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7

本书是《快速阅读》作者克里斯蒂安.

格吕宁的成名之作。他在大学
毕业前准备徳国司法考试期间,因为不能像同学一样有充足的时间复习
备考,于是在参考众多学习类书籍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创造出一套风靡
全球的读书方法。
在书中,这套方法具体表现为“学习流程的四个阶段”:
拓宽视野,快速阅读;
视觉阅读进阶训练;
五感并用,超级记忆;
把方法应用到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你也许会问,是否非得天资过人,才能学得快、学得好?我这个年
纪才开始改用新的学习方法,还来得及吗?作者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
丸”;学习或工作的成效绝不仅仅取决于与生俱来的禀赋或智商,年龄
长幼和起点高低也完全不是问题,更不需要超人的意志力。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从小学、中学的考试测验,到大学的论
文答辩,到高效工作习惯的养成、在职培训,现代社会中的毎个人都必
须做好准备,不断充电,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本书告诉找们,只要订
立好目标,制订出高效的学习和工作计划,掌握科学的读书法、记记
法、笔记法、复习法和时间管理法,学习、考试、阅读、工作、生话都
将有条不紊,自然远离压力和焦虑。
图书再版编目(CIP)数据

超级快速阅读/(德)格吕宁著译者:郝湉;.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4

书名原文:Garantiertcrfol^rcichlemen

ISBN:978-7-5086-2621-5

超级快速阅读

CHAOJIKUAISUYUEDU

著者:(德)格吕宁著
译者:郝湉
策划推广:中信出版社(ChinaCITICPress)
出版发行: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承印者: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787mmx1092mm1/16印张:12.75字数:165千字
版次:2011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京圈图字:01-2010-2498

书号:ISBN978-7-5086-2621-5/G.650

定价:35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內容
图目录
序言 学习不再有压力
学习流程的四个阶段
一幅阅读旅程的完整地图
学习流程的笫一阶段 拓宽视野,快速阅读
01阅读一本新书前的准备工作
梳理逻辑脉络,明确宏观定位
花5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全书
02主动阅读,枳极思考
学习新知识前先激活既有的知识网络
积极提问,双向阅读
合理计划阅读进度
03现在就开始提高你的阅读速度
估算你现在的阅读速度
逐字阅读法的三大常见问题
低效阅读
无法集中注意力
视线下意识地游移
用手指或笔尖辅助阅读
逐步拓宽视线范围
一目十行的“3–2–1练习”
提高阅读速度的辅助练习
整行阅读练习
三级跳练习
第一阶段小结
学习流程的第二阶段 视觉阅读进阶训练
01完美笔记法——视觉卡片
逻辑脉络一目了然
发散性思维与线性文字间的转换
促进记忆,启发联想
激发左右脑的协同效应
凸显信息点间的主次关系
最节省时间的笔记法
随时添加新信息
02制作视觉卡片的三个步骤
把握整体行文结构
提取关键词
画出要点间的逻辑关系
03把阅读看做一种享受
测测你的学习能力如何
动力与压力
心流效应
压力反应
释放压力的技巧
运动减压法
放松减压法
兴趣减压法
04试着画出笫一张视觉卡片
05你的视觉卡片是否完整?
06全方位的视觉阅读训练计划
活用视觉卡片,养成视觉阅读的习惯
S曲线式快速浏览
立竿见影的训练计划
学习流程的第三阶段 五感并用,超级记忆
01理解是记忆的重要前提
02联想建立在知识网络的基础上
03五感并用阅读法
通过讲故事来调动五大惑官
眼球的运动有助于激活五大感官
你的主导感官渠道是什么?
测测看 你是什么学习类型的人?
注意力与五大感官密切相关
超级记忆力是如何练就的?
训练五大感官的瀑布练习
随时随地训练自己的感官
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故事
改掉一字一句默念的习惯
04合理安排学习节奏
信息过滤与短时记忆
有限的记忆力与劳逸结合的学习计划
05时间管理的最优法则
订立具体明确的目标
记时间日记,抓住“时间窃贼”
制订每日计划
列出重要的事务
分清事务的轻重缓急
合理分配时间
有效率地完成任务
检査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
过平衡的生活
06系统复习法打造超级记忆
根据记忆规律安排复习时间
复习的节奏
复习的动力
“记忆文件夹”复习法
07五大感官的协同练习
妙趣横生的姓名记忆法
共感技巧练就超级记忆
数字图像记忆法
轨迹记忆法
学习流程的第四阶段 把方法应用到你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
图目录
序言图I- 1格吕宁学习流程示意图
序言图I- 2格吕宁学习流程视觉卡片
第一阶段01章图1- 1图1-1阅读好比玩拼图
第一阶段01章图1- 2人脑的构成
第一阶段01章图1- 3新的行为模式对原有习惯的挑战
第一阶段01章图1- 4新的行为模式发展成新习惯
第一阶段01章图1- 5“国家司法考试”视觉卡片
第一阶段01章图1- 6“继承法”视觉卡片
第一阶段01章图1- 7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分工
第一阶段02章图1- 1图1-8脑神经示意图
第一阶段02章图1- 2-图1-9蜘蛛网是不完全对称的
第一阶段02章图1- 3-图1-10知识-学习时间曲线
第一阶段02章图1- 4-图1-11能力一练习时间曲线
第一阶段02章图1- 5-图1-12学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02章图1- 6-图1-13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传输
第一阶段02章图1- 7-图1-14阅读的过程好比马拉松比赛
第一阶段03章图1- 1图1-15阅读速度计算步骤
第一阶段03章图1- 2图1-16大多数人以为的视线移动轨迹
第一阶段03章图1- 3图1-17视线移动,眼球对焦,读取信息示意图
第一阶段03章图1- 4图1-18阅读高手读取信息的过程
第一阶段03章图1- 5图1-19控制眼球画圆时眼球实际的运动轨迹
第一阶段03章图1- 6图1-20用一根手指来引导阅读
第一阶段03章图1- 7图1-21用中指作为主要的视线引导工具
第一阶段03章图1- 8图1-22用左手翻页
第一阶段03章图1- 9图1-23视网膜成像区域
第一阶段03章图1- 10图1-24舒适区示图
第一阶段03章图1- 11图1-25舒适区扩大示意图
第一阶段03章图1- 12图1-26阅读速度进度表
第一阶段03章图1- 13图1-27跳读示意图
第二阶段01章图2- 1-图2-1“缘脑功能”视觉卡片
第二阶段01章图2- 2-图2-2人与人之间沟通过程的线性思维假设
第二阶段01章图2- 3图2-3人类的发散性思维
第二阶段01章图2- 4图2-4线性表达与发散性思维的转换示意图
第二阶段01章图2- 5图2-5关键词的辐射作用
第二阶段02章图2- 1图2-6提取关键词做笔记的模板
第二阶段02章图2- 2图2-7格吕宁学习流程示意图
第二阶段03章图2- 1图2-8心流状态的出现与挑战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第二阶段03章图2- 2图2-9脑电波图示
第二阶段03章图2- 3图2-10“推荐的放松音乐”视觉卡片
第二阶段04章图2- 1-图2-11“思维导图”视觉卡片
第二阶段06章图2- 1-图2-12阅读高手的视线范围
第二阶段06章图2- 2-图2-13阅读高手视线移动的路径
第二阶段06章图2- 3图2-14“视觉阅读训练计划”视觉卡片
第三阶段03章图3- 1图3-1“记忆百分比”视觉卡片
第三阶段03章图3- 2
第三阶段03章图3- 4图3-4 GEWAR方程式视觉卡片
第三阶段03章图3- 5-图3-5瀑布练习影像图片
第三阶段03章图3- 6图3-6“商业经营”视觉卡片
第三阶段04章图3- 1图3-7三种类型的记忆存留的时间
第三阶段04章图3- 2图3-8第一组测试对象出现“首位效应”
第三阶段04章图3-4图3-10第三组测试对象出现4次“首位效应”和4次“近因效应”4
第三阶段04章图3- 5图3-11 阅读40-50分钟以后大脑的记忆效果会直线下降
第三阶段04章图3- 6图3-12 处理财务报表与打电话两件事相互影响
第三阶段04章图3- 7图3-13 分阶段整理好每件事
第三阶段04章图3- 8图3-14学习时间安排计划
第三阶段05章图3- 1图3-15“时间管理”视觉卡片
第三阶段05章图3- 2图3-16确立目标的颀序
第三阶段05章图3- 3图3-17 20%的投入带來80%的产出
第三阶段05章图3- 4图3-18艾森豪威尔法则示意图
第三阶段05章图3- 5图3-19—天内的工作效率波动示念图
第三阶段05章图3- 6图3-20人生目标重在平衡
第三阶段05章图3- 7图3-21时间分配饼图
第三阶段05章图3- 8图3-22 “人生角色”视觉卡
第三阶段06章图3- 1图3-23 24小时之内大脑接收到新信息后的记忆曲线
第三阶段06章图3- 2图3-24记忆水平与时间的关系
第三阶段06章图3- 3图3-25两种学习方法的记忆差别
第三阶段06章图3- 4图3-26“国家司法考试”视觉卡片
第三阶段06章图3- 5图3-27“继承法”视觉卡片
第三阶段06章图3- 6图3-28“格吕宁复习系统”视觉卡片
序言 学习不再有压力
在格吕宁学院的培训班里,开课时大多数新学员都会迫不及待地提
出这样的问题:难道非得天资过人,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吗?
我这个年纪开始应用新的学习方法,还来得及吗?在带领各位读者
进入本书的训练旅程之前,我先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学习的成效
并非只取决于与生俱来的禀赋或智商,年龄长幼和起点高低也完全不是
问题!
尽管每个人天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商水平都有所不同,成长和受教育
的过程中大脑获得的训练和开发的程度也因人而异,但只要有心,任何
人在任何年龄都可以使阅读能力获得惊人的进步。
反倒是当一个人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时候,哪怕他是百年不遇的
旷世奇才,也总有一天会被凭借自己努力的普通人超过。事不宜迟,我
们不妨现在就开始这段神奇的旅程吧!
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学习的过程。
从小学、中学大大小小的测验,到大学的毕业答辩,再到各种各样
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做好准备,不断学习新
的知识和技能。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大家掌握学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
阅读技巧,让每个读者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都能读得更快,学得更好,
懂得更多。
通过我在本书提及的各种练习,你将学会如何利用大脑天生的运作
原理,用最自然的方式处理最为复杂、深奥的信息,然后将其融入到自
己已有的知识架构之中,把新旧知识系统地整合在一起。
要知道,只有按照这种方式建构起来的知识架构,才能保证长期记
忆,才能让我们在关键时刻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下意识地调出自己所需的
重点信息。当然,不管我们学习的是哪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科学的时
间管理策略都是必不可少的。
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日常琐事的时候保持头脑清醒,理清公务和
私人大小事务的轻重缓急,集中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处理最重要、最紧迫
的事情。这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之后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变得更积极
了,情绪也更加稳定了,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也越来越大了,来自生活方
方面面的压力却越来越小了。
反观一下自己现在的生活,这一切听上去还真有点不可思议,对
吧?我请大家期待最后的惊喜!当你跟着本书的进度完成了所有训练以
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完美的状态绝非遥不可及。
首先,我向大家保证,本书绝对不会出现枯燥无味且毫无实用价值
的长篇论述。
我会尝试用最简明易懂的方式和最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传授所有高效
的学习秘诀,并且在合适的环节里插入一些浅显的学术内容,好向大家
解释清楚每种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
为了不让读者和学员在提高学习能力的道路上走弯路,我尽量把每
一分力都使在刀刃上。
首先,我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四处搜寻并提炼出了高效学习领
域所有权威著作中的精华;然后,我在自己的亲身实践及教学过程中逐
一验证了各套方法的实效性。大家现在捧在手中的这本书,就是理论与
实践的宝贵结晶。
严格来说,我学的是法律专业。之所以涉足学习方法这一领域,主
要是出于自己学业方面的考虑。回想当年,我在大学里除了修法律专业
外,还兼修其他专业,学业以外还要费心经营自己创办的公司,以及在
欧洲各国开办关于网页设计和网络编程的培训课程。
这样一来,临近毕业时准备德国司法考试的时间自然就少之又少
了。在德国,法律系学生一般都得花上一两年的时间来准备这一毕业大
考。一门心思读书复习,经常每天从早到晚埋在书堆里,每周只休息一
天。
可尽管如此,每年的淘汰率仍然居高不下,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学生
无法顺利通过考试。这种形势对我来说,显然堪忧。既然在时间上无法
取得优势,我就只能在学习效率方面下工夫,寻找出路。现在看来,当
初的这番苦功还是值得的。尽管我准备司法考试的时间并不长,但最终
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地好,我的总成绩居然在全德考生里名列前五。

对我来说,这个奇迹般的结果就是对我的学习方法最大的肯定,也
成了我向读者推荐此方法的信心来源。于是,我决定成立格吕宁学院,
开办新的学习方法培训课程,通过这个平台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我的成
功经验和学习方法。而且,无论是出于学业与职业的考虑,还是纯粹为
了满足个人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都是可以触类旁通的。所以我彻底取
消了对授课对象的限制,法律系学生以外的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我举办的
培训班。在我的课堂上和书本里,等待解答的问题并非“学什么”,而
是“怎样学”!
回想那段准备司法考试的日子,如果当初有人开办这样的课程,系
统地指导我复习,那该多好啊!可是,当时的我却只能凭借一己之力,
一本接一本地研究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书籍,报名参加大大小小的培训
班,在如此海量的信息中淘出较为有效的方法后,再把这些零星的碎片
运用到考试当中,简直毫无系统性可言。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接触的书籍无非两类:第一类是最常见的,就
是励志类的。在这类学习方法中,我们会读到大量关于高效学习方法的
文字描述。那些美好的情景,光是想象一下都让人激动不已。
可是,一旦我们冷静下来,试着将书里的诀窍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去,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我们带着满心期望,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高
效学习的秘诀,可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不管那些关于记忆训练和速读技巧的道理讲得多么头头是道,只要
自己试验一下,就会知道那只是华而不实的吹嘘。除此以外,另外一类
书则是学术类的,主要涉及各种各样的理论研究成果。
这类书籍不仅论述的逻辑十分严密,其内容也有科学依据,但其晦
涩的语言和冗长的理论却拒人于千里之外,无法在读者中产生较大的反
响。
由此可见,如果读者想要获得既切实有效又有一定趣味性的学习方
法,就必须自己想办法来填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在本书中,我会
在必要的时候简要介绍一下该领域理论研究的成果,从而让大家了解每
个练习背后的基础原理,但真正的阅读与学习能力训练还是会侧重于实
用性,保证大家不会空手而归。

现在市面上关于记忆力、思维导图和时间管理的书籍可谓琳琅满
目。因此,本书涉及的许多内容,相信大家也不会感到陌生。
但据我所知,把所有与学习方法相关的内容都融合在一起,逐一探
讨每个因素对整体学习效果的影响,这类书籍却十分少见。在我看来,
出版物市场的这种现状与学习这一领域的重要性是不相符的,这就是我
撰写本书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本书的特别之处。

大家在下文中即将看到的这幅示意图,就是我特意为格吕宁学院的
培训班设计的学习流程图,其中囊括了整个学习流程中从读入信息到应
用知识的四大阶段,以及其他一些与学习间接相关,却不容忽视的关键
因素。
迄今为止,格吕宁学院培训班的学员总数早已过万,而大家手上捧
着的这本书就是从这套课程的培训内容中总结得出的精华。
学习流程的四个阶段
从这幅简单明了的流程图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获取信息的过程主
要包括4个阶段和4个要素。
在第一阶段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书本中读取所需的文字信
息。而在这个与文字打交道的过程中,大脑读入信息的效率则主要取决
于我们阅读文本的整体效率。所以,掌握各种各样的阅读技巧就是这一
阶段的重点。

序言图I- 1格吕宁学习流程示意图

图I-1格吕宁学习流程示意图

在阅读技巧中,“快速阅读”的概念已经相当普及,凡是对这方面感
兴趣的读者,肯定已经或多或少了解过一些相关的训练方法。但在我看
来,这个概念已经无法确切体现读入信息的重点了。
因为过去几十年来在对阅读技巧的研究中,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早
已达成共识,一味强调速度不仅无法全面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在某些特
定情况下还会对阅读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从本质上来说,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而学习新知识
的基础则始终在于理解、吸收并且长期记忆所读内容。换言之,只有在
读懂了每一个字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才是真正地完成了阅读任务,
提高了阅读能力。
一直以来,人们都误认为这种通篇阅读的做法是在浪费时间,但实
际上,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逐字逐句仔细阅读不仅可以节
省时间,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学到更多知识。包括神经学
在内的各领域的研究都已证明,每个阅读能力处于平均水平线以上的人
都有可能在不影响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将自己的阅读速度提高3倍以
上。
因此,我在本书里刻意避开“速读”这种说法,提出了“视觉阅
读”的概念。在正文的第一部分,我会向大家详细解释这种阅读方法的
意义所在,并且利用各种有趣的练习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其中的诀
窍。
将文字信息读入大脑之后,接下来就是第二阶段的任务—处理信
息。人脑是一台异常复杂的运算机器,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存储信
息。而且人脑对同一条信息处理得越充分,学习效果就越好。
因此,第二阶段的训练任务就是学会利用大脑与生俱来的运作机
制,帮助我们实现高效阅读的目的。在这个阶段,我要向大家介绍另一
个全新的概念—视觉卡片。其实,大家刚才看到的那张学习流程图就是
一张完整的视觉卡片。主题位于卡片的正中,其他的相关信息以此为
起点向四周发散,顺时针依次排开。这既是制作视觉卡片的基本原
则,也是阅读时的最佳顺序。我们之所以要在阅读的同时特意拿出额
外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这种卡片,就是因为这种布局恰恰符合人脑处理
信息的自然运作方式,可以十分有效地帮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深度处理
信息,为接下来的两个阶段打好基础。
说到这里,相信你也有点动心,想要亲自动手制作自己的第一张视
觉卡片了吧。不要着急,讲解完整个流程的基本内容以后,我就会在后
面的章节详细讲解更多关于视觉卡片的内容,并且给大家布置相应的练
习内容。
图表处理信息的方式效率极高,历史也非常悠久。毫不夸张地说,
早在人类文明起源之初,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着手探寻人类思维的运作原
理了,试图依此设计出更高效的学习技巧、工作技巧。
早在史前的岩画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从一个中心图形出发、发散式构
图的壁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出过利用关键词增强记忆的
方法。我在本书里提倡的视觉卡片正是基于这个原理设计出来的。时至
近代,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这样做笔记的优点,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解为
其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
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思维导图”(Mind
Mapping)了。他在当时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表现形式,直
到今天仍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本书里,我之所以避开这一传统概念,转用“视觉卡片”这种新
的提法,则主要是为了配合“视觉阅读”的理念,大家大可以把视觉卡
片理解成思维导图的同义词。
接下来就是学习流程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存储信息。
一说到储存和记忆,很多人就会愁眉苦脸,以为这种工作就是单纯的死
记硬背,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存储信息
的过程不但一点儿都不累人,反而是整个流程中最有趣、最简单的一个
阶段。

完成了前三个阶段以后,那些新知识就牢牢地记在我们的大脑里
了。到了关键时刻,我们只需调出大脑中已有的信息即可。这个最后的
阶段看似简单,却是每个人刻苦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在前面的阶段,
我们已经简要地提过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但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一
种能力就是时间管理的能力。
要知道,不懂得如何掌控时间的人,就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学习。
如果没有切实的目标、合理的计划和明确的重点,再多的努力也只是蛮
干,不仅辛苦了自己,还在无形中浪费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时间管理的最大意义并非让我们在同样的时间里
学会更多的内容,而是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在改善学习效果
的同时有更多休闲时间,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些休闲时间。

每个学生都肯定有过类似的经历。大考临头,可偏偏就是没有动力
学习,强迫自己坐在书桌前面却一会儿动动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始
终异常难熬,既没有完成复习任务,也没有放松。
因此,适当的自我激励也是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有了
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就自然不会让越来越多的任务一拖再拖了。
想象一下,一有任务马上开工,尽快收工,这难道不是学习最理想
的状态吗?此外,学习的成效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在关
键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经常傻兮兮地发现
自己又在开小差、做白日梦了,然后不得不伸个懒腰,晃晃脑袋,揉揉
眼睛,回过头去把刚才读过的内容重新读一遍。最后,我还想强调一下
压力管理的重要性。
人在遇到难度太大的学习内容时,必然会感到压力,而压力则难免
会阻碍大脑思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想打破这个怪圈,让自
己重新进入吸收新信息、积极思考的状态,我们就得额外掌握一些快速
减压的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在书中,你将一一学到上述技巧,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但在正式开始训练之前,我还是建议大家先按捺一下自己的好奇
心,跟着我来了解一下学习流程各个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清晰
的脉络,为今后的训练打好基础。
一幅阅读旅程的完整地图
许多抱怨自己记性太差的人都认为问题出在“调用信息”这一环节,
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在调用信息的阶段,大脑的任务就是按照实际需
要重新整理已保存的信息,然后将其输出,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但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如
果我们在存储信息(也就是建构信息结构)时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信
息存放的次序不当,那自然就无法重构了。
换言之,调用信息这个阶段能否顺利进行,主要取决于存储信息的
效果。而要想高效地存储信息,我们又得在处理信息时就根据大脑的自
然工作原理用科学的方式进行。
也就是说,在第一阶段,我们只有先保证深度理解,才能充分了解
文本中隐含的信息。总而言之,每个阶段都依赖上一阶段。
只有了解了每个阶段的重点所在,掌握了相关的技巧,我们才能建
构起良性循环,保证整个学习过程的高效率。
只可惜,不管是在小学、中学这样的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后来的高
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中,我们都始终没有机会接触到相关的技巧。
没有人告诉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有问题的!因此,我
从心底里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大家补上这至关重要的一课,或多或少地弥
补大家在学习这一知识体系中的缺漏。
在书中,我除了介绍相关技巧,还会按顺序逐一介绍学习流程中的
四个步骤。
不过,各位读者也可以忽略我的论述顺序,直接从目录里挑选自己
最感兴趣的技巧学习。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有所欠缺,希望
首先解决这个问题,那你完全可以先读这一部分内容。
但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希望按部就班地了解整个学习过程的结
构,当然也可以跟着我的节奏,从头开始逐章阅读本书。
尽管如此,我也建议大家偶尔跳过一章或是打乱一下阅读顺序,或
许这种新的阅读方式会给你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新鲜感。
图I–2 较为详细地展示了整个学习流程及各个阶段训练的重点,它将
一直伴随大家走过整本书的阅读旅程。
你可以把它当做这次旅程的地图,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回过头
来,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清晰地把握全书脉络,
时刻追踪自己的进度了。
在正文的各个章节,我会按照逆时针的顺序对结构图中的每一个点
进行详尽的讲解。
当大家阅读完整本书以后,你们的脑海中就会生成一幅关于学习流
程的完整图像,彼此间的逻辑关系也会无比清晰。有了这样一幅图像,
以后的学习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序言图I- 2格吕宁学习流程视觉卡片

图I-2格吕宁学习流程视觉卡片
学习流程的笫一阶段 拓宽视野,快速阅读
在阅读的第一阶段,我们的任务就是读取书本上的文字信息。这听
上去十分简单,实际却不然。我们身处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信息爆
炸,资讯泛滥。可是,现代人却仍在沿用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阅读
方法,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亟须另辟蹊径,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在这个社会,或许我们最常听到的三个字就是“没时间”了。可是,
就算你的面前已经堆满了要看的书,我也仍然建议你挤出一点时间来阅
读这一章。你会发现,其中关于高效阅读的内容能够让你的阅读速度提
高2~3倍,而且还能让你对文章理解得更加透彻。
这样一算,阅读这点内容的时间不就赚回来了吗?
正如我在序言中反复强调的,阅读速度绝非衡量一个人阅读能力的
唯一指标,理解和记忆才是至关重要的。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天不停地读书,最后脑子里却仍然空空如
也,那速度再快不也只是徒劳吗?因此,我始终都反对使用“速读”这一
概念,它会误导读者,把大家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在这一章里,大家将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那就是在阅读的同
时提取文章的脉络,从而简化此后存储信息的步骤。这项任务不仅不
会影响原有的阅读速度,反而能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读得更快。
当然,你还必须从其他角度来全面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否则突然
加快阅读速度是肯定会影响理解程度的。美国著名导演和演员伍迪·艾
伦(Woody Allen)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玩笑话:“告诉你,我只花了半
个小时就看完整本《战争与和平》了。”朋友吃了一惊,问道:“哦?那
你觉得这书怎么样?”这位电影怪才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回答:“不就是讲
了点儿俄国的事儿吗!”
过不了多久,你就能随心所欲地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轻轻松松达
到现有速度的2~3倍了,而且还能比原来逐字逐句死啃书本时理解得更
透彻,记忆得更牢固。
这听起来或许难以置信。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难道不是始终成反比
的吗?其实,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
在下文的练习里,你会体验到,根据语义单元读取信息时理解程度
自然会出现惊人的提升。
此外,你还会学到,怎样在读入信息的同时在脑海里梳理出清晰的
逻辑脉络。你不再需要额外花时间把“视觉卡片”画在纸上,因此就能在
节省时间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这一系列技巧的结合点就是文章内在的逻辑结构,其表现形式就是
视觉卡片,因此我把本书中介绍的阅读方式统称为“视觉阅读”。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掌握这种特别的阅读方法需要哪些准备工作
吧!
01阅读一本新书前的准备工作
绝大多数人捧起一本新书,都会下意识地翻开第一页,然后一页接
一页地往下阅读。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这种做法其实是不科学的。
阅读一本新书其实就好比从头开始完成一幅拼图。当你拆开一幅有
几千块小碎片的大拼图时,肯定不会随便捡起一块就开始乱拼,而是要
先看清楚最终的完成图究竟是春天开满野花的草原,还是一艘航行在湛
蓝大海中的帆船。
如果你是一个做事谨慎的人,可能还会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检查一
下拼图的总块数是否够,确保自己在拆开包装时没有粗心大意弄丢一两
块。
接下来就是要从大堆的拼图碎片里找出四个角,估计好大概的位
置,然后再拼出完整的四条边,给整幅拼图搭起一个框架。
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浩大的工程就正式开始了。首先从较为简单
的部位开始,先拼好一个主题图案,或是相邻的颜色相近的部分。
整个画面中较为难拼的位置可以暂且留着,等到其余部分都完成了
以后,再找出最后几块拼好就很容易了。
现在,我要问问大家: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都懂得拼拼图的时候要按
照这种步骤来,不能一块一块乱试,可同样的道理放到阅读上来,我们
怎么就把系统处理问题的重要性忘得一干二净了呢?
其实,从头开始阅读一本书,还不是太严重的阅读问题。最容易被
人忽视但却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当属开始正式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01章图1- 1图1-1阅读好比玩拼图

图1-1阅读好比玩拼图
梳理逻辑脉络,明确宏观定位
在开始拼图之前首先看清包装上的完整图像,这相当于在阅读的时
候粗略了解一下整本书的大致内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作视觉卡片。
至于具体做法和技巧,还请大家耐心等待一下,我在下文中自然会作出
详细的讲解。
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视觉卡片的优点所在。
就拿本书为例,在这上百页的篇幅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序言后面
的那幅学习流程示意图。手里拿着这样一幅一目了然的总览图,相当于
拥有了一张标示整书脉络的地图。
不管深入到多么琐碎的细节,你都不会迷失方向,从而忘记自己在
宏观版图上所处的位置。
此外,除了给整本书的内容整理出清晰的逻辑脉络,我们还可以在
必要时寻找这本书在整个专业领域中的定位。
尤其是当大家为了准备考试阅读大量专业资料和著作时,这种宏观
上的清晰思路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
试想一下,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是肯定不敢赤手空拳贸然闯进热带雨
林的,没有指南针和地图,也弄不清自己的所在位置就出发,简直等于
白白送死。
可是,当我们拿起一本新书准备阅读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给
整本书定位的重要性。因此,在我们的理解和记忆出现问题时,也从来
不会有人把原因归结到准备工作上来。
宏观定位之所以必不可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脑中一个至关重要的
部位——缘脑。一旦这个大脑分区感知到周围环境中存在过多不确定或
不稳定因素,认定大脑无法根据现有信息清晰把握事件的全貌时,我们
就会感到恐惧,甚至惊慌失措。
因此,我们在接受新信息时才倾向于寻找整体的逻辑关系,首先理
清头绪,再作出确定的反应。
一旦大脑无法提取所需的脉络,给出宏观上的指导,我们就会感觉
手头的事情乱成一团,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接下来,就让我们
一起来进一步了解一下缘脑的工作原理吧。

知识普及
缘脑的工作原理

一般人都知道人脑分为左右脑,但我们其实也同样可以根据大脑的
不同分区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划分,并且以此来分析不
同区域的特点。

所有脑部分区中最为原始的部分叫做脑干,负责指挥人体的四肢和
其他器官履行最基本的功能。许多低级脊椎类动物(乌龟与蜥蜴等)、
爬虫类及鱼类也有脑干,所以这个分区又被称为“爬虫类脑”。
脑干这个原始的脑部分区是完全没有学习功能的,它主要辅助人类
的本能冲动作出反应。
我们一旦察觉到有异物向自己飞来,就会本能地抬起双手保护头
部,这就是脑干发出命令的结果。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脑干的指挥作用,例如有些人在图
书馆总习惯坐在同一位置,我们在办公室或是自己的车上会有意无意地
留下一件私人物品,就好像动物划分领地一样。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问:大脑的工作原理固然有趣,可是这
些本能反应跟学习新知识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之所以要了解脑干的功能,就是为了避免在无意中踏入“雷
区”,引起脑干不必要的抵抗反应。
比如,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压力过大,或是感觉到竞争威胁,我
们的脑干就会本能地活跃起来。我们的大脑一旦切换到这种应激状态,
血液会从大脑外部的其他分区流出,逐渐向内部聚集,最终集中于脑干
部分。
这时,这个毫无学习功能的脑部分区就会成为主导,我们会感到自
己无法思考,也学不进新的东西,轻则学习效率下降,重则根本无法进
入工作或学习状态。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考试前或是
在工作上遇到新挑战时。
我们的配偶或是上司有时也会成为我们压力的来源。在讲到压力管
理的内容时,我们会进一步讨论这方面的内容,学习如何在较短的时间
里重新找回积极的学习和工作状态,摆脱脑干本能的应激机制。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比脑干稍先进一级的脑部分区是缘脑。猴子、
奶牛及海豚等哺乳类动物也有缘脑。
这一脑部分区主要支配人的感觉和情绪,负责保持人体内环境的动
态平衡。说得通俗易懂一些,就是让我们始终处于身心健康的状态。而
且,缘脑也与长期记忆和性生活息息相关。
第一阶段01章图1- 2人脑的构成

图1-2人脑的构成

在人脑的各个分区中,最晚进化形成的是大脑皮层,也就是我们平
时所说的大脑,它是人类特有的脑部分区。
这个区域的功能十分强大,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包括语言、逻辑分
析、分类整合、推理辩论、创新发明、执行策略与决策等。
有了这一系列的能力,人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而不只是一味地
服从或执行命令。
每当人脑接收到一条新信息时,缘脑就会首先被激活。如前文所
述,这部分主要负责人体的生理及心理平衡,而人脑所有分区从本质上
来说只有一个功能,那就是确保生命安全。
因此,缘脑必须充当信息过滤器,将新的信息与既有经验进行分析
比较。如果得出的结论是正面的,也就是说同类的信息曾经给我们带来
积极的影响,那么缘脑就会开绿灯,允许这条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等
待进一步深度处理,我们也会从主观上感到愉悦,产生处理这条信息的
动力。
比如,你曾经成功地完成过一次产品展示,那你在今后的工作中也
自然会更加乐意接受此类任务。但如果你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那
么缘脑在下次接收到同类信息时,或许就会亮起红灯,试图拦截这一信
息,从而保护心理不再受到同样的负面影响。
毕竟,心理上的稳定对于生存的意义也是不可小觑的。最后一种情
况,如果人脑接收到的信息没有太大的倾向性,既不是特别积极的,亦
非完全消极的,那么它仍然能够通过缘脑的过滤与监控,顺利进入大脑
皮层,但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皮层无法得到强烈的刺激。这就意味着,
这条信息不会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自然也无法进入长期记忆区域。
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缘脑是严格依照既定的模式来完成
工作的。只要成功过一次,就相当于获得了长期的通行证,因为心理上
的积极反应对人类生存来说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一直墨守成规,始终遵循既定的工
作与学习模式,那么我们就永远学不到新知识,无法取得进步。我相
信,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改变有多么难。
因此,每个人其实都在时刻与自己的习惯作斗争,试图挣脱惯性的
束缚。回到学习的话题上来,缘脑的这种工作原理会使得我们越来越抗
拒学习。
小时候在学校里的种种不愉快经历已经让许多人在潜意识中把学习
和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了,这使得我们的缘脑在接收到新信息时,自动
屏蔽了许多至关重要的内容,加大了我们工作与学习的难度。
每一种新的学习技巧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新的行为模式,因此这
些技巧对于缘脑来说无一例外都是一种挑战。
不管我们至今惯用的学习方法多么低效,缘脑都会固执地认为:反
正我一直都是用这种方式学习和思考的,而且我至今都活得好好的,因
此自然没有必要冒险去改变。
这个逻辑听上去或许有点滑稽,但却十分直观地体现了缘脑的工作
模式,它并不懂得我们要尝试学习的新方法是百益而无一害的。在面临
生命危险的时候,比如遇到老虎,这种过滤机制确实是非常有益的,它
能够让我们停止无谓的思考,直接作出本能的反应,要不就冲上去制伏
眼前这只老虎,要不就撒腿逃跑。如果没有这种过滤机制,我们的大脑
就会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如果我心平气和地跟这个‘大猫’谈一谈,说
不定它就不想吃我了。
哦,对了!我还可以把刚采的果子给它吃,说不定它以后就改吃素
了呢……”
虽然新的学习技巧能够让我们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进而将学
习所引发的情绪从消极转为积极,但首先我们必须说服自己的缘脑。所
以,在起步的时候,困难始终是难免的,难怪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第一阶段01章图1- 3新的行为模式对原有习惯的挑战

图1-3新的行为模式对原有习惯的挑战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本书中介绍的方法才显得格外有效。我们在进
行记忆力训练的时候,就会体验到这种情绪的转变。
只要我们亲身体会到新的行为模式对自己有益无害,缘脑就会作出
相应的反应,逐渐将这种新习惯定位为积极情绪的催化剂。
这样一来,它就会转而支持这种新习惯的发展,而非总是屏蔽了。
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原有习惯将会逐渐改变其原有的方向,新的行为
模式就会轻而易举地融入其中了。

第一阶段01章图1- 4新的行为模式发展成新习惯

图1-4新的行为模式发展成新习惯

在学习流程的每个阶段,我们都需要用同样的方法赢得缘脑的支
持。其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先前提到的宏观定位。
只要我们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位,而不是毫无目的、杂乱无章地向大
脑输入信息,缘脑对信息的反应就会马上变得更平和,不那么容易反
感。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法律系的学生,想要了解一下司法考试里夫妻
二人共同订立遗嘱的具体法律法规。于是,你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关于
继承法的专业教科书。
那么,根据“视觉阅读”的规则,你第一步的任务就是要从头到尾梳
理一遍国家司法考试的考点,以便下一步在教科书上找到继承法的相关
内容。
第一阶段01章图1- 5“国家司法考试”视觉卡片

图1-5“国家司法考试”视觉卡片

接下来,你要翻开教科书,从目录中提炼出继承法这一特定法律领
域的大致知识结构。
当然,民法法典中关于继承法的内容也会对你的整体思考有所帮
助。
图1–6就是我根据这部分内容总结出的视觉卡:

第一阶段01章图1- 6“继承法”视觉卡片

图1-6“继承法”视觉卡片
有了这样的视觉卡片,所读书目和所学内容在整个学科以及具体领
域的定位就一目了然了,你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也就能时刻将新学到
的知识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系统地结合在一起了。
回到我们的例子上来,你现在需要的信息是夫妻二人共同订立遗
嘱。那么,请你在上面两张视觉卡片的基础上总结出第三张更加具体的
卡片,把所有与共同遗产相关的要点都囊括在内。
这样一来,有了清晰的脉络,你的缘脑就不会强烈抵触读到的新信
息了,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不管你的专业是法律还是其他学科,这种梳理脉络的方法都是完全
适用的。凭借已有的专业知识,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将每本新书归类到整
个学科的知识架构当中,并且根据具体的阅读目标定位出新书在职业规
划或是考试大纲中的位置。
最后,我还可以向大家保证,花在制作视觉卡片上的那一点儿时
间,不管是从长远的学习效果,还是从短期的学习效果来看,都是绝对
值得的,因为有了清晰的宏观脉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吸收更多的
新知识。
花5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全书
快速浏览全书这一步就好比在拼拼图的时候先拼完四条边,由此得
来的粗略的整体印象能够给我们的缘脑发出积极的信息,让它感觉更加
安全,也能让你看清你拼到了什么位置。
此外,这种做法还能有效地激活你的右脑。读过前文中的介绍,相
信大家对缘脑这个概念已经不再陌生了。那么,我们的右脑在学习的过
程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知识普及
左脑与右脑
人脑的构造就像半颗核桃仁,有左右两个半脑之分。这两个分区之
间通过神经束(也就是所谓的脑胼胝体)彼此相连。

20世纪7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左右脑有着严格的功能划分。
左脑主要负责所谓的学习功能,也就是我们在读书与进行职业培训
时最需要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逻辑思维、语言功能、数字概念、
有序列举、因果认知与逻辑分析。
左脑在处理信息时采取线性方式,即按照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逐一
进行运算处理,类似我们今天常说的数字化。
因此,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具体时间就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左脑
相对来说比较关注细节,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左脑只能看到一棵一
棵的树,无法看到整片森林。
与之相反,右脑则主要关注整体信息。
人们曾经认为,右脑主管人类思维中充满幻想和创意的部分,图
像、色彩、节奏、空间则是其中最显著的部分。
因此,如果说对于左脑最重要的是时间,那么在右脑中,最重要的
则是对空间的感知与处理。如果说左脑主要处理数字信号,那么右脑负
责的就是模拟信号。
右脑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全貌,而不是任何具体的细节。换言之,
右脑看到的是整片森林,而不是其中每一棵树。
第一阶段01章图1- 7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分工

