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中国历史地理 2016 春季 by Destination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
1、简述云梦泽的演变过程?
先秦时期的云梦泽:由于长江、汉江泥沙淤积,形成荆江三角洲与武汉西侧
泛滥平原两处平原,云梦泽限于两处平原之间,云梦泽西边是荆江三角洲,东面
是武汉西侧泛滥平原。
秦汉时期的云梦泽:秦汉时期荆江三角洲不断向东扩展,汉代在荆江三角洲
设立了华容、云杜两县。云梦泽被排挤到华容以南,其东部和北部为沼泽。从先
秦到秦汉到南北朝时期,云梦泽面积逐渐缩小,是自然原因导致的。
魏晋时期,长江携带泥沙继续向南汇集,新扩展的三角洲设立监利县、惠怀
县,云梦泽继续向东移动,基本位于云杜、惠怀和监利以东。
唐宋时期,云梦泽主体消失,为一系列小湖取代。
从南宋末年开始,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大量北方人南迁,其中一条路径是沿
“洛阳-南阳-襄阳”迁移到云梦泽北侧,围湖造田,从江汉平原边缘到江汉平原
腹心地带。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到元末明初已经没有成片的云梦泽了。
现代云梦泽的主体部分是江汉平原。

2、说明历史时期牧民的两个原则,并解释?
(1)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
1、划定季节牧场。牧人划定季节牧场,一般需要满足两个原则,其一为保
障牧场有良好的再生能力,且植物成分不被破坏;其二为饮水条件及牧草生长状
况可以满足季节要求。根据牧场自然环境不同,可以分为四季营地、三季营地以
及两季营地。。牧民逐水草的游牧活动通常是在数百里的圈内完成的,这个圈内
既有满足放牧需要的基本水草条件,也在习惯上被别人视为具有稳定的使用权。
2、规定游牧路线。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虽然具有随意性的特点,但
游牧路线一般不轻易改变,每年基本都一样,形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与水源有无、
草场优劣以及去年迁移中留下的粪便燃料有关。路线的划定需要考虑水、草、燃
料 3 个因素,是相对固定的。
3、营盘与放牧。营盘为牲畜过夜休息的地方,牧民一般白天在营盘周围一
定范围内放牧,夜晚归宿营盘,由于营盘的功能特征,往往设在牧场的中心地段,
中国历史地理 2016 春季 by Destination

按类型可分为临时、固定于辅助营盘。饮水是放牧中的重要环节,因此牧民确定
一天之内的放牧距离基本以饮水地点为半径。
(2)游牧空间:各有分地。牧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成为固定的部族或部
落放牧场所,草原民族的季节迁移、营地转换基本限于划定的区域内进行。越过
界限到其他部落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在草原上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
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确实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

3、为什么自北宋后江苏的海岸线不断扩张?光绪年间以后海岸线不断退缩?
【本学期没有专门讲海岸线变迁,但讲了黄河河道变迁,和江苏海岸线有关。】
南宋黄河第四次改道后,黄河由泗入淮,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积;
咸丰年间,黄河第六次改道,结束了下游 700 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向
北的路径,由山东渤海湾注入渤海。光绪年间以后,海水侵蚀作用起到主导作用,
黄河不再提供泥沙补给。

4、简述农耕区的地域变化?

黄河流域见第 7 题。
长江流域农业开发对应三条人口南迁的路线:陕西-四川;运河向南;洛阳
-南阳-襄阳。
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顺序为:上游成都平原(战国秦惠文王时期开始赶上了
中国历史地理 2016 春季 by Destination

中原的发展,都江堰工程起到重要的作用)—下游太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唐
宋时期是全国主要的粮食输出地,)—中游江汉平原(明清时期全国主要粮食输
出地,早期这里是云梦泽,云梦泽面积逐渐缩小,江汉平原得到开发;此时长江
中下游地带经济转型,多种植棉花、桑麻等经济作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粮食
地位下降)
珠江流域农业开发较晚。南宋时期人口、劳动力状况稍有改善,主要人口集
中在珠江三角洲,明清时期进入全面开发,人口多,迁移。清朝桑基鱼塘。
闯关东:东北地区开发,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热河为主的关
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在 19 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
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5、宋代地方制度的优劣?
宋代地方制度的特点是
(1)“兵权归上,以文制武”:中央到地方都是文职官员管理,地方将军事
事物上报给枢密院,枢密院统一派遣将领去地方处理军事问题,处理结束后回到
中央枢密院。
(2)“上下相维。轻重相制”:首先,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制,事权分散,
区域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以北宋一级行政区“路”为例,路
一级官员有转运使(主管民政)、安抚使(主管军事)、提点刑狱(司法)和提举
常平(财政)四个,权力分散。其次,地方行政区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而不是
地方官员的施政区。路一级的官员都在中央各部有职务,中央官员轮流到地方施
政,其权利严格受控于中央。
优点:高度中央集权,皇权得到集中加强,保证国家内部的稳定。
弊端:三冗杂:冗兵冗官冗员;(路一级官员互不通气,权责重叠)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事战斗力差。

