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003 年 8 月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Aug .

2003
第 19 卷第 3 期   Journal of Shaanx 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19  No .
V ol. 3

柏拉图与孔子思想之主要差异分析
韩晓东
(陕西教育学院政法系 , 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 :
在中西文化史上 , 柏拉图与孔子处在相似 的地位 , 二 人皆具 开山之 功 , 影 响深远 。 探 究二者 思想的 差
异 , 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 意义重 大 。 我们 认为 , 二者 思想 的区 别主要 表现 在 :
形而上 追求 不同 ;
价值 关怀 不
同;
思维方式不同 ;
理想境界不同 。
关键词 :
柏拉图 ;
孔子 ;
思想 ;
差异
中图分类号 :
B222 ;
B0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008 -598X(2003)03-0026 -03

柏拉图和孔子都生活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文明轴 心期 , 这一时 期在东 西方同 时涌现 出许多 著名的 思想家 。 这 些思想 家


本身的理论(特别是东西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 关 于柏拉 图在西 方思想史 中的地 位 , 罗素曾 说 :
“ 柏拉 图和亚 里士多 德
是古代 、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 的人 ;在 他们两 个人中 间 , 柏拉图对 于后代 所起的 影响尤 其来得 大 。 我这样 说
有两个原因 :第一 , 亚里士多德本人就是柏拉图的产儿 ;
第二 , 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 , 至少直迄 13 世纪为止 , 始终更是柏拉图式
[ 1]
的而非亚里士多德式的 。”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 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中 国历史上 产生着重大 影响 , 其学说构成 了
中国思想史的主流形态 , 儒家文化的合理因素 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
我们认为 , 柏拉图和孔子思想的区别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形而上追求不同

从形而上世界来考察事物存在的超越源头 , 是柏拉图和孔子的共同想法 。 但在 探究超越源 头和人世 间的关系时 , 二者 却


显示出不同的致思趋向 。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要显示这个作为万物之源的 超越世界 。 这 是个永恒不 变 、完 美无缺的 真实世界 ,
是万事万物 的本体所在 , 而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 则是有 种种缺 陷的现 象世界 。 尽 管柏拉 图声称这 个真实 世界是 不能言 说
的 , 但他还是尽量地从各个方面去描述它 。 亚里士多德 的“ 最后之因” 或“ 最初的 动因” , 就 是按照他老 师的逻辑 所得出的必 然
结论 。 师生两人的共同努力 , 导致在西方文化中必然性 地产生出一个上帝的观念来 , 成为一切事物和价值的 共同来源 。
在孔子之前的中国早期思想 , 也是把人间秩序和道 德观念归源于“ 帝” 或“ 天” , 所谓“ 不知不 识 , 顺 帝之则[ 2] (《 正蒙·诚明篇》)” 、
“ 天生丞民 , 有物有则” [ 3] (《大雅·杰民》), 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 但自孔子始 , 人的地位提高了 , 天的权威 性则相对地降低 , 他认为 :
“ 天道远 , 人 道迩 。” [ 4] (《昭公十八 年》)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观念和他的思想核心 , 仁内在于人心之中 。 这 虽不能说 人间的秩序 和
价值起于人间 , 但起码说明了中国文化是人本 主义的 。 孔子并不否认价值的源头仍 在天 , 不过这个超 越性源头 不是一般语 言
“夫 子之言性与 天道 , 不可得而 闻也 。” [ 5] (《 论语·公冶长》)孔子对这一 超
所能讲得明白的 , 只有靠每个人自己去体会 。 因此子贡说 :
越源头只做预设而不去穷根究底 , 这显然有异 于柏拉图 。 这两位先哲求索的不同结 果 , 从 一开始即奠 定了中西 文化的不同 路
向。

