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秦漢社會

1. 秦與漢初的爵制
軍功爵
趙翼《布衣將相之局》「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
官。……漢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
多亡命無賴之徒,立功以取將相,此氣運為之也。天之變局於是始定。」
閻步克:「突破貴族制度,貫徹功績主義。君子小人分野取消了,萬民同站在一條起號線上,憑藉
個人在戰場上的表現締造自己的身份地位……軍爵塑造新社會」

二十等爵
《商君書》:「行間之吏,故爵公士也,就為上造也。故爵上造,就為簪褭。[故爵簪褭,]就為不
更。故爵[不更,就]為大夫。爵吏而為縣尉,則賜虜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而為國治,就為[官]大
夫。故爵[官]大夫,就為公大夫。[故爵公大夫,]就為公乘。[故爵公乘,]就為五大夫,則稅邑三
百家。故爵五大夫,皆有賜邑三百家,有[又]賜稅三百家。爵五大夫,有稅邑六珀家者受客。大將
御、參皆賜爵三級。故客卿、相論盈盲正卿,就為大庶長。故大庶長就為左更。故四更也,就為
大良造。
《漢書‧百官公卿表》:「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
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
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皆秦制,以賞功勞。」
《漢官舊儀》:
劉劭《爵制》:「春秋傳有庶長鮑。商君為政,備其法品為十八級,合關內侯、列侯 凡二十等,
其制因古義。古者天子寄軍政於六卿,居則以田,警則以戰,所謂入使治之,出
使長之,素信者與……秦依古制,其在軍賜爵為等級,其帥人皆更卒也, 有功賜
爵,則在軍吏之例。自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
比大夫也。九等,依九命之義也。自左庶長以上至大庶長,九卿之義也。關內侯
者,依古圻內子男之義也。秦都山西,以關內為王畿,故曰關內侯也。列侯者,
依古列國諸侯之義也。……一爵曰公士者,步卒之有爵為公士者。二爵曰上造。
造,成也。古者成士升於司徒曰造士,雖依此名,皆步卒也。三爵曰簪褭,御駟
馬者。要褭,古之名馬也。駕駟馬者其形似簪,故曰簪褭也。四爵曰不更。不更
者,為車右,不復與凡更卒同也。五爵曰大夫。大夫者,在車左者也。六爵為官
大夫,七爵為公大夫,八爵為公乘,九爵為五大夫,皆軍吏也。吏民爵不得過公
乘者,得貰與子若同產。然則公乘者,軍吏之爵高者也。雖非臨戰,得公卒車,
故曰公乘也。十爵為左庶長,十一爵為右庶長,十二爵為左更,十三爵為中更,
十四爵為右更,十五爵為少上造,十六爵為大上造,十七爵為駟車庶長,十八爵
為大庶長,十九爵為關內侯,二十爵為列侯。自左庶長已上至大庶長,皆卿大
夫,皆軍將也。所將皆庶人、更卒也,故以庶更為名。大庶長即大將軍也,左右
庶長即左右偏裨將軍也。

商鞅- 「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封大良造商鞅」

「斬一首者爵一級,斬二首者爵二級」
《商君列傳》「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商君書》「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
官之吏」
《爵制》「秦依古制,其在軍賜爵為等級,其帥人皆更卒也, 有功賜爵,則在軍吏之
例。」
          西嶋定生:最初「爵稱與軍職間具有緊密的對應關係」

 《商君書》:「民有餘糧,使民
《商君書》:「

《商君列傳》「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
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二年律令》「下爵毆上爵,罰金四兩。毆同列以下,罰金二兩」
《九章算術》:「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獵得五鹿。欲以爵次
分之,問各得幾何?」
《漢官舊儀》:「秦制二十爵。男子賜爵一級以上,有罪以減,年五十六免(老)。無爵為士
伍,年六十乃免者,有罪,各盡其刑」
《商君書》「其獄法: 高爵

《商君書》「善為國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無爵」

軍功爵的降級繼承
因公殉職爵位可不降級繼承- 《二年律令》「為縣官有為也,以其故死若傷二旬中死,皆
為死事者,令子男襲。毋爵者,其後為公士」
除徹侯、關內侯,都要降級繼承- 《二年律令》「疾死置後者,徹侯後子為徹侯……關內
侯後子為關內侯,卿侯(後子)為公乘

