且與印度尼西亞戰爭消
耗了荷蘭的經濟,衝突於 1949 年 12 月結束,朱麗安娜女王宣布印度尼西亞被獨立[62][71](不
包括荷屬新幾內亞,該地區由於 1962 年的《紐約協定》及 1969 年《自由選擇法》而併入印
度尼西亞[72])。
自建國後,蘇卡諾一直實施獨裁統治,藉由平衡軍方反對勢力及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維持其權
力[73]。1965 年 9 月 30 日印度尼西亞发生了“九·三〇”事件,部分印度尼西亞军方高层意图推
翻苏加诺政权,后事情败露被处决,軍事強人蘇哈托鎮壓叛軍後掌握大權,此后苏哈托组织
部队进行反共清洗和推翻苏加诺,印度尼西亞共產黨被指控策動政變而受重創[74][75][76],包含
华人和印尼共产党员在内约有 50 万人受害[77][78]。1967 年 2 月,苏加诺被解除总统头衔,苏
哈托出任代理总统。1968 年,军队司令苏哈托正式出任总统一职。
蘇哈托的「新秩序」[79]獲得美國政府支持[80][81][82],促進對印度尼西亞的外商直接投資,成為
之後 30 年印度尼西亞經濟實質成長的重要因素,然而獨裁傾向的「新秩序」被指責用以貪污
及壓制反對勢力。
1997 年,印尼於亞洲金融風暴經濟遭受重創,引發大規模對「新秩序」政策的不滿[83],并引
发大规模排华动乱,蘇哈托被迫於 1998 年 5 月下台,結束 32 年執政。[84]
1999 年,東帝汶舉行公投決定獨立,也結束了 25 年來印度尼西亞備受國際譴責的軍事佔領
[85][86]
。蘇哈托下台後,民主化進一步鞏固,包括地區自治,並於 2004 年進行首次總統直選。
政治及經濟上不穩定、社會動盪、貪汙及恐怖主义延滯了民主化進程,但於近年來經濟情況
有所好轉。雖然在不同宗教及種族間尚稱和諧,但仍有各教派間的不滿及暴力事件發生[87]。
與亞齊分離主義的衝突也於 2005 年告一段落[88]。

政府及政治[编辑]
主条目:印度尼西亚政治

於雅加達召開的人民代表會議。

印度尼西亞為總統制共和國,採行单一制,政治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自 1998 年蘇哈托下台


後,印度尼西亞政治及政府結構歷經大幅變革。人民協商會議進行了 4 次對於 1945 年憲法的
修正案[k],調整了行政、立法、司法機構結構[89],修憲主要關於削弱總統權力、議會改革、國
民教育、民族文化等議題[90]。

行政[编辑]
總統為印度尼西亞國家元首、最高行政首脑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並得直接領導內閣、有权
单独颁布政令和宣布国家紧急状态法令,对外宣战或媾和等[91]。在经历了苏哈托的新秩序时
代后(Orde Baru),印度尼西亞在 2004 年舉行了首次总统、副總統直接選舉[92],由苏西洛
當選。總統任期 5 年,可以连任一次。在地方首長方面,人民可以选举市长和省长级别官员
[93]

立法[编辑]
昔日印度尼西亞最高政府权力机构为人民协商会议[90],有权制定、修改与颁布宪法[94]和国家
总方针政策,选举总统,副总统,监督和评价总统执行国家大政方针情况和在总统违背宪法
时对其进行弹劾或罢免[95]。在苏哈托时代,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协商会议名義上雖為民選,
但實際上仍受統治者操縱[90]。但经过第四次修宪,此机构不再为最高权力机构。其职能大大
削减为纯粹的国家立法机关(与行政和司法机关平起平坐)。人民协商会议由 560 名人民代
表會議(Dewan Perwakilan Rakyat,DPR)議員及 132 名地方代表會議(Dewan
Perwakilan Daerah,DPD)議員所組成[96],任期 5 年,其结构改为类似于西方大多数国家的
两院制[94]。
人民代表會議除了享有一般的立法权之外,还行使国家财政预算(总统提出)审理权及对各
种法律实施的监督权,以比例代表制選出代表,每五年進行一次選舉[89],自 1998 年改革以
來,人民代表會議在政府內的重要性也有所提升[l]。地方代表會議则享有与地方有关的各种税
收提案权[m]。
司法[编辑]
司法機構方面,設有地方法院(Pengadilan Negeri)、高等法院(Pengadilan Tinggi)及最
高法院(Mahkamah Agung),訴訟案件先經地方法院審理,最高法院為最終審法院並審查
案件。另外設有商事法院處理破產方面案件;地方行政法院(Pengadilan Tata Negara)處
理針對政府於行政法上的救濟案件;憲法法院(Mahkamah Konstitusi)則處理法律合憲性、
政黨解散等;宗教法院(Pengadilan Agama)負責伊斯蘭教法的案件整理。[97]

政黨[编辑]

印度尼西亞各省得票率最高的政黨。

蘇哈托統治時期限制新政黨的設立,並解散了大多數蘇卡諾時期的政黨,於 1975 年通過政黨


法後,僅保留建設團結黨(Partai Persatuan Pembangunan,PPP)、印尼民主黨
(PDI)、專業集團黨(Partai Golongan Karya,Golkar)三個政黨,至哈比比上台後開放
黨禁[98]。在人民代表會議中主要的政黨有民主黨(Partai Demokrat,PD)、專業集團黨、鬥
爭民主黨[n](Partai Demokrasi Indonesia Perjuangan,PDI–P)、福利公正黨[o](Partai
Keadilan Sejahtera,PKS)、國民使命黨(Partai Amanat Nasional,PAN)、建設團結
黨、民族復興黨[p](Partai Kebangkitan Bangsa,PKB)等[100][101]。伊斯蘭性質的政黨仍具有
一定影響力,其中傳統的伊斯蘭政黨得票率有所下降,而新成立的伊斯蘭政黨得票率增加
[102]
,但就 1999 年、2004 年、2009 年大選結果顯示伊斯蘭政黨整體的得票率逐次減少[103]
[104]

外交及軍事[编辑]
主条目:印度尼西亞外交和印度尼西亞軍事

印度尼西亞總統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及美國總統贝拉克·奥巴马於 2010 年 11 月 9 日共同出席於獨立宮的


典禮,歐巴馬曾於孩童時期居住於雅加達,因而在印度尼西亞相當受到歡迎。[105]
國際關係[编辑]
蘇卡諾時期採行獨立自主和積極不結盟的對外政策[106][107],並反對帝國主義,曾與馬來西亞關
係緊張。至蘇哈托時期開始與西方國家在經濟及政治上合作[108]。印度尼西亞與周邊亞洲國家
關係密切,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及东亚峰会創立會員國[96]。於 1990 年起恢復由於肅清共產黨而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斷的外交關係[97]。印度尼西亞自 1950 年起為聯合國會員國[q],亦為不结
盟运动及伊斯兰会议组织會員國[96],也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凱恩斯集團及世界贸易组织。
曾經為石油输出国家组织會員國,由於不再是石油淨出口國而於 2008 年底退出該組
織,2016 年 1 月重新加入該組織,2016 年 12 月又退出該組織。印度尼西亞自 1966 年起接
受發展與人道援助,資金主要來自美國、西歐、澳大利亞及日本[96]。

印度尼西亞派出的聯合國維和部隊

印度尼西亞政府協助其他國家逮捕及起訴與爆炸案相關的激進伊斯兰主义及基地組織成員。
於 2002 年在巴厘岛庫塔發生傷亡最慘重的爆炸案[109]。因爆炸案而受他國發布旅遊警示則重
創了印度尼西亞的旅遊業及外商投資前景[110]。

軍事[编辑]
印度尼西亞國民軍兵力約 30 萬人,由陸軍(TNI–AD)、海軍(TNI–AL)及空軍(TNI–
AU)組成[111],國防預算於 2006 年時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 4%。在 1998 年蘇哈托下台後的改
革中,軍方在國會中不再有保障席次,但政治上仍有一定影響力[112]。
在亞齊及巴布亞省的分離運動造成軍事衝突,軍事鎮壓引發反人權行為的爭議[113][114]。自由亞
齊運動與印度尼西亞軍方進行了 30 年的游擊戰後,雙方終於在 2005 年簽署停戰協議[115]
[116]
。自蘇西洛上任後,巴布亞地區施行有象徵意義但不完善的地方自治法,相關報告指出暴
力衝突及侵害人權事件有所減少[117][118]。

行政區劃[编辑]
主条目:印度尼西亞行政區劃
印度尼西亞一級行政區分 31 個省、2 個特區和 1 個首都地區,二級行政區為縣
(kabupaten)及市(kota),縣及市下再分鄉(或稱區,kecamatan),鄉以下再分村
(desa 或 kelurahan)[119]。新修正的地方自治法於 2001 年開始施行,第二級行政區成為地
方自治權力的實體,係因中央政府認為為民眾提供服務為下級政府,非上級機構,省政府僅
代表中央政府監督縣及市政府,如此規定因縣及市地少人薄,能夠減少分離主義並脫離共和
國[120]。村級行政區與居民日常生活關係最為密切。
亞齊、雅加达、日惹、巴布亚及西巴布亞在立法及地方自治上較其他省份有更大的權限,如
亞齊有制定獨立法規之權限,曾於 2003 年制定伊斯蘭教法[121];日惹為印度尼西亞獨立戰爭
的根據地,日惹蘇丹於戰爭中表現積極,因而未廢除日惹王國,而改制為日惹特別行政區[122]
[r]
。巴布亞過去稱伊里安查亞,於 2001 年獲自治地位,於 2003 年 2 月分為巴布亚及西巴布
亞[s]。雅加達則為首都特別行政區。

