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http://www.paper.edu.

cn
2003 年  第 27 卷          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Vol. 27  No. 4
 第 4 期         Journal of t 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China         Aug. 2003

  文章编号 :100025870 ( 2003) 0420020204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四段顶部至沙三段
泥质岩裂缝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袁  静
( 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山东东营 257061)

  摘要 : 利用岩心观察 、
岩石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手段 , 结合岩相古地理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模拟试
验成果 ,对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泥质岩裂缝的类型 、
特征 、
受控因素以及对油气储集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
以张裂缝为主的顺层缝的长度 、
密度和开度大于切层缝 , 且为烃类的主要储集空间 ; 包括张裂缝和剪裂缝在内的切
层裂缝作为主要连通顺层裂缝的通道 ,很少储油 。成岩收缩缝在泥质岩层中是极有利的油气储集空间 ,特别是在构
造裂缝不太发育的地区 ,由成岩收缩造成的层间缝会成为主要的储集空间 。裂缝发育的受控因素有区域构造应力 、
构造部位及其与断裂带的距离 、
岩性 、
岩相 、
地层厚度 、
物性 、
埋深和地层压力 。预测研究区地层埋深为 2 200~ 3 400
m ,在距离断裂带较近地区 、
断层转换带 、
凹陷斜坡坡度突变区 、
地层厚度和/ 或砂岩厚度突变区 、
三角洲前缘亚相 、

底扇相砂体与湖相泥质岩交界过渡带 ,泥质灰岩 、
灰质泥岩 、
油页岩和油泥岩最有可能形成有效的裂缝储集空间 。
关键词 : 沾化凹陷 ; 罗家地区 ; 沙三段 ; 泥质岩 ; 裂缝 ; 储集性能 ;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 TE 122. 221    文献标识码 :A

岩、
油泥 ( 页) 岩 、
泥灰岩和灰岩为主 , 夹白云质泥岩
引  言 和白云质砂岩 。其中 , 沙三段底部的第四油泥 ( 页 )
世界上有 30 %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在天 岩段在本区发育 , 此段是重要的泥质岩裂缝油气藏
然裂缝性油气藏中 , 其储集岩石类型不仅有碳酸盐 的赋存层位 。岩相古地理分析表明 , 研究区沙河街
岩 ,也有砂岩 、粉砂岩 、泥页岩 , 甚至是膏盐岩 、
火成 组沉积环境主要为干旱气候下的近海河湖相沉积 。
岩、 变质岩等 。济阳坳陷已发现了多处以裂缝性油 沙三段主要为具一定盐度的湖相沉积 ,其中三角洲 、
页岩 、 灰质页岩 、
泥质白云岩等泥质岩类为储集层的 湖底扇等砂体发育 。
油气藏 ,并钻出了多口以裂缝性泥质岩类为储集层
的油气显示井 。目前 , 研究区所见工业油气流基本
位于沙河街组三段下部 , 因此沙三段成为寻找泥质
岩裂缝油气藏的主要目标 。笔者主要对沾化凹陷罗
家地区沙四段顶部 —沙三段泥质岩裂缝特征及其影
响因素进行研究 。

1  区域地质概况
沾化凹陷为渤海湾盆地三级构造单元 , 在其南
部为近东西向的陈家庄凸起 , 北部为北东向的义和
庄凸起 ,构成一个向北东敞开的山间箕状盆地 。研
究区被陈家庄凸起北坡的北东向罗家鼻状构造分隔
成东 、
西两部分 ,即凹陷西部的四扣洼陷及三合村洼 图 1  沾化凹陷构造纲要图 ( 矩形指示研究区)
陷西部 ,见图 1 。 ①孤南断裂 ; ②孤北断裂 ; ③埕东断裂 ; ④埕南断裂 ; ⑤义东断
研究区泥质岩裂缝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古近系沙 裂 ; ⑥义南断裂

河街组 , 以沙四段顶部 —沙三段为主体 , 岩性以泥

收稿日期 :2002208205
基金项目 “
: 十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2001BA605A09)
作者简介 : 袁静 (1972 - ) ,女 ( 汉族) ,山东肥城人 ,副教授 ,博士 ,从事储层沉积学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
转载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第 27 卷  第 4 期   袁静 :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四段顶部至沙三段泥质岩裂缝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1 ・

