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0

目 录

中文摘要………………………………………………………………Ⅰ

Abstract………………………………………………………………Ⅲ

前言………………………………………………………………………1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1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2

(二)国内外音乐想象作文研究现状………………………………7

二、音乐想象作文教学的可行性及其优势…………………………11

(一)音乐想象作文的内涵………………………………………11

(二)小学生具备的各种能力……………………………………12

(三)音乐想象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13

(四)音乐想象作文教学的优势…………………………………17

三、音乐想象作文教学实施的策略……………………………………23

(一)音乐想象作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23

(二)化乐为文的发生机制………………………………………27

(三)音乐想象作文的具体操作步骤……………………………29

四、音乐想象作文教学实施注意事项…………………………………34

(一)保持作文课堂的“语文味”………………………………34

(二)音乐选择的路径……………………………………………35

(三)对任教教师的要求…………………………………………35

五、音乐想象作文教学成果与展望 …………………………………36
(一)取得的实践成果……………………………………………37

(二)音乐想象作文教学展望……………………………………38

结束语…………………………………………………………………39

注释……………………………………………………………………40

参考文献………………………………………………………………42

附 录:音乐想象作文教学案例(两篇)……………………………4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7

致 谢…………………………………………………………………58
音乐想象作文新探

中文摘要

作文是一种综合训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思维能力的训

练,它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因此,学生创作热情如何被激发,写作

能力如何提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与探讨。结合《语文新

课程标准》,基于音乐和文学有密切的联系,我把“音乐”这一重要

的课程资源应用于作文课堂中。本论文把这一研究课题放在宏观的现

实层面进行探索,从新课程要求和当代课程发展需要入手,以教育学、

心理学、音乐与形象思维、古代文学创作等理论为支撑,以对位性、

形象性、审美性、情感性为遵循的原则,结合大量的教学实例,总结

了音乐想象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注意事项。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概述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和相关文献综述。针对学生“作文难”这一

现状分析成因,为满足学生写作的需要,试着让音乐和作文联姻,走

出一条新路。课程整合要求作文要有开放性,加强作文和各学科的联

系。从国外、国内研究领域中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为论证本课

题提供有力参考。

二、对音乐想象作文教学的概念内涵和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以

丰富的旋律为媒介,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围绕音乐展开想象,这

样就能挖掘出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特别培养了学生的想象

能力和作文能力。音乐想象作文教学具有广泛的理论依据,符合小学

I
生思维特点,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在要求。

三、探讨了音乐想象作文教学实施的策略。提出这种作文教学是

有迹可求,有路可循的,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对如何化乐为

文阐述了发生机制,首先是听觉感知阶段,其次是音乐想象阶段,最

后是语言表达阶段。

其具体操作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是初步感受,展

开想象;三是理解音乐,构思作品;四是化乐为文,修改完善。

四、音乐想象作文教学实施注意事项。第一,要保持课堂的“语

文味”,不能上成音乐欣赏课。第二,选择音乐要有正确的路径。第

三,对任教老师提出一些要求。

五、音乐想象作文教学成果及展望。创造性地通过音乐来展现场

景、构思情节、表达情感,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其它教学资源

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推动了教学改革。

我相信,音乐想象作文教学是一种有益的作文教学方式和教学理

念,在教学实例里也说明这种作文教学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

生的思维空间,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音乐 想象

分类号:G633.3

II
New Exploration of Fancy Writing with Music

Abstract

Composition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training, not only in speech

or writing, but also in ability of thinking. It correlates with teaching

closely. Hence, we should explore how to inspire students’ creative

enthusiasm and how to improve their composition ability in our teaching

practice. Combined with ‘Criterion of Chinese new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music and literature, I apply the important

curriculum resource of music into composition class. This article puts the
research subject on the macroscopically real stage to discuss. Moreover I

proceed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new curriculum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edagogy, psychology,


music and imaginable thinking and ancient literature creation. This article

keeps to the principles of contraposition, figurativeness, aesthetic

concepts, emotionality, and combines with many teaching instances, and

summarizes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of

music imaginary composition teaching.

The article divide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elaborates the cause of subject search and relative

documents. Towards students’ difficulty of composition to discuss the

cause of formation, to meet students’ requirements of composition, the

article tries to ally music and composition. Curriculum integration

requires composition openly, and to strengthen its relation with other

III
subjects. The various and valuable resourc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ies, provide powerful reference for this subject.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and theory

evidence of music imaginary composition teaching. With the medium of

colorful rhythm, creating certain situation, making students unfold their

imagination, can develop their emotion, activate their thinking, and

especially cultivate their imaginary ability and composition ability. Music

imaginary composition teaching posses extensive theory evidence,

accords with pupils’ thinking characters, and potential requirements of

views of constructivism’ study.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music


imaginary composition teaching. It puts forward this kind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have evidence to prove and have principle to follow. In

classroom teaching it has operability. Towards to how to transform

pleasure into article, it elaborates occurrence mechanisms. Firstly, the

auditory appreciable stage, secondly, the music imaginary stage, lastly,

the language impressing stage.

The Specific operative measures as follows: Firstly, create

circumstances and introduce interest; secondly, primarily experience and

unfold their imagination; thirdly, comprehend music and frame

composition; fourthly, transform pleasure into article and modify

perfectly.

The fourth part elaborates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music

imaginary composition teaching. Firstly, we should keep to the taste of

IV
Chinese in class, for it isn’t a music appreciating class. Secondly, there

should right means in choosing music. Thirdly, we should make some


requirements to the teachers.

The fifth part elaborates the teaching products of music imaginary

composition teaching and its prospect. Exhibiting circumstances

creatively by music, framing plot, expressing feelings, will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which other teaching resources can’t substitute. Thus

it can promote teaching reform.

I believe that music imaginary composition teaching is a kind of

good teaching mode and idea. In teaching practice it proves to exert

pupils’ imagination and extend their thinking space, which is a truly


effective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teaching; music;

imagination

Category Number:G633.3

V
前 言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传播信息的方式和

手段也就更加多元化,有声的信息传递和无声的写作相辅相成。写作

是人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必需条件。就学生而言,

学会准确地用文字传情达意,相互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这是学生在

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中的必备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们重要的交

际方式。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提高思想修养,

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在谈作文教学时指出,学

生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

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新时期下,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工匠与

材料的关系,教师面对的是充满灵性与想象力的人,因而教师要遵循

生命发展的规律,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冰心曾经说过:“作文是心

灵世界的展现,而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个性化、

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

语和眼泪”,然而,笔者发现小学作文教学却不尽人意。不少老师对

作文教学的本质认识不清,教学策略不当,缺乏方法,致使学生对习

作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和害怕。学生作文雷同、重复、虚假、空洞现

象严重。时至今日,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作文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研

究的学校和个人并不多,其教学模式的探究目前还在摸索中。为此,

本研究特开展音乐想象作文教学的探索活动。

1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

1.“作文难”原因分析

对于作文教学,张志公先生曾有过这样的感叹:“语文教学在普

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

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

大难’。”[1]的确如此,课堂上,学生遭受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

窘。勉强作文,或是言之无物,或是胡编乱造。究其原因,就是创作

的动机。众所周知,动机对人的行为、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

决定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一般说来,动机

来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性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越高。

1954 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七个层次的需要,从人的最基

本需要出发,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四种,称

为“匮乏性需要”。从人的成长出发,有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

实现的需要三种,称为“成长性需要”。从作文教学来说,要千方百

计地使学生感到有写作的需要,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写出来

不可。这样的作文就是一种最佳境界的作文。为使学生感到有写作的

需要又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我试着探索一条新路,那就是从音乐入

手,把学生带入作文情境之中,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

力,触发其情思,让学生情动于中而言于外。用心理能力的发展来促

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为写作提供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动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表。

2
美国学者研究表明:“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

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因为写作本身要有思考和推理,有利于

发展每个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提高阅读技能。不管是习作、练笔还

是创作,都需要‘理出头绪、组织思想、并进行对比’,写作还能发

展勇气,共享点子,使学习对别人的监督敞开大门”。
《全日制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

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001 年教育部制订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先提出十条总目标,其中第 4 条就鲜明地提

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

潜能。” 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学生的学习需要想象,学生的思维

活动必须借助于想象。想象,在人的智力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

总之,“当学生有了深厚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再经过阅读过程中
[2]
的不断开启,学生想象的翅膀就会展得更宽、飞得更高。” 记得爱

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

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言以蔽之,在作文教学中安排想象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体味

到创造的快乐。在阶段目标中,同样提出类似的要求,我们不妨先看

3-4 年级的习作要求: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想象,注意表现自

3
” [3]而 5-6 年级的
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要求则是这样的:“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
[4]
情真实。”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逐步学会写作文,从片段到篇章,

作文要求越来越高,但不管怎样,想象是他们每一学段中少不了的训

练主题。我们再来看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其中写道:“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

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5]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 这就要

求语文老师要敢于冲破传统作文的樊篱,给学生一个自由而适度的空

间,让他们畅所欲言,敢于表达。

3.当代课程发展的需要

课程整合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判和结构,也是对新型的整合课

程的建构。“整合课程”是当代我国正在着力建设的一种新的课程形

态。当代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就是要否定课程的封闭性,保持课

程的选择性,要赋予课程以开放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倡:
“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并强调:
“沟

