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DO I :牨

牥牨牫
牱牱牰牤j cnki resourcesindustr ies 牪
牥牥牰牥
牭牥牪

第 8卷第 5期                     资源与产业 V o l. 8 N o.5
2006年 10月                   RESOURCES & INDUSTR IES O ct.2006

资源评价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与描述的方法
周金应 , 李治平 , 谷丽冰 , 张世浩

(中国地质大学 沉积盆地与能源地质实验室 , 北京   100083)

摘  要 :通过对流动单元的概念 、 研究意义 以及研 究流 程的再 分析 , 研究了 流动 单元的 基本 特征和 识别 标


志 , 提 出了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和识别方 法 。 利用 测井资料 对青 海油 田砂岩 油藏 储层进 行了 流动单 元的 划
分 , 将该油田划 分为 5类流动单元 , 分析了 各流动单元的物性特征 , 阐明了不同级别流动单 元分布 、 特点 及
其与沉积微相 、 隔夹层的关系 , 并给出了各类流动单元及物性特征参数 。
关键词 :流动单元 ;储集层特征 ;层带流动指标 FZ I;储层建模
中图分类号 :P618. 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673 - 2464 (2006) 05 - 0088 - 04

THE M ETHOD FOR THE D IV ISION AND DESCR IPTION OF RESERVO IR FLOW UN IT
ZHOU Jin- ping, GU L i-
y ing, L I Zhi- bing, ZHANG Shi-
hao
(Sedim entary Basin and Energy Geology Laboratory, Ch 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 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A cco rding to the re- ana ly sis on the concept, re search m eaning and research process o f flow unit, th is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cha racte ristics and iden tification m a rk o f flow unit. The sandstone re servo ir of Q inghai o ilfie ld is
d iv ided into five flow unit types by using the log da ta and the phy sica l property cha rac te ristics of flow un it are ana lyzed
in this pape r. This paper illustra te s the distribu tion, tra its of differen t leve l flow unit, de scribes the re la tionsh ip be tw een
flow unit of sedimen ta ry m icro facies, im perv ious and in te rca la ted bed, and g ives the cha racte ristic param ete rs o f
d iffe rent flow un it and phy sica l p rope rty as we ll.
K ey w ord s:flow unit; rese rvoir charac teristics; flow zone index (FZ I); rese rvoir mode ling

1 流动单元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空间上连续分布的储集体, 对于内部无隔挡层的韵律


性储集层则视为流动单元复合体 [ 6] 。
自 1984 年 C. L. H ea rn 提出 流动单 元概 念以 来, 由此可见 , 流动单元是一种特殊的储集体单元 ,
许多学者都用这一概念开展油藏地质表征研究。 不同 表现在一是流动单元的岩石物理性质和渗流能力均相
的学者对此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H earn最早提出的流 似;二是流动单元可以为同一时间单元或沉积单元 ,
动单元的概念为 :垂向及侧向上连续 、 具有相似渗透 也可 以 为 不同 时 间 单元 或 沉 积单 元 联 合、 复 合而
率 、 孔隙度和层面 特征的储集 带 [ 1] 。 W. J. Ebanks 在 成 [ 6] 。
1987年提出 :流动单元是垂向及侧向上连续 、 影响流 流动单元的研究规模介于砂体规模与微观孔隙规
体流动 的岩 石地 质、 物 理 性质 相 似的 储集 岩 体 [ 2] 。 模之间。 它不同于砂体结构 , 亦有别于岩石物理参数
J. O. Am aefu le在 1993年提出 :流动单元是给定 岩石 的分布模型。 流动单元建立的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地
中水力 特征相似 的层段 [ 3] 。 我 国学者裘 怿楠先生 在 质模型, 不仅能客观反映地下流体流动特征 , 而且能
1996年认为流动单元是因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隔挡及窜 描述到最小一级分隔体 。 它可以把一个储集体划分为
流旁通条件 , 使注入水沿地质结构引起的一定途径驱 若干个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各异的流动单元。 在同一
油 , 并自然形成的流 体流动通 道 [ 4] 。 焦养泉 在 1998 流动单元内部 , 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相同, 不同
年指出流动单元是指沉积体系内部按地下水动力条件 流动单元 间则表现在岩 性和岩石物理 性质的差异性
进一步划分的建筑块体 [ 5] 。 李阳在 2005 年指出流动 上 [ 7] 。
单元一般是在一定 区域内以岩性或 物性隔挡层 为边 流动单元是油藏描述和表征的最基本单元。 流动
界 , 内部具有相似岩石物理特征和流体渗流能力、 在 单元的研究是深化和发展油藏表征的关键 , 为揭示陆