2. 2  各类裂缝的油气储集性能分析
2  裂缝成因类型及其油气储集性能 大量岩心观察 、 岩石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
2. 1  裂缝成因类型 发现 ,以张裂缝为主的顺层延伸的裂缝 ( 可笼统地称
根据岩心观察 、
岩石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 , 为顺层裂缝) ,其长度 、
密度和开度均大于切层缝 ( 包
研究区沙三段泥质岩中裂缝按成因可分为构造裂缝 括剪切裂缝和倾角变化的张裂缝 ) , 且多数含油 , 为
和非构造裂缝两大类 。 烃类的主要储集空间 。切层裂缝作为连通顺层裂缝
2. 1. 1  构造裂缝 的通道 ,很少储油 。如新郭 3 井 2 838. 20 m 附近顺
根据力学性质 , 可将研究区所见构造裂缝分为 层裂缝被碳酸盐沿缝壁栉壳状充填后被烃类注入 ,
张裂缝和剪切裂缝两大类 。 而与层面低角度斜交的裂缝未被充填 ( 浅色为天蓝
( 1) 张裂缝 。张裂缝与层面交角多富于变化 , 常 色铸体) , 且终止于顺层裂缝 ( 图版 7 ) 。由此可见 ,
自然过渡为顺层延伸 , 一般无充填 。近于平行层面 被自生矿物充填的裂缝应早于油气生成期 , 无充填
的张裂缝最具代表性 。岩心观察开度为 1 ~ 3 mm , 物的切层缝则产生于生油期之后 。
壁面不平整 ,有分支 ,连通性较好 。扫描电镜下该类 成岩收缩缝在泥质岩层中是极有利的油气储集
裂缝开度一般在 10 μm 以上 , 有时被溶蚀扩大 , 开 空间 ,特别是在构造裂缝不太发育的地区 ,由成岩收
度可达 100 μm 以上 。裂缝有后期溶蚀和部分充填 缩造成的层间缝会成为主要的储集空间 。估计构造
特征 ,溶蚀孔洞直径为 2 ~ 4 mm ,洞内含油 ,可与顺 裂缝不太发育的义 21 、
义 18 等产油井的泥岩裂缝
层分布的裂缝连通 ( 图版 1 ,7 ,9 ,11 ) 。与岩层呈高 主要属于成岩收缩缝 。
角度且倾角有变化的张裂缝壁面不平整 , 主要赋存
于泥岩夹灰质岩 、 膏岩段中 , 开度为 0. 5 ~ 3 cm , 长
3  影响裂缝发育的因素
度可达 70 cm ,已被完全充填或部分充填 ,有时见部 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 , 结合岩相古地理分析和
分溶解现象 ( 图版 2 ,8 ,10) 。 古构造应力场模拟试验成果认为 , 研究区泥质岩裂
(2) 剪切裂缝 。主要是高角度 ( 倾角近 70°~ 缝发育情况主要受构造应力 、 岩性 、
岩相 、
物性 、
地层
80°
) 剪切裂缝 , 缝长 50 cm 左右 , 较平直 , 破裂面光 厚度 、 埋深和地层压力的影响和控制 。
滑 ,局部有充填物 。与之伴生的羽状次一级张裂缝 3. 1  构造应力
( 长几厘米至十几厘米 ,基本完全充填) 时有出现 ( 图 罗家地区大部分裂缝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
版 3 ) ; 有时出现近垂直层面的菱形共轭剪节理 , 如 和影响 ,如四扣洼陷斜坡古应力活跃 ,分布于其中的
大 92 井 2 663. 03 m 井段中可见 ; 其次为中等角度 罗 42 、
罗 48 、
罗 20 、
罗 19 、
罗 11 等井的张裂缝和剪
( 约 40°
~50° ) 剪切裂缝 ( 图版 4 ) , 倾角有时具圆滑 切裂缝均较发育 。具体地说 , 构造部位及其与断裂
变化 ,或被完全充填 , 又在后期水平应力下错断 , 伴 带的距离是控制裂缝发育的重要因素 。如位于四扣
生有低角度张裂缝 ,如义 17 井 3 202. 5 m 井段中可 洼陷的斜坡与平缓底部过渡带的新义深 9 井以及背
见 。研究区还可见与层面呈低角度 ( 10° ~ 30°
) 斜交 斜端部和陡翼 、鼻状构造的倾伏端等地层产状急剧
的剪切裂缝 ,具有平直的灰绿色擦痕面 ,擦痕面上有 变化的部位 ,由于岩石变形持续进行 ,从而发育有大
石蜡或未被充填的溶孔 。这类裂缝一般与成烃同期 量的各类裂缝 。此外 ,如罗 42 井 、
罗 11 井等处于断
生成或晚于油气生成 ( 图版 5) 。 层末端 、
转换带 、断层交汇处 ,由于地层应力集中 ,是
2. 1. 2  非构造裂缝 裂缝发育的有利部位 。同时 ,距离断层越近 ,裂缝越
(1) 差异压实裂缝 。新义深 9 井泥质膏岩中见因 发育 ,如罗 11 井就位于断层带上 。
差异压实造成的泥岩和硬石膏体内的裂缝 (图版 6) 。 3. 2  岩  性
( 2) 成岩收缩缝 。成岩收缩缝主要成因于岩石 储层的岩性 、
岩层厚度及其组合是影响裂缝发育
成岩过程中粘土矿物转化和其他矿物相变引起的体 的主要内部因素 ,若岩石中脆性成分高 、 粒度细 ,单层
积缩小 。经扫描电镜观察 , 成岩收缩裂缝在泥岩层 厚度小而累积厚度大 ,则整体上裂缝发育 ; 相反 ,若岩
和水平层理泥灰岩的泥质夹层中常见 , 顺层分布或 石中脆性成分低 、 颗粒粗 ,单层厚度大 ,则整体上裂缝
在层间发育 ,连通性较好 ,开度一般在 5~15 μm ,部 不发育 [2 ] 。地层厚度发生变化的砂岩尖灭区 ,多为塑
分充填 ,如郭 7 井 2 670. 5 m 和 2 671. 9 m ( 图版 12 ) 性地层和非塑性地层接触区 ,裂缝密度有所增加 ,如
及大 94 井 2 360. 06 m 井段中有出现 。 大 92 井 2 677. 60 m 、
新义深 9 井 3 377. 50 m 、
新郭 3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22 ・ 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3 年 8 月