《射雀射猴圖》
韋玄成削一級爵: 「赫赫顯爵,自我墜之」
布衣將相
有高爵才可做高官
李開元: 「漢初軍功集團」‧創建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集團成員‧通過高帝五年詔等優待將士的法
令獲得利益者。 秩級: 保障政府行政
爵級: 安排社會身份
「由政治軍事集團通過戰爭建立政權,這就是說,政治權力和政權機構起源于戰爭和軍事。……
這是一個脫胎于武力的政治優先的社會,武力產生了政權,政治決定經濟、身份、文化等其它方
面,王朝更替的唯一形式是馬上天下……」
‧軍功政治‧聯合帝國‧有限皇權‧馬上天下
‧ 容易馬上征兵,助中央平叛
李開元:「漢初約 60 萬將士因賜爵獲得田宅,軍爵受益面為 300 萬人,約占人口 1/5。
軍功階層被授予 3 億畝耕地與 1500 萬畝宅地,相當全國耕地的 40%。

楚懷王之孫放羊
陳勝: 僱農,但「苟富貴,無相忘。」「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劉邦:「嗟乎! 大丈夫當如此也…
項羽: 「彼可取而代之!」

漢初封侯,大多出身低層,靠軍功起家
蕭何-沛主吏掾 曹參-沛獄掾 周勃-織薄曲 奚涓-舍人 灌嬰-販繒
高帝-武帝 120 年中,軍功階層的公卿守相占有率
高帝-96%, 惠帝呂后-81%, 文帝-50%, 景帝-30%
武帝前期-20%, 武帝中期-22%, 武帝後期-16%

中央集權
秦漢國家— 直接統治所有臣民,向其征收賦稅的權力
韋伯—家產制
西嶋定生— 《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
里的自律性喪失、

增淵龍夫《》

閻步克—爵本位爵—秩二元體制官本位體制
爵位貶值
原因
‧收買人心- 收買人心、賜爵
‧戰爭頻仍- 《漢書》「衛青此歲十餘萬眾擊胡,斬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餘萬斤,而漢軍士馬死
者十餘萬,兵甲轉漕之費不與焉。於是大司農陳臧錢、經用賦稅既竭,不足以奉戰士。有司請令
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臧罪;請置賞官,名曰武功爵」
‧入粟拜爵制度化
《商君書》「使民以粟出官爵」
《史記》秦王政四年「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
「七月,蝗蔽天下。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
《漢書》「文帝從錯之言,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

表現
‧編戶民上限從五大夫提高到關內侯
《二年律令》「自五大夫以下,比地為伍」
《鑒鐵論》「今自關內侯以下,比地於伍,居家相察,出入相司」
‧官爵分離
公乘也擔任戍卒
‧新式爵制的出現
 王莽仿周禮以五等爵代列侯與關內侯
‧東漢官文書不再書寫當事人爵位
   漢末賣官而不賣爵

漢末改革爵制
《三國志‧魏書》「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以賞軍功」
       裴注引《魏書》「置名號侯爵十八級,關中侯爵十七級,皆金印紫綬;又置關內
侯十六級,銅印龜紐墨綬;五大夫十五級,銅印

舊式民爵至唐仍存在
《三國志‧魏書》「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賜男子爵一級,為父後及孝悌力田人二級」
《舊唐書》「(大歷十四年)

e.g.
李開元: 「漢初軍功集團」‧創建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集團成員‧通過高帝五年詔等優待將士的法令
獲得利益者。 秩級: 保障政府行政
爵級: 安排社會身份
「由政治軍事集團通過戰爭建立政權,這就是說,政治權力和政權機構起源于戰爭和軍事。……這
是一個脫胎于武力的政治優先的社會,武力產生了政權,政治決定經濟、身份、文化等其它方面,
王朝更替的唯一形式是馬上天下……」
‧軍功政治‧聯合帝國‧有限皇權‧馬上天下
‧ 容易馬上征兵,助中央平叛
李開元:「漢初約 60 萬將士因賜爵獲得田宅,軍爵受益面為 300 萬人,約占人口 1/5。
軍功階層被授予 3 億畝耕地與 1500 萬畝宅地,相當全國耕地的 40%。