收稿日 期 :2006 - 05 - 07;修订日期 : 2006 - 08 - 29;责任编辑 :戚开静 。


第一作 者简介 :周金应 (1984—  ), 男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油藏数值模拟与油藏工 程计算研究 。
m ail: qqinying@ 163. com
E-
第 5期 周金应等 :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与描述的方法 89

相断陷湖盆复杂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提供更加有效的理 动单元。
论 、 方法和技术 。 因此, 深化流动单元研究 , 揭示剩 3) 不同沉积时期、 不同沉积体的流动单元有各
余油的分布规律 , 深化和发展陆相断陷湖盆开发地质 自特征规律和区别 。
学理论 和方法 , 有重要的 理论意 义和 实用价 值 [ 4, 6] 。 4) 流体在地下储层孔隙网格中渗流受储层非均
流动单元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6] :合理评 质性控制 , 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应具有明显非均质性差
价储集层, 预测储集层分布;深化储集层非均质性认 异, 而同一流动单元内是相对均质储集体 。
识 ;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 ;确定剩余油分布和调 5) 流动单元可以是沉积作用 、 成岩作用和构造
整挖潜对象 。 作用等多种作用形成的 , 也可以是这些作用形成的复
李阳在流动单元研究过程中认为流动单元的研究 合体 。 流 动 单元 界 面 可 以 不具 等 时 性, 是 穿 时界
应包括高分辨 率层 序地层 分析、 井 间地 震、 核磁 测 面 [ 6] , 这样可以克服小层划分时必须考虑等时界面的
井 、 成像测井、 储集体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 流动 问题 , 从而使流动单元更有利于油田的开发。
单元识别和对比 、 成岩作用以及孔隙结构分析、 流体 6) 流动单元的岩石物理特征 、 空间分布以及渗
性质分析、 流动单元综合评价和流动单元模式、 油藏 流特征影响油藏注水开发, 在识别 、 区分和评价流动
开发动态、 流动单元中剩余油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单元时应深入研究 油藏的开发 动态, 使流 动单元识
等, 并给出了流动单元的研究流程 (图 1)[ 6] 。 别、 划分和评价更为合理。
2. 2 流动单元的识别标志
2 流动单元基本特征和识别划分的标
流动单元是空间上连续分布、 内部有相似的岩石
志 物理特征和流体渗流特征的储集体 , 是沉积、 成岩 、
构造等多种作用联合、 复合形成的 , 故流动单元在地
2. 1 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
质、 地震 、 测井和油藏开发动态等方面有各自特征和
根据流动单元的基本概念 , 其基本特征可归纳如 规律 [ 9-10] 。 这些特征、 规律和区别就是识别流动单元
下: 的重要标志。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同一流动单元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渗流特征相 2. 2. 1 地质标志
似 , 而不同流动单元间有较大的差别 。 1) 岩性标志 :具有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发育分布
2) 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必须有一定的范围 , 也 的泥岩、 致密砂岩 、 沉积微界面和封闭性小断层等封
就是说一个流动单元在垂向上必须有一定的厚度, 平 隔界面, 是流动单 元区分的最主 要的和最 明显的标
面上必须有一定的沿展范围 [ 7-8] 。 没有一 定厚度的界 志, 也是识别和划分流动单元的首要标志 [ 5-6] 。
面及没有一定沿展范围的地质体, 不能看作单独的流

图 1 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流程
90 资源与产业 2006年

2) 物性标志:在流动单元研究中, 如果岩性差 由上 (1) 式可以得到:


异不明显, 物性差异成为划分和识别流动单元的主要 K
= e
( e
)。
标志, 但这种物性差异分解面必须有相当的空间连续 e (1 - e ) Fs τ
Sgv
分布范围, 才能作为流动单元划分的隔挡层 [ 11] 。 如果渗透率 (K) 以 mD 为单位 , 则可以定义如
2. 2. 2 测井曲线标志
下参数指标:
1) 微电极曲线特征 :微电极测井是一种用来划
K
分渗透性地层的重要手段 , 幅度差异的大小可以用来 储层质量指标 :RQ I =0. 0314 ;
e
划分流动单元, 但还必须考虑注水对微电极的影响 。 标准化孔隙度指标 : = (1 - );
z e e
2) SP 和 GR 曲线特征 :利用 SP 和 GR 曲线可以 1 RQ I
流动层带指标 :FZ I = = 。 ( 2)
识别地层中的岩性, 若岩性有较大的差别, 可以定为 F sτ
Sgv z

