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3 0卷第 6期 常州工学院学报 Vo

l.3
0 No. 6
201
7年 12月 J
our
nalo
fCha
ngz
houI
nst
it
uteofTe
chnol
ogy Dec
.2017

oi:
10.
396
9/j
.is
sn.
167
10
436.
201
7.0
6.0
21

“构成”教学中的抽象训练
徐娟燕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
022)

摘要:抽象表达能力是现代设计的核心能力,“构成”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必须对抽象能力进行训练。“构成”教学中的抽象训练,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以平面构成为
例,抽象能力训练的深入过程,是从认识,到感受,到理解,再到创作,应该相应设定不同深度的训练
课题,以配合能力训练的展开,而教学实践的结果证明这样的训练是卓有成效的。将“感觉的抽象
表达”作为主线整理出一条清晰的能力训练思路,并逐一设计相应的训练课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
的抽象表达能力。
关键词:构成;教学;抽象;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
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1671
0436(2017)06
0096
05

Abs
tra
cti
ngAbi
li
tyCul
ti
vat
ioni
ntheTe
achi
ngo
fCo
mpo
sit
ion
XUJ
uan
yan
(Sc
hoolo
fAr
tan
dDe
sig
n,Ch
ang
zho
uIn
sti
tut
eofTe
chn
ology,Cha
ngz
hou2
130
22)

Abs
trac
t:Abs
tr
acte
xpr
ess
ioni
sthec
orea
bil
it
yofmod
ernde
sign.Asac
oreba
sicc
our
seofa
rtde
sign
ma
jor
,thec
our
seo
fco
mpos
it
ioni
stot
rai
nabi
li
tyo
fabs
tr
act
ioni
nst
ude
nts
.Tr
aini
nga
bil
it
yofa
bst
rac
ti
on

houl
dfol
lowt
her
uleo
fpr
oce
edi
ngf
romt
hee
asyt
othedi
ff
icul
t.Gr
aphi
ccompo
sit
iont
ake
nasa
nex
ampl
e,

hepr
oce
sss
hou
ldf
oll
owt
her
out
eofobs
ervi
ng,e
xpe
rie
nci
ng,un
der
st
at
inga
ndc
rea
ti
ng.Thet
eac
hingpr
ac

ic
eha
spr
ove
nth
eef
fi
ci
enc
yoft
het
rai
nin
g.Us
ing″
abs
tr
acte
xpr
ess
ionoff
eel
ings
″ast
het
hre
adr
unni
ng

hro
ught
het
rai
nig,wi
n thas
etoft
asksde
sign
ed,c
angr
eat
lyi
mpr
oves
tude
nts
′abs
tr
acte
xpr
ess
iona
bil
it
y.
Ke
ywor
ds:c
omp
osi
ti
on;t
eac
hin
g;a
bst
rac
ti
on;t
rai
ning
 
“构成”教学中的抽象训练,应 当 遵 循 一 定 的 规
0 引言 律,由浅入深地展开。从认识,到感受,到理解,
现代设计简约、抽象的特点,要求“构成”教 再到创作,是 我 从 多 年 教 学 经 验 中 积 累 获 得 的
学必 须 不 遗 余 力 地 培 育 学 生 的 抽 象 思 维 能 教学线索。
[1]
力 。受长期 素 描 和 色 彩 训 练 的 影 响,刚 刚 跨
入大学校门的艺术类学生很容易陷入具体物品
1 认识训练
的轮廓、色 彩 渐 变、明 暗 过 渡 等 无 法 自 拔,喜 欢 认识训练的目的是打破固有的具象思维,唤
复杂的画面、具体的形态和多变的色彩,这对他 起大脑中抽象意识的觉醒,这种训练对于后续抽
们认 识 和 感 受 抽 象 形 态 会 造 成 一 定 的 障 碍。 象训练课题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
201
70
719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课程建设项目(A3-44
01-1
4-10
7)
作者简介:徐娟燕(1
972— ),女,硕士,副教授。
第 6期 徐娟燕:“构成”教学中的抽象训练 97