井 2 836. 10 m 、
罗 11 井 3 108. 80 m 等层段的顺层裂 土矿物转化 、烃类生成以及石膏的脱水等原因造成
缝常见于岩性变化处 。这些顺层裂缝一般为张裂缝 的超压现象 , 有利于张裂缝和成岩收缩缝的发育 。
和成岩收缩成因的层间缝和层内缝 。另外 , 综合研 济阳坳陷的生油窗在 2 200~3 400 m ,且泥质岩处于
究表明 ,在碎屑岩中的裂缝发育程度由大到小的顺 异常压力带 ,因此该深度段应是形成泥质岩裂缝性
序是泥岩 、 粉砂岩 、 砂岩和砾岩 [ 1 ] ; 而在细粒沉积岩 油气藏的有利层段 。正因如此 , 低渗透性的泥质岩
中 ,微裂缝的发育程度与含砂量成正比 ①( 图 2) 。 会成为张裂缝的有利赋存体 。

图 2  罗家 48 井泥岩裂缝度与 图 3  罗家油田裂缝密度与地层


岩石含砂量的关系 埋藏深度的关系

3. 3  岩  相
4  结  论
新郭 3 井 2 830. 0 ~ 2 840. 0m 井段为灰褐色的
水平层理油斑泥灰岩夹油泥岩 、 灰岩 , 属于浅湖与 ( 1) 研究区泥质岩顺层裂缝的长度 、
密度和开度
(半) 深湖过渡带的沉积 。其中裂缝极为发育 , 在钻 均大于切层缝 ,且为烃类的主要储集空间 ; 切层裂缝
进中发生强烈井喷 ,折算日产油 240 t 。这是由于相 主要作为连通顺层裂缝的通道 ,很少储油 。
带间岩性和物性的差异造成了差异压实 , 并且过渡 ( 2) 成岩收缩缝在泥质岩层中是极有利的油气
带所处部位又是地应力集中区 ,所以易产生裂缝 。 储集空间 ,特别是在构造裂缝不太发育的地区 ,由成
浅湖与 ( 半) 深湖过渡带 、
三角洲前缘席状砂 、
指 岩收缩造成的层间缝会成为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 。
状砂坝与湖相泥质岩过渡带是张裂缝和差异压实裂 ( 3) 裂缝发育的受控因素有构造应力 、 岩性 、