二 、价值关怀不同

柏拉图学说充分体现了古希腊思想中的理性主义精神 , 是一种典型的“ 智” 者型 学说 , 直接表现为 他的理念 论和有关的 知


识论 。正如 亚里士多德所说 , 柏拉图理论的基本标志 , 是 他把苏 格拉底所 寻求的 一般定 义 , 变成了与 个别事 物分离 而单独 存
在的东西 , 并称之为“ 理念” 。 柏拉图认为 , 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就是理念 。 在 他看来 , 存在着 截然不同 、根本对 立
的两个世界 , 一个是具体事物的现实世界 , 一个是本质理念的真实世界 , 理念世界先 于并且决 定着现实世 界 , 是 现实世界所 能
模仿的形式和原型 ,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复 本和影像 。 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洞穴 比喻来论述 这一点 , 认为人 们所看到的 具
体事物的现实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实在世界 , 而是理念世界投影出的影像世界 , 这个影 像世界所模 仿的理念 世界才是真 实

收稿日期 :
2003-03-10;修回日期 : 2003 -06 -19
作者简介 :
韩晓东(1968 - ), 男 , 陕西西安人 , 陕西教育学院政法系 讲师 , 陕 西师范大 学政治经济 学院硕 士研究 生 , 主 要
从事中西哲学发 展史研究 。
26
存在的世界 。在柏拉 图看来 , 事物的存在有三种形 态 , 一 是事物 的本质 形式或 理念 , 它是惟 一的 , 是神 创的 ;
另一种 是现实 世
界中的具体 事物 , 它们是模仿理念制造出来的 , 实际上是 理念的 影像 ; 还有 一种是艺 术形象 , 它 是诗人 、画家 模仿具 体事物 制
造出来的 , 是理念的影像的影像 。 理念世界也是有等 级的 , 级别 最高因而 最为实 在的理 念是善 , 它是 一切感 性事物 的变化 和
一切本质理念存在的终极原因 , 是一切事物的 法则和秩序 的系统 。 柏拉图 把理念论 贯彻到 认识论 之中 , 他认 为 , 与 事物世 界
和理念世界 相应 , 有感性意见和理性知识两种 , 意见是对 事物世 界的感 知 , 由于事物 世界动 荡变化 , 不 可捉摸 , 意见 的正确 与
否无法验证 , 所以说不上是真实的知识 。 理性是对理念 世界的思维 , 理性以理 念世界作为 思维对象 和鉴别标准 , 超越 感知 , 高
于意见 , 是惟一真实的知识 。
孔子的思想 , 是一种“ 仁” 者型学说 , 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 孔子把“仁” 解释 为“ 爱人” , 把“ 知” 解释 为“ 知人” 。 在《 论
语·里仁》篇 中 , 他又说“ 仁者安仁 , 知者利仁” , 可见 , 孔子的“ 知” 主要是指认识 人们之间的 伦理关系 , 有了 这种认识 , 就利于 实
行“ 仁” 。他 曾说 :
“未 知 , 焉得仁 ?”“知” 是“仁” 的必要条件 。 对伦理关系没有明确的认识 , 就不可能有自觉的仁德 , 所以“ 仁” 与
“ 智”是统 — 的 。孔子 的仁智统一学说 , 以为认识 论即是伦 理学 , 因此 他的认 识论命 题都具有 伦理学 意义 。 从 认识内 容来说 ,
“ 知”主要是“ 知人” ;“学” 主要是“学以致 其道” ; “ 思”主要是“ 言思忠 , 事思敬 , 见得思 义” 等等 。 认识过 程其实也 就是德性培 养
过程 :“ 知” 代替“ 不知” , 克服意 、必 、固 、我 , 学与思结合 , 言与行一致 , 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 , 人的美德被 培养起来 。 仁智统一的
理想人格 的 培 养 , 既 要 靠 集 体 的 帮 助 , 也 要 靠 个 人 的 主 观 努 力 。 因 此 孔 子 很 强 调 立 志 , 他 说 :
“ 苟志 于仁 矣, 无 恶
也 。” [ 5] (《论 语·里仁》)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有崇高的志向 , 发挥主观能动性 , 坚定 不移地去 努力 , 那就 — 定 可以做 — 个 仁者 。 孔子 叙
述自己 为 学 过 程时 说 : “ 吾十 有 五 而 志于 学 , 三十 而 立 , 四 十 而 不 惑 , 五 十 而 知天 命 , 六十 而 耳 顺 , 七 十 而 从心 所 欲 不 逾
[ 5] (《论 语·为政》)
矩 。” 孔子有见于人的意志的力量 , 说“三军可 夺帅也 , 匹夫 不可夺 志也” [ 5] (《 论语·子罕》), “ 志士仁 人 , 无求生 以害仁 ,
[ 5] (《 论语·卫灵公》)
有杀身以成仁 。” 一个人始终不渝地志于仁 , 从事于仁 , 不断提高认 识和觉悟 , 可以 达到“ 仁者不忧 , 智者 不惑 , 勇
者不惧” 的思想境界 , 在必须作出牺牲时可以杀身成仁 。 这种坚持原则 , 勇 于为理想 而献身的精 神 , 对 中国历史 文化的发展 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 。 作为一个教育家 , 孔子的目标就是要 培养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 。 他 自己以“ 学而不 厌 , 诲 人不倦” 的品德 为
学生树立了榜样 。