士的變化

吏的變化
儒吏融合
趙翼:「東漢功臣多近儒」 太學生:劉秀、鄧禹、朱祐、張充、強畢
游學長安: 耿純、景丹、陳俊、劉隆、王霸、陰識
‧陳球「涉儒學,善律令」‧王渙「習《尚書》,讀律令」‧鍾皓「以《詩》、《律》教授,門徒千
餘人」
‧黃昌「遂就經學,又曉習文法」 ‧郭旻「體明道術,律小杜」
‧馮琨「治《春秋》嚴氏、《韓詩》、《禮》倉氏,兼律大杜」
《論衡》:「世俗學問者,不肯竟經明學,深知古今,急欲成一家章句。義理略具,同趨學史書,
讀律諷令,治作請奏,習對向、滑跪拜,家成室就,召署輒能」

貴族再起的苗頭?
士族集團的雛型 國
士人 累世經學: 弘農楊氏-世傳歐陽《尚書》 荀氏八龍, 陳寔、陳紀、陳諶「並著高名,時號三 家
君」
「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

汝南袁氏-世傳孟氏《易》 作
經」
‧光武帝:「修起太學,稽式古典」 ‧ 漢明帝:「親行其禮,正坐自講」‧ 漢章帝:「大會諸儒于白虎觀,考詳同 制
異」 度
‧漢順帝:「乃更修戶黌宇,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 漢桓帝: 「游學增盛,至三萬餘生」 程
博士弟子員: 西漢 18 歲,東漢 15 歲, (漢武 50 人至東漢末時 3 萬餘人, 太學生佔洛陽居民 1/10) 序
「若乃經生所處,不遠萬里之路; 精廬暫建,贏粮動有千百。其耆名高義門開受徒者,編牒不下萬人。」
化:
川本芳昭:「東漢末年的混亂中所出現的身
為貴族的文人知識分子既成為鄉村社會的 外
官族 徵辟: 國家直接徵名士為官/ 長官辟人作吏 領導,又進入中央和地方政界的統治階 朝
層」
(根據社會輿論對經學世家有利) 勢
察舉: 刺史-茂才, 太守-孝廉
「家世二千 豪門世家: 門生故吏遍天下 力
石」 弘農楊氏、汝南袁氏「四世三
地主 東漢初年: 度田令失敗 公」

宗族地主: 以家族為核心,有大量徒附[佃客/部曲私屬]及奴婢〕,有城堡
余英時:「士人的背後已附隨了整個宗族」
照料宗族- 「存問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徹重,以救其寒」

「同宗有貧窶久喪不葬者,則糾合宗人共興舉之」

宣秉「所得祿奉,輒以收養親族,其孤弱者,分與田地」

韋彪「祿賜分與宗族」, 樊宏「與宗家親屬作營塹自守,老弱篩之千餘家」

樊重「三世共財,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貲至巨萬,而賑贍宗族,恩加鄉

閭」

尊卑: 「正月之朔,是為正旦。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窒家尊卑,無大無

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 「以親疏貧富為差,正心平歛,無相逾越」 「請召宗族、婚

姻、賓旅,講好和禮,以篤恩紀。」

教育「正月……農事未起,命成童已上入大學,學五經。硯冰釋,命幼童入小學,學篇章。」

武備「順陽習射,以備不虞」,「可利溝瀆,葺治牆屋,修門戶,警設守備」, 「正縛鎧弦,遂以

習射」,「繕五兵,習戰射」

朱熹:「止緣將許多達官要位付之宦官,將許多儒生付之閑散無用之地,所以激起得如此。(黨錮之禍)」
侯外廬:黨錮之禍=漢末統治階級的內訌 「全國各地,到處有經師講學,到處有生徒聚集,以至『分爭王庭,
樹朋私里』。如果沒有豪族地主作為背景,那就不會有這樣的盛況」
余英時:「西漢末葉,士人已不再是無根的『游士』,而是 具有深厚社會基隆礎的『士大夫』了。這種社
會基
礎,具體地說,便是宗族。換言之,士人的背後已附隨了整個的宗族。士與宗族的結合,便產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