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应拓宽语文学习

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

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

率。”作文作为交际工具,和各学科关系密切,加强作文和各学科的

联系,不仅符合课标的理念,也是当前课程发展的需要。作文训练有

4
它自身的规律,学科教学也有它自身的体系,不同的学段,作文训练

的内容、方法都有差别,学科教学的方式、要求、内容也不同。不是

所有的学科教学内容都适合作文训练点,都适合成为学生的作文内

容,所以我们首要的任务是确定作文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点,即从音乐

中筛选出适合作文训练的内容。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把音乐这

门情感艺术引入作文课堂,应该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李白坚指出:
“写作是一种把积极的、零散的思维转化为条理的、

美学的文章的艺术,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创造的艺术,是一种塑

造人、改变人、理顺人的心理结构,丰富人的性格特征,使人变得机

智、聪明,变得善于观察、敢于想象、富于感情、精于逻辑,从而能
[6]
够思维敏捷、创造积极的艺术。
” 我们在进行作文与音乐整合课题

的多次教学实验中发现,当要求学生针对所学内容作文时,学生的听

课效果特别好,课堂上的写作知识掌握得较牢固,课后对所学内容的

理解也到位。

4.音乐和文学密不可分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学艺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已经和音乐紧

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中国的文学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和音乐结

合的历史。
《毛诗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

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初步揭示了人的内在生命情态是如何通过人的声态和体态得以外化,

并经过言、诗、歌、舞的一系列的符号抽象的基本过程。音乐、诗歌、

舞蹈,作为艺术符号其本质都是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符号表征。中国

5
文学的开山巨斧《诗经》三百篇,几乎篇篇都能合乐歌唱,既能歌之,

又能舞之。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游国恩先生曾经指出,“风”是带有

地方色彩的音乐,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颂”是一

种宗庙祭祀用的乐曲。所以《墨子.公孟篇》评论儒家是“诵诗三百,

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诗经》三百首,可以朗诵,

可以弦弹,也可以歌唱和舞蹈。《乐府诗集》原来也是可以歌唱的,

汉代乐府的“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

“杂曲歌辞”都是按照乐律来分类的。汉语中“诗歌”一词本身就反

映了诗与歌,文学与音乐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从文字上看,我国汉语语言文字中的语言的“言”和音乐的“音”

是同源字。“言”字在金文中像人张口摇舌说话的形状(见中山鼎):

“音”字在金文中只在口上加一横,以示声音从口中出来(见秦公钟)。

两个字意思相近,都表示了音响的作用。后来“言”多指文学语言,

“音”多指音乐语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为语言音响的文学和作

为音响语言的音乐最初是同一的。回顾我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从

《诗经》
、《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带有浓烈的音乐色彩。

大量的艺术史实证明,我们的先民最早的艺术创作差不多全是把文学

和音乐乃至舞蹈融在一起的,而恰恰就是音乐和文学的这种不可分割

性,使得它们具备了无穷的艺术魅力。风、雅、颂,楚辞巫歌,唐诗、

宋词、元曲,无一不是诗、乐、舞三者天衣无缝的结合。无论是从文

学与具体音乐的亲密关系,还是从文学内在本质的音乐性角度来说,

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音乐文学史。在音乐和文学共生的过程中,音乐

6
形式和文学形式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的,音乐的内容和文学的内

容也是相辅相成的。音乐在这些文学样式的发展过程中,曲调和歌唱

形式由简到繁,日臻完美;这些文学样式也在音乐的相携中,变得更

为精致,富有审美气息。正是因为它们的结合,才有了足以使我们华

夏子孙引以为豪的赋、诗、词、曲、话本等文学样式。由此看来,音

乐和文学在中国音乐史和文学史上的“联姻”由来已久,众多文学样

式包含了内在的音乐意味,在相互的结合中有了神奇的一加一大于二

的功效。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则在《牧童短笛》一文中说:“听钢琴

曲《牧童短笛》,总有种种如诗如画的联想。我猜贺绿汀创作此曲,

既有江南水乡的儿时回忆涌动心头,也有前人从生活中炼出的诗句丰

沛着灵感。宋人雷震诗曰: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钢
[7]
琴曲便是此诗的乐化。” 正是他对音乐的如此酷爱,我们才可以从

他的文学作品中读出优美的乐句,和谐的韵律,动人的情感。毋庸置

疑,植根于我们生活之中的音乐,自然会被文学家来充分表现。它有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已经密不可分。那么,

我们也能在作文课堂上利用音乐的某些艺术特质,来提高学生的感

悟、理解、分析等能力,进行情感熏陶,提升文化艺术品味,达到课

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国内外音乐想象作文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为了加强作文训练和各科教学的联系,前苏联教学论专家

斯卡特金和聂恰耶娃设计了“科际联系型”序列,从教学论的角度看,

7
这种作文训练序列有两个作用:一是必然运用学过的各种科学知识,

可将这些知识巩固、加深、改造和系统化,并促使儿童进一步猎取自

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知识;二是通过自我情结体验,激发学生未知欲,

陶冶他们完美情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科学、爱人民等思想品质。

他们在作文教学中开展了“听音乐作文”实验,听音乐作文放在音乐

课上或课后进行。要求学生利用所学到的音响、节奏和旋律的知识来

分析乐曲,使他们既能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又能

充分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前苏联摩尔多瓦共和国的心理学教授列乌杜斯和涅枯列认

为,人的书面语言不可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

设情境,将有助于小学生掌握书面语言。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假设,

两位教授开展了“小学低年级用合作教学形式写童话故事”的实验,

让学生通过听音响编写故事,教学效果显著。

(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儿童往往是用形象、

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他把儿童作文学习放在音乐这种视听活动的广

阔背景以下,通过多年的实践,他相信了:“音乐——想象——幻想

——童话——创作,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的精神力量的道

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画像。这种旋律是认识理智的

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手段。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音乐与作文结缘由来已久。唐代诗人郎士元《听邻家吹

笙》诗云:“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

8
疑有碧桃千树花。
”“碧树千桃花”就是诗人听音乐时所引起的心里美

丽的意象,作文是离不开意象的,而音乐却能唤起意象,这正是两者

结合的基础。对学生而言,要让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言之有理,必须创设恰当的情境,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绪,促使学生

带着情感去体验;在情感驱动下,学生能够展开积极的思维与想象,

将情境中产生的意象与自己的词语联系起来产生“视觉经验词语化”,

从而诱发学生“呼之欲出”
,自然而然把自己的感受诉之笔端。

(1)李吉林的“情境作文”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

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

学模式”。[8]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思想反映在作文训练上,就形成

了特色鲜明的“情境作文”训练方式。她改变以往“命题作文”形式,

以“情境作文”为主要训练方式,每次作文都为学生选取或创设特定

的情境,或以摄取生活展现情境,或以实物演示情境,或以图画再现

情境,或以音乐渲染情境,以此创设或选择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

起学生的情绪,从而激发起表达的动机,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因此学生的作文就会由难变易,由苦变甜,其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情感素养也同时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

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中鲜明的形象,热烈的情绪,使眼前形

象与儿童视觉记忆系列中的形象,连动地跳跃式地进行着。联想、想

象活动近乎无意识地展开……在此时此境中,儿童潜在的创造性易于

突发出来,顺势促使其进行新形象的多种组合,并结合学科特点,变

9
复现式记忆为创造性的语文训练。”由此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引起了

我的极大关注,因为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

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如节奏、节拍、调式、旋律)

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2)广西桂平开展“听音想象作文”实验

1997 年 5 月,广西桂平镇城西小学与其它五所小学一起,参与

了由广西电教馆策划并启动的“听音想象作文”课题实验,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覃伟慧、陈世珠、梁红梅等老师于 2002 年至 2004 年先后

在《广西教育》杂志上介绍这一新路,影响颇为广泛。

3.课题研究的拓展与创新

以上实验一般研究的是声音、音响与作文的关系,虽有涉及,但

不够深入,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局限。而让音乐与作文联姻,这是本

课题的突破之处。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

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

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音乐是一种便于触发学生想象的媒质,通过音乐的感官刺

激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生成与音

乐相关联的“画面”

(2)在音乐的感染和熏陶下,师生通过听、想象、表达的良性

互动过程,学生能够让自己想象的“画面”更为鲜活、丰富和生动起

来,进而产生叙说和写作的动机。

10
(3)教师在学生激活写作储备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指导,学

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音乐想象作文”远不满足于达成“作文”的目标,它的理

想定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层次。在听音乐—想象—

作文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潜能得到激发,想象

力在音乐的天空里自由翱翔,美妙的音乐给他们带来美的体验和享

受,从而完成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音乐素养不断提升。同时,音乐

会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把一些散乱的信息连缀成串,构成丰富而

生动的画面。能触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的真情得以自然流露,

各种奇思异想在音乐的点燃下而火花四射,异彩纷呈。我们知道,通

过艺术流露的情感,极容易激动和感染欣赏者,这是文学艺术一条共

同的规律,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及时沟通、交流情感方

面的感受,制造撞击情感火花的机会。一旦师生情感达到共鸣,文与

乐相通相融,学生在课堂会思维活跃,表现积极,从而课堂气氛活跃,

他们心底的多彩世界展现出来,情感自然性流泻,作文能力就会大大

提高。

二、音乐想象作文教学的可行性及其优势

(一)音乐想象作文的内涵

1.想象作文

所谓想象作文,就是作者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借助想象

的翅膀,超越生活实际构思出从未见过的或者根本不曾出现过的生活

图景,并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作文。写好想象作文,对于开阔视野、

11
丰富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 音乐想象作文

音乐想象是在音乐这种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脑独立地构成新表象

的过程,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即分析和综合,就可完成

新的形象的塑造。音乐想象作文,就是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以丰

富的旋律为中介,创设一种“说话”的氛围和情境,能够触及到学生

写作的动情点、兴奋点,使他们很快入情入境,唤醒他们沉淀的记忆,

迅速搜索头脑中储备的相关内容的信息,引出表象,围绕音乐展开想

象,从而激起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兴趣和自信,拓宽习作的空

间,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教学方法。音乐想象作文是想象作文的

其中一种,它虽然以音乐为主,但是也离不开学生平时的现实生活,

离不开平时的观察积累,这种作文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挖掘学生的情

感,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二)小学生具备的各种能力

1.小学生的感知能力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

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

互关系。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

起初,他们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

感知事物了。

2.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

12
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

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

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

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

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3.小学生的语言能力

儿童真正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是从小学阶段开始的。在整个小学

阶段,初入学的儿童先集中识字,书面语言落后于口头语言。到二三

年级,书面叙述和口头叙述的差别减少,书面语言逐渐赶上口头语言

的水平。到四年级以后,书面语言的发展逐渐超过口头语言的水平。

写作是书面语言的高级形式,它在中高年级逐步成为教学的重点。三

年级开始向正式的作文训练过渡,这时主要按照课文的范例进行模仿

写作。只有到四年级以后,学生才逐步开始独立的写作活动。在高年

级,通过作文课写作知识的讲解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主要是记叙能力)初步得到发展。这时,他们能够具体地记叙自己

