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案例解读 189 | 2019 | 12

历史建筑作为重写本
——以智珠寺与荣宅的适应性改建为例
Old Buildings as the Palimpsest
——The Case Study of Adaptive Reuse Strategy in Zhizhu Temple and Rong Zhai
文/田 壮 ABSTRACT
  Tian Zhuang
文章基于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以“历史建筑作为重写本”的观点为依据,将从物理空间与非物理
作者简介 空间两个维度的重写,对荣宅与智珠寺的空间修缮与介入策略进行剖析,并对比其空间关系、功能更新、
田 壮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修复方式、美学表达和叙事方式等方面的特点。笔者希望将历史建筑如何被修复重生的研究发现呈现在
读者面前,旨在提升对旧建筑的适应性改建方法及其价值功能的认识,并引发人们对于可持续消费的认
知与思考。

Based on the adaptive reuse perspective, taking "old buildings as the palimpsest" as the main viewpoint,
this paper compared two restoration projects: Zhizhu Temple and Rong Zhai. By analyzing their
intervention strategy, the two cases showed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pace arrangement,
repair method,aesthetic expression and narratives. In conclusion, the study brought up valued findings
about adaptive reuse strategies for historic buildings, which would result in rethinking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KEY WORDS
适应性再利用;历史建筑;重写本;艺术性介入;修复性再造
adaptive reuse;historic building;palimpsest;artistic intervention;restoration

引言 1 历史建筑作为重写本 将从这两对关键词出发对智珠寺与荣宅的改造案例
在“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之后,有关其 根据上世纪 70 年代至今的旧建筑再利用的学 进行分析。
“重建”的话题又再次引发了学界对于历史建 术文献,关于此课题的研究方向基本可分为三大类:
筑“修复再生策略”的争论与探讨。事实上, 类型学、技术型和建筑学策略。其中建筑学方法主 2 物理空间的重写
对旧建筑进行重建与再利用并非是鲜为人知的 要关注于改建过程与设计策略,也是本文重点讨论 2.1 空间关系与功能更新
现象,但有关建筑修复与重建的理论则是在 19 的研究范围。Rodolfo Machado在1976年的文献《历 智珠寺的空间布局在历史上大致经历了四个
世纪才开始建立起来。作为巴黎圣母院改建者 史建筑作为重写本》提出“不仅建筑绘画可以被视 阶段:清初拆买初建、雍正时三寺鼎立、20 世纪

之一的维欧勒·勒·杜克 认为,适应性再利用 作重写本,改造建筑本身也可以延续这个比喻”。 下半叶的没落以及 21 世纪初的重写。由图 1 可知,
策略是一种对历史遗产建筑的保护,他坚信“保 在大英词典中“重写本”意指任何题写界面为了腾 智珠寺是在拆除整合了明末清初的多套民宅院落之
护一栋建筑最好的方式是找到再次使用它的方 出新的书写空间而将原有的字迹刮蹭掉的现象,即 后,于清雍正时期方呈现清晰正统的三进院落格局;
式,之后尽可能地去完善这个全新的功能需求, 是说,历史建筑可以被看作一种特殊的文本,改造 直至上世纪下半叶,西配殿住房及钟鼓楼被拆毁,
以至于不需要于建筑之中作出更多的改变”。 就是此种时间文本的并置与叠加。该理念成为建筑 生产车间及工厂建于其上,大悲殿及天王殿的前后
然而,作为建筑保护观点的拥护者,约翰·拉 改造策略理论中的新起点。 院落亦被临时建筑填满;2013 年的改造策略一方

斯金及他的学生威廉·莫里斯与勒·杜克持完 之后,Robert 亦借用了重写本的概念对旧建 面针对清代遗存古建进行了修缮还原;另一方面则
全相反的态度:“如同期盼人类的起死回生一 筑改造的理论进行了更新与发展。他在书中将从古 针对上世纪加建的厂房建筑进行了清理与再利用。
般,意图通过修复重建来还原一栋建筑曾有的 至今的建筑改造案例进行了例证与分析,提出七种 相较之下,荣宅整个建筑结构在历经了一个
伟大与光辉都是不可能的。”相较而言,他们 具体的物理介入的空间设计策略:建于其中、建于 世纪的风雨后仍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回顾历史,
师徒二人更倾向于通过传统养护和维修的方式 其上、建于周围、建于旁边、回收材料或遗骸、空 荣宅的建筑空间基本经历了三个
“重写”
阶段:初建、
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20 世纪初,李格尔(Alois 间功能的更新、建造风格的更新与复原。Brooker 改造与扩建、修缮与介入。由图 2 可知,1910 年

