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14 年 10 月 安康学院学报 Oct. 2014

第 26 卷 第 5 期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Vol. 26 No. 5

论汉乐府叙事精致化的代表——
—《孔雀东南飞》
李真真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摘 要: 《孔雀东南飞》 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除了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之外,其
较高的叙事成就也是值得关注的。将 《孔雀东南飞》 与其他汉乐府叙事诗在叙事学的视域下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
其开始利用叙事场景、人物矛盾与情节结构的巧妙设置,来讲述一个情节上严丝合缝、环环紧扣,情感上又跌宕起
伏的动人故事,较其他汉乐府叙事诗更于细微处体现了叙事手法上的成熟,从而证明 《孔雀东南飞》 代表了汉乐府
叙事诗精致化的倾向。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叙事特点;精致化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0092 (2014) 05 - 0059 - 06

叙事诗自先秦萌芽,到汉代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三维论》 中指出:“场景的流动构成了故事情节。


”[3]
时期,优秀的民间乐府叙事诗更是层出不穷,在后 由此可见,叙事场景不仅关系到故事情节的完整
世广为流传。班固 《汉书·艺文志》 曰:“自孝武 性,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故事氛围的渲染具有
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 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汉乐府叙事诗中,叙事场景已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 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孔雀东南飞》 更是在叙
云。” 班固认为乐府诗是“缘事而发”,换言之便
[1]
事场景的设置上不惜使用大量笔墨,这主要体现在
是“讲故事”,好的故事需要人物、情节、场景等 叙事场景的切换与铺排上。
在设置上的精心配合,同时也依赖精妙的叙事手 (一) 叙事场景的切换
段。纵观汉代出现的乐府叙事诗,如 《陌上桑》 《孔雀东南飞》 已经开始注重交代明确的叙事
《东门行》 《妇病行》 《孤儿行》 《十五从军征》 地点,使读者更容易辨析出叙事场景在随着故事情
《上山采蘼芜》 等等,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前代 节发展不断切换。
叙事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无论是短篇还 诗中明确交代的叙事地点有九个:一是“堂”:
是长制,都具有了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更加 “府吏得闻之,堂启上阿母”[4]780“上堂谢阿母,母
追求情节的生动性和叙事的感染力。值得关注的 听去不止” [4]781“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4]782,
是,产生于汉末的 《孔雀东南飞》 比起同时期的其 我们发现,诗中与仲卿母亲有关的叙事片段皆发生
他作品,无论是在叙事场景的设置上,还是在叙事 于“堂”中,呈现出“固定人物 - 固定的地点”的
结构的安排上,都要技高一筹,显示出汉乐府叙事 特殊现象,“堂”是指房屋的正厅,仲卿的母亲是
诗在完善故事情节的同时对叙事手段的一种精致化 典型的封建家长形象,只在家中的正厅见自己的儿
追求, 《孔雀东南飞》 因此也成为了汉乐府叙事精 子与儿媳,进而为此形象平添威严之感,这也印证
致化的代表。 了前面童庆炳“叙事场景显现艺术形象”的论述;
一、叙事场景精心设置 二是“户”与“空房”:“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
童庆炳提出:“故事的进展要把人物的行动放 户”[4]780“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 [4]782,这里的
在具体的环境中以构成场景,这样才能显现为生动 “户”与“空房”皆指仲卿与兰芝的房间,仲卿两
具体的艺术形象。” 黄霖也在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
[2]
次与母亲理论接连受挫,无奈之下都是回到了自己