所熟悉的人和事,同时记叙中出现了议论的开端。

因此,从学生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来看,音乐

想象作文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开

展实验,便于研究,我把三四年级定为一学段,五六年级定为另一学

段。

13
(三)音乐想象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 对音乐想象作

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

化背景即“ 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习者

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

新知识, 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

则要引起“ 顺应”过程, 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 通

过“ 同化”与“ 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

堂讲授中, 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 因而将

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原有认知结

构,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

习、生活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

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

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

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

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由此看来,拓展原有认知结构是作

文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

视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从而不断拓展原有认知结构。[9]

(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把人的

14
智能分为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

能、身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他认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具有这些智能的潜能,都依照

各自的倾向和爱好去连接或运动这些智能,虽然每种智能是独立的,

但解决问题时需要几种智能在同一件事上一同发挥作用。“事实上几

乎具有任何程度的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多元智能的组合来

” [10]音乐想象作文最需要人的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这两
解决问题。

者恰恰处于八智能的前两项,可以看出加德纳非常看重它们。

(3)心理学理论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

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右半球负责超常、创造力和想象力、情感的活

动。音乐想象作文就是让学生发动多种感觉,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

积极活动,听音乐时,负责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语言表达时,

负责想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工作。这样两半球交替工作或同时工作,

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听觉的参与。听觉容

易调动人的想象,它提供的是关于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等方面的

信息。这种信息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所以更能调动记忆仓库中与之

有关的听觉形象、视觉形象以及知觉形象,产生诸种联想,构成新的

想象。一句话概括,音乐的想象就是听觉的表象同视觉表象的转换过

程,这种视听转换为想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驰骋的空间。一般说来,

音乐想象同学生的知识、经验、阅历密切联系。知识越丰富,生活经

验与阅历越丰富,他的想象力就越强,想象的视野就越宽广,想象起

15
的事物就越丰富,对想象的刺激力度就越大,所以这一教学法往往安

排三四年级学生完成片段训练,而五六年级学生可以完成篇章的训

练。

2.古代文学创作理论

音乐想象作文这种教学法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关于想象的

重要作用,古人曾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1)陆机的《文赋》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

陆机在《文赋》中写道:“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

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里“心游”

二字道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是无限自由的,可以随意驰骋于各种物象

之间。其实这一点倒和庄子的《齐物论》中的“齐物我”颇为相似。

“齐物我”强调的是合天人,也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 [11]作者的思绪是自由奔放的,不受时空的约束,从而达到“观

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境界。当这些身外的物象一一呈现在

自己的面前时,其文思便如《文赋》所言: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

物晰昭而互进”如潮水般涌来。这个观点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

篇中也提及到了,“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

云之色。”人坐在屋内握笔,心神可在天地之间任意遨游,贯通古今,

横越四海,突破时空的界限,开辟了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开发了

无穷无尽的新鲜乃至奇特的写作材料。

(2)王国维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论

16
《人间词话》第 60 则说: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

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

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12]虽然论的是诗歌创作心理规律,

但我认为用它来解释音乐欣赏时产生的变化也亦如此。学生聆听音乐

时,首先进入这首曲子的情景中,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饱享了

音乐情感的熏陶,最后跨出情感体验进行“物我分离”
。“入乎其内”

就是介入音乐的情与境中,学生的情感同乐曲的情感燃烧在一起。
“出

乎其外”即学生从曲子的情景中跳出来,品味领悟曲子的思想意义,

同自己的知识经验、阅历相联系,写出自己的感受。

3.音乐与形象思维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是思维的有力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

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实践证明,音乐的教育情感作用带

给人的想象是无穷的,它与科学创造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爱因斯坦

会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

” [13]音乐同文学、美术相比,它的想象
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更广阔、更自由,因为它具有不确定的特点,而文学、美术易受文学

或画面形象的影响,想象力受到一定的限制。音乐想象作文中,我选

择了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两种,标题音乐的想象一般是再造想象的

思维方式,而无标题音乐是创造想象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从不同角度证明了音乐和作文教学结缘的科学性

和必然性,那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联姻”的问题了,因为这样的“结

合”有利于形成开放的、情感充溢的、学生能放飞想象的创造力的课

17
堂。

(四)音乐想象作文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

写作热情似火燃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感。写作冲动感一旦形

成,就会思绪纷呈,妙语连珠,写作进入最佳状态。音乐想象作文则

是把音乐引入到课堂上,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意境中,闭目倾听,心

往神弛,眼前好像出现了令自己惊异奇特的画面,耳中好象回荡着境

中人或物的话语,顿时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学生自然情动于

中而言于外,用心理能力的发展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学生恨不能把

这些情境诉诸笔端,
“写诗如同追亡逋,清景一失永难摹。
”(苏轼语),

心指挥手快写,手又跟不上心,这样,写作热情就出现了,作文就成

了一种快意的自我表达,出现拈笔伸纸、一吐为快的动人佳境。

2.提供丰厚的写作素材

作文课上,总会看到学生咬笔头、挠头发、摸下巴,绞尽脑汁却

无从下笔,感觉没东西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

自然是写作素材了。其实,积累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它

能帮助儿童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搜集和整理素材,这既是作文

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面向未来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命题,学生“无米下锅”,这种做

法使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以致写作兴趣日趋淡漠。而在音乐想象

18
作文中,把学生熟悉的乐曲迁移到课堂上,这是客观的素材,从这客

观的素材中发现提炼的思想情感。在思想情感刺激下,又将引发学生

的想象,于是“联动效应”就开始了,写作的素材在“联动”中丰富

起来,写作文本的思想情感也在不断丰富升华。如果把这些音乐称为

“实”
,把音乐产生的情感和想象称为“虚”
,那么写作的过程,即为

虚实相生的过程,围绕主旋律越写越深入,越写越饱满。

这些乐曲丰富多彩,它是学生写作提炼主题的客观基础。但只有

通过严格的筛选,深入的开掘,才能提示其内在的含义。如选取《苗

岭的早晨》或《空山鸟语》,则可写百鸟举行歌咏比赛的童话故事;

选取《战马奔腾》
,则可写草原上赛马的热闹场面;选取《龟兔赛跑》,

则可写龟兔比赛跑步的寓言故事;选取《梁祝》,则可写凄惋悱恻的

爱情故事。通过选取这些乐曲,我们的头脑中将会积累起丰富多样的

素材库,将这些素材分门别类,使各个素材各归其系统,形成有条不

紊的体系,以便写作时调用。元代程端礼曾提及到果斋先生的一段话,

“作文如铸器,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铜既销

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意思是只有具

备了一定量的铜,才可铸成一件件精美的器物。同理,只有积累了丰

富的素材,方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鲁迅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

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

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14]的确,想象是不受任何拘束的。听音

19
乐写文章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让他们的思想插上双翅飞翔,就能

上下求索,神游八荒,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创

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难怪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

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音乐作为一门想象艺术,它凝聚着人类的智慧,

表达着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诉求,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流动着创作者的

蓬勃激情,饱含着人类真挚的情感。它比绘画、建筑、雕塑、文学等

艺术形式给人们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不同的音乐作品作用于不同的

人,便产生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形成不同的感受。当然,这种想象不

是胡思乱想,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有自己的“触发点”。一旦选准

了“触发点”,儿童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听,一遍遍哼唱。他们则会

赋予音乐以更多的色彩,更多的韵味,更多的内涵。因此,我们要遵

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音乐的审美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造潜

能,让他们敢说、敢想、敢写,让文章焕发出光彩来。如播放乐曲《鸭

子拌嘴》,我让学生说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听到了吵闹声。于是我就

让他们展开想象,说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一生认为这是一个阳光明

媚的早晨,一群鸭子吃得饱饱的,昂着头,挺起肚子,一摇一摆地蹒

跚走来,它们准备去参加游泳比赛。在比赛中,有两只鸭子难分胜负,

发生了争执,后来在鸭婆婆的劝说下,言归于好。而另一生则想象这

是学生们在进行辩论会,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不相上下。随后,我便

对学生说,能想多远就想多远,想怎么想就怎么想;想说什么就说什

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

果学生的想象丰富、新颖、合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
4.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作文教学往往老师讲学生听,这种照本宣科、抽象乏味、死