亞齊
北苏门答腊
西苏门答腊
廖內
廖内群岛
邦加-勿里洞
占碑
南苏门答腊
明古魯
楠榜
万丹
雅加达
西爪哇
中爪哇
日惹
东爪哇
巴厘
西努沙登加拉
東努沙登加拉
西加里曼丹
中加里曼丹
北加里曼丹
東加里曼丹
南加里曼丹
北苏拉威西
北马鲁古
中苏拉威西
哥伦打洛
西苏拉威西
南苏拉威西
东南苏拉威西
马鲁古
西巴布亞
巴布亚

位置 省級行政區 首府

亞齊 A (Aceh) 班達亞齊

北蘇門答臘省(Sumatera Utara) 棉蘭

西蘇門答臘省(Sumatera Barat) 巴東

廖内省(Riau) 北干巴魯

廖內群島省(Kepulauan Riau)G 丹戎檳榔

蘇門答臘
(Sumatera) 占碑省(Jambi) 占碑市

邦加-勿里洞省(Bangka-
邦加檳港
Belitung)D

南蘇門答臘省(Sumatera
巨港
Selatan)

明古魯省(Bengkulu) 明古魯市

楠榜省(Lampung) 班達楠榜

爪哇島 萬丹省(Banten)C 西冷
雅加達首都特區(Jakarta) 雅加達

西爪哇省(Jawa Barat) 萬隆
(Jawa)
中爪哇省(Jawa Tengah) 三寶瓏

日惹特區(Yogyakarta)A 日惹

東爪哇省(Jawa Timur) 泗水

峇里省(Bali) 丹帕沙

小巽他群島
西努沙登加拉省(Nusa Tenggara
又稱努沙登加拉 馬塔蘭
Barat)
(Nusa
Tenggara)
東努沙登加拉省(Nusa Tenggara
古邦
Timur)

加里曼丹 西加里曼丹省(Kalimantan
坤甸
(Kalimantan) Barat)

中加里曼丹省(Kalimantan
帕朗卡拉亞
Tengah)

南加里曼丹省(Kalimantan 馬辰
Selatan)
東加里曼丹省(Kalimantan
沙馬林達
Timur)

北加里曼丹省(Kalimantan
丹戎施樂
Utara)I

北蘇拉威西省(Sulawesi Utara) 萬鴉老

哥伦打洛省(Gorontalo)E 哥倫打洛市

中蘇拉威西省(Sulawesi
帕盧
Tengah)
蘇拉威西
(Sulawesi)
西蘇拉威西省(Sulawesi Barat)H 馬穆朱

南蘇拉威西省(Sulawesi
望加錫
Selatan)

東南蘇拉威西省(Sulawesi
肯達里
Tenggara)

特爾納特,2010 年迁索菲菲(属蒂
北馬魯古省(Maluku Utara)B
多雷群岛市)
馬魯古群島
(Maluku)
馬魯古省(Maluku) 安汶

西巴布亞省(Papua Barat)A F 马诺夸里


新畿內亞
(Papua)
巴布亚省(Papua)A 查亚普拉

A
 特區
 1999 年 10 月 4 日分離自馬魯古省
B
C
 2000 年 10 月 4 日分離自西爪哇省
D
 2000 年 11 月 21 日分離自南蘇門答臘省
E
 2001 年 2 月 16 日分離自北蘇拉威西省
F
 2003 年 11 月分離自巴布亞省
G
 2004 年 7 月 1 日分離自廖內省
H
 2004 年 10 月 5 日分離自南蘇拉威西省
I
 2012 年 10 月 25 日分離自東加里曼丹省

地理[编辑]

印度尼西亞地圖

主条目:印度尼西亚地理
印尼群島分佈於北緯 6 度、南緯 11 度,東經 95 度至 141 度之間[13],赤道貫穿全境,東西達
5,300 公里,南北約 2,100 公里,位居亞洲大陸及澳洲間,為太平洋、印度洋間要衝,在全球
戰略上居重要地位。印度尼西亞約由 17,508 個島嶼組成,其中 6,000 個有人居住[124][125],較
大的島嶼有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印尼称加里曼丹岛,島上有部分地區屬馬來西亞
及汶萊)、新幾內亞島(島上有部分地區屬巴布亞紐幾內亞)及蘇拉威西島,島群大致上可
分為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摩鹿加群島及巴布亞四部分[11],首都雅加達位於爪哇島上,
為印度尼西亞最大城市,其他主要城市有泗水、萬隆、棉蘭及三寶瓏[126]。
印度尼西亞全國面積為 1,919,440 平方公里(741,100 平方英里),為世界上面積第 16 大的
國家[127],人口密度為 134 人/平方公里,居世界第 79 位[128],爪哇島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島嶼
[129]
,該島人口密度達 940 人/平方公里。巴布亞省的查亞峰為全國最高點[106],蘇門答臘的多
巴湖為最大湖泊,最長河流為位於加里曼丹的卡普阿斯河。[130]

東爪哇的塞梅魯火山及婆羅摩火山,印度尼西亞為世界上火山活動最頻繁的國家。
自然災害[编辑]
印度尼西亞位居太平洋板塊、歐亞大陸板塊、印度-澳洲板塊的交界帶,因而印度尼西亞具有
眾多火山且地震發生頻繁,全國至少有 150 座活火山[131],包括於 19 世紀毀滅性爆發的喀拉
喀托火山及坦博拉火山,而多巴超级火山於 7 萬年前曾經爆發,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爆發之
一,並造成全球性災難。近期地震災難如 2004 年印度洋大地震即在北蘇門答臘造成約
167,736 喪生[132]及 2006 年 5 月爪哇地震等。但火山灰肥沃土壤對於農業有相當貢獻,並支持
爪哇島及峇厘島高密度的人口[133]。

氣候[编辑]
印度尼西亞地處赤道周邊,大部分屬熱帶雨林氣候,由於季風而降水有季节变化[134],平地年
雨量介於 1,780–3,175 毫米,山區最多可達 6,100 毫米,山區以蘇門答臘、西爪哇、加里曼
丹、蘇拉威西、巴布亞西部為最高;濕度一般而言相當高,平均約 80%;年溫差小,雅加達
日均溫介於 26 至 30℃[135]。

生態[编辑]

原生於班達群島的肉豆蔻,曾為世界上最具價值的商品。歐洲因而將殖民勢力帶入印度尼西亞。

極危物種蘇門達臘猩猩,為印度尼西亞特有的猿。

印度尼西亞地處熱帶,加上面積、群島地形因素,而得以支持世界第二高的生物多樣性,僅
次於巴西[136],動植物混和了亞洲及澳大拉西亞品種[137]。巽他陸棚上的島嶼(蘇門答臘、爪
哇、婆羅洲和巴厘島)曾與亞洲大陸相連,而有許多亞洲動物相,如虎、犀牛、猩猩、亚洲
象及豹等,曾大量棲息於東至巴厘島的區域,但現今數量及棲息地已大幅減少。森林覆蓋率
約 60%[138]。在蘇門答臘及加里曼丹以亞洲物種占優勢;爪哇島面積較小且人口密度高,大多
數森林因人類居住及農業開墾而被砍伐。蘇拉威西、努沙登加拉、摩鹿加等地長期與大陸分
離,演化出特殊的動植物物種;巴布亞的特有種與澳大利亞較為相近[139]。
印度尼西亞的特有種數量僅次於澳大利亞,棲息於印度尼西亞的 1,531 種鳥類及 515 種哺乳
類特有種中分別佔 36%及 39%[140]。印度尼西亞海岸線長約 54,716 公里[3],存在海洋及海岸
多種生態系,如沙灘、沙丘、河口湾、红树林、珊瑚礁、海草、泥灘及潮間帶等生態系[22]。
印度尼西亞東部位於珊瑚三角(Coral Triangle)的範圍內,該區域約有 1,650 種珊瑚魚[141]。
英國自然學家阿尔弗雷德·华莱士提出分隔亞洲及澳洲物種間的隱形界線,即華萊士線,該界
線大致沿著巽他陸棚邊緣,於加里曼丹及蘇拉威西間,於小巽他群島位於峇厘島及龙目岛間
的龙目海峡,該線以西為亞洲生物相,以東為澳洲生物相。在《马来群岛》一書中,華萊士
即描述這區域物種相當豐富。該線以東至新幾內亞一帶即稱之為瓦拉西亞(Wallacea)。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1991 年將乌戎库隆国家公园登錄於世界遗产。

