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10),頁 182-186 自由評論

協助家長成為孩子生涯發展的支援者
林蔚芳
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近年來全球經濟趨勢丕變,21 世紀可稱為資訊世代,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
知識經濟的開展以及世界市場的開放導致了全球化的現象,此現象亦改變了個體
的工作及生活方式(Savickas, 2011)。為培育學生能夠「淬鍊出面對生涯挑戰與
國際競合的勇氣與知能,以適應社會變遷與世界潮流,且願意嘗試引導變遷潮
流。」(教育部,2014),促進學生生涯發展成為十二年國民教育總體目標之一,
在此總目標之下,除各級學校綜合領域課程將「促進自我探索與生涯規劃」列為
課程目標之外,生涯規劃議題同時也是十九項融入課程的議題之一(教育部,
2017),顯見國家對於學生未來生涯發展與規劃能力培養之重視。然而生涯規劃
與決策的特性在於不僅要學習理性的分析判斷思維能力,個體更要能在做決策的
同時承載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以及父母、社會期望的壓力。因此,對於大腦認知功
能尚位發展完全的青少年來說要適應這個多變的世界,課堂上的探索、統整及創
新能力的培養固然重要,但在面對決策的不確定感時,若缺乏重要他人的協助與
支持則不易邁出堅定的步伐。家長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也是孩子生涯發展
路上的啟蒙者,但是一般家長並不一定瞭解如何成為孩子生涯發展路程中的陪伴
及引導者,學校如若能協助家長成為孩子生涯發展歷程中的協助者,對於學生的
生涯能力發展必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家長是子女生涯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

華人文化偏重集體主義與關係主義(黃光國,1998),生涯定向問題不僅是
個人問題,更是個人與家庭間關係轉換的結果(王秀槐,2015)。許多研究結果
也顯示父母對於學生的生涯選擇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王玉珍、吳麗琴,2009;
王秀槐,2006;田秀蘭,1998;葉青玲、韓楷檉,2013;林蔚芳、游錦雲、李慧
純、金樹人,2014)。細究父母對於子女生涯選擇影響力的內涵,可以發現父母
不僅是子女生涯發展的啟蒙者、認同者,同時也是子女生涯發展的支持者及期望
賦予者。但在這麼多角色同時存在的狀態下,父母既是子女生涯發展的中要支持
來源,又是子女生涯發展的壓力來源,親子之間對於生涯發展能有共識則佳,如
若未能有所共識則親子亦皆為之而苦。如莊珮真(2003)的研究發現,高三生在
面對多元入學方案決策歷程中,常遭遇自我與外在環境認識不足之困境,導致每
到考季,家長、老師與學生為了選擇校系的問題鬧得不愉快。張顥薰(2018)訪
談三位大學生,想瞭解父母價值觀在大學生生涯抉擇歷程之代間傳遞現象。研究
結果發現受訪的三位大學生在其生涯抉擇歷程中皆主觀覺知並努力滿足父母價
值觀及期待,但依子女對於父母價值觀的認同程度以及能否達成期待的狀況而有

第 182 頁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10),頁 182-186 自由評論

不同的發展心境:認同且能達成的心理狀況最佳;認同但達不到以及能達到但不
認同的子女則呈現不同的辛苦狀態。

父母的期待與影響有時置於明處,卻又讓子女不敢違抗;有時又只能靠子女
心領神會,在所知覺的父母期待下摸索、徘徊,如何讓子女在尋找自身生涯發展
的路徑中能夠獲得與父母正向溝通的機會,同時能得到父母的支持,或是教育系
統可以思考並置於課程設計之中的。

三、教育系統可協助建構親子生涯溝通平台

為協助學生能夠養成生涯規劃知能、發展洞察趨勢的敏感度、發展生涯應變
的行動力,生涯規劃知能不僅成為正式課程,也期待能融入各科的教學中,顯見
培養學生生涯規劃相關知能的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家長又是學生生涯發展的重
要影響者,因此在完成適性揚才教育目標的過程中,家長的參與勢不可少。然而
學生家長的生涯知能卻未必能夠與學校教育同步前進,故教育系統若能主動協助
學生建構親子溝通平台,在面對人生發展這個重大議題上能有機會和父母進行正
面的溝通,將能使學生獲得極大的支援感,減少未來在人生的道路上獨自摸索的
孤寂感。親子間生涯主題的溝通平台可與學生的生涯教育課程設計同步,從建構
家長對於生涯認知的概念開始,而不是到學生要做選組、選校、學系等重要決定
的前一刻才開啟溝通的管道。如果依生涯資訊獲得的角色涉入程度(金樹人,
2011,頁 442)來看,親子生涯溝通平台的建立也可從家長被動參與、互動參與
到主動參與的程度漸進進行。

(一) 提供書面或視聽資料

書面或視聽資料,是讓家長能被動的接觸生涯資訊的重要管道,家長可以在
自己有時間的狀況下自行閱讀。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出版了一本「國
中生涯發展教育家長手冊」,向家長簡介生涯發展的概念,並設計了一系列簡易
活潑的親子活動,鼓勵家長成為孩子生涯探索過程中的支持者,並協助家長了解
並運用國中學生的生涯發展手冊來認識孩子的優勢,兼具被動參與互動參與的特
性。然而,這本手冊的文字雖然已書寫得很淺白,對於有些家長來說可能還是不
易理解,或是會感到資訊性不足,如若學校可以進一步辦理類似家長生涯共學團
體,讓家長們可以有共同討論與學習的空間,效果會更佳。