气沉沉的“填鸭”课堂,很难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许多学生患上“写

作文恐惧症”。在命题作文的教学中,老师不考虑内容要贴近学生的

日常生活,不考虑学生的情感世界,不创设与题意有关的情境,使学

生面对题目无从下手,不愿上作文课。而音乐想象作文课堂,则打破

了这一封闭单调的旧模式,成为促使儿童想象的“清新剂”、
“催化剂”。

我们可以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强弱变化、音色、音响效果等来激

发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对相似情景的回忆,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播放《牧童短笛》
,一同学根据旋律的变化这样说道:
“音乐开始了,

优美的音乐把我带到江南水乡,一个跳跃的音符使我仿佛看到一个小

牧童卷起裤腿,跳进河里和老牛嬉戏。那溅起的朵朵水花,像跳动的

小精灵唱着欢乐的歌……最后音乐把我带到另一个地方,这时太阳快

落山了,牧童迎着夕阳的余晖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回到炊烟袅袅

的乡村去了”
。再如,有一位教师上“走进西北风土人情”这一作文课

时,就引入了具有浓郁“信天游”色彩的陕北民歌《蓝花花》,高亢

悠长、自由奔放的旋律,开阔的音乐背景,不禁让人想到了黄土高坡,

想到了头缠白羊肚手巾、腰扎红腰带的陕北人正引吭高歌的情景。一

曲优美的《蓝花花》
,生动而形象,让学生切身感知了“信天游”
,从

而激发出极大的学习兴趣。汉语本身有一种声韵之美,它是由客观事

物的音响、旋律、节奏和人的情感波澜起伏状态所构成的,配乐朗读,

能使学生更深地体会这种情感,扩大想象的空间,美妙的乐曲,不仅

21
能给听众带来美感,而且还能增强课文内容的立体感。如写春天的作

文时,背景音乐就选择了节奏舒缓优美、曼妙多姿的现代轻音乐,这

时老师深情地朗诵,曲美情真,很容易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意境中。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
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
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
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
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一瞬间,教室里到处洋溢着融融春光、浓浓春意,同学们深深地

融入其中。一段好的音乐,总是能震撼人的心灵的。一段好的音乐,

能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惘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

来挺拔⋯⋯我始终深深的相信,能够打动我的音乐,也必然会深深的打

动孩子们。在作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学生聆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让学生来想象:漫天飞雪中,你看到阿炳了吗?人潮如流中,你看到

阿炳了吗?烈日当空下,你看到阿炳了吗?月色如水中,你看到阿炳

了吗?你看到了怎样的阿炳?他在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当如泣如

诉的二胡曲随着文字弥漫开来的时候,孩子们能不沉醉期间吗?情至

深处,他们能不满含泪花吗?孩子们对于阿炳凄凉身世和复杂心绪的

体味,是无须教师再多言的,他们早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那

无限的远方。

22
音乐在文章中流淌,文章在音乐中徜徉,意境深远,久久不忘,

学生沉浸在乐曲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焉能不留恋呢?

三、音乐想象作文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音乐想象作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对位性原则

选择音乐是上好音乐想象作文课的第一要务。古今中外的音乐作

品犹如浩瀚的大海,但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拿来用于音乐想象作

文。什么样的音乐易于激起师生的情感,什么样的音乐易于和想象作

文训练建立联系,什么样的音乐便于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

想,什么样的音乐便于师生共同驾驭等,这是老师上课前首要考虑的

问题。选择音乐一定要和想象作文训练相靠近或呈对位的关系。在课

堂上,我不断试验,不断修改,共发现有几十首曲子能够为写作所用。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写作训练重点及对音乐熟悉的程度,

并结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把学生分成两个学段,分别是中年级

(三四年级)和高年级(五六年级)。中年级以描写片段为主,训练

目标往往写景状物,或是描写场面,而高年级则以篇章为主,学生已

能分段表述,在 40 分钟内要完成不少于 400 字的习作,训练目标往

往要有一定曲折的故事情节。在这里我仅选取部分曲目作一下分析,

不再一一赘述。

(1)中年级

①描写动物。主要曲目有《野蜂飞舞》
、《四小天鹅舞曲》
、《狮子》、

《跳圆舞曲的小猫》、《大象》、《鸭子拌嘴》等。《野蜂飞舞》这首曲

23
子是由单簧管吹奏的,以飞快而均衡的速度持续着,时而下降,时而

上升,时而在一个很窄的音域里打转转,像一只小蜜蜂飞个不停。

《四小天鹅舞曲》选自芭蕾舞剧《天鹅湖》,乐曲简洁,富有生

气和活力,描述小天鹅翩翩起舞时,步伐虽然不稳但滑稽可爱,显得

十分有趣,深受人们的喜爱。

②描写劳动场景。主要曲目有:《采茶扑蝶》、《种海菜》、《苗岭

的早晨》、《赛马》等。《采茶扑蝶》是由长笛、大提琴、竖琴三重演

奏而成。乐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平稳轻快,描写了茶女们上山坡、

过小桥、穿茶丛、拣茶、筛茶等劳动景象,以及扑蝴蝶、追逐嬉戏的

生动场面和愉快心情。

③描写歌舞场面。主要曲目有:《北京喜讯传边寨》、《新春乐》

等。

(2)高年级

①描写曲折的故事情节。主要曲目有:
《二泉映月》、
《梁祝》、
《十

面埋伏》等。
《梁祝》为小提琴协奏曲,作品选取了三个故事情节“草

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表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这对青

年男女的忠贞爱情。

②描写美丽的自然风景。主要曲目有:《春江花月夜》、《渔舟唱

晚》、《姑苏行》、《听松》、《寒鸭戏水》等。《春江花月夜》又名《夕

阳箫鼓》,乐曲从黄昏的江岸听到远处的钟声开始,逐步展开,描绘

了江上月下的种种景色,时而长江大河,水天一色,时而江上小舟,

渔歌悠然,直至夜深人静,留下一片箫声。

24
以上曲目是我精心筛选出来的,在使用上可以选用一首或多首曲

子片段自由组合,并没有固定的限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这些音

乐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让学生的想象能够开出灿烂的

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些曲目属于标题音乐,它们的优点在于明确了表现的人物、事

件、场景等具体的内容,让学生的联想更容易发生,更容易确定写作

的范围。

2.形象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音乐思维、音乐审美能力和成人有很大的距离,因此

老师在选择音乐时要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应选取一些形象生动的、童

趣盎然的作品用于作文训练。如果我们所选择的音乐对于学生来讲艰

涩难懂,孩子们如听天曲,则会出现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那么学生

就无法展开想象,也就写不出作文来。

(1)声音模仿。就是在音乐作品中直接模仿被表现的对象所发

生的声音。例如二胡曲《赛马》中,用二胡的特殊演奏方法模拟马的

嘶鸣、马蹄踏地的节奏,使人产生对马的联想,进而产生对紧张、热

烈的赛马场面的联想。一名学生听后是这样表述的:“一阵急促的马

蹄声使我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尘土飞扬的赛场。这时一匹枣红马犹

如离弦的箭一马当先冲到最前面,黄骠马紧随其后,白龙马也不甘示

弱……群马你追我赶,互不相让。
”再如打击乐曲《鸭子拌嘴》,一开

始用小锣模仿鸭子的叫声,老鸭子的叫声与小鸭子的叫声对答呼应,

形象地描绘了鸭子拌嘴时互不相让、此起彼伏、不可开交的情景。象

25
这样通过声音模拟的还有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用小提琴的技巧

模仿了布谷鸟、鹧鸪、燕子等叫声,表现出一派生机。《跳圆舞曲的

小猫》用小提琴的滑奏直接模仿猫的叫声。

一般说来,描写大动物的音乐形象常用低音乐器,在低音区进行;

描写小动物则用高音乐器,在高音区进行;表现动作迟缓的动物用慢

速,表现伶俐的动物用快速。

(2)节日场景。节日是热烈欢腾的,一般采用舞曲的体裁写成,

如《春节序曲》,乐曲一开始由曲乐队全力奏出由陕北民间秧歌调写

成的引子,把我们带到万众欢腾的狂欢节日场景。
《北京喜讯传边寨》

用苗族舞蹈音乐作引子,来表明“边寨”的场景,随着音乐的展开,

气氛越来越热烈,结尾时鼓号齐鸣,在最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学生很

容易想起人们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热烈场景。

(3)田园风光。音乐的旋律如果舒缓、悠扬,我们听起来感觉

到优美、宁静,则是描绘美丽如画的田园景象:辽阔的田野、潺潺的

溪水、怒放的鲜花、幽静的树林、朦胧的远山、清脆的鸟鸣、悠扬的

牧笛等等。适于类似的曲目有《春江花月夜》
《渔舟唱晚》
《花好月圆》

《牧童短笛》等。一名学生听到丁善德教授作曲并演奏的《郊外去》,

充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他描绘着这样的美景:“秋天的早晨,瓦蓝

瓦蓝的天空中飘浮着几朵镶着金边的白云。太阳绽开了笑脸,五彩缤

纷的朝霞给万物披上了一层瑰丽的外衣。田野像是无边无际的大海,

泛起金色的波涛。雪白而又柔软的棉花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玉兰

花……”

26
3.审美性原则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
[15]
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俄罗斯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

活,那就是美的。”在选曲时,一定要注意音乐的审美功能,一定让

学生学会感受美、体验美,并学会如何甄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有的曲子粗制滥造,手法怪诞,结构庞大,主题不健康,缺乏艺术性