图1-7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分工

左脑:逻辑,语言,数字,次序,因果,线性分析
右脑:节奏,幻想,白日梦,色彩,空间感,全貌

随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迅猛发展,这种对左右脑功能的严格划分已
经不再适用了。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左脑甚至可以完全代理右脑的工作,反之亦
然。
换言之,“左脑”和“右脑”这一对概念也只是不科学的称谓而已。
人脑中其实存在着数千个不同的功能中心,它们彼此之间紧密协作
才保证了人类思维的正常运行。
虽然图1–7这一简化模型在医学领域已经过时,但不可否认的是,人
类确实拥有上述两种极端的思维模式。
因此,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上述理论不失为一种通俗易懂的解
释,可以简化某些复杂的脑部活动现象的分析工作。在此,我想特别说
明一下:本书中凡是提到“左脑思维”,都是指分析思维,而“右脑思
维”则指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空间与形象思维。在讲述存储信息的那
一个阶段,我们还会进一步探讨人脑不同分区与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这个阶段,大家只需要明确一点:只有当我们同时调动自己
的左脑与右脑,激活两种思维模式时,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小孩子在学习的时候通常都会不自觉地更多地使用右脑,这是我们
在年纪小的时候特别容易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惜的是,一旦进入小学,开始接受课堂教育,我们就会越来越偏
重左脑思维,毕竟左脑是主要负责学习的。
随着这种一边倒的思维方式不断发展,我们就越来越难吸收新知识
了。从这时起,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没有乐趣。
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体会一下左右脑两种思维方式的差
别。请大家一边阅读下面这篇小文章,一边试着记住故事的具体内容。
有一天,“两条腿”拿着“一条腿”坐在“三条腿”上。突然,“四条腿”跑了进来,一下子抢
过“一条腿”。“两条腿”情急之下,就抡起“三条腿”朝“四条腿”砸了过去。

对于一个习惯左脑思维的人来说,最有用的学习方法就是不断进行
机械式的重复阅读,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遍这个故事。
有一天,“两条腿”拿着“一条腿”坐在“三条腿”上。突然,“四条腿”跑了进来,一下子抢
过“一条腿”。“两条腿”情急之下,就抡起“三条腿”朝“四条腿”砸了过去。

怎么样?反复读垢遍以后你是否记住了故事的内容?这种死记硬背
的机械式方法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还无法保证长期记忆。
一个星期甚至是一天以后,你或许就会把这“一堆腿”的故事忘得一
干二净了。因为在机械式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产生越来越强
烈的抵触心理,获取信息的效率也会直线下降。
长此以往,我们只好听天由命,承认自己的脑子天生不好使,一辈
子都没办法跟那些聪明的同学竞争了。
可是,大多数有着这种想法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之所以不擅长读
书,并不是天赋问题,而是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大脑。
那么,用右脑思维是否就会好些呢?
既然大家已经知道右脑思维代表着形象思维,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来把这些乱七八糟的腿变成生动的图像。
“一条腿”我们可以暂且把它想象成一块炸鸡腿。“两条腿”当然就是
一个人。而三条腿不就是可以用来当凳子坐的东西吗我首先想到的是挤
奶用的小板凳。”四条腿”的动物有很多,最常见的应该就是狗了。经过
一系列的替换,这个故事就完全符合人脑的形象思维和记忆模式了。
一个挤奶女工坐在三条腿的小板凳上休息,手里拿着一块炸鸡腿。她刚想咬一口,一只土
狗冲了进来,把鸡腿叼跑了。女工一气之下,抡起小板凳就朝土狗砸了过去。

现在,你可以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稍微放松一下,在脑海里把整
个故事的情景从头到尾回放一遍。
只要你再稍微添一点油加一点醋,充分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和想象
力,我相信几天甚至几周以后你也一定可以毫不费力地回忆起整个故事
的来龙去脉。
或许你现在会问,什么叫做调动感官呢?不用着急,我稍后会详细
讲解这方面的技巧。
读到这里,有些聪明的读者可能会开始怀疑,故事是我编出来的,
当然就可以给每个角色都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替代图像,从而讲出一个合
情合理的故事。所以,我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一下这个小实验。
我曾经训练过几个天才儿童,帮助他们备战世界记忆力大赛。在训
练的过程中,我们曾经尝试给这几个奇怪的角色随便安上两条、三条或
是四条腿,可是不管怎么组合每个角色的腿数和故事情节,最终孩子们
都能想象出各种各样与故事情节配合得天衣无缝的具体图像,进而讲出
有趣的故事。
当然,我也很清楚这些幼稚的腿的故事和成年人学习的专业书籍的
难度相去甚远,但这个小实验的作用只是让大家用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
来体会左右脑的工作方式。如何将这一原理运用到更加复杂的信息处理
当中,我会在本书的其他章节给出详尽的解答。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阅读这个话题上来。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
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标题、副标题、插图、表格以及被加粗或是斜
体的关键词上。而且,整个过程总共不应超过5分钟。在这段短短的时
间里,你可以很好地了解整本书的大致内容了。
想象一下,如果你没有花费这5分钟的时间,而是直接一页一页地往
下死啃,那样会浪费多少时间,才能突然发现自己手上的书根本没有阅
读价值,或者不能提供你真正需要的信息?
为了提早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需要掌握科学的技巧,只有这样,
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准确地把握全书的内容梗概,而这就是视觉阅读的
优势所在。在稍后的相应章节中,你会逐一学到这些技巧,学会如何从
整本书中快速搜索出自己需要的重点信息。
02主动阅读,枳极思考
要想在阅读和学习过后的一段时间内还能适时地回忆起自己所需的
信息,我们就必须学会主动阅读,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书里的知识。
主动阅读是什么意思呢?
学习新知识前先激活既有的知识网络
每个运动员在比赛之前都需要热身,在进行主动阅读前,我们的脑
细胞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准备过程。在此之前,我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一
下大脑存储信息的两大规律。
接下来,你将学习到如何将这两条规律运用到实际的阅读当中。
第一条规律是:要想记住一条信息,必须将其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结
合在一起。否则,再多的信息也只能在我们的脑海里毫无章法地飘来飘
去,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了。

第一阶段02章图1- 1图1-8脑神经示意图
图1-8脑神经示意图

这个规律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人脑运作的规律。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上千亿个神经元,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脑细
胞。其中每个神经元上都有上万个神经树突,与其他细胞相连。至于脑
细胞之间究竟是如何沟通、如何协同完成复杂的思维过程的则是极为复
杂的生物过程,科学家至今仍未能给出透彻的分析。
虽然这些脑细胞的数量极其庞大,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与神经元的
绝对数并无直接的关系。
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反而是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密集程度。可以说,人
体哪个器官的神经网络最密集,哪个器官就最聪明。而如果某个部位只
有很少的神经联系,那就说明神经反射的途径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神经无法足够高效地传导信息。
最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神经联系只能建立在既有网络的基础上,凭
空长出一个孤立的神经元是不可能的。
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还请大家先来看一看图1–9。
人脑中的神经联系就好比蜘蛛网上的丝线。每接收到一条新的信
息,就相当于蜘蛛又织出了一条新的丝线。而且,与神经元的生长规律
一样,新的丝线同样必须连接在既有的网上。
如果没有固定在既有的网上,显然刚织好的丝线就会随风飘走。

第一阶段02章图1- 2-图1-9蜘蛛网是不完全对称的

图1-9蜘蛛网是不完全对称的

蜘蛛网都不是完全对称的,我们的知识网络也同样如此。
织得密密麻麻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相对熟悉的领域,说明我们已经掌
握了一些具体的知识,在那个特定领域的知识最丰富,处理问题的能力
也最强。
这些部分可以是每个人的专长,也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兴趣。有了较
多的基础知识,既有的可供连接的基数就更大,我们在这些领域就能够
更加轻松地学习新知识,并且将其结合到既有的知识网络当中。
与之相反,织得疏松一些的地方代表着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知识仍有
较大的漏洞,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尚未掌握。
这种情况的出现,多半是因为这部分知识和我们的学习或工作的关
联不大,或者是我们对该领域毫无兴趣。
由于已有的丝线实在少得可怜,那么就算我们阅读了大量新知识,
也很难找到落脚点,将其固定于既有的知识网络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
我们每涉足一个新的领域,都会感觉尤其困难、力不从心。

知识普及
知识—学习时间曲线
在图1–10这张知识与学习时间曲线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类似幂
函数图像的圆滑曲线。这就是俗话说的“万事开头难”。
在达到一定的学习时间以前,我们既有的知识网络还十分稀疏,所
以新知识很难找到落脚的地方,知识储备的上升曲线非常平缓。我们必
须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在一个全新的领域获取必要的基础知
识,并逐渐了解其全貌。在起步阶段,我们虽然也会读到很多知识点,
但想要记住这些细枝末节的内容却往往十分困难。
可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多,一旦我们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吸收新知
识的效率就会越来越高,我们在这个特定领域的学习才算踏上正轨了。

第一阶段02章图1- 3-图1-10知识-学习时间曲线

图1-10知识-学习时间曲线

这个过程就好像滚雪球,滚得越大,滚起来就越轻松。
因此,每当接触一个新领域的时候,从易到难,科学安排学习内容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与其从头开始就纠结于细节问题,倒不如从整体下手,由宏观至微
观逐步深入学习。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道理,我们重新回到拼拼
图的例子上去。
一旦拼好了四条边,我们就应该寻找整幅图案中最容易拼的部分。
图片的主体拼好了,剩下的较为困难的背景部分也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所以说,在遇到阅读难点的时候,我们不妨暂且跳过,等到通读一
遍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再回过头来仔细研读,原本像天书一样的内容
我们再理解起来就会有茅塞顿开之感,用很短的时间稍加思考就可以理
解了。
再比如一个直观易懂的例子:盖房子先得打好地基,这个道理连3岁
小孩都懂,如果第一层还没盖好,就急急忙忙想要加盖屋顶,那结果肯
定很糟。
在宏观定位的步骤,我们已经通过设计和制作视觉卡片梳理出了整
个学科领域的脉络,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像管理电脑里的文件一样管理自己大脑
里的信息。试想一下,如果你在用电脑的时候毫无章法,每个新建的文
件都随便乱放,那么下次想找到它,就真让人头疼了。
可是一到人脑记忆上,我们却往往忘记条理的重要性。
电脑至少还有搜索功能,只要你能隐约记起文件里的某几个关键
词,点几下鼠标就大功告成了。可我们的大脑却是完全依赖于条理来管
理信息的。
因此,视觉卡片恰恰是一种大多数人都懒得去做但实际上却十分有
效的学习方法。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我们还会更加详细地讲解相关的
技巧。
要想更好地记忆新的信息,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那就是
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知识网络。一旦我们在接收新信息的时候就第一时间
将其与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这根新的丝线就能更加牢固地
停留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中。
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
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领域已经编织了哪些丝线,哪个部分的网络较为
密集,哪个部分比较薄弱,急需填充新的知识。
这个从整体上盘点现有“库存”的做法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的知识架构,更能从一个侧面激活整个知识网络,为将要阅读的内容腾
出足够的存储空间。这种方法就相当于在自己的大脑里建立高效有序的
文件夹系统。
等到在第四阶段调用信息的时候,所需信息自然信手拈来了。这就
好比你大脑里的磁盘碎片少了,信息的完整度提高了。
相信大家都曾经使用过Windows系统自带的磁盘碎片整理工具,这
个软件的工作原理就是从整个硬盘里搜索出相关度较高的文件,然后将
其重新整理,储存在相近的位置上。
这样一来,日后读取数据时,电脑的速度自然就提高了。只可惜人
脑还没有进化出这种功能。所以,我们在读入信息的同时就要格外注重
信息的关联性,把正确的信息用正确的方法存储在正确的位置上。
此外,我们还要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稍微花上一点时间,激活自
己既有的知识网络,好让稍后的学习更加轻松,记忆更加牢固。

知识普及
平台期意味着什么?
我还想向大家介绍另一个关于学习的曲线,它代表的是能力与练习
时间之间的关系。
与上一条曲线不同,从图1–11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条圆滑向上
的曲线。我们的能力会经历一个又一个不规律的平台期,必须经过一段
时间,才会突然向上跳一个台阶。
这种能力发展的模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学习一种
新的乐器或是练习一种新的体育项目时,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此外,大家即将在本书中学到的视觉阅读、制作视觉卡片以及各种
记忆技巧也属于这类能力。

第一阶段02章图1- 4-图1-11能力一练习时间曲线

图1-11能力一练习时间曲线

就以学钢琴为例吧。上完前几节课,你终于可以弹出旋律了,或许
还学会了弹奏第一首简单的儿歌,这说明你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登上
了第一个台阶。接下来,你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难度更大的曲子,可手
指却偏偏不听话,怎么弹都弹不好。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你的能力还停留在第一个台阶上,并且正在像
蜗牛一样慢慢地向前挪动。
不管是学习一种新的乐器、新的体育项目还是新的阅读技巧,飞跃
本身都不是重点。
最难熬却最关键的其实是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停滞不前的那段时
间,也就是所谓的平台期。我们会逐渐感到灰心丧气,抱怨自己的努力
没有换来应得的回报,要是平台期的持续时间太长,我们甚至会彻底失
去动力,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曾经试图学习一门乐器,但能够真蔗
持到底的却少之又少。
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这个痛苦的过程。我们必须认识
到,尽管我们在主观上会觉得自己毫无进步,但平台期却正是大脑建立
新的神经联系的过程。我们之所以尚未感觉到切实的变化,是因为大脑
还在进行下一步的隐性工作,那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包鞘”。
每当脑细胞,也就是神经元之间建立了新的连接,其表面就需要生
成一种新的叫做髓磷脂的物质。
形象地说就是光有裸露的电线还不成,必须再裹上一层绝缘橡胶,
才能正常使用。必须等到这个生物过程结束了,大脑才能获得一条崭新
的思维路径,我们的能力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因此,当你下次感觉自己又开始停止进步时,就请回想一下我上面
所说的这个生理过程。
暂时看不到进步恰恰说明你的大脑正代替你完成最重要的一个步
骤,帮助你完成量的积累,很快你就会突然感受到质的飞跃。
你会发现,了解事物背后的运作原理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仿佛
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合情合理的交代,进而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整个等待
的过程。
每个人从头开始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都必须经历这样四个阶段:
1、不知己不能;
2、知己不能之;
3、知己已能之;
4、不知己能之。
第一阶段02章图1- 5-图1-12学习的四个阶段

图1-12学习的四个阶段

以开车为例。
刚出生的婴儿显然还不具备开车的能力,可正是因为他们还没到琢
磨这件事情的年龄,所以不会开车既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也不
会使他们产生任何心理上的不安。
这就是第一阶段的特征,虽无能力,却也尚未萌生明确的意识,
即“不知己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有一天会发现:为什么别人
都会开车,而我却不会呢?
一旦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意识到自己某种
能力的缺乏,即“知己不能之”。
由于我们已经体会到了不会开车的种种不便,而且因此感到不安,
所以我们理所当然会主动采取措施改变现状。
刚高中毕业的女生或许会缠着爸爸带自己去找个空旷的地方练车,
爸爸或许会让她去驾校学习。
不管通过哪种途径,重点是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找到机会开始
学习这种新的技能了。
这就是第三个阶段:有能力,也意识到了,即“知己已能之”。
在这个阶段,我们明明已经学会了所有操作,背熟了所有的交规,
可每次把手放在方向盘上的时候,心里还是难免会有点紧张。
我们必须时刻留心手部动作和脚下换挡的配合,遇到比较复杂的路
况也会略微有点犯怵。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把自己的系统内存全部用在
开车上面,根本顾不上别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再也不用盯着倒车镜了,拐弯变线
时不会老是急着打转向灯了,离合换挡、停车起步也已习惯成自然了。
我们的大脑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一边开车一边听听音乐。这就说明
我们已经达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意识不到自己有能力,即“不知己能
之”。
在学习技巧这一领域,我们的能力发展也同样遵循这种自然的发
展规律。
所以,大脑存储信息的第二大规律是:只要我们不断练习,总有一
天这种新的技能会习惯成自然,变成我们潜意识下的行为方式。
这时,尽管我们不再刻意关注某个特定的技巧,我们的大脑也会在
潜意识里指挥相关的器官照常完成任务。
我们的大脑就会拥有更多空闲的空间,可以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学
习上。
本书里的绝大多数练习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来的,这个训练方
法能够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学习技巧转化成潜意识下操作的能
力。
当你完成了整本书的训练以后,一整套最科学的学习流程就已经深
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了,你完全意识不到技巧的存在,就可以集中精力
理解与吸收新的知识。
积极提问,双向阅读
假设你手里捧着一本新书,并且做好相关知识和整书的视觉卡片
了,那么,接下来还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吗?
是的。
下一步我们要从这些视觉卡片出发,向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究竟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我希望从中找出哪些信息,学到哪些知识?
我希望继续深入哪几个领域?
这个步骤最重要的作用在于避免被动阅读。
很多人都认为,阅读只是一个单向吸收信息的过程。
我们通过眼睛这个媒介读入文字信息,再将其传输到脑部。但大家
都不知道,在这个传输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只调动了自己的左脑。
要想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必须把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变成积极主动
地阅读信息。而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给我们的学习过程添加另一条途
径。
我们不仅要自下而上地从文本中吸收信息,更要自上而下地把自己
的思考融合到书本中去,实现双向阅读和双向学习。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必须始终走在作者的前面,并且将每一
条读到的信息与自己既有的知识相比较,进而将两者融合以实现记忆。
我们可以问自己,如果我是作者,我会不会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讲解
这个知识点?作者在这个地方是否遗漏了某些信息?

第一阶段02章图1- 6-图1-13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传输

图1-13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传输

积极提问其实就相当于隔着文本与作者对话。
有了这种互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获得更大的阅读
动力,记忆效果也会明显提高,因为我们已经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把书
中死板的知识转化成了自己肚里的墨水。而要做到这点,最重要的就是
学会激活既有的知识网络,尽量提出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
合理计划阅读进度
为了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不被厚厚的
书本吓倒,最有效的技巧就是提前把整本书划分成几个部分,计划好阅
读进度。
我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抱着厚厚的课本,每看完几页就数
数页数,看自己还剩下多少内容要啃。如果你有这种习惯的话,那你肯
定知道,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那种遥遥无期的感觉多么令人难受啊。
划分部分完成之后,我们还要计划一下,自己究竟需要在多长的时
间内读完整本书。
研究证明,人脑在预先知道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会自动提高工作效
率,以便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
至于每个人在客观上有多少空余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显然是不能一
概而论的。等讲到时间管理时,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们要计划好每部分内容所需的阅读时间。
如果我们时刻盯着面前的大部头,每隔几分钟就琢磨着还有300
页……200页……100页,那当然没有办法集中精力理解书里的内容。
与其从刚一开始就想着一整本书,倒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每
读完一部分的成就感都会使我们获得更大的阅读动力。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那种便笺纸来记录下自己读过的每个部分,这
种做法除了有自我激励的作用外,还能让每天的阅读进度变得一目了
然,让时间管理变得更加轻松。
阅读一本书就好比一场马拉松比赛,再专业的运动员跑完30公里以
后也难免会产生疲劳感。
可是快到终点时,哪怕再疲惫,运动员也可以加快速度,全力冲
刺。这就是确定目标的神奇作用。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把这种“马拉松效应”应用到阅读上面。
按照作者的设计,每本书都只有一个终点。
而当我们将几百页的内容自行分成几部分以后,就无形中增加了许
多临时终点,从而不断地体会到在终点前冲刺的快感。当然,由此而产
生的阅读动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阶段02章图1- 7-图1-14阅读的过程好比马拉松比赛

图1-14阅读的过程好比马拉松比赛
03现在就开始提高你的阅读速度
既然必要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我们现在可以开始阅读了。你不仅
会学到提高阅读速度的技巧,还能够在高速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得更加透
彻,记忆得更加深刻。
这种改变不仅能够为你节省大量的时间,还会在将来的阅读中给你
带来越来越多的收获。
在哈佛商学院,速读类的课程早已成为十分热门的必修课。肯尼迪
和尼克松等历届美国总统都特意训练过自己的阅读技巧,白宫、美国空
军以及美国航空航天局现任的许多工作人员也不例外。
多国统计成果都已经证明了,高收入人群的年平均阅读量大都在20
本书以上。全球政界与商界的高层也几乎无一例外都能在短时间内阅读
大量资料。
难道阅读能力可以决定事业的成功吗?
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
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往往能够在他人面前表现得更有魅力,从而在职
场上及人际交往中变得无往不利。
曾经有一项研究试图找出人际交往的秘诀所在,究竟是哪些因素令
我们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感到愉悦。
研究结果显示,交谈双方首先需要拥有共同话题,并且在某段特定
的谈话中有机会就双方都认为十分重要的话题进行交流。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阅读量越大,知识面越广,那么他在与其他人
交谈的时候自然就更容易找出双方共同的兴趣点。
这听起来的确很吸引人。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你不久以后也能快速
浏览大量报刊和书本,成为同学和同事圈子里最受欢迎的交谈对象。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在每次重要会晤之前都会想办法找出对方最感兴趣的话题,然后
在正式会晤前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通读一本甚至几本相关书籍,以保
证交谈的顺利进行。在这个方面,这位著名的总统无疑是速读领域最杰
出的代表之一。
相信大家都熟知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在我
看来,在所有知识中最有力量的当属引导大家高效获取信息的知识了。
从今以后,请大家把阅读当做获得信息的最佳途径。此外,随着训
练的增多,你的沟通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因为在高效阅读
的同时,你的词汇量自然会增多,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提高。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阅读速度的话题。下面的几个练
习需要大家准备一本额外的“练习书”。
书籍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但重点是要尽
量避免插图或图表过多的图书。越是我们通常认为无聊的书越好,通篇
密密麻麻的文字才能让大家免受插图的干扰,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阅
读练习上面。
估算你现在的阅读速度
现在,我想请大家拿出自己的“练习书”,随便翻开一页,在保证理
解的前提下连续阅读一分钟。既然要测定速度,就得准备一个计时器。
任何有秒针的挂钟、手表或是电脑上的数字钟都可以。
不过最好还是有倒计时功能和提示功能的电子表。除了这些传统的
工具,网上还有很多免费的计时软迹如果你已经习惯在电脑前工作,这
也不失为一种更加便捷的办法。
略懂德语的读者还可以登录格吕宁学院的官方网站www.akademie-
gruening.de/lernbuch,下载免费的音频文件,根据录音提示来控制自己
的阅读进度。
总而言之,只要能够控制在一分钟的时间内,具体的办法大家尽可
灵活选择。一分钟计时完毕后,一定要记得标记出自己的阅读进度。

为了估算出你现在的阅读速度,并且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更直观地
了解自己的进度,我们还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在本书中,我们会用“字/分钟”或“单词/分钟”作为阅读速度的单位。
有了统一的单位,我们还需要大致估算一下你的“练习书”中每行的平均
字数。
你可以随便找出一个较长的段落,数出其中5行的总字数,然后把这
个总数除以5就可以得出我们需要的结果了。
完成这个练习以后,只要数出自己在一分钟内读完的总行数,再乘
以这个平均值,就可以得出自己在一分钟时间内阅读的总字数了。
由于我们这个练习的时间限制恰好是一分钟,因此刚才计算得出的
总字数就是你现阶段的阅读速度了。
例如你算出自己的“练习书”每行平均30个字,你在一分钟的时间内
阅读了20行,那你的阅读速度就大约是600字/分钟。
德国读者的平均阅读速度大致在160单词/分钟到240单词/分钟之间。
在培训班上,任何起点水平的学员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都能在保
证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达到600~800单词/分钟的水平。
虽然这些数值对于中文读者的参考价值不大,但我要特别提醒大家
的是,计算阅读速度的意义仅仅在于方便大家控制自己的训练进度,而
不是横向攀比。
而且这个数值只能说明我们在不间断阅读的情况下的速度,但在实
际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时不时地停下来思考一下刚才读到的内
容,标记出重点,有时还会在页边空白的地方做简短的笔记。
因此,大家完全没有必要从现在开始就时刻惦记着这个标准,只要
跟着本书的进度锻炼自身的阅读能力,一步步观察自己的进步轨迹即
可。

第一阶段03章图1- 1图1-15阅读速度计算步骤

图1-15阅读速度计算步骤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时最常遇见的几个问题。初步了解了
这些问题之后,我会在后面的章节里提供应对策略,帮助大家逐步改掉
阅读时的坏毛病。
逐字阅读法的三大常见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自己的双眼在阅读过程中的运动方式。
我经常在培训班的第一节课上向学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想象
过自己的眼球在阅读时是如何运动的吗?
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的视线会随着阅读的进度一直匀速移动,看完
一行后,马上跳到下一行的开头,如此推进。如果把这个路径画出来,
就会得出图1–16中这条均匀平滑的曲线。但这其实只是我们大脑的错觉
而已。
要想看清一个物体,首先我们的视线必须停止跳跃,停留在某一点
上,然后像照相机一样开始调整焦距,直至生成清晰的图像。
如果我们试图看清的物体正在移动,那么我们的视线就必须以同样
的速度移动,与之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眼睛才能顺利对焦。
换句话说,我们的视线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是处于跳跃状态的。
从图1–17中,我们可以看出具体的模式:我们的视线焦点首先落在
第一个字上,视线停止移动、眼球对焦、读取信息,然后再跳到下一个
字上,重新对焦、读取信息,如此推进。

第一阶段03章图1- 2图1-16大多数人以为的视线移动轨迹

图1-16大多数人以为的视线移动轨迹
第一阶段03章图1- 3图1-17视线移动,眼球对焦,读取信息示意图

图1-17视线移动,眼球对焦,读取信息示意图

了解了这个极为重要的原理以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逐字阅读法最
常见的三大问题:低效阅读、无法集中注意力及视线的下意识游移。

低效阅读
没有受过专业阅读训练的人一般只会逐字阅读,也就是说,他们的
视线每次停留和对焦都只能读入一个字或单词。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你举着这本书,观察一下这一页的
文字。你会发现,自己的视线始终都只能聚焦在一个字上。如果你把整
本书倒转过来,你会发现通篇的文字更像是一幅图像,一行行黑色的线
条,白色的页边,还有每段前后的空白部分。
可是只要你把书本再调转过来,用正常的角度去观察时,你的眼睛
又会马上回到阅读文字的状态,一次只能读入一个字。
究其原因,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根深蒂固的习惯。
在刚开始认字的时候,小朋友们总会从字母开始,将字母作为认字
的最小单位,因此起步阶段的阅读速度也非常低,更谈不上对文章的整
体理解。下一个阶段就是以音节为单位。
遇到较长的单词,我们先得分辨出其中的各个音节,依次读出,才
能最终理解这个单词的意思。
小时候,我们并不会发现这种阅读方式有任何问题,毕竟一个小学
生或者中学生需要阅读的材料或书籍并不多。可是上了大学或是开始工
作以后,这种低效阅读所带来的问题就逐渐明显了。
讽刺的是,越是读得慢的人,理解就越不充分,而且不少阅读速度
较慢的成年人还仍然保留着这个习惯,一遇到长单词的时候就会不自觉
地把它拆成几个音节来读,试图以这种方式来促进信息的读取与理解。
除了拖慢速度,逐字阅读的方式还会引发一系列的麻烦,我们将在
后面的章节逐一探讨。
在准备阶段,你只需知道阅读速度受限是众多问题中最明显的一
个,阻碍理解和记忆才是最严重的问题。比如,你的眼睛首先看到
了“一个”这个词,一个孤立的词显然无法传递任何整体的信息。1/4秒
后,你的视线跳到了下一个“小”字上。这时,大脑会自动把这两条信息
叠加在一起。但显而易见,我们还是没能得出结果。大家千万不要小看
这个简单的叠加步骤,大脑完成这个运算需要上百万次化学反应,只可
惜如此巨大的运算工作还没换来任何有用的信息。
接下来再看一个字:“青”。现在,我们的大脑一共读入了3条信息,
完成了两次叠加运算后是“一个小青”,但却仍然没能理解信息的意思。
不要忘记,在逐字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不仅要不断叠加读入
的信息,完成运算工作,还需要随时记忆。
上面的例子只有4个字,当然没有问题了。
可一旦句子长了,我们就很可能像熊瞎子掰苞米一样,读完了最后
一个字,却已经把句子的开头忘得一干二净了。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同一个例子上来,看看最后出现的一个词:“苹
果”。大脑在经过了上千万次化学反应之后,终于得到了一个有意义的
短语:一个小青苹果。随着“苹果”这个中心词的出现,我们的右脑终于
生成了相应的图像。
要知道,大脑生成图像的过程只需不到半秒钟,可事前的准备工作
却如此烦琐。
阅读高手之所以能够达到常人难以想象的阅读速度,就是因为他们
找到了最合适的语义单元来读入信息。
所谓语义单元,就是由几个字词共同构成的表达某个完整意思的词
组或短语。高手就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快速识别出几个相互关联的字
词,找出语义单元,并且下意识地将其看做阅读的最小单位。
他们的视线每次都会停留在整个语义单元上,并且只需定焦一次就
能捕捉属于同一个语义单元的所有字词,将其作为一条完整的信息输入
大脑。
这样一来,视线跳跃的次数就少了,对焦所需的时间也缩短了,右
脑只需接收一次信息即可生成“一个小青苹果”的形象,左脑自然就不必
辛辛苦苦地事先叠加、运算和记忆了。真正的阅读高手只需对焦一次即
可读入4~5个字。也就是说,一个有10个字的句子他们只需定焦两三次
就可以顺利读入了。
相应地,他们的大脑也只需运算一两次就可以获取整句的意思了。
没有了多余的定焦,没有了毫无意义的反复叠加运算,不仅省下了
大量的时间,阅读这件事情本身也会变得更加轻松、更有乐趣。
下面,请大家来读一下林肯的这句名言:

第一阶段03章图1- 4图1-18阅读高手读取信息的过程

图1-18阅读高手读取信息的过程

If I had five
hours to chop
down a
tree, I’d
spend 3
hours sharpening
my ax.

如果给我5个

小时的时间来砍倒

一棵树,

我会先花

3个小时

来磨快我的

斧头。

怎么样?阅读起来是否有点吃力?下面让我们换一种排版方式,试
着按照读取语义单元的方式进行阅读:
If I had five hours

to chop down a tree,

I’d spend 3 hours

sharpening my ax.

如果给我5个小时的时间

来砍倒一棵树,

我会先花3个小时

来磨快我的斧头。

要知道,逐字阅读的方式会导致许多问题,而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
一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

无法集中注意力
除了拖慢速度、影响理解,逐字阅读还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
如果你还以为放慢速度能够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那就请回想一下
自己是否有和我类似的经历。
当我还是法律系的学生时,就经常痛下决心要好好读书。大好的周
末,我推掉所有的约会,老老实实地待在图书馆里。
我拿起一本书,开始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阅读,心里还一直跟着默
念。我当时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全世界最勤奋的学生!但每隔一段时间,
我都会发现自己的思绪早就飘到了九霄云外。
明明觉得自己在聚精会神地读书,可再瞄一眼前两行的内容,却好
像从未见过一样。没办法,只能从第一行开始,再读一遍……我相信,
这个情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
这其实不算太糟糕,至少我们到了一定的时候还能清醒地意识到自
己走神了。实际上,我们在潜意识中开过的小差根本数不胜数。
我们只会伸个懒腰、晃晃脑袋、揉揉眼睛,继续读下去,对几分钟
前做过的白日梦全然不觉。
运气好的话,我们在无意中掠过无关紧要的部分,可万一那本书是
备考的教材,而用来做白日梦的那段时间又恰恰错过了考试重点,那麻
烦可就大了。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把刚才错过的部分重新读一遍,而且在读
二遍的时候,我们还时常会感觉眼前的文章简直太陌生了,完全不像几
分钟前才读过的。

其实,我们在阅读时之所以难以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足逐字阅
谈的坏习惯造成的,现在请你放下手中的书,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
你艰本无法想象,你的大脑在这不到一秒钟的短短时间里接收了多
少信息,处理了多少关于图像、色彩、运动、气味的神经刺激。其实,
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比世界上任何一台计算机都要强大,但我们却一直
逐字向它输入信息。试问我们的大脑又怎能吃得饱呢?

更糟糕的是,注意力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的大脑会彻底“关
机”,完全读不进任何新的内容。我们小时候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一套,
与其说是阅读方法,倒不如说是最有效的催眠术。逐字阅读光是听着都
觉得累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图书馆还不如改名叫催眠室,里面的人宁可望着
窗外发呆也读不下书去。而且,睡前总爱随手翻翻闲书的人肯定有所体
会。
工作了一天,我们的身体已经十分疲惫,如果我们这时还是一小口
一小口地给大脑喂信息,它就会得不到足够的信息输入,自动转入休眠
状态,我们自然会觉得眼皮越来越沉,不久就酣然入睡了。
如果是在白天,我们就会开一下小差,做一做白日梦。
当然,大家也不用担心在学会了新的阅读技巧以后就得靠安眠药来
帮助入睡,因为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可以“向下兼容”的,学会了新的技
巧,你的大脑会建立新的神经联系,但原有的逐字阅读的方式却仍然存
在。
所以,如果你以后仍然希望用这种特殊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入睡的
话,我可以向大家保证,逐字阅读仍然不失为一种毫无副作用的健康催
眠法。

通过长期训练,学会按照语义单元读入信息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变
得更加专注了。
一旦阅读速度和流畅度都上了一个台阶,你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充
分调动自己的脑部资源,这样一来自然也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胡思乱想
和默念了,说得俗套一些,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阅读当中,进入了忘
我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阅读就好比骑自行车,必须先用力蹬到一定的
速度才能骑得稳,骑得顺畅,不浪费我们之前提到的80神经比特的闲置
空间。

这时,你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本章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还能记得
更加牢固。因为要想快速理解一个复杂的长句,大脑就必须在读入信息
的同时将信息存入短期记忆,而高速阅读能降低快速理解的难度。

不过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在阅读的同时不安分的绝不只是我们的
思绪,我们的视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偏离其原来的移动轨迹。这就是我
们下面要提到的逐字阅读方法的另一个问题。

视线下意识地游移
其实,人眼生来就不善于捕捉静止的影像,因此阅读对双眼来说是
一项极不自然的活动。不管是大脑还是双眼,人体的每个器官的原始功
能都是为了维持生存,而不是帮助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通过考试或是
赢得升职的机会。
所以,眼睛始终对运动中的物体最为敏感。
阅读的时候,我们必须时刻强迫自己将视线停留在静止的文字信息
上面,才能完成阅读这一项非本能的任务。
难怪各种各样的白日梦会乘虚而入,阻碍阅读进度。其中,当属潜
意识的视线游移对阅读的影响最大。
一旦其他感官受到外界的刺激,我们的眼球就会马上离开书本,去
寻找移动的物体。由于这种动作往往是意识不到的,所以我们只能事后
再把视线重新“拽”回书本上,花时间补进度。
人体的各个器官看似各司其职,实际上却只是为了一个最单纯却最
根本的共同目标—生存。
假设你现在突然帖身后传来一声树枝折断的声响,那么,还不等你
反应过来,你的耳朵就已经接收到了声音信息,并且将其传递到大脑,
而你的脑袋已经下意识地转了过去,眼睛也开始环顾四周,搜索声音的
来源。
同样,如果双眼突然见到灌木丛在摆动,它们也会立即把这个信息
传递给大脑。这时,缘脑会充当信息过滤站的角色。如果它分析出灌木
丛后面隐藏着的是一只野兽,就会马上指挥我们的大脑停止思考,直接
指挥四肢作出本能反应,或是逃跑,或是反击。
如果我们运气好,刚才的运动物体并未对我们构成生命威胁,缘脑
就不需要阻断大脑的思维功能,我们的双眼就会在极短的时间里重新聚
焦到其他运动的物体上面。
由此可见,双眼天生的工作模式确实不适合一行接一行地阅读静止
的文字。
在换行的时候,我们的眼睛经常会不自觉地跳到其他地方。
下面这个小实验就可以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自己双眼视线的移
动轨迹。
不过,在开始实验之前,你还需要给自己找一个实验助手。
现在,请你和你的实验助手面对面坐下。首先请他用眼球在空中画
一个圆圈,你在对面仔细观察其眼球的运动轨迹,看看是否能做到想象
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然后,请你们互换角色,由对方来观察你的双眼。
通过观察,你会发现无论多么努力地控制自己的眼球,实际结果充
其量也只会是一个近似圆形的多边形。最有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就是
图1–19中的这种毫无规律可言的封闭图形。
通过这个实验,我希望让大家明白两个道理:
第一,这是人眼与生俱来的工作机制。我们的“裸眼”在没有外界辅助的
情况下,是无法画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的;
第二,我们是根本无法有意识地感知到自己确切的眼球运动轨迹的,尤
其是眼球在1%甚至1‰秒的时间里的运动轨迹,我们只能凭想象胡乱猜
测而已。
或许你从来都不曾意识到,换行也是阅读过程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环
节。实验证明,眼球寻找下一行的第一个字所花费的时间,占阅读总时
间的1/3。
第一阶段03章图1- 5图1-19控制眼球画圆时眼球实际的运动轨迹