6、隋代江都郡、明代南直隶突出的古代行政区划原则?
犬牙交错原则:行政区边界与山川形势有出入,这样的行政区使得所有凭借
山川之险的因素完全消失。
中国历史地理 2016 春季 by Destination

隋代江都郡即今扬州+部分镇江,包括长江南北两岸,将长江天险融在中部,
作为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起到码头运输的作用;
明代的南直隶:长江淮河都包括在内,富裕的江南地区和经济较为落后的淮
南、淮北地区搭配,区域内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有助于带动其经济发展。

7、简述黄河流域的开发与经济中心南移?
夏商周时期,
“三河”
(河内、河南、河东)成为最早开发的农耕区,被司马
迁称为“天下之中”。由于人口少,这时的农耕区呈现岛状分布,其他地方还处
于原生态的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口增加,战争频繁,黄河流域岛状农耕区消失,土地
连片开发。
汉朝在全国形成关东、关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位于黄河流
域的关东、关西经济区最发达,这时北方人口占中国的 80%。
东汉末年北方连年战乱使得人口与劳动力锐减,虽然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经
济逐渐复兴,但“安史之乱”、
“靖康之难”再度导致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中国
古代经济中心转移到江南地区,农耕区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扩展。
每次黄河流域的战争都给了长江流域一个发展的机会。
至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完全转移到江南,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
供给地。

8、
“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
斜水道渭,皆可以行船漕。”这段文献记叙了哪几条越秦岭的古代道路?请写出
他们的起点和终点?
故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县)—汉中
褒斜道:郿县—(留坝-褒城)—汉中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
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
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用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2016 春季 by Destination

的观点说明为什么要送荆轲到易水?
(知识点:关口和道路)
主要原因是是因为易水是燕赵边界,而燕下都又距离这里比较近。

10、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这一现象发生的时期及原因?
唐宋时期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输出地;明清时期
江汉平原是全国除要的粮食输出地。民谚变化是长江流域主要粮食生产中心从下
游转向中游的反映。
下游太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唐宋时期是全国主要的粮食输出地)
中游江汉平原(明清时期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早期这里是云梦泽,云梦泽
面积逐渐缩小,江汉平原得到开发;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带经济转型,多种植棉花、
桑麻等经济作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粮食地位下降)

11、“山川形便”的含义?评价优劣?
山川形便:指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得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
划相一致。例如我国山西省:
优点:“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管理上方便,
文化、方言交流无障碍,相似的自然条件导致了相似的生活习惯等。
不足:完全以山川作为行政区边界,会成为一个完善的形胜之区、四塞之国,
区域周围都是能够作为军事屏障的山川、河流,易守难攻,容易造成割据的局面,
例如四川是历史上割据政权最多的地方。

12、“中国”第一次出现是在什么地方?西周青铜器和尊

13、判断:“明代人口为四亿,到了清代增到六亿”?
错误,明代人口约为八千万至一亿,到了清代猛增为四亿。
中国历史地理 2016 春季 by Destination

14、“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黄河自龙门涌出陕西、山西两省间的峡谷地带,河面骤然展宽,失去地形
束缚的河道频繁做东西向摆动,导致周围的土地时而处于河西,时而处于河
东。黄河向东偏,洛河就注入渭河,成为黄河的二级支流;黄河向西偏,洛河
就直接注入黄河,成为黄河的一级支流。洛河、渭河以及黄河干流之间的关系
不断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5、明长城东起山海关?(错,鸭绿江)

16、冬小麦从哪里传过来的?西亚

17、辽西走廊
辽西走廊是辽西低山丘陵东南的沿海狭长地带,长约 180 公里,宽约 20-30
公里,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海蚀冲击平原,走廊地带背山面海,形势险要,是天
然交通要道。