三 、思维方式不同

古希腊一直被认为是理论思维 、思辨哲学的策 源地 。 黑 格尔说 :“ 一提 到希腊这 个名字 , 在 有教养 的欧洲 人心中 , 尤其 是


[ 6]
在我们德国人心中 , 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 列宁认为 , 应当充分重视 和研究柏 拉图的辩证 法思想 , 他说 : “ 关 于柏拉图 ,
据说第欧根尼·拉尔修曾经说过 : 柏拉图是辩证法即第三哲学的创始者(犹如泰勒斯 是自然哲 学的创始者 , 苏格 拉底是道德 哲
学的创始者 一样), 可 是那些特别高嚷柏拉图的功绩的人 们却极 少考虑 到这个 功绩 。” [ 7] 在柏拉 图一生 对认识 论的研究 中 , 辩
证法思想由浅入深 , 逐步得到了发展 。 他把一切认识活 动归结为对理念本体的认识 , 却又 猜测到思维 和存在两 个矛盾方面 的
对立统一 ; 他把人的认识活动归结为理性灵魂 的回忆 , 但 却猜测 到认识 发展的 层次 、矛盾 、运动 ;
他把 认识方 法归结 为理性 概
念的发现 、定义 、确定 , 却又猜测到理性思维和思维 范畴发 展进程 的辩证 逻辑 。 柏拉 图深刻 总结和发 展了古 代自发 辩证法 思
想 , 为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奠定了基础 。 这样 , 在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传统认知 文化(知识论)中 , 不允许 有模糊不 清的概念 ,
也不允许没有定义的概念 。 按照这种理性精神和传统 , 落实 到自然 科学的 发展上 , 对每 件事都 要求达 到百分 之百的 准确性 、
客观性 , 从而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
孔子思想所探讨的核心是人际关系 , 而人际关系 是在设 法沟通 人们的 心灵 , 因而其 所使用 的方法 极富弹 性 。 孔子的“ 正
名” 说 , 缺乏一套系统的操作规范 , 比起柏拉图对于“ 定义”的严格 要求 , 有一段差距 。 因此 , 在道德规范中 , 并不要求客观的 、清
晰明了的概念 , 而是要求个人心灵的境界 。 而心灵 的安宁 , 才 是道德 哲学要求 的准则 。 因此 , 在以儒 家思想 为主导 的中国 传
统文化中 , 行善避恶是大家的共识 , 但对于什么是善 、什 么是恶 , 始终没有发展出权威的 、客观的定义 。 孟子的“可欲之谓善” 十
足地表现出其主观随意性色彩 。

四 、理想境界不同

西方文化以“ 分” 为思维倾向 , 追求的是自由境界 ;