图1-19控制眼球画圆时眼球实际的运动轨迹

也就是说,我们每阅读3个小时,就浪费了整整一个小时来换行。
有时候我们的视线会跳到同一行的开头,有时候又会一不小心就跳
过了下一行。被这种与阅读内容毫不相关的小事不断干扰,试问阅读速
度怎能上得去,理解程度又怎能提高得了呢?如果每一行的第一个字都
会自己伸出一只小手,向我们的眼睛示意,那该多好啊!
在下面的章节里,我还会继续讲到阅读中常见的其他问题。不过现
在,我想先请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辅助方法。
用手指或笔尖辅助阅读
在开始讲解之前,我想请大家继续刚才那个小实验。请你和你的实
验助手面对面坐下,实验的内容同样是用眼球在空中画圈以及相互观
察。
不过,这次你们多了一个小帮手,那就是自己的手指。在你的搭档
用眼球画圈的同时,请你用食指在他面前稍微引导一下,让他的视线跟
着你的指尖移动。
完成以后,请互换角色,看看眼睛听不听指挥。要知道,每个人的
眼球都是需要一定的指引的,因为其天生的工作原理就是寻找并跟踪运
动的物体。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也需要一定的辅助措施或引导工具。
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如果要数出一页的总行数,你会怎么做?
会用食指或笔在一旁辅助吗?
还是单靠眼睛一行一行地往下数?
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会下意识地选择一种辅助手段。
因为单靠眼睛不仅累人,而且计数的结果也很有可能出错。我们常
常会数到一半就开始怀疑自己得出的结果,不得不从头开始,用手指来
帮一下忙。其实,这种自然而然的做法往往最符合我们的本能。
要想观察这种本能的动作,只需留意一下学龄前儿童读书的情景就
可以了。
他们的学习方法不仅自然,也更有效率。
如果没有老师或家长在一旁指导,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都会不自觉
地把一根手指放在书上,一边移动手指一边跟着指尖的引导进行阅读。
不管他们是否已经认字,还是只想装模作样地看书,这根手指都会
一直老老实实地放在书上面,好像没有这个引导,他们的眼睛就不知道
该往哪儿看似的。
只可惜,大人们总以为这是笨孩子的做法,会妨碍阅读,影响速
度,只要一看见自己的孩子这样看书就要纠正。这真是大错特错!阅读
的效率取决于视线移动的效率,而引导恰恰能优化眼球的运动方式,帮
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避免视线和思绪的胡乱游移。
现在,就让我们来尝试一下最简单的阅读辅助方式吧。
请你拿出自己的“练习书”,把右手的食指放在任意一页的第一行开
头,然后用这根手指引导着自己的视线,一行接一行地阅读。请你坚
持用这种方式连续阅读几页。
在刚开始的几分钟里,你或许会觉得有点儿别扭,理解也会受到一
定的影响。不够要紧,这都是很正常的反应。因为你已经有很长一段时
间没有用这种方式来阅读了,大脑还没适应辅助工具的介入。
只要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指尖的移动轨迹和文章的内容上,这种不适
感很快就会消失。

第一阶段03章图1- 6图1-20用一根手指来引导阅读

图1-20用一根手指来引导阅读

读完几页以后,大概是10分钟以后,你甚至会忘记自己的手还放在
书上。这时,指尖辅助阅读就已经成为你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了。
如果你还记得上一篇讲到的背景知识,你就会知道自己的动作已经
转入“后台”工作了,不用再占大脑内存了,而你的全部精力也就可以重
新回到阅读与理解文章内容上来。
或许你会觉得这种做法看上去太幼稚。因此,我在这里要特意强调
一下这种阅读辅助的练习方法。
你只需每天抽出20~30分钟的时间来练习这种阅读方法即可。在训练
时间以外,没有人强迫你在大庭广众下伸着手指头看书。
当然,我们接下来的许多练习,比如“3–2–1练习”必须与阅读辅助相
结合,才能改掉我们前文中提到的三种阅读问题。
不过,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尽快让自己熟悉阅读辅助方法。
如果你不喜欢这种阅读方式,那么在每天的练习时间以外你就可以
完全把手指辅助忘在脑后。
一旦你学会了以语义单元为基础进行阅读,不管有没有手指的辅
助,你都不会突然丢失这种阅读的“超能力”。即使没有阅读辅助,你仍
然能够保证较快的阅读速度和很好的理解程度,不过我们必须接受的一
点是,无论经过了多久的练习,有些本能反应都是无法改变的。
一旦没有了指尖的引导,我们的眼睛肯定还是会偶尔离开一下书
本,下意识地关注一下周围的动静,注意力难免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在碰到难度较大的文章或是注意力稍有下降
的时候,有意识地把手指重新放到书页上去。
此外,我还要告诉大家,阅读辅助有许多种练习方法。随着练习的
深入和能力的提高,我们使用的方法也会有所改变。
比如,大家也可以试着像图1–21所示的那样,先把整个手掌平放在
书本上,然后将拇指和食指合在一起,用中指作为主要的视线引导工
具。

第一阶段03章图1- 7图1-21用中指作为主要的视线引导工具

图1-21用中指作为主要的视线引导工具

关于这个手势,大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的右手是以手腕为中
心来左右运动的,你并不需要随着阅读的进度挪动整个手臂。
请你试着用这个手势接着阅读,而且同样是连续阅读几页以上。与
使用食指作为指引工具一样,在阅读刚开始的时候,你难免会觉得自己
的手有点僵硬,不听使唤,手眼协调得也不是那么自然。
不过只要过了一定时间,情况就会有所好转了。
你可以把自己的手想象成溜冰鞋,而书就是滑溜溜的冰面,这种联
想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你的不适感。
刚开始的时候,你可以等到眼睛读完了每行的最后一个字,再把手
移动到下一行。不过等你感觉自己已经逐渐习惯了这种新的阅读方式以
后,就可以慢慢试着加快手部的移动,不等阅读完最后几个字就先动手
换行。
至于翻页的时候,我建议大家用左手,右手始终保持同一个姿势。
当然,如果你是左撇子的话,就用右手翻页。

第一阶段03章图1- 8图1-22用左手翻页

图1-22用左手翻页

此外,很多人也喜欢在阅读时握着一支笔,然后用笔尖代替手指来
引导视线。这当然也完全没有问题。
不过,根据我的观察,很多人在习惯了快速阅读以后,都会倾向于
放下笔,重新用手来引导视线。
因为当指尖触摸到书页时,我们往往都会有一种亲近书本的感觉,
对进度的感知也会更直接些。
当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你可以重新测试一下自己的阅读速度。
你会发现,尽管还没有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训练,但你的阅
读速度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了。
这种进步一方面是因为你的眼睛不会毫无规律地在密密麻麻的文字
之间跳来跳去,视线更不会隔三差五就游移到书本之外。
另一方面,你还能够毫不费力地找到下一行的开头,从而节省了换
行所需的那1/3的时间。总而言之,你的眼睛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捕捉文字信息的任务,整体阅读速度自然会明显提高。
除此以外,你还会感到自己的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了,读书的时候
也更加专注了。这完全是我们人体自然运作机制的功劳。
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那样,因为运动的物体往往是潜在的危险的来
源,所以哪里有运动的物体,我们就会在哪儿集中注意力。
不管我们是否能够有意识地体会到这种机制,也不管我们是否需要
这种机制,它已经深深地植根在每个人的基因里。因此,我们能做的就
是让自己的学习方法顺应这种机制,从而解决走神的问题,使阅读变得
更加顺畅。
关于这个理论,我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上大学的时候,很多
同学都会在图书馆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在晚上回宿舍的路上跟他们聊天
会发现,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说出谁什么时候进来过,穿了什么衣服,
从哪个书架上取了什么颜色的书,又有谁在什么时候离开了座位。
可一谈起当天读过的书,记忆就远没有那么清晰了。
其原因就是我们在书本里通常都找不到任何会动的东西,而图书馆
的入口处却总是人来人往,热闹得不得了。
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我们让手也介入阅读这项活
动当中时,我们就在无形中拥有了另外一个学习的感官途径—触觉。
在第三阶段,我会进一步讲解五大感官和学习的关系。
现在大家只需记住,我们的手在引导视线的过程中一直都在有规律
地运动,而这种运动的节奏就能够进一步刺激我们的右脑。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按照语义单元来读入信
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能够如何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
将来,即使你彻底放弃了阅读辅助,这种能力都丝毫不会受到影
响,仍然能够帮助我们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
逐步拓宽视线范围
首先,请你把视线聚焦在这一行的第一个字上。然后,请你对焦在
第二个字上,看看自己是否还能清楚地看到第一个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步都是不会有问题的。
接下来,请对焦到第三个字,看看自己是否仍然能够看到第一个
字。
如果你已经看不太清楚,那就说明你的视线范围还不够宽,眼睛还
不习惯在每次定焦的时候同时读入较多的字词。
如果这对你来说还只是小菜一碟儿,就请你继续试验下去。
我们的眼睛在对焦时读入的信息会被投射到视网膜上。可是,我们
的视网膜并不是对每个位置的信息都有相同的辨别能力。
投射在视网膜中央的图像会尤其清晰,而两侧边缘区的图像则会比
较模糊。我们平时所说的视野或视线范围,就是指每个人能够清晰看见
的区域,凡是落在这个区域内的字词,我们都可以清楚地识别出来。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逐渐把自己的视线范围运用到阅读上来,让
自己学会在一次定焦的同时读入尽量多的字词。

第一阶段03章图1- 9图1-23视网膜成像区域

图1-23视网膜成像区域

很多人都不知道,女人的视线要比男人的宽得多。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科学家也早已证实了。
在几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男女分工十分明确。
女人整天待在家里,负责保护族群居住的山洞免受野兽的侵袭。她
们必须时刻留意洞穴入口以及外围区域的大小动静,视线范围就得到了
很好的锻炼。在采集野果和照看孩子时,较高的视野拓展能力也是不可
忽视的优势之一。人类进化至今,这种能力依然深深地扎根在每个女人
的基因里。
与女人相反,男人总是外出狩猎。
他们必须把视线聚焦在距离较远、范围较小的区域内才能找到猎
物,并且还要一直紧紧地盯住目标不放。
长此以往,男人的视线就一直处于紧张的远距离聚焦状态。不难想
象,如果一个猎人老是因为路边草丛里的野果分心,那全家人迟早都得
饿死。
从这个角度来看,宽广的视野在男人身上反而变成了致命的缺点。
我们一般不都说男人的方向感比女人要好吗?
这种性别导致的差别其实同样源于远古时代的男女分工。因为男人
经常要追着猎物跑到很远的地方,他们就必须凭着自己的记忆和方向感
找到回家的路。
当然,误打误撞跑到别人的洞穴里的情况应该也不少见。
总而言之,经过长时间的进化,男性的视线范围变得狭窄而深邃,
所以现代的男性比较擅长寻找距离较远的物体,摆在手边的东西却总是
视而不见。
从科学角度解释男女视线范围有别的事实就变得非常简单了。科学
原理就解释到这里。
德国有一种融合了滑稽、歌舞和话剧等艺术形式的小品剧叫“卡巴
莱”,近年来也出版了不少幽默的讽刺小品类书籍,这类读物时常占据
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名。其中的笑料经常来源于男女之间的这种视线区
别。
说得夸张一点,“睁眼瞎”的故事甚至是卡巴莱剧目最重要的题材与
灵感来源之一。
比如,一个女人站在漆黑一片的街上,突然发现50米开外的垃圾桶
旁边扔着一只脏袜子,或是冲着马路对面的朋友大喊:“嘿!你大衣上
有根头发!”可坐到方向盘前,哪怕前面那辆车的刹车灯就在眼皮底下
闪烁,女司机还是熟视无睹,“咣当”一下撞个正着。
类似的剧情驶胜数,可不管包袱怎么老土,却都能把观众逗得开怀
大笑,屡试不爽。当然,男人偷看美女被老婆罚跪搓衣板也是常有的笑
点。
可是,女人难道真的就那么专一,从来不看看帅哥养养眼?
才不呢!她们只是沾了祖宗的光,靠余光就能大饱眼福。而男人却
不得不直勾勾地盯着美女看,结果被老婆逮个正着。

请你现在就开始在阅读时关注自己的视线范围。
将来用手指或笔尖进行阅读辅助时,也要逐渐加大难度。一段时间
以后,你可以试着从每行的第二个或者第三个字开始指引,而且提前一
两个字把手指挪到第二行。这样一来,为了读入剩余的文字信息,你的
视线范围自然就会随之拓宽。
当然,你也可以马上拿出自己的“练习书”,试验几分钟。刚开始的
时候,你的大脑或许根本无法用这种方式读入信息,从而造成理解上的
障碍,但还是那句话—熟能生巧。
借助这一技巧,你就可以绕开缘脑的干扰,训练自己拓展视野。随
着练习的时间越来越长,你最终只需用指尖滑过每行文字中间的1/3处
的位置,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读入整行内容。
在我们开始进行下面这个“3–2–1练习”之前,我建议大家先用一天时
间来习惯使用阅读辅助,从第二天开始跳过每行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单
词,逐步拓宽自己的视野。如果时间允许,用指尖来辅助阅读的练习当
然越频繁越好。
一目十行的“3–2–1练习”
经过了第一天和第二天的适应期,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提高阅读能力
的最重要的练习之一吧。在过去几年里,我翻阅了所有关于阅读技巧的
书籍,几乎参加了市面上所有这方面的培训课程,并且逐一试验了这些
方法实际的效果和可行性。
在我看来,使用其中大部分方法都只是在浪费时间,无法真正让读
者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或提高阅读速度。
以下这个练习却是我在总结了各种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视觉卡片设
计的练习,能够为你进行高效阅读奠定很好的基础。事不宜迟,现在就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练习的具体内容吧。
首先,请大家拿出自己的“练习书”,找出一个从未读过的段落,使
用阅读辅助且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连续阅读3分钟。3分钟过后,标记出
自己的阅读进度。
请注意,在进行这个步骤的时候,请大家用自己现有的阅读速度,
无须刻意关注速度快慢。然后,请大家重新回到这个段落的开头,开始
阅读第二遍。
这次,你必须在两分钟而不是3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篇幅的阅读任
务。
所以,大家必须相应地加快阅读辅助工具的移动速度。
万一你没有达到练习的要求,不能在两分钟的限定时间里读到上次
的标记处,就请从头开始,重复这个步骤,直到顺利完成为止。
反复几次以后,你自然就会知道自己的阅读辅助工具究竟要移动多
快,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最后,你还需要第三阅读这个段落。这一遍的阅读目标是在一分钟
的时间里阅读同样篇幅的内容。与第一遍阅读相比,你此时的阅读速度
已经是原来的3倍了,你的指尖也必须移动得越来越快。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你或许会觉得跟不上节奏,指尖只是在纸上滑
来滑去,而你却什么都看不进去。
但是,你的指尖还是要尽量一行接一行地引导视线,不能因为速度
快而马虎。不过话又说回来,万一你发现自己不小心漏读了一行,也不
是什么太糟糕的事情。
只要尽量避免干扰,继续用正确的方法读下去就可以了。
跟第二遍阅读一样,如果你不能在一分钟内完成任务的话,就请不
断重复这一过程。而且,由于这是最后一个步骤的练习,难度自然也最
高,读了几次都无法达到要求是再正常不过的。
总而言之,我们之所以需要练习,就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达到相应
的水平。要是已经能够轻轻松松地完成任务,就没有必要练习了。
随着练习次数的不断增多,你的阅读能力也会在未来几天的时间里
获得明显的进步,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需要用手指从头到尾滑过每一
行了,有时候甚至只需要滑过每行的中间部分即可。
这意味着,你已经对“3–2–1练习”驾轻就熟了!
在第二遍和第三遍阅读的过程中,你的实际阅读速度已经远远超出
你既有的速度了。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相应的阅读技巧。因为,这种速
度是我们通蛊时的方法人为制造出来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你要做的就是巩固新掌握的阅读速度。大多数
人在刚开始练习时都会觉得理解效果明显不如平时。
尽管文章内容在后几遍阅读时已不再陌生,但阅读速度毕竟是突然
加快了那么多,一时间不适应是很正常的。
这个练习的重点在于速度,所以理解是次要的。只要大家在练习以
外的阅读中以理解为主,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如果你始终担心这种突然加快速度的做法会影响理解水平,那你可
以试着先完整地做一两次练习,然后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里,用你觉得
舒服的不影响理解的速度再阅读一遍,你会发现,尽管自己在这遍阅读
时完全没有关注速度,但实际速度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理解水平不
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有所提高了。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个神奇的练习既能够帮助我们加快速度,
又能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促进理解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实验。
假设一个人正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速度一直保持在每小时180公里左
右。
一个小时之后,我们把转速表遮起来,让他找个出口驶离高速公
路,并且试着把驾驶速度降到每小时50公里。
几分钟后看看转速表,我们就会发现,汽车的实际速度在每小时
80~100公里之间,远不止每小时50公里。这就是所谓的“高速公路效
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驾驶,我们的大脑和感官就会产生惯性,在无
形中提高了主观判断快慢的基准。
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平时连每小时100公里的驾驶速度都达不到,
但经过一小时180公里的高速驾驶后,大脑就会找到新的判断基准。
这时猛地减慢速度,大脑就会自动把每小时100公里定义为低速。
对于我们的阅读训练来说,这个心理错觉效应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可以有意加快速度来提高大脑判断阅读速度的基准线,从而养
成新的习惯。
“3–2–1练习”的原理就是要利用我们大脑的这种错觉,通过越来越短
的阅读时间人为制造出“高速公路效应”,让大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适应
越来越快的阅读速度。当你此后以充分理解为前提阅读时,你的大脑对
速度的感知就有了一个新的基准,使你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更快的速度,
而且不会感到任何压力。
当你在每天的训练时间之外阅读其他书籍时,你自然不需要刻意加
快速度。只要用自己感觉舒服的速度一边阅读一边理解就可以了。
你完全不用担心自己在加快速度之后会影响理解程度,因为你此时
的阅读始终是以理解为前提的。
可是,神奇之处在于,尽管如此,你实际的阅读速度也会比原来的
提高许多。随着训练的深入,你甚至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读入语义单
元的习惯,进一步促进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理解和记忆。
在这里,我还想再强调一次,我们在这一阶段练习时的重点是速
度,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读完一定的篇幅,而不是理解。
因为要想掌握新的阅读技巧,首先我们必须超越自己现有的阅读水
平。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勇敢地迈出自己现有的舒适区。
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一方面意味着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另
一方面意味着让大脑建立新的神经联系,也就是掌握新的技巧。
每次离开原有的舒适区,都是一次学习新知识的旅程。
对于许多人来说,所谓的舒适区就是喝着啤酒吃着薯片,坐在沙发
上看电视。但如果想变健康,想减肥,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每天
慢跑半小时。
想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学习能力,道理也一样。
借助这个练习,我们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阅读速度提高了3倍,这样
一来,我们就从现有的舒适区向外迈出了一大步。
在这个过程中脑神经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我们同时学会了一种新
的知识或技能。随着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原本刻意为之的动作就会习
惯成自然。
因此,我们之前提到的潜意识之操作能力就相当于舒适区扩大了整
整一圈。原本位于舒适区以外的活动,现在就已经属于舒适区内的习惯
了。
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用更快的速度阅读了。

第一阶段03章图1- 10图1-24舒适区示图

图1-24舒适区示图

第一阶段03章图1- 11图1-25舒适区扩大示意图

图1-25舒适区扩大示意图

在进行“3–2–1练习”的过程中,大家完全不需要刻意地在一次定焦的
时间里读入尽可能多的字词。
因为只要你加快指尖的移动速度,就自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逐字阅
读,你的眼睛也会自动调整节奏,用更少的定焦次数来读入整行文字信
息。在这个练习里,你实际上是在引导自己的大脑在每次定焦时读入更
多的字词。
而识别和划分语义单元这一任务,大脑自然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你
需要做的只是相信它与生俱来的强大功能。
通过这个练习,你的双眼每次定焦、读入信息的时间也会缩短。前
文我们已经解释过,双眼只需要几分之一秒的时间就可以读入文字信
息。
如果你还不确定,就请把自己的视线暂时从书本上移开,稍微环顾
一下四周。你会发现,自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获取的信息总量简直多得
让人难以置信。
那么,为什么一看书就不一样了呢?
为什么我们总要盯着同一个句子看上半天呢?其实,这应归咎于我
们对眼睛阅读机制的错误理解。
我们总是以为,自己之所以无法理解刚读过的一段文字信息,是因
为没看清楚,但实际上,我们的双眼仅仅是一个输入设备,处理视觉
信息完全是大脑的任务。
只要我们的双眼已经落在了需要读入的文字上,那么不到一秒钟的
时间,这些信息就完全进入我们的大脑了。
在此之后,哪怕我们盯着同一个地方再看上半个小时,也不会对理
解产生任何帮助。因此,与其傻乎乎地盯着书本发呆,还不如闭上眼
睛,靠在椅背上,好好回想一下刚才读到的内容,以激活自己的右脑,
把这些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像信息。
你会发现,这种看似偷懒的做法反而更有效,也没那么累人。
尤其当你为了准备考试而阅读专业书籍的时候,就更要给自己的大
脑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处理读到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速度就是其次了。只有当我们顺利地把读到的内容
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才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任务。
这个步骤的具体做法,你会在第三阶段学到。
到那时,你已经完成了足够的练习,可以在每次眼睛定焦的时候按
照语义单元来读入信息了,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整体阅读速度都会得
到显著的提高。
不过,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以此节省出来的时间,并不是
为了让我们囫囵吞枣、盲目地阅读更多的书籍。
正确的做法是,利用这些时间来进行深层思考,更加主动、积极地
调动自己的大脑思考读到的新信息。
当遇到复杂难懂的段落时,就更要暂停一下,调动自己既有的知识
网络来帮助理解和吸收新信息。
从本书学到的新的阅读技巧,足够为你赢得充分的时间来完成这一
至关重要的步骤。
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可以达到这种水平。
那么,请大家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每天都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完成“3–2–
1练习”,具体的练习次数当然是越多越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练得越勤,你的阅读能力进步得就越快。
根据我对培训班学员的观察,很少有人会因为练习时间不足而抱怨
进度太慢。因为我们一般只需要练习几次,就已经可以达到惊人的效
果,由此节省出来的时间已经足够我们完成每天所需的练习了。
每天练习完毕以后,请大家在侧重理解的前提下继续阅读一分钟,
然后估算出自己当天的阅读速度,填在下面的空白图表中。
从今天开始,你要坚持记录这些数值。
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你可以把每次的点都连在一起,得到一条完
整的曲线。这样一来,你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过程了。
当然,在这张表上也会出现平台期的情况。不用担心,只要坚持练
习,不久就可以体验下一次突破了。
提高阅读速度的辅助练习
对于提高阅读速度最有效的“3–2–1练习”,我已经向大家详细介绍过
了。
但如如果大家想在每天训练过程中换换口味,也可以尝试一下下面
的这些小练习。

阅读速度(字/分钟)

第一阶段03章图1- 12图1-26阅读速度进度表

图1-26阅读速度进度表

整行阅读练习
要完成这个练习,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一份报纸和一张厚卡纸。
如果不巧家里没有的话,稍微硬一点、厚一点的白纸也没问题。请
大家用准备好的卡纸完全盖住报纸文章的第一行内容,然后快速向下挪
动一行,紧接着马上再遮回去,如此反复几次。这个来回挪动卡纸的动
作越快越好。这样几次以后,请你闭上眼睛,试着在脑海里回放几秒钟
前看到的画面,回忆一整行的内容。
如果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你觉得难度太大,每次闭上双眼都只看到
漆黑一片,那就请不断地反复上下挪动卡纸,直到可以在眼前清晰地重
现报纸上的文字为止。
在学习流程的第三阶段,我们会讲到,稍微把眼球朝左上方的方向
移动一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激活视觉渠道。
大家在做这个练习时,不妨偶尔尝试一下这个小技巧。此外,我建
议大家加倍留意后面关于存储信息的内容,到时我们会进一步讲解关于
大脑的各种学习途径。

要想达到理想的练习效果,所选择的报纸的排版方式是关键因素。
下面,我给大家推荐几份德国市面上能找到的合适的报纸。懂得了
挑选原则,中国的读者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报
纸。

最适合起步练习的莫过于《图片报》(BILD)了。在这份报纸上,
你可以找到大量的“豆腐块”文章,每行三四个单词的长度刚好符合我们
的训练要求。
如果你已经掌握了这种难度的练习,就可以试着挑战一下每行有四
五个单词的文章。德国的大多数日报都有类似的版块。
这个练习的终极版就是每行有五六个单词的文章,是人眼每次聚焦
可以读入的最大范围。你的目标就是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视线范围,力求
一次定焦就看完整行内容,最终不用阅读辅助工具也可以控制眼睛在垂
直方向上移动。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不影响理解!此外,全德发行的《南德意
志报》(Süddeutschen Zeitung)和《法兰克福汇报》(FAZ)也都是不
错的选择。通过练习,你也同样可以用“一目一行”的方法阅读这类篇幅
较长、内容较复杂的新闻报道,只需要用手指从上到下滑过整个豆腐坱
的中线,整篇就读完了。可想而知,这将给你节约多少时间啊!

三级跳练习
这个练习是“3-2-1练习”的另一种辅助练习。它的目的是让人家在不
使用阅读辅助工具的前提下,进一步习惯跳读整行文字,跳跃次数是
2〜3次。请你找出自己的“练习书”,挑出其中的几页,自已用笔画出如
图1-27这样的三条竖线。
在练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只让自己的视线停留在这三条竖线上
面。
第一阶段03章图1- 13图1-27跳读示意图

图1-27跳读示意图

如果你觉得这种跳读节奏已经没有难度了,可以试着用同样的方法
加大练习的难度,每页只画上两条竖线。
在早期的关于阅读技巧的书籍中,有一派理论认为我们只需要加快
眼球移动的速度就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根据我的体验,这种方法在刚开
始训练时确实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够了多久,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倒
退回原来的阅读速度。在我看来,只通过提高眼球移动的速度来提高阅
读能力,实际上是错将单纯追求训练结果当做
实际掌握的科学方法了。如果一个人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系统的方
法,那么他当然可以在没有阅读辅助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较快的阅读速
度,每行也只需较少的定焦次数就可读完。但在刚开始训练时,我们还
没有掌握这个技巧,所以我们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借助“3–2–1练习”,
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辅助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三级跳练习”是唯一一个为跳读准备的练习,是“3–2–1练习”必
要的补充,能够对我们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一阶段小结
迄今为止,我们在训练阅读能力的道路上已经走了一半路程。
要想进一步提高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就要在接下来的
步骤里着重提高制作视觉卡片和在视觉阅读过程中将文字信息转化成图
像信息的能力。
此外,我还会讲述关于学习过程中第二阶段的其他重要问题。
随着你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你会逐渐感觉到,这些人为划分出来
的阶段正在逐渐融合,彼此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整个练习过程讲解完以后,我会回到这个话题上来。然后,我将
补充一些额外的技巧,教大家如何在短时间内浏览整本书的内容。
在这里我还想特别强调一点。从现在开始,你必须明确区分阅读练
习和训练时间以外的正常阅读。
本书中的练习大多偏重强调速度或眼球运动等阅读技巧,很多时候
会要求大家完全忽略理解的因素,这种方式是绝对不适合正常阅读的。
一旦每天的训练时间结束,你就要把练习的种种要求全部抛到脑
后,一切以理解为主。在这个星期里,你一定要坚持完成“3–2–1练
习”。
等训练到一定进度,新的阅读技巧变成了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你
自然就能把学到的技巧运用到平时的阅读当中。
未到这个阶段以前,还请大家不要急功近利,反让练习影响到自己
平时的阅读理解。
至于阅读速度,大家只需每天都把最新的阅读速度记录在进度表
里,用这种方式来控制自己的阅读进度即可,同样无须使这个因素影响
自己的正常阅读。
学习流程的第二阶段 视觉阅读进阶训练
在正式进入第二阶段之前,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个研究实验:为了
弄清各种阅读方式的实际效果,研究人员把受教育水平相近的三组测试
对象集中在一起,要求他们阅读同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
第一组人只允许“徒手”阅读,也就是用我们随意阅读课外书籍时惯
用的方法;第二组人可以画线或者稍作标记;第三组人的限制最少,既
可以在文中标注,也可以另做笔记。
阅读完毕以后,研究人员向三组测试对象提出同样的问题,要求他
们回忆并复述整篇文章的内容。
结果显示,第一组人只能勉强回忆起文章的大致内容,第二组人的
记忆效果稍好一些,第三组人的理解和记忆程度远远高于前两组。
这个实验结果完全符合一般人对阅读效果的理解和想象。同一个文
本在阅读时处理得越细致,事后的记忆自然也越深刻、越长久。
因此,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在处理文字信息
时延续第一阶段中讲到的“主动阅读”,以此确保自己既能在第三阶段顺
利记忆信息,也能在最后的第四阶段随时调用所需的信息。
既然上述研究实验的结果证明,做笔记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集中探讨一下这个话题吧。
在我看来,做笔记之所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与记忆文章内容,根本
原因在于它是一种主动处理信息的方法。
要想做好笔记,我们就不能被动地接受作者写下的全部文字信息,
而是要让自己的大脑开动起来,思考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所有内容,然后
将主要的和次要的信息区分开来,概括出全文的结构脉络。
但话说回来,做笔记的方法也有许多种,不能一概而论。虽说只要
做了笔记就比“徒手”阅读好,但既然花了时间和精力,我们就要尽量使
用最高效的做笔记的方法,尽可能优化自己的阅读和学习效果。
根据我的长期观察和亲身实践,视觉卡片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做笔记
的方式。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开篇时提到的“思维导图”?
所谓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就是为我们的思维提供一张地图,好让自
己在阅读时更加明确自己正在处理的信息的整体结构。
这种引导的作用,能有效地督促我们在阅读时采取积极主动的态
度。我在本书讲到的视觉卡片就是其中一种专为阅读设计的思维导图。
01完美笔记法——视觉卡片
既然说视觉卡片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做笔记的方式,那它与传统的做
笔记的方法有何不同呢?这种看似耗时费力的方法究竟有哪些优势呢?

第二阶段01章图2- 1-图2-1“缘脑功能”视觉卡片

图2-1“缘脑功能”视觉卡片
逻辑脉络一目了然
现在,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关于缘脑的内容。
由于这一脑部分区的原始功能是屏蔽一切影响心理的消极因素,所
以只要我们一遇到杂乱无章的信息,它就会觉得“害怕”,立即进入戒备
状态。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果我们没有计划好,随手捡起一本书开始
阅读练习,就会在无形中激活缘脑的这种紧张状态,使它不知所措。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把学习变成了自己大脑的敌人。
与之相反,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花上一点时间,给缘脑做一做学习
前的“热身运动”,提炼出整个学科或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整体内容和宏观
结构,那就相当于给缘脑发出了积极的信号,请它做好准备去接收新信
息。
从这个角度来看,视觉卡片简直就像缘脑的一剂镇静剂,因为在使
用这种做笔记的方法时,所有的信息都有序地罗列在同一页纸上,信息
的密度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如果处理的文章内容太多太复杂,或是需要研读几百页的课本,一
张白纸当然挤不下所有的信息。
这时,你可以采取分页的策略,逐步深入了解细节。
不过,关于分页还请大家千万要注意:同一个逻辑层次的信息一定
要写在同一张纸上,不可在第一张纸上记录前三个次级标题及其之下的
所有细节,然后再在另一张白纸上,写下其余4个次级标题,因为这样
做相当于打乱了原有的结构层次,完全失去了制作视觉卡片的意义。
正确的做法是,先在第一张纸上记录文章主题和属于下一层次的所
有次级标题。如果还有空余的位置,就挑选较为简单的三级标题,完成
第三层次的逻辑信息罗列。
如果遇到较为复杂的次级标题,则分别再用一页纸,用每一个次级
标题作为中心主题,按照逻辑层次从主到次、从粗到细地展开,逐一完
成每一层次的笔记。
最后,还要记得在第一页做好相应的标记,提醒自己在复习时注意
后续内容。这样一来,每一页笔记的逻辑层次就清晰地联系在一起了,
你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毫无顾虑地无限拓展自己笔记的层次了。
除了整篇文章或是整本书的宏观结构,视觉卡片还能够帮助我们理
清每条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最重要的主题永远都位于视觉卡片的中心
位置,而不是像传统的线性笔记那样,要么只是在页边空白的地方写下
几个零星的重点词,要么是在笔记本上依次誊抄所有的要点。
要知道,后者虽然是最普遍的做笔记方式,但却始终未能突破线性
限制,因此无法帮助大脑梳理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取出文章的整
体脉络。
与之相反,当我们看到一张完整的视觉卡片时,大脑就能马上理
解,自动将位于中心位置的信息定位成提纲挈领的关键词,此后读入的
信息都是这一主题的延伸。
此外,越是次要的信息字号也会越小,所处位置也会越靠近边缘,
视觉卡片是一种将文字信息视觉化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够从另一个侧面
辅助大脑对信息的处理、理解与记忆。

发散性思维与线性文字间的转换
视觉卡片是一种完全符合大脑工作原理的做笔记的方法。在第一阶
段的讲解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大脑内部处理信息的具体过程。
每个脑细胞—神经元—伸出一定数量的树突,与其他细胞联系,以
此相互传递信息。任何一个细胞受到神经刺激的同时,与之相连的其他
神经元也会马上被激活。
所以我们说,人类的思维往往是发散性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脑内部的神经网络其实是一幅错综复杂的三维
视觉卡片,而视觉卡片就是在顺应大脑自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将思维
过程用最直观的平面图重现出来的。
可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却一直误以为自己的大脑是以线性
的方式工作的。这一假设可以说是人们长期观察彼此之间沟通过程之后
得出的结论。
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一个词接一个词地组织语言,向
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意愿。
书面语言也不例外,作者不可能在一眨眼的工夫里写出自己的所有
思想,读者在阅读时也必须按照相对严格的先后顺序来读取文字信息。
于是,人们就以为人脑也是用这种线性方式来处理接收到的信息
的。
第二阶段01章图2- 2-图2-2人与人之间沟通过程的线性思维假设

图2-2人与人之间沟通过程的线性思维假设

科学家通过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后终于发现,人类的思维并非线性
的,而是发散的,每秒钟会发生许多化学反应。
我们的大脑会在潜意识里根据接收到的信息产生联想,而且这种联
想是不受线性限制的。
要想了解这种思维模式,只需要在自己身上做一个小小的试验即
可:你想象任何一个物体或事件时,这个物体或事件都会引发你千奇百
怪的联想。
例如我们在跟同事讨论某个工程项目时,会突然冒出一些毫不相干
的想法:“啊!这件毛衣真别致啊!不知道是在哪儿买的。”这就是我们
大脑与生俱来的特性—发散性思维。
即使思维停留在一个主题范围内,我们也会下意识地联想到一系列
次主题,而每一个次主题之间也是环环相扣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还会引
发更多的联想。
从图2–3中,我们可以看出,人脑的思维方式与视觉卡片一样,是
立体且发散的,绝不是线性的。
毋庸置疑,阅读也是一种沟通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我们分析整个过程时,可
以据此划分,抽象出彼此相关的两大步骤。
首先,作者要把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转换成线性的表达方式,通过文
字来记录自己的思想,这是第一个转换的步骤。
之后,读者通过读取这些线性信息,在自己的大脑中完成解码的过
程,从而获取另外一幅发散性图像,最终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是第二个
转换的步骤。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人与人之间其实只能间接沟通,而沟通的中
介便是语言与文字。

第二阶段01章图2- 3图2-3人类的发散性思维

图2-3人类的发散性思维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过程的两大信息处理步骤,那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语言与文字这一中介在两大信息处理步骤之
间实现顺利转换。
众所周知,每个作者在下笔之前都要完成初步的构思。
他们的大脑在这一阶段会产生无数的联想,思维也极其发散,可以
说,这个阶段的信息处理方式是三维的。
接下来,作者把零散的想法重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整
理并提炼,这是二维的过程。
在我看来,要完成这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视觉卡片来总结、
梳理并检查自己的思维逻辑。
此后,我们只要考虑一下应当如何安排各条信息的先后顺序,实现
线性表达,一本书或是一场讲座的大致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只可惜,许多为人师者都不了解人脑这套工作原理,因此忽视了第
二个步骤的重要性。
上述的转换步骤与读者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身为信息接收者的我们充其量只能向那些作者(也就是向我们传授
知识的人)指出其中的缺漏。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被动接受,尽量从每本书或每个讲座中
提炼出最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
所以说,我们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任务就是要借助手中现
成的线性文字信息,重新建构出作者最初的发散性思维,即三维信息。
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也要借助二维信息作为过渡,这就是使用视
觉卡片的意义所在。只要集中精力分析出文章的宏观结构,总结出整体
脉络,我们就能把读到的内容与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更好地结合在一
起,实现深层理解和长期记忆。

第二阶段01章图2- 4图2-4线性表达与发散性思维的转换示意图

图2-4线性表达与发散性思维的转换示意图

借助视觉卡片,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整篇文章的结构,判断出
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合理。
如果是整本书的话,其中章节的层次划分很有可能会出现逻辑混乱
的问题,如原本属于支脉a的内容,有时会被归到支脉b甚至是主脉A的
章节里。
某些具体的论述也会超出其理论框架的范围,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
难。
某些质量欠佳的辅导书,更是毫无逻辑可言,让人不得不重新拆分
段落与章节,才能制作出一张有意义的视觉卡片。
但如果只是按顺序通读一遍,或是按照传统的线性方法做笔记,我
们肯定无法从整体上掌握内容的复杂结构,更不要说给教科书挑毛病
了。而所谓的理解困难,往往也是因为我们的思路混乱,过于纠结细
节上的论述,却忽略了宏观的分析。
此外,读者看不懂有时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没想通。所以,我们在阅
读的时候千万不能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而是要主动重组线性信息,利
用视觉卡片帮助自己分析出文章的逻辑脉络,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
理解和吸收。
促进记忆,启发联想
视觉卡片这种阅读辅助工具之所以能够促进大脑记忆,首先是因为
我们在制作视觉卡片的过程中必须深度处理读入的信息。
传统的做笔记法只要求我们按照要点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将其
逐一记录下来,属于线性的重复工作。
与此相比,制作一张视觉卡片的挑战就大得多了。我们必须在大脑
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像,再现整篇文章的逻辑脉络。
有了这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我们会更加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文章
的内容我们自然就记得更加牢固了。
此外,总结关键词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存储信息,因为我们对一
本书或是一场讲座的记忆,恰恰取决于我们对关键词的把握。
只要总结得当,有时仅仅一个关键词就足以概括整段内容。
在学校里,越是乖巧的学生越喜欢在笔记本上整整齐齐地抄下老师
的一大堆原话,殊不知,如此大量的线性工作反而会阻碍右脑的工作。
只要回想一下当初背诵课文的经历,你就会发现,要让大脑死记硬
背完整的句子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摘抄原文虽然可以保留更多的细节信息,但对于记忆来说,效果往
往差强人意。那些看似偷懒,仅仅是写下零星几个词的人,反而能够记
得更多、记得更久。
这是因为他们懂得把握重点,懂得利用有限的关键词把理解到的内
容与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有了这一步的工作,我们在日后
复习的时候自然会感觉轻松许多。
想象一下,朋友在一起聊天,突然有人叫你讲个笑话。
一时之间,你的大脑肯定一片空白。
但如果有个朋友突然想起来你曾经讲过的一个很好笑的关于青蛙的
笑话,他会提醒你:“就讲那个青蛙的笑话吧。”仅仅是“青蛙”这一个关
键词,就足以让你想起那个笑话,而且不管这个笑话有多长,只要有了
一个足具代表性的关键词,整个笑话的内容就会马上浮现在你脑海中。
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这样的。只要你学会了本书介绍的所有方法,
以后就再也不需要反复死啃同一篇文章或是同一本书了。
当然,如果是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寻找更深层的启发,那重复阅
读经典作品还是很有意义的。
在后文中,我们将介绍“3–2–1练习”的升级版。通过这个练习,你将
来只需通读一遍文章,就能够达到相对深层的理解。不需要重复阅读,
读书所需的时间自然会缩短许多。
你的书桌上不会再堆满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文件和书籍,取而
代之的是小巧精练、便于携带的视觉卡片。
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学会在阅读线性文字的同时,有意识地搜
索关键词,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如果我们只在大脑里存储冗长的原文,回忆时就会受阻。每次复述
的时候,大脑也不得不额外完成一次搜索关键词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常
常抱怨自己记忆力不好的原因。只要学会充分利用关键词,这一切都会
变得简单轻松许多。