1.
1 认识抽象的时代必要性
抽象是相对具象而言的,抽象形态是通过对
2 感受训练
具象形态的简化、提炼而获得的。抽象形态的出 “构成”教 学 的 终 极 目 的,是 要 让 学 生 获 得
现和备受重视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人类对机器 抽象表 达 能 力。为 此,必 须 培 养 学 生 的 抽 象 感
加工的妥协和让步,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 受能力,即面对抽象作品时,应该能够感受到一
逐步发现了抽象形态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从而 些东西 [2]。感 受,跟 每 个 人 的 联 想 和 想 象 密 不
使它成为现代设计的主要语言。认识抽象的时代 可分,在被要求去感受作品时,学生会展开联想
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 和想象的翅膀。这个过程是对作品进行主动分
的,在学习伊始,就在脑子里树立抽象意识。 析和认识 的 过 程,比 被 动 地 接 受 教 师 的 讲 解 要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可以给学生展示一 有效得多。
些现代抽象设计的作品,包括公共雕塑、建筑设 2.
1 感受抽象作品的表现力
计、产品设计等等,以此说明抽象形态是现代设计 如何感受一幅抽象作品的主题和内涵?除了
的主流形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范例作品中不 观看,我们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以一种合
要出现具象形态,以免产生干扰。 适的方式将感受到的情绪表达出来。比如,可以
1.
2 认识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采用给抽象作品“命名”的方式。给作品取名并
抽象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对作品进行正确理
很多艺术考生,尤其是女生,越是热爱绘画的,她 解和感受,其次,对于“名字”的斟酌过程,也是不
们的具象意识越顽固,因为从小喜爱的具象绘画 断地调动感官来感受作品的过程。
固化了她们的思维。这个时候,我们不能生硬地 教师提 供 抽 象 作 品 (绘 画 或 设 计 作 品),学
否定她们对具象美的热爱和欣赏,而应该科学地 生以小组 为 单 位 进 行 讨 论,要 求 学 生 为 每 幅 抽
加以引导。 象作品命名,命名局限在形容词,然后做全班交
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向学生展示西方绘画 流。之所以 将 命 名 局 限 在 形 容 词,是 因 为 感 觉
从写实主义、
印象主义、立体主义到抽象主义的演 这个东西,需要用“形容词”来表达,如果不加限
变过程,
用生动的绘画实例将他们从对具象美的认 制,比如用成名词,很有可能让学生重新陷入具
识逐步引至对抽象美的欣赏。当然在其他的艺术 象的思 维 模 式。举 例 来 说,他 们 会 很 自 然 地 在
领域,
比如手工艺品、
雕塑、
建筑和产品等领域同样 抽象形态 中 寻 找 具 象 形 态 的 影 子,比 如 依 稀 找
可以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对比,
来阐述设计语言从具 到一个箭 头、一 个 漩 涡,然 后 直 接 命 名 成 名 字,
象向抽象的发展演变过程,
如图 1、
图 2所示。 而这个箭 头 或 者 漩 涡 给 他 带 来 什 么 样 的 感 觉,
却被忽略了。
“构成”课程的前期训练,以形式训练为主,
不要求做主题表达。这个阶段,可以要求学生在
完成作业之后,面对自己的作业找感觉,并用形容
词命名,这个过程中,可使学生发现和感受抽象作
品蕴含的丰富表现力。
图 1 绘画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2.
2 感受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过程
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重点是要忽略它是
什么,而 代 之 以 它 给 我 带 来 什 么 样 的 感 觉。忽
略细节、把握重点和全局,是抽象思维的主要特
征。自然界 是 以 各 种 方 式 构 成 的,将 自 然 界 的
构成方式 进 行 抽 象 化 提 炼,是 构 成 设 计 创 作 的
图 2 产品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一种重要方式。这个过程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
 
98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7年

发现身边 的 美,另 一 方 面 能 够 通 过 去 粗 取 精 的
方式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训练,我们设
置的训练课题是“摄影作品的抽象”。在摄影作
品中,可以有自然风光、人物、动物……将这些由
具象形态构成的画面用简单的点、线、面去代替,
不再寻求它们是什么,而去思考它们如何简化,它
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如何用最简洁的抽象 图 4 点的拟人化表达:孤独的点
 
语言去表现它们,从而完成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
拟人化表达训练时,可设定场景和讲述故事,
维的转换过程,如图 3所示。
学生会比较兴奋。因为限定用点线面进行表现,
所以在教学初期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抽象元素的
理解。但由于讲故事仍是偏具象的思维方式,因
此不适合运用在后期的创作训练中。