而中国文化更强调“ 合” , 追求 的是“ 和谐” 境界 。 在 柏拉图的思 想中 , 我
们就可看出这种重“ 分” 的端倪 , 然后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经院哲学 , 乃至当代 的逻辑经 验论 , 都表现在分 析的能力上 。 这
种“ 分”的精神 , 不但把个别的人从人类当中分出 来 , 成 为独立 的人 , 而且 更进一步 把人分 解成灵 魂和肉 体二元 。 个 人主义 和
自由主义的理论 , 即是此逻辑的展开 。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源流着重的是对群体的关怀 , 努力去达到“天人合一” 的 境界 。 在中国 思想文化 中 , 无 论是儒家的 天
人合一 , 或是道家的物我相忘 , 或是落实到社会政治哲学中的“天 下为公 , 世 界大同” , 都 是展示合 的动机和努 力 。 在这种合 的
理论看来 , 所有的分都是现象 , 这些现象的目的是为了合 。 比如观察了男女的 分殊现象 , 就以夫 妇人伦来 统合 ; 观察到所有 矛
盾 、对立 、差异 , 就用“ 道通为一” 的学说来整合 。 单独的 、孤立的个人 , 在中国文 化中从未被 重视 。 儒家从 人际关系 来看个人 ,
道家从自然关系来看个人 , 法家更以群体的关 系来处理个 人的事 , 佛 家的慈 悲心肠 也针对众 生 。 在社 会政治 生活中 , 个人 为
了群体 , 群体为了个人 , 这是一个双向的 、同等重要的过 程 。个人 主义在中国文化 中无法成 为主流 。 中国 文化中的个 人 , 完 全
奠定在天和地之间 , 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
我们认 为 , 造成柏拉图和孔子思想这些差别的因 素 , 除了思 想家本身 的个性 之外 , 特殊 的文化背 景和地 理环境 无疑是 形
27
成这一差别的重要原因 。 在这里我们无意去进一步探讨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 我们 只是想寻找 : 作为 文明载体 的思想家本 人
和他的学说 , 对后世思想史的发展起了什么作 用 。
我们可以从柏拉图学说中看出 , 他和孔子 一样 , 对社会政治的混乱局面 , 有一 种忧患意 识 , 希 望建立哲君 政治 。 柏拉图 的
理想国 , 是建立在正义 、和平 、平等 、公德的基础上 , 这和儒家追求 的太平世 , 并没有两样 。 但柏拉图理想国建立的理由 , 并非来
自忧患意识 , 而是以理念世界作为形而上的基 础 。
从泰勒斯开始 , 西方文化就在知识和本体的设 计中 , 隐约 地勾划 出了形而 上与形 而下二 元 。 到了 苏格拉 底 , 二 元世界 的
划分已成定 局 , 其弟子柏拉图 , 以及柏拉图弟子亚里士 多德 , 都是 在这种 宇宙二元 的基础 上进行 哲学探 讨 。 二元论 从此成 为
西方哲学的主流 。 它所展示的是 : 观念界是感官界 的基础 , 感 官界的 一切 , 都应由 观念界 来解释 和说明 。 中 世纪的 基督教 哲
学 , 即是在上帝与人类 、上帝与世界这二元之间进行周旋 。 人类与世界的一 切 , 连 同基本的 存在在内 , 都源于 上帝 。 这种以 超
越的上帝为最终实在的学说 , 不但缔造了神学 的高峰 , 以及信 仰的基 础 , 同时奠定 了形而 上形而 下的二 元信条 。 知 识的次 序
可以由感官界超升到观念界 , 但存在的次序必 须源自形而上 , 而降凡到人世 间 。 无论是存 在的根源 , 或是 知识的来源 , 或是 道
德规范的基础 , 都得从彼岸来解释 , 信仰成为联系此岸和彼岸的惟一桥梁 。 西方文化从 4 世纪到 16 世纪的 1200 年间 , 都为这
种思想模式所支配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 虽在情绪上对宗教和 政治权力的融通 甚感不满 , 因而 表现出反二 元论的趋向 。 但
代之而起的 , 却是主客二元的对立 , 平面的二元设计 , 又转化为本 体与现象的二元 对立 。 无论是 欧洲大陆 的理性主义 , 还是 英
国的经验主义 , 都没有摆脱这一困境 。 其后德国古典哲 学的观念论 , 虽在知识 的设计上 , 设法贯 通上下二 元 , 但 事实上仍未 摆
脱形而上形 而下的二元结构 。 西方现代哲学如人文主义 思潮的 现象学 、存 在主义 , 甚至 还有不 少分析 哲学流 派 , 大 多反对 主
客二分 , 人文主义思潮中的尼采 、狄尔泰 、海德格尔等人所主张的 实际上都属于天人 合一思潮 , 这是否 预示着向 东方文化的 回