摘录关键词的要领是:浓缩的就是精华。
至于哪些才是精华,怎样才能培养如此敏锐的洞察力,我们将在“制
作视觉卡片的基本规则”这部分找到详细的解答。
总而言之,如果说关键词是枝干,那么文章的所有信息就是连在枝
干上的树叶。只要我们在回忆的时候能够激活记忆中的关键词,就能顺
藤摸瓜,逐一联想起文章中的所有信息。
但是,光有关键词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记忆管
理方法。

第二阶段01章图2- 5图2-5关键词的辐射作用

图2-5关键词的辐射作用
如果你只是根据文章内容制作了一张视觉卡片,过了几个月后再重
新回忆当初读过的内容,肯定还是会有点难度。
问题就出在记忆管理上。
你首先必须重新找到一定的节奏,激活大脑里的关键词。不够要担
心,这一激活的过程所需的时间绝对比重读文章要少得多。
此外,我们还需要在大脑里建立一个系统的“记忆文件夹”,把各种
各样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
在第三阶段的训练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只要你完成了这一步的训练,有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记忆管理方
法,所谓的过目不忘就不再是难以想象的绝技了。
此外,我们还需要把关键词系统地组织在一起,大脑才能轻松地产
生联想。正如我们先前讨论的知识网络一样,记忆也需要储存在一定的
结构中。
在视觉卡片上,最重要的信息点都围绕在中心词的周围。与线性的
笔记相比,以这种发散方式呈现出来的信息更加系统,没有其他非重点
信息的干扰,更有利于大脑识别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促进联
想。
视觉卡片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其具有独特的图像表现形式。每一张视
觉卡片都是我们自己一笔一画制作出来的。
所以,其整体形象更加符合图像的特征。当然,如果能够加上一些
醒目的插画就更能刺激眼球、增强记忆了。
激发左右脑的协同效应
制作视觉卡片是最能同时满足左右脑信息需求的做笔记法了。
与传统的线性笔记不同,发散式树状视觉卡片本身就是一幅完整的
图像,更加符合右脑形象思维的习惯。除此之外,我们在制作视觉卡片
的时候加入的色彩、符号和插图越多,右脑得到的刺激越多,在处理信
息时就越高效。
另一方面,视觉卡片中的关键词仍然是左脑喜欢的文字。因此,这
种图文结合的方法有助于促进左右脑的协同效应,为学习过程提供理想
的辅助。

不少人误以为建立思维导图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只适合右脑思维的
人,但事实恰恰相反。
虽然偏向于左脑思维的人在刚开始接触这种做笔记法时会不太适
应,但也恰恰说明他们更需要为自己的大脑提供类似的处理图像信息的
机会。
一旦熟悉了视觉卡片,他们的收获也会最大。
所以说,不管你是“左脑人”还是“右脑人”,视觉卡片都可以为你提
供必要的帮助,促进全脑思维的发展。不过,由于视觉卡片更偏向于视
觉类的信息,所以左脑在刚开始的时候会表现出很大的抗拒性,它会试
图说服我们,让我们感觉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是杂乱无章的。
的确,对于左脑这种擅长线性的、注重细节的思维方式来说,这确
实不太容易接受。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借助每条信息所处的不同位置,
不断刺激并加强右脑的反应与形象思维。
一旦顺利地过了起步阶段的适应过程,左右脑的协同效应必然会给
每个人都带来新的学习体验。
凸显信息点间的主次关系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左脑线性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其依赖时间
的先后顺序。其实,传统的线性笔记也同样如此。
因此,当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处理信息时,必须强迫自己的大脑根据
所有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而不是按照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思考的
内容。
这样一来,当我们在关键时刻需要调用其中某个信息点时,必须从
头到尾回忆一遍自己当初听到或读到的所有信息。这种做法十分不利于
我们对信息的理解。
视觉卡片就不一样了。无论作者在传递信息时如何安排先后顺序,
最重要的主题始终位于卡片的正中央,只要看一眼主干与枝干的分布,
信息点之间的主次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
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还可以在连线上标注出两条信息之间的逻辑
关系。
尽管我们在制作视觉卡片的过程中仍然受到先后次序的限制,但在
以后复习的时候,视觉卡片上信息的完整性一定会比线性笔记好得多。

最节省时间的笔记法
从整体上来说,视觉卡片是一种非常节省时间的做笔记的方法。
首先,在常规的线性笔记里,90%的字词都是多余的。
与之相比,视觉卡片只在最必要的位置记录关键词,可以让我们在
做笔记的时候少写很多字,从而节省出大量时间。
其次,当我们把以前的视觉卡片拿出来复习时,也同样不需要重复
阅读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可以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在重新激活对关键词
的记忆及整体思考上面。熟练了这种方法以后,我们甚至只需看一眼整
张视觉卡片,脑海里便会浮现出对整个话题的记忆,顺藤摸瓜提取所有
相关的信息。
最后,如果我们在关键时刻需要有目的地寻找某条信息,清晰明了
的关键词也是高效的搜索方法。
随时添加新信息
与传统的线性笔记相比,视觉卡片还有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优点,
那就是排版上的灵活性。
由于我们在制作视觉卡片时只写上了精华信息,所以每条信息周围
仍然有足够的空白。将来有需要时,可以随时添加信息。这无疑是一种
非常高效的信息与知识管理系统。
一旦做好了视觉卡片,我们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不管是在复习的
时候,还是无意读到相关内容时,只要有了新的想法,我们都可以马上
进行补充,不用担心涂涂改改会把整个版面弄得又脏又乱,随时可以更
新并且补充自己的知识网络。而这一点是线性笔记无法做到的。
万一需要添加的新内容太多,原有的卡片上没有足够的空白,就可
以用前文中说到的另用一张纸的办法。只要在原有的需要补充的信息点
上做好标记,将其作为新一页的中心主题,我们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完成
原有卡片的拓展工作了。而且,这种做笔记的方法非常简便,就算是要
再做一张视觉卡片,也只需非常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用这种方
法,你不仅在无形中训练了自己的创造力,还能系统地逐步拓宽自己的
知识面儿。
每一个新的信息点都会带来新的灵感,相信在很短的时间内你就能
够积累许多宝贵的新想法与新知识了。
02制作视觉卡片的三个步骤
制作视觉卡片的过程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把握整体行文结构
制作视觉卡片之前,首要的任务就是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这一部
分内容往往是视觉卡片笫一层次的主干信息。
在完成了“3-2-1练习”升级版和本章的训练以后,你就可以在阅读时
完成这个步驟,不需耍额外花时间苦思冥想,就可以在脑海里浮现出自
己需要的第一层次的宏观结构。
在此,我要特别提醒大家,每个人的知识网络不同、经历不同,在
听到同一个信息时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作出不同的反应。
比如,同样娃看到“一片”这个词,有的人会想到“树叶”,有的人会
想到“面包”,甚至有的人会想到“鱼鳞”。
所以,即使是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不同人阅读后,也有可能会
制作出完全不同的视觉卡片。然而,任何一种设计都没有对错之分。大
家在制作自己的视觉卡片时,不需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负担。这也是体
现视觉卡片的另一个优势:它能够最人限度地体现每个人独特的思维方
式,而不会反过来限制我们组织、处理信息的自由。
提取关键词
有了第一层次的主干信息,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从行文中提取关键
词。很多人在刚开始时仍会觉得这个步骤相当难。但大家尽可放心,这
种能力完全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高,而且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当
你成功地制作了自己的第一张视觉卡片以后,这项工作就会变得越来越
简单了。在后文“3-2-1练习”升级版里,你也能练习如何提高这种能力。
退一万步说,就算你暂时还不打算制作视觉卡片,而是继续沿用原
有的线性笔记,提高提取关键词的能力也也十分有益的。你可以在做笔
记的时候尽量避免摘抄大量完整的句子,转而选择关键词来代替重点信
息。在每两个关键词之间,你可以用简单的横线或箭头来连接,并且在
横线上写上表明两者之逻辑关系的饲。“因为”“所以”、“相反”、“或
者”这样简洁的词。往往能够让你的笔记呈现出更加清晰的脉络,进而
简化将來的复习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听到这样的建议,说我们应该一边听课一边用思
维导图的方法来做笔记。但只要亲身尝试过就会知道,这简直太困难
了。首先,在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完全不了解整节课的结构,所
以很本无法安排第一层次的主干。当然,如果你有一位好老师,懂得在
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大致介绍下当天的课程安排,那就另当别论了。此
外,在后面详细讲解的时候,一边听课一边思考,还得一边做笔记,设
计出视觉卡片的结构,这显然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在大家还设有掌握
这种高级技巧之前,我可以先给大家介绍一种课堂上较为简单的做笔记
法。
首先,你需要准备一张大小合适的纸,然后如图2-6所示,在横向摆
放的纸上划分出四个区域。页面上方的空白处用来记录毎节课的主题、
讲师、日期和笔记的页码。在下方的左边一栏里,请你依次记录课程的
要点,也就是笫一层次的内容。整栏内容完成以后,这一栏就能起到目
录的作用。在中间一栏,你可以跟着老师的进度,记录下从属于毎个不
同要点的所有关键词。老师毎讲一个新的要点,你就在左栏把它记录下
来,然后在中间栏继续记录关键词。
以此类推,右边一栏是供大家补充笔记用的。当你课后整理笔记
时,肯定会进一步思考其中的某些内容,或是从课本上.读到相关的新
信息,这些都是你应该补充到右栏的内容。当然,在课程进行的过程
中,老师也有可能会时不时地对前面讲到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有了右
边这一栏,你就可以跟上老师的节奏,跳回到相应的部分,从容不迫地
进行补充,而不用担心把重要的内容随手乱记,回家后却忘得干干净净
了。
以下是这种笔记法的大致模板。

第二阶段02章图2- 1图2-6提取关键词做笔记的模板

图2-6提取关键词做笔记的模板
这种课上做笔记的方法可以说是视觉卡片的最佳改版。通过这种事
先制作好的简单明了的卡片,我们既能避免边听边画的种种不便,又能
尽可能保留思维导图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等优点。
左栏中的各条要点相当于思维导图的第一层次,中间一栏的具体内
容则相当于次级层次,更方便的是,我们在右栏中随时可以补充老师讲
解的内容和自己思考的结果,完全不必担心打乱原来的结构而把整份笔
记弄得乱七八糟。
这些都是思维导图最重要的优势所在。此外,有了这样一份课堂笔
记,我们在课后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转换为视觉卡
片了,有兴趣的话,请大家上课时尝试一下吧!
在格吕宁学院的培训班上,经常会有学员问道,是否可以用市面上
常见的那种小卡片來做笔记。在我看來,这种卡片的唯一优势就是书写
面积小。
想象一下,如果做笔记的时候发现位置不够,怎么办?
难道把一个长句的前一半抄在一张卡片上,然后再把另一半抄在另
外一张卡片上吗?
不是的!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想办法精练听到的内容,总结出其中最重
要关键词。这意味着小卡片能够从另一侧面督促你进行积极思考,而积
极思考恰恰就是主动阅读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但是,这种做法往往会引发其他问题。如果只是出于排版的考虑,
那么我们做笔记时考虑的只会是如何填满卡片上的空位,而不是正确理
解老师讲解的内容或作者的意思。
换句话说,你辛辛苦苦做的笔记肯定很漂亮,却很可能完全不能体
现课程或文章的脉络。因此,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我还是建
议大家在制作视觉卡片时使用A4大小的白纸,给自己留出充足的地
方,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理解整体结构和梳理逻辑脉络上面。
如果遇到范围太大的话题,连A4纸都不够用的话,你甚至可以使用
A3纸,或者用透明胶把两张A4纸较长的那一边粘在一起。但是,也请
大家千万不要因为位置充裕就回到的老习惯——从头到尾摘抄整个句
子。
画出要点间的逻辑关系
很多人都以为,整理出了整体结构和所有的关键词以后,视觉卡片
就大功告成了。其实不然!因为每个主干和分支上的关键词之间不仅有
着层次关系,不同枝干之间往往还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而恰恰是这些错
综复杂的关系组成了整篇文章的逻辑脉络。
在这个步骤中,我建议大家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相关的关键词之间画
出连线和箭头。完成了这一步,才能确切地说已经理解了整篇文章的意
思。
要想在传统的线性笔记中表现各要点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容易
了。
几个要点经常写在不同的页面上,即使恰巧位于同一页,在写得密
密麻麻的页面上画上连线也会让整个版面看上去凌乱不堪,影响复习时
的心情,由于我们的视觉卡片往往只一页,而其中的信息也不会安排得
过于密集,所以完全不会出现杂乱的问题。通过这些额外的连线,整体
结构反而更加明晰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图2-7中的学习流程示意图。大家可以看一下,
在此之前的章节里,我们已经详细讲述了其中一部分连线的意义,其余
的部分大家会在后文中读到。
如果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他一些内在的联系,当然也可以
自行添加。你会发现,在寻找逻辑关系的过程中,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也
更加深刻了。
第二阶段02章图2- 2图2-7格吕宁学习流程示意图

图2-7格吕宁学习流程示意图
03把阅读看做一种享受
我从来都无意鼓吹任何一种学习方法的神奇效果,在学习任何—种
新方法的时候,我们必然会遇到一些阻碍,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是再
正常不过的了。在学习制作视觉卡片时,这种感觉往往更明显。
因为,我们前文中介绍的三个步骤——把握整体行文结构、提取关
键词和画出要点间的逻辑关系——恰恰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究竟达到怎样的水平,试者制作一
张视觉卡片就明了了。
测测你的学习能力如何
视觉卡片能够毫无保留地揭示出你在上述三个方面的能力水平,你
在哪个步骤中感觉难度很大,就说明你在哪个方面还需要更多的训练。
可是,人们往往都不愿意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我们往往会找各种
各样的借口,甚至干脆归咎于思维导图,说这种方法根本不适合自己。
现在,请你随便找出一篇文章,在阅读完一个段落以后根据其中的
内容制作一张视觉卡片。
在此,我要再强调一遍:感觉到困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不管是在
学校里还是在工作岗位上,从来没有人向我传授过这种方法,我们又怎
能突然就无师自通了呢?所以,即使在刚开始尝试的时候遇到阻碍,也
请大家不要灰心,你的注意力除了要集中在正确的技巧上面,也要试着
观察并且思考一下自己现阶段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究竟如何。
在这个训练阶段,制作视觉卡片主要是一种训练个人学习能力的练
习。你练习得越频繁,制作的视觉卡片越多,你在三个方面的学习能力
也就提高得越快。如果你在起歩的时候感觉难度太大,那更说明你需要
练习,而且将来进步的空间也会很大。
等到大家读到后文的“3-2-1练习”升级版时,你会发现,自己在阅读
时也可以顺便锻炼一下把握整体行文结构、提取关键词及画出要点间的
逻辑关系的能力。那时,大家就不需要每读完一个段落就停下来制作一
张视觉卡片了。
到了这项训练的中级阶段,把整篇文章拆得太零碎,反而会对能力
的提高形成阻碍。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出
一张完整的视觉卡片。
遇到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段落或是内容上的重点时,再放下手中的
书本,多花一点时间来制作一张视觉卡片,顺便帮助自己理解这些难点
或重点。这种系统安排学习步骤的方法反而更能促使我们进步。
接下来我想讲一些关于动力和压力管理的内容,因为一个人的学习
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这两大因素相辅相成的,缺少了这些心理上的基
础,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动力与压力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曾体验过全身心沉浸在某件事情中而完全忘记
了周围的一切和时间的流逝呢?
尤其当我们进行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或是业余爱好时,这种状态会出
现得更为频繁。心理处于这种巅峰状态时,我们会感觉一切都是也有可
能的,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实现目标。

心流效应
匈牙利籍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绍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经进过一项长期研究,试图找出让人进入这种特殊
状态的关键因素,以及处于这种理想状态的人的共同点。经过多年的高
强度研究,他终于发现了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并且将其命名为“心
流”(Flow)。
米哈里教授的硏究结果指出,当我们从事日常工作时,基本上无法
进人心流状态。我们会觉得缺乏桃战,甚至百无聊赖。因此,引发心流
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工作任务的挑战性。
当然,挑战的大小也必须与我们的实际能力相符,否则我们就会感
到力不从心,陷入巨大的压力之中,同样无法进入心流状态。
第二阶段03章图2- 1图2-8心流状态的出现与挑战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图2-8心流状态的出现与挑战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假设你现在刚开始学习冲浪。练习的海湾没有安全防护措施,风力
较弱,大概在3级左右。
由于你在冲浪这一特定领域的技巧和能力还很有限,所以适当的保
护和风平浪静的海面都会让你感觉舒适,你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一定的
乐趣。或者可以说,你正处干心流状态中。
突然,你心血来潮,想要挑战一下自己,于是鼓起勇气往更远更深
的海面划去,海面上的风一下到了6级左右,你每次试图站起来都被海
浪卷回水里,你很快就筋疲力尽了,无法再把风帆从水里拉起来了。
不用多说,这种状况对你这样的新手来说显然难以应付,你逐渐认
识到了能力与挑战之间的巨大落差。海浪越来越高,水流裹着你的身体
和风帆不断地往远处飘去,慢慢地,你连岸边都看不见了。
这时,你感受到的不仅是巨大的压力,甚至还有恐惧和惊慌。你的
心理状态进入图2-8中左上方的区域,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假设你
是一位专业的冲浪运动员。对于你这样一位高手來说,3级的风力根本
就不值得下水。
如此“风平浪静”的海面只会比你感觉无聊,还不如舒舒服服地躺在
沙难上哂太阳呢。
米哈里教授认识到了这种因果关系以后,就大胆认定,只要个人的
能力符合客观挑战的程度,任何一个人在从事任何一项活动时都有可
能进入理想的心流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我们可以完全投入手头的工作,精力也会很集中,
不会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由此可见,学习的过程也不一定是一种折磨。只要我们根据自己的
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学习任务,就完全可以做到快乐地学习。
在运用一般的学习方法时,我们往往会面对过多、过于复杂的学习
内容,它们会给我们造成压力,让我们感觉自己无法胜任手头的工作,
而彻底失去努力的动力。
因此,我们在安排学习计划时要尤其注意获得高效的学习技巧,以
此來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应高要求,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
当然,如果我们不停地学习,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理解,什么都没
记住,那也是让人十分沮丧的。只有当我们通过上述平衡有了实实在在
的收获,学习才会变得真正有意义,才会获得持续的动力。这就是心理
学上所说的内在动力,也是缘脑产生的愉悦情绪。
与内在动力相比,外在动力的效果就没有那么理想了。举个最简单
的例子,要想让驴子往前走,我们当然可以在它前面挂上一把稻草,或
是在它身后不停地驱赶。
把这个例子放在学习上面,稻草就象征着奖励,鞭子则是时间上的
压力或是对失败的恐惧心理。这两种强迫自己学习的方法大家肯定都不
陌生。
哪个学生在考试的前一天不是老老实实复习呢?
当然,奖励多了往往会更诱人一些,但是压力却是越大往往越有
效。
因为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避免痛苦总是最为迫切的,获得乐趣确
是可有可无的,这是毎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存机制。
但是与内在动力相比,人为地将自己处于高压之下,就不那么可取
了,一来是因为内在动力的效果是持久不衰的;二來是因为在越來越多
的压力之下,大脑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无法达到较高的效
率。
由此可见,真正的动力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来源干我们对事物本身
的热爱。如果你说,我从来就不爱学习,根椐以上推理,就是因为你的
学习能力还没有达到你现在学习所需的程度,无法胜任现有的举习任
务。
当务之急自然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样一来,你就不会像下面
故事里的这位樵夫了:
几位朋友相約外出郊游,在森林里遇见了一位樵夫。他满头大汗,
正在费劲地把刚砍到的大树砍成一段一段的木头。
他们很是好奇,就问樵夫:“请问你这是在干什么呀?”
“这不是明摆着么?”樵夫很不耐烦,“我在砍木头啊。”
“我们着您已经累坏了。您已经砍多久啦?”
“都好几个小时了。我这副老骨头都快散架啦!”
“为什么不先停几分钟.把斧子磨快一点儿呢?”
“哪有时间磨什么斧子啊?”樵夫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道,“光是砍木头就已经够我忙的
了!”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起林肯的那句名言:“如果给我5个小时的
时间来砍倒一棵树,我会先花3个小时来磨快我的斧头。”樵夫的故事听
上去固然滑稽,而那个固执的樵夫也真是傻得可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道就不曾迷失在各种日常事务中,忘记了抽
出一点时间来磨快自己的“斧头”吗?
如果我们一直埋头苦读,却不能抽出身來反思一下自己一直以来的
学习方法与技巧,那我们怎么能够有朝一日摆脱压力及无法胜任的无力
感和挫败感呢?又有谁不想进入理想的心流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更
多的知识呢?

压力反应
下面这二点尾对压力的一般界定:
压力是紧张时的一种身体反应;
压力来源于过高的客观要求和无法胜任的心理感受;
压力会导致肾上腺素的分泌过量。
接下來让我们集中探讨一下最后一条。肾上腺素究竞是什么?体内
肾上腺素水平过高会引起怎样的症状?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始终离
不开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机制。
一直以来,这种人体自然分泌的激索都有另外一个十分贴切的名称
——应激荷尔蒙,因为这种激素能够加速心跳,加快血液循环,提高肌
肉的反应速度。此外,肾上腺素还能加快分解体内的脂肪和糖类,在紧
急情况下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
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来看,肾上腺素绝对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一大功
臣。想象一个原始人正在森林里采集野果,突然树丛中跳出来一只剑齿
虎。这个可怜人肯定会觉得不知所措。可就在他还没来得及开始理性思
考之前,人体就已经像我们上面描述的那样,在几秒钟的时间里分泌出
了大量的肾上腺素,为下一步的打斗或者逃跑做好了准备。
只可惜,现代人的压力来源远远不止一只剑齿虎那么简单。考试压
力,工作压力,家庭责任,今天被上司批评了,明又要交论文……根本
数都数不清。然而我们的身体可分不清哪些压力是老虎惹的祸,哪些压
力是因为考试不及格,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会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
这些荷尔蒙会麻痹脑神经之间的神经树突,阻碍大脑中的信息传
递,某些负责促进思维的神经递质也会立即停止分泌。也就是说,人体
内的肾上腺素水平越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就越低。
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人体的这种变化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够让
我们停止无谓的思考,作出本能的选择,要么冲上去制伏那只剑尚虎,
要么撒腿逃命。只有这样,人才能勉强找到一条活路。
可学习的时候,这种机制就麻烦多了。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越高,
大脑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越低。本来我们就是因为无法胜任学习任务
才产生压力的,现在大脑还偏偏罢工了,更别想完成任务了,人类的生
存本能又一次成了阅读和学习的障碍。
毕竟,在觉得学习压力过大时,我们不管是消极地坐在书桌旁边,
还是满怀斗志地盯着课本,试图努力思考,效果都是近乎为零的。要想
解决问题,不如暂时离开书桌,到楼下跑上一圈,说不定还能摆脱这个
恶性循环。等自己冷静下来了,脑子清醒了,再继续学习。
此外,我们还得了解肾上腺素的另外一种表现。
在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们对自身情况的主观感受往往会越来
越偏离客观事实我们越是坐在那里胡思乱想,越会觉得时间不够,要学
的东西太多,要看的书看不懂……这种现象其实也是人体生存机制的表
现。
一个人遇到的情况越紧急,他的大脑越会刻意屏蔽相关的信息。举
个例子来看容易理解这种逃避现实的效应了。
大家肯定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读到课本的某个段落,觉得这部
分内容简直如天书一般、于是就在潜意识里试图说服自己,这部分内容
太多啦,我就算能看玩也肯定看不懂。
可是一觉醒来,等我们清醒了,重新回过头来阅读这篇文章,就会
恍然大悟,发现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觉得昨天
的自己那么紧张,简直太可笑了。
释放压力的技巧
解释完原理以后,毎个人都会提出相同的问题:究竟应该怎么做才
能免受肾上腺素的影响,让自己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几大策略吧。一方面,我们可以
在肾上腺素分泌之前做好预防措施,从根本上避免上述恶性循环;另一
方面,我们也要寻找适当的对策,让自己的身体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实
现平衡。
既然我们的身体会在高压下分泌大量肾上腺素,那么预防的根本措
施自然就是避免过高的要求了。
只可惜,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往往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
的。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提高自身能力就是关键了。在学习这个
特定领域,我们经常会因为时间限制而感到压力。
针对这一问题,科学的时间管理策略是不可少的。在第三阶段的学
习流程我们会进一步讨论这一话题。
此外,学习具体的具体内容也会让我们感觉力不从心,从而陷入高
压之中。而我们已经开始接触的视觉阅读和视觉卡片能够帮助大家在一
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当然,后文我们还会学到相关的更多技巧。
就算完全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技巧,我们仍然无法彻底避免学习和工
作的压力。阅读能力再高超的人都会遇到自己一时看不懂的文章,所以
我们还是有必要寻找一些降低肾上腺素水平的有效策略,以备不时之
需。

运动减压法
纯粹从生理角度来说,原始人在肾上腺素水平超高的时候,要么与
野兽搏斗,要么以最快的速度逃离危险。一旦确定自己已经进入了安全
范围,人体自然就沒必要继续分泌肾上腺素了。
道理说起来很容易,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不能去找上司决斗,
或是一紧张就跑出去百米冲刺吧?
所以对于一个现代人來说、一种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就是运动。不
管是跑步、游泳、骑自行车、打网球、爬伞,还是艳舞,只要是你自己
喜欢的运动,都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研究证明,也足够运动量的人的肾上腺素一般都会处于稳定的较低
水平。运动不单是一种预防压力的有效措施,还可以让你的心态更加平
和,情绪更加稳定。
话说回来,对干我们的袓先来说,保证生存除了反击和逃跑以外,
还有第二种方式,那就是二话不说,找个地方躲起来。不过,长期选择
这种方式的人应该是压力最大的人吧。因为仅仅静静地待着,体内的肾
上腺素并不会自动减少。
放松减压法
坊间流传着很多千奇百怪的放松技巧,这些看似不痛不痒的做法其
实也不失为一种减压的好方法。只可惜,很多人一听到类似的店题都会
不以为然,按至作出一些轻蔑嘲讽的反应。
德国的著名医学家鲁道夫•菲尔绍(Rudolf Virchow)曾经对一位同事
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别再嘲笑那些在做你不了解的事情的人。这种行
为显得你很愚蠢。”此言甚是有理!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和事,我们还会
发现,越是愚蠢的人,或者说得婉转一些,越是无知的人,就越喜欢对
那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评头论足。读完本书后,你将会真正了解相关
的各种放松技巧,以后也就知道哪些技巧可以一笑置之,哪些应该虚心
接受了。
在考试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一时无法记起的考点。
在个別情况下,我们的大脑甚至会一片空白,连最简单的内容都想
不起来了。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叫做“临时失忆”。气人的是,相关的记忆
会在稍后---往往是刚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全部再现出来。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种适合考试场合的放忪技巧,好让自己一两
分钟的时间里冋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类技巧之所以仍然没有普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都有一种奇
怪的心理:那些学习状态不错、自认为不需要自我放松的人,通常都不
屑于另花时间去学习相关的技巧。
我们总是等到发现问题了,才回过头来寻找解决办法,可这时却已
陷入种种高压状态之中,错过了最佳的练习时机。所以,我们应该未雨
绸缪,趁着自己还最佳状态时就开始了解这种放松技巧,好在关键时刻
把自己的大脑解救出來。
自我暗示训练及渐进式肌肉放松法等常见的放松技巧都需要很长的
学习与适应周期,必须每天勤加练习,才能在几个星期以后逐渐感受到
相应的效果。但是,根据我的经验,我们可以不必如此大费周折。有一
种方法十分简便,而且不需要任何器械就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大大放松
了。
这就是呼吸放松法。
请你闭上眼睛,静静地靠在椅背上。
一边用鼻子吸气,一边在心里慢慢数“1、2、3、4”。
数数的速度,大家可以根椐自己的呼吸深浅自行掌握。
在这个吸气的过程中,请大家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已的气息上,
每一口气都要尽可能深地吸入丹田,压力大的时候,我们的呼吸会变得
急促,因为在搏斗或逃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短而急的呼吸。
但这样的话,脑部就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给,进而影响到注意力和
理解力,吸气完成以后,然后通过鼻孔呼气,再缓慢地从1数到4。
吸气和呼气的节奏越慢,你就会越放松。请你连续练习2~3分钟。在
练习的同时,你也可以想象自己正躺在一片宁静的沙滩上,海浪和自己
的呼吸同步,正在缓慢的拍打着沙滩。
这种做法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你在放松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强化自己
的视觉渠道。后文中我们会讲到,视觉是保证长期记忆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感官渠道。
这种技巧非常适合反复练习。练习得越多,你就越放松。刚开始的
时候,你的注意力可能还会集小在技巧上面,但随着联系时间的增多,
这种技巧会变成你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放松的效果也会越来越理想。
到了那个时候,碰上再大的考试你也不用害怕了。就算在考场上再
出现临时失忆的紧急情况,你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重新找回心灵的平
静,回到正常的思维状态。由于这种放松技巧对器械和场地都没有任何
要求,所以自然也适用于职场。
已经有研究证明,定期进行这种呼吸训练的人都能够长期保持稳定
的肾上腺素水平。他们的脑电波也会平稳地保持在α波的水平。
这里我有必要解释一下α波。在脑电图上,人脑会产生四种不同的脑
电波。其中振动频率最高的一种叫做β波,代表人在清醒状态下较为紧
张的脑部活动状况。当我们处于较为放忪的状态时,脑电波就会进人α
波的区间。如果振动频率更为缓慢,脑电波就变成θ波,人会感觉睡意
朦胧。最后一种δ波代表大脑已经进入深沉睡眠或无意识的状态了。
当脑电波振动领率处干α波区间时,我们的大脑能轻松地接受新知
识。
小朋友们之所以能那么快地学会新知识,就是因为他们只要处于清
醒状态,大脑就几乎处于α波这个理想的区间。进入学校以后,孩子们
被填鸭般地传授了各种“认真学习”的方法,因此,脑电波的频率变得越
來越高,逐渐倾向于β波区间了。此后,学习变得越來越困难,也越来
越无趣了,大脑也逐渐遗忘了原版最为理想的α波状态。
第二阶段03章图2- 2图2-9脑电波图示
图2-9脑电波图示

科学研究证实,脑电波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比如在
听到不同的音乐时,测试对象的脑电波就会相应地改变频率。
几乎所有巴洛克时期的慢板或柔板乐曲的速度和节奏都至少能够在
一段时间里引导我们的大脑进入α波状态。
如果你家恰好有图2-10所示曲目的CD,不妨在学习的时候当做背景
音乐播放一下,音量只需要保存恰好可以听到即可。
当然,如果你需要绝对安静的巧境才能静心学习,那就不必给自己
平添这种干扰了。在我的培训班上,有些学员认为乐曲会干扰自己的注
意力,有些则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平静了,身心也放松多
了。所以这种手段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还请大家自行尝试一下吧!

