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秦代

1. 用法統一
戎狄之風
本源 神話: 吞鳥蛋而生始祖,
周代時為周穆王養馬,駕車 – 「嬴」: 或說象龍形,暗示嬴姓最初為游牧部落
周孝王時封於「秦」 -- 「秦」:象兩手舂禾,或說暗不秦族向農業經濟轉型
秦流行屈肢葬、西首葬=戎狄之俗 V.S. 華夏之俗=東向為尊, 躺身直肢葬

秦國殉葬之俗, e.g.子車殉秦公《秦風‧其鳥》:「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天者,殲我良人。如可贖

秦武公死,從死 66 人 兮,人百其身」-只敢抱怨蒼天,不敢抱怨穆公
秦穆公死,從死 177 人
「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 何晉:「秦在制度、思想學術、語言文
字、宗教意識上,與六國存在的
「彼秦者,廢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 這些差異,卻表現了強烈的對抗
性」

法治改革
商鞅游說秦孝公「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秦王政「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
秦國王權強大,中間階層衰落 東方卿大夫仍有強大勢力

富國強兵
荀子:「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
「其百姓朴,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
「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其士大夫,出于其門,入于公門,出于公門,歸于其家,無有私事也; 不比周,不朋黨,倜
然莫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觀其朝廷,其朝閑,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也,古之朝也! 」
「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司空馬說趙王曰:「請為大王設秦、趙之戰,而親觀其孰勝。趙孰與秦大? 曰:不如。
民孰與之眾? 曰:不如。 金錢粟孰與之富? 曰:弗如。 國孰與之治? 曰:不如。
相孰與之賢? 曰:不如。 將孰與之賢? 曰:不如。 律令孰與之明? 曰:不如。
司空馬曰: 然則大王之國,百舉而無及秦者,大王之國亡。

2.統一政策
十年滅六國 儒生: 西周禮治成功經驗  封建制+禮樂+… (王綰)

兩種意見 法家: 秦國爭霸成功經濟  郡縣制+法術+… (李斯)

始皇帝’專任’ 原因: 封建禮樂崩潰,國家統一,

法家 建立更集權的秩序 + 防止地方坐大 + 打擊六國遺民

重用李斯 理念: 法家思想 , 專任刑法 , 全面控制

政治制度 天下
皇帝制度 皇帝-天子: 自稱- 朕 人稱- 陛下 所乘- 乘輿 印- 六璽 之治

       命- 制   令- 詔 始於
里胥
臣妾- 奴僕: 自稱- 臣/妾 禮儀- 昧死, 頓首
終於
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丞相府: 長史、司直、十三曹) [太尉-不常置] 天子
御史大夫- 圖書章奏, 監察
帶舊時代 諸卿: 奉常, 郎中令, 衛尉, 廷尉, 治粟內史,
家臣色彩 少府, 太僕, 典客, 宗正, 中尉……
郡縣制 郡: [內史] 內郡無兵, 外郡有軍- 守,尉,監 [小郡只設尉] (軍事性質較重)

縣: 大縣令,小縣長- 丞,尉 (行政性質較重)

戶籍制 + 鄉里制 + 什伍制

社會經濟
文物 文字: 小篆 + 隸書 (取消六國文字, 漢時已不識六國文字,稱古文)

制度 貨幣: 半兩錢 + 鎰 + 統一鑄造 (取消刀幣, 布幣等六國貨幣)

度量衡: 把商鞅時的標準器推廣天下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同天下書」、「器械一量,同書文字」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效律》- 效=校
許慎:「分為七國……文字異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
者」
田煒「秦的『書同文字』政策並不是單純的統一文字政策,而是一個包 括正字形、正用字
和正用語三方面的語言文字規範政策」
命令山東六國地區改用秦系文字: 文字、稱謂使用規範的建立
                有關的規定細緻到了個別字詞、稱謂的寫法和用法
                方便行政文書
交通 靈渠 + 馳道 + 直道 + 金牛道, 統一車軌
建設
學術 焚書令: 「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 書, 百家語者,悉詣守、尉燒之。
廢先王之道
思想 「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法律 六篇秦律: 成功推廣到全國各地 (雲夢秦簡: 楚地)

制度 陳涉, 吳廣, 劉季非秦人,因懼秦律而反

武力強制
對外 -北逐匈奴 -修建長城

-南平百越 -通西南夷
對內 銷毀兵器,拆除險阻,遷徒豪強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意義
大一統? 政治版圖: 滅六國, 建郡縣 一天下: 文化(華夏)、自然(四海之內)
「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
帝國? 經濟交通: 靈渠, 馳道, 直道 「秦兼天下,海內并廁」
社會文化: 貨幣, 度量衡, 文字, 車軌 「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
平」
秦牘「邊塞曰故塞…… 邦司馬為郡司馬」

專制制度 皇帝制度 + 三公九卿制 + 郡縣制+戶籍制

閻步克:「四千年的中國史,夏商周的早期國家可以說是其政治文化體制的 1.0
版,兩千年的儒教帝國可以說是其 2.0 的升級版。直到今天,世界這五分之一的人
口,依然生活在這一種獨特體制之下。中國國家升級換代的 3.0 版,正在形成之
中」