和思想性,这就违背了教育的目标,因为我们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为

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过:“音乐教育并不是

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可以说,教育性是音乐教育的本

质属性。
”所以我们选择作品时,要把违背美育原则的东西拒之门外,

多选择一些艺术性强,主题健康的作品。

4.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黑格尔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音乐

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

得慰藉,超越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

化为自我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有压抑和痛苦……”音乐中的

想象、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

感。所以,选曲时要注意用音乐中的情感感动学生、熏陶学生。另外,

老师在课堂上要进入情感的境界,学生则会受到陶冶,在真挚、强烈

的情感共鸣中触动美感神经,得到情感教育,从而把作品中的想象同

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适时适度地联系起来。

27
(二)化乐为文的发生机制

1.听觉感知阶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思维必须通过听觉进行。当音乐的音响

作用于学生的听觉时,最初会引起主体的听觉反应。有了听觉的参与,

人的认识活动才会在大脑中建立知觉的形象。一旦这种知觉与某个主

体记忆的表象相对应时,就会激活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

中形成初步的形象,但这个形象的轮廓是比较模糊的。在这个阶段,

听觉的能力是思维与音乐的桥梁,因此,德国音乐家舒曼强调“发展

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

2.音乐想象阶段

主体在音乐的听觉画面刺激下,引起与之有关的表象记忆。表象

记忆被激活后,想象力会自然地填充进来,这时音乐的听觉画面逐渐

丰富起来,为想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驰骋的空间。在音乐欣赏中,

想象是对音乐形象和情境的扩展、补充和丰富的心理形式。音乐想象

来自音乐本身音响的刺激,来自主体的知识、经验和阅历;知识愈丰

富,生活经验和阅历愈丰富,想象力就越强,想象视野就愈宽广,想

象起的事物就愈丰富,对想象的刺激力度就愈大,从而由想象再创造

的形象就更丰满、更完美。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曾说过:“只有在

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

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教学法一

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

” [16]然而,音乐想象并不是空中楼阁,天马行空,
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8
它是建立在丰富的音乐表象基础上的,因此,脱离了对音乐感受的想

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听到黄海怀的二胡曲《赛马》,

学生就会想到莽莽苍苍的大草原上,骏马疾驰、你追我赶的激烈比赛

场面;听到俞逊发的口笛《苗岭的早晨》,就会想到薄雾缭绕、宁静

祥和的苗家山寨,由慢慢的苏醒渐为百鸟争鸣的乐园,进而感受到了

苗族人民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喜悦情景。

3.语言表达阶段

从神经生理学得知,大脑的内在语言叙述大脑正在进行的思维活

动,当你思考问题时,大脑通过内在的语言来叙述你的思考过程。事

实上,学生写作的过程,是大脑内在语言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

“语言对写作具有最终实现的意义”。[17]学生带有目的性的欣赏后,

头脑里已经根据所确定的对象及所想象到的形象群进行语言上的构

思,把他们感受到的场景或情节等合理地组合,最后形成文字的表达。

与此同时,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或明确或模糊的情绪体验在

文字中也体现出来,使文字带有了独特的情感倾向性,这样,一篇篇

春风拂面的文章便“新鲜出炉”了。

(三)音乐想象作文的具体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课堂教学来说,一节课如能有个好的开头,

学生上课伊始兴趣盎然,就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可以大大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因此,老师要努力创设情境,

在形式上要吸引学生,在情感上要震撼学生,在心灵上要呼唤学生。

29
(1)名言导入

搜集有关音乐的名言,可以使学生对音乐认识更充分。如“音乐,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情操

的熔炉。

——冼星海

音乐能激发情感,开启心智,陶冶心灵,塑造人格。

——心理教育家弗洛伊德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

(2)名曲导入

借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古典音乐,会把学生融入优美的意境当中,

那摇曳婉曲的旋律,传送着千种风情、万般神韵,如古筝独奏《渔舟

唱晚》,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等。(播放时

只选取片段,不可过长,两三分钟皆可)。这些名曲像一把把钥匙,

开启学生的心扉,触动学生的情思,带给学生无尽的遐想。

(3)成语故事导入

如《高山流水》、
《对牛弹琴》
、《四面楚歌》、
《十面埋伏》等,既

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开阔了视野,又能感受到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2.初步感受,展开想象

首先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标题大体掌握作品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然后带着这种感受去倾听音乐,初步展开想象的翅膀,化声乐为画面,

变无形为有形,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景和物,特别是自己的生活和

30
情感经历,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点

拨,明确学生想象的合理性。

如第一次播放小提琴曲《牧歌》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听音

乐时想象到了什么?学生众说纷纭,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把学生想象

的内容分为三类:一是与《牧歌》所表现的意境相吻合,想象到美丽

辽阔的大草原;二是想象到其他美好的景色,如大海、森林、故乡、

田野、溪流;三是联想到淡淡忧伤的小故事,关于人生思考的小碎片。

前两类想象的合理性一目了然,因为《牧歌》旋律舒缓、悠扬,给人

以宁静、和谐、开阔之感,学生联系到的景物都符合此旋律引发的想

象,而第三类中有的学生却捕捉到了忧伤的色彩,这类想象是否合理

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牧歌》未改编前是一首古老的民歌,

原曲描写的是一位蒙族青年痛哭被山火吞噬的弟弟的情景。只要学生

能从音乐中获得合理的想象,教师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我们不能拘泥

于乐曲所表现的情景,应该培养学生富有灵气的求异思维。

3.理解音乐,构思作品

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还能给人带来

无尽的遐想。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用特有的音乐语言触动人的情感,

激活人的想象。由于初听音乐时,学生大致了解了整首曲子的主要内

容,所以,在这环节中,要细化整首曲子的结构、旋律、节奏,一部

分一部分分开细听,这样,学生的想象就会丰满起来,文章就能有血

有肉,每一部分能做到细致具体。我们一般从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

弛、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来分段听,其中最主要的是听音乐的

31
旋律,因为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是表现乐曲最重要的因素,正如卢

梭所说:“旋律模仿人声的变化,表现出怨诉,表现出痛苦或喜忭的

呼声,表现出威吓和叹息,一切情感的发声表现者属于旋律表现的范

” [18]此外,还要了解每首曲子的曲式,也就是音乐的结构,它一
围。

般分为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奏鸣曲式等,就像诗歌的起

承转合一样。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围绕乐曲的主要内容和每一个乐段

所表现的不同侧面去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深化对乐曲含义的领会。

如听了音乐,你对每一乐段表现的内容有何感受,旋律在什么地方有

了变化,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等,激发学生围绕主要内容进一

步展开合理的想象。

如第二次播放《赛马》时,我们可按照“A+B+A”三部曲式分

开播放。A 段刻画了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的沸腾景象,学生甲:“轻快

嘹亮的二胡声一下子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北国牧场,远处一群群马儿

在低头啃草。清风掠过,掀起牧人的长袖,带跑他那粗犷、高亢的歌

喉;近处,骑着马的人们欢笑声夹杂着马的嘶鸣,汇成一股生命的泉

水,叮叮咚咚,忽快忽慢,不知不觉就陶醉其中了。
”B 段采用内蒙

民歌《红旗》为主题,描绘了马蹄疾驰、紧张激烈的场景。学生乙则

说:“身穿民族盛装,头扎红巾的各族小伙子骑着骏马飞奔,那你争

我赶的热烈竞技眨眼变为铿锵激越的琴声,声声令人怦然心动;旋律

节奏起来越急,起来越快,像是从极高的悬崖上坠落的急流,一泻千

丈,奔腾而下。这雄伟的气势正是那白热化的场面——快到终点前的

冲刺。‘得得’的马蹄声敲在人们的心上,人们简直把心提到了嗓子

32
眼上。”最后再现 A 段,赛马的欢腾场面又一次呈现出来,学生丙是

这样说的:“旋律逐渐缓慢下来,平和而恬静,人们又感受到了狂欢

后的愉悦。于是,在人欢马叫中,柔和而又铿锵的乐曲结束了。”我

们不难看出,学生能较形象、逼真地描绘草原景物,并能全面准确把

握乐曲内涵,想象丰富而合理。

4.化“乐”为文,修改完善

根据乐曲的主要内容,学生把想象到的各个乐段的内容串联起

来,在音乐的伴随下,剔除不合理的想象,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先让学生自我评改作文,

因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往往忽视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这一环

节,实在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谈到作文修改,叶圣陶明确指出:
“‘改’

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

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19]学生自改作文,是作

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程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养成了自己改

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修改什么呢?清代唐

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

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

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

推敲,自然疵病稀少。”也就是说要在文章的主旨、材料、结构、语

言上要下功夫。结合音乐想象作文的特点,修改的具体内容就是:一

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二想象是否合理、丰富;三选材是否典

型、恰当;四结构是否严谨;五段落层次是否清楚;六语言是否通顺、

33
连贯、得体;七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八有无错别字、病句。每一项要

自写批语,要写清为什么这样批改,让“其存在”就说说“其存在的

合理性”,也可以写下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疑惑。尤其是结合每次作

文的要求,着重在哪些方面进行评改。自我评改后,可以再进行组内

合作评改,由组长主持,每一名组员提出自己的意见,小组商量确定,

可以对精彩词句赞美,可以对谋篇布局提出建议,也可以对立意构思

进行指点。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全程参与,不可“放羊”。托马斯·格

温说:“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评价时作为一个读者并在需要时给予

合作,比时时处处作为一个找语病的审阅者更有帮助,因为写作的真
[20]
正目的在于交流。

四、音乐想象作文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一)保持作文课堂的“语文味”