環境問題[编辑]
印度尼西亞大量人口及快速工業化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由於政府貧困且依賴資源開發,因
而環境問題不受重視[142]。相關問題包括大規模森林開伐(大多數為非法)、森林大火引發遍
及西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的霾害、過度捕撈海洋資源等;快速都市化及經濟發展
造成空氣汙染、交通堵塞、水資源、垃圾及廢水處理等問題[142]。森林砍伐及泥炭地破壞使印
度尼西亞成為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第三大國[143]。棲息地破壞威脅到原生及特有種生物生存,包
括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 140 種哺乳類動物,15 種極危物種受到威脅,包括長冠八哥[144]、
蘇門達臘猩猩[145]、爪哇犀牛[146]等。種植棕櫚為森林開伐的主因,約有 1800 萬公頃的土地由
森林改種種棕櫚,種植棕櫚需重新分配土地並改變當地自然生態,但正確經營能為地方帶來
財富,不過錯誤的經營將破壞生態且造成社會衝突。

经济[编辑]
主条目:印度尼西亞經濟
2008 年印度尼西亞各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東加里曼丹超過 1 億印尼盾,東努沙登加拉省、摩鹿加省及北
摩鹿加省均不及 5 百萬印尼盾[147]。
(百萬印尼盾)

   大於 100    20~30


   50~100    10~20
   40~50    5~10
   30~40    小於 5

在爪哇使用水牛犁田,農業為過去數世紀最多人從事的產業。

印度尼西亞是发展中國家,歷史背景與南亞洲各地一樣,产业结构落后,国内工业欠发达。
初期,印度尼西亞通过开发石油和其它资源,实现了粮食自给和生产自立。印度尼西亞經濟
上由私人部門及政府共同主導,屬混合经济[148]。印度尼西亞為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 20 國集
團成員國[149],2011 年国内生产总值(國際匯率)為 8,456.80 億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為
3,509 美元,以購買力平價則為 4,666 美元[150],印度尼西亞人均所得在 1995 年已突破 1,000
美元,後經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曾短暫退至 500 美元以下,但 2000 年以來穩步成長,至
2010 年已約達 3,000 美元[151]、外債比率約為 21.6%[152]。印度尼西亞經濟以 2010 年的數據分
析國民生產總值,工業佔了 46.4%,其次是服務業(37.1%)和農業(16.5%)。但在國民
就業結構中,服務業自 2010 年起是印度尼西亞最多人從事的產業,佔 48.9%,其次為農業
(38.3%)和工業(12.8%)[153],而農業則是過去數世紀最多人從事的產業[154][155]。

第四大都市棉蘭是全東南亞最大的工業都市。
雅加達為印度尼西亞首都及最大商業中心。

於 1960 年代,由於政治不穩定、政府經驗不足、經濟國家主義導致嚴重貧窮飢荒。於 1960


年代蘇卡諾下台時,經濟相當混亂,年通貨膨脹率達 1,000%、出口緊縮、基礎建設不足、工
廠僅達最低產量,投資更是微乎其微。而蘇哈托的「新秩序」也為降低通貨膨脹率、穩定貨
幣、重組外債、吸引外商投資等帶來一定的解決模式。印度尼西亞曾經為東南亞唯一的石油
输出国组织成員國,而 1970 年代石油價格上漲因而獲取大量出口收入,並於 1968 年至 1981
年平均年經濟成率達 7%[156];於 1980 年代末期進行進一步改革後[t],外資湧入印度尼西亞,
主要為出口導向製造業,於 1989 年至 1997 年間平均年經濟成率亦超過 7%[156][157],前景美好
的印度尼西亞,被譽為亞洲四小虎。
至 1990 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接二連三的天災與排華運動,使印度尼西亞遭到重大損失,
印尼盾由 2,600 印尼盾兌換 1 美元貶至 14,000 換 1 美元的低點,經濟衰退了 13.7%[157],之
後則穩定在 8,000 至 10,000 印尼盾換 1 美元[158],爾後有短暫且重要的經濟復甦,但經濟改革
遲緩及貪汙減緩了經濟完全恢復的速度[19][21]。透明国际發布的貪污感知指數,印度尼西亞的
排名始終在 100 名外[159][160]。自 2007 年起,隨著銀行部門及國內消費改善,年經濟成長率達
6%[161][162][163],在 2008 至 2009 年的經濟衰退中並未再遭受如 1997 年的經濟嚴重衰退[164],印
度尼西亞在環球金融危機中仍表現強勢,於 2011 年国内生产总值成長了 6.5%[165],於同年回
復了於 1997 年被降級的投資評級[166],但於 2010 年,仍有 13.3%的人口居於貧窮線之下,且
失業率達 7.1%[3]。
印度尼西亞於海外工作的勞工約 600 萬人,其中以在馬來西亞及沙烏地阿拉伯最多,分別有
220 萬及 150 萬人[167],海外勞工於 2010 年匯款約 70 億美元回印度尼西亞[168]。部分城市如雅
加達、泗水、萬隆等大都市,建設完善。印度尼西亞都市十分先進,許多國際廠牌到印度尼
西亞設廠與開設精品店,也有許多國際知名百貨公司(如:SOGO、屈臣氏、家樂福[169]
等),但國家仍存在政府機關貪污、國土過大導致貧富差距與基礎建設低劣等問題。

對外貿易[编辑]
根據世界贸易组织資料,印度尼西亞出口值於 2010 年居世界第 27 位,較前一年上升三位。
印度尼西亞主要出口市場(2011 年)為日本(16.6%)、中國(11.3%)、新加坡
(9.1%)、美國(8.1%)、韓國(8.1%),進口至印度尼西亞分別為中國(14.8%)、新
加坡(14.6%)、日本(11%)及韓國(7.3%)。印度尼西亞擁有豐富天然資源,包括石
油、天然氣、錫、銅及黃金。主要進口品為機械設備、化學製品、燃料、食品。出口品則有
石油、天然氣、電力設備、合板、橡膠及紡織品。[3]

勞動力輸出[编辑]
根據媒體調查,印尼每年有大量勞動人口輸出至臺灣等地區從事勞力密集產業。[170]

交通[编辑]
主条目:印度尼西亞交通

从苏腊巴亚远眺苏腊马都大桥

印度尼西亞公路總長 437,759 公里,其中 258,744 公里為鋪面道路[3],城市有公共汽車,連接


泗水及馬都拉島的苏腊马都大桥為印度尼西亞最長的橋梁[171];於爪哇、馬都拉島及蘇門答臘
島建有鐵路[172],其中爪哇島的鐵路路線最為密集[173],鐵路總長 5,042 公里,其中 565 公里完
成電氣化[3],水路交通如島際、遠洋及內河運輸等在國內交通相當重要[174],主要港口包括丹
絨不錄(雅加達)、丹絨佩拉(泗水)、三寶瓏、馬辰、巨港、望加錫、潘薑(楠榜)等[3]
[174]

印度尼西亞是萬島之國,因此擁有 676 座機場[3],國營航空公司嘉魯達印尼航空有 33 條國內
及 18 條國際航線,另一家國營航空麥巴迪航空則以國內線為主,另有數十多家私營航空公司
[175][176]
,國際機場也有直航至許多國家,但首都雅加達的交通十分混亂[177]。

高鐵[编辑]
主条目:印尼高速鐵路
印尼高速鐵路的計劃於 2015 年 7 月公佈[178]。這個印尼首條高鐵的路線連接首都雅加達和西
爪哇省的城市萬隆,全長 150 公里,並有可能再延長至印尼第二大城,東爪哇省的泗水[179]。

人口[编辑]
主条目:印度尼西亚人口

巴厘孩童,印度尼西亞約有 300 個民族。


根據 2010 年人口普查,印度尼西亞有 2.376 億人口[180],为世界第四人口大国,人口成長率
為 1.9%[181],全國有 58%的人口居於爪哇島[180],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島嶼[129]。雖於 1960 年
代起已實施家庭計划,但 2020 年及 2050 年人口分別將達 2.65 億及 3.06 億人[182]。

民族[编辑]
主条目:印度尼西亞民族和印尼排華事件
印度尼西亞約有 300 多个民族及 742 種語言及方言[183][184]。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為南島語族
後裔,所使用的語言可追溯至發源於臺灣的原始南島語系,另一個較大族群為美拉尼西亞
人,居住於印度尼西亞東部[38][126][185]。爪哇族為最大族群,占印度尼西亞 42%的人口,在政
治及文化上皆居優勢地位[18],巽他族、马都拉族及马来族為最大的非爪哇族群[u],印度尼西亞
華人則是具有影響力的少數族群,僅占 3%的人口[v],但國家大多數商業及財富都由印度尼西
亞華人掌控[187][188],但此情況也造成許多負面觀感,並發生针对华人的种族屠杀[189][190][191]
[192]
。印度尼西亞人對國家的認同感體現在強烈的地區身分上[193]。社會整體尚屬和諧,惟社
會、宗教及族群上的緊張曾引起暴力行為[w][195][196]。

語言[编辑]
主条目:印度尼西亞語言
印度尼西亞官方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為由通用於廖內群島、柔佛和麻六甲海峽的馬來語為
基礎所發展的語言[197],基本詞彙與語法結構和馬來語相同[198]。學校內廣泛教授印度尼西亞
語,因此幾乎所有印度尼西亞人皆能說印度尼西亞語,在商業、政治、國家媒體、教育及學
術等各方面。印度尼西亞語的概念由國家主義者於 1920 年代提倡,於獨立宣言中明訂為官方
語言並定名為 Bahasa Indonesia。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至少都能使用數百種方言及地區語言
中的一種,且通常為母語。由於爪哇族為最大族群,因此爪哇語為最廣泛使用的方言[3]。而在
巴布亞,在 270 萬人口中即有超過 270 種的巴布亞及南島語系語言[199]。

