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Aktiviti Topik 2: 试阐述东方儿童文学发展与西方儿童发展不同之处。

在儿童文学开辟鸿蒙之前,无论欧洲,还是东方,成人出于“教化”目的为儿童提供
的读物就是“儿童文化”(这里的“儿童文化”是一种虚拟、一种假设。因为在“童
年”被发现之前,现实的“儿童文化”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的主体内容。然而,那些
弥漫着浓厚“训教”意味的宗教读物(如清教徒詹姆斯·简威写的给儿童看的宗教普及
读物《给孩子们的纪念品》)和道德、认知读物(如中国古代的《三字经》《百家姓》
《童蒙训》等童蒙读物)还根本不能算文学作品。这些成人硬塞给孩子们的所谓“儿童
读物”不但理念充斥、干巴枯燥,毫无趣味可言,而且还深含着基督教“原罪”“救
赎”的宗教意识,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观念。其折射出的完全是一种以成年为生
命旨归,而视儿童为“罪孽源头”“缩小了的成人”,从而漠视其独立存在的落后的
儿童观。当这种针对童年的人生哲学观念以“训教孩子”为童年文化的唯一价值取向
时,其客观上必然造成了童年阅读层面上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和束缚。

西方儿童文学发展开始在于文学形态的变迁上。从民间文学审美形态走向了儿
童文学审美形态的拓展。儿童文学从民间文学中承传的体裁包括童谣、童话、寓言变
成出其他的体裁,包括:儿童诗歌、儿童小说、儿童生活故事、儿童散文、儿童报告
文学、儿童科学文艺、儿童图画书、儿童戏剧等。接着是题材领域的拓展,最初的儿
童文学以“寓教于乐” ,“ 启发知识、含养德性”为基本目的。随着童文学创作和
研究的推进,许多原先被认为不适合儿童阅读却存在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的题材,陆
续进入儿童文学创作者的视野。例如“爱情”、“性”、战争、暴力、残障、单亲、
网络沉迷等,大大拓展了儿童文学的传统题材领域。最后,西方儿童文学发展也在艺
术手法和艺术风格有多样化的变化。例如,儿童小说在结构设计、叙事创新、语言表
达、形象塑造等方面的探索和进步。其次是幻想文学四射的艺术光芒如;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和相应的文学技巧的影响。

1919 年“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儿童文学虽然已经存在,但还很难说它是一个
相对独立的文学门类。“五四”之后,中国 1919—1949 年建国以前三十年的儿童文学,
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一些比较开明的人士,主张学习外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形
成一种改良主义思潮。梁启超被认为是中国儿童文学最早的倡导者,他既在儿童文学
理论方面有所建树,又大力创作,写了不少儿童诗歌。晚清诗人黄遵宪,和梁启超一
样,也是一位儿童诗歌的热情积极的倡导者,曾写了不少很不错的儿童诗歌,如《幼
稚园上学歌》等。

晚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儿童报刊,如《小孩月报》(1875)、《蒙学报》
(1897)、《寓言报》(1901)、《蒙学画报》(1908)、《蒙养学报》(1908)、《童子

世界》(1903,中国第一种儿童报纸)等。这些儿童报刊有相当部分内容是移植外国的
东西(翻译、改写),当然也有中国作者(包括儿童)自己写的作品。

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必须提到本世纪初创办的上海两家出版机构的贡献,这就
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文学巨匠茅盾对于儿童文学所作的卓著劳绩。他在此时期
所从事的儿童文学工作,主要是:搜集古代寓言,编写传记故事,翻译介绍科学幻想
作品,参加《童话》丛书的编写。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

的道路。发展儿童文学,是培育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重要一环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
早在 1950 年 4 月为《儿童时代》杂志题写的创刊词

中所指出的:“给儿童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培养他们成为祖
国建设的优秀人才。”中国建国初期,儿童文学读物的数量、品种都较少,远远不能
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要。

1954 年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对广大儿童文学作者写出更多的优
秀作品,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55 年 9 月 16 日党的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了的重要社论,指出了当时少年

儿童读物匮乏的严重性,要求所有的作家和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者更多地重视

少年儿童读物的创作、出版和发行。

1955 年 11 月,中国作家协会发出《关于发展少年儿童文学的指示》,号召作家和

社会有关部门重视儿童文学创作,尽快改变儿童读物奇缺的状况。

1956 年,中国党中央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方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也初步出现了比较繁

荣的局面。

50 年代中期,许多早在解放前就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继续热情地为孩子们

创作;一批新的儿童文学作者脱颖而出;不少主要从事成人文学创作的作家、诗
人,也满怀责任感,为祖国下一代努力奉献精神食粮。

王泉根教授于 2003 年 1 月在《娄底师专学报》发表的《儿童观的转变与 20 世


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提出了两项主要的观点:(一)儿童儿学的创作主体是
成年人,接受主体却是少年儿童,这就 构成了儿童文学与生俱来的矛盾与困惑:两代
人之间的文化代沟及其文学接受所造成的代际冲突;这也提出了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
的文化问题,即“儿童观”问题。(二)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 、
尊重儿童的历史。在儿童文学一切现象的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起着作用,这就是无
所不在的社会儿童观,也就是如何看待儿童、对待儿童的观念。从这个角度说,百年
中国儿童文学史,是中国人儿童观的演变史。

20 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
“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 30 年代“配合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
文学观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
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