因为音乐有着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它为学生的审美想象

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天地,它那动人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最

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学生倾听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声音到画面,由抽象到具体

的过程,它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力。然而,我们应

该注意的是,教学手段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自然而和谐的结合,是和

教学内容血肉相融的。把音乐引进作文课堂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只是为了更好地为作文教学服务,而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不能

把作文课上成音乐鉴赏课或音乐游戏之类的课堂,音乐这种教学资源

并不能代替教师的语言讲授,运用一定要恰如其分。只要我们牢牢抓

34
住语言训练这一思想内核,语言文字这一主调,让音乐做配角,那么

音乐想象作文课才会发挥它特有的优势,才能体现它的作用和价值。

把音乐因素引入神圣的作文课堂,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音乐的

双重殿堂,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

是作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

(二)音乐选择的路径

1.音乐课欣赏曲目

这些曲目思想性、艺术性水平较高,音乐形象鲜明,风格多样,

与音乐教学相融相通。

2.网络搜索

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并下载,简便易行。

3.商场选购

大众化音乐作品较多,但要注意粗制滥造的音乐,一定要警惕庸

俗化倾向。

(三)对任教教师的要求

1.任教教师要和音乐教师密切配合

让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大体掌握音色、节奏、旋律、

和声等音乐基本要素。

2.任教教师平日应多放一些音乐让学生听,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音

乐记忆能力

王次炤主张:“我们应先从一些短小的、结构简单的乐曲入手,

由小渐大、由浅入深地反复聆听一些作品。” [21]当对音乐的旋律、节

35
奏、和声等基本要素不再陌生时,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就有了较大的

进步,他们的欣赏水准也就达到了新的高度。由此他们熟悉了一定数

量的作品,并在反复聆听中,对作品的特征有了较深的感性体验。

3.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

“从主体的方面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

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22]任教教师要想在欣赏音乐

瞬间获得审美感受,必须掌握一定的音乐常识,了解一些音乐作品,

清楚自己对音乐的第一感知是什么,包括情绪(高兴、忧伤、平静、

激动)以及表达内容(景、物、人、事)
,从整体把握和理解音乐作品。

4.预测难点和想象

任教教师要清楚作品哪些地方不易于儿童的接受与领悟,哪些环

节不好处理等,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此外,还要细听音乐,依

据音乐尽可能多地生成各种想象,并站在儿童的角度,预测儿童会想

到什么,这样在课堂上引导儿童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在音乐和想象

作文之间探寻联系与规律。

五、音乐想象作文教学成果与展望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交际工

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

程的基本特点。” [23]而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重要体现,它既

能反映学生运用语文作为工具的程度与水平,又反映出学生对于这一

人类文化的熟知和把握。写作“应该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

” [24]音乐想象作文
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6
教学就把学生的创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我们不妨把音乐和作文看

作是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作文,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

邃的思想、心灵的表白,它涤荡着我们的灵魂,用它独到的情致使我

们获得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而音乐呢,音乐,是奇妙的;音乐,是

震撼人心灵的。如果说要找一种东西最确切地表达人物内心最细腻的

情绪和感受,那莫过于音乐。

音乐和作文是相通的,它们是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一

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进入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

中,这两朵光芒四射的浪花,一脉相承,跳跃向前。虽然它们表现的

方式不同,但从那音符中、字符间所流淌出来的却是共同的东西——

生命的感情,生活的憧憬,情绪的倾泻,情感的表白……

音乐、作文,都是最微妙的弦,它们拨动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

的心颤动着,激荡着。音乐是诗意的作文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了那份心灵的共鸣,让音乐在作文课堂中汨汨流淌,流淌……

一路走来花相伴,音乐想象作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首翘望,

恰似“一轮红日倚青山,只见湖光数里间。

(一)取得的实践成果

通过近三年来扎扎实实地研究,作文和着音乐浸染出的课堂,是

那么轻轻松松,悄然滑过。受益最直接的当数学生了,他们的一篇篇

习作,基本上做到了“我手书我思”,意到笔随。中年级的同学,提

高了习作速度,而且语言能够做到简洁、准确。高年级的同学,文章

立意新颖,清新活泼,似是“春溪嫩水清无渣,春洲细草碧无暇。”

37
学生们喜欢上音乐想象作文课,听着激昂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

节》,就好像到森林里和小动物们一起唱歌、跳舞、追逐、嬉戏;听

着《二泉映月》,好像感受到了夜阑人静,泉清月冷,一个饱受坎坷

的盲艺人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的悲伤;听着《牧歌》,仿佛真的来到

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正在吃草,牧民们欢

快地歌唱……到底是在音乐里还是在作文中,学生们陶醉了。他们的

篇篇习作在各类征文活动中发表或获奖,我因此获得了山东省第三届

“文博会”优秀指导教师奖、第二届全国学生作文新奥赛指导二等奖、

第九届小作家杯小学生作文大赛指导金奖等。
《听音乐想象作文课堂实

录及分析》教案发表在 2007 年 11 期《小学教学参考》


(语文版)
、《音

乐想象作文初探》论文发表在 2008 年 9 期《中学课程资源》上等。

(二)音乐想象作文教学展望

音乐想象作文教学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通过音乐来展现场景、

构思情节、刻画形象、表达情感、感悟人生,让学生快意地进行个性

的表达,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艺术品位,

形成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优质课堂。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

到了其它教学资源和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已经在实践中形成

了一套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推动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

教学改革。

我创造性地把音乐作为一种不或或缺的媒介,让其运用于作文课

堂上,目的是让学生乐写作文、爱写作文,营造一种“工具理性与人

文内涵齐飞”的生机勃勃的课堂,让学生在博大的知识、艺术海洋中

38
尽情地遨游。这种跨学科的结合解决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困难,

因此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9
结束语

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查找了大量资料,结合自己多年来的

教学经验,写了这篇论文。本论文的研究,在理论上,通过对音乐想

象作文教学思路的阐述,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

指导;在实践上,通过对音乐想象作文教学实例的分析,力求为教学

实践提供策略保证。但是,因为音乐想象作文教学是个不太容易把握

的教学研究方向,它涉及的领域比较广,而我是在一边工作的情况下

撰写的,因此一定有很多地方考虑得不太周全,例如如何指导学生倾

听音乐,如何把握写作类型,如何进行作文的讲评工作,这都是我今

后继续探索的方向。

作文教学改革是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大量的实验的,但因笔者能

力、经历所限,在某些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上可能还不很到位,所以

说研究还远未终止,笔者也真心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专家和广大老

师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40
注 释

[1]张定远.作文教学论集序言[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2:1.

[2]任建新.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2001(17).

[3][4][5]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

[6]李白坚.大作文——写作教学中的新观念与新方法[M].上海:上海

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9:26.

[7]林非主编.话说音乐——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音乐随想[M].四

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219.

[8]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26.

[9]姚道武.中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与

学 2003,(12) :57.

[10]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9 .

[11]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71.

[12]况周颐,王国维著.人间词话定稿第 60 则.惠风词话·人间词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220.

[13][美]爱因斯坦著.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84 .

[14] 潘 新 和 主 编 . 写 作 : 指 向 自 我 实 现 的 人 生 [M]. 北 京 : 科 学 出 版

41
社,1999:86 .

[15]罗丹口述,葛赛尔笔记,沈琪译.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

出版社,1987:62.

[16]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1.

[17]潘新和.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357.

[18]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

音乐出版社,1983:53.

[1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7.

[20]托马斯•格温.用符号标志法改作文[J].语文学习,1998(1).

[21]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47.

[22] 马 克 思 .1844 年 经 济 学 哲 学 手 稿 [M]. 编 译 局 译 . 人 民 出 版 社 ,

2000:79.

[23]秦训刚,晏渝生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3:6 .

[24]秦训刚,晏渝生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3:178 .

42
参考文献

[1]吴立岗编著.小学作文教学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

[2]涅枯列著,吴立岗译.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研究[M].郑州:文心出版

社,1989.

[3]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吴立岗,李吉林编著.苏联教育改革语文的理论和实践[M] .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1992.

[5]曹明海主编. 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6]曹明海.营构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M]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

出版社,1998.

[7]李剑萍,魏薇主编.教育学导论[M] .人民出版社,2002.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朱作仁.语文教学心理学[M]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0]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1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12]王耘,叶忠根,林崇德主编.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

社,1993.

[13]朱晓斌著.写作教学心理学[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4]田荣俊著.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概论[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

社,2006.

43
[15]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 .南宁:广西出版社,1998.

[16] [美]加德纳.多元智能[M] .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17]陈世珠.走出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听音想象作文”的尝试[J] .

小学教学参考,2002 (12).

[18] 陆 雪 珍 . 浅 谈 小 学 “ 听 音 想 象 作 文 ” 教 学 [J] . 基 础 教 育 研

究,2002.(Z1).

[19]戴赛梅.左手和右手——“听音想象作文”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

参考,2002 (12).

[20]覃伟慧.谈小学语文“听音想象作文”教学[J] .广西教育,2002 (22).

[21]陈世珠.“听音想象作文”教学效果浅析[J] .广西教育,2003 (01).

[22]梁红梅.利用音源引导创新作文的研究[J] .广西教育,2004 (17).

[23]缪丽君.音源的探索开启和利用[J] .中国音乐教育,2001 (03).

[24]冯佳琳,朱玉峰,罗继山.在音乐中放飞想象——“音乐想象作文”

实验的研究与实践[J] .山东教育,2005 (34).

[25]公茂芳.听音乐作文教学实录[J] .成才之路,2007(33).