宗教[编辑]
主条目:印度尼西亞宗教
印度尼西亞無國教,但規定公職人員不可以持無神論,一定要信仰宗教(潘查希拉,印度尼
西亞建国五项原则,第一条),不然将被視為共產黨(在印度尼西亞,共产主义等相关行
为,是非法的)。雖然印度尼西亞憲法明定宗教自由[200],但政府僅承認 6 種宗教:伊斯蘭
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及儒教[201]。印度尼西亞雖然不是伊斯蘭國家[x],但為
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根據 2000 年人口普查,86.1%人口信奉伊斯蘭教[3]。大多數
穆斯林屬遜尼派,基督教約佔 9%,印度教 3%,佛教、儒教和原始拜物教約佔 2%,大多數
印度教徒為巴厘人,大部分佛教徒為華人[202]。雖然印度教及佛教為少數宗教,但皆影響印度
尼西亞的文化;由於穆斯林商人的影響,伊斯蘭教最初於 13 世紀採行於北蘇門答臘,至 16
世紀成為各地區的優勢宗教[203];天主教則由早期葡萄牙殖民者及傳教士傳入[204][205];而新教
則於荷蘭殖民時期由荷蘭加爾文主義及信義宗傳教士於殖民期間傳入[206][207][208]。大多數印度
尼西亞人—如爪哇阿邦安[y][210]、巴厘印度教及達雅基督教—較少注重宗教正統性,而常與當
地風俗及信仰綜攝[211]。

教育[编辑]
印度尼西亞國家大學

印度尼西亞義務教育為 9 年,未來將延伸至 12 年,但其義務教育的參與度仍有待進一步提


高,且小學及初中生入學後無法堅持到畢業的學生比例不低。[212]。人民識字率為
92.6%[213]。印度尼西亞學制為學前教育即幼稚園 2 年,初等教育即小學 6 年,中等教育分為
普通初中、職業初中及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分別為 3 年,共 6 年,高等教育即大學 5 年
[214]
。學校分為公、私立兩類,國立學校在中小學比例較高,而私立學校在幼稚園及大學較多
[214]
。全國共有小學約 15 萬所,中學 3 萬餘所,國立大學 77 所,私立大學 1300 餘所。著名
大學有雅加達的印度尼西亞大學、日惹的加查馬達大學、泗水的艾爾朗卡大學、萬隆的班查
查蘭大學、登巴薩的勿達雅納大學及烏戎潘當(望加錫)的哈沙努丁大學等[215]。

都市[编辑]
印度尼西亞都市人口占佔總人口約 44.6%[216],都市人口年增率約 1.7%[3]。最大城市雅加達人
口超過 900 萬人[217],包括城市周邊的雅茂德丹勿[z](Jabodetabek)地區人口則超過 2,800 萬
人[218],雅加達為印度尼西亞政治、文化、交通及工商業中心,中央政府機構、國會、各國駐
印度尼西亞大使館、多數外商辦事處等皆設於雅加達[219]。

文化[编辑]
印度尼西亞國內有超過 300 個種族,每個種族都有其不同文化[220],且有數個世紀的歷史,並
受到印度、阿拉伯、中國、馬來及歐洲文化影響[221]。傳統爪哇及巴厘舞蹈包括印度教文化及
神話的觀點[222]。印度尼西亞建築風格受印度建築影響最深,但也不乏中國、阿拉伯及歐洲建
築風格的影響。

體育[编辑]
印度尼西亞體育一般而言以男性為主,觀眾常參與非法賭注[223]。羽球及足球為最熱門的體育
活動,印度尼西亞國家羽毛球隊自 1949 年起在 27 屆汤姆斯杯羽球賽中獲 13 次冠軍,於羽球
在 1992 年後成為奧運項目後亦取得許多獎牌,在尤伯杯也曾獲 3 次冠軍;藤球為傳統運動之
一。
2018 年 8 月 18 日,雅加达和巨港與萬隆联合举办了第 18 届亚运会。[224]

飲食[编辑]
印度尼西亞食物,包括烤魚、nasi timbel(大米包在香蕉葉裡)、參巴醬、炸丹貝及豆腐以及 sayur
asem(酸味蔬菜湯)。

印度尼西亞飲食在各地稍有不同,以中國、歐洲、中東及印度料理為基礎。米食為主食,搭
配蔬菜與肉等小菜。香料(尤其是辣椒)、椰浆、魚肉、雞肉為常用的食材[aa]。烹煮方式以
煎、烤、炸為主[225]。

藝術[编辑]

哇揚戲(皮影戲)中的哇揚布爾哇(Wayang Purwa),途中描述般度的五個兒子,由左而右分別為怖軍、
阿周那、堅戰、無種及偕天。

印度尼西亞傳統音樂打擊樂器居重要地位,各部族的音樂通常與舞蹈相關[226],甘美蘭為印度
尼西亞好傳統音樂風格[227],在外來文化影響下,發展出與外來音樂結合的風格如格朗章[ab]
(Kroncong)、當杜特(Dangdut)等。現代音樂曲風大致以搖滾、藍調、流行、節奏藍調
為主。由於語言及文化相近,印度尼西亞的音樂在馬來西亞、汶萊及新加坡等周邊國家相當
普及。
印度尼西亞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元、豐富,各部族、地區的舞蹈各具特色。風格上,爪
哇、巴厘的舞蹈悠慢、細膩,蘇門答臘較為熱情、輕快,加里曼丹相對較為粗獷、簡單[229]。
在戲劇方面,以哇揚戲(Wayang Kulit)最流行[230],「哇揚」一詞在爪哇語意為影子[231],哇
揚戲主要指皮影戲,而另有以人演出的人哇揚及操縱木偶的木偶哇揚。皮哇揚及人哇揚多取
材自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及《羅摩衍那》;而木偶哇揚以伊斯蘭教傳教故事為主[232]。
蘇卡諾執政時期印度尼西亞管制外國電影進口[233],於蘇哈托執政時也對電影進行審查[234]。印
度尼西亞電影工業在 1980 年代達到高峰[235],但至 1990 年代初期即大幅衰退[236]。於 2000 年
至 2005 年間,印度尼西亞電影數量穩定成長[235]。

文學[编辑]
穆尔塔图里的作品《马格斯·哈弗拉尔》的封面

印度尼西亞最早的文學屬民間口頭文學,包括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動物故事、民歌及民謠
等[237],保有長久的口头传统,有助於保存自身文化及發展特色[238]。古典文學形式相當多樣,
如每首 4 句的詩歌「板頓」(pantum)、傳記體「希卡雅特」(Hikayat)及長敘事體詩「沙
依爾」(Syair)等[237]。現代文學中,包括描述荷蘭殖民地情形的荷蘭作家穆尔塔图里和無產
階級作家及印度尼西亞著名小說家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239][240]等。

媒體[编辑]
過去於蘇加諾主政時期(1962-1967 年),設有資訊監管部門控制國內媒體及限制外國媒體,蘇
加諾下台後,該機構被廢除,媒體自由也有顯著提升。電視市場除國營的印度尼西亞電視台
外,另有 10 家全國性商業電視公司及數家地區性電視公司;廣播方面有國營的印度尼西亞共
和國廣播電台,另有 100 個地方政府廣播電台及 400 多個私營廣播電台[241]。報紙以天主教界
主辦的《羅盤報》(Kompas)發行量最高,另有《社會使者報》、《獨立報》等,英文報方
面有《雅加達郵報》、《印度尼西亞時報》、《印尼觀察報》等,中文報有《國際日報》、
《千岛日报》、《印尼商報》、《新生日報》、《和平日報》、《世界日報》等[242]。