收稿日期:2014-06-05
作者简介:李真真,女,山东青岛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59
的房间黯然神伤,只不过第一次兰芝也在房里,第 而增强了叙事的感染力,也使复杂的故事情节变得
二次却已是“空房”,相同的地点用“户”与“空 有条理。
房”两个不同的名称,冥冥之中体现出“物是人 其他汉乐府叙事诗中也有明确的地点表述,如
非”的忧伤,由此也可以看出 《孔雀东南飞》 在叙 《陌上桑》:“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4]334,明
事地点细节上的斟酌;三是“大道口”:“府吏马 确交代罗敷到城的南面采桑,在那里她的美貌使众
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
[4]781
人为之倾倒,她还因此遭到使君的调戏。又如 《东
这是仲卿送兰芝回家时的场景,仲卿骑着马走在前 门行》:“来入门,怅欲悲”[4]432,故事的主人公回
面,兰芝坐在车里跟在后面,如当年迎娶的情景, 到家中,看到家徒四壁,妻子与孩子吃不饱穿不
只不过这次两个人在大道口彼此之间立下誓言,便 暖,不由的心生悲愤,毅然拔剑出东门要去做非法
分道扬镳了;四是“家堂”:“入门上家堂,进退 的事情,受到了妻子的阻拦,开头以“来入门”直
无颜仪” ,描写的是兰芝回到家,在自家的正
[4]781
截了当地交代了故事发生在家中。 《陇西行》 的叙事
厅见到了母亲,感到无颜面对,随即便遭到了母亲 地点也是在家中:“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4]426,
的训斥;五是“窗下”:“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 女主人将客人请到自家的北堂之中,为其酌酒,陪
下” ,“窗”是指兰芝房间的窗户,兰芝在窗
[4]782
其聊天。这些汉乐府叙事诗多属于短篇,故事情节
下为自己缝制嫁衣,抬头望向窗外,看到的是“晻 单一,往往只是讲述特定地点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晻日欲暝” ,日光惨淡,使得眼中的世界一片
[4]782
即便如此,明确的地点表述依然为读者架构起想象
昏暗,愁苦的心情溢于言表;六是“青庐”:“其 的空间,只不过叙事地点通常只有一个,我们无法
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这里的“青庐”指
[4]782
从中领略场景切换带来的情节转折。 《十五从军
的是青布搭成的帐篷,即兰芝即将举行婚礼的地 征》 初见叙事场景切换的端倪,其叙事地点有两
方,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点;七是“清池”: 个,一是“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4]301,老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4]782,用一句话交代了 兵回到了久别几十年的故土,在回家的路上问乡亲
兰芝殉情的地点;八是“庭树下”
:“徘徊庭树下, 自己家里还有什么人,顺着乡亲的手指望去,看到
自挂东南枝” [4]782,这里也是交代了仲卿殉情的地 了松柏成林、高坟累累,全然不是当年的景象;二
点,仲卿在自家庭院的树下徘徊,或许有些许的犹 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
豫,但最后还是选择了追随兰芝而去;九是“华 生旅葵” [4]301,显然老兵已经回到了老家的院子,
山”:“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4]782,交代了仲 看到了院中的情景。 《十五从军征》 的篇幅也不
卿与兰芝合葬之墓的所在地,是在华山的旁边,这 长,却通过两个叙事场景的巧妙转换将老兵从回归
里的“华山”指的是庐江郡小山名。 故里的喜悦到发现已是孤身一人的落寞与悲哀表达
诗中有些叙事片段并没有明确标出地点,但依 的淋漓尽致。发展到 《孔雀东南飞》,这种叙事场
然可以从字里行间了解到,如“还家十馀日,县令 景的转换显然已经运用的相当娴熟。
遣媒来” ,兰芝回到家十几天后,县令便令媒
[4]781
(二) 叙事场景的铺排
人来说媒,媒人说媒自然是到兰芝家中,同样的 朱光潜曾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 [4]781
也是发生在兰芝家 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
中;又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 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5]想要自成一种境界,不
望,知是故人来” [4]782,前文中兰芝在自己的房间 仅需要明确的叙事场景,还需要叙事场景的铺排。
里缝制嫁衣,听到熟悉的马蹄声知道是仲卿来了, 《孔雀东南飞》 在场景的铺排上颇下一番功夫。
便出门相迎,很容易便可推断出接下来的情节是发 1. 借详细描写来表现具体的人物或事物。诗中
生在兰芝家门口。 有一段对兰芝晨起梳妆打扮的详细描述:
《孔雀东南飞》 整个故事叙述下来,一共出现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
了十一个不同的地点,每一个独立的情节都有着 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
“专属地点”。由此可见, 《孔雀东南飞》 已经利用 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
场景的切换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且尝试将特 步,精妙世无双[4]781。
定的人物置于特定的场景之中,帮助其形象的塑 这是兰芝回娘家的当天起床后梳妆打扮的场
造,使读者可以通过想象构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从 景,也是诗中唯一一处对女主人公外貌的详细描
60
写,从身上穿的裙子到脚下穿的鞋子再到发饰和耳 静的叙事添加了深厚的情感,使整首诗变得丰满起
饰,无一不做了精心的修饰。被遣送回娘家本是令 来。 《孔雀东南飞》 对叙事场景铺排的用心由此可
人感到耻辱的事情,但兰芝依然要把自己打扮得光 见一斑。
鲜亮丽,显得从容不迫,可见作者在描写兰芝美丽 其他汉乐府叙事诗由于篇幅的限制对景物与人