4 创作训练
创作训练是对创意、美感、表达的综合训练,
图 3 摄影作品的抽象
  适用于训练的后期。创作训练仍然要强调以抽象
形态为主,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创作训练方法,也
3 理解训练 可以进行自由形式的感觉表达。创作训练不但要
理解训练把重点放在构成的基本要素,如点、 求形式的美感,更要追求主题表达的准确性。
线、面、构成形式、构图、明暗、空间等方面。这些 4.
1 人工形态的提炼与拓展
要素是平面表达的基本设计语言,只有很好地掌 相比于自然形态,大多数的人工形态更加意
握这些设计语言才能进行准确的设计表达,因此 味深长,因为人工形态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功能而
理解训练应该放在创作训练之前。 出现的,因此每一种形态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而这
3.
1 理解基本抽象元素的语言 个存在的理由就成为了它的寓意所指。
认识了抽象及其时代必要性,并经历了从具 “有意味”的形式是指那些人们所熟知的,
具有
象到抽象的思维转换训练之后,我们可以从最基 一定的寓意,
能够给人带来一些联想或遐想的形态,
本的抽象形态,即点、线、面、构成形式、构图、明 比如“时钟形态”寓意“时间”,“指纹图案”寓意“证
暗、空间等等入手,单纯地研究这些基本元素的语 明”,
“锁形”寓意“禁锢”等等。“人工形态的提炼与
言,如“单 点”的 强 调 作 用,“直 线”的 理 性,“曲 拓展”训练,就是寻找这类具有一定寓意的人工形
线”的温暖,不同的构成方式、不同的构图、不同 态,
并进行轮廓的提炼、
简化、
夸张、
拓展的过程。由
的明暗关系所具有的情感特点等。 于人工形态已经是简化的形态,
因此对人工形态的
3.
2 基本抽象元素的拟人化表达 提炼和抽象相对比较容易,训练的重点是要在保证
把基本抽象元素看作是人物角色,并利用抽 意味的前提下获得最简洁的基本形态,
然后尽可能
象的点线面来烘托和营造环境,来描绘一个场景 多地拓展出各种富有创意的构图作品,
如图 5所示。
或讲述一个故事,这就是抽象元素的拟人化表达 4.
2 动物形态的解构与重组
训练。比如把一个“点”当成是一个人,我们如何 与人工 形 态 相 比,动 物 形 态 显 然 要 复 杂 得
来表达一个“孤独的点”?通过联想、想象、设定 多,因此动物形态的抽象训练难度较大,它更能
场景和环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表达方式,如 锻炼学生 的 抽 象 思 维 能 力,因 此 应 该 把 动 物 的
图 4所示。 解构重组练习作为抽象训练的重要环节。解构
第 6期 徐娟燕:“构成”教学中的抽象训练 99

4.
3 感觉的抽象表达
艺术与设计,应该能为受众创造一些独特的
感官体验。艺术受众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的感受
越丰富,艺 术 作 品 自 然 越 吸 引 人。感 觉 的 抽 象
表达,是指 用 抽 象 的 语 言 和 方 式 去 表 达 一 些 感
觉,这些 感 觉 包 括 情 感、重 量 感、速 度 感、方 向
感、空间感、平衡感、力感、品质感、新奇感、听觉
 (a
)朱帝蓉《钻戒》      (b)刘萍《豆芽》
感受、味觉感受、触觉感受……
图 5 人工形态的提炼与拓展
 
感觉这种东西,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心理活
重组是将一个完整形态进行抽象提炼之后重新 动,我们无法精确和完全地对它们进行逐一阐述,
组合,获 得 一 个 崭 新 的 形 态。这 个 新 形 态 看 起 有时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于是,有些教师的做法
来支离破碎,不成整体,但是它与原始形态之间 是把作业扔给学生,让他们天马行空地去自由发
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我们能从解构重组后的 挥和表现,表面上看来是释放学生的创造力,但实
形态中依 稀 找 到 原 始 形 态 的 影 子,所 以 解 构 重 际上会让很多并不是天赋秉异的学生陷入无所适
组形态常 带 给 人 以 无 限 的 想 象 空 间,更 加 富 有 从的境地。
创意感,更加意味深长。 一种感觉是否表达到位,需要一定的理性分
为现代设计服务的解构,必须简洁、明确,抓 析。在布置课题之前,我们通常会挑选一些作业
住 原 始 形 态 的 精 髓,摒 弃 那 些 可 有 可 无 的 东 案例,跟学生一起分析各种典型感觉的由来,以及
西 [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教给学生具 有些感觉之所以表达不到位的原因。一种感觉的
体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营造,与构成的各种要素都息息相关,其中包括基
1)对原始形态进行特征分析,找出原始形态 本形态、构成形式、构图、整体明暗、主色调、对比
度、空间、简繁、视觉力大小和方向等等。这些要
的主要特征、次要特征以及可以忽略的形态特征;
素如果都在加强同一种感觉,比如加强“快乐”的
2)一般情况下保留主要特征,或个别次要特
感觉,那么这种感觉就能表达得淋漓尽致;反之,
征,并将其提练和简化为特征线条;
如果其中有一两个要素违背了这种感觉,比如作
3)将保留下来的特征线条作为构成的基本
品整体明度偏低,又缺乏对比,就会成为感觉表达
形态,进行各种方式的构成练习。
的败笔。所以创作训练,实际上是对学生所学知
动物的解构和重组训练,特别要强调特征形态
识的全面检验,有必要在课题布置之前帮助学生
的排他性,
即分析清楚哪些是该动物的专属形态,