缝发育的最有利部位 , 也是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的 相、地层厚度 、 物性 、
埋深和地层压力等 。
有利地区 。对重力流沉积来说 , 由三角洲前缘重力 ( 4) 预测研究区沙四段顶部 —沙三段地层埋深
滑塌形成的再沉积湖底扇与 ( 半) 深湖泥岩接触的区 在 2 200~3 400 m ,距离断裂带较近 、断层转换带 、

域 ,也是裂缝发育的有利部位 。 陷斜坡坡度突变区 、 地层厚度和/ 或砂岩厚度突变
3. 4  地层厚度 区、 三角洲前缘亚相 、 湖底扇相砂体与湖相泥质岩交
当盐岩厚度不大时 , 其裂缝密度可能较大 。新 界过渡带的泥质灰岩 、 灰质泥岩 、
油页岩和油泥岩最
义深 9 井 3 470. 9 m 层段附近为石膏与泥质沉积互 有可能形成有效的裂缝储集空间 。
层 ,有鸡雏状同生变形构造 ,膏岩体内有丰富的差异 致谢  文中部分照片由胜利油田地质录井公司
压实和成岩收缩成因的不规则裂缝 , 可能为油气提 慈兴华工程师提供 ,在此谨表谢意 。
供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 。国外油气勘探实践表明 , 参考文献 :
在厚度不大的盐岩下面只要有油气 , 盐岩中就常有 [ 1 ]  魏永佩 ,刘池阳 . 沉积盆地储集层微裂缝研究 [J ] . 西北
大量的油气显示 [3 ]
。 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1999 ,20 ( 1) :63 - 68.
3. 5  埋深和地层压力 [ 2 ]  曾联波 ,田崇鲁 ,刘刚 . 松辽盆地南部低渗透砂岩储层
裂缝特征及其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J ] . 石油大学学报
随着地层埋藏深度增大 , 岩石裂缝密度明显增
( 自然科学版) ,1998 ,22 ( 2) :11 - 13.
加 ( 图 3 ) 。同时由于快速沉积造成的排液不畅 、

①刘传虎 ,苏朝光 ,阎昭岷 ,等 . 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地震识别描述 . 胜利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 ,1999.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第 27 卷  第 4 期   袁静 :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四段顶部至沙三段泥质岩裂缝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3 ・

[ 3 ]  [ 苏 ] E. M. 斯麦霍夫 . 裂缝性油气储集层勘探的基本理 论与方法 [ M ] . 北京 :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5. 42.

图版说明
1. 大 94 井 2360. 06 m 顺层张裂缝 ;2. 大 92 井 3172. 00 m 变角度张裂缝 ;3. 大 92 井 2665. 30 m 剪切裂缝伴生斜列张裂缝 ;4. 新郭 3 井 2837. 20
m 剪切裂缝 ;5. 新郭 3 井 2839. 20 m 剪切裂缝擦痕面 ;6. 新义深 9 井 3470. 90 m 泥质膏岩中裂缝 ;7. 新郭 3 井 2838. 20 m 顺层裂缝被碳酸盐半
充填后 ,烃类注入 ,与层面斜交的裂缝终止于顺层裂缝 ×10 ( + ) ;8. 新郭 3 井 2 835. 70 m 枝状张裂缝半充填 ×25 ( + ) ;9. 郭 7 井 2 670. 50 m 近
顺层缝裂缝宽 20 μm ×200 ;10. 郭 7 井 2670. 50 m 张裂缝与粒间孔隙连通 ×150 ;11. 大 94 井 2360. 06 m 孔缝断续相连 ,缝宽 10~15 μm ×100 ;
12. 郭 7 井 2 671. 90 m 成岩收缩层间缝与层内裂缝 ×350 。
( 责任编辑  刘艳荣)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Journal of t 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China Vol. 27  No. 4
・Ⅱ・                     
( 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ug. 2003