的外表之余,也想借这段描述来体现兰芝性格中坚 物的详细描述并不多见。 《陌上桑》 中有一段对罗
毅、自尊自爱的一面。 敷的描写:
此外,诗中对太守迎亲的场面也作了详细描写: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 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
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
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4]334。
百,郁郁登郡门[4]782。 这段诗文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对罗敷的美貌展开
青雀、白鹄皆为船名,是贵族的用船,船的四 了描写,先是描写了罗敷佩戴的头饰耳饰以及衣着
角挂着旗帜,马上挂着名贵的饰物,极言太守迎亲 打扮,是那么的妩媚动人,接着又描写了路人看到
排场的奢华,太守家送给刘家的聘礼也是十分奢侈 罗敷时的反应,少年摘下帽子炫耀自己,耕者与锄
的,有“赍钱三百万”还有“杂彩三百匹,交广市 者忘记了劳动,大家皆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这种
鲑珍”,这对普通人家来说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 通过路人的反应来衬托罗敷美貌的方法极为巧妙,
但是兰芝却不为所动,依然对仲卿念念不忘,最终 在其他汉乐府叙事诗中没有找到类似的方法。
也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毅然殉情,这段描写起到 《十五从军征》 出现了两处环境描写,一处是
了一个反衬的作用,实际上是赞颂兰芝的有情有义 老兵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的场景:“松柏冢累累。
”[4]301
和不为荣华富贵所动心的高尚情操。 顺着路人的手指望去,只见葱郁的松柏之间是累累
2. 借用意象来渲染气氛。 《孔雀东南飞》 中不 的高坟,家中还剩什么人已经不言而喻,仅仅五个
乏景物的描写,且这些景物已然升华为意象,有着 字,却有着道不尽的凄凉;另一处是老兵走进自家
深刻的内涵,不单单是用来描绘环境,还用来塑造 院子时看到的场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意境、渲染氛围。如开头处,在讲故事之前,先用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4]301 显然家里的院子已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孔雀”这个 经荒芜,杂草丛生,作者选取了野兔、野狗、鸡、
意象象征着别离的夫妻,一个向东飞一个向南飞, 旅谷和旅葵这些景物进行描述,动景与静景相结
但是彼此心里还挂念着对方,以至于每飞五里就在 合,真实地反映出家中家破人亡、破败荒芜的景
原地久久徘徊,遥遥相望,不忍离去,是那么依依 象。诗中的画面随着老兵的眼睛由远及近,由朦胧
不舍,暗示了男女主人公的悲剧结局,从而渲染了 到清晰,无不充盈着老兵内心的孤独悲怆。但这些
一种悲凉的气氛,故事便是在这样一种基调中拉开 景象并没有转化为意象去表达更深一层的含义,这
序幕。又如结尾处对仲卿、兰芝合葬之墓的描写: 一点是不及 《孔雀东南飞》 的。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 二、人物矛盾错综复杂
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 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离不开矛盾,“矛盾的设
夜达五更。”[4]782-783“松柏”“梧桐”象征坚强不屈 置是为了叙事的展开,它正是叙事推进的动力。”[7]
的生命,且“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言外之 在汉乐府叙事诗中,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矛盾
意是仲卿、兰芝夫妇的情意通过这两棵树来相互传 冲突,其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占据主要位置。如
达;“鸳鸯”象征恩爱的夫妻,日日相向鸣叫,向 《孤儿行》 一诗中,通篇用孤儿的语言讲述了自己
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怜与思念之情。这段描述其实渲 受到兄嫂的虐待:
染的是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暗示男女主人公在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
另一个世界的圆满结局,是对现实中悲剧结局的一 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
种补偿。杨义曾将意象称为“点睛艺术” ,认
[6]317
尘土。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
为意象在叙事过程中是“极为精彩、极有关键价值 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的笔墨” ,意象也确实为 《孔雀东南飞》 这个
[6]317
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
曲折复杂的故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理性冷 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
61
襦,夏无单衣[4]445。 及最后悲剧性的收场都是由这场婆媳矛盾牵扯出
在兄嫂的压迫下,孤儿不仅要远离家乡当奴 来的。
仆,回到家后还要没日没夜的干活,过着缺衣少食 (二) 母子矛盾
的日子,苦不堪言却无处倾诉,甚至都想给黄泉之 “兰芝遣归”自然引发了焦仲卿与母亲之间的
下的父母写信,告知他们:“兄嫂难与久居!” [4]445
矛盾,仲卿为了挽留兰芝向母亲求情:“共事二三
整首诗通篇充斥着孤儿与兄嫂之间的矛盾冲突,并 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今
且孤儿将读者作为倾诉的对象,让读者更加直观地 ”[4]782 没想到却因此激怒母