对所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回顾,并用具体的案例
些专属形态一定要保留和强调,
如斑马的斑马纹,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给学生以切实可行的创作
颈鹿的长颈。另外要理清特征之间的主次关系,才
指导 [4],如图 7、
8、9所示。
如图 6所示。
能以最简洁的方式来表现解构对象,

  (a
)张艺颖《蜜蜂》     (b)毕慧彤《兔》   (a
)梁华英《烦燥》       (b)王俊《纠结》

图 6 动物的解构与重组 图 7 感觉的抽象表达:情感表达
   
100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7年

5 结语
对抽象要素的感受能力和创作能力,是现代
设计师的核心素质,“构成”课程的重要性自不待
言。“构成”课程教学中的抽象训练的重点,一是
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抽象美,二是教给学生一些抽
象创作的方法。本文给出的是笔者在平面构成中
的抽象训练课题与作业实例,同类的课题训练也
   (a
)周亚华《急》       (b)毕慧彤《缓》
可以推广至“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教学中。
图 8 感觉的抽象表达:速度感表达
 
[参考文献]

[1]章波.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 实践 [J
].美 术教育 研
究,
201
2(12):
135-1
36.
[2]王健.意念形式、心手合一:构成基础教学探索[J
].大家,
201

(22):
158-1
59.
[3]易志敏.论构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间的互动关系[J
].
装饰,
201
1(5):
127-12
8.
[4]张磊.平面色彩构成项目化课程教学中项目设计初探[J
].中
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
2(4):
65-6
6.
   (a
)郑飞逸《庠》        (b)薛青《痛》
责任编辑:刘景平
图 9 感觉的抽象表达:触觉表达
 

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
(上接第 39页)
率低下的问题,提出簇特征这一全局概念进行 k [2]李 滔,王 士 同.适 合 大 规 模 数 据 集 的 增 量 式 模 糊 聚 类 算
法[J
].智能系统学报,
201
6,1
1(2):
187-19
8.
me
ans增量聚类,该算法首先利用 k
mea
ns算法
[3]陶舒怡.基于簇相合性的文本增量聚类算法研究[D].南昌:
进行初始聚类,保留聚类后得到的簇特征,当增量
20
江西师范大学, 1
3.
数据到来时,仅需要利用簇特征对它们采用增量 [4]黄德才,李晓畅.基于相对密度的混合属性数据增量聚类算
算法聚类,而无需全部聚类,故有效降低时间消 法[J
].控制与决策,
2013,
28(6):
815-822.
耗。更重要的是,k
mea
ns算法基于距离的本质 [5]胡伟.一种改进的动态 k
均值聚类算法[J
].计算 机系统 应
20
用, 1
3,2
2(5).
导致数据易发生概念偏移,基于簇特征的方法使
[6]潘敏,王明文,王晓庆,等.基于簇特征的文本增量聚类研究
检测概念偏移的时间近似为零,故在与传统聚类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
4,3
8(1):
95-1
01.
算法结果一致的前提下,整体时间较传统算法大 [7]孟海东,王淑玲,郝永宽.基于簇特征的增量聚类算法设计与
大降低。但也看到,目前的数据概念偏移检测方 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
0,46(24):
132-1
34.
法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方案,还需在更大的数 [8]李子柳.大数据实时流式聚类处理框架研究[D].广州:中山

据集上进一步实验验证。 大学,
201
3.
[9]钟君.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日常行为识别的特征提取方法研
[参考文献] 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6.
责任编辑:杨子立
[1]房霄.足 球 运动数据 采集系统设 计 [D].南京:南 京 理 工 大
学,
20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