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秦漢經濟

1.農業與土地制度
農業發展
大規模水利工程: 鄭國渠, 白渠, 三輔渠  「於是關中沃野」

[需要大量人力維持 遷都洛陽: 渠道漸廢, 關中農業再衰


耕作方式: 牛耕[耦耕], 耬播

耕作器具: 犁鏵, 耬足

土地制度
私有制: 國家有公田, 但絕大部分土地屬地主及農民所有
漢代三十稅一 地主佔有土地越來越多, 並有奴婢及徒附

交納十稅五的地租, [雖國家假民公田,但豪強分田劫假]

東漢基本上採放縱政策遍地豪族, 有大片土地, 經營品種齊全 [莊園經濟]

《四民月令》: 有耕地、釀酒、蠶織

軍事力量: 塢堡+部曲 [於春秋訓練, 防範盜賊] 易發展成地方割據勢力

2.工商業的發展
手工業
前期自由經營 自武帝實行專賣制度: 質量差

儒生勢力漸長: 政府生產兵器車馬具, 平民生產市場需要


商業
西漢商業興盛: 破壞小農經濟- 「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

道路網絡 土地兼併- 「富商大賈……以末致財,用本守之」

[馳道, 運河] 法律歧視-七科謫, 但「今法律賤商人, 商人已富貴矣; 尊農夫, 農夫已貧賤矣」

貨幣經濟- 以黃金、銅錢為貨幣

算賦、更賦、市徑收錢, 田租收實物

東方朔-月「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貢禹「奉錢月九千二百,廪食太官」

武帝時-「入五十萬錢,減死罪一等」

「大將軍、驃騎大出擊胡,得首虜八九萬級,賞賜五十萬金」

何茲全「西漢的貨幣只有金和錢,金、錢以外沒有任何東西作過貨幣來使用」
東漢商業倒退: 戰亂: 地方暴動, 新末動亂 人民更接受實物交易
大田莊的出現: 自給自足,不需交換

貨幣經濟衰落- 谷帛成為貨幣

「賜錢三千萬,布三萬匹」、「賜錢百萬,繒二百匹」

「其令天下亡命,自殊死已下贖:死罪縑三十匹」

3.人身依附關係與莊園經濟的發展
人身依附: 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
何茲全:戰國秦漢—貴族(皇室,諸侯王,列侯)、編戶齊民(自由平民)、奴婢(無人身自由)
二年律令「奴婢為善而主欲免者,許之,奴命曰私屬,婢為庶人,皆復使及算,事之如奴婢。主
死若有罪,以私屬為庶人,刑者以為隱官。所免不善,身免者得復入奴婢之。其亡,
有它罪,以奴婢律論之」
賓客/徒附— 法律上的自由人,實際上被控制
a. 秦至西漢初: 戰國遺風,重商輕農

*「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
*但「以末致財,用本守之」: 秦「或耕豪民之田,見什稅伍」 (e.g. 陳涉)
《二年律令》以爵級為差受田, 但可自由繼承和買賣

有所打擊: 秦-「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
漢-「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於長陵。後世世徒吏二千
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諸陵。蓋亦以強幹弱枝,非獨為奉山園也」

b.西漢中至東漢初: 君主對抗土地兼併,由有效轉向失敗

*漢武帝- 刺史《六條問事》、算緡+告緡、平準均輸專賣、酷吏
(商業難得利, 田租三十稅一轉向投資土地[走法律罅]農民破產依附豪族,什稅伍,失去人身自由,世襲)

*限田令:「時田宅、奴婢,賈為減賤」 [但丁、傅、董賢反對「詔書且須後,遂寢不行」]

*王田制: 「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推行幾年便廢除]

*度田案比: 光武帝下令放免奴婢, 丈量土地+檢核人丁


[豪族叛亂, 以安撫手法平息  形式上堅持-徒附要算入國家編戶, 但容許其依附豪強]
b. 東漢: 豪族莊園經濟發展

*奴婢, 徒附 [無事為佃客, 有事為部曲]

(崔寔《政論》「奴事富人」、「歷代為奴」)

*經濟-耕地, 釀酒, 蠶織

*武力-塢堡, 家兵, 部曲 (部曲-國家承認-兵籍, 家兵-國家不承認-民籍)

4.游民
西漢

東漢
《魏略》:「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劉表),令國中凡
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
王符「資末業」者「什於」農田,「游手」者「什於」「資末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