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感受到这种矛盾的尖锐与不可调和。又如 《陌上 亲:“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
桑》 中,在描写完罗敷的美貌之后,又记述了罗敷 ”[4]782 焦仲卿是庐江府的小吏,深受纲常
不相从许!
与使君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使君觊觎罗敷的美 伦理的影响,百事孝为先,自然不敢违抗母命,
貌,上前调戏:“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4]334
便:“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4]782 劝兰芝先回
被罗敷义正言辞地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 家,当作缓兵之计。后来夫妻二人自知相聚无望,
妇,罗敷自有夫。”[4]334 随后罗敷便将自己的夫君夸 便约定:“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4]782 随后仲
赞了一番:“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 卿回到家与母亲决别:“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
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 ”[4]782 母亲非但没有
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4]334 因此心软,反而劝仲卿:“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罗敷丝毫没有给使君留颜 薄?”[4]782 母子之间的矛盾也再次爆发,但这两次矛
面,狠狠将其奚落一番。由于使君是官,罗敷是 盾冲突都没能改变兰芝的最终命运,只能算是整个
民,罗敷与使君之间的矛盾同样也是“被压迫者与 悲剧的插曲,是仲卿的无力抗争。
压迫者的冲突。” 《艳歌行》 中一共体现了两个矛
[8]
(三) 母女矛盾
盾,好心的女主人为游子缝补衣服,她的丈夫从外 兰芝与母亲之间的矛盾也是这场婆媳矛盾的衍
面回来碰巧看到了这一幕:“夫婿从门来,斜倚西 生品。兰芝回到家中,感到无颜面对母亲,母亲也
北眄。”[4]454 一个“斜”一个“眄”形象地表现出丈 为女儿的遣归感到颜面无存:“不图子自归!十三
夫的疑虑重重,妻子急忙辩解:“语卿且勿眄,水 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
清石自见。” [4]454
以示自己与游子之间的清白,试图 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
化解这场矛盾。短短几行诗句,包含了丈夫与游子 归?”[4]781 面对母亲的谴责,兰芝虽觉得愧对母亲,
以及丈夫与妻子之间的两个矛盾,并且矛盾是通过 但也十分委屈:“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4]781
丈夫的动作而不是话语来体现,真可谓别出心裁。 连母亲也无法理解自己的苦衷,这进一步将兰芝推
《孔雀东南飞》 进一步将矛盾复杂化,采用了 到十分无助的境地。兰芝答应再嫁之后,母亲催促
多重的人物矛盾,并且矛盾与矛盾之间环环相扣。 兰芝做嫁衣,这更让兰芝痛苦无比:“阿女默无
(一) 婆媳矛盾 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4]782 兰芝是如此的
首先,故事的“导火索”是兰芝与婆婆之间的 绝望,却又不敢违抗母命。兰芝与母亲的矛盾加深
矛盾冲突。一开始,兰芝便委屈地自叙:“三日断 了这个故事的悲剧色调。
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 (四) 兄妹矛盾
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4]780
兰芝认为婆婆以织布 兰芝与兄长之间的矛盾对这场悲剧起到一个推
太慢为理由处处刁难她,她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 波助澜的作用。县令遣媒人到兰芝家中提亲,兰芝
觉得留在这里已没什么意义,无奈之下自请回家。 拒绝,太守又遣媒人来提亲,兰芝又试图拒绝,正
而婆婆是这样解释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 如兰芝所料,她的兄长进行了干涉:“作计何不
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4]780
她认为是兰芝 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
不讲礼节,并不是自己故意刁难,婆媳之间的矛盾 ”[4]782 兰芝只得
荣汝身。不嫁义即体,其住亦何云?
就这样爆发了。兰芝回家当天上堂辞别,婆媳之间 妥协:“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的矛盾再次爆发:“上堂谢阿母,母听去不止。” [4]781
”[4]782 一向坚强的兰芝因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兰芝彻底失去了被婆婆挽留的希望,婆媳之间的矛 为寄人篱下的苦衷不得不暂且违背了与夫君的约
盾愈发不可调和。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以 定,她与兄长的这场矛盾使得故事情节急剧扭转,
62
直接触发了仲卿、兰芝夫妻二人的矛盾,将他们逼 注意,使君便对罗敷进行调戏,罗敷机智地驳回,
上了绝路。 反而将使君巧妙羞辱一番,前文的铺垫使这段有趣
(五) 夫妻矛盾 的插曲发生的合情合理,体现出结构严谨,也可以
仲卿、兰芝夫妻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在仲卿 视为前后呼应手法的端倪
听闻兰芝答应改嫁这个消息之后爆发的。仲卿告假 前后呼应的手法在 《孔雀东南飞》 中得到了更
找到兰芝“兴师问罪”:“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 加广泛的应用,纵观 《孔雀东南飞》 全文,此种手
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 法运用了三次之多,令人惊叹。
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4]782