兴趣减压法
除了听音乐,还有一种舒适的减压方法,就是借助人体自然分泌的
一种促进神经传导的物质——内啡肽。这种激素堪称“人体的天然鸦
片”,能够有效中和血液中的肾上腺素,从而起到减压的效果。
科学证明,每个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体内都会自动分泌内
啡肽,所以不要一遇到困难就只会做在那里干着急,不妨先放下手头的
工作,做些让自己高兴的事情。不管是动手给自己做上一顿美餐,跟朋
友聚会谈心,还是去看一场有趣的话剧,只要是你自己打心底里喜欢的
活动,都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
总而言之,就是每天都对自好一点,这绝对是最好的减压方法。下
面还是让我们回到视觉卡片话题上來,详细的了解一下制作视觉卡片的
具体原则。
第二阶段03章图2- 3图2-10“推荐的放松音乐”视觉卡片

图2-10“推荐的放松音乐”视觉卡片

科雷利:12首大协作曲(作品编号6)中的所有慢节奏乐章。

亨德尔:D大调第三好吉他协奏曲,柔板乐章《皇家烟火》。

泰勒曼:g小调第十七号大键琴幻想曲,柔板乐章;G大调中提琴,
柔板乐章。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咏叹调;f小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柔板
乐章;
F大调大键琴协奏曲,柔板乐章;D大调第三号管弦了组曲。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冬》,柔板乐章;
D大调吉他协奏曲,柔板乐章;e小调长笛协奏曲(作品编号44),
柔板乐章。
04试着画出笫一张视觉卡片
掌握了制作视觉卡片的基本方法以后,我们还需要洋细了解一下具
体的操作方法。
第一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尽量使用横向排版。之所以要强调
这个细节、是因为树形图在橫向上往往需要更多的位置。但更重要的原
因是,横向摆放的纸张更能刺激人的右脑思维。
这一反应其实源于我们幼年时形成的条件反射——所有竖版的纸几
乎都是事先画好了横线用来写字的,所以我们的大脑已经把这种横窄竖
高的纸张与线性的语言思维联系了起來。
那么,横向的白纸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没错,就是美术课上用来画画的素描纸、画廊里的油画或者摄影作
品。所以,我们在见到一张竖版纸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从左上角开始
看;见到横向纸张时,则更加倾向于把视线集中在纸张的正中央。
只是一个简单的调转动作,我们就可以很好的摆脱思维定式,充分
利用这种已经建立起來的条件反射,更好地刺激我们的形象思维。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建议大家用一幅简单的彩色插图来代替视觉
卡片中心的主题关键词。
我知道大多数人的笫一反应可能都是:“我可不会画画!”但画画这
种技巧也是可以慢慢练习的。
而且,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让大家创作一幅作
品参加绘画比赛,只要自已在今后复习的时候能认出自己画的究竞是一
本书还是一块砖头,目的就达到了。
如果大家实在不愿意画画的话,用一支彩笔来书写中心词也可以。
总之,一定要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来刺激右脑的形象思维。颜色可
以刺激你的视觉神经,帮助你养成新的思维习惯。此外,我们的双眼天
生就比较容易注意到彩色的物体。
做到了这一点,你会发现自己对这张视觉卡片的印象尤为深刻。毕
竟中心词是整张视觉卡片统领的内容的起点,最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
用。当你以后用这张视觉卡片复习时,也会第一时间把双眼定焦在最重
要的中心词上,然后不知不觉地以此为起点,展开联想,发散思维、按
照逻辑层次逐一回忆起其他枝干来。
有了中心词,接下来我们要开始制作其他分支了。
在这个步骤大家一定要注意把所有文字都写在线上。而且最好根椐
具体文字信息的长短画出相应长度的横线。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写文
字,然后画出类似枝干的横线。
你可以把整张视觉卡片想象成一棵大树,有了树干和枝条就必然有
叶子和果子。现实生活中没有叶子或果子能脱离树干自顾自地飘在空中
吧?因此,所有的线条都要相连,这跟文字与橫线一一对应是同样的道
理。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刺激大脑去处理各条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此外,在每条分支上应该尽量只有一个关键词。如果实在无法把两
段相关的内容总结为一个关键词,就请在并列的位置另起一个新的分
支。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缘脑或许会奋起反抗,因为我们一直以来的习
惯都是做线性笔记,而不是是跳跃式的利用关键词来处理信息。
或许你在总结的时候也会患得患失,总是忍不住想要多写一些,生
怕自己在浓缩文章内容时漏掉了某些重点信息。
但是总要亲自试验几次,你就会发现,短短的几个词其实已经足够
了。这说明你已经顺利地说服了自己的缘脑,以后制作其他视觉卡片时
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不确定感了。
与之相反,如果不放心大胆地做,结果就会比较糟糕。我们一边极
力说服自己一定不要在同一个分支上多写一个词,可与此同时,心里却
一直在琢磨:哎呀,这几个字肯定不够吧。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自
我应验预言”。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抱着这种预见失败的心态去做一件事,那么最
终必定不会成功。
其实很多学习技巧的实际效果往往取决于你实践时的心态;不管你
在亲身实践之前是抱着必胜的心态还是必败的心态;你的预感都会应
验。区別只是在于,成功的人会把可喜的结果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失败
的人则会抱怨方法本身不科学,或是自己的缘脑实在太固执了,最终白
白断送了提高学习能力的宝贵机会。
不仅在书写中心词时,在视觉卡片的其他位置,我们也应该尽可能
多用符号、插图和颜色。
至于哪些内容需要用图像信息來表达,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总
的原则是越显眼越好,用到的顔色越多越好。
练习得多了,你自然会找到一套最符合自己思维方式的方法,比如
箭头代表因果关系,加号代表并列关系,闪电代表例外情况,笑脸代表
赞成或者优点,哭脸代表反对或着缺点……这种做法虽然在制作的时候
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却能够促进长期记忆。
最后,还有一个乍听上去有点滑稽的规则:字迹必须工整。因为我
们制作视觉卡片就是为了自己在日后复习的时候无须重读文章,只需看
一眼卡片即可迅速激活记忆,调出相应的信息。
如果大脑从一开始就因为字迹过于潦草而无法处理视觉十片上的信
息,那我们显然也无法达到目的。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字迹
不够工整的视觉卡片其实和传统的线性笔记没有太大区别。
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地理解以上这些规则,特意总结一下关于思维
导图的各种优点,并制作了下面这张视觉卡片。
我建议大家先根据这部分内容,试着自己画一张视觉卡片,然后再
与我的方案进行对比。
请记住,任何方案都没有对错之分。
你当然可以根据我的建议作出修改,不过我更希望你会通过对比,
找出自己思维的独特之处,甚至发现自己的某些处理方法比我的建议更
加便于理解和记忆。
或许在亲自动手制作视觉卡片的时候,你会不知道应该给每个分支
预留多少空位,可能某些部分会挤得密密麻麻的,其余部分却空荡荡
的。这都不要紧,毕竟万事开头难。练习得多了,你自然就有感觉了,
知道多少内容大概需要预留多大的位了。等你成了制作视觉卡片的高手
时,你的视觉卡片就会很整齐了,整个画面也会好看得多。
第二阶段04章图2- 1-图2-11“思维导图”视觉卡片

图2-11“思维导图”视觉卡片
05你的视觉卡片是否完整?
在进入下一阶段着手记忆关键信息之前,我们还必须暂停一下,检
查一下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是否有所遗漏,是否能够根琚
已有的关键词重新构出原文的大致内容。
你可以重新拿出自己制作的视觉卡片,按照顺时针的顺序读取毎一
个关键词,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复述一遍全文的内容。
如果你能够找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一起准备考试,那就更
好了。你们可以把所有的考点分配一下,然启用以上这种方法相互介绍
自己负责的部分的重点内容。其实即使是职场人士,也可以用这种合作
的办法来节省大量时间。
每个人负责几项内容,准备好了就向团队其他成员介绍。这样一
来,大家把所有考点都过了一遍,需要的时间与孤军奋战相比,明显减
少了一大半。
通过复述,我们可以把文章中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以达到更
好的记忆效果。此外,我们还可以考察一下自己是否已经理解了所有内
容。
在复述的过程中,你或许还会给自己的视觉卡片补充一两个关键
词。
最后你可以比较一下,看看自己在阅读之前提出的问题是否已经全
部找到了相应的答案。
经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你就能够判断自己对文章的结构究竟认识得
够不够清晰,关键词抽取得是否正确,随答练习时间的增加,你甚至可
以跳过制作视觉卡片这一歩,阅读时在脑子里想象出一张完整的视觉卡
片。
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极大地加强自己的视觉
渠道的功能,这是下一章重点和难点,现庄我们还是回到阅读训练这个
话题上来,学习本阶段最后一部分内容。
06全方位的视觉阅读训练计划
在训练的第一周,相信大家都已经把“3-2-1练习”反复做得滚瓜烂熟
了。初学时遇到的各种问题现在也该迎刃而解了。这印证了一句老话: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经过过去一周的勤奋练习,你现在应该已经能够
在更短的时里更好地理解同样篇幅的文章了。因此,我们应该趁热打
铁,把格吕宁学习流程中的第二阶段也融入到“3-2-1练习”中去。
活用视觉卡片,养成视觉阅读的习惯
所谓的“3-2-1练习”升级版,是在毎次完成3分钟的第一遍阅读后,暂
停一下,根据现有的记忆制作一张视觉卡片。
制作视觉卡片的整个过程——从构思到停笔,尽量不要超过两分
钟。你的目标是要梳理出整个段落的层次,总结出大致的要点。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要求有点高了,甚至只能在短短
两分钟的时间里写出几个零星的关键词。
不过不要紧,反复尝试几次自然会有所进步。
在为时两分钟的第二遍阅读开始以前,请大家千万不要忘记以下这
个重要的步骤。
你要有意识地总结出自己的理解和记忆的缺口,主动向自己提问:
哪些分支上的关键词还需要补充?
对哪部分内容的理解还不够充分?
然后,请带着这些明确的目标开始第二遍阅读。通过这种方式,你
会逐渐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最终在阅读的同时完成自我检查
的步骤。
即使你的双眼还在继续读入新的信息,大脑也会自动提出问题,保
证你时刻处于主动阅读的理想状态。
也就是说,现在的刻意练习总有一天会变成你潜意识下操作的能
力。你将不再需要时刻都关注自己所处的阶段,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
四大阶段会逐渐融为一体,整个流程也只会在你的潜意识下进行。
这时,你就可以放心地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习内容上了,无须浪
费额外的精力来考虑学习技巧的问题。
总而言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练习使大家在四大阶段学到的
能力融为一体,使学习变成潜意识下的行为。
继续回到练习的具体内容上来,在第二遍阅读的这程中,你或许会
感觉到自己能力不足以完成务,因此还无法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不
过,不管你认为这遍阅读的收获有多大,你都可以对已有的视觉卡片作
一定的补充。补充过后,同样可以像上一步那样,报据现有的信息提出
出新的问题。
接下来的第三遍阅读和你现在的阅读水平相差甚远,但你同样可以
提取出更深层次的信息,用來将自己的视觉卡片补充完整。
这种做法能够锻炼你在阅读的同时就构思视觉卡片怎么制作的能
力,让你在以后正常阅读的时候,无须动笔就能在脑海里浮现出整幅树
状图的大致轮廓,达到梳理出同样清晰的脉络的效果。
此外,我们之前提到的“高速公路效应”也会起到相应的作用。由于
大家在后两遍阅读的时候耶大胆地踏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只要你习惯了
在如此紧迫的时间里梳理文章脉络,平时的阅读理解和记忆也会是小菜
一碟儿。
这种改变虽然不会在一夕之间出现,但当你当你真正感受到自己的
进步时,肯定也会大吃一惊。
至少,你会发现在不限时阅读的时候制作视觉卡片简直轻而易举。
在紧接下來的第三阶段,你会学到如何用同一个练习来强化自己的
视觉功能。这样一来,这个看似简单的练习就可以贯穿整个学习流程
了。
不久以后,第三阶段学到到的能力也会与前两阶段学到的能力融
合。不过,迄今为止,我还没有提过第一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
快速浏览。
S曲线式快速浏览
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那些毎分钟阅读3000个单词以上却丝毫不影响
理解的人?其实,这种阅读高手虽然罕见,却也的确存在。
在任何一个领域,要想获得非凡的成就,自然离不开惊人的训练投
入和一定的天赋,阅读也不例外。
其实,阅读领域也有世界锦标赛。其中部分选手甚至可以达到每分
钟3000个单词以上的惊人速度。但决定比赛成绩的也不只是速度如果只
是比谁的手指能够更快地从头到尾滑过页面,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举行什
么世界级比赛了。
在每个阶段的阅读训练结朿之后,毎个选手都要完成一份详尽的阅
读理解测试,而且,那些问题的设计都十分科学,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
一个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纵观多年的平均水平,许多选手都能达到
90%以上的正确率。
有趣的是,有人曾经让一般的读者来完成同样的测试,尽管他们的
平均速度仅在毎分钟200个单词左右,但理解程度却只有30%~40%,并
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慢慢读就能懂得更多。
不过,到了现在,我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阅读
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反而能够促进理解。
世界纪录保持者肖思•亚当(Scan Adam)甚至可以达到毎分钟3850
个单词的阅读速度。当我们得知他在童年时期曾有严重的视力问题,并
且用了很长时间才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视力后,更不能不惊叹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生理缺陷,同时也成了一种激励,
使他不断想要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你或许会问,一个人怎么可以阅读得如此快呢?
这就涉及我们的视野问题了。要知道,人的视野不仅有左右这个维
度上的宽窄之分,在垂直方向同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从图2-12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高手大致的视线范围。
第二阶段06章图2- 1-图2-12阅读高手的视线范围

图2-12阅读高手的视线范围

没错,他们的眼睛就像一盏打在书本上的聚光灯。只要落在这个圆
圈范围内的文字,他们都能看得一淸二楚。

阅读高手在阅读的时候会尽觉少地移动自己的视觉聚焦中心。
大致看来,他们的视线移动的路径在同一页面上大致呈现出图2-13
所示的S形曲线。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他们可以同时读入上下几行的
内容,并且在大脑里将每一个语义单元按照逻辑关系进行重组,准确理
解文章的内容。
这种非同寻常的思维能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第二阶段06章图2- 2-图2-13阅读高手视线移动的路径

图2-13阅读高手视线移动的路径

除此以外,阅读高手还可以十分自然地让视线往回跳,捕捉上一个
句子里的关鍵词。乍看上去,这种“重复阅读”的习惯似乎不太好。或许
你还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些高手的视线反复跳跃,却不会影响阅读的流
畅度。
其中的奥妙在于对重点字词的捕捉。一旦我们学会了按照语义单元
来阅读信息,大脑就会根据关键的信息和逻辑关系自动组织出整个句子
和段落的意思,单个信息点的输入次序也就不再重要了。
从另外一个个角度來看,毎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同一个意
思本身可以用到无数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完全没有
必要严格按照作者的表达顺序来读入每一条信息。视线在适当的时候往
回跳一下,反而是阅读能力高超的体现。
学会了视线跳跃以后,阅读速度一般能够翻一番,而跨行阅读的能
力甚至能让速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快数倍以上。
由此可见,这两种高超的阅读能力就是拥有惊人的阅读速度的根本
原因。
此外,阅读高手不仅仅是从图2-12所示的“聚光灯”范围内读取文字
信息。在“聚光灯”的四周还有一圈,落在这个区域的文字虽然看不清,
却也能大致识別出模糊的图像。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们总能隔着老远就认出自已的朋友,并不
是因为我们的双眼能够清楚地看到对方的五官,而是因为我们对那个人
的身体已经有了大致的印象。
在识別模糊的文字信息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识字多年的成年人其实已经在大脑里对每个字的大致样子有了
深刻的印象,当双眼读到了一定的信息以后,神经递质会把信息传导到
大脑里,大脑自然会根据原有的经验识别出具体的文字,然后判断出其
含义。
当然,我在这里解释这些原理,并不是想让大家马上开始用这种复
杂的技巧来进行平常的阅读。除非你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在阅读方面有
过人的天赋,否则也没有太大必要用这种要求来苛求自己。
不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浏览整书,大致了解
其内容和结构。
换言之,我们可以很快地拼好拼图的四条边,从而为接下來拼好细
节奠定基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试着借用一下高手们的高超技巧,把
这种能力的炼习也补充到自己的训练计划当中。
在这个专项训练中,我们还是应该从“3-2-1练习”开始。请大家先用
自己习惯的阅读辅助工具在书页上画出S形,然后在其引导下阅读3分
钟。
在阅读的过程中试着看兼顾上下三行的文字。这么宽的纵向范围要
求我们必须不时地将视线往回跳。计时结束以后,记录一下这一遍阅读
的进度。然后用同样的方法阅读两分钟。
由于时间缩短了1/3,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要放宽自己的视线范
围,争取在一次聚焦时读入更多的行数。
与正常的“3-2-1练习”一样,如果第一次没能达到要求,就继续重复
这一步骤,直到能够在两分钟内的时间内读完同样的篇幅为止。
最后,在用一分钟的时间完成最后一遍阅读。不用多说,大家也知
道最后这遍S形曲线式阅读的路径要比第一遍的疏松3倍,才能给自己的
视线提供足够快速的引导。
在这个练习里,最重要的是在完成毎遍阅读之后制作一张简单的视
觉卡片。
进行如此快速的浏觉时,你当然无法读到太多的细节,但文章中反
复出现的关键词多多少少还是应该记得住的。
而这恰恰是这个练习的目的所在:快速浏览文章,提取关键信息。
我之所以建议大家将阅读和视觉卡片結合在一起,就是为了让大家
进一步提高自己提取文章大纲的能力,并且更多地刺激右脑思维,为缘
脑提供更多的图像式信息和安全感。
你的双眼乜会逐渐适应这种新的阅读方式,改掉逐字阅读的习惯。
从今天开始,请大家把这个练习补充到自己的每日训练计划当中。
这两种略有不同的“3-2-1练习”可以交替完成,也可以给大家的训练添加
一点新意。
当你需要在一本大部头中寻找自己需要的某些特定内容时,通过这
一练习学到的技巧就能派上用场了。
在你快速浏览书本的各个章节时,虽然无法读入具体的信息,却可
以始终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毎个部分涉及的主要内容。在快速浏
览的过程中,一旦你发现了与所需信息相关的关键词,就可以稍微放慢
向上的视线移动速度,阅读得仔细一点。
等到确定自己找到直接相关的一段内容时,再切换回正常的逐行阅
读模式。读完一个重点部分,再从最大的S曲线开始,用同样的方法从
快到慢继续浏览。亲自试验一下,我相信你也会发现这种阅读方法是高
效的。
立竿见影的训练计划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每日的训练计划。
每天训练所需的时间至少是20分钟。
在训练的第一天里,你的任务是使用阅读輔助工具,让自己适应这
种新的阅读方式。
从第二天开始,你要尝试着从每行的笫二个字开始移动阅读辅助工
具,并且提前一个字換行,以此拓宽自己的视线范围。
到了第三天,你就可以尝试“3-2-1练习”了。
在接下来的5天里,请每天反复练习几遍,直到感觉难度不大,适应
这种练习节奏为止。
每天的练习时间不同,起点不同,每个人在这一阶段的进步程度也
会有差异。不过大家尽可放心,无论如何,每个人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
获得自己满意的进步。
从笫二周开始、你可以把视觉卡片也融入自己的训练当中,进一步
学习视觉阅读。尝试交替完成“3-2-1练习”和“3-2-1练习”升级版,有时逐
行阅读,有时采用S曲线的方法拓宽自己的视线范围。
在下一阶段,你就会知道怎样将自己的视觉渠道逐渐融人这个练习
当中了。
如果在训练的时候觉得过于单调,你也可以时不时地拿出一张报纸
來进行练习。
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三级跳练习”吗?
只需要提前画好两条或3条竖线,你就可以随时随地练习自己的阅读
节奏了。
不要忘记,完成了每天的训练计划以后都要再花一分钟时间來测定
一下自己现阶段的阅读速度,并且将其写到进度表上。这样才能追踪自
己的进度,亲眼见证毎一次进步。
每当你感觉自己遇到了平台期时,就请回想一下我们之前提到的“能
力——练习时问曲线”,耐心等待下一次飞跃。
第二阶段06章图2- 3图2-14“视觉阅读训练计划”视觉卡片

图2-14“视觉阅读训练计划”视觉卡片

两个星期以后,你的阅读速度应该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翻一番了,
你还会感觉自己理解得更多了,阅读起來轻松了。如见这样的进步对你
来说还不够,就请再接再厉,继续训练。
正如我反复强调的那样,速度绝不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首要标准。现
在大家已经通过提高速度节省不少时间了,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不要一
味地追求阅读量,不要用这些时间囫囵吞枣地阅读更多的内容,而要主
动阅读,多停下来思考一下读到的内容,把重点放在理解上面。
学习流程的第三阶段 五感并用,超级记忆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熟悉了大脑与生俱来的工作原
理,基本掌握了正确处理信息的方式——视觉阅读。
接下来,只要将这些正确处理过的信息用同样高效的方法储存到大
脑的长期记忆区里,整个学习流程就基本上完成了!
除此以外,第二阶段的训练重点还包括学会集中注意力和科学管理
时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吧:究竞应该怎样
才能保持深刻记忆,避免重复学习和遗忘呢?
01理解是记忆的重要前提
尽管我们在前两个阶段不断強调理解的重要性,但在笫三阶段开始
前,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再说一遍:正确、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是长期
记忆的基础。
如果基础没打好,一切努力都会付诸东流,白白浪费时间,就算是
建起來的大楼能够勉强支撑,肯定也是不稳固的,不堪一击。
与之相反,只要我们在读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时正确地使用视觉卡
片,达到了视觉阅读的效果,原本散落在字里行间的线性信息就会有序
地排列起来,被我们系统地输入大脑。
从这个角度来看,充分现解是深刻记忆的重要前提条件。那么,接
下來就让我们趁热打铁,完成笫三阶段的任务吧!
02联想建立在知识网络的基础上
“联想”这个概念相信大家已经不再陌生了。要想达到过目不忘的效
果,我们就得在输入信息时从整体入手,将新的信息系统地融入我们既
有的知识网络之中,让这些刚织好的“丝线”稳稳地连接在现有的“蜘蛛
网”上。否则,我们辛辛苦苦学习的新知识就会随风飘走,为之付出的
心血也就白白浪费了。
现在,请大家再回忆一下关于知识网络的内容。
在前面的两个阶段,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将新的信息与自己既有的
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有了这个基础,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把
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联想和记忆上面了。
03五感并用阅读法
许多人都经常对着一本书烦恼不已:天啊!这么多东西,怎么才能
记到脑子里呀?
其实,人天生就具备许多记忆渠道——我们的五大感官。
除了调动五大感官共同记忆以外,任何方法都无法实现长期的记忆
效效果,像把书塞在枕头底下或是干脆煮煮吃了这类走投无路说气活的
做法,除了会得颈椎病或消化不良以外,沒有任何益处可言。
在新兴的科学研究领域,我们常常会读到关于“第六感”的内容。
在动物身上,这种本能或是预感或许会更强烈一些。在自然灾害来
临之前,动物们往往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作出异常的反应。
2004年南亚大海啸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早在海啸出现以
前,就已经有许多动物及早迁徙到了内陆,逃过了这场浩劫。
但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读到关于这种现象的任何科学证据和硏究结
果。因此,在涉及阅读及学习技巧时,我们最好还是把立足点放在已知
的五大感官上,集中精力训练这些方面的能力。
由于人体是通过五大感官来接收外界信息的,可以说,学习总共有
五大渠道。
在这五大渠道之中,首先是视觉渠道,每个人都在不断地通过双眼
接收来自外界的图像信息。
其次是听觉渠道,平时上课或者听讲座时,听觉渠道是我们吸收知
识最重要的途径。如果我们大声朗读书本上的内容,或是在看见某个情
景的同时听见了各种各样的背景声,那我们的听觉就会受到刺激,人脑
会将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联系在一起。
第三大感官就是所谓的触觉,人体无时无刻不在感知周围环境给自
己带来的影响,此外,体验和我门平时所说的触觉都属于这一类功能
范围。小孩子拼积木或是体验某种新的活动时,触觉同样会得到集中刺
激,最后当然还有味觉和嗅觉,这两大渠道虽然没有前三种那么重要,
但只要运用恰当,它们同样可以为我们服务,加深大脑新信息的印象。
我反复强调过,要想记住某条信息,必须将其与自己既有的知识网
络结合在一起。
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第二条学习原则:要想记住某条信息,必须
充分调动自己的五大感官。
这种“五管齐下”的方法就是专业术语中所说的“共感”,也就是尽量
通过五大渠道同时接收信息,并且让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加深大脑
对这些信息的印象。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玄虚,我接下來会用一个具体的例子
来详细解释一下。
通过讲故事来调动五大惑官

以下是太阳系的十大行星。我想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现在要教会
小朋友,让他们记住这些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你会怎么做呢?
太阳(Sun)
水星(Mercury)
金星(Venus)
地球(Earth)
火星(Mars)
木星(Jupiter)
土星(Saturn)
天王星(Uranus)
海王星(Neptune)
冥王星(Pluto)

如果在一般的学校,老师很可能会把这10个词从左到右写在黑板
上,然后叫小朋友们反复朗读背诵。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种教学方式是线性的,根本没有运用右脑,
所以效果不理想,还十分累人。
成年人或许还能忍受单调的反复背诵,但小朋友肯定会觉得十分无
趣。
所以我们应该换个方法,给小朋友们讲个有趣的故事。
在开始讲故事之前,你要特别提醒一下他们,听故事的时候要尽可
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这五大感
官。而你在讲故事的同时,也要在脑海里随着情节旳发展构建一些具体
场景。
事不宜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太阳系的故事吧。
想象一下,你正躺在自家别墅的花园里,午后温暖的阳光(Sun)照在你的身上。
音响里正播放着皇后乐队(Freddy Mercury)的CD,(如果你恰巧喜欢皇后乐队的歌,那
就再好不过了!)
突然,花园的门打开了,爱神维纳斯(Venus)闯了进来,你看到阳光透过她金色的卷发,白
色的长裙随着微风拂过她的脚面……总之,想象出的画面越具体越好。
你还没来得及打招呼,维纳斯就弯下腰,抓起一把泥土(Earth)往你身上撒,你觉得莫名其
妙,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从躺椅上跳下來、随手抄起一根Mars牌巧克力棒,想要冲上去教训这
个不知好歹的小妞。
维纳斯往后一闪,顿时地动山搖,众神之王朱庇特(Jupiter)从地面的裂缝里出现了,挡在你
和维纳斯中间,你抬起头来,看着眼前这个足足20米高的凶神恶煞的巨人,吓得两腿直哆嗦。
他穿着一件浅蓝色的T恤,胸前印着三个大写字母“SUN”,而这三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他的三
个助手——农神萨图努斯(Saturn)、天神乌拉诺斯(Uranus)和海神尼普顿(Neptune)。
正当你愣在那里不知所措的时候,米老鼠的那只大黄狗布鲁托(Pluto)及时从屋子里冲了出
来。它跳到巨人的脚上,狠狠咬住朱庇特的裤腿不放……

这个故事的情节非常生动,想必你很容易就可以想象出一连串画面
吧?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把整个故事从头到尾回想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的细节越具体越好。
从此以后,只要你再听到“十大行星”这个概念,眼前马上就会浮现
出故事开头暖洋洋的太阳(Sun),然后是皇后乐队的歌曲
(Mercury),美丽的维纳斯(Venus)走进你的花园……随后的情节和
各大行星的名称也会像放电影一样,逐一浮现在你的眼前。
除了这个故事,你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各大行星找出其他
相对应的故亊。
比如,福特公司有一个著名的汽车品牌叫“水星”(Mercury),根据
这种信息,你可以想象一辆巨大的水星牌汽车冲破你的栅栏,女神下车
向你走来,此外,德国慕尼黑有一份日报也叫“水星”,你可以再稍微改
动一下故事,想象维纳斯突然出现的时候,你自己正坐在花园里阅读当
天的报纸《水星》。而且你恰好可以举起手中的报纸,挡住维纳斯撒过
來的泥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家肯
定能够编出更有意思的故事来。
我们还可以给每个情节添加更多的细节。比如,你可以吿诉小朋
友,大黄狗不知为何变小了,这样小朋友们就可以顺便记住冥王星是一
颗体积非常小的行星,你也可以把Mars牌巧克力棒的包装想象成深红
色,这样小朋友们就就可以记住火星是一颗红色的星球。这样一來,小
朋友可以轻轻松松地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他们绝对不会因觉得乏味而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与之相反,他们说不定还会喜欢上这种了解世界的方法,总是缠着
你讲故事呢!
眼球的运动有助于激活五大感官
在关干记忆技巧的书里,我们经常会读到这样的内容:
通过阅读得来的信息,大脑大约能记住10%;
听来的信息,大约能记往20%;
从图片或表格中获取的信息,大约能记住30%;
边听边看的话,大约能记住50%;
如果在被动接收以后,又向其他人主动讲述过一遍,大约可以记
住70%;
如果经过实际应用,大约能记住90%。

第三阶段03章图3- 1图3-1“记忆百分比”视觉卡片

图3-1“记忆百分比”视觉卡片

在我看来,这些量化的数字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但从其中总结出未
的理念却值得参考。
一个人在接收与处理信息时调用的感官渠道越多,最终牢固记忆的
内容也就越多。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毎一类信息在大脑中存储的位
置不同。
由此可见,当我们用多个感官来认知同一个事物时,就相当于在大
脑的不同分区重复存储了同一条信息。
具体到阅读,就是把阅读到的文字信息储存在视觉区域,还在听
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区域都有了一套备份。等到需要提取信息的时
候,我们就有了5个不同却又相通的渠道,回忆起来自然容易多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大脑中的这些分区,其实是可以借助眼球的
不同运动來激活的。
20世纪70年代的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当被问及自己家沙发的
样子时,被调查者往往都会不自觉的往左上方看,这是因为人可以通过
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眼球运动来激活自己大脑里储存的图像信息,而且几
乎所有人都从未意识到自己有这种习惯。
如果研究人员继续请实验对象想象着给自己家的沙发换个颜色,比
如变成带有粉红圆点、薄荷绿底色的会不会好看,他们多数都会稍微往
右上方看。
这说明,眼球向右上方运动能够激活大脑的想象力,改变大脑中既
有的图像信息。如果某个实验对象在听到这个问题时不是往右上方看,
而是往左上方看,那说明他家的沙发很可能就是薄荷绿底色,而且还带
有粉红色圆点。
如果要回忆某个朋友的声咅,眼球就会向左转动,高度与耳朵齐
平,因为这个位置与听觉记忆相关。
同样的道理,如來要想象某个朋友有米老鼠的声音,那眼睛就会向
右转,高度也与耳朵齐平,因为正右方的眼球运动能够刺激大脑想象有
关听觉的信息。同样属于听觉范畴的部位还有左下方,毎当我们自言自
语或是打电话的时候,眼睛经常会不自觉地往这个方向望去。
此外,如果事情涉及某些特定的感觉,人往往会朝右下方看,因为
这个力向与触觉有关。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每当我们遇到学习问题或是情绪低落时,都会
习惯性地低头往下看。但越是摆出这么一副消沉的架势,我们越是打不
起精神来。
其实,只要我们抬起头,有意思地将眼球向上转动,同时回想一些
积极的经历,就能很快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跳出郁闷的氛围。
在学习流程的笫四阶段,训练重点是从大脑存储的信息中调出所需
的信息,因此这种通过眼球运动来刺激思维的方法,能在无形中给我们
提供帮助。
比如,当你要回忆某张视觉卡片时,往左上方看会比往正下方看要
有用些。不过在深入讨论这方面的话题之前,我还想向大家介绍一下这
项研究发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第三阶段03章图3- 2

图3-2眼球朝不同方向运动所触发的人体感官渠道

首先,这一新奇有趣的发现揭示了拼写障碍的一个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有拼写障碍人在试图写出某个单词时都会下意识地
朝右下方望去。
也就是说,他们总是试图把拼写单词与手部书写时的机械运动联系
在一起。可想而知,这种记忆是十分不可靠的,所以这样的人才会经常
拼错单词或是无法识别出书写正确的文字。
在刚开始学写字的小朋友身上,我们有时也观察到类似的错误做
法。
他们在潜意识里过于依赖听觉渠道,一边听写一边朝左右两边看。
根据上面的分祈,这两个方向恰恰是与听觉紧密相连的。
但大家都知道,并不是每个单词的拼写方法都是与其读音一一对应
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学龄前儿童在拼写时经常出错。
那么,正确的做法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可以在听写考试中找到。通常來说,越是倾向
于视觉渠道获取信息的孩子,听写考试的成绩越好。
因为他们会在大脑里储存整个单词的“样子”,在他们的记忆中,毎
一个单词都对应一幅独一无二的图像。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不难想象,只要让有拼写障碍的人在阅读或书
写时有意地将眼球向左上方转动,这一问题就会得到显著改善。
除了心理学上的临床应用,眼球的运动与感官渠道之间的密切联系
也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营销人员可以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引导对方的视线,神
不知鬼不觉地影响对方的消费决策。
比如你正在一家4S店里挑选新车,而且正沉浸在听觉或触觉的想象
之中。如果销售员不知道你正在想什么,只顾卖力地宣传,那你肯定会
觉得他的话没有说服力,再动听的言语也只会左耳进右耳出。
可是如果这位营销员察觉到了你的心不在焉,他就可以有意地作出
一些抬手的动作。
正如我们在前文提到的那样,人的视线总是会跟随着移动的物体。
那么,只要他随意地抬一抬手,就能将你的眼球引导到左上方或右上方
这两个与视觉渠道相连的方向上去,这样一來,你会不知不觉地进入视
觉模式,跟随他的描述去想象那辆汽车的各种画面。
他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将你的视线引导到与耳朵齐高的位置,开始
进行下一步关于听觉信息的讲解,例如发动机启动的声音、关门的声音
等。
最后,他再把手稍微往左下方移动一下,站在他对面的你就会跟着
他的手势朝右下方看去,激活你的触觉渠道。
随后,不管他怎么描述这辆汽车带给你的感觉,你都有可能照单全
收。你会跟着他的描述想象自己开着这辆新车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微
风拂过你的发间,阳光照在你扶着方向盘的手上……这一切关于触觉的
描述都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重要的是,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对自己产生
的巨大影响。
那么,你会大方地掏出信用卡付首付吗?
还没那么快!每个人在购买一件新物品时都有一套特定的决策模
式,而且这种决策模式往往是无意识中作出的。
比如,有些人会首先想起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类似物件,在脑海里浮
现出具体的图像;然后回忆一下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或许还会自言自
语;最后,再看几眼手上的新物件,并根据现在的感觉决定是否购买。
当然,这只是我举的一个例子而已。
每个人作出购买决策时的具体策略都会不同,但是其中必定涉及一
种以上的感官渠道。
如果销售人员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有意地提出一些关于以往购买
经历的问题,观察你在回答问题时的眼球运动,然后根据你在回忆的过
程中激活的不同感官,排列出具体的前后顺序,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推销
策略。
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不少类似的营销策略培训班和教科书。如果你懂
得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看透他们的小把戏,将购买的决策权掌握在自己
手中。
你的主导感官渠道是什么?
每个人独待的行为模式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感官渠道起着主导作
用。
根据人们接收信息时的主导感官渠道,我们可以划分出视觉型、听
觉型和触觉型三种类型。
至于其余两种感官——嗅觉和味觉——一般很难与有意识的学习过
程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暂且跳过,集中精力讨论其余三大感官
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要判断一个人究竟是哪种类型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留心观察其
日常表达。
因为一个人对感官的选择不仅表现在对新新信息的接收上,当他通
过语言向外界传递信息时,同样会露出一些痕迹。
比如,一个视觉型的学生往往会说“我看懂了”,“看上去进展不
错”或是“不难看出”等。
一样的意见,如果从一个听觉型的人嘴里说出来,就很可能是“我听
懂了”、“听上去不错嘛”等。
强调触觉的人则会说“感觉挺好”、“我觉得还不错”或者是“我有预
感,这件事能成”。
尤其是当一个人回忆并且描述自己的某次经历时,这种差别就更为
明显。尽管我们在接收或表达信息时总会用到这几种不同的感官渠道,
但每个人或多或少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
下次你看电视上采访节目时,不妨留意一下各位嘉宾的眼部活动,
说不定还能窥探出某些名人的小秘密呢。
视觉型的人通常都喜爱看书,而且书中的插图和表格越多,他们理
解起来就越容易,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们会找一个环境整洁舒适且比
较安静的地方來学习和工作,他们的书包里总会有各神各样的材料。
在上课的时侯,他们习惯做大量的笔记,如來老师还准备了投影和
实物展示,那再好不过了。
只要是自己阅读过的或是亲眼见过的东西,他们通常会记忆得比较
深刻,书本、彩图、图表、视频和学习卡片是他们最常使用的辅助工
具。
一旦发现周围的环境混乱或是笔记的书写和排版不美观,他们就会
浑身不自在,无法静下心來学习。
对于一个听觉型的学生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听过的信息。不管
是朗读还是讨论,经过他们口头处理的知识,他们都能较好地理解和记
忆。在复冲考试的时候,他们或许会大声背诵各个知识点的关键词。
在听觉型的人看來,背书从来不是什么难事,口头作业永远是最
爱。在笔试的时候,如果题目的顺序和当初记忆的有所出入,他们难免
会慌乱。(学会制作视觉卡片就不会再遇到这种问题了!)他们无法在
嘈杂的环境中学习。录音、对话、讨论、学习小组和讲座都是他们有效
的学习形式。
触觉型的学生最需要亲自试验学到的每一个少骤,只有这样才能真
正理解。他们喜欢参与到实践当中,以此积累经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边干边学,学以致用。如果非要在书桌前坐上一整天,那对他们来说简
直是最大的煎熬。他们必须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
所以模仿和角色扮演等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方法,就是他们的最爱。
怎么样?
哪一种类型最符合你的实际情况呢?
如果读完了上面三段内容你还无法确定,你可以稍微花一点儿时间
来做一下下面这个测试。在答题的时候,只要凭自己的第一反应选出选
项即可。

测测看 你是什么学习类型的人?
1.你最喜欢哪科?
A美术
B音乐
C体育

2.回忆上—次旅行的经历时,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A当时的风景和环境
B当时的声音和气味
C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

3.你最留意别人的哪些特征?
A外表和衣着
B声音和谈吐
C动作和举止
4.如果要自己组装一个新衣柜,你会怎么做?
A按照图示上的步骤进行
B仔细阅读包装上的文字说明
C凭感觉乱试,试到成功为止

5.你最喜欢的学方法是什么?
A读书、看图
B听讲座,参与小组讨论
C实际操作、角色扮演

6.你最喜欢休闲活动是什么?
A看电视、看电影、看话剧
B听音乐、听演唱会
C运动、手工

7.你理想中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
A整洁
B安静
C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8.你是怎样记住—个单词的拼写的?
A认准单词的“样子”
B逐个字母拼出来
C凭感觉写出来

9.你在一个陌生的城布里怎么认路?
A看地图
B找当地人问路
C相信自己的感觉

10.你常用哪种表达方式?
A看起来梃好
B听上去不错
C我觉得挺好

11.如果要描述小说中的一个角色,你会着重从哪一方面描述?
A他的外表
B他的言谈
C他的行为

12.想象一下你最喜欢的演员,你最欣赏他的哪一点?
A他的表情
B他的声音
C他的举止

13.你喜欢哪种益智游戏?
A填字游戏
B智力问答
C拼图

14.你最喜欢怎样的地方?
A一个可以观察他人举止的地方
B—个可以听到他人交谈的地方C一个可以随意活动的地方

15.你外出用餐时是如何选择厅的?
A餐厅的装潢摆设
B餐厅的背景音乐
C餐厅的整体气氛

做完后,请大家根据以下规则计算一下自己的总分:
如果答案主要是A,说明你倾向于视觉型;
如果以B或者C为主,说明你倾向于听觉型或触觉型。
或许你现在会想,既然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类型,那以后就一定
要顺应这个特点,集中精力通过现有的主导感官渠道来安排学习。
具体来说,就是视觉型的人要多读书多看图,听觉型的人在选课的
时候多选讲座类课程,或者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和同学们一起轮流介
绍自己的学习成果;触觉型的人则要在校外寻找更多的实践机会,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
就像我们前两个阶段提到的那样,只有充分调动尽可能多的感官渠
道,才能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现在要回过头来锻炼自己较弱的感官,尽量朝三大感官甚
至五大感官平衡发展的方向去努力。
我还要告诉大家,全方位发展各大感官获取信息的能力不仅能够提
高学习效果,还对提高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十分有利。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每个感官都能够高效运作,你就能够通过任何
一个感官渠道来接收与发送信息,这意味着你能够与各种各样的伙伴合
作,与各种类型的人顺利交流。
在男女关系方面也是如此,一个视觉型的人和一个听觉型的人在一
起,往往会出现很多沟通上的问题。
除此以外,学习时的注意力也与五大感官的调用密切相关,下面让
我们来看一个勤奋的“好学生”的故事吧。
注意力与五大感官密切相关
这位“好学生”一大早起來的时候就干劲儿十足,下定决心要一整天都在家里好好读书。
吃过早餐还不到9点钟,他已经坐在书桌前开始整理资料了。
课本、笔记和各式各样的笔都整整齐齐地摆在桌面上,他又调整了一下坐姿,是时候正式
开始了!
假设他是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吧。
他计划用一整天的时间来研究肺部的生理构造。
他从宏观结构开始,首先找出这部分知识在医学领域的定位:肺部构造属于解剖学的内
容,更确切地说,是属于解剖学中关于内脏的内容。
好的,第一项任务已经完成了!正当他打算进一步梳理关于腓部的知识要点时,突然瞥见
了早上刚取回来的日报。
他一边看着这份在书桌旁的地上放着的报纸,一边琢磨,今天估计是没有时间浏览时事新
闻了。
多可惜呀!不如现在先翻一下吧?于是,他捡起地上的报纸,高高兴兴地从头版头条开始
阅读,不如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
他重新捧起课本,从头回忆了一遍,肺部构造属于解剖学,而且是内脏解剖学。
嗯,现在可以真正开始学习了吧?
不!他又突然想起自己的那颗烂牙,几个星期前就应该打电话跟牙医约时间治疗了,就别
拖了吧,今天还有那么多事,干完一件算一件呗!既然已经拿起了电诂,不如顺便给女朋友打
一个,问声好、再给最好的哥们儿打个电话,问问他今天晚上有什么安排。
虽然这几通电活打下来已经花了不少时间,但我们的“好学生”还是乖乖地重新坐到了书
桌前,处理完了杂事,现在终于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了。
他一边用手指在厚厚的教科书上“嗒、嗒、嗒”地敲着,一边在心里给自己鼓劲儿。于
是,他又老老实实地遵循科学的读书方法,从头梳理一遍自已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肺部,内
脏,解剖学……今天这已经是第三遍梳理了。
完成了这个步骤、他翻开书本,开始逐页研读。
可惜好景不长、没看几页,一阵困意袭来。
还没干什么正事儿呢,怎么可以打盹儿呢?他警告自己,于是起身来到厨房,打算煮杯咖
啡提提神,趁着咖啡机在烧水,刚好可以看一眼电视,看看有什么好节目,或者可以顺便吃点
东西、补先一下体力……

这个例子当然有点极端。
可是谁沒有这种不知不觉就浪费了半天时间的经历呢?
这么来回一折腾,虽然没完成原本的计划,可整个人已经感觉疲惫
不堪,没有心情再坐到书桌前认真读书了。
与此同时,学习或者工作任务却堆积如山,在无形中给我们带来了
更多的压力,自责和内疚的感觉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其实,每个人的体内都蕴藏着不竭的创造力和动力,只可惜大多数
人都不懂得将这些积极的力量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
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工作岗位上,我们都常常听到“集中注意
力”这类的训导,可是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做到这点,将注意力长时间集
中在学习上面呢?
如果大家还记得大脑的工作原理,就会知道人类的思维是联想式
的,以至于很难长时间关注同一件事。
不管我们从哪一点开始,不加控制的思绪都会越跑越远,过了几分
钟,我们甚至会完全想不起来自己刚开始在思考什么问题了。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想要点燃一张纸、光把它放在烈日下是不行
的,必项用一个放大镜将阳光聚集起来,才能把所有的能量聚焦在同一
点上,达到燃点才能把纸点燃。
学习也如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自己的思绪,把它固定在一
件事上,而这其实是关于学习动力的问题,而不是注意力的问题。
既然注意力天生就是分散的,那么光靠自制力显然是不够的,如果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尽量避免干扰,效果又如何呢?
之前我们讲过,大脑只能通过五大感官來接收外界信息。
同理,来自周围环境的干扰也应该只能经由这五大感官渠道,以视
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刺激的形式进入我们的大脑。
具体來说,无非就是运动物体、噪音、过热或是过冷的温度、特殊
的气味等。除了这些由外至内的干扰因素以外,我们的大脑其实也会制
造一些内在的干扰因素,而且这种内在的干扰因素往往更不容易被察
觉。
比如,我们可能在书桌前坐了整整一天,脑子里却在不停地回忆上
次旅行的美好经历,昨天晚上在河边散步的情景或是沉浸在某种情绪当
中而无法自拔。
更糟糕的是,我们还会不知不觉地对自己进行消极的心理暗
示:“这种鬼东西谁记得住呀”、“其他同学肯定比我懂得多”或
者“天啊,今天肯定看不完了”。
不用多说,大家肯定都知道这些内在的干扰因素会对注意力造成非
常不好的影响,而且会像上面例子里的“好学生”一样,毎次走神或者
工作被打断以后,我们都不可能马上重新开始,继续干下去。
除了热身时间,我们还要不断地重复某些衔接的部分,以至于浪费
更多的时间。如果这种情况不断出现,那么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状态的轨
迹就会变成锯齿状。在学术领域,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锯齿效应”。
想象一下,如果在开车的时候一会儿换挡加速,一会儿猛踩刹车,
那油耗定会大得惊人。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断被打
扰,又不断重新进入状态,那么在此过程中消耗的精力也一定不少。这
就是上面例子里的“好学生”半天没干一点儿正事儿却莫名其妙地感觉
疲倦的原因。
既然“锯齿效应”如此耗费精力,那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活动发
生呢?