归 , 姑且不论 。 但我们是否可以从这里看到人类文化发 展的一般规律和东西文化融合的某种契机与趋向 ?
由孔子 奠基的儒家思想 , 虽然以人为中心 , 但却不刻 意去定 义人 , 也不 去分析人 的特性 , 而 是在人 际关系 的德目中 , 去 展
示人性 。有 人问孟子人和禽兽的区别时 , 他回答“ 父子有亲 , 君臣有义 , 夫妇有 别 , 长 幼有序 , 朋友有信” , 这人伦 是人异于禽 兽
的地方 , 也是人际关系的根本德目 。 从这里入手 , 奠定了后来《礼 记·大学》 篇的格 、致 、诚 、正 、修 、齐 、治 、平的渐进原则 , 更肯定
了《 礼记·礼运》 篇的“天下为公 , 世界大同” 的社会理想 。 在正常情况下 , 孔 子不太涉 及形而上的 话题 , 如“ 夫子之言 性与天道 ,
不可得而闻也 。” [ 5] (《 论语·公冶长》)以及“ 子不语怪力乱神” [ 5] (《论语·述尔》)。 除非感受到生命的极限 , 他才从心底 求助于天 :
“ 天丧予 !
天丧予 !” [ 2] 《论语·先进》 ,“ 天厌之 ! 天厌之 !” [ 2] (《 论语·雍也》)。 当代新儒家喜 欢借用康德哲学 中的道德 主体性 , 来诠释中 国哲学 , 以
之说明超越的形而上界 , 皆由内在的主体性所 展开 , 从而否定了超越界的客观性存在 。
以上我们通过对柏拉图和孔子思想的比较分析 , 概略地考察了中西文化的不同 走向 , 而这种不同 与他们的 思想影响有 重
要关系 。 近 100 多年 来 , 中西文化发生了多次冲撞 , 而冲撞则是由差异引起的 。 认真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成因 , 寻求文化发
展的内在规律 , 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来充 实自己 , 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
(本文承蒙史炳军教授悉心指导 , 谨致谢意 。)

[ 参 考 文 献]

[ 1]  罗素 .西方哲学史(上卷) [ M] .
北京 :商 务印书馆 , 1986 .
[ 2]  张横渠集[ M]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1936.
[ 3]  诗经[ M] .
长春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1999.
[ 4]  左传[ M] .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1996.
[ 5]  朱熹 .四书集注[ M] .
长沙 :
岳 麓书社 , 1987 .
[ 6]  黑格尔 .
哲学史讲演录 : 第 1 卷[ M] .
北京:
三联书店 , 1957.
[ 7]  列宁全集 :第 38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59.

[ 责任编辑  李兆平]

On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Confusian and Platonic Ideas


HAN Xiao-dong
(Shaanx 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Xi' 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Confucius and Plato were similar in st at us in t he cultural histo ry , both of them making g reat con-
tributions t o human culture .T he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t hei r ideas is of big significance to the compar-
ativ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 ures . T he main differences are bet ween :values , w ay s of thinking ,
pursuits of met aphysics ideals .
Key words: P lato ;Confucius;ideas ;differences

2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