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腦內交響曲─從認知科學與文化探討音樂的創作及聆賞

(Beethoven’s Anvil ─ Music in Mind and Culture)


作者:威廉‧班宗
譯者:趙三賢

出版年月:2003年6月

出版地:台北
出版社:商周出版社

導讀:

人類的知識猶如一條河,文明肇始以來,知識涓涓細流匯成江河,流過了漫
漫的歷史時空,流到現在並奔向未來。從歷史的軌跡發現,一條通往文明的路,
讓我們省思發展過程,尋找它給予人類的啟示而放眼美好的未來。本書《腦內交
響曲》提供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對話,開闊讀者的新視野,期使讀者能體驗閱讀的
樂趣,讓這股追求新知欣喜的感動,流蕩心頭。

本書內容概分為三篇、十一章,包括第一章「音樂經驗」;第一篇「集體神
經動態」:第二章「音樂與聯結作用」、第三章「神經動態與大腦狀態」、第四章
「音樂的意識與歡愉」
;第二篇「音樂與心靈」
:第五章「夜晚的藍調─音樂中的
情緒」
、第六章「節奏方法─建構模式」
、第七章「忘情時刻」
;第三篇「音樂文
化之演進」
:第八章「原始人的節奏樂團」、第九章「讓世界充滿音樂」、第十章
「音樂與文明」、第十一章「爵士樂的興起與未來」。

本書作者威廉‧班宗(William Benzon)是一位認知科學家,擔任〈社會與演
化系統期刊〉(The Journal of Social and Evolutionary Systems)之編輯委員,並著有
《視覺造影:二次電腦革命》(Visualizations:The Second Computer Evolution),
也是音樂團體「歐亞非聯盟」(AfroEurasian Connection)創始人之一。班宗以一位
認知科學研究者的身分,試圖就科學方法,探討音樂領域中人類心靈活動與文化
間的相互關係。

我們總以為藝術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是社會的產物,而非演化的產物。
然而,音樂的創造能力卻是人類演化的重要轉捩點;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
音樂形式。在本書中,作者揭露音樂與大腦的連結:早期人類並未區分音樂、舞
蹈、儀式和宗教的不同─這些都是同一個活動中的一部份,會運用到整個大腦的
意識區;語言、動作、視覺、觸覺、社會互動全部包含在內。作者主張音樂之所
以必要,正因為它涵蓋許多不同的大腦部位;音樂使大腦的各個部位調和,也讓
我們與他人的大腦調和。

本書《腦內交響曲》從人類身體內腦部活動與神經系統運作的生理學觀點出
發,以音樂形式中的節奏與結構特性,提出「瀰」(meme)這種探討音樂所引發
同一社群或文化下,一群人們所產生的身體律動與情緒反應的概念;並以祭儀活
動中的出竅、附身,與音樂表演中的忘我等神出狀態,以及音樂所帶給人的歡愉
情緒為例證。至於音樂起源與人類心智及音樂風格與文化凝聚;音樂在不同時間
階段中的節奏、旋律與和聲概念;以致於整體文明對音樂的影響,都是本書所探
討的範圍。而最後,作者更以所處的美國文化,其音樂中所融合的非洲及拉丁美
洲素材,探究人類文明的產生,以及音樂展的方向。

科學是文明的一環,是人類理解人生、接觸自然、探究生命的一個途徑;科
學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能養成面對周遭環境的一種嚴
謹、清明和宏觀的態度。在這本傑出的著作《腦內交響曲》中,作者展現出精確
計時且同步化的樂流,如何在我們的大腦內製造歡愉的效果,以及音樂如何幫助
人類物種的生存,無論是過去或現在皆然。每一位欣賞音樂的人,都將對這些基
本原則的全新理解大開眼界與耳界。本書內容豐富,作者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引
領讀者進入現代與古老表演及儀式,展讀這趟藝術與生命科學之旅。作者從神經
科學和人類學的角度,探討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從葛利果聖歌到現代的嘻哈音
樂一應俱全。透過大膽的學術性論述,
《腦內交響曲》剖析人類生命中一股重大、
熟悉,但難以理解的力量,提供一番銳不可當的新視野。

【翁瑞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