Riegl)针对勒·杜克与拉斯金的对立观点进行 和Stone 则将建筑再造的设计策略分为空间介入、 之前的初建空间仅有两层,入口在东南侧;荣氏一
了论述,将二人理论中的这种冲突归咎于他们 空间插入与空间装置,其二人的理论虽仍关注于 族在 1918 年入住时于宅邸西侧加建三层附楼,增
对于历史建筑所持的不同价值观,并进一步将 物理空间的变化,但提出影响改建设计策略的最 添一个门厅与两间卧室,主入口改在西侧;之后两
这些价值观分为两大类:纪念性价值观与现时 重要因素是对原有建筑的研究与评估。Cramer 和 年由于家族人口的增加以及社交场所的需求,特在

性价值观,并基于建筑的使用价值提出历史建 Breitling 则是将建筑学表达从设计策略中进行了分 西北侧增建 1.5 倍的建筑面积,新建的三层附楼二
筑的再利用是建筑现代保护过程中最本质的 离,并提出设计策略是建筑的物理介入与改变,建 层作宴会大厅,三层设有会客室、台球厅、吸烟室;
部分。 筑学的表达则是空间美学的介入,其中美学表达的 1930 年因荣先生长子大婚特将西卧室进行翻新扩
“二战”后的城市复建时期,建筑师们在热 策略又分为:一致、统一、对比、交汇与融合等。 建。如今,整个宅邸被修缮如旧,全部空间作文化
衷于发掘全新的空间语言的同时也沉思于历史 以“建筑作为重写本”的概念为依据,综合 展示与交流之用。
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该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卡 以上的理论观点与发展脉络可以窥见对于旧建筑的 由上可知,智珠寺的改造策略重在对历史空
洛·斯卡帕翻修的卡斯特罗古堡与奥利维蒂展厅、 再利用策略基本从四个方面进行考量:改建部分与 间的梳理与取舍。最后的空间形制是将清代时期的
拉斐尔·莫内欧改建的国立罗马艺术博物馆、赫 原构筑物的空间关系、旧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空 古建筑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下来,同时对于 20 世纪
尔佐格与德梅隆的马德里发电厂改造项目等。因 间功能的更新、美学风格的表达。而空间关系的变 下半叶的工厂建筑也进行了部分保留与合理的再利
此,在 20 世纪的后半叶,“旧建筑的适应性再 迁与使用功能的更新休戚相关,美学风格的表达则 用。在以文化场所的营造为目的的情况下,两个时
利用”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往往取决于对旧建筑材料的处理方式。因此,笔者 期的历史建筑被统一起来。荣宅的再利用策略则着

125
图 1 智珠寺四个时期的平面变化示意图(据崔金泽与张帆老师提供的资 图 2 荣宅三层平面布局变化图(图片来源:据 Prada 荣宅官方文献及资料由作者自绘)
料由作者自绘)