extension system tract , high system tract , contracting system tract. According to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ogene in Jiyang Depression , the types of sediment system and facies corresponding to the different system tracts were
given. There were alluvial2braided river facies in low system tract. The braided river was transited to meandering river in
extension system tract. There was meandering river in the high system tract , and the meandering river was transited to
braided river in the contracting system tract.
Key words : alluvial2fluvial facies ; sequence stratigraphy ; braided river ; meandering stream ; system 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S IN ARGILLACEOUS ROCKS OF L UOJIA AREA IN ZHANHUA SAG/
YUA N Jing. Faculty of Geo2Resource and Inf ormation in the U niversity of Pet roleum , China , Dongying 257061/
S hiyou Dax ue Xuebao , 2003 , 27 ( 4) :20~23
Abstract : The types , characteristics ,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ractures and reservoir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analyses on cores and thin2section rock , scanning electron observing , facies analyses and paleo2stress field simulation , as
the fractures were the main reservoir spaces of argillaceous rocks. The analyses show that the length , density and opening
of factures in bedding joints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cutting bed joints. The bedding joints are the main reservoir space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utting bed joints are mainly the migration pathways for connecting bedding joints and
have little reservoir petroleum. The diagenetic shrink fractures are the favorable reservoir spaces in argillaceous rocks , es2
pecially in the areas where few or no structural fractures were develop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fracture growth in2
clude tectonic stresses , lithology , facies , formation thickness , porosity , formation depth and pressure. It is forecasted
that the fractures tend to grow in the formation of 2200 m to 3400 m in depth. The argillaceous limestone , calcareous
mudstone , oil shale and oil mudstone distributed in the transform zone , abruptly changed slope grade , transition area of
delta front and sublacustrine fan with lake facies argillaceous rocks near the faults are available spaces of fractured reservoir
possibly.
Key words : Zhanhua Depression ; Luojia area ; Sha23 member ; argillaceous rocks ; fractures ; reservoir properties ; influ2
encing factors
AL GORITHMS FOR AUTOMATIC DRAWING OF MICROFACIES MAP ON COMPUTER/ L I Hong2qi , L IU
Hong2tao , L I Y uan2jiang , et al . Depart ment of Com puter Science and Technique in the U niversity of Pet roleum ,
China , Beijing 102249/ S hiyou Dax ue Xuebao , 2003 , 27 ( 4) :24~26
Abstract : The microfacies boundary tracing and drawing algorithms used for making microfacies map automatically were
given. Various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well points with the same or different sedimentary units were analyzed. The con2
tour line of a sedimentary unit can be made by the use of a few elementary control lines. Each elementary control line has
three points. The positions of these points can determine the shape of an elementary control line. Becaus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sedimentary units are complicated , more than two hundreds of rules used for making microfacies map are
presented. Especially ,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elementary control lines , the users can interactively modify the contour
lines by taking up the control points on elementary control lines. It is possible to reuse or to modify the contour lines with
vector line approaches. The program for making microfacies map was developed with visual C + + software. The micro2
facies maps of 1562 wells made on computer show that the automatically drawing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geologists.
Key words :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map ; automatically drawing ; boundary tracing ; elementary control line ; algorithm ;
program design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BASED ON COMMON FOCUS POINT GATHER AND ITS APPLICATION/ L I
Zhen2chun , ZHA N G Jian2lei , WA N G Yan2guang , et al . Faculty of Geo2Resource and Inf ormation in the U niversity
of Pet roleum , China , Dongying 257061/ S hiyou Dax ue Xuebao , 2003 , 27 ( 4) :27~31
Abstract : Common focus point ( CFP) migration is a seismic imaging method by means of the double focusing (confocal
imaging) migration (focusing in detection and focusing in emiss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qual travel time. The key
technique for the method is the computation of focusing operators. In consideration of efficiency ,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computation , a finite2difference method fitting to any rectangular grids for computing the focusing operators was present2
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ignal to noise ratio and resolution of seismic imaging , the stacking method of variable2aper2
ture scanning was adopted to obtain CFP gathers and focus2point responses and realize CFP stacking and complete CFP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The computation of a sag model shows that for a correct macro velocity field , this method can
realize the accurate imaging of subsurface structures and enhance significantly the signal to noise ratio in deep layers. Th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