学习及工作效率

被打扰的次数
第三阶段03章图3-图3-3“锯齿效应”示意图

图3-3“锯齿效应”示意图

我建议大家给自己安排一个专用的学习位置。不管是书桌前还是电
脑桌前,请你养成习惯,只要坐在这个位置上就坚决不会此理其他事
务。
长此以往,你的大脑就会自动将这个固定的环境与学习联系在一
起,你走神的次数也会相应减少。
不过,以上这种做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要想从根本上训练自己的专注程度,还得从五大感宫入手,学会如
何控制自己的感官渠道,屏蔽外在及内在的干扰因素,将注意力完全集
中在要学习的内容上面。
在我们开始训练自己的感官之前,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个我自己发
明的方程式:GEWAR。
这5个大写字母代表了5种对注意力影响最大因素。
如果能够完全掌控这五大因素,你就可以做到心无旁骛,并集中注
意力来读书或者工作了。
第三阶段03章图3- 4图3-4 GEWAR方程式视觉卡片

图3-4 GEWAR方程式视觉卡片

第一个因素“G”,代表积极的心态,我们前面提过,如果你一直对
自己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根本不擅长读书,久而久之,这种
想法就真的会应验。
“E”指的是放松的状态,这也是不可小觑的。一个长期处于高压状
态的人,往往更倾向于胡思乱想。所以适当的紧张状态固然有利于提高
学习效率,但关键还是要在放松和压力之间找到平衡,不可矫枉过正。
“W”代表充足的动力。就动力而言,我们需要说服自己的缘脑。在
后面关于时间管理的部分,我们会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倒数第二个因素是“A”,它代表集中注意力。我们要学会利用五大
感官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将它集中在学习内容上面。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们将学习这种能力,并且结合最后一个因
素“R”,也就是及时复习。
这样一来,等到这种新的能力变成了潜意识下的能力以后,你就可
以骄傲地说自己已经成功掌握了集中注意力的技巧了。
超级记忆力是如何练就的?
大家是否还记得掌握一门技巧的四个步骤?
我们必须经过哪些阶段才能进入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的境界呢?
没错,就是从“不知己不能”到“知己不能之”和“知己已能之”,最后
发展成“不知己能之”。
第四个层次就是我们常说的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
这个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当我们通过锻
拣自己的五大感官,培养超强的记忆力时,也同样需要谨记这四大步
骤。
只有当我们达到了具备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的水平时,才能彻底忘
记各种各样的记忆技巧和诀窍,随时都能轻松调出所需的信息。
我们偶尔会需要一些小故事来支持长期记忆,这个歩骤将会转移到
大脑的后台运作,不再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思考了,这意味着我们能节
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当然,在从“不知己不能”到“不知己能之”的漫长过程中,经历平台
期是不可避免的。
要想在阅读完一本书以后获得更大的收获,我们必须有一定的自律
能力。
可是,究竟计么叫做“自律”呢?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史蒂芬•波迪安(Stephan Bodian)的定义,
所谓自律,就是一种反复完成同一任务的能力。
他将自律分成三部分: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和自我控制。
在学习上就是指,一个人首先必须下定决心,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
学习能力。
然后,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有足够的动力促使自己坚持下去。为了
获得这种内在的动力,他又必领明确自己的追求,知道自己辛辛苦苦究
竞是为了什么。
因此,我在第二阶段的开头就开门见山地详细描述了视觉卡片的种
种优点,好让大家明确自己最终可能掌握的能力。
最后,这个人还必须有足够自制力,才能每天坚持训练,不断提高
自己的能力。即使到了平台期,也不会因失去信心而轻易放弃。当然,
万事开头难,所以自制力就更加关键了。
根据波迪安的现论,所谓自制力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或心理有足够强
大的力量,不会被自己的任何一种冲动或肤浅的愿望牵着鼻子走。
如果能够将这种能力训练成自己潜意识下的能力,必将受益终生。
在我们周围,总有那么一些人,似乎一出生就拥有许多令人羡慕的
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
对于他们来说,某些特殊能力简直就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从“不知己
不能”到“不知己能之”的整个过程,他们单凭直觉便可轻松应对。
因此,每当我们问及相关的经验时,他们往往会无言以对,一副自
己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的样子。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谢雷谢夫斯基”这个名字?在著
名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鲁利亚(Alexander R. Luria)的著作《记忆大师的心
灵》(The Mind of A Memorist)中,详细记载了这位苏联记者的故事。
根椐魯利亚的描述,谢雷谢夫斯基从來不做笔记,却能一字不差地回忆
起自己所采访过的内容,不管听到过或是看到过什么,他都可以亳不费
力地复述出来。
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那些记忆力超常的人肯定拥有容量较大的
大脑,或是大脑结构与一般人有本质区别。
可是,经过长达数月的细致观察和研究,鲁利亚发现谢雷谢夫斯基
之所有拥有这种过目不忘的能力,并不是得益于任何生理上的特异功
能,也就是说,这位苏联的著名心理学家和记忆力专家证实了谢雷谢夫
斯基是一位完全“正常”的人。
他的惊人记忆力主要源于他在阅读和交谈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在
脑海里生成相应的图像。
而且,这些图像都极为清晰细致,就像一张张高清照片,他还会给
这些照片加上其他的感官刺激,例如周围环境中的声响、自己当时的心
理感受、鼻子闻到的气味、嘴巴尝到的味道等。
此外,鲁利亚还发现,谢雷谢夫斯基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完全是在
潜意识下进行的。他并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训练,只是小时候意外发
现了这种做法能让自己记得更淸楚一些,从此便养成了习惯,只要接触
到外界信息,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并且记忆信息。

我们在讲解思维导图时曾提到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搏赞,他在自
己的著作中也列举了类似的记忆大师的例子。
根据他的记载,意大利人安东尼奥•马利亚贝基(Antoniode Marco
Magliabechi)能够在通读本书后一字不差地记住原文所有细节,甚至标
点符号也能一个不差地复述出來。
到了晚年,他甚至可以背下托斯卡纳大公整个图书馆里的所有藏
书。美国人丹尼尔•麦卡尼(Daniel Mc Cartney)也是19世纪一个著名的记
忆奇才。
在他54岁的时候,还能够完整地回忆起自己童年的所有经历,包括
自己每天早餐、午餐和晚餐都分别吃了什么,当时的天气如何等。
与那位苏联记者谢雷谢夫斯基一样,这两位记忆大师的大脑同样没
有任何异常之处。根据傅赞的分析,他们的“超能力”主要源于童年时期
的某些特殊经历,使得他们无意中发现了某种高效的记忆方法,从此便
沿用了下来。
在之前讨论阅谈技巧时,我们提到过类似的记忆高手。
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些有人只是罕见的个例而已。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幸运的人來说,又该怎样通过训练来
提高记忆力呢?我们的目的只是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简单一些而
已,把整个图书馆的藏书内容都逐一背诵下来,那不是我们的目标。
我相信,在你身边肯定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似乎生来就有一副好
脑瓜,从來不用费劲儿记忆任何东西。
其实,他们之所以看上去如此潇洒,只是因为他们早晚掌握了相关
的技巧,并且很可能已经将其发展成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了。
他们在学习或者吸收新的信息时,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更好地激活自
己的五大感官,通过多个感官渠道来共同处理信息。
现在,让我们也开始训练自己,朝着这个令人羡慕的方向努力吧。
训练五大感官的瀑布练习
在瀑布练习中,我们需要分别训练自己的五大感官,再将其结合起
来,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这个练习也是一种锻炼注意力的非常有效的练习。
我们之前提到过,记忆力和注意力往往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既然
一个人的记忆力在很太程度上取决于他在某个时期的心理状态,那么这
个练习也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这一点是不可不提的。
由此可见,瀑布练习绝对是我们训练计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毎当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疲倦或是发现自己脑子不好使的时候,就可
以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花上两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个练习。
如果你感觉疲惫不堪,甚至出现腰酸背痛或是头痛的症状,那就说
明你的学习方式确实出了问题,你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表示抗议了。
长此以往,你很可能再也找不回那种正常的健康的学习状态了。
因此,我提醒大家一定要留意类似的现象。只要发现一点蛛丝马
迹,就要及时采取指施,改变身体上的不适。
每当你进行这个练习的时候,你都会为自己赢得更清醒、更健康的
学习状态。千万不要给自己找借口,用“没时间”这类老掉牙的借口來试
图推脱。
找到了最佳的状态,我们自然就可以事半功倍,赢回花在练习上的
时间。
第三阶段03章图3- 5-图3-5瀑布练习影像图片

图3-5瀑布练习影像图片

请大家想象自己正在热带的某个岛屿上度假,你身穿鲜艳的比基
尼,浸在清凉的湖水中,现在,请你朝着湖边的小瀑布游去。
在前两分钟的时间里,重点是要激活自己的视觉渠道。
因此,请你集中精力想象一下自己看到的景象。
当你站在瀑布下面时,你见到了什么?
湖水是什么颜色的?
在想象这个细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暂时忘记其他感官。
不过,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们一般很难将其中一种感官与其他感官
完全分开。要么我们会突然想起皮肤接触湖水时的感觉,要么会想到哗
啦啦的水声,我们的思绪甚至会飘到毫不相干的地方,想起其他与瀑布
无关的事情。
不过这都不要紧,它反而能够让我们很好地判断自己当前的记忆力
程度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
好的,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尝试一下吧!怎么样?
你大概花了多长时间,才能通过想象看到瀑布的景象?
大概两分钟以后,请你重新回到刚才的学习上去,继续阅读。
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你又感觉到集中注意力有困难或是身体有
了轻微的压力,那就暂停一下,用两分钟时间來完成第二遍瀑布练习。
这次,请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听觉渠道上。
如站在瀑布下面时能够听到什么声音?
与上一次相同。还请大家尽量屏蔽其他感官的感觉。
同理,下一次练习时就要重点关注触觉,想象一下站在瀑布下面时
的感觉如何。
这个练习我们可以连续几天反复做。
在刚开始的时候,练习的重点在于适应这种无中生有的想象。
只要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想象一直停留在瀑布这个主题或是同一种
感官渠道上面,那就成功达到这个练习目的的了。
练习了几遍以后,我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应该已经有初步的改善,
我们将十分轻松地开始自己的想象。
从这时开始,我们要在毎次练习的两分钟内,同时关注两个不同的
感官渠道。
比如,我们可以同时训练视觉和听觉,在想象具体的图像的同时,
也关注耳朵可能听见的声响。
水声究竟有多大?
是否能够听见风吹过树林的声音?
此外,你可以将视觉和触觉,或者听觉与嗅觉和结合。
等到两两结合没有难度以后,再试着选择任意三种感官来进行练
习。
你会发现,调动的感官越多,我们主观上的体验也就越丰富。
在这个练习中,我强调从单一渠道开始,逐渐适应,因为如果急功
近利的话,感觉就会大不一样。我们将无法集中注意力锻炼每一个单独
的感官,导致毎一种感觉都不够强烈,最终结合的效果也不会那么真
实。
所以,还是请大家耐心一些。
最后,大家还可以尝试加入嗅觉和味觉,这种体验也十分有趣。
随时随地训练自己的感官
既然我们在学习时是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的,那么在刚开始练习的
时候,强化视觉渠道自然是重中之重了。
此外,视觉渠道从本质上来说也是获取信息的最高效的渠道。
其实,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训练自己的视觉渠道,尤其是在等车或是
等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零散的时间,仔细观察一下周围
的事物。车站的大幅海报、街对面的某栋大厦都是很好的练习素材。
你可以给自己限定一两分钟的观察时间,看后闭上眼睛,在脑海里
尽可能细致地回忆刚才看到的毎一个细节。然后睁开眼睛,稍微比较一
下,再闭上眼睛,补充第一次回忆时遗漏的细节,循环往复,直到几分
钟后真实的图像与自己的想象完全一致。
对于那些非视觉型的人来说,这种闭上眼睛重现某一场景的练习做
起來会多少有点困难。不过对于任何一种能力而言,关键都在于持续不
断的练习。
当脑海中头一次出现一幅清晰的画面时,你一定会感觉到由衷的快
乐和满足。
除了这种方法以外,我们在日常活中其实还能找到许多锻炼感官的
小窍门,比如我们在去超市购物之前,可以先列出一张清单,然后稍微
花一点时间來编一个小故事。
具体的步骤与我们之前讲过的十大行星的故事里提到的步驟大同小
异。而且,由于购物清单上列举的都是具体的实物。
所以你完全不必再想象出具体的图像来,只要把毎种商品原来的样
子串联起來就吋以了,这样的小练习更容易一些。
一般来说,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记住至少20种不同的
商品。讲大家试验一下吧!
拫据我的经验,大多数人更愿意将这种记忆力训练与自己原本就必
须学习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不管是职业培训的内容,还是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我们都可以找到
相应的内容来锻炼我们的五大感官,同时完成记忆。
下面,我以法律书籍为例來详细讲解一下训练方法。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法律条款都是最生硬,最难记住的,所以
说,如果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来轻松记忆这方而的内容,那么记住其
他专业的内容也就完全不是问题了。
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故事
任何一个德国法律系的学生都肯定背诵过以下这条定义:
商业经营是指任何一种通过商业技能或工业技术所从事的以赢利为目的对外经营的和长期
规划的个体合法活动。自由职业、科研活动与艺木创作不属于商业经营。
如果将这条繁琐生涩的定义转化为视觉卡片,理解起来就轻松多
了:

第三阶段03章图3- 6图3-6“商业经营”视觉卡片

图3-6“商业经营”视觉卡片

不过,为了锻炼五大感官,促进记忆,我们还得编一个小故事。既
然主题是商业经营,那么我们不妨以一个小旅馆的经营为例,展开进一
步的想象。
经营小旅馆显然是一种商业经营模式。
这个小旅馆有一个十分舒适的露天啤酒花园(对外经营),其中的
一张桌子旁边坐着一个警察(合法性),他正在吃一根熏肠(熏肠的特
点是耐放,不易变质,因此体现了长期规划性)。
突然,一个服务生从旅馆里冲了出来,把装有工资的信封狠狠地摔
在地上,说在这里太受欺负了,还不如自己开—间咖啡厅(个体经
营)。
这时,坐在旁边的警察看到信封里的钞票掉了出来,就悄悄地检了
一张,揣进自己的兜里(以赢利为目的)。
然后,他拿起手边的报纸,翻到财经版(商业技能),想看看里面
有没有关干新款手机(工业技术)的报道。
看完以后、警察企图从小旅馆的后门离开。
接下来就是关干非工商业的规定了:一个律师(自由职业)拦住了
想要离开的警察,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显微镜(科研活动),并且把旁
边放着的一整罐油漆(艺术创作)倒在了警察的头上,防止警察再次逃
跑。
请大家将这个故事阅读两遍,然后试着回忆这个法律定义的原文。
刚开始的时候,你或许会问:究觉怎样才能编出这么一个故事来
呢?
不用担心,练习得多了,脑子自然会变得越来越灵活。
你还会发现,编故事这种练习方法对你來说不仅成了一种十分自然
记忆辅助手段,而且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记忆的创造力。
编故事的好处就是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创作出最适合自
己的记忆方法。
下面是关于商业经营定义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商业经营的例子,讲的是一家航空公司的事。
在旅客登机之前,飞机上首席伸出了一个人行梯(对外经营)。
所有旅客都登机之后,机长接到了航管站发出的起飞许可(合法
性)。
飞行员有检查了一遍顸设的航线(长期规划),然后,关闭了自动
导航,手动操作飞机起飞(自主经营)。
飞机平稳飞行之后,空姐向乘客推销机上的免税商品(以赢利为目
的),还给大家分发印刷精美的广告宣传册(商业技能)。
有乘客需要购买商品时,空姐会掏出计算器,换算货币汇率(工业
技术),有3位旅客没有登机(不属于商业经营),其中有一位律师
(自由职业),他还没处理完手上的合同细则;有一位科学家(科研活
动),他企图拆下飞机的两个机翼;还有一位艺木家(艺术创作),他
想要给机身涂上鲜艳的颜色。
在格吕宁学院的培训班上,有一位女学员想出了一个个更加有趣的
故事:
她选择的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行业——色情业。
一个妓女正站在街边招揽客人(对外经营)。
这时,一个警察走了过来,可是他并没有要求妓女出示相关的许可
证(合法性),因为为他已经下班了,这片地方也不是他的辖区。那位
妓女的手上拿着一张表格,上面写着她今天需要完成的工作量(长期规
划)。
警察走了以后,她赶走了一个带金项链链的古怪男人,拒绝了他出
大价钱的行为。她可不是那种对客人言听记从的人(自主经营)。
平时,她把赚来的钱都放在一个鼓鼓的小包里(以赢利为目的),
而且每天下班以后都会用计算器仔细地计算收入(商业技能)。
她的收入往往不错,因为她的床上功夫了得(工业技术)。
正如刚才说到的那样,她并非来者不拒(接下来就是例外情况
了):不接西装笔挺、拎着公文包的秃头律师(自由职业),不接头发
蓬乱、表情严肃、穿着白大褂的大学教授(科研活动)。也不接那些邋
里邋遢、身无分文的流浪艺人(艺术创作)。

连续看过三个截然不同的故事,现在轮到你亲自上阵创作自己的故
事了。
商业经营的例子可以是关于游乐场、鱼市或是潜水培训学校的。
具体的情节越古怪越容易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在日常
生活中已经经历过足够多合情合理的事情了,在想象的世界里疯狂一
些,人反而会过得快活一些。
如果我现在叫你回忆一下一个月前做过的事情,你的大脑肯定一片
空白。但如果你半年前休假的时时候,去瑞士滑雪或是去希腊乘游船
了,那么这段经历你肯定至今仍记忆优新。
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应用到学习当中呢?
如果我们每天都只是坐作同一个地方阅读内容差不多的书,而且不
通过想象来给自己的学习增添一点趣味,那读到的知识又怎能老老实实
地留在我们记忆中呢?
不过,在这里我还要提醒一下大家。
上面这些故事只是例子而已。
我并不是教大家在读到任何信息的时候,都要绞尽脑汁地编出一个
故事来。
编故书的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初期的训练。借助这种方法,我们可
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形象思维,积极地调动自己的五大感官。
一旦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成为习惯,你的记忆力将会从整体上得到提
高。
到那时,你可以有选择地采用这种方法,只在遇到尤其难记的内容
时,才花一点时间來編个小故事,顺便放松一下心情。一般情况下,正
常的学习方法已经足够让你记住所有重点知识了。
人的感宫渠道是相互关联的,记忆也如此。所以,我们完全不必给
整本书的每个细节都编出一个故事。
只要我们利用五大感官,把书中尤其重要的部分记准了、记牢了,
其他的相关信息也会跟者重点信息,一同成为你长期记忆的内容。
等到以后要用的时候,只要想起其中最重要的信息点,我们的大脑
自然就会逐渐联想起当时读到的其余内容,完成整个回忆的过程。
比如,在美国随便找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他都能回忆起当年肯尼迪
遇刺的所有细节,他会告诉你具体的日期、地点和事发的经过,这是因
为那个历史事件给他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象。
“9.11”恐怖袭击事件对当代美国人的冲击同样如此,事隔多年,美
国人肯定还能回想起自己当时看到的第一幅照片或者新闻报道。
尽管当时并没有刻意记忆,但现在说不定还能想起自己当时是在什
么地方和什么人一起看到这条爆炸性新闻的,有的人说不定还能想起自
己当时穿着哪件衣服。这些都是联想记忆的体现。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种辅助记忆的方法当做歪门邪道。
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这种歪门邪道的东西能够对提高记忆力有帮助。
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记忆力越好的人往往越喜欢使用这些所谓的窍
门。
和我们不同的是,他们使用这些方法已经习惯成自然了。而我们在
训练初期,仍然需要有意识地强迫自己多花一点时间来适应以掌握相关
的技巧。
我还想给大家提供另外一条关于处分的定义。
在某些过时的法律教科书中,我们会读到这样一条定义:“处分是指
预定、撤销、转比、抵押以及修改某项权利内容等法律行为。”我还记
得我们的教授当时编了这样一个故书:
一个寂寞难耐的律师(法律行为)在某个陌生的城市过夜,他给自己叫了一个妓女(预
定)。这个妓女出现在他的酒店房门前时,他被对方的样子吓了一跳、想马上把她赶走(撤
销)。可是,妓女却说订金是不能退的,所以他就把她推给了住在隔壁房间的一个古怪的男人
(转让)……
关于抵押和修改则两项内容,学生们就的自己想办法把故事编下去
了。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故事太恶俗了,甚至会觉得自己被冒犯
了。不过,我要告诉大家,已经有一系列研究证明,人对于性方向的信
息几乎有着无可限量的记忆力。所以,下次大家自己编故事时,不妨试
着往这个方向想象一下。
改掉一字一句默念的习惯
在训练的第二周,我们已经将视觉卡片融入原有的“3-2-1练习”中
了。那是“3-2-1练习”的第一次升级,现在,既然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自
己的学习能力,给“3-2-1练习”进行第二次升级就十分必要了。
在训练的第三周,请大家试着在每遍阅读的时候都将某些关键语句
视觉化,也就是说,在脑海里想象出一幅具体的图像。
不过在开始这项练习之前,还请大家评估一下自己的大致水平,一
定要等自己能够轻轻松松地究成“3-2-1练习”升级版之后,再开始这一次
更高难度的练习。
如果在刚开始尝试的时候感觉难度太大,请大家也不要灰心喪气。
要知道,在第二遍和第三遍阅读的时候,你的阅读速度是远远超过
你现有的水平的。
而且为了在阅读完毕之后制作视觉卡片,你必须留意读到的关键
词。
现在,你同时还得想象出这些关键词的图像。
这确实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只要大家一直尝试向着这个方向努
力,就很容易做到了。
迈出了这一步,代表你逐渐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在大脑里建立新的
神经联系了。总有一天,你会觉得茅塞顿开,发现一心三用也是轻而易
举就能做到的。
在这个过程中,“高速公路效应”会不断地帮助你实现目标。
习惯了这种高速练习以后,你会发现在平时阅读时想象出相应的图
像是多么轻松。这样一来,第三阶段掌握的能力也就逐渐与前两个阶段
掌握的结合在一起了。
如果你对其他提高记忆力的练习感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阅读第三
阶段的最后一个部分。其中我总结了一些有趣的记忆方法,也解释了那
些记忆大师的超能力背后的原理。
你们将读到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到超级记忆并非源于天赋与遗传
基因,而是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技巧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阅读这个话题上来。大多数人在阅读一篇文
章时都习惯在心里跟着一字一句地默念。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
为“默读”或“心读”。大多数人在识字的过程中都会把视觉刺激(也就是
通过眼睛获取的文字信息)下意识地转化成听觉刺激,听觉渠道固然重
要,同时调用更多的感官也的确有助干加深印象、增进理解,但不可一
概而论。
比如,一边读书一边画出重点是好习惯,可如果我们把整篇文章从
头到尾都画上红线,那显然就亳无意义了,总而言之,感官渠道没有
优劣之分,重要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发挥每个感官的最大优势。
针对阅读时的默念,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既不能完全压抑下意识
的默念,也不能从头到尾在心里絮叨个不停。我们可以把默念当成一支
无形的荧光笔,只在遇到关键词和重点内容的时候拿出来画上几笔,这
样才能在不影响速度的前提下,起到辅助理解和加深记忆的积极作用。
在一篇中等难度的文章中,大约60%的词汇都是基础词汇。这些简
单的词汇总共不过400个,与文章的具体内容没有任何关联。不停地重
复默念这些字词,对理解文章一点帮助都没有。
就拿最常见的“和”字来说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我们用一个
逗号來代替这个字,也不会造成太大的理解障碍。
举个更极端一点的例子,你平时读到“,”时,显然不会跟着默念“逗
号”碰到“?”时,你也不需要把“问号”两个字念出來就能明白这是疑问
的意思。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浪费时间,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默念出来
呢?
阅读是人类唯一一种由视觉代替听觉获取信息的行为。如來将读入
的信息以神经比特为单位测算,那么视觉渠道读取信息的效率会比听觉
渠道高出100倍以上。
因此,我们会发现,那些阅读速度尤其慢的人,往往会在阅读的同
时略微动动嘴唇或喉头。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女教育学家伊夫林•伍德(Evelyn Wood)曾
经研究过世界各地的阅读高手。
每当被问及阅读秘诀时,这些阅读高手往往无言以对,他们无法解
释自己的能力从何而来。
后来,经过更加深入的研究,我们才发现阅读高手都不需要经过听
觉转换这个步骤,就能充分理解信息的意思,这种能力确实是出于本能
的。
至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默念呢?
其实,最好的方法是彻底忽略它。
要知道,我们的缘脑始终对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我们现在突
然发现了默念的问题,并且有意识地抑制这种长朋以来养成的习惯,那
么毫无疑问肯定会引起缘脑的反抗,反而强化了默念这个习惯。
如见我们彻底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阅读速度上面,那我们在时间
不足的情况下自然就没有机会一字一句跟着默念了。
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听觉渠道,只在看到重点词的时候,才
跟着默念,这相当于启动了另一个感官渠道,向大脑再次输入一遍信
息,起到加深印象、辅助记忆的作用。这难道不是一箭双雕吗?
04合理安排学习节奏
在第一阶段我们已经详细讲解过关于“知识——学习时间曲线”的内
容。
在理想的状态下,这条圆滑的曲线应该是呈上升趋势的。
可是实际上,大多数人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学习的时间越长,最后
获得的知识越少。
其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大脑的工作原理,背离了与生
俱来的学习规律,所以忘得比学得更快。
当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的时候,就相当于逆流而上,很多时候难免
不进反退。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出短期记忆能力的上限,并
且根椐这个规律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信息过滤与短时记忆
人的记忆可以分为超短时记忆(即感官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期记
忆。
几乎每一本关于记忆力的作品都详细地记载了每种类型的记忆所能
保持的时间。但是,这种严格量化的区分其实是不存在的。
人脑的记忆区只有一个,而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记忆其实更像一个人
为创造出来模型。我们之所以作出这种区分,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与描
述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
因此,与其纠结于具体时间的长短,不如从根本上理解毎个步骤背
后的工作原理,从而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三阶段04章图3- 1图3-7三种类型的记忆存留的时间

图3-7三种类型的记忆存留的时间

我们的每个感宫接收到的信息都会首先以电脉冲的形式进入大脑。
接下來,这种神经脉冲会转化成脑电波,这一过程我们完全意识不
到,而且也不会产生任何生理上的变化,短短几秒钟后电脉冲就会消
失。
跑步时,我们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这种短时效应。
如果我们突然闭上眼睛,继续往前跑,那么在第一或者第二秒时,
我们还不会感到不安,因为我们的双眼刚刚接收到的关于周围环境的信
息仍然停留在大脑中。
可是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双眼就会本能地睁开,要不然我们会心
慌,不知道再跑两步会不会一头撞在电线杆上。

如果想要留住这些超短时的电泳冲,将其转化为短时记忆,我们必
须集中注意力,向大脑输入更多的关于同一事物的信息,并且将其与既
有的知识网铬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超短时记忆既负责接收有用的信息,也负责有意识、有目
的地将其转化记忆。
完成这个步骤以后,我们的大脑中就形成了一份原始电脉冲的备
份,这种临时储存的物质叫做RNA基质蛋白,是短时记忆的物质基
础。
由此看来,短时记忆实际上是将信息变为大脑事件储存的内容的一
个转化步骤。在这个步骤,信息被第一次过滤,只有有意义的一部分信
息才能够通过筛选,变成短时记忆。
如果没有这种过滤机制,我们的大脑就会被无数冗余信息占满,因
而失去对轻重缓急的判断。
只可惜,大多数人都不了解这层过滤网的作用,因此也无法正确地
将其应用到学习当中。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那样,如果我们一整天都坐在图书馆里,往往
会记不清从书本上读到的知识,却清清楚楚地记得自己见过的毎一个
人,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好自己大脑里的过滤网。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有意识地把好关,只让学习有关的
信息进入短时记忆。而这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进一步说,我们还需
要利用自己的五大感官,将注意力引导到重要的信息上面。
说到这里,我们又回到注意力的话题上来了。
只要在学习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我们就能正确地用好自己的过滤
网,有意识的控制进入大脑的信息。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短时记忆只能处理一定量的信息。
许多试验都已经验证了这一点。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十分
成功的实验,其结果是根椐对多名实验对象的长期观察捋出来的。
因此,科学家和可信性都非常高。我还要向大家展示一下,如何将
理论和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从晦涩难懂的学术研究中提取出对自己有
用的信息來。
有限的记忆力与劳逸结合的学习计划
研究人员将所有测试对象分成三组,要求他们阅读同一篇文章。
第一组在两个多小时的阅读时间结束后,需要马上回答关于该篇文
章的问题。结果显示,他们对文章开头的内容记忆得都不错,可是越往
后的内容记忆得越模糊。这种现象在学习心理学中被称为“首位效应”。
第二组测试对象的阅读时间是整整两个小时,而且在阅读完毕之后
有一小段休息时间,之后他们需要回答同样的问题。
结果显示,第二组同样出现了首位效应。
但与第一组不同的是,他们对文章结尾处的信息记忆得比较淸楚。
这种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第三阶段04章图3- 2图3-8第一组测试对象出现“首位效应”

图3-8第一组测试对象出现“首位效应”

此外,硏究人员发现,第二组人对文章中间的内容遗忘得最为严
重。
原因在于这组测试对象在整整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里只得到一次休
息的机会,以至于无法对较早时候读到的内容进行处理和记忆。
最后一组受测对象同样有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不过他们可以分段
处理同一篇文章,每阅读半个小时就稍微休息几分钟,然后接着阅读随
后的章节。
两个多小时的阅读结朿以后,他们被要求回答同样的问题。
结果他们的记忆足足出现了4次首位效应和4次近因效应,而且最高
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落差也没有第二组那么明显了。
这说明,真正的学习理解并非与阅读同步,而是在我们休息的时候
完成的。在阅读的同时,我们的大脑不断地接收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在
脑子里打转,却没有机会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接收了一定量的信息以后稍作休息,反而能够给大脑留出处
理信息的足够时间。

第三阶段04章图3-3图3-9第二组测试对象出现“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

图3-9第二组测试对象出现“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
第三阶段04章图3-4图3-10第三组测试对象出现4次“首位效应”和4次“近因效应”4

图3-10第三组测试对象出现4次“首位效应”和4次“近因效应”

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短时记亿容量有限的原理所在。
有了适当的休息时间,大脑能够通过进一步处理信息来消空这个区
域,以便我们在接下來的阅读中读入新的信息。
这个过程好比电脑的内存,如来我们不停地打开新的程序,那么可
用内存就会越來越小,整台电脑也会变得越来越慢,甚至会死机。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等一下,等到电脑处理完了当前的任务,
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另外一种类似的的情况是水杯。如果我们拿着一个已经装满了水的
杯子,还不停地往里倒水,那么新倒进去的水就会使杯里原有的水溢出
來,不管我们倒进去多少,最后剩下的绝不会比刚开始时多出一滴。
放到学习上面,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不能够记往任何新的知识,必须
不停地遗忘原有的知识才能腾出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让自己的大脑适当地休息,相当于不断地干扰
自己的学习。这就好比你在盖房子的时候一边砌墙,一边拆刚砌好的那
一部分。
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累了自己,还达不到期待
的效果。
所以说,在连续学习了40-50分钟以后,我们的大脑已经达到暂时饱
和的状态了。这时如果不及时休息一下,大脑就会“罢工”,记忆效果也
会直线下降。

第三阶段04章图3- 5图3-11 阅读40-50分钟以后大脑的记忆效果会直线下降

图3-11 阅读40-50分钟以后大脑的记忆效果会直线下降

可怕的是,这种变化是我们这识不到的,因为记忆和理解并非完全
同步的。
即使我们连续阅读两个小时以上,对文章的理解也不会受到太大的
影响,因此我们会误以为自己的学习状态还不错,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休
息。
可是只要我们停下来,试着复述刚才读过的内容,问题就来了。
我们会发现,尽管刚才理解得好好的,现在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什
么都想不起來。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将來在学习或工作的时候必领区分
好理解和记忆的需求。
如果我们要求解一道数学题、设计一张图纸或是草拟一份企划书,
那么连续工作50分钟以上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仍然能够保持在一个较
高的水平上。如果每隔几分钟就休息一下,反而对集中注意力和思维的
连续性有所不利。
但是如果你要准备考试,要原原本本地记住书本上的内容,那么合
理安排好休息节奏就至关重要了。
一般来说,连续学习45分钟以后应该站起身来,休息一下。每次休
息的时间不必太长,5分钟左右就足够了。
这种劳逸结合的学习节奏还能帮助我们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状
态,有效地避免过度疲劳。此外,大家完全不必担心这么频繁的休息会
影响注意力,因为如果你没有及时休息,你的大脑也会在潜意识里给自
己放假,你的注意力反而集中不起来。
准备国家司法考试的那段时间,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我在
咖啡间休息的时候,总会有同学兴冲冲地跑来向我炫耀他刚在图书馆老
老实实地复习了整整3个小时。
他以为我是懒人,我却在心里暗自庆幸:哈哈,又少了一个竞争对
手!
既然全德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不足50%,那每天减少一个对手,我心
理也可以舒服不少。
我相信,如果有人马上考一考他们刚才究竟学到了什么东西,他们
肯定只能复述出很少的内容來。只有到了这时,他们才会发现,.辛辛
苦苦啃了一下午的法律条文,原来没记住多少,因为从某个时候开始,
读到的内容已经完全是“左眼进,右眼出”了。
还有其他情况,很多人在学习了整整3个小时之后,仍不甘心让自已
的大脑彻底休息一下。一边捧着咖啡,一边还要翻翻报纸,关注一下当
天的时事新闻。
这种做法真的完全没有必要!
所谓休息,就是要让大脑彻底放松,不要再处理任何其他文字信
息。
只有这祥,大脑才可以顺利地处理好刚才读到的信息,完成短时记
忆向长期记忆的转换。
不过,一切都不能走极端。我并不是教大家每隔半个小时就把自己
藏到一个小黑屋里,屏蔽掉所有的感官刺激。跟别人聊聊天也可以。
只要不兴高采烈地讨论在报纸上读到的某条新闻,或是完全放松着
跑去看电视就可以了。—切的关键在于不要再给大脑输入新的信息。
新鲜空气永远都是有益无害的。
到了休息的时候,最好站起來,离开座位,让自己的思绪完全离开
学习材料。在离开书桌之前,花上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回顾一下刚才读到
的内容,快速地梳理一下结构,就可以安心地到一边休息了,5分钟以
后,只要稍微回忆一下刚才梳理的结构,我们就可以跳过热身的步骤,
马上从刚才暂停的地方继续往下学了。
如果你在同一天需要处理几种不同的事务,这种做法就更值得推荐
了。
假设你正在制作一份财务报表,电话突然响了,如果你马上拿起话
筒。
那你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也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对活。你还在惦记着
刚写到一半的某个句子,或是算到一半的数据。
等到你终于把注意力转到电话上来了,人家的话也差不多讲完了。
当你重新坐到电脑前整理财务报表时,又难兔会受到那通电话的影
响。前后两件亊交叉处理,会极大影响你的工作效率。