婆羅浮屠

建築[编辑]
由於印度尼西亞位處赤道,氣候濕熱,許多建築物不建邊牆,助於通風及散熱,用以遮陽及
擋雨的屋頂使用的材料相當多樣,在農村使用木板片、棕櫚或泥製瓦片,城市則採用紅瓦片
[243]
。宗教建築以佛教的婆羅浮屠(前世界七大奇景)和印度教的普蘭巴那最為著名,兩者都
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列的世界文化遺產。
注释[编辑]
1. ^ 望加錫為 127 V、220 V
2. ^ 多數人用「印尼」
3. ^ 亦有以「萬島之國」稱之[9]
4. ^ 這句話出自印度尼西亞神話,傳說有一位每天吃人的國王普魯
沙,因而百姓生活在惶恐中,武士蘇達索瑪十分同情人民的處境,
表示願意代替百姓受死,但國王多次企圖殺害蘇達索瑪未果,最
後,兩人展開決鬥,打鬥中,濕婆神進入國王的身體,佛陀則進入
武士的身軀,戰事膠著許久,最後梵天神介入,以 Bhinneka
Tunggal Ika 提醒雙方外表雖然相異,但卻是一體的,呼籲雙方停止
戰鬥
5. ^ 另有認為意為「水之島[23]」或「海之島」
6. ^ 荷蘭軍隊經常忙於爪哇平息各地動亂,包括地方領袖如中爪哇的
蒂博尼哥罗王子、中蘇門答臘的伊玛目·朋佐尔及摩鹿加的巴蒂穆拉
等,另外在亞齊 30 年的血腥戰爭也削弱並受阻荷蘭殖民地軍隊。[55]
7. ^ 印度尼西亞長久流傳著預言:「來自東北方的黃孔雀將驅逐藍眼
的白水牛,公正之王終將降臨人間」,日本人宣傳自己為趕跑荷蘭
人(白水牛)的黃孔雀[57]。
8. ^ Gerakan Tiga A,鼓吹「日本為亞洲的領導、保護者及光明」
9. ^ 此為第一次警察行動,又稱「生產行動」(Operasi Produk)
10. ^ 此為第二次警察行動,又稱「烏鴉行動」(Operasi Gagak)
11. ^ In 1998 年、1999 年、2000 年及 2001 年
12. ^ 改革包括防堵行政部門介入法令制定、人民代表會議中所有議員
皆由選舉產生(軍方代表保障席次制度已被移除)以及議員享有基
本權利保障。[89]
13. ^ 於 2001 年修憲後,人民代表會議由 33 省各選出 4 名無黨派代表
所組成。
14. ^ 又譯作民主鬥爭黨[99]
15. ^ 又譯作繁榮正義黨[99]
16. ^ 又譯作民族振興黨[99]
17. ^ 印度尼西亞曾於 1965 年 1 月 20 日短暫退出聯合國,作為回應馬
來西亞擔任該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非常任理事國,而後於 1966 年 9
月 19 日宣布加入並全面與聯合國合作並參與相關事務,於同年 9 月
28 日獲准加入。
18. ^ 省長及副省長為日惹及帕庫阿拉姆蘇丹後裔,類似於蘇丹統治
(伊斯蘭教君主制度)。[123]
19. ^ 部分自治方案係在巴布亞人民議會導入巴布亞部落習俗的仲裁者
及代表,但在法案的執行上被批評過於敷衍且不完善。
20. ^ 由於過度管制及依賴石油出口,於 1980 年代石油價格跌落時經濟
成長趨緩,1981 年至 1988 年間年經濟成長率為 4.3%,後於 1980
年代末期已入一系列經濟改革,包括印尼盾貶值以加強出口競爭力
及撤銷對財政部門的管制。[156]
21. ^ 較重要的少數族群如華人、印度人、歐洲人及阿拉伯人大多居住
於城市中。
22. ^ Johnston 指出在 2.1 億人口中,華人比例低於 1%,許多社會學家
認為此為嚴重低估,認為印度尼西亞華人於 6 至 7 百萬人之間。中
華民國(臺灣)僑委會公布資料印度尼西亞華人 7,776,000 人,其
中 207,000 來自臺灣。[186]
23. ^ 國內移民(包括官方移民計畫)造成暴力衝突,如於西加里曼丹
達雅族曾屠殺數百名移民至加里曼丹的馬都拉族人,另外再摩鹿
加、中蘇拉威西、巴布亞及西巴布亞部分地區皆有衝突發生。[194]
24. ^ 此係指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並以伊斯蘭教法為政府基礎架
構的國家
25. ^ Abangan,為爪哇族的穆斯林[209]
26. ^ 約與大雅加達範圍吻合
27. ^ 相較於越南及泰國以醃製方式處理食物,印度尼西亞食物的調味
相對簡單且基本,並單獨處理。
28. ^ 又譯作克朗莊[228]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英文)Indonesia Country Studies. US Library of