重于从私人宅邸到展示空间的功能转换,对于荣氏 作为叙事媒介,对其进行文学化的隐喻和再创作。 本文所解析的两栋建筑之所以广受好评,并非因其


家族居住时期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全面保留与修复。 由于时间的因素,历史建筑常被解读为四维空间, 面向公众再次启用,而是因其修缮工程处处体现出
此外,现代化设施的置入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新 是实践生活的空间也是日常叙事的场所。德塞都在 求真求原的匠心精神。由此可知,优秀的历史建筑
的展陈功能,这正印证了勒·杜克的观点,两栋 《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认为叙事是“日常生活的实 改造工程应当兼顾现时性与纪念性价值观,这既可
建筑每一次的物理空间重写都是为了满足功能上 践”,他提出了作为都市生活实践的“空间故事” 让建筑获得重生,又能让历史焕发光彩。
的更新。 概念,强调物质空间与隐喻空间的结合。当智珠寺 其次,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用毕
与荣宅完成物理空间的重写后,新的故事在此展开: 即弃是多数消费者对“旧物”的态度,对旧建筑的
2.2 旧物修复与美学表达 两栋历史建筑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当代艺术与生活 拆除便也成为理所应当。“旧建筑作为重写本”的
根据 Johannes Creamer 与 Stefan Breitling 在 美学的介入,以策划展览与文化体验的方式一次又 理论体系则提出了与当下消费观相反的“旧物”主
architecture in existing fabric 中 详 述 的 建 筑 学 一次地将全新的叙事叠加于同一个空间中。 张:在二维视角下,旧物修复体现在对界面材质与
的美学表达策略基本包括:相似一致、联合统 肌理的剥离与还原,这是一种怀旧美学的追求;在
一、碎片化、交汇与连结四种。其中,“碎片化 3.1 智珠寺:两个时间线 三维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改造与使用功能的更新都
(fragmentation)”的处理方式是将旧建筑界面最 修复后的智珠寺极具历史气息与文化底蕴, 是对既有构筑物的再利用方式;在四维视角下,在
上层刮除,故意裸露过去的材质与痕迹;但在许 基于此特点古刹的空间功能被置换成为艺术与文化 智珠寺与荣宅的案例中,新的叙事亦是对空间的更
多案例中这种考古史的“剥离”方式往往会对历 体验场所。其次,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并调动周边 新,可见“重写本”的概念不应仅仅停留在物理空
史肌理造成破坏,这种情况下则会请匠人运用传 居民、游客的体验需求,东景缘团队将所有空间划 间的层面上。
统工艺的方法恢复做旧。此策略下对于空间中“物” 分为“内部策划区域”与“公众租用区域”两种类 总之,以上发现不仅刷新了旧建筑再利用策
的态度是考古学式的,会尽最大可能地保存旧建 型。内部策划区域包括山门南侧的东景缘办公区、 略的发展方向,也为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方式的转变
筑的遗存物,空间中的一砖一瓦都成为历史的片 艺术装置等候区,以及山门以北的餐饮酒吧空间、 提出了新的期待。
段与见证。这种做法在 Carlo Scarpa 和 Massimo 艺术画廊、四间酒店客房和花园院落空间;公众租
Carmassi 以及上世纪 90 年代的建筑作品中常常 用区域包括山门空间、水池投影空间、大殿空间、
见到。 多功能厅以及三个名为“笔”“墨”“纸”的厢房。
智珠寺与荣宅都是“碎片化”修复策略的典 自 2015 年智珠寺作为文化艺术空间面向公众使用
型案例。智珠寺修复跨时 5 年,邀请六十余位工 以来,已完成上百场全新的空间叙事,包括音乐会、 注释:
匠精心艰苦施工,共更换 81 根梁柱,清理垃圾 戏剧演出、艺术展览、工坊讲座、电影放映、品牌 ①维欧勒·勒·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
Duc,1814 年 1 月 27 日—1897 年 9 月 17 日)为法国
四百多卡车,修整 14000 平棚顶,保留了 43000 宣传以及拍摄取景等多种形式。 建筑师与理论家、画家,法国哥特复兴建筑的中心人物,
并启发了现代建筑,最有名的成就为修护中世纪建筑。
片原有瓦片。在漫长的修缮工程完成以后的第二 出生于巴黎,在瑞士洛桑过世。
年,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褒奖,被称为亚 3.2 荣宅:三个故事线 ② Robert, P., Adaptations. New Uses for Old
Buildings. Editions du Moniteur:Paris, 1989.
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典范。荣宅的修复工 不同于智珠寺的叙事重写方式,荣宅在 Prada ③ Brooker, G. & Stone, S., Re-readings. Interior
architecture and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remodelling
程历时 6 年,由一支意大利工匠小组分别专注于 基金会支持下采用了更加整体的空间叙事与艺术策
existing buildings. RIBA Enterprises: London, 2004.
修复散布于宅邸各处的木材、彩绘玻璃、釉面砖、 展方式。自 2017 年 10 月修缮后的空间正式对公 ④ Cramer, J. & Breitling, S., Architecture in existing
fabric . Birkhäuser:Berlin, 2007.
珐琅砖、油漆灰泥和铸造金属,旨在引入欧洲匠 众开放至今,荣宅以艺术文化空间的身份成功策划
艺的做法尊重宅邸的建造历史,保留空间中的折 了三次展览,分别是:“罗马 1950—1965”与刘
衷主义和装饰艺术意味。 野的两个个展“寓言叙事”和“我曾为何物?”由 参考文献:
但是,相似的修复方式下却有两个不同的美 平面布局图可以看出,三次展览中展品所放置的空 [1]Rodolfo Machado. Old Buildings as Palimpsest [J].
Progressive Architecture,1976.
学主张。改造后的荣宅空间追求对历史的高度尊 间位置都遵循整体的叙事逻辑:观展动线与时间脉 [2] 张帆 . 智珠寺始建年代考证及修缮细节品鉴——兼论
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 [A]. 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
重与还原,材质与界面的修缮都以民国时期的工 络的互文性,概念主题与表现方式的共通性,展品 讨会论文集 ,2015.
艺做法为参照以求“统一一致”的表达;智珠寺 与空间氛围的契合性等。 [3] 崔金泽 . 北京智珠寺保护利用状况再调查 [N]. 中国文
化报 ,2015.
前半段则在整体空间保存历史原真性的前提下, [4]B. Plevoets & K. Van Cleempoel.Adaptive reuse as
a strategy towards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
对局部材料与旧物进行了艺术化的再创作,起到 结论
literature review[J].Structural Repairs and Maintenance of
强调的意图。 通过对智珠寺与荣宅的分析对比可回应文章 Heritage Architecture XII,2011.
[5]Johannes Cramer & Stefan Breitling.Architecture
开头勒·杜克与拉斯金的论战。正如勒·杜克所言, in Existing Fabric: Planning, Design and Building[M].
3 非物理空间的重写 历史建筑的生命确是在新的使用功能下得到延伸, Birkhäuser GmbH,2007.
[6]Fred Scott.On Altering Architecture [M].
历史建筑作为重写本的另一层含义是以空间 而非与世隔绝的“雪藏”式保护。但同时也须看到 Routledge,2008.

12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