前文中深情款款的仲卿 第一次,兰芝与仲卿在大道口话别,兰芝立下
此刻变得尖酸刻薄,还拿出他们分别时的誓言奚落 誓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
兰芝,使兰芝心碎,也坚定了她殉情的决心:“何 磐石无转移。”[4]781 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夫君的情意是
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 永远不会改变的,这也为后文中兰芝为了信守诺言
见,勿违今日言!” [4]782
可以说,夫妻二人由误会引 而选择殉情埋下了伏笔。后来仲卿听说兰芝答应改
发的矛盾是这场悲剧的催化剂,整个故事也在经历 嫁,误会兰芝变心,还拿出兰芝当初的誓言进行奚
了重重矛盾冲突之后走向落幕。 落,让兰芝更加悲痛欲绝,仿佛跌落至无助的低
“全诗以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为线索,叙 谷,仲卿的“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4]782 使得
述故事,安排情节。”[7]也使故事情节千回百转、跌 兰芝也以死做出回应,表明自己从一而终:“何意
宕起伏。 《孔雀东南飞》 借婆媳矛盾、母子矛盾、 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
兄妹矛盾和夫妻矛盾打造出一个高潮迭起最后又凄 勿违今日言!” [4]782 因而在一个黄昏,兰芝投湖自
美落幕的爱情故事,体现出在情节塑造上的细致。 尽。这悲剧的落幕为两人的深情、后来的误会做出
三、情节结构前后呼应 了呼应,正所谓“若没有两情依依,若没有誓天下
前后呼应,即前文埋下伏笔,后文与之呼应, 不相负的约定,何来殉情明志之有?
”[9]45
杨义在 《中国叙事学》 中对这种手法进行了举例: 第二次,同样是在兰芝与仲卿在大道口分别,
“金圣叹评 《水浒传》 有所谓‘草蛇灰线法’;毛宗 兰芝表达了对今后自己命运的担忧:“我有亲父
岗评 《三国演义》 有所谓‘隔年下种,先时伏着’; 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4]781
张竹坡评点 《金瓶梅》 有‘血脉贯通,藏针伏线, 兰芝料到兄长性情暴戾,自己回到家又等于寄人篱
千里相牵’的好评。” [6]68
这显然是中国白话小说经 下,必会受到兄长的重重刁难。果不其然,当兰芝
常采用的叙事手法。在汉乐府叙事诗中,这样的手 准备再次拒绝媒人的提亲时,她的兄长强迫她允
法在一些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 《妇病行》 中,病 婚:“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
重的妇人将丈夫唤到床边对其进行嘱托:“属累君 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即体,其住亦何
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 云?”[4]782 兰芝不得不听从兄长答应了这门婚事,这
摇,思复念之!”[4]444 妇人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将 也是呼应了前文兰芝对自己归家后命运的担忧。
孩子托付给丈夫,希望丈夫不要让孩子忍受寒冷与 第三次,从 《孔雀东南飞》 的全文来看,焦仲
饥饿,但是“行当折摇”体现出妇人心里自知孩子 卿这一人物懦弱的性格也为最终夫妻二人双双殉情
不久也是会夭折的,说明家境窘迫,孩子不忍饥挨 这一悲剧性结局埋下了伏笔。当初兰芝遭到婆婆的
饿是不可能的,这为下文中妇人死后孩子的困境埋 无故嫌弃被遣送回家,仲卿为兰芝求情,被母亲怒
下了伏笔:“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 斥,他并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府吏默无声,再拜
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 还入户” [4]780,哭着对妻子表达自己的无能为力:
止。”[4]444 看到孩子这般凄惨景象,丈夫发出感叹: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
“行复尔耳!”[4]444 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也要像他的 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4]780 寄希望于等
妈妈一样啊!这声感叹正是对前文的一种呼应。又 风波平息之后再将妻子接回,实则是对妻子与母亲
如 《陌上桑》 中,前文从正面和侧面对罗敷美貌的 之间矛盾的逃避。当得知兰芝准备再嫁,仲卿愤怒
进行细致烘托,为后文罗敷遭到使君调戏埋下了伏 无比,但他宁愿去责斥兰芝,也没有勇气违抗母
笔。“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 命,面对母亲的规劝,依然是“府吏再拜还,长叹
‘问是谁家姝。’” [4]334
罗敷的美貌自然引起了使君的 空房中,作计乃尔立。”[4]782 仲卿懦弱的性格一览无
63
余,他对抗争的放弃将兰芝置于重重困境,也预示 丝合缝、环环紧扣,情感上又跌宕起伏的动人故
了夫妻二人的命运不会再有挽回的余地,注定要以 事,于细微处体现了其叙事手法上的成熟,不仅代
悲剧收场。 表了汉乐府叙事诗精致化的追求,也为魏晋南北朝
情节上的前后呼应给整首诗造就了“断中有 乃至唐朝乐府诗提供了借鉴,为乐府诗在中国古代
续,续而不乱,细针密缕,血脉流贯的审美效应。
” [6]68
诗歌史上较长一段时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使这样一首长篇佳作纵然矛盾丛生、情节波折,也 参考文献:
依然紧紧围绕着兰芝与仲卿之间的爱情悲剧、兰芝 [ 1 ] 班固.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1756.
与公姥、母亲、丈夫、兄长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样两 [ 2 ] 童 庆 炳 . 文 学 理 论 教 程 [M]. 北 京 :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
条主线铺叙开来,不仅逻辑合情合理,在情感上也 2004:248.

