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水質監控 - 氨

台大農機系研究生黃宇宏
台大農機系教授方煒

「養魚先養水」,養水是一種最基本的要求,若要養
殖成功,養水應是首要條件。水質監控之目的即在做好
養水的工作,以水中溶氧與氨氮的量測與控制為主。
氨(Ammonia)是水中有機廢物腐敗後所產生的一種
化學產物,如魚的排泄物、殘餌和死魚等,都會很自然
地經由水中的細菌分解成氨,所以在養殖池中產生氨幾
乎是難以避免的事。氨的毒性比亞硝酸鹽強幾十倍,是
水產養殖的頭號隱形殺手。氨在水中的化學平衡反應如
下:
NH3(氨)+H2O<==>NH4OH<==>NH4+(銨)+OH-

+
NH3/NH4 在水中的平衡,可由 pH 值來決定,水中 pH 越
高或鹼性越強,則水中所含有毒的氨的百分率也越高。
例如,在 pH=9 時,水中有 25%的氨是以有毒的 NH3 型式
存在;在 pH=7 時,NH3 型式只佔 1%。在酸性的水中,
有毒 NH3 的含量並不顯著。由此可知氨的毒性會因 pH 值
的升高而增加。水中氨(NH3)只要超過 0.01ppm 以上都屬
偏高現象,應設法謀求改善。

1. 治本的方法:建立硝化系統,讓硝化細菌將氨
氧化為亞硝酸與硝酸鹽。
2. 治標的方法:局部換水來稀釋氨的濃度,添加酸
液(如磷酸及硫酸)來降低 pH 值,減少養殖密度
與減少餵飼量等。
水質監控 -硝化作用
台大農機系研究生黃宇宏
台大農機系教授方煒

循環水養殖系統中氨氮含量是僅次於溶氧的限制因
子,溶氧不足需補充,氨氮含量過高則通常使用生物濾
床 (biological filter,簡稱 biofilter)來去除。生物
濾床中的硝化細菌移去水中氨氮的過程稱為硝化作用
(nitrification)。硝化作用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在其將
有毒的氨轉化為無毒的硝酸鹽,後者在脫硝
(denitrification)反應中可再被轉化為氮氣(N2)逸
出水面。

在有空氣存在時,銨可被亞硝酸菌屬細菌吸收利用。
它們將其氫原子氧化成水,用氧取代之,所以銨變成水
及溶於水中的「亞硝酸」
,其反應式如下:

+
2 NH 4 +3O 2   → 2NO 2 +4H ++2H 2 O+能量
Nitrosomonas -

硝酸菌屬細菌一般被稱為「亞硝酸之氧化者」
,因其所
維生的主要食物來源是亞硝酸,亞硝酸和氧化合所生成
的化學能足以使其生存,而且生成硝酸為氮循環的終產
物,其反應式如下:

2 NO 2 +O 2  → 2NO 3 +能量


- Nitrobacter -

銨被硝化細菌氧化成亞硝酸,隨後又被氧化成硝酸的
反應被化學家稱為「硝化作用」。這個反應係由兩種不
同的細菌所進行的,須密切配合,才不致使反應的中間
-
物 NO2 滯留累積於水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