Congress. [2012-09-06].
2. ^ Vickers 2005,第 117 页
3. ^ 跳转至: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3.12 (英文)Indonesia. 
CIA. [2011-04-10].
4. ^ countrymeters.info. 人口时钟 - 印尼目前的人口.
countrymeters.info.
5. ^ 跳转至:5.0 5.1 5.2 (英文)[楠榜 Electric Current Information for
Indonesia] 请检查|url=值 (帮助). trade.gov. [2012-08-03].
6. ^ 跳转至:6.0 6.1 6.2 6.3 Indonesi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October 2016 [2017-
03-19].
7.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8. ^ (英文)Information on Indonesia ASEM Development conference
II: Towards an Asia-Europe partnership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DF). [2012-09-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 2013-
03-09).
9. ^ 梁敏和、孔遠志 2002,第 1 页
10. ^ 李美賢 2005,第 4 页
11. ^ 跳转至:11.0 11.1 11.2 11.3 11.4 11.5 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
印度尼西亞歷史。
12. ^ 陳鵬 1991,第 140 页
13. ^ 跳转至:13.0 13.1 溫北炎、鄭一省 2006,第 1 页
14. ^ 劉必權 2004,第 7 页
15. ^ 湯平山、許利平 2005,第 3 页
16. ^ (英文)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Imf.org. [2012-07-23].
17. ^ (英文)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Imf.org. [2012-07-23].
18. ^ 跳转至:18.0 18.1 Kingsbury 2003,第 131 页
19. ^ 跳转至:19.0 19.1 (英文)Poverty in Indonesia: Always with them. The
Economist. [2006-12-26].
20. ^ (英文)Correction: Poverty in Indonesia. The Economist. 2006-
10-05 [2012-09-06].
21. ^ 跳转至:21.0 21.1 (英文)Don't count on a Suharto accounting. 亞洲時
報在線. 香港.
22. ^ 跳转至:22.0 22.1 Tomascik 1996
23. ^ 湯平山、許利平 2005,第 IX 页
24. ^ 劉必權 2004,第 1 页
25. ^ 跳转至:25.0 25.1 (印尼文)Asal Usul Nama Indonesia. Pikiran
Rakyat. [2006-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06-12-15).
26. ^ Earl 1850,第 119 页
27. ^ Logan 1850,第 4:252–347 页
28. ^ Earl 1850,第 254、277-278 页
29. ^ 跳转至:29.0 29.1 Justus M van der Kroef 1951,第 166–71 页
30. ^ Choi 2007,第 48 页
31. ^ (英文)Finding showing human ancestor old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offers new insights into evolution. Terradaily.com. [2006-
12-26].
32. ^ Pope 1988,第 43-77 页
33. ^ Whitten 1996-1,第 309-312 页
34. ^ Pope 1983,第 4988–4992 页
35. ^ de Vos 1994,第 4988–4992 页
36. ^ (英文)The Great Human Migration. [2012-09-06].
37. ^ (英文)Evidence of 42,000 year old deep sea fishing revealed.
Pasthorizonspr.com.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13-05-
15).
38. ^ 跳转至:38.0 38.1 Taylor 2003,第 5-7 页
39. ^ Taylor 2003,第 8-9 页
40. ^ Taylor 2003,第 15-18 页
41. ^ Taylor 2003,第 3、9-11、13-15、18-20、22-23 页
42. ^ Vickers 2005,第 18-20、60、133-134 页
43. ^ Brown 2003,第 13 页
44. ^ 李美賢 2005,第 23 页
45. ^ 跳转至:45.0 45.1 李美賢 2005,第 25 页
46. ^ Taylor 2003,第 22-26 页
47. ^ Ricklefs 1991,第 3 页
48. ^ 李美賢 2005,第 27 页
49. ^ 跳转至:49.0 49.1 李美賢 2005,第 26-29 页
50. ^ Peter Lewis & 1982 pp47-61
51. ^ Ricklefs 1991,第 3-14 页
52. ^ Ricklefs 1991,第 12-14 页
53. ^ Ricklefs 1991,第 22-24 页
54. ^ Ricklefs 1991,第 24 页
55. ^ Schwartz 1999,第 3-4 页
56. ^ Oostindie & Paasman 1998,第 349–55 页
57. ^ 跳转至:57.0 57.1 李美賢 2005,第 139 页
58. ^ (英文)Indonesia: World War II and the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1942–50;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42–45. 美
國國會圖書館. 1992.
59. ^ 李美賢 2005,第 140-141 页
60. ^ Dower 1986
61. ^ HJ Van Mook 1949,第 274-85 页
62. ^ 跳转至:62.0 62.1 Charles Bidien 1945,第 345-8 页
63. ^ Taylor 2003,第 325 页
64. ^ Reid 1973,第 30 页
65. ^ 陳鴻瑜 2008,第 363 页
66. ^ 李美賢 2005,第 150 页
67. ^ 李美賢 2005,第 151 页
68. ^ 李美賢 2005,第 153 页
69. ^ Robert Cribb & Colin Brown 1997,第 28 页
70. ^ 李美賢 2005,第 154 页
71. ^ (英文)Indonesian War of Independence.
globalsecurity.org. [2012-09-06].
72. ^ (英文)Indonesia's 1969 Takeover of West Papua Not by "Free
Choice". 喬治華盛頓大學國家安全檔案館.[2012-09-06].
73. ^ Ricklefs 1991,第 237-280 页
74. ^ Friend 2003,第 107-109 页
75. ^ (英文)Chris Hilton. Shadowplay (紀錄片). Vagabond Films and
Hilton Cordell Productions. 2001.
76. ^ Ricklefs 1991,第 280-283、284、287-290 页
77. ^ (英文)40 Years Later: The Mass Killings in Indonesia.
counterpunch.org. [2006-11-12].
78. ^ Robert Cribb 2002,第 550-563 页
79. ^ John D. Legge 1968,第 40-47 页
80. ^ (英文)Indonesia: Coup and Counter Reaction. 美國國家檔案
局.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04-07-01).
81. ^ Vickers 2005,第 163 页
82. ^ Slater 2004,第 70 页
83. ^ Delhaise 1998,第 123 页
84. ^ (英文)President Suharto resigns. BBC. [2006-11-12].
85. ^ (英文)Burr, W.; Evans, M.L. Ford and Kissinger Gave Green
Light to Indonesia's Invasion of East Timor, 1975: New Documents
Detail Conversations with Suharto. 喬治華盛頓大學國家安全檔案
館. [2006-09-17].
86. ^ (英文)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美国国务
院. [2006-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11-07-16).
87. ^ (英文)Religious Ironies in East Timor. trincoll.edu. 2000 [2006-
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07-01-07).
88. ^ (英文)Aceh rebels sign peace agreement. BBC.[2006-12-12].
89. ^ 跳转至:89.0 89.1 89.2 Susi Dwi Harijanti and Tim Lindsey 2006,第 138-
150 页
90. ^ 跳转至:90.0 90.1 90.2 溫北炎、鄭一省 2006,第 55 页
91. ^ 劉必權 2004,第 3 页
92. ^ (英文)The Carter Center 2004 Indonesia Election
Report (PDF) (新闻稿). The Carter Center. 2004[2006-12-13].
93. ^ 溫北炎、鄭一省 2006,第 61 页
94. ^ 跳转至:94.0 94.1 溫北炎、鄭一省 2006,第 56 页
95. ^ (印尼文) People's Consultative Assembly(MPR-
RI). Ketetapan MPR-RI Nomor II/MPR/2000 tentang Perubahan
Kedua Peraturan Tata Tertib Majelis Permusyawaratan Rakyat
Republik Indonesia (PDF).[2006-09-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
2011-07-21).
96. ^ 跳转至:96.0 96.1 96.2 96.3 (英文)Background Note: Indonesia. U.S.
Library of Congres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2-09-06]. (原
始内容存档于 2011-08-21).
97. ^ 跳转至:97.0 97.1 (英文)Country Profile: Indonesia (PDF). U.S Library
of Congress. [2006-12-09].
98. ^ 溫北炎、鄭一省 2006,第 64 页
99. ^ 跳转至:99.0 99.1 99.2 湯平山、許利平 2005
100. ^ (印尼文) Pemilu 2009 Dalam Angka ( (PDF). Komisi Pemilihan
Umum. January 2010 [2012-07-27].
101. ^ (印尼文) Fraksi: Tata Tertib DPR RI Mengenai Fraksi.
People's Representative Council website. [2009-11-24]. (原始内
容存档于 2009-10-04).
102. ^ 溫北炎、鄭一省 2006,第 69-71 页
103. ^ (英文)Onishi, Norimitsu. Indonesia's Voters Retreat From
Radical Islam. New York Times. 2009-04-24[2009-05-14].
104. ^ (英文)Shulman, Robin. Indonesia Holds Fast To Secular
Politics. Washington Post. 2009-04-09[2009-05-15].
105. ^ (英文)Wong, Kristina. abc NEWS Poll: Obama's Popularity
Lifts U.S. Global Image. USA: ABC.[2011-10-23].
106. ^ 跳转至:106.0 106.1 溫北炎、鄭一省 2006,第 152 页
107. ^ 李美賢 2005,第 167 页
108. ^ (英文)Indonesia – Foreign Policy. U.S. Library of Congress.
U.S. Library of Congress. [2007-05-05].
109. ^ (英文)Commemoration of 3rd anniversary of bombings.
Melbourne: The Age Newspaper. AAP.[2012-07-24]. (原始内容存
档于 2008-04-01).
110. ^ (英文)Travel Warning: Indonesia (新闻稿). US Embassy,
Jakarta. 2005-05-10 [2006-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06-11-
11).
111. ^ (英文)Chew, Amy. Indonesia military regains ground. CNN
Asia. [2007-04-24].
112. ^ Friend 2003,第 473-475、484 页
113. ^ Friend 2003,第 270-273、477-480 页
114. ^ (英文)Indonesia flashpoints: Aceh. BBC News (BBC).[2007-
05-20].
115. ^ (英文)Indonesia agrees Aceh peace deal. BBC News
(BBC). [2007-05-20].
116. ^ (英文)Harvey, Rachel. Indonesia starts Aceh withdrawal. BBC
News (BBC). [2007-05-20].
117. ^ (英文)Lateline TV Current Affairs. Sidney Jones on South
East Asian conflicts (PDF).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mmission.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06-09-18).
118. ^ (英文)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Papua: Answer to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PDF).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原
始内容 (PDF)存档于 2006-09-18).
119. ^ 湯平山、許利平 2005,第 29 页
120. ^ 溫北炎、鄭一省 2006,第 82 页
121. ^ Michelle Ann Miller 2004,第 333-351 页
122. ^ 劉必權 2004,第 81 页
123. ^ (英文)Elucidation on the Indonesia Law No. 22/1999
Regarding Regional Governance. People's Representative Council
(1999). Chapter XIV Other Provisions, Art. 122; Indonesia Law No.
5/1974 Concerning Basic Principles on Administration in the
RegionPDF (146 KB) (translated version). The President of Republic
of Indonesia (1974). Chapter VII Transitional Provisions, Art. 91)
124. ^ (英文)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新闻
稿).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6-10-05].
125. ^ (英文)Hendriawan. Indonesia Regions. Indonesia Business
Directory. [2007-04-24].
126. ^ 跳转至:126.0 126.1 Witton 2003,第 139、181、251、435 页
127. ^ (英文)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Rank Order Area.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06-11-03].
128. ^ (英文)Population density – Persons per km2 2006. Photius
Coutsoukis. [2006-10-04].
129. ^ 跳转至:129.0 129.1 (英文)Calder, Joshua. Most Populous Islands.
World Island Information. [2006-09-26].
130. ^ (英文)Republic of Indonesia. Encarta. Microsoft. (原始内容
存档于 2009-11-01).
131. ^ (英文)Volcanoes of Indonesia. Global Volcanism Program.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007-03-25].
132. ^ (英文)The Human Toll. UN Office of the Special Envoy for
Tsunami Recovery. United Nations.[2007-03-25]. (原始内容存档
于 2007-05-19).
133. ^ Whitten 1996-2,第 95-97 页
134. ^ 溫北炎、鄭一省 2006,第 5 页
135. ^ (英文)About Jakarta And Depok. University of Indonesia.
University of Indonesia. [2007-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06-05-
04).
136. ^ Lester 1997,第 7 页
137. ^ (英文)Indonesia's Natural Wealth: The Right of a Nation and
