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教学平台 J IAO XU E P IN G TAI

J IAO XU E 教学
某中学就听过这样的课。 “ 阅后设题写作法”, 把
设比较法”、 这种语文学习之“渔”道作为“教”与
总之, 我的这个所谓 “示范”, 教 学 内 容 上 升 到“方 法 论 ”的 境 界 , “学 ” 行 为 理 念 的 话 , 那 么 语 文 的
即所讲“‘表现性’追问法”、
“ 文本假 因而就具有了“渔”的意义。如果以 “有效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知徐江者, 学生也
—评
—— 徐 江 老 师 解 读《 游 褒 禅 山 记 》
● 童继红

徐江老师的解读 《游褒禅山 论部分, 我想它也不会成为传世之 选择, 这就是素质教育。但是反对


记》, 并非中学语文老师常见的普通 作。在平常的作文中, 我们是否可 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尤其是教
示范课,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节学 以用这样的方法 ( 指徐江老师的删 师。因为他们在坚持王安石原作的
术性传播一种教学理念的示范课。 改处理)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价值取向时, 同时也反对这种解读
对他所讲的这节课 , 有多种声 此外, 学生中还出现了第三种 法。这两者应该是分开的。他们没
音出现。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 甚至 声音:“这种教学方式很有新意, 可 有看到巧妙地设计一个比较点 , 既
还有担忧者。这是文本内涵、审美、 以有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但就目前 是一种教学艺术创新, 又是一种学
写作解读课应该出现的现象。中学 来看, 这会扰乱原有的学习方式, 术理念创新。我赞成某同学在反馈
传统语文课, 问题就出在这里, 它 不利于当前的高考。我认为从低年 意 见 中 所 说 : “徐 教 授 他 主 要 以 展
缺少的就是这种元素, 这种氛围。 级启用效果会比较好, 对已接受了 开我们自我的想象为主导, 调动我
他倡导的理性教学意识, 如 原有教学方式的我们来讲, 受益不 们对课文的一些想法, 而不是那种
“表现性探究解读法”, 的确体现了 大, 且会影响应试。” 把教案的思想讲给我们听。”“教授
一 种 授“渔 ”解 读 观 念 ; 如“阅 后 设 这些争论的出现, 既是正常的 的意思好像是让( 中学) 老师别太墨
题写作解读法”更具有很实际的“致 学术性的矛盾, 又带有令人深思的 守 陈 规 , 死 板 讲 课 。” 如 果 把 王 安
用”功能。尤其是他精心设计的 “文 文化意味。这样作为延伸原课文解 石原作信息看作 “1 ”, 把徐江老师
本假设比较解读法”——
—大胆删改 读思维的一个元素, 徐江老师的教 的假设改编信息也看作 “1 ”, 很显
王安石的原作——
—得到很多教师和 学设计, 无论是对赞成者、反对者亦 然固守传统教学, 学生只能得到
学生的首肯 ( 其中学生赞成的比例 或是担忧者来说, 都无疑成为了一 “1 ”。而超越“常规”, 搞了假设改编
要远远高于教师) , 当然也遭到部 个思维点。每一种判断, 都是在矛盾 比较, 那么学生将得到“2+N”。
“N”
分教师和学生的激烈反对 ( 其中教 对立的交锋中判断。这样也就不分 代表知识信息外的某些素质, 如“我
师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学生) 。有的学 赞成者、反对者或是担忧者 , 事实上 思”的意识等。这样的教学因此更
生说,“ 我觉得那篇文章改得要比原 他们各自实现了自我的判断, 成为了 “有效”。知徐江者, 学生也。面对
文好, 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有的 “我思”者。这与没有这种教学设计 改革, 教师的顾虑更多。
说,“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发散思维的 的传统教学是不同的, 特别是维持 最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
能 力 , 是 一 个 不 错 的 建 议 ”; 有 的 原作的声音尽管仍是维持原作, 但 天津某中学徐江老师讲完此课离去
说,“这种学习方法要比呆板地学书 它是在批判老师删改的声音中判断 后, 学校作了一项随机调查, 全班
本有趣”。当然, 也有的学生说,“ 还 的。尽管这里存在着矛盾交锋中选 53 个 学 生 , 有 42 人 表 示 “对 讲 课
是 应 该 尊 重 作 者 原 意 ”, 删 改“使 课 择什么答案还有价值区分的问题。 内 容 表 示 理 解 、 满 意 ”, 8 人 表 示
文 乏 味 ”; 有 的 认 为 原 作“毕 竟 反 映 徐江老师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 “对 讲 课 内 容 半 懂 不 懂 并 有 某 种 担
了作者当时真实的感觉 , 王安石的 的假设比较解读方法 , 它引发学生 忧”, 仅 3 人表示“不满意”。而且即
议论也是有感而发的, 充分地体现 在文本内涵的扩展、审美境界虚实 使是表示担忧的学生, 也有的承认
了王安石当时的收获”; 有的说,“ 如 宽窄以及篇末点题艺术处理等各个 徐老师的教学 “的确是一种创新”。
果王安石这篇文章, 没有后边的议 方面作深入的思索、探究、争论、 ( 责任编辑 赖配根)

人民
民教教育
育2005
2006. 24
.7
R EN MIN J IAO YU
3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