18、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北部植被覆盖,北冰洋水汽进入,延安针叶林地带发育,向南抵达
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远离三大洋(北冰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极为干旱。
以明长城为界限的 400mm 等降水量线是农业带和游牧带的分割界限。
天山和昆仑山脚下的冰雪融水为丝绸之路交通提供了食宿、水源的重要保障,
再往西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是中亚干旱地区游牧民族生活的前提,两条河注入咸海,
然后到达里海、黑海,都是水草补给地,绿洲。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一直到达
地中海沿岸。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祁连山、阿
尔金山和北山之间,长约 900 公里,宽约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东南—西北走向
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是关中与西域的中介,汉武帝经营西域,设立河西四郡: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河西走廊以南是祁连山,地势高,山顶有冰雪,冰雪融水形成了山下的绿洲。
中国历史地理 2016 春季 by Destination

以西是马鬃山等一系列低山,以北与巴丹吉林沙漠连为一体。

19、洞庭湖的演变
(1)洞庭湖区原属地堑式盆地,全新世初普遍上升,湖区为河网切割的平
原,留下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先秦、汉晋时期有局部沉降,形成小湖泊与沼泽
化现象。
至东汉三国时期洞庭四水——湘、滋、沅、澧仍直接入江。华容隆起为荆江
与洞庭湖的分界。
(2)东晋南朝时期,江水穿过华容隆起进入洞庭湖区,形成广阔湖面。长
江北部地段发生侵动,荆江水流变大,对南面的侵蚀作用加强。
(3)唐宋时期湖面进一步扩大,形成“八百里洞庭”。
(3)明清时期洞庭湖面积达到最大,之后开始缩小:长江泥沙淤积,湖底
抬升。
(4)19-20 世纪藕池、松滋两口形成,通过荆江四口(虎渡、调弦),荆江 45%
泥沙注入湖区,泥沙淤积与人工堤垸,造成湖水萎缩。
(5)近 100 年,洞庭湖不断萎缩,自然和人力的双重作用。

小知识:
禹贡学会,1934 年,顾颉刚和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理:汉书地理志;两汉时期趋于成熟,标志性著作:史记河渠书、
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
疆域三要素:领土、人民和主权。
古代疆域只包括平面概念,以陆地疆域为主。
有域无疆:没有像西方那样形成由法律条文认同、明显在地面立标的疆界。
疆界划分两个因素:自然边界、人为战争划界。“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
成都举世无双。”
“中国”最早出现在和尊上,含义是中间之地。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带,与
“四夷”对应。
“中国”文化上的含义:与华夏对应,制度和艺术的结合,礼仪、文化与周
中国历史地理 2016 春季 by Destination

边蛮夷之地不一样。空间含义和文化含义。总之,中国即为中间之地,中原地区,
是个文化的代表。黄河中下游地带和淮河流域的一部分。
中国开始作为主权国家的代表:1689《尼布楚条约》。该条约是中国历史上
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随后 1727 签订了《中俄不连斯奇条约》,这两个
条约结束了中国有域无疆的历史。从此边界的表述形式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漠北蒙古、唐努乌梁海(图瓦共和国)
史前时期六大文化区:
中原(观众、晋南、豫西)、北方(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南方(鄱阳湖-
珠三角)、东方(山东)、西南(洞庭湖-四川盆地)、东南(环太湖)
集聚性的力量形成国家,黄河要联合治水,部落形成联盟,最终形成国家。
北方从酋邦走向国家的原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地势冲击沃土、气候雨热同期,
从属原因是通过治水建立了组织,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使得组织更加团结。
商人起源于东部渤海湾一带,沿太行山东路向南到达河南东部不断南迁进入
中原,后来势力扩展到淮河一带。
周人起源于西方,后来不断向东。岐山—沣镐(西安沣河两岸)—周灭商后
进入河南,成周洛阳。东周完全拥有洛阳。【对黄河、长江流域的联合起到重大
作用,例如楚国、吴国等】
秦 36 郡北部边界是 400mm 等降水量线,向东、南扩展到 48 郡,但没有突破
400mm 线。
汉只有河西走廊突破了,因为有祁连山冰雪融水(河西四郡、西北走廊)。
界限是青藏高原和南部海岸线。
真正的逾越 400mm 等降水量线是在清朝。清前期奠定了现今的版图。
清以前个个农业民族建立的王朝疆域之争始终没有离开农牧交错地带。乾隆
彻底完成对北疆的征讨,设立【伊犁将军】,自此新疆成为稳定的中国领土。
在之前,疆域有伸缩变化。即使是汉代、唐代也是如此。
西藏:蒙元帝国时期宣政院监理佛教、西藏事务。
台湾:元朝澎湖巡检司,康熙收复台湾,光绪设立独立的省,台湾巡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