Her People. Islam Online. [2006-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06-
10-17).
138. ^ (英文)Globalis-Indonesia. Globalis, an interactive world map.
Global Virtual University. [2007-05-14].
139. ^ (英文)Indonesia. InterKnowledge Corp.[2006-10-06].
140. ^ (英文)Lambertini, A Naturalist's Guide to the Tropics, excerpt.
Press.uchicago.edu. [2011-04-10].
141. ^ (英文)Tamindael, Otniel. Coral reef destruction spells
humanitarian disaster. Antara news. [2011-05-30].
142. ^ 跳转至:142.0 142.1 (英文)Jason R. Miller. Deforestation in Indonesia
and the Orangutan Population. TED Case Studies. [2007-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07-08-11).
143. ^ (英文)Higgins, Andrew. A climate threat, rising from the soil.
The Washington Post. [2009-12-11].
144.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Leucopsar rothschildi.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08.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2010[2011-12-02].
145. ^ (英文)Massicot, Paul. Animal Info – Indonesia. Animal Info –
Information on Endangered Mammals.[2007-08-14].
146. ^ van Strien, N.J., Steinmetz, R., Manullang, B., Sectionov, Han,
K.H., Isnan, W., Rookmaaker, K., Sumardja, E., Khan, M.K.M. &
Ellis, S. Rhinoceros sondaicu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Version 2008.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2008 [2008-11-28].
147. ^ (印尼文)Perkembangan Beberapa Indikator Utama Sosial-
Ekonomi Indonesia Oktober 2009 (PDF). Jakarta: Badan Pusat
Statistik: 13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 2012-11-19).
148. ^ (英文)Economy of Indonesia. State.gov.[2011-04-10]. (原始
内容存档于 2011-08-21).
149. ^ (英文)What is the G-20. G-20.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
于 2011-05-04).
150. ^ (英文)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Imf.org. [2012-07-12].
151. ^ (英文)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Imf.org. [2012-07-22].
152. ^ (英文)RI's Foreign Debts Safe.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
于 2012-03-24).
153. ^ (英文)Indonesia Economy Profile 2011.
Indexmundi.com. [2011-04-10].
154. ^ (英文)Indonesia - AGRICULTURE. Countrystudies.us.[2011-
04-10].
155. ^ (英文)Clearinghouse Countries: Indonesia.
Childpolicyintl.org. [2011-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11-04-10).
156. ^ 跳转至:156.0 156.1 156.2 Schwarz 1994,第 52-57 页
157. ^ 跳转至:157.0 157.1 (英文)Indonesia: Country Brief.
web.worldbank.org.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12-10-
09).
158. ^ (英文)Historical Exchange Rates. oanda.com.[2010-04-28].
159. ^ (英文)Policy research. 透明国际. [2012-07-23]. (原始内容存
档于 2008-02-26).
160. ^ (英文)2010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透明国际.[2011-04-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11-07-24).
161. ^ (英文)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國際貨幣
基金組織. [2011-04-10].
162. ^ (英文)Monetary Policy Report Quarter IV / 2010 – Central
Bank of Republic of Indonesia. Bi.go.id.[2011-04-10]. (原始内容存
档于 2011-06-28).
163. ^ (英文)Indonesia's economy continues to surprise. East Asia
Forum. [2011-04-10].
164. ^ (英文)IMF Survey: Indonesia's Choice of Policy Mix Critical to
Ongoing Growth.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04-10].
165. ^ (英文)Indonesian Economy Grows at Top Clip Since '90s.
english.kompas.com. [2011-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12-02-
10).
166. ^ (英文)Fitch Upgrades Indonesia's Rating to Investment
Grade. thejakartaglobe.com. [2011-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12-01-08).
167. ^ (英文)After Malaysia, RI seeks similar pact with S. Arabia. 雅
加达邮报. 2011-08-19 [2011-08-29].
168. ^ (英文)Indonesia Among the World's Top 10 Remittance
Receivers. Embassyofindonesia.org.[2011-08-29]. (原始内容存档
于 2011-09-27).
169. ^ (印尼文)Carrefour Indonesia. carrefour.co.id.[2012-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12-07-25).
170. ^ 【調查報導追蹤】《Tempo》:海上奴工的數目,遠比台灣官
方數字多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2017-03-14].
171. ^ (英文)Indonesia Launches First Inter-Island Bridge.
tempointeractive.com. [2009-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12-02-
22).
172. ^ 湯平山、許利平 2005,第 133 页
173. ^ 劉必權 2004,第 26 页
174. ^ 跳转至:174.0 174.1 湯平山、許利平 2005,第 134 页
175. ^ (印尼文)Scheduled Commercial. Directorate General of Civil
Aviation. [2012-07-26].
176. ^ (印尼文)Non Scheduled Commercial. Directorate General of
Civil Aviation. [2012-07-26].
177. ^ (英文)Jakarta begins river boat service.
news.bbc.co.uk. [2012-09-06].
178. ^ INDONESIA PRESS-Govt to hold "beauty contest" for high-
speed train project - Jakarta Globe. Daily Mail. 2015-07-14 [2015-
10-01].
179. ^ 印尼叫停雅万高铁 或为雅加达-泗水高铁试水. 2015-10-
01 [2015-10-04].
180. ^ 跳转至:180.0 180.1 (印尼文)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Census
2010 (PDF). Badan Pusat Statistik. [2011-01-17].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 2010-11-13).
181. ^ (英文)Fifty years needed to bring population growth to zero.
Waspada.co.id. [2011-04-10].
182. ^ (英文)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0). Annual
Population.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12-06-07).
183. ^ (英文)An Overview of Indonesia. Living in Indonesia, A Site
for Expatriates. Expat Web Site Association. [2006-10-05].
184. ^ (英文)"Bahasa Indonesia" and languages of Indonesia (PDF).
UNIBZ –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Free University of
Bozen. [2006-07-17].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 2006-09-21).
185. ^ Dawson 1994,第 7 页
186. ^ Overseas Compatriot Affairs Commission 2007,第 11-13 页
187. ^ Schwarz 1994,第 53,80-81 页
188. ^ Friend 2003,第 85-87、164-165、233-237 页
189. ^ (英文)Indigenous Cul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onesia. 新德里:英迪拉·甘地國家藝術中心.[2006-09-17]. (原始
内容存档于 2006-11-13).
190. ^ (英文)S. Long. The Overseas Chinese. Prospect
Magazine. [2011-04-10].
191. ^ (英文)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 of Suharto's resignation
for Chinese Indonesians. Worldwide HuaRen Peace
Mission. [2006-09-26].
192. ^ (印尼文)Bhinneka Tunggal Ika Belum Menjadi Kenyataan
Menjelang HUT Kemerdekaan RI Ke-59. 雅加達:印尼國家法律委
員會.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06-11-13).
193. ^ Ricklefs 1991,第 256 页
194. ^ (英文)Migration & Conflict in Indonesia (PDF).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pulation. [2006-09-17]. (原始内
容 (PDF)存档于 2006-09-21).
195. ^ (英文)Kalimantan The Conflict. 哈佛大學.[2007-01-07]. (原始
内容存档于 2009-12-12).
196. ^ (印尼文)Proposal Pemecahan Masalah Kerusuhan di
Ambon (PDF). Fica-Net. [2006-09-29].
197. ^ 梁敏和、孔遠志 2002,第 138 页
198. ^ 溫北炎、鄭一省 2006,第 17 页
199. ^ (英文)Ethnologue report for Indonesia(Papua).
Ethnologue.com. [201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09-01-06).
200. ^ (英文)The 1945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US-
ASEAN. [2006-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06-01-09).
201. ^ (英文)Yang, Heriyanto. The History and Legal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in Post Independence Indonesia(PDF).
Religion. [2006-10-02].
202. ^ (英文)Indonesia – Buddhism. U.S. Library of
Congress. [2006-10-15].
203. ^ (英文)Indonesia – Islam. U.S. Library of Congress.[2006-10-
15].
204. ^ Ricklefs 1991,第 25、26、28 页
205. ^ (英文)1500 to 1670: Great Kings and Trade Empires. Sejarah
Indonesia. [2007-04-25].
206. ^ Ricklefs 1991,第 28,62 页
207. ^ Vickers 2005,第 22 页
208. ^ Goh 2005,第 80 页
209. ^ Murray 1992,第 xi 页
210. ^ 湯平山、許利平 2005,第 167 页
211. ^ Magnis-Suseno 1997,第 15-18 页
212. ^ (中文)印尼雅加達義務教育增至 12 年. 新華網.[2012-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17-03-05).
213. ^ (英文)International Human Development Indicators - UNDP.
UNDP,International Human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2-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13-05-10).
214. ^ 跳转至:214.0 214.1 湯平山、許利平 2005,第 141 页
215. ^ 湯平山、許利平 2005,第 145 页
216. ^ (英文)International Human Development Indicators - UNDP.
hdrstats.undp.org. [2012-08-06].
217. ^ (英文)After census city plans for 9.5 million. Jakarta
Pos. [2012-08-06].
218. ^ (印尼文)Publikasi Provinsi dan Kabupaten Hasil Sementara
SP2010. Bps.go.id. [2011-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10-10-13).
219. ^ 劉必權 2004,第 35 页
220. ^ 梁敏和、孔遠志 2002,第 337 页
221. ^ 梁敏和、孔遠志 2002,第 339 页
222. ^ 梁敏和、孔遠志 2002,第 206-209 页
223. ^ Witton 2003,第 103 页
224. ^ Ade Irma Junida. Tiga kota jadi tuan rumah Asian Games
2018. Antara. 2014-09-21 [2014-09-22] (印度尼西亚语).
225. ^ 梁敏和、孔遠志 2002,第 263 页
226. ^ 梁敏和、孔遠志 2002,第 199-201 页
227. ^ Lentz 1965,第 5 页
228. ^ 湯平山、許利平 2005,第 153 页
229. ^ 梁敏和、孔遠志 2002,第 205-206 页
230. ^ 湯平山、許利平 2005,第 154 页
231. ^ Mair 1988,第 58 页
232. ^ 梁敏和、孔遠志 2002,第 213-216 页
233. ^ 湯平山、許利平 2005,第 155 页
234. ^ Sen 2006,第 96-107 页
235. ^ 跳转至:235.0 235.1 (印尼文)Kristianto, JB. Sepuluh Tahun Terakhir
Perfilman Indonesia. kompas.com.[2010-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
2008-01-13).
236. ^ (印尼文)Kondisi Perfilman di Indonesia(The State of The
Film Industry in Indonesia). Panton.[2010-08-02]. (原始内容存档
于 1999-12-21).
237. ^ 跳转至:237.0 237.1 梁敏和、孔遠志 2002,第 158-160 页
238. ^ (英文)Czermak, Karen. Preserv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Indonesia (PDF). SIL 國際. [2007-07-04]. (原始内
容 (PDF)存档于 2007-07-09).
239. ^ Vickers 2005,第 3-7 页
240. ^ Friend 2003,第 74、180 页
241. ^ 湯平山、許利平 2005,第 158 页
242. ^ 湯平山、許利平 2005,第 157 页
243. ^ 湯平山、許利平 2005,第 184-186 页