第三阶段04章图3- 6图3-12 处理财务报表与打电话两件事相互影响

图3-12 处理财务报表与打电话两件事相互影响

如果这种情况不断发生,那你这一天就白白浪费了。
报表没完成,整个人也感觉十分疲劳,打不起精神。
因此,我建议大家在遇到上述情况时不要急着拿起话筒,先稍微回
想一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做到哪一步了,然后再开始处理电话里的事情。
刚采取这种做法时的确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你从现在开始有意识
地练习,这种快速总结的能力将会逐渐成为你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到
时候你只需要一两秒钟就能迅速梳理好自己的思维进度,在两件毫不相
干的事情之间快速切换了。
放下话简以后,你同样需要完成总结的步骤,然后有意识地将自己
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财务报表上。
学会了这个技巧,你那种分身乏术的感觉就会彻底消失,始终自信
满满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我衷心地希望大家都尝试一下这种做
法。
你会发现,一点小小的改变将会给你带来极大的惊喜。
第三阶段04章图3- 7图3-13 分阶段整理好每件事

图3-13 分阶段整理好每件事

说起來容易做起來难,起初我们难免会忘记这个小小的步驟,回到
原来的方式上。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大家把上面这张示意图画在一张便笺纸
上,然后把它贴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万一忙乱起來忘记了这个小技巧,一瞥到醒目的便笺纸,你就会马
上警惕起來,提醒自己注意转换工作状态。
当然,等到这种行为模式逐渐变成了你潜意识操作的能力以后,你
就可以把那张便笺纸撕下来,无须刻意考虑这个问题了。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学习节奏这个话题上来。
培训班的学员经常会提出异议,认为30-45分钟的时间太短了。
很多时候人还根本没感觉到疲惫,就又得起身去休息了。
这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记忆与理解不同步的问题。不过我敢说,一个
没有系统训练过自己注意力的人,是很难把注意力连续30分钟高度集中
在学习上面的。
我们之所以以为学习效果没有下降,是因为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只
会在潜意识里走神,只是自己意识不到而已。
因此,学习时段较短绝对是有道理的。
如果我们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已经明确了,只要过30分钟就可以稍稍
休息一下,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减轻自己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尽管休息的时间只有短短的5分神,但这已经足够让我们处理一些零
碎的事务了。就算时间确实不够,我们也可以在休息的间隙把这些随时
想到的事情记下来,等到较长的休息时间时再一一处理。
别小看这些零碎的事情,如果不处理好它们、我们就会在学习时老
惦记着自己还有其他事情没办完,这样非常影响学习效果。
回想一下之前讲过的“锯齿效应”,道理就一淸二楚了。
格吕宁学院的多年教学经验表明,对很多新手采说,把一天的学习
节奏白纸黑字写下来,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尤其是当你需要花较长的一段时间准备一次大考之前,这种辅助的
小工具更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
当然,你也没必要要求自己分秒不差地跟着计划往前赶,这样一
来,效果反而不理想。
如果你认为自己需要这样一张学习计划表,就参考一下下面这个安
排计划:

第三阶段04章图3- 8图3-14学习时间安排计划

图3-14学习时间安排计划

我知道,这份计划看上去很细碎,我相信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坚持按
照这种学习节奏来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更多的是考虑到大考之前的日程安排。如果是
平时的学习,大家只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适当减少一些学习时间即
可。
如果你已经走出了校门,开始了职业生涯,那整个日程安排就完全
不一样了。职场人士在一天的时间里需要处理更多的事情,不可能一直
埋头学习,因此科学地安排日程,将学习计划适当地嵌入每天的工作当
中十分重要。
即便你能够抽出一整天的时间來学习工作以外的东西,你也不需要
严格按照图3-14的节奏要求自已。只要理解了制定这份计划的目的,大
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來安排日程。
比如,你已经读到了某一章的倒数第三页了,那么你不需要因满了
40分钟的学习时间而突然停止阅读,大可以继续读完最后几页。
此外,正如之前解释的那样,只在你需耍记忆的时候才需要遵守每
45分钟休息一下的学习节奏。
如果重点是理解和创作、难道就完全不需要提前计划了吗?
不!计划的具体内容虽然会有所不同,但明确的时间安排仍旧能够
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否则,我们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学习上,既牺牲了正常的
休闲,也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只落得满怀内疚。
硏究指出,毫无计划的人最多只能完成30%—40%的工作。尤其是
那些成天坐在图书馆里的学生,往往一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高效学习时
间。尽管他们看上去十分勤奋,每天的学习时间高达8个小时,但其中
不知道有多少时间是在做白日梦、处理零碎的小事、无所事事地乱看网
页和玩电脑。
如果不信,大家可以试着找一天来详细记录自己的一举一动,尤其
是那些干扰学习的事情,更要一五一十地记录下釆。
你会发现,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如果没有这些详尽的
记录,我们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原來一直学得这么没效率。
此外,大家还可以做一个对比试验,一天根据学习计划走,另一天
随着感觉走。两者之间的差别绝对是极大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借助这种方式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空闲时间。
试问一下,如果能够在劳逸结合的基础上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还
有谁愿意一整天都坐在书桌前闷闷不乐呢?
既然我们已经讲到了学习计划的问题,那我借此机会插入一个关于
时间管理的话题吧。
学会掌控自己的时间,不仅能够在学习上获得更多收获,还可以在
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自主的快乐,真正享受生活。
05时间管理的最优法则
在现代社会,“没时间”几乎成了个人的口头禅,但尽管我们时常把
它挂在嘴边,“没时间”却根本是一句大谎话!要知道,每个人拥有的时
间是完全相同的——毎天24小时,整整1440分钟。
与其说是时间多少不同,不如说是毎个人对时间的体验和感受不
同。
想象一下,处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可只要
在牙医的候诊室坐上5分钟,就会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躁不安。

所以说,时间不是商品,我们不能用一般的视角来看待与之相关的
问题。它既不能像钱一样攒下来,也无法存进银行等着收利息。
这应验了那句老话:寸金难买寸光阴。不管你在干什么,时间都会
按照它自己的节奏慢慢流逝,一去不复返。
我们究竟是否考虑过浪费时间的问题呢?
如果有,我们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
我在某些时间管理的相关书籍读到关于折算时间的内客。
具体來说,我们可以根据人口统计得出的平均寿命减去自己的实际
年龄,计算出自己人生的剩余时间,在将其换算成秒。
可怕的是,得出的数字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之后,每当我们望着屋子里的挂钟,秒钟毎动一下我们多少都会有
点心惊胆战。这种做法,虽然让人有点毛骨悚然,但确实能够让我们对
时间变得更加敏感。
在你的生命里,究竟是金钱最重要,还是时间最重要?
你在从亊自己的工作时,每个小时能够赚取多少钱?
这个金额是否值得你放弃自己的业余爱好,甚至整个人生?
为了准备培训班的课程,我专门总结了时间管理的基本规则,制作
了下面这张时间管理的视觉卡片。
对我来说,这六大步骤就是科学管理时间的关键所在。如果你还没
接触过时间管理类的内容,我在此先略微解释一下。
所谓的时间管理,并不是要一分一秒地计划好你的全部生活,剥夺
你的所有自由。时间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规划好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
间,好让你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陪伴家人,享受人生。
第三阶段05章图3- 1图3-15“时间管理”视觉卡片
图3-15“时间管理”视觉卡片
订立具体明确的目标
任何一个行为的背后一定都有一个目标。
没有目标的人无法在人生中作出决策,因为任何一种可能对他來说
都是等价的、无所谓的。
既然如此,何不整天赖在沙发上无所事事呢?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
温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失去了目标,做什么都只会事倍功
半。”换言之,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无法预知努力工作的成
果,最高效的工作技巧也无用武之地。
这牵涉“效率”和“效果”之间的区别。
“效果”强调最终的状态。
只要一件事情做成了,我们是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与之相比,“效率”不仅要求我们完成某一件事,具体采取的方式和
花费的成本也是衡量效率的重要指标。
比如,你现在想搭一架梯子爬到爱人的窗口。只要你把梯子对准窗
口,就绝不会一不小心爬进隔壁大妈的卧室,那么我们会说你做这件事
是有效果的。
而效果除了要求结果外,还要求你动作敏捷,身手不凡,在很短的
时间内就爬进正确的房间。
可以说,确定目标的过程好比攀登一座高山。
为了安全起见,你必须在起程前弄清楚爬山的路线,知道自己应该
如何才能到达山顶。
如果你没有任何准备就贸然起程,那很可能会走许多冤枉路,甚至
遇到生命危险。
因此,在确立具体目标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着眼,明确自
己的人生目标。
这个层次的目标可以说是最遥远也最抽象的目标:
我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最终想要获得什么?
当然,这些问题对于任何一个人來说都不是一两天就能想清楚的。
可是这些事关人生观的问题,却是每个人都逃不过也躲不开的,因
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你每一项具体行动的准则。无论是事业的成功、他
人的肯定、人际关系的融洽、个性的自由,还是终其一生帮助他人走出
困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想
要什么,能够清楚的排列出來,并确立自己心中第一位的目标。
如果你现在还不清楚你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不妨跟着我放心大
胆地进行一次想象之旅:
今天是你的80大寿,许多人来为你祝寿,都举起酒杯要对你说出他
们的肺腑之言。你的丈夫(或妻子)、孩子们、曾经的顶头上司、老同
事、老朋友和你多年的邻居都要发言。
现在请你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一下这个情景,然后设想一下,自己究
竟最希望听到哪些内容。
那些其实就是你的人生目标!
当然,不管你现在的想法是什么,在一生的经历当中,这些想法都
有可能会改变。但对于现在这一刻而言,最重要的是你能够通过这个最
长远的目标來设定下一个层次更为具体的目标。
比如,你在5年以后希望过上怎样的生活?
在设想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区分事业和个人目标。
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避免两个方面的冲突。比如,如果你一方面打
算报名读夜校,另一方又希望能抽出更多时间来陪伴家人,冲突就出现
了。

确定了人生目标以后,我们就可以沿着同一个方向一步步向前推进
了,确定自己未来一年和未來一周的目标。
根据本周目标,我们又可以确定最为具体的当日目标。
因此,毎天的目标都必须与整周的目标一致,周目标不能与年目标
相冲突,以此类推。
在确立这一系列目标的时候,一定耍把自己的想法一字一句地记录
下来。
否则,实施起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俗话说得好:眼不见,心不
念。
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目标摆在眼前,内心的惰性就会逐渐占据上
风,我们会给自己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
如果你读到这里的第一反应是“没时间”,那么这个步骤对你来说就
就更加重要了。
你现在花上一点时间来完成这个任务、才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提
高自己的效率,节省更多的时间。
回想一下那个樵夫的故事,你就明白我说的道理了。
第三阶段05章图3- 2图3-16确立目标的颀序

图3-16确立目标的颀序

在这一系列的目标里,对学习动力影响最大的是第二层次的长期目
标。
如果你时刻谨记这个目标,在遇到困难时想象一下实现目标那一刻
的心情,成功也会离你越来越近,因为大脑是无法区分真实的和想象中
的积极心理的。
只要情感足够强烈,感觉足够真实,即便只是白日梦,这种想象也
可以激发我们内在的动力。
不信的话,你现在可以尝试想象自己手心里正握着一个大大的鲜黄
色的柠檬,你的指尖甚至可以感受到柠檬独特的凹凸不平的表皮。
现在,请你把这个柠檬放在桌面上,取来一把小刀,把它从中间切
开。你看见果汁渗了出来,顺着小刀滴到桌面上。
接着,你拿起其中的一半,把鼻子凑过去。你闻到柠檬那种酸溜溜
的清香。你的手指每挤一下,都有更多的汁液冒出来,流过你的手指和
掌心,你感觉自己的小臂上正有柠檬汁向下流淌着,凉凉的,痒痒的。
现在,你伸出舌头,先轻轻舔一下表面的果肉,然后爽快地啃上一
大口.....怎么样?大家有没有跟着我的描述想象每一个步骤?如果有的
话,你应该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口腔正在加快分泌唾液,这是因为我们的
大脑以为很快就有酸性液体进口腔,所以自动分泌出大量唾液进行中
和。
可是,大家都知道自己手中没有柠檬。这就是想象力的神奇之处!
因此,只要你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着实观目标的场景,大脑就自然
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这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的体现。
不管是长期目标还是近期目标,想象得越具体,内心的动力就越
大,缘脑也会得到不断的指引,越來越明确自己的目标。这时,我们之
前讲过的”马拉松效应”也会开始发挥作用。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注意力的话题上来。我们已经知道了把注意力
集中到一点上有多么重要。
但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又怎能知道这个黄金点究竟在哪里
呢?
前文我们提到过大脑的过滤作用,也就是说,我们日常接收到的千
千万万条信息当中,大脑真正接收并且处理过的仅仅是极少的一部分。
假设你现在打算买一辆新车,而且已经在家选好了车型和自己一向
很喜欢的酒红色。
可是,在去车行订货的路上,你发现满街跑的都是自己想买的那一
款车,连颜色都一样。于是,你改变了主意,订了同一款车型的墨绿
色,然后高兴兴地打道回府了。
但是才过了这么一会儿,你满眼看到的却都是这款墨绿色的车了。
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別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对。
大脑感知到的信息往往取决于潜意识关注的焦点。我们的注意力之
所以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从酒红色转移到墨绿色上,是因为大脑在
潜意识里改变了过滤的模式。
由此看来,事先明确目标能让我们的大脑在不知不觉中集中注意力
一获取最最重要的信息。
说了这么多,我希望大家都已经下定决心要确定自己的目标了。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设定目标时需要注意的原则:
SMART原则:
这5个字母分別代表以下这5个德语单词:
Spezifisch(具体specific),Messbar(可衡量Measurable),
Anspornend(积极),Realistisch(现实)和Terminierbar(有时间限
制)。
首先,目标的订立一定要尽可能具体,因为泛泛而谈的目标与模糊
的梦想没有差別。
除了具体以外,有价值的目标还必须是可衡量的,不要随意用一些
空洞的形容词来描述之间的目标。
订立目标的意义在于激励我们进步,因此目标必须是积极的,在思
考与订立目标的过程中,你应该避免开那些消极的措辞与念头。
可是积极也不能过了头,目标的现实性是不可忽视的。真正有意义
的目标一定要确实可行。
当然,在合理范围内的雄心与抱负也是值得鼓励的、否则人们完全
没有必要去设定什么目标了,但妄想与现实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
过高的目标会让人望而生畏,失去奋斗的动力;过低的目标又会让
人觉得没有难度,失去挑战的兴趣。
因此,你要做的就是在这两点之间找到最能够激发自己冲劲的那一
个高度。最后,不要给自己开空头支票。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有了最后期限和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你才会感受到限制,才能监
督自己的行为,真正检验自己努力的成果。
我们往往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完成的任
务。却低估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可以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多大的转变。
而且,没有什么能比亲眼见证自己逐步走向成功更鼓舞人心的了,
当你对自己说“复习完第一课了”或着“背完第一页单词了”。你会感觉到
无比的快乐。
记时间日记,抓住“时间窃贼”
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知常常与客观实际相去甚远,因此,有意识地
记录自己每天的行程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每天事无巨细地记录所有细节也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随意
找出几个工作日来,详细地记录自己是怎样度过的。
有了这些实际依据,你就可以避开主观的影响,客观地分析自己分
配时间的惯用方式,找出其中的缺漏。
记录的内容越详尽越好,尽量不要遗漏任何一个不起眼的细节。
在开始记录之前,你首先需要准备一大张白纸,并且由上至下画出
纸的中线。
在左边一栏中,你需要记下自己干过的每一件事,在右栏中则填入
相应的起始时间与结束时间。
不要忘记,即使是休息或是无所事事的时间也要详细记录在案。
因为这份记录越详尽,你能够从中分析出来的结果越真实。
你会发现,在记录的过程中,你逐渐倾向于用大块的时间来处理同
一件事情,其原因或许非常简单,只是为了避免反复记录各种不同的任
务。
这种抽出整块时间处理同一事务的做法,恰恰是科学统筹工作的核
心。
如果我们总是允许自己被电话和电子邮件等琐事打断,整体的工作
效率就会大受影响,不知不觉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而如果你能够将全
部工作划分成几大类,用固定的时间来处理每一类任务,那么用于每种
工作的准备时间和在不同工作之间切换的时间就会減少许多,整个人的
注意力可以更好地集中在同一类任务上。
如果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给自己的时间记录加上第三栏,用來记
录自己选择某个特定时间来处理某件事情的具体原因。
你会发现,当你必须向自己说明原因的时候,你会突然改变态度,
对很多事情轻重缓急产生不同的看法。
记录完毕,下一个步骤是分析其中的数据。请你筛选出其中的同类
工作内容,然后计算一下你用在每类工作上的时间。
仔细分析一下最终得出的结果,看看有没有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在整个分析的过程中,提纲挈领的问题是:
我的时间分配究竞是否符合自己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如果不符,我需要怎样改正?
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后,下一步我们要开始“捉贼”了!
“时间小偷”、“时间窃贼”、“时间掠夺者”……随便怎么称呼它都可
以,这种无形的贼,不偷钱,不愉车,从表面上看,我们从不会因为它
而失去什么,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确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捣乱,尤
其是偷走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
要说这些“时间窃贼”究竟是什么,我们只能举一些笼统的例子:不
期而至的客人、没用的信件、数不清的电子邮件、混乱的环境、不现实
的计划,冗长的会议、电话闲谈……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能列出一张
长得吓人的清单,现在,有了一份详尽的日程记录,我们就能抓住自己
的“时间窃贼”,然后将它们彻底赶出自己的生活。
等到你为这些闲杂事务留出了必要的时间以后,即使其中有些事务
确实不能不处理,我们也能将它们对重要事务造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
低。
经过几天的详细记录和分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对时间更加敏感
了。
在处理任何事物的时候,你都会更加淸楚地感知到自己为之消耗的
时间长短,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目标來安排日程了。
对于整体读书的学生来说,这种记时间笔记的方法也是十分有益
的。
你会发现,即使自己一整天都待在家里,來自周围环境的干扰仍是
源源不断的。有了一份详尽的时间笔记,你就可以在一天的学习结束以
后,从另一个角度來观察一下自己的这一天。
刚开始的时候,分析的结果或许会让你感到无比失望,你发现自己
真正高效学习的时间简直少之又少,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偷走了你的
学习时间呢?
仔细研究一下这一天的记录,你就能找到答案。
不可否认,时间记录在刚开始的时候难免会成为另一种干扰因素,
但是从长远來看,这项工作绝对是值得的。因为只要抓住了自己的“时
间窃贼”,我们就能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到学习和工作上,从而节省大量
的时间。
制订每日计划
所谓计划,是为实现自己的各种目标做好准备。
实践证明,只要额外花上一点时间来制定计划,实际工作起来的效
率能得到极大提高,最终不仅能够节省时间,还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如果可能的话,请你利用前一天晚上睡觉前的时间来制订计划。
因为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人们通常会在入睡之前将明天即将发生的
事情在大脑中“预演”一遍,以此确保自己已经做好了迎接新一天的准
备,创造出一种心理上的潜在安全感,进而提髙睡眠的质量。
如果运气不错的话,你或许还会在明天一觉醒来的时候突然得到解
决某个问题的灵感。

列出重要的事务
制定每日计划的第一步是弄清楚自己在这一天里究竟要处理哪些具
体的事务。
对于任何一种计划来说,基本原则都是把所有细则淸楚地记录下
来。
因为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份书面材料以后,我们的大脑才能明确自己
的定位,对所有任务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此外,我们从小到大都会在无形中对书名的的东西产生一种敬畏
感。
写在纸上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我们可以借助这种方式
来加强自律性。
明确具体目标,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不会学习到一半又
突然着手去处理其他琐碎的事情。
每完成一项计划中的任务,就请你开开心心地将它从备忘录中删
掉,这能给你很大的鼓励。
有了书面的每日计划,相当于有了一份时间清单,我们能够更好地
分析自己的工作效率,了解自己处理毎一项具体具体事务所需的时间。
一天过后,还可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成果。万一有事情没处理
完,也可以轻较松松地把它们誊抄到第二天的日程安排当中,不用担心
自己在忙乱之中遗漏了任何一件重要的事情。
在制定每日计划的时候,每列一个任务,都要问问自己:
这件时能够帮助我朝着目标更进一步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请你尽量将其从每日计划中删除。如來实在
不得不处埋,那也必须缩短处理时间。

分清事务的轻重缓急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在一天内只能处理有限的事务。
分清轻重缓急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做到这一点,时间管理才真正有意义,我们才能切实从中受
益。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
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的著名定律——帕累托定律。
在研究财富与收入的时候,帕累托发现一个惊人的法则:
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
我们还可以将这条“帕累托定律”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一段对话中,真正有意义的内容占80%,而这80%的谈话只需要
20%的词汇;
对一个企业來说,80%的客户仅能创造20%的利润,20%的产品却能
创造80%的利润,20%的雇员的请假次数占总次数的80%;地毯上80%
的磨损只占20%的面积……
而在时间管理这个领域,我们会发现在投入的所有时间中,仅有
20%的时间能够带來80%的效益,这是因为我们把80%的时间花在鸡毛
蒜皮的小事和无关紧要的问题上。
当然,这一定律的意义并不在于这个具体的数值究竟是79%还是
81%。它的重点在于,投入和产出之间往往很难成正比,其中的落差甚
至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第三阶段05章图3- 3图3-17 20%的投入带來80%的产出

图3-17 20%的投入带來80%的产出

具体到学习上,可以说,我们为了准备一门考试而需要复习的内容
当中,往往只有20%是重点,却占了80%的分数。
如果你想得到更加理想的分数,需耍投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
成为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
由此看来,我们平时做的许多事情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
这些事情只能为我们的成功作出20%的贡献,却平白花掉了我们
80%的时间和精力。
这应验了一句俗语——“吃掉那只青蛙”(Eat the frog)想象一下,
如果你明知自己今天必须生吞—只黏糊湖的青蛙,那么你会选择一大早
就完成这项恶心的任务,还是整整一天都生活在这件事的阴影之下,拖
到晚上睡觉之前才吃掉这只青蛙呢?
科学的做法显然是尽早处理!
只要你在一天最开始时就完成了一天中最困难或者最重要的任务,
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里,你都会感觉轻松偷快,因为最艰难的阶段已经过
去了,剩下的所有事情与之相比都是小菜一碟儿。
这种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仅能够保证最重要的任务顺利
完成,还能让我们有一个好心情,不会时刻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
扪心自问,你是否倾向于首先处理那些无关紧要却十分紧急的事情
呢?
其实,我们之所以时刻感到压力重重,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的忙乱中
失去了对各种事务轻重缓急的判断。
一天过后,回想一下,一会儿解决这件急事,一会儿解决那件急
事,结果最重要的事情却被冷落在一旁,豪无进展。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
法:
如果你同时接到许多任务,需要在短时间内整理出头绪,找到工作
的切入点,那就先把所有任务都列出来,一一分析其重要性和紧急程
度。这个法则被后人统称为“艾森豪威尔法则”。
毎件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不同,这两个特性就是我们判断事务
轻重缓急的关键。
咋看之下,你或许会觉得所有任务都十分重要,但事实并非如此,
真正重要的是那些能够对我们实现个人目标、梦想和愿望起到枳极作用
的事情。
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把重要的和相对次要的事务
区分开来。而所谓紧急的事情,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非完成不可的事
情。
根椐“艾森豪威尔法则”,我们可以从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两个维度
出发,把所有任务都划分成A、B、C任务或是“垃圾任务”,以此实现高
效的时间管理。

第三阶段05章图3- 4图3-18艾森豪威尔法则示意图

图3-18艾森豪威尔法则示意图
A任务——既重要有紧急的任务: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A任务非常重要,而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
内处理完。一旦发现自己手中有这类任务,我们必须亲自及时认真处
理。
通常情况下,这类任务都是一些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会给我们造
成巨大的精神压力,还会使我们陷入忙乱之中。
B任务——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
这类任务虽然没有明确的最后期限,却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因
此我们还是要积极对待这类任务,尽快着手处理,千万不要采取拖延战
术。
即使没有人给你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你也要主动给自己设定一个
时间表,监督自己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
否则B任务将会由于你的过度拖延逐渐转变成A任务,你也会因此陷
入高压工作的痛苦之中。
C任务——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
尽管人们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C任务确实既占用了我们绝大多
数时间,又不会发生深远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拒绝接受这类
任务,或者尝试委托他人处理。
这是节省时间最聪明的方法。只要我们能够在此类任务上耗费最少
的时间,就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來处理最有意义的B任务,实现自己的
长期目标。
垃圾任务——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任务:
毫无疑问,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类任务丟在一边。
俗话说得好:眼不见为净。要想完全忽视这种无聊差事的存在,消
除它对我们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不妨做得彻底些:鼓起勇气,把它们
扔进垃圾桶吧!

合理分配时间
明确了事情的轻重缓急,接下来就要合理分配一天的时间,给每个
任务都预留足够的时间,针对达个步骤,我们之前提及的时间记录就派
上用场了。
现在,你已经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在每项任务上花费多长的时间
了。
那么接下来就像拼图一样,用这些任务来充实这一天吧!
很多人都认为,我才不需要什么事前计划呢,由着自己的性子,走
一步看一步不也挺好吗?
其实不然!没有书面规划,我们往往会越來越没有自制力,重要的
任务一拖再拖,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又会满怀愧疚,埋怨自己没有充分
利用这一天的宝贵时间。
其实,我们的大脑最擅长根据预先的指令來充分利用时间。
可是如果我们没有提前给它这些必要的指引,我们就会开始做白日
梦。
在规划一天的工作日程时,我们也不能一味蛮干,从图3-19中,我
们可以看出工作效率在一天内是如何波动的。

第三阶段05章图3- 5图3-19—天内的工作效率波动示念图

图3-19—天内的工作效率波动示念图
当然,每个人的生活节奏不一样,所以具体的工作效率可能也会与
上图有出入。一般来说,习惯早起起的人可以将整条曲线向左平移一至
两个小时,而夜猫子型的人则可以将其相应地向右平移,尤其是对于那
些晚睡晚起的人来说,他们晚上8点到晚上11点往往会比下午的工作效
率更高。
只要认真观察一段时间,你就会找到自己一天之中的工作效率最高
和最低的时间段,以把工作效率最高的那段时间用来学习难度最大的内
容。
一旦进入工作效率最低的时间段,你可以稍微复习一下。
或者干脆把书本扔到一边,让大脑休息一会儿。
在读大学时我认识不少这样的同学,他们总是在早上最有精力的时
段跑來跑去处理各种琐事,等全部办完以后往往是午休的时候了,但由
于种种内疚或是时间上压力,他们不得不坐在书桌前,利用这段工作效
率最低的时间來死啃教科书。
在订立自己的日程表时,我建议大家把同类事务安排在一起,组成
一个个独立的事务版块,而且一定要给自己预留足够的时间,以防万
一。
要知道,我们毎个人都懂得如何计划已知的事情,但只有聪明的入
才懂得将未知也纳入自己的计划之中,以此保证整个日程计划的顺利进
行。
具体來说,计划内的时间应该占据整个日程表时间的60%左右,你
肯定知道“多米诺效应”吧?
成百上千的多米诺骨牌紧密地排成一列,其中任何一块不慎倒下,
都会导致其后的所有骨牌发生连锁效应,一块接一块地倒下。
同样,如來你把一天的日程安排得太满,各件事情之间都没有足够
的时间,那它们就会变得像一列密密麻麻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危险。
一旦出现任何突发事件,其后的所有安徘就会一件接一件受到牵
连,你这一天也会随之变得一团糟,多精细的计划也只能是废纸一张
了。
当我们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复习准备一个大考的时候,计划的
重点是首先科学地划分所有的知识点,再将每个版块安排到剩余的时间
当中。
德国的国家司法考试通常需要至少一年的准备时间。如果你面临同
样的情况,就要首先整体分析一下所有的考点,然后将这些内容划分成
12等份,每一份学习任务相当于一个月的学习任务。每一个月开始之
前、你要先把这一大份学习任务划分到每一天的时间段里。以此类推,
仔细推敲一下自己每天究竞需要完成多少任务才跟跟得上整个月的进
度。有了这么一套科学的计划,你就能够保证自己在一年之后及时复习
完所有的学习材料。你的缘脑也会从一开始就跟你站在同一战线上,跟
着预先设定好的节奏前进。
有效率地完成任务
有了科学的计划,下一步就是具体实施了。
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是:我正在做什么?
这件事情是否能够帮助我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在之前提到的前三个步骤里,要保证学习效果始终是重点。
现在,我们要考虑效率的问题了。借助前文讲到的学习技巧,相信
你现在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为自己赢得更多时
间了。
如果你的复习内容主要是阅读的话,那么你就能够更加轻松地简化
和缩短自己的学习过程了。
如果你已经开始了职业生涯,本书的具体技巧同样可以帮助你更好
完成工作任务,例如视觉卡片可以用在准备会议、项目规划,产品研发
等众多领域。
此外,大家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继
续拓展这些方法的应用领域。
在具体实施阶段,请大家千万不要忘记“锯齿效应”。如栗你不想办
法排除干扰因素,整体的学习节奏和工作节奏就会被打乱,重新进入状
态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检査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
制定计划的目的是简化生活,为自己创造出理想的生活秩序。
因此,再好的计划只有付诸实施以后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如果我们每天花时间仔细规划,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点心理安
慰,到真正实施的阶段却对自己的计划熟视无睹,那还不如干脆脆别制
订计划!
所以,请大家一定要执行计划,养成习惯,在毎天工作结束之后简
单回顾一下当天的计划,看看自己完成了哪些。亲眼看着自己一步一步
地向着目标迈进,不仅是一个激发动力的好办法,还能帮助我们始终谨
记自已的长期目标,不至于迷失在日常琐事当中而忘记了自己的年度目
标甚至人生目标。
即使你在事后检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实施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理
想,也没有关系,因为从长远来看,我们可以从失败当中吸取敎训,分
析出具体的原因,以便在日后制定计划时进行相应的改良。
每次检査的时候,我们都要着重考虑以下问題:
我有没有安装轻重缓急来处理事务?
我有没有把无聊的琐亊安排在一起处理?
我有没有被各种各样紧急的事情冲昏了头脑?
有了详细的记录,我们就能够用客观的眼光来分析自己的日程安
排、从中找出各种浪费时间或干扰学习的因索。
长此以往,我们目前的状况将不断得到改善,持续取得进步。
过平衡的生活
迄今为止,我们一直都在讨论关干“工作与学习”方面的问题。
可是,生活绝非仅仅由工作和学习组成。
尽管本书的重点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但我们通过提高效率所节
约的叫间并不是用来死啃更多书本的,而是用來吸收更多知识的。
在我看来,要想活得轻松、过得幸福,我们至少要关注以下三个方
面的平衡。

第三阶段05章图3- 6图3-20人生目标重在平衡

图3-20人生目标重在平衡

人生的第一大支柱是“工作与学习”,其中包括学业、职业、升迁、
成功、金钱等。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了。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以偏概全,将工作上的成功作为评价个人价
值的唯一标准。这种看法其实是夸大了工作的重要性,忽略了生活的其
他方面。
要知道,越是这种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的人,往往越没有工作效
率,整个人的情绪也会变得消极,近年来常见的“身心耗竭综合
症”(Burn-Out Syndrom)就是过于偏重工作而忽咯了其他两个方面的
平衡导致的。
第二大支柱是“家庭与人际关系”,其中不仅包括的和谐与幸福,还
涵盖了社会交往。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已经证实,一个从属于固定社交圈
子的人往往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远离高压的影响。
多花一些时间来陪伴家人和朋友,不仅不会影响你的事业,反而能
够给你创造坚强的后盾,提高抗压性。
最后一根支注是“身体健康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前文我们已经提到过身体状态与精神压力的关系。此外,任何放
松和修养身体的活动,包括健康均衡的饮食,也属于这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每个人來说,这三根柱子的基础都是人生目标,请问大家还记
得那个关于80大寿的练习吗?
其实,所谓的人生目标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人生意义。对干某
些人来说,宗教信仰也属于这个范畴的一部分。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将來制订计划的时候特别注意工作与学习
以外的其他两个支柱,尽管在每个方面都预留足够的时间,这种平衡就
好比建房子,任何一根柱子出现了裂缝,整栋房子都有倒塌的危险。
可是,究竞应该怎么做才能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呢?
事业和生活难道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吗?
现在,我想请大家一起回想一下,你每个星期花在这三个方面的时
间各有多少,然后按照大致的比例划分一下这个饼图。

第三阶段05章图3- 7图3-21时间分配饼图

图3-21时间分配饼图
如果你确实发现自己的生活出现了失衡的现象,那你就要重新考虑
一下自己的人生角色了。其实,毎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同时扮演着无
数不同的角色。
在每一个角色中,我们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一个成年男人來
说。他的角色或许是丈夫、儿子、父亲、上司、同事、朋友、社团主
管、网球球友、工会成员、宠物的主人等。要想看清自己的角色,我们
不妨再次利用视觉卡片,列举出自己扮演的种种人生角色。

第三阶段05章图3- 8图3-22 “人生角色”视觉卡

图3-22 “人生角色”视觉卡片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中,有一些是无法选择的,比如为人父母的
角色,还有一些角色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既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又无法从中获得相应的幸福感。
比如,你愿意在社团里十年如一日地担任会议记录员的差事吗?
这种机械工作有何意义呢?
一旦发观自己的视觉卡片中出现类似的角色,就请大家毫不犹豫地
将它删掉,否则,它们会在我们毫不知情时扰乱我们的生活,使我们一
步步陷入失衡的泥沼。
最后,请你挑选出7个最重要的人生角色。在筛选的时候千万不要贪
心,因为一个人通常是不可能同时承担多干7个角色的责任的。
请大家一定耍留意保持三大方面的平衡,尽量确保毎个面都对应至
少两个角色。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时间和精力分配不均的问题,我们才
能实观长期的平衡,从三大方面入手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安排毎个星期的日程时,请大家为每个角色预留至少一个小时的
时间,用来处理B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长期保持生活的平衡。
说到这里,关于时间管理的话题就告一段落了。
接下來,我们重新回到学习流程的内容上来,看看究竞应该怎样才
能使刚学到的知识深刻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06系统复习法打造超级记忆
没有什么比辛辛苦苦学了半天却发现自己一无所获更让人沮丧的
了。
可是,大多数人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向狗熊掰苞米一样,学了新的就
把原来的抛到九霄云外了。
久而久之,不仅学习的动力大不如前,精神状态也会一落千丈,学
习新知识时无法集中注意力,谈不上什么学习乐趣了。
因此,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复习的重要性,要把
同样分量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的复习中,只有这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才
会有安全感,才能踏踏实实地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说到复习,不得不提记忆的三大类型:超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
期记忆。
前文我们已经了解了第一重信息过滤机制。
可是,究竟怎样才能突破第二重过滤机制,进一步深化短时记忆,
使知识能够长期留在大脑中呢?
在第一个步骤,电脉冲经过处理,变成了有物质基础的短时记忆。
但如果我们没有趁热打铁,在恰当的时候将其转化成长期记忆,这
些信息同样会慢慢淡出我们的记忆,让我们在学习的慢慢长路上空手而
归,因此记忆历久弥新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这些短时存在的RNA基质
蛋白,它是将信息永久储存在大脑中的化学基础。
大脑能否生成RNA基质蛋白,关键在于信息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否
足够深刻,读到这里,大家已经知道人脑最本能的原理是保全性命,我
们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本能地学习各种各样的生活技巧,识别隐藏在日
常生活中的各种危险。
举个例子,如果你小时候曾经被滚烫的铁锅烫伤了手指,那么这次
事故就会给你留下极深的印象,不管多大你都能够回忆起当初疼痛和恐
惧的感觉。这是不需要使劲儿回想也能够记住的信息。
没有哪个小孩会为了记住这个教训,傻乎乎地故意把手再次伸到热
锅里,我们之前讲过的肯尼迪遇刺和“9.11”恐怖袭击事件的例子,也是
同样的道理。
那么,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怎样才能加深印象呢?
秘诀在于科学运用自己的五大感官,可是,不管我们是哪个专业的
学生,现代知识体系都极端复杂,无法通过调动感官的方式处理所有信
息。
因此,科学的复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学会了复习,我们才能有效避免RNA基质蛋白随着时间的流逝
而分解,使知识转化成永久性蛋白,长期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
在开始学习具体的复习方法之前,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项关于记忆
模式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阐明学习流程与知识储存的关系。
根据记忆规律安排复习时间
研究证明,人脑对新知识的记忆会在短时休息之后呈现略微上升的
趋势。前文我提到过这种短时记忆的效应。
当我们离开书桌,暂时“淸空”大脑的时候,新知识会自动既有的知
识网络结合,融为一体,促进记忆。
也就是说,与其一味蛮干,倒不如让大脑在短暂的休息之后使记忆
力处于更高的水平,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巩固措施,记忆水平将会直线下降。在接收新
知识后的24个小时内,高达80%的信息都会无声无息地淡出我们的记
忆。
这个数字虽然是大致估算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信息流失量
确实大得惊人。具体到个人身上,这个数值每个人在具体的领域既有知
识的多少和是否在接收信息时印象深刻有关。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遗忘的现象与接下来的学习效果有关,
因为我们的大脑始终是以联想的方式运作的。
遗忘得越多,我们的知识网络就越稀疏,之后再进行记忆也就越困
难。
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就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让自己记得更多,学得更好、更快。其中的利害关系,回想一下之前讲
到的知识——学习时间曲线就一清二楚了。

复习的节奏
知道了大脑记忆的原理,下一步就是实际操作的问题了。
第三阶段06章图3- 1图3-23 24小时之内大脑接收到新信息后的记忆曲线

图3-23 24小时之内大脑接收到新信息后的记忆曲线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复习,才能避免这种大量遗忘的现象,留住手中
的“苞米”呢?
关键在于合理的复习节奏。我们每次学习新知识以后,都可以通过
短暂的休息使记忆水平达到最高点,我们必领依据这个规律来安排自己
的复习时间。
好让这条曲线始终保持在最高水平。
大量记忆的信息好比一座小土坡。
第一场雨过后,地面会留下一道稍浅的冲刷痕迹,如果不细心观
察、我们完全不会觉察到土坡的变化。
可是等到雨水再次冲刷的时候,积水就会流过同一路径,冲走更多
的泥沙。
长此以往,山坡上就会出现一条越来越明显的沟壑,每次被雨水冲
走的泥沙也会越来越多。
这就是不断重复的力量,因此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也让信息反复经过
同一条路径,才能有足够深刻的神经剌激,从而在大脑中留下明显
的“沟壑”。
那么,什么是记忆的路径呢?
这个概念说起来非常抽象,实际应用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把握好正确
的时机就可以了。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那样,记忆水平往往在休息结束
时处于最高点,因此我们要在这一刻开始第一轮复习。
研究表明,第一轮复习能够使记忆水平在最高点上保持大概一天时
间,因此,我们要在它还没开始下降之前及时完成第二轮复习。
具体来说,就是在第二天的同一时间复习前一天学习的内容。
完成了这个步骤以后,记忆水平可以在最高点保持一周左右的时
间,不用多说,聪明的读者就会知道一周以后该进行笫三轮复习了,依
此类推,最后一轮复习大概在接收新信息的一个月之后,到那时我们就
完成了短时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换。
最后,我们需要偶尔花上一点时间,稍微回顾一下,就能保证永久
记忆了。根据我的经验,这种温故而知新的节奏大致是6个月左右。