是一脉相承的。且“就汉魏以迄唐朝的叙事诗而 [ 3 ] 黄霖,李桂奎,韩晓,等.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M].

言, 《孔雀东南飞》 对伏笔呼应笔法之使用的成熟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258.


[ 4 ] 郭茂倩. 乐府诗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程度,几乎没有作品能出其右,一直要到清朝袁枚
[ 5 ] 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40.
的 《虎口行》,才能与之遥相呼应。” [9]45 体现出
[ 6 ] 杨义. 杨义文存:第 1 卷 (中国叙事学) [M]. 北京:人
《孔雀东南飞》 在叙事手法上精致化的追求。
民出版社,1997.
沈德潜曾说:“长篇诗若平平叙去,恐无色
[ 7 ] 李晓玲. 汉乐府诗叙事艺术研究[D]. 徐州:江苏师范大
泽,中间须点染华缛,五色陆离,使读者心目俱
学,2012.
炫。” [10] 《孔雀东南飞》 这一首长篇爱情叙事诗, [ 8 ] 李伯敬,朱洪敏. 汉乐府民歌的戏剧审美创造[J]. 江苏社
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却可以写得曲折凄美、淋淋 会科学,1993 (3):109.
漓漓、反反覆覆,这与其在叙事细节上的精心塑造 [ 9 ] 林宗正. 《孔雀东南飞》 的系列结构与中国叙事诗的书写
是分不开的。 《孔雀东南飞》 通过叙事场景、人物 传统[J]. 中国文学研究 (辑刊),2012 (1) .
矛盾与情节结构的巧妙设置,讲述了一个情节上严 [10] 沈德潜. 古诗源[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43.

The Representative of Refinement in HanYuefu Narrative-Poetry—Peacock Flying Southeast


LI Zhenzhen
(School of Literature,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1,Shaanxi,China)
Abstract:“Peacock Flying Southeast”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Yuefu of the Han Dynasty,besides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
ue in the aspect of ideological content, the higher the narrative achievement is also worthy of attention. comparing“ Peacock Flying
Southeast”with other Yuefu of the Han Dynasty ballad under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we will find it began using the narrative scenes,
characters and plot structure of clever set,to fit on a plot,manufacturing. Through,emotional ups and downs of the moving story again,
more reflected in fine point than other Yuefu of the Han Dynasty narrative of mature,thus proving “ Peacock Flying Southeast” repre-
sents the tendency of the Yuefu of the Han Dynasty ballad of refinement.
Key words:Peacock Flying Southeast;the Yuefu of the Han Dynasty;narrative features;refinement

6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