不同的流动单元 , 但 用 SP 和 GR 曲线识 别和划分流 对式 (2) 两边取对数得 :


动单元的精度较低。 logRQ I =log z +logFZ I。 ( 3)
3) AC 曲线特征 :因声波测井能够识别储集体的 由 (3) 式可知:在 RQ I 与 z 双对数关系图上 ,
物性, 故可用该曲线进行流动单元的识别和划分。 具有相等的 FZ I值的所有样品将落在斜率为 1的一条
一般流动单元的测井曲线特征是 :流动单元分界 直线上, 具有不等的 FZ I值的样品将落在相互平行的
处测井曲线发生突变 ;流动单元内部测井曲线相对稳 直线上。 Am ae fu le认为 FZ I值相同的样品具有相同的
定 ;垂向上相 邻流动单元的 测井数值 有一定变 化幅 孔喉特征 , 属于同一个流动单元 。
[ 12-
度 13]
。 将 (2) 式代入 (1) 式, 可以得到 :
2. 2. 3 开发标志 3
K =1014 (FZ I)2 e
; ( 4)
1) 水淹特征 :同一流动单元一般具有一致的水 (1 - e )2
3
淹特征 , 而不同的流动单元内部水淹特征应有明显的 e
令 = , 可以得到:
特征, 水淹特征相似 , 表明该流动单元内剩余油形成
R
(1 - e
)2
机理和分布规律相似 [ 14] 。 K =1014 (FZ I)2 R , 两边取对数得 :
2) 注水见效特征 :好的流动单元通常注水见效 logK = log R + log( 1014(FZ I)2 )。 ( 5)
快 , 而差的流动单元往往注水见效慢 , 油田在开发过 由 (5) 式可知 :K 与 R 的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上
程中常采用示踪剂研究井间流动单元的对应关系。 是斜率为 1、 截距为 log ( 1014 (FZ I)2 ) 的直线 。 也
3) 渗流特征 :同一流动单元内储层孔隙候道网 说明具有相同 FZ I值的样品落在同一条直线上, 属于
络体系流体的渗流特征和渗流场多为一致, 而不同流 同一流动单元 。 因此, 流动层带指标 FZ I是流动单元
动单元则有各自的区别。 划分的较为理想的参数 , 它可以在划分厚层流动单元
过程中综合反映岩石的孔隙结构、 成分及储层、 沉积
3 流动单元划分的基本方法 构造等地质特征。

进行流动单元研究首先要进行单井流动单元的识
4 青海油田砂岩油藏流动单元的划分
别 , 然后进行井间流动单元对比 , 最后建立流动单元
与描述
的三维模型 。
储层流动单元往往受矿物质成分 和结构控制 [ 6] , 利用该区 150、 151、 152等 3口取心井的 157个
可以根据储层孔喉特征把储层划分为流动特征相似的 样本点分析资料, 求取 FZ I、 RQ I、 z 和 R 参数 , 进
不同流 动单元。 储层平均流动单元半 径 (rmh ) 是连 行聚 类分 析得 到 5 个 流动 单 元 FZ I 平均 值 分 别为
接流动单元和孔隙度 、 渗透率关系的重要参数 , 其定 0. 51、 2. 01、 3. 22、 5. 89 和 12. 4, 分 别 对 应 着 V、
[ 6]
义式为 : IV、 III、 II和 I类流动单元。
rmh =横剖面面积 润湿周界
/ =过流体积 /润湿表面 根据该区目的层段测井资料及其储层参数研究成
积 。 当为圆柱形毛 管, 则有 : rmh =r /2。 式中 r 为平 果, 利用声波时差 、 自然电位和深电阻率测井值 , 计
均水力流动半径 。 算出相应层位的 FZ I, 分别与上述建立的流动单元划
由修正的 K ozeny - Catm en的方程得到 [ 8] : 分分界值对照 [ 15-17] , 并结合各小层沉积微相展布和储
3
1 层参数空间分布及其砂岩储层的非均质因素, 绘制出
K = e
( )。 (1)
(1 - e )2 F sτ2 2
Sgv 该区各小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图件 (图 2、 图 3)。
式中, F s 为形状系数, 圆柱体为 2;S gv为单位颗
5 结论
2 1
粒体积的表面 积, Sgv = ( e
) = ( e
);
r 1- e rmh 1- e 本文通过对流动单元的概念、 研究意义和主要特
τ为迂曲度。 征以及划分与识别方法的研究, 结论如下 :
第 5期 周金应等 :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与描述的方法 91