第三阶段06章图3- 2图3-24记忆水平与时间的关系

图3-24记忆水平与时间的关系

读到这里,大家或许会觉得这种复习方法太浪费时间了,其实不
然。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是已经制作视觉卡片了吗?
复习时,这些小东西就派上大用场了!
我们只需要对着相应的视觉卡片,稍微回顾一下知识的树状结构,
相关的信息就会一一浮现在脑海了。
如呆大家愿意多花一点时间的话,不妨在第一天晚上入睡之前复习
一次。
人的睡眠过程是十分奇妙的,.尽管我们的身体已经进入休息状态,
但潜意识仍然能够继续保存存我们睡觉前接收的信息,自动加以处理,
从而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大大提高了复习效
率。
一个人的睡眠往往以80分钟为单位,每个单位大致分成深层睡眠和
浅层睡眠这两个阶段。
浅层睡眠不仅仅是我们做梦的阶段,脑细胞在这种高度活跃的状态
下还能够自动处理我们白天接收的信息,将其分类并且整理出清晰的结
构。
这种潜意识下的大脑活动对于每个人的学习效果都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或许大家还能想起自己读书时的类似经历:我们在入睡前学习的内
容,往往记得更加牢固。
如果当时是为了准备考试,心理较为紧张的话,晚上做梦甚至会梦
到相关的内容。
基于这个原理,有些书籍建议大家在睡觉时连续播放与学习相关的
录音。
当然,我们的大脑在浅层睡眠的时候能够接收到外界的声音信息,
而且睡眠环境也会成为我们梦境的内容。但是这种“背景音乐”不仅会降
低我们的睡眠质量,还会干扰到大脑自身的工作节奏,使其无法正常处
理白天接收到的信息。
也就是说,即使你愿意为了学习而放弃睡眠质量。
这种做法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一个与睡眠相关的话题也十分有趣。
在培训班上,学员有时会问我,酒精究竟会不会对睡眠时大脑的信
息处理产生影响。
当然会!首先,如果你饮酒过量,第二天就会出现头疼,胃疼等一
系列的宿醉症状,让我们无法正常学习、工作。
此外,我们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过高时,大脑往往无法进入深层睡眠
状态,由此影响对当天信息的处理,说到这里,我再顺带提醒一下大
家,“补觉”这一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如果头一天没睡够,第二天睡得
再久也无济于事。
休息质量的关键是睡眠的深浅,而不是具体时间的长短。

复习的动力
其实谁都知道复习有多么重要,可是看着堆在书桌上的课本和复习
材料,我们往往经不住诱惑,宁可放弃复习的步骤。
带着能看多少是多少的心态,继续填鸭似的往脑子里塞入新知识。
如果只看一天的学习效果,我们或许觉察不出这种做法的弊端。
很多人甚至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新知识
上。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几天以后。自己脑子里究竟剩下多少知识
呢?
因此,我始终建议培训班上的学员,把至少1/4的学习时间预留出來
用于复习。
换个角度来说,你始终有75%的时间用来学习新知识,不是吗?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获得长期记忆。除此之外,视觉卡片能帮助
我们提高复习效率,进一步减少复习所需的时间。
从图3-25,我们可以看出的后两种学习方法的效果究竟有多大的差
別。

第三阶段06章图3- 3图3-25两种学习方法的记忆差别

图3-25两种学习方法的记忆差别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
尽管黑色线代表的“苦干派”在起步时具有领先优势,但由于知识遗
忘得太快、太多,不久以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很难再学进什么新知识
了。
如果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知识网络,就一定能够分析出其中
的原因。缺少整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新信息无法找到落脚点,大脑
接收起来自然就难上加难了。
与之相反,那些釆取了科学的复习节奏的人员虽然在最初的一段时
间里学得不算多,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他们的知识总量却始终是增加
的。脑子里有了越來越多的知识储备,理解与吸收任何新信息也越来越
得心应手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高效率的人呢?
首先,请大家分清自己的学习目的。
如果你已经离开了校园,只是出于职业需要或者个人兴趣來学习,
那么我们讲到的反复复习的做法就有的费心费力了。
尽管如此,你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日程安排,尽量抽出一些时间来适
当回顾一下刚学到的知识。
当然,只要大家在学习流程的第一阶段就顺应大脑的工作原理,充
分调动五大感官来加深印象,那复习需要的时间与次数也会相应减少。
简言之,复习的次数和大脑已经形成的印象就像天平的两端,最初
的印象越深,.后期的复习任务就越轻松;如果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没有
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那就只能靠后期的不断复习来弥补了。
如果你是学生,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不断学习新知识或是准备
一项大考,我建议你规规矩矩地按照上述复习节奏來安排学习进度,千
万不要贪图一时的效果而让知识总量在不知不觉中越來越少。
在没有复习动力的时候,回想一下我扪讲过的恶性循环,想想自己
辛辛苦苦学来的知识不仅很快就消失不见,还会进一步增加以后的学习
负担。
我相信,这种负面激励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企业安排在职员工培训的时候也应该兼顾复习节奏。
近年來,德国的各大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学习方法对员工进行在
职培训的重要性。
提出“思维导图”概念的“大脑专家”东尼•博赞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
假设一家公司在一期培训上投入了50万欧元,参与培训的员工却在
24小时之后遗忘了80%的内容,那么这家公司相当于在短短一天的时间
里就损失了40万欧元。
这当然只是一个夸张的比喻,因为即便企业员工最终记住的知识不
多,但他们对相关领域的理解多少会有所提高。如果我们撇开这一因素
不谈,亊实上那么纯粹的信息流失就是如此夸张。
做了这么多铺垫,我们现在终于可以集中看一下具体的操作步骤
了。
许多关于这个话题的书籍都建议读者详细记录学习过程与进度,然
后推算出复习的最佳时间段,可是这种做法很容易让我们失去对整体的
把握。
还有一种常见的做法,制作一个复习卡片夹,将其分成5层。每复习
一次某一部分内容,就把相应的资料转移到下一层,完成了5次复习以
后,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把那份资料彻底归档了。
这种做法的确比上一种做法有效一些,但总的來说,我不推荐这一
做法。
首先,我们在运用这种复习方法时很容易忘记自己毎次复习的具体
时间,这意味着同一层文件夹里很可能会同时放着一两天前甚至是一周
前复习过的资料。
正如我们讲过的那样,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复习,还要
把握住最佳的的复习时间。
如果我们不清楚自己上一次复习的时间,又怎能正确地判断自己的
知识水平处于哪阶段呢?
万一错过了合适的时机,我们就很可能等学到的知识已经遗忘得差
不多了才突然想起复习这码事儿来。
这时,不仅需要复习时间多了,我们很可能还需要重新学习一遍。
此外,这种复习方法多数需要使用小卡片,而不是我们已经十分熟
悉的A4大小的视觉卡片,实际效果就更加没保证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总结出来的复习方法吧。
“记忆文件夹”复习法
通过“记忆文件夹”这种方法,我们随时可以找到需要复习的信息,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有10个或12个隔层的文件夹,其中每两个隔层
对应一个工作日。
请大家按顺序给每个隔层贴好标签:“周一1”、“周一2”、“周二
1”、“周二2”,依此类推。如果你习惯在周六和周日休息,那就只需要
10个隔层。如果你在周末这两天的时间里仍然愿意学习的话,那就添加
两个隔层——“周末1”和“周末2”。
其次,我来讲解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请大家千万不要被大段的文
字吓怕,这种复习方法用文字描述起来比实际操作起来要复杂得多。
假设今天是星期一,你坐在书桌前,准备开始这一天的学习。
阅读了一定篇幅的专业书籍以后,你已经把此书的宏观结构和关键
词制作成一张视觉卡片了。
是时候休息一下了,给大脑留出一段时间来自行处理这些信息。
休息了5分钟之后,你重新坐下來,准备开始第二个时段的学习。
这时,请你根椐自己制作的视觉卡片上的内容,稍微回想一下刚刚
学到的内容,这是第一次复习。
当然,你也可以等到完成了几个学习时段以后,再一起复习学到的
全部内容。
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折,第二次复习的最佳时间是一天以后,因此在
完成了第一次复习以后,我们就要把该部分内容的视觉卡片及其他笔记
放到“记忆文件夹”的“周二1”这个隔层里。
依此类推,复习完周二制作的视觉卡片以后,就要把它们放进“周三
1”这个隔层里。如果你习惯只在周一到周五这5天学习,周末彻底休
息,那就把周五的笔记直接放进“周一1”这个隔层。
当然,这样一來我们会推迟笫二次复习,可是为了好好享受周末的
空闲时间,这点牺牲还是值得的。
如果对于某一个课題,你没有制作视觉卡片,只是在脑子里完成了
这一步骤。
那么请你在一张A4纸上记下这个课题的名称,然后用其他代表视觉
卡片,以同样的方法一一归档在“记忆文件夹”里。
此外,为了节省复习时间,请大家千万不要忘记在课本上用荧光笔
标记出关键词。使用这种做笔记的方法时。千万注意避免标记整句的内
容,因为线性信息会大大影响大脑的记忆。总而言之,不管是制作视觉
卡片还是直接在课本上标记重点,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信息始终是关键
词。
星期二,你又坐到书桌前在开始这一天的学习之前,请你先抽出“周
二1”这一隔层的资料,完成第二次复习。
如果你已经大致掌握了自己的生理规律,知道自己在一天中的哪个
时段学习效率最低,也可以利用这段学习效果比较低的时间来完成复习
的步骤。这样一来你就能保证自己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处于最佳状态
了。
笫三次复习应该是一周以后,也就是下个星期二。
现在,大家知道每个工作日的第二个隔层有什么用处了吧?
所有标记“1”的隔层都对应前一天的复习内容,另外6个标记着“2”的
隔层则对应着下一周的复习内容。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淸楚地将两类复习内容区分开来,随时把握自
己的复习进度。在完成了第二次复习之后,
请大家把相应的视觉卡片和笔记挪到“周二2”的隔层里。
一周以后,你就要在星期二拿出这些材料,完成笫三次复习。
而这一天的复习任务当然还包括“周二1”这一隔层的新内容。
针对你在第一个星期一学习的内容而言,最重要的前三次复习步骤
就完成了。在这段时间里,知识的遗忘往往最为明显,所以适时适量的
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记忆义件夹”,我们就能轻轻松松地安排这
一阶段的复习任务了,再也不必担心自己因粗心大意而错过了任何一次
复习的最佳时间。
至于你是否需要进行第四次复习,进一步巩因自己的学习成果,不
作任何硬性要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自行选择,笫四次复习
的时间在一个月以后。
我们大可以把整整一周的学习内容整合到一起,然后在大约4周的时
间以后來一次整体复习,这就需要一个有隔层的文件夹了。
在周二完成了第三次复习之后,请大家把所有资料从“周二2”挪出
来,放在第二个文件夹的第一个隔层里,原本放在“周三2”、“周四
2”和“周五2”里面的资料也是同样的做法。
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这一周学习的内容都整合到一起了。
如果你在周末也腾出了一些时间来学习的话,就请把“周未2”里的资
料也放到同一个隔层里面,至于接下來3周的资料,则用同样的方法收
集在第二个文件夹的第二、第三及第四个隔层里。
或许大家会问,那第5周的资料不就没地方放了吗?不要忘记,在第
五周的时侯,你已经完成了第二个文件夹的第一个隔层的笫四次复习
了,因此大家可以把这部分资料都拿出來,给笫五周的资料腾出空位。
如果大家认为自己需要第四次复习的话,就请在毎周的学习时间中
预留出一天来。此外,完成了第四次复习以后,从第二个文件夹的第一
个隔层里取出来的资料也千方不要随手乱扔。由于其中的视觉卡片涵盖
了4-5天的学习内容,所以其涉及的科目和课题会相当广泛。最好的办
法是给每个科目都设置一个长期归档的文件夹。
在每周复习日剩余的时间里,你可以将手中的资料逐一整理到相应
的文件夹中。大家还记得吗?
我们在开始学习以前就已经给毎个科目制作了一张宏观的视觉卡
片,
这时,它们就派上用场了!
你可以把这张视觉卡片当做该科目文件夹的第一级目录,以此为出
发点,不断拓展自己在该领域的知识网络。如果大家还不清楚这一步的
做法,就请回想一下我们之前提到的继承法的例子。
在那个例子中,我们首先根据国家司法考试的大纲制作了一张视觉
卡片:

第三阶段06章图3- 4图3-26“国家司法考试”视觉卡片

图3-26“国家司法考试”视觉卡片

你可以把这张视觉卡片放在某个文件夹的第一页,用做目录,有关
继承法的视觉卡片、可以放在第二页。
有了这样一个从粗到细、由浅入深的视觉卡片文件夹,你所学的内
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定位就一目了然了。与此同时,你也可以清楚地把握
自己在每一个学科中尚未完成的学习任务,检查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存在
哪些漏洞。从这个用度来看,这个文件夹是你的大脑对该领域的知识网
络的书面总结。
如果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每隔6个月再做一次复习,即第五次复
习。
这一遍复习的时唉,我们只需要用很短的时间来大致浏览一下现有
的全部资料即可,这个工作实际所需要的的时间远远没有大多数人想象
的那么可怕。
尤其当我们学会了利用视觉卡片以后,无须重读文章,只需要瞥一
眼视觉卡片的中心词以及整体结构即可迅速激活记忆,调出相应的信
息。

第三阶段06章图3- 5图3-27“继承法”视觉卡片

图3-27“继承法”视觉卡片

为了让大家更加明白地现解“记忆文件夹”的用法,我特意制作了这
张视觉卡片,供大家参考。
第三阶段06章图3- 6图3-28“格吕宁复习系统”视觉卡片

图3-28“格吕宁复习系统”视觉卡片

经过了这五次复习,大家大可放心,所有学过的知识已经储存在你
的长期记忆当中,想抹都抹不掉了。到了考试的关键时刻,你的大脑绝
对不会让你失望。
07五大感官的协同练习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前文曾经提到的训练感官的其他趣味练习。
在即将完成本书的练习之前,先介绍一下这些练习方法吧。
妙趣横生的姓名记忆法
第一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练习是记忆姓名的练习。
在许多关于记忆力的问卷调查中,有关记忆姓名的问题是最常见
的。
我相信很多读者都已经认命,觉得自己生来就是记不住名字的。
可是正如我在序言部分反复强调的那样,记忆力是没有优劣之分
的。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记忆差距,是因为有些人懂得科学地运用自
己的大脑,有些人则不懂得相关的记忆技巧。
通过研究,科学家抽象地总结了那些记忆高手处理名字信息的步
骤。
不过在开始具体的练习之前,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向大家解释一
下。
这个练习的目的并不是让大家毎认识一个人就逐一进行这些烦琐的
步骤,而是要通过这种具体的方式来训练五大感官。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跟着我练习一下,如果你认为自己并不需
要这方面的训练,自然也可以跳过。好的,现在就让我们正式开始吧!
要想准确记住一个人的姓名,必须将姓名这个抽象的文字信息与这
个人的长相联系在一起。
在进行这个关键步骤之前,我们首先要保自己“听对”了对方的姓
名。在对方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听,如果不确定其中的某
个字,我们应该大胆地请求对方重复一遍。
不要以为这种提问是不礼貌的,恰恰相反,确定对方的姓名,反而
会给对方留下你很细心的好印象,而且会让对方感觉到他对你来说是十
分重要的,此外,这种短时间的重复还会加深你对这条信息的印象。
当然,在此后对话的过程中,你也可以寻找合适的时机,有意识地
多重复几次对方的姓名,进一步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然后就是联想的问题了。在谈话的过程中,你要留意观察对方的特
征,如他的五官有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鼻子的形状、耳朵的大
小、嘴唇的厚薄等都可以作为引起联想的因素。
或许你还会发现对方的眉毛特别浓密,卷曲的头发很有特色,或者
有一撇修剪整齐的小胡子。
在观察的过程中,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漫画家,在大脑里记忆
这个人的姓名与长相的时候,把他最有特色的地方尽可能夸张地表现出
来。通过这种方式,你不仅可以加深对他的印象,还可以顺便训练自己
的观察能力。
练习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总结出每个人的特
征,能以此为出点记住毎个人的姓名和身份。
如果你遇到一个长得实在平淡无奇的人,或是你在刚开始练习的时
候无法快速找出对方的样貌特征,那么用其他信息来代替长相也是可取
的。
比如,你可能会发现那个人领带的图案非常别致,或是帽子上有个
特别的装饰。眼睛、耳环、项链等饰品都可以成为引发联想的因素。
当你下一次遇到同一个人的时候,他很有可能换了一条领带,头发
的颜色也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改变。
所以,我们只能这些外在特征作为联想的起点,而不是记忆唯一的
依据。找到了笫一个联想点以后,我们还要由此发散开去,发掘出更多
的特别之处,例如某个人说话的音调、肢体的语言,大致的年龄、整体
的气质等。
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就可以进行视觉化的转换了。不同语言和文化
中的姓名有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以德国人的姓名为例向大家解释一下这
种记忆法的原理。
有些德国人的名字本身就十分特别,能够自己让人产生十分具体的
联想,如果我们有幸结识一位姓Engel的小姐不用多说,她在我们脑海
里自然就是一位纯洁的天使了。
至于Bieber先生,我们可以把他的姓记成Biber,也就是是海狸。不
少常见的德国姓氏来源于职业,也是非常便于记忆的。
比如,Schneide是裁缝的意思,那我们就可以在脑海里想象这位
Schneider先生手里拿着长长的裁衣剪刀;Fischer本意是渔夫,在我们的
脑海里不妨就让那位Fischer女士举一根钓竿吧。
如果遇到没有任何特殊含义的姓氏,我们就只好单靠发音来联想
了。比如Bracke先生可以站在一个棚屋(Baracke)门前,Rohrdanz小姐
可以围着一根钢管(Rohr)跳舞(tanzen);至于Basarsky先生,就在
一个集市(Basar)上卖滑雪板(Skier)好了。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姓氏往往十分特別,而名字的重复率却比较
高。因此,我们在记忆名字的时候就可以与熟人或是名人联系起來。
假设你在一个私人聚会上认识了一个叫Boris的小伙子,你可以在想
象中塞给他一个网球拍,把他和网球明鲍里斯•贝克尔(BorisBecker)
联系在一起。
如果你小学时那个总戴着红帽子的同桌,或是某个老戴着鲜艳的蓝
色眼镜的朋友恰巧也叫Boris,那你不妨把这位新朋友与红帽子和蓝眼镜
联系在一起。
如果有人叫Michael,那他自然就是你想象中的方程式赛车手舒马赫
(Michael Schumacher)了,你可以想象他坐在一辆跑车里的样子。
要将姓氏和名字联系在一起记忆,我们需要更多的图像信息。比
如,一个全名叫做Sandra Meier的女生,你可以想象成她吃煮鸡蛋
(Eier)的时候从不加盐,而是加沙子(Sand)。
按照这种方法练习下去,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够很快地给每个新名
字安上一个有趣的画面了,如果你喜欢这种记忆姓名和锻炼感官的方
法,不妨多花一点时间给那些最常见的名字一一想象出对应的图像。
比如,Robert是一个机器人(Roboter),Monika手上总是抱着一把
手风琴(Ziehharmonika)……有了这样的准备,你以后只需要当场记忆
某个人的姓氏就可以了。而且随着你的想象力变得越来越丰當,这个步
骤会变的越来越简单。
在格吕宁学院的官网www.akademie-gruening.de/lernbuch 上,我特意
为大家准备了德国最常见的200个名字。如果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免费
下载这张列表,然后将自己联想的内容一一对应地填入表中。以后你只
需要把每个人的具体长相代入每个场景之中就可以了。
比如,Haver kamp女士有一头漂亮的卷发,你就可以想象她的头上
有许多燕麦杆(Hafer),她正忙着梳理(Kamm)。这种怪异的图像是
很容易让人记住的。只要我们在视觉想象的基础上融入听觉刺激,一边
想象梳理头上燕麦杆的Haverkamp女士。一边在心里默念Haverkamp这
个名字,我们的大脑很快就会把这两条信息联系在一起,并存储到长期
记亿之中。以后再见到这位女士时,你绝对不会尴尬地脱口而
出:“Haverkamp女士,您好啊!”在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刚认了一位叫
做Nkilas Thormann的大鼻子老先生,那就可以想象他是圣诞老人
(Nikolaus),正在足球场上充当守门的(Tormann)。
有了这些有趣的画面,估计你想忘掉这些名字都不可能了。
要知道,那些所谓的天生的记忆高手也需要这种联想的技巧。
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已经能够在潜意识里完成这些烦琐的联想步
骤了。由于这一切都已经成了他们本能的行为,所以他们在被问及相关
记忆技巧的问题时,很难给出详细的解释。
幸好有了那些科学的研究结果,我们才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从针
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提高自已对姓名的记忆能力。
与阅读一样,在这个貌似豪不起眼的领域也有许多令人赞叹的记忆
高手。
椐说美国有一些记忆力擂台赛之类的电视节目,一些参赛选手居然
只听一遍介绍就可以一字不差地记住台下500名观众的姓名。
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技巧,你也可以较轻松松地做到这点。
没有人生來就有过目不忘的好脑子,人与人之间记忆力的差距完全
在于是否运用了正确的记忆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我敢保证,绝大多数记忆高手原本也和大家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
记忆问题,而他们之所以开始学习与研究记忆方法,就是出于对自身记
忆力的不满。
我之所以要在这里向大家介绍这个练习,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锻
炼五大感官的有效方法,而不是让大家利用这种小把戏來哗众取宠。
虽然那些联想的内容相当幼稚可笑,但这个方法本身的效果却一点
不比那些死板的训练方法差。
有时间的话,大家不妨顺便找几个名字来练习编故事,你会发现,
尽管过了很长时间,你也能够回忆起自己当初的可笑想法。
有了这种技巧,你在任何社交场合都不用担心自己会忘记对方名字
这种尴尬的情景了,不会总是等到面对面时才意识到记住对方姓名的重
要性。
使你偶尔回想不起某个人的姓名,你也会知道原因可能在于自己当
初没有想象出具体的图像,现在马上补救,以后就不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了。
等到你明确地知道自己有这种能力,在社交场合你自然会变得更加
从容、更加自信。
共感技巧练就超级记忆
电视节目里的一些记忆奇才,他们会一种十分有趣的数字记忆表
演,可以背出整整一大摞扑克牌的顺序或是上千位数字。
这种把戏一在般人眼里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可是我们了解了这些表
演背后的记忆技巧,就会发现那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忆方法,根本不值得
大惊小怪。
可是,这种技巧往往只适用于彼此孤立的线性信息,并不能照搬到
学习上面。
当我们需要记住一张长长的购物清单时,只需要提前将每件商品分
別与一个具体的图像联系在一起就可以了。
当涉及某个具体的学科领域时,由于其中的知识点间存在严密的逻
辑关系,所以就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出现的先后顺序了。
但在浏览其他关于学习技巧的书籍时,我发现了作者混淆了这两种
信息类型,试图将这种记忆方法应用到学习当中,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在训练世界记忆锦标赛选手的过程中,我曾经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试
验,试图找出人类记忆的极限。
结果发现,我们在学习知识事的记忆始终建立在两个基本原则之
上:
其一是将新信息与既有的知识网络联系在一起,这种思维过程我们
称为“联想”;
其二是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五大感官,完成共感这一步骤。
由此可见,我们在训练记忆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锻炼五大感官的
协同效应,多管齐下,更有助于将学习能力推向潜意识下操作的层次。

数字图像记忆法
第一种十分简单的记忆技巧叫做“数字图像”在这个技巧中,我们将
把1-10这10个数字作为记忆新信息的主轴,由此产生联想。既然叫
做“图像”,那我们必须给每个数宇设计出一个固定的图像。我的设计是
从毎个数字本身的形状出发的。
第三阶段07章图3- 1图3-29 1-10记忆图像

图3-29 1-10记忆图像

数字“1”看上去就像一根小棍子,数字“2”像一只优雅的天鹅。
至于数字“3”只婪我们把它逆时针旋转90度,就会看到一只画法简单
的小鸟。
数字“4”会让我们联想起一艘肮行中的帆船,数字“5”则像一辆独轮
车,数字“6”像一个竖起来的哨子,数字“7”则像一面迎风展开的彩旗。
至于数字“8”,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雪人,数字“9”是一头大象
的脑袋上长着一个长长的鼻子,数字“10”则是小头爸爸带着他的大头儿
子。
这10幅图像只是无数种可能性中的一种而已。
当然你也可以把“1”想象成一根蜡烛或是一支铅笔,把“7”看做悬崖
峭壁。同样的道理,“8”既可以是过山车的轨迫,也可以是一个沙漏。
我希望大家可以给每个数字各找出一个最符合自己思维模式的图
像,然后反复想象,直到你一看到其中某个数字就能马上联想到相应的
画面为止。
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制作一套小卡片,在每张卡片的正面写上
一个数字,在背面画上对应的图案。
只要几分钟,我相信你就可以把这10组信息记得滚瓜烂熟了。
接下来,我们要利用这10个数字来记忆一些具体的知识了。
比如,我们需要准备明天的历史考试,其中一个考点是艾森豪威尔
及其以后的10位美国总统。

1,艾森豪威尔,1953年;
2,肯尼迪,1961年;
3,约翰逊,1963年;
4,尼克松,1969年;
5,福特,1974年;
6,卡特,1977年;
7,里根,1981年;
8,老布什,1989年;
9,克林顿,1993年;
10,小布什,2001年。

让我们从1953年上任的艾森豪威尔(Eisen hower)开始,将这10位总
统与数字图像联系在一起。
既然“Eisen”德语里是“铁”的意思,“hower”在德语里的读音又
与“Hauen”(开凿)相近,那么我们可以把数字“1”想象成一把铁锹,艾
森毫威尔正抡起铁锹,试图凿开一堵砖墙。
只要我们在想象这个场景时尽量调动五大感官,很快就能牢牢记住
这个知识点。
接下来是第二位总统肯尼迪(Kennedy)。数字“2”在我们预设的联
想中象征着天鹅。
而令肯尼迪在德田家喻户晓的事迹是1963年他访问柏林时的演说
间:“我是柏林人。”既然如此,我们就不需要刻意寻找与他相对应的联
想了,只需在脑海里想象出一幅肯尼迪骑在天鹅背上演讲的画面,就可
以记住这位总统上任的时间顺序了。
肖尼迪遇刺以后上任的美国总统是约翰逊(Johnson)。“Johnson”可
以根据读音拆分成“John”(约翰)和“Sohn”(儿子)。在众多名为“约
翰”的名人中,最著名的或许就是甲壳虫乐队的灵魂人物约翰•列依
(John Lennon)了。而数字“3”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一只鸟,那么,我们
不妨把“Johnson”想象成约翰•列侬和他的儿子正骑在一只巨大的鸟背上
在天空翱翔。
至于第四任美国总统是尼克松(Nixon),我们可以把他想象成一条
美人鱼(Badenixe),乘着一艘帆船(数字“4”),在大海上航行。接下
来的数字“5”与独轮车对应,那么我们可以想象福特(Ford)总体正蹬
着这样一辆滑稽的独轮车,而且车上居然镶着一个巨大的美国著名汽车
品牌福特(Ford)的标志。
卡特(Carter)这个名字凑巧与徳语中的“Kater”(公猫)一同的读
音十分相近,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卡特总统突然变成了一只猫,而且正鼓
着腮帮子,想要吹响一只哨子(数字“6”)。
里根(Reagan)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德语中
的“Regen”(雨),那么我们不妨吧他想象成一面美国国旗(数字“7”)
在狂风暴雨中被淋透了,黏在了旗杆上。最后的3位总统,老布什、克
林顿和小布什,我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联想,就能记住他
们上任的先后顺序吧。
如果考试的时候考到这10位总统上任的先后顺序,大家只需要按照
数字的大小顺序往后联想即可:数字“1”代表了一把铁锹,艾森豪威尔
正抡起一把铁揪想要凿开一堵墙,这样一来,第一任总统的名字马上就
浮现在你的脑海中了。又或者,我们只要想到铁,就已经可以联想起艾
森豪威尔这个名字了。
不过,我们练习的重点始终在于训练自己的感官,所以尽量多花一
点时间想象得具体一些是大有裨益的。
如何按照这种方法联想起其余9位总统,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请大家亲自尝试一下,是否可以在提到毎个数字的时候,都回想起
与之对应的美国总统来。
即使你对这个知识点早已十分熟悉,那也可以跟着我们的进度继续
训练下去,因为这个练习的目的原本就不是要大家记忆什么美国总统的
姓名,而是训练感官的协调能力。
其实,大家可以把第一个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都想象成自己衣柜的衣
服。如果我们每次把新衣服买回家以后,都胡乱往衣柜里一挂,那么下
次想要找出其中某一件。就十分困难了。
大家在处理信息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练习想
象成挂衣服之前进行整理的步骤:只要在最初记忆的时候把毎个总统按
照顺序挂在编好号的“衣架”上,下次找起來自然就轻松多了。
讲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问:10位总统当然简单,可是数字一
大,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吧?
怎样才能记住英国历史上的43位总统呢?
不要着急,记忆的内容越多,难度自然越大,但原理始终是一样
的。
轨迹记忆法
还有一种记忆方法大家或许都听说过,那就是Method Of
Loei。“Loci”在拉丁语中意为位置、方位,因此也有人将这种记忆方法
称为“轨迹记忆法”。
早在古罗马时期,西塞罗等雄辩家就曾经运用这种记忆力方法來准
备长达达数小时的演说词。
所谓“轨迹记忆法”,意思是将要记忆的内容与某个特定的轨迹联系
在一起,从而达到简化记忆的目的。
比如,你可以选择把每天上班的路线作为主线,然后挑选出其中最
重要的地点作为记忆的支点。
如果你需要脱稿演讲,那就总结其中的关键词,然后将其与上班路
上的地点联系在一起,站在台上演讲的时候,你可以一边回忆那条熟悉
的路线,一边顺藤摸瓜按照顺序回忆起演讲稿的内容。前文讲到的美国
总统的上任顺序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记忆。
除了某一条具体的路线以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场景
作为存放记忆的“抽屉”。
其中,最常见的是自己家的摆设,只预先给每一件家具都设想一个
出场顺序,我们就能以此为支点联想起演讲的主线。
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则与前面讲到的几种记忆法大同小异,我们预先
设定好的“抽屉”越多,能够据此记忆的信息就越丰富。
万一你的住宅面积太小,摆设太简单,那你可以在想象的王国里给
自己建起一座宏伟的城堡,把它作为记忆的支点。我们之前提到过那些
可以回忆起每张扑克牌的人,其实他们利用的就是这种方式,在看见毎
张纸牌的同时将其放进一个抽象的抽屉当中。等到主持人提问的时候,
他们只需按照事先熟悉的轨迹,逐一拉开抽屉,就能在脑海中清晰的看
见一张张纸牌。
本书的重点是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我介绍这种轨迹记忆法也主要
是为了进一步帮助大家激活自己的五大感官。
有了这种思维基础,我们仿佛时刻都带着一个隐形笔记本,可以随
时随地记下自己需要的关键记息。
根据我的经验,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轨迹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这个
轨迹的范围适中,也不需要过多的事前记忆。只要我们在镜子里从上到
下观察一下自己的身体,就可以很快地找到整个记忆的路径:
表3-2身体记忆路径

1 头发;
2 嘴巴;
3 脖子;
4 肩膀;
5 手肘;
6 手掌;
7 肚子;
8 屁股;
9 膝盖;
10 脚掌

这种利用身体部位来辅助记忆的方法非常适用于跑步锻炼的时候,
它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所有突如其来的灵感或想法。
比如,在晨运的时候,你突然想起今天必须联系某个同事落实财务
报表的具体事宜。还没等你回过神来、其他各种各样的琐事已经一股脑
冲进你的脑子里了:去后勒领这个月的办公用品、打电话去健身中心预
定网球场等。
可是,谁也不会在跑歩的时候随身带若纸和笔,这时,轨迹记忆法
这就派上用场了!你可以想象自己的头发变成了一串串的财务数字,嘴
巴里含了一大堆文具,脖子上戴了一条新项链,吊坠是一个网球拍的形
状,依次类推。
回到家以后,你可以从头到回想一遍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将
与之关联的种种想法写到自己的日程表上。
此外,这种方法还适用于短时记忆。
在组织培训班或者小组讨论的时候,组员往往会一下子提出许多问
题。
如果没有这种技巧,很多人就会手忙脚乱,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就把
其他问题忘到九霄云外了。
遇到这种情况,听到问题的同时快速总结出关键词,然后把每个关
键词按照顺序联系在这10个身体部位上。到了答疑阶段,你就可以不紧
不松,无一遗漏地回答大家的问题了。
其他的应用实例还和很多:接电话的时候,我们每听到一条有用的
信息,就将其与办公桌上的一件物品联系在一起,放下电话后以物品为
轨迹回忆一遍,就可以把相关的任务记在日程表上。
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训练五大感官的各种方
法深有体会了。
其实只要用心,我们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合适的练习方法。
在此,我真心希望大家可以坚持练习,不断将自己的能力向前推
进,最终达到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的层次。
到了那时,不需要任何记忆窍门,你都会始终处在记忆力超群的水
平之上,成为超级记忆的主人。
学习流程的第四阶段 把方法应用到你的学习、
工作与生活中
我们在本书的前三个阶段已经详细讲解了接收、处理以及记忆信息
的具体方法,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在自己的大脑中
建构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接下来,只剩下最后一个步骤了——调用信息。
在这个实际应用的阶段,大脑在之前取得的进步究竟有多大,就一
目了然了。
只要你跟着书里讲解的每一个步骤,按照科学的规律完成每一个练
习。
我相信今后的任何考试或工作任务都不会难倒你了!
因为你已经可以在任何一个关键时刻,轻轻松松地联想大脑中的信
息架构,精准地调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了。
那么,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如果你是为了准备考试才学习的话,你还需要掌握相应的答
题技巧,如果你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场演讲,那么抽出一点时间来
阅读一些关干修辞学的著作是不错的选择。
总而言之,大脑里储存的知识是可以运用到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各
个方面的。运用的关键是明确具体的场合和目的。
当然,任何—本书都不可能毫无遗漏地涵盖所有可能出现的应用场
合。
但是有了从本书学到的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我相信大家在以后应
用的时候一定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很短的时间里找到并且学会
自己需要的新知识。
最后,我祝愿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切顺利!

曾从亊法律行业。后来创立德国格吕宁学院号格吕宁出版社,投身
培训及出版行业,拥有作家和培训师双重身份。他在大学毕业前准备职
业资格考试期间,因无法像同学一样有充裕的时间复习备考而自己开发
出一套“逻辑K书法”,最终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高分。之后便开始专门
研究高效阅读与学习技巧。

<全书完>
Table of Contents
介绍
目录
图目录
序言 学习不再有压力
学习流程的四个阶段
一幅阅读旅程的完整地图
学习流程的笫一阶段 拓宽视野,快速阅读
01阅读一本新书前的准备工作
梳理逻辑脉络,明确宏观定位
花5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全书
02主动阅读,枳极思考
学习新知识前先激活既有的知识网络
积极提问,双向阅读
合理计划阅读进度
03现在就开始提高你的阅读速度
估算你现在的阅读速度
逐字阅读法的三大常见问题
低效阅读
无法集中注意力
视线下意识地游移
用手指或笔尖辅助阅读
逐步拓宽视线范围
一目十行的“3–2–1练习”
提高阅读速度的辅助练习
整行阅读练习
三级跳练习
第一阶段小结
学习流程的第二阶段 视觉阅读进阶训练
01完美笔记法——视觉卡片
逻辑脉络一目了然
发散性思维与线性文字间的转换
促进记忆,启发联想
激发左右脑的协同效应
凸显信息点间的主次关系
最节省时间的笔记法
随时添加新信息
02制作视觉卡片的三个步骤
把握整体行文结构
提取关键词
画出要点间的逻辑关系
03把阅读看做一种享受
测测你的学习能力如何
动力与压力
心流效应
压力反应
释放压力的技巧
运动减压法
放松减压法
兴趣减压法
04试着画出笫一张视觉卡片
05你的视觉卡片是否完整?
06全方位的视觉阅读训练计划
活用视觉卡片,养成视觉阅读的习惯
S曲线式快速浏览
立竿见影的训练计划
学习流程的第三阶段 五感并用,超级记忆
01理解是记忆的重要前提
02联想建立在知识网络的基础上
03五感并用阅读法
通过讲故事来调动五大惑官
眼球的运动有助于激活五大感官
你的主导感官渠道是什么?
测测看 你是什么学习类型的人?
注意力与五大感官密切相关
超级记忆力是如何练就的?
训练五大感官的瀑布练习
随时随地训练自己的感官
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故事
改掉一字一句默念的习惯
04合理安排学习节奏
信息过滤与短时记忆
有限的记忆力与劳逸结合的学习计划
05时间管理的最优法则
订立具体明确的目标
记时间日记,抓住“时间窃贼”
制订每日计划
列出重要的事务
分清事务的轻重缓急
合理分配时间
有效率地完成任务
检査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
过平衡的生活
06系统复习法打造超级记忆
根据记忆规律安排复习时间
复习的节奏
复习的动力
“记忆文件夹”复习法
07五大感官的协同练习
妙趣横生的姓名记忆法
共感技巧练就超级记忆
数字图像记忆法
轨迹记忆法
学习流程的第四阶段 把方法应用到你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