[26]侯晋超.浅谈听音乐想象作文[J] .小学语文教学,2007(6).

[27] 张 思 艳 . 听 音 乐 想 象 作 文 课 堂 实 录 及 分 析 [J] . 小 学 教 学 参

考,2007(31).

[28] 杨 红 亮 . 让 作 文 与 音 乐 一 起 飞 翔 [J] . 新 语 文 学 习 ( 小 学 作

文),2007(Z2).

[29]贺成金.苗岭的早晨习作设计[J] .语文教学通讯,2007(Z3).

[30 江莉.听音乐[J] .初中生优秀作文,2006(Z1).

44
[31] 于 伟 利 . 听 音 乐 “ 鸟 儿 的 心 声 ” 写 想 象 作 文 [J] . 小 学 教 学 参

考,2006(Z1).

[32]李龙阁.音乐想象作文“鸟儿的心声”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J] .山

东教育,2005(34).

[33]李天翼.音乐的选择与使用[J] .山东教育,2005(34).

[34 张玉凤.放飞想象培养创造思维[J] .山西教育,2004(15).

[35]刘婷.听音乐作文[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Z2).

[36]杨祥明.依依乐韵绵绵文思——听音乐作文教学的尝试[J].语文教

学与研究,1997(12).

45
附录:音乐想象作文教学案例(两篇)

听音乐想象作文课堂实录及分析

山东省枣庄师范附小 张思艳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听音乐,受到艺术美的熏陶,从中感受到草原骏马
奔驰的场面,引发学生对草原生活的神往。
2、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并且提高他
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二、曲目分析与设计思路
《赛马》这首乐曲描写了蒙古人民在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热闹而
欢快的场景,表现了他们对草原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本曲为 A+B+A
三部曲式。A 段刻画了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的沸腾景象。B 段采用内蒙
民族《红旗》为主题,表现了骑手勇敢豪放的性格,抒发了人们在节
日赛马的欢乐情绪,描绘了马蹄疾驰,你追我赶,紧张激烈的场景。
接着出现 A 段使赛马的欢腾场面又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江河水》本曲开始从低音区奏起,旋律连续四次四度上场,迸
发出悲愤的情绪。接下来,音乐速度缓慢,旋律波状起伏,音乐色彩
凄凉悲切,如同泣不成声。最后,乐队用强力全奏,如同迸发了人们
心头的怒火,通过不同的力度、速度和奏法,使表现的情绪更为激越。
两段乐曲联系在一起,目的是培养儿童想象的创新能力,并且通
过想象,打破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写作一条线、文本大一统
的旧有模式,借助于音乐和由音乐激发的想象,创设一个和谐自然、
师生互动的崭新模式,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写。学生先听《赛马》
这首曲子,由疾驰的马蹄声,能联想到草原牧民们的生活,他们可能

46
在举行赛马盛会或者进行套马比赛等热闹场面,从而表现了牧民对草
原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然而,续听《江河水》这一悲伤的音乐,旋
律陡然一转,悬念即生,这样热闹的场面可能会发生那些变化呢,然
后把两首曲子串连起来,让学生完整地对内容进行梳理,随之动笔写
下来。
三、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曲子,请同学们注意听,听后你
有哪些感受?
播放:《江河水》——《采茶扑蝶》——《歌唱二小放牛郎》—
—《百鸟朝凤》
每首曲子选取最精彩部分,串连起来,播放时间约 2 分钟。
【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不同心境及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为
下文播放主题曲打下了理解的基础。】
生:有的曲子听起来感觉得很悲伤,有的曲子听起来喜洋洋,感
觉很愉快。
生:有的曲子节奏较慢,表达的主题很忧伤;有的曲子节奏较快,
表达的主题很欢快。
师:看来,同学们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基础。的确,音乐是
人类的第二语言,活泼欢快的音乐令人愉快,催人奋进;而悲壮、忧
伤的音乐则给人沉思,让人成熟。
(二)初听音乐,展开想象
师:首听音乐,你会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47
【播放《赛马》乐曲】
生:听到马蹄声,感受到场面很热闹。
生:听到鞭子响,感受到场面盛大、隆重,还有人们的欢呼声,
喝彩声。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音乐,把场面想象得更具体生动些!
【再次播放乐曲】
师:要想把场面想象得更生动,我们先来说有关“马”的成语。
生:马不停蹄、万马奔腾、千军万马、人欢马叫。
师:一口气竟能说出这么多,谁还能再说?
生:骏马脱僵、一马当先、快马加鞭、马失前蹄、人仰马翻……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妙语连珠。老师相信,根据这些词语,场面
就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面前,谁来说说?
生:我仿佛看见矫健的雄鹰在蓝天上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了鼓点。这些不肯安分的牲灵似山洪倾泻,
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有的来回奔跑,像临危不惧的大
将。
生:天苍苍,野茫茫,一起一伏的草原上正在赛马。一匹白马像
一道银色的闪电,呼啸而来,另一匹火红的骏马不甘示弱,四蹄翻滚,
长鬃飞扬,那壮美的姿势似穿洋过海的信鸽,宛如勃然奋飞的海燕。
…………
师: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赛马隆重盛大的场面,那是一种奔腾的
美,一种力量的美,多么奇异的画面呀!
(三)续听音乐,继续想象
师:请同学们续听一段音乐,想象热闹的赛马场面,发生了什么
变化?

48
【播放《江河水》片段】
生:乐曲变得忧伤起来,调子从激昂走向低沉。
师:大家展开想象,可能会遭受哪些变故呢?小组交流一下。
生:狂风骤雨挟带闪电,人们一时慌乱起来,马受了惊吓,脱缰
仓惶而逃。
生:骑手从马背上摔下来,被马踩死了,人们陷入痛苦之中。
生:一匹白马冲到终点,突然马失前蹄,猝死在终点。
…………
师:大家所想的这些,都有可能发生,能不能把你听到的想到的
连起来呢?
(四)指导写作
师:请大家完整地听一遍音乐,理清思路。
【播放《赛马》、《江河水》】
师:场面写得越热闹,暗示悲剧发生得越凄惨,越出人意料,留
给人的余味就越无穷。大家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努力做到让文章跌宕
起伏,一波三折。
师:给文章拟定确切的题目,定什么好呢?
生:赛马之变。
生:赛马的喜与忧。
生: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
师:从喜到悲的过渡语怎么写呢?
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生:谁料到,情况骤然发生变化。
师: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

49
生:生活中往往不是一帆风顺,喜中有忧,忧中有喜。
生:告诫人们在得意之时不要忘形。
师:同学们的见解真深刻,还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
顺。好,拿出纸笔准备写吧。
生:动笔写
(五)交流
四、教学反思

传统的作文教学或是方法过于陈旧,或是过度强调了语言文字训

练,使学生患上“作文恐惧症”,对作文持排斥态度,写出的文章干

瘪无趣。而听音乐想象作文作为新颖的教法,不仅是促进儿童想象的

“催化剂”,还是一股“清新剂”,让师生如沐春风,耳目一新,在众

多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更注重于抒情且最能以情动人。师生体验作曲

家在作品中融汇的情感之后,思维很容易产生火花,并能大胆的展开

想象,学生听到激昂的马蹄声,仿佛身临莽莽苍苍的大草原,不由得

把凳子当成马,当场“骑”起马来,嘴里不停地喊道:
“驾!驾!”并

随手作甩鞭子状。课堂气氛必然活跃起来,学生对骏马奔驰的场面自

然感受深刻。当续听悲伤的音乐时,热闹的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学生

闭上眼睛想:马儿怎么了?骑手们怎么了?他们遇到什么变故?在这

样一个“情感场”中进行作文训练,还愁学生无话可说吗?

50
例文:
赛马之变
枣师附小五年级三班 靳 倩

天苍苍,野茫茫,起伏的草原上正在举行赛马。

只见场外人欢马叫,这时裁判一声令下,顿时万马奔腾,襟飘带

舞,所有骏马的鬃毛像琴弦似的竖起来。你瞧,那匹白马脚下生风,

它四蹄翻腾,长鬃飞扬,那壮美的姿势宛若历尽艰辛在风雨中奋飞的

海燕,它仰天长啸,那动人肺腑的马嘶响彻天空。这匹白马快似流星,

势不可挡,它一路遥遥领先。四周的群众顿时喝起彩来,像海潮一样

的掌声经久不息。

突然,这匹白马像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前肢跪在了地上,后肢

伸开,一下子瘫倒在地上。马上的骑手也随之栽倒在地。人群顿时一

片哗然,真是天有不测风云,眼瞅着冠军就要到手了,这次意外真让

人吃惊。

我想:事情没成功之前,不能早下结论,因为随时都有意外发生。

这种意外有时也很残酷。

—— 此文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2007 年 11 期,第 42-43 页

51
《苗岭的早晨》习作设计

山东省枣庄市教研室 贺成金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记实作文与想象作文并重的理念,听音乐想象作文是

作文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音乐是无形的语言,当音乐四处弥漫时,她

会引导你去体验,召唤你去想象,你的整个心灵会处在一个诗意的、文

学化的状态之中,你的种种人生体验会随着音乐的旋律逐一重现。此

时,用文字来诉说音乐,用语言来描绘音乐便是水到渠成的了。本堂课

就试图通过聆听、想象,将音乐与作文结合起来,化“乐”为文,化无形

为有形,让学生的语言随音乐尽情流淌。

【教学过程】

一、高山流水觅知音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同学们,大家现在听到的是中国十大

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还演绎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被