第 183 頁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10),頁 182-186 自由評論

(二) 辦理親子生涯探索活動

親子生涯探索活動主要在鼓勵親子一起探索、成長,不僅提供家長生涯探索
的體驗,也能建立親子對生涯主題的共同經驗,進而能有更多討論的可能性。這
類探索活動的設計可以有多樣性,我們平時在學校為學生實施各類的生涯探索活
動皆可轉換為此類親子探索活動的內容,如:家長可以和子女一同探索自己的特
質、興趣、能力及價值觀等,並能相互理解這些自我概念形成的原因,不僅進行
了生涯主題的探索,也加深了親子間相互的理解。此類活動可以只是課程設計的
一部份,如請學生對家長的職業進行參觀或訪談,再將訪談的資料帶到班上做分
享;也可以設計成班級性或全校性的活動,如果是以大團體的型式進行,在帶領
者的設計之下,若能營造溫暖歡欣的氛圍並設立遊戲規則,親子間將能有機會打
破原有溝通的模式,建構新的互動方式。當然如若要達成這樣的目標,事前的準
備工作是不可少的,特別是如何幫助學生具備在該場合與家長溝通的能力,以及
突發狀況的處遇方式等。

(三) 親子生涯諮商

目前國、高中的輔導教師在學生即將面臨升學選擇之際,都會提供學生有一
對一諮詢或諮商的機會,幫助學生能更清楚自己的狀態,但是中學生畢竟還未成
年,家長意見的影響仍大,有需要時,如能將家長也納入諮商的對象,亦能建構
親子生涯溝通的平台。惟要將家長納入對許多輔導老師來說都是一件吃力的事
情,Amundson 與 Penner(1998)為14-18歲的學生設計了一個5步驟的親子生涯
探索諮商模式,或可提供參考。該諮商模式是由兩位相識的同年級同學為一組並
邀請雙方家長一起進行。過程中諮商師透過與孩子討論他們的休閒活動、學校學
科及活動表現來進行優劣勢的探索及知覺個人未來教育和勞動市場的可能性,最
後並依據學生各人的狀況決定下一步的行動計劃。這個諮商模式有兩個特點,一
個是同時對兩位學生進行諮商,學生之間相同或相異訊息的討論都能成為更細膩
自我瞭解的資訊來源,而不是只以自己為標準來思考;另一個特點是,家長的主
要角色是觀察者,在每一個話題進行之後,才邀請家長就他們的觀察及對自己孩
子的理解提供資訊或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設計讓家長有機會聽到自己孩子的想
法,同時也讓孩子有機會聽到家長的觀點,讓雙方都有機會進行不同於以往的、
理性的溝通方式,有助於建立親子生涯發展的共識,諮商之後的行動計畫也邀請
親子共同完成,進一步讓親子成為生涯發展的合夥人而非陌生人或對立者。

第 184 頁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10),頁 182-186 自由評論

四、結語

家長職能需要學習並非天生,但這個觀念卻非目前社會的普遍認知,有些家
長或也認為孩子漸長,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但又在尊重與關心的分寸拿捏中不斷
徘徊。教育系統如能提供協助家長生涯主題親子溝通平台,不僅對於親子關係有
良好的影響,在這工作世界不斷變化的世代,提供家長生涯主題學習的管道,間
接也增進了家長本身的生涯適應能力,創造學生、家長、學校及社會皆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 王玉珍、吳麗琴(2009)。大一生回顧升學生涯抉擇與生涯適應之脈絡相互
影響模式探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39-79。

 王秀槐(2006)。大學生的科系選擇:正視大學生科系志趣不合的問題。臺
灣高教研究,1,1-12。

 王秀槐(2015)。從「以我為榮」到「證明自己」:華人文化脈絡下知覺不
同父母期待之大學生的生涯因應組行探討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7(1)
,79-97。

 田秀蘭(1998)。男女大學生生涯阻礙因素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30(1),133-148。

 金樹人(2011)。生涯諮商與輔導(二版)。台北:東華出版社。

 林蔚芳、游錦雲、李慧純、金樹人(2014)。社會認知因子對澳門青少年學
校滿意度影響之研究-SCCT 滿意度模式驗證。教育心理學報,46(1),27-50。

 教 育 部 ( 2014 )。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 取 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 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

 葉青玲、韓楷檉(2013)。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
選擇關係之模式驗證研究。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26,23-55。

 張灝薰(2018)
。父母價值觀在大學生生涯抉擇歷程之代間傳遞現象探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 黃光國(1998)。兩種道德:臺灣社會中道德思維研究的再詮釋。本土心理
學研究,9,121-175。

第 185 頁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10),頁 182-186 自由評論

 莊珮真 (2003)
。高中生因應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國中生涯發展教育家長手冊。取自
http://140.122.103.235/career_5.php

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
學校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初稿)。取自
http://163.21.249.63/joomla/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1&article_id
=1039

 Amundson, N. E., & Penner, K. (1998). Parent involved career explor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7(2), 135-144.

 Savickas, M. L. (2011). Career counseling. Washington, DC: APA.

第 186 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