来源[编辑]
書籍

 Murray, Alison, No Money, No Honey: A study of street traders and


prostitutes in Jakart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 Mair, Victor H., Painting and Performance:Chinese picture recitation
and its Indian Genesi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8
 Sen, Krishna, Contemporary Asian Cinema, Indonesia: Screening a
Nation in the Post-New Order, Berg Publishers, 2006, ISBN 978-1-
84520-237-8
 Lentz, Donald A., The Gamelan Music of Java and Bali: An Artistic
Anomaly Complementary to Primary Tonal Theoretical Systems,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s, 1965
 Friend, T., Indonesian Destin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674-01137-6
 Ricklefs, M. C.,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1300, Second
Edition, MacMillan, 1991, ISBN 0-333-57689-6
 Schwarz, A., A Nation in Waiting: Indonesia in the 1990s, Westview
Press, 1994, ISBN 1-86373-635-2
 Taylor, Jean Gelman, Indonesia: Peoples and Historie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300-10518-5
 Vickers, Adrian,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521-54262-6
 Brown, Colin, A short history of Indonesia: the unlikely nation?, Allen &
Unwin, 2003, ISBN 1-86508-838-2
 Delhaise, Philippe F, Asia in Crisis: The Implosion of the Banking and
Finance Systems, Willey: 123, 1998, ISBN 0-471-83450-5
 Magnis-Suseno, F. 1981, Javanese Ethics and World-View: The
Javanese Idea of the Good Life, Jakarta: PT Gramedia Pustaka Utama,
1997, ISBN 979-605-406-X
 Tomascik, T; Mah, JA, Nontji, A, Moosa, MK, The Ecology of the
Indonesian Seas – Part One, Hong Kong: Periplus Editions,
1996, ISBN 962-593-078-7
 Kingsbury, Damien, Autonomy and Disintegration in Indonesia,
Routledge, 2003, ISBN 0-415-29737-0
 Dower, John W., War Without Mercy: Race and Power in the Pacific
War, Pantheon, 1986, ISBN 0-394-75172-8
 Slater, David, Geopolitics and the Post-Colonial: Rethinking North-
South Relations, London: Blackwell: 70, 2004
 Witton, Patrick, Indonesia, Melbourne: Lonely Planet, 2003, ISBN 1-
74059-154-2
 Whitten, T., The Ecology of Java and Bali, Hong Kong: Periplus
Editions Ltd, 1996-1
 Whitten, T., The Ecology of Sulawesi, Hong Kong: Periplus Editions
Ltd, 1996-2, ISBN 962-593-075-2
 Lester, Brown, R, State of the World 1997: A Worldwatch Institute
Report on Progress Toward a Sustainable Society 14th,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7, ISBN 0-393-04008-9
 Monk, K.A.; Fretes, Y., Reksodiharjo-Lilley, G., The Ecology of Nusa
Tenggara and Maluku, Hong Kong: Periplus Editions Ltd.,
1996, ISBN 962-593-076-0
 Severin, Tim, The Spice Island Voyage: In Search of Wallace, Great
Britain: Abacus Travel, 1997, ISBN 0-349-11040-9
 Dawson, B.; Gillow, J.,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Indonesia,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1994, ISBN 0-500-34132-X
 Oey, Eric, Bali 3rd, Singapore: Periplus Editions, 1997, ISBN 962-593-
028-0
 Goh, Robbie B.H., Christianity in Southeast Asia,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5, ISBN 981-230-297-2
 Witton, Patrick, World Food: Indonesia, Melbourne: Lonely Planet,
2002, ISBN 1-74059-009-0
 Brissendon, Rosemary, South East Asian Food, Melbourne: Hardie
Grant Books, 2003, ISBN 1-74066-013-7
 Shannon L., Smith; Lloyd Grayson J., Indonesia Today: Challenges of
History, Melbourne, Australia: Singapore :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1, ISBN 0-7425-1761-6
 梁敏和、孔遠志, 印度尼西亞文化與社會,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ISBN 7-301-05931-0
 溫北炎、鄭一省, 後蘇哈托時代的印度尼西亞,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6, ISBN 7-5012-2877-9
 李美賢, 印尼史-異中求同的海上神鷹, 臺北: 三民書局, 2005, ISBN 957-
14-4240-2
 李炯才, 印尼-神話與現實, 新加坡: 教育出版社, 1979
 湯平山、許利平, 印尼-赤道上的翡翠,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5, ISBN 962-937-103-0
 劉必權, 世界列國志-印度尼西亞、東帝汶,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ISBN 7211046945
 Robert Cribb; Cobin Brown, 印尼當代史, 由蔡百銓翻译 , 臺北: 國立編譯
館, 1997, ISBN 957-02-0322-6
 陳鵬, 東南亞各國民族與文化-印度尼西亞,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1 年 1
月, ISBN 7-105-01226-9
 陳鴻瑜, 印度尼西亞史, 台北: 國立編譯館, 2008, ISBN 978-986-01-3789-
7
刊物

 Overseas Compatriot Affairs Commission, Statistical Yearbook, Taipei,


2007, ISSN 0256-7857
 Oostindie, Gert; Paasman, Bert. Dutch Attitudes towards Colonial
Empires, Indigenous Cultures, and Slaves.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1998, 31 (3). doi:10.1353/ecs.1998.0021.
 de Vos, JP, Dating hominid sites in Indonesia, 科学, 1994, 266
 Pope, GG, Recent advances in far eastern paleoanthropology 電子版,
1988
 Pope, GG, Evidence on the age of the Asian Hominidae(PDF) 電子版,
1983
 Logan, James Richardson, The Ethnology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
Embracing Enquiries into the Continental Relations of the Indo-Pacific
Islanders, Journal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 and Eastern Asia (JIAEA),
1850
 Earl, George SW, On The Lea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puan,
Australian and Malay-Polynesian Nations, Journal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 and Eastern Asia (JIAEA), 1850
 Justus M van der Kroef, The Term Indonesia: Its Origin and Usag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51, 71(3): 166–
71, JSTOR 595186, doi:10.2307/595186
 Choi, Kildo; Driwantoro, Dubel, Shell tool use by early members of
Homo erectus in Sangiran, central Java, Indonesia: cut mark evidenc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7, 34, doi:10.1016/j.jas.2006.03.013
 Peter Lewis, The next great empire, Futures,
1982, 14 (1), doi:10.1016/0016-3287(82)90071-4
 Roosa, John; Nevins, Joseph, 40 Years Later: The Mass Killings in
Indonesia, CounterPunch, 2005-11-05[2006-11-12]
 Robert Cribb, Unresolved Problems in the Indonesian Killings of 1965–
1966, Asian Survey, 2002, 42 (4), doi:10.1525/as.2002.42.4.550
 HJ Van Mook, Indonesia,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9, 25 (3), JSTOR 3016666
 Charles Bidien, Independence the Issue, Far Eastern
Survey, JSTOR 3023219, doi:10.1525/as.1945.14.24.01p17062
 John D. Legge, General Suharto's New Order,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68, 44 (1), JSTOR 2613527
 Susi Dwi Harijanti and Tim Lindsey, Indonesia: General elections test
the amended Constitution and the new Constitutional Cou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itutional Law,
2006, 4 (1), doi:10.1093/icon/moi055
 Michelle Ann Miller, The Nanggroe Aceh Darussalam law: a serious
response to Acehnese separatism?, Asian Ethnicity,
2004, 5 (3), doi:10.1080/1463136042000259789

外部链接[编辑]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印度尼西亚”的内容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

維基導遊上的旅遊指南

维基学院上的學習资源

维基数据上的数据项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
关的多媒体资源:
分類:印度尼西亚

元維基上的相關信
息:
印度尼西亚(英
文)

 东南亚主题

政府

 (印尼文)印度尼西亚政府
 (印尼文)印度尼西亞國家秘書處
 (印尼文)統計資料中心
概况

 《世界概况》上有关印度尼西亚的条目
 印度尼西亚(UCB 圖書館政府資訊)
地图及卫星照片
 地理坐标: 6°10.5′S 106°49.7′E / 6.1750°S 106.8283°E 坐
标: 6°10.5′S 106°49.7′E / 6.1750°S 106.8283°E
 (英文)  維基媒體的印度尼西亚地圖集 
 Google 地图
  OpenStreetMap 上有關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信息
[显
 查
 论
 编
印度尼西
[显
 查
 论
 编

[显示
國際組
[显
 查
 论
 编
大洋
WorldCat Identities
BNF: cb15323043s (data)
FAST: 1209242
GND: 4026761-1
HDS: 003408
ISNI: 0000 0004 0392 1382
规范控制 
LCCN: n80083633
NARA: 10035695
NDL: 00871922
NKC: ge129385
NNL: 000980148
SUDOC: 026385864
VIAF: 125405737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 <ref group="註"> 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 <references g


roup="註" /> 标签

分类:
 二十國集團成員國
 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成员国
 OECD 成員經濟體
 印度尼西亞
 亚洲岛国
 亚洲的共和国
 展望五國
 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

导航菜单
 没有登录
 讨论
 贡献
 创建账户
 登录
 条目
 讨论

不转换






 汉漢
 阅读
 编辑
 查看历史

搜索
搜索 前往

 首页
 分类索引
 特色内容
 新闻动态
 最近更改
 随机条目
 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 帮助
 维基社群
 方针与指引
 互助客栈
 知识问答
 字词转换
 IRC 即时聊天
 联络我们
 关于维基百科

在其他项目中
 维基共享资源
 维基新闻
 维基导游

打印/导出
 下载为 PDF

工具
 链入页面
 相关更改
 上传文件
 特殊页面
 打印页面
 固定链接
 页面信息
 维基数据项
 引用本页
 左侧跳顶连接

其他语言
 ‫العربية‬
 Беларуская
 Čeština
 English
 Español
 Eesti
 Français
 Bahasa Indonesia
 Latina
还有 244 种语言
编辑链接
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 2020 年 2 月 29 日 (星期六) 14:42。
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协议之条款
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
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按美国国內稅收法 501(c)(3)登记的非营利慈
善机构。
 隐私政策

 关于维基百科

 免责声明

 开发者
 统计

 Cookie 声明

 手机版视图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