福山:「秦始皇把秦的制度到全中國,其所創造的不僅是一個國家,而且將在後繼
者漢朝手裏變成一秷統一的中國精英文化」、「秦朝憑借政治權力所建立的強大現
代制度,不但活過了漢初的貴族復辟,而且在事實上定義了中國文明」

但歐美: 早期中國(Early China)= 先秦+秦漢 開啟二千


年專制
日本: 上古 (先秦秦漢)—中古(六朝隋唐)
大一統時
邢義田: 封建制的轉化 代
專制精神 壓抑官僚、貴族 [取消世卿世祿, 奪取土地人民 後世雖有分裂,
但只為非主流
重農抑商 [專賣鹽鐵、商人戍邊
控制思想 [焚書令
秦的速亡 濫用刑法 + 濫用民力

3.秦的滅亡
秦代暴政: 攻守之勢異也
「趙高教胡亥獄律令法事。二世乃遵用趙高,申法令」、 二世:「專用天下適己,長享天下而無害」
李斯:「主獨制於天下而無所制,能窮樂之極,荦祭獨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然後可謂能明申韓之術,而
修商君之心」
陸賈:「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
賈誼:「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
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秦不能分尺寸之地,欲盡自有之耳。輸將起海上而來,一錢之賤耳,十錢之費,弗輕能致也。上之所
得者甚少,而民毒苦之甚深,故陳勝一動而天下不振」
主父偃:「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

閻步克:「由統一海內的巨大功業而來的蓬勃進取精神,與統治者權勢欲、奢侈欲的結合,暴露和激化了秦
官僚帝國體制的固有弊端,使官僚機器的運轉達到最大極限,最終因耗盡民力、喪盡民心而土崩
瓦解。」
陳蘇鎮:「秦所以未能『守』住來之不易的統一局,主要原因在于用武力手段完成了軍事征服和政治統一以
後,未能成功地用法律手段實現文化的統一或整合」
嚴 條文細密: 連極細節的情況考慮到, 如盜桑葉不盈一錢如何判 連坐制、告奸制

刑 「昔秦法繁於秋荼,而網密於凝脂」 「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刑罰較重: 刑九而賞一, 盜桑不盈一錢,罰勞役三十天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勝
濫 賦稅:數」
2/3(泰半之賦), 頭會箕斂, 芻藁稅 (田賦二十倍於古) 「收泰半之賦,發閭左之戍,男子力
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
用 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
欲也」
力役: 戍卒, 正卒, 更卒 (力役三十倍於古) 秦始皇:巡遊、訪藥
民 秦二世:「吾既已臨天下矣,欲悉耳目
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以終吾壽,可
力 戰爭: 南征百越[王翦, 屠睢]+北伐匈奴 乎?」
范文瀾: 秦人口 2 千萬,使
民超過 3 百萬
葛劍雄: 秦人口 4 千萬,額
建設: 長城, 靈渠, 阿房宮, 驪山陵… 外征發曾達 2 千萬

「天下苦秦久矣」「伐無道,誅暴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
秦」 涉」
吏 里耶秦簡:「吏凡百四人,缺卅五人‧今見五十人。」
岳麓秦簡:「一歲病不視事盈三月以上者,皆免。病有瘳,令為新地吏及戍,如

吏有謫過廢免為新地吏及戍者」

《史記‧秦始皇本紀》:「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相立為侯

王,合從西鄉,名為伐秦,不可勝數也」
二世而亡
沙丘之變?
《史記‧秦始皇本紀》:「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始皇
崩於沙丘平台。……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
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
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
V.S.
西漢竹書《趙正書》:「昔者,秦王趙正出遊天下,還至白人而病。……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復
召 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窘,臣恐大臣之
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胡亥:「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難之。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
矣。卿其圖之!」毅對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則臣少宦,順幸沒世,可謂知意矣。
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則太子獨從,周旋天下,去諸公子絕衰,臣無所疑矣。
陳勝:「吾以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
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二世暴虐?
叔孫通:「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
賈誼《過秦論》:「鄉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
通,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汙
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
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
萬民之望,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內,皆讙然各自安樂其處,唯
恐有變,雖有狡猾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姦止
矣。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
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
後姦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
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
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見始
終之變,知存亡之機,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天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
響應之助矣。故曰「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
富有天下,身不免於戮殺者,正傾非也。是二世之過也」
V.S.
《論語》:「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湖南益陽出土秦二世元年詔書:「元年,與黔首更始,盡為解除故罪,令皆已下矣。朕將自撫天下
吏、黔首。其具行事,毋以繇賦擾黔首,毋以細物苛劾縣吏」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陳勝起義後 ‧秦民無反秦之事 ‧其餘五國反秦不如楚激烈
e.g.*「秦即暴虐,楚人發難。當此時,楚兵千人為聚,不可勝數。陳勝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響應。家
自為怒,人自為鬥,反報其仇而攻其怨。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
*鉅鹿之戰: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 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
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秦國多次欺騙楚懷王
田餘慶:「非張楚不
楚國文化最為獨特: 令尹, 楚辭… 不習慣秦律秦風 (V.S.三晉近於秦俗) 能滅秦」

遠離秦地,貢戍受苦: 要到京師守城… 陳涉, 劉季度期不至而反

秦末起事,楚人最盛: 陳涉(張楚), 楚懷王 [項羽, 劉季…] 北方諸國叛亂多為貴族而少平民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