传为千古佳话。哪位同学能讲一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音乐使伯牙和子期相知相识,命运相连。他们诠释了“知音”的

真正含义。请同学们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从音乐中感受形象,

听出演奏者表达的心意,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知音”即知心。)

2、音乐是心灵的语言,要用心去倾听。古时候有个人叫公明仪,

52
一次他心血来潮,对着黄牛操起了古琴,尽管琴声优美清扬,可是那牛

却仍低头吃草,毫无反应。这个“对牛弹琴”的故事,正讽刺了那些无

心之人。我们只有用心去感受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美好的音乐才能

在我们的心田荡起涟漪。

设计意图“:高山流水“”对牛弹琴”,从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中,

学生领悟到“知音”的含义———用心倾听,用心感受。这正是听音

乐想象作文的关键所在。

二、唤醒沉睡的耳朵

1、下面,老师播放两个音乐片断,同学们用心倾听,从旋律中感受

乐曲表现的形象,体会情感。比比看谁的耳朵更尖,谁的心更灵,能“知

音”
。播放乐曲:①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旋律轻快优

美,描绘了小天鹅翩翩起舞时的生动有趣;②播放二胡曲《战马奔腾》

第一段,群马疾驰,由远而近,场面激烈,扣人心弦。

学生听后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这两段乐曲多变的节奏形象地表现了动物的动作特点,

有效地刺激了听觉神经,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敏锐的感受力,起到了练耳

洗脑的作用。

2、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感到你们的耳朵已被唤醒,心也在随音乐

跳动。下面,再听一段音乐,我把音乐欣赏的难度加大,竖起你们的小耳

朵,仔细听。

老师播放《月光奏鸣曲》片断。学生交流想象到的月光、大海等

景物。聪明的同学一下子猜到了《月光曲》。不错,这正是大音乐家贝

53
多芬《月光奏鸣曲》中的一个片断。我们学过《月光曲》这篇课文,

贝多芬在一间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伴着

清幽的月光,即兴创作了这首乐曲。当他第一次弹奏这首乐曲的时候,

穷兄妹俩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好的图景。课文用一段简洁的文字

描绘了下来(投影出示,一生配乐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

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

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

朝着岸边涌过来……”

设计意图:这段话具体生动地写出了乐曲节奏的变化,先是舒缓平

静,然后有了起伏,最后是激越高昂;写出了月亮升起的过程,海面的微

波粼粼和波涛汹涌。这个环节不仅继续激发兴趣,而且进行了方法的

指导,为下面的习作打下了基础。

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什么启发?

师生交流要点:听音乐想象要依据旋律的变化,分辨出乐曲的开

端、发展、高潮;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画面

要真切、具体、生动、连贯,等等。稍显遗憾的是,由于课文重在叙述

故事,听音乐想象的内容并没有充分展开,比如,月亮如何从海面跳跃

着升起,月的形,海的声等等。尽管这样,这段话仍意境深远,文字随音乐

流淌,音乐在文字中徜徉,令人浮想联翩,难以忘怀。今天的作文课,就期

待大家能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获得丰富的想象,并用笔把你最真、最

深的感受写下来,让灵动的语言随着灵动的音乐一起流淌。

54
三、让语言随音乐流淌

1、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首乐曲,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想象你好

像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甚至是触摸

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随手板书:看、听、闻、触、想)。请大家

静静地听,把感觉到的形象或画面用笔简要记下来。(播放口笛独奏曲

《苗岭的早晨》。)

学生交流要点:在大森林里,有美丽的小花,各色的蝴蝶,生活着一

群快乐的小鸟。先是响起一声清脆的鸟鸣,接着许多只鸟争相鸣叫,整

个森林沸腾了,等等。

老师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强化,引导学生从

不同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把画面说具体、真切。

设计意图:①这首乐曲极具画面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因此

被选为教学资源。乐曲一开始用口笛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

律,把人们引入晨雾缭绕、美丽恬静的苗岭早晨,生动地表现了山林晨

色和百鸟争鸣的场面。乐曲第二段节奏活泼、旋律欢快,描绘了苗族

人快劳动的热烈场面,不时出现的鸟声使音乐气氛更加活泼。尾声再

现了开始时的音调,使苗家山寨又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感受这首乐

曲分两步,第一步重点想象景物和鸟儿。人的活动放在第二步交流。

放缓了坡度,降底了难度。

②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但生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感知神经是

有普遍联系的。当人的听神经被音乐的旋律所刺激时,它必然同时也

刺激着人的视觉、味觉、嗅觉乃至触觉等感觉器官,并诱发一系列良

55
性反应,正所谓“七窍相通”
。学生在音乐的刺激下,动用各种感觉器官

去感受、想象和再现场景,得到的形象和画面就是细致鲜明的,接下来

的习作自然会具体生动。

2、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再次欣赏这段音乐,请同学们在刚才的基

础上进一步放飞想象,我相信你们脑海中的画面会更清晰、更真切。

拿起笔,把想象到的情景按一定顺序快速写下来。(播放音乐)

学生自由习作。投影出示学生作品,学生朗读,师生评价。

老师也写了一个片断,我想读给大家听,请大家批评指正。

教师下水文

清晨,薄雾笼罩着茂密的树林,草地上开满了各色的小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
的气息,还掺杂着淡淡的花香。东方越来越亮,终于,第一缕阳光穿过树梢,洒在一只
百灵鸟身上。它睁开惺忪的睡眼,抖抖绸缎般的羽毛,展翅飞上了枝头,开始了第一
声啼叫。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转瞬间,树叶上的一只大青虫,成了它的美餐。百灵
鸟清了清嗓子,伴着早晨清新的空气,美美地歌唱起来。你听,叽、啾,叽、啾。沉睡
的伙伴被婉转的歌声唤醒,它们有的使劲拍打翅膀,有的蹲在窝里应和,还有的飞
上枝头鸣叫。于是,越来越多的歌手加入了这场大合唱。喜鹊从一个枝头跳上另
一个更高的枝头,喳喳地播报早间喜讯。黄鹂竞相展示自己甜甜的歌喉。鸟儿们
边唱边飞,又开始了特技表演,俯冲、翻飞、盘旋、列队……树林成了快乐的海洋。

通过对学生习作和教师习作的评析,引导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写

具体、细致。

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3、同学们,这段动人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了早晨的山林,让我们感

56
受到了鸟儿们的幸福与欢乐。其实,这首乐曲的名字叫《苗岭的早晨》,

第二段旋律欢快活泼,描绘了苗族人的活动。再听这一段乐曲,想象一

下苗族人会有哪些活动,边想边写下来。

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二、三段,学生边听边想边写。写后交流。

4、当美妙的音乐从我们心底流过,捕捉她带给我们的感受和情绪,

用想象的翅膀擦亮艺术的眼睛,同学们都能写出富有灵气的好文章!下

面的时间,请同学们继续充实和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断,最终形成一篇完

整的文章。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07 年 7-8 期,第 103-104 页

5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听音乐想象作文课堂实录及分析》
1、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2007 年第 11 期第 42-43 页,独立作者。

《音乐想象作文教学初探》
2、 ,《中学课程资源》
,大连理工大学

出版社,2008 年第 9 期第 14 页,独立作者。

3、《音乐想象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1 期第 103-104 页,独立作者。

58
致 谢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随着毕业论文的结尾,短暂而又充实的

教育硕士生涯也将落下帷幕。写完文稿的最后一个句点,关掉和我一

样疲惫的台灯,凝视镜中多了数十根白发的自己,感慨颇深。从选题

至定题到现在,记忆中只有一个“忙”字,课堂上穿梭的身影,深夜

里键盘的敲打,图书室里不停地查阅,办公室里不断地请教,完成论

文的过程犹如孕育腹中的婴儿,其艰辛与困难可想而知,但曲终幕落,

那苦中有涩、苦尽甘来的滋味,是值得我一生去慢慢品味的。

手抚沉甸甸的论文,虽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成果,但对我而言神

圣至上。它凝聚了教诲我、关爱我和帮助我的人的心血,是汗水和泪

水的结晶,是我需要珍藏一生的。

本论文是在导师史洁副教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到写

作定稿,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我就读教育硕士期间,史洁老师

渊博的学识、谨严的治学态度、幽默风趣的讲课、犀利的评论风格,

都给了我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写作毕业论文阶段,每遇我有所求,史

老师便会放下繁忙的工作不厌其烦地给予指点,她睿智的点拨让我受

益匪浅。能师从史老师,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在此谨向史老师表示我

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还要感谢曹明海老师、潘庆玉老师、魏薇老师、曾继耘老师、袁

磊老师、吕高超等老师,他们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兢兢业业的工作

态度和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将成为我终生的精神财富,感谢他们对

59
我的论文有益的启发和无私的帮助。

感谢关心与支持我的同学张慧、高秀玲、付瑞华、邢艳丽等人,

她们在学习上给我的帮助,生活上对我的照顾,我将铭记在心。还要

感谢我校的王玉恩校长、李天翼副校长和教研室的贺成金老师,他们

深邃的思想,先进的理念,课堂的指导,使我吸取了最宝贵的意见,

得以完成论文。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他们是我生命中永远的依

靠和支持,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是我前进的动力;他们殷切的期望,

激发我努力进取。尤其要感谢我的爱人,在我求学期间,他包揽了所

有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在写作阶段,他给予鼎力之助,在自己工

作忙碌之余,给我最深切、最细腻的呵护,使我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

感谢身边所有善良和正直的人们,我将以你们为鞭策,磨砺自己,

志于教育事业,且歌且行。

张思艳

2009 年 4 月

6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