3) 采用流动单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 依据相应的
聚类分析方法 , 结合不同类型储层岩性、 物性及其微
观孔隙结构特征, 精细描述了储层及其流动单元和非
均质性, 提高了油藏及其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效果。

参考文献
[ 1 ]   H earn C L, Eb anks Jr W J, R angan ath V. G eo logica l factors
inf luencing reservoir perform an ce of the H artzog D raw fie ld,
W yom ing[ J] . JPT, 1984:1335-
1344
[ 2]   Eb anks W J Jr. F low un it concep t-in tegrated approach to reservoir
descript ion for engineering p rojects [ J]. AA PG A nnual M eeting,
AAPG Bu lletin, 1987, 71(5):551-
552
[ 3]  Am aefule J O , A ltunbay M. E nh anced reservoir descrip tion:U sing
core and log d ata to identify hyd rau lic ( flow ) unit and p red ict
perm eabi lity in un cored in tervals /w e ll, SPE 26436[ A] . P resen ted at
the 68 th A nnu al SPE Conference and Exhibi tion, Houston, Texas,
O ct 2-
5, 1993:205-
220
图 2 砂 体厚度分布图
[ 4]  裘怿楠 , 王振彪. 油藏描述新技术 [M ]. / 中
/ 国石油天然气 总公司
油气田开发会议文集. 北京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996:62-
72
[ 5]  焦养泉 , 李思田 , 李祯 , 等. 碎屑 岩储层 物性非 均质性 的层次 结构
[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1998, 19(2):89-
97
[ 6]  李阳 , 刘建民. 流动单 元研究的 原理和 方法 [ M ] . 北 京 :
地质 出版
社 , 2005
[ 7]  G uangm ing T i, O gbe D O , H atzignation D G. U se of f low un its as a
tool for reservoir description:A case study[ A] . SPE 26919, 1993
[ 8]  C anas J A. Characterization of flow un its in sands tone reservo ir:La
C ria Field, C olom b ia, Sou th Am erica [ A ] . SPE 27732, 1994
[ 9]  宋子齐 , 王浩 , 赵磊 , 等. 灰色 系统储盖组合评 价的分析方 法 [ J] .
石油学报 , 2002, 23(4):37-41
[ 10]  宋子齐 , 谭成仟 , 吴少 波 , 等. 沈 84 块 油藏剩 余油饱 和度及 其分
布富集研究 [ J] . 测井技术 , 1998, 22(6):420-426
[ 11]  胡复 唐. 砂 砾岩 油 藏 开发 模 式 [ M ]. 北 京 :石 油 工 业出 版 社 ,
1997:40-186
[ 12]  毛琼 , 邹光富 , 郑荣才 , 等. 四川龙门山前陆 盆地上三叠统 小塘子
组 、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 J] . 资源与产业 , 2006, 8
(2):119-
124
[ 13]  马喜 斌 , 李 存贵 , 徐 文世. 东 濮凹 陷 沙三 段 盐岩 形成 机 理浅 析
[ J] . 资源与产业 , 2006, 8(3):113-
115
图 3 流 动单元分布图 [ 14]  金佩强 , 杨克远. 国外流动单元描述与 划分 [ J] . 大庆石 油地质与
开发 , 1998, 17(4):61-64
1) 研究流动单元的基本特征和识别标志时必须 [ 15]  宋子齐. 测井多参数的 地质应 用 [ M ]. 西安 :西北工 业大学 出版
结合多种数据, 要遵从客观的地质条件 , 应用地质手 社 , 1993:100-
160
段 , 不能只局限于数学方法。 [ 16]  靳彦欣 , 林承焰 , 赵丽 , 等. 关于用 FZI划分流动单元的 探讨 [ J] .
2) 研究了流动单元的识别和划分方法, 以测井 石油勘探与开发 , 2004, 31(5):130-
132
数据做局部精细 、 准确的研究, 以地震数据做全 局、 [ 17]  刘吉余. 流动 单元 研究 进展 [ J] . 地 球科 学 进展 , 2000, 15 (3):

宏观的研究 , 井 —震相结合才能更准确的确定流动单 303-


305

元类型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