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6

中國文化導論

中國的政治思想與制度 (一)
上莊
「Dem beat」
孫中山遺囑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
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
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
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
族,共同奮鬥。」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
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
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
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
徹。最近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
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
現。是所至囑!」
甚麼是新民主主義的憲政呢?就是
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於漢奸反
動派的專政。從前有人說過一句話
,說是「有飯大家吃」。我想這可
以比喻新民主主義。既然有飯大家
吃,就不能由一黨一派一階級來專
政。
講得最好的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國民黨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裡的話。

那個宣言說:「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
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適成為壓迫平民
之工具。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
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的憲政》(一九四○年二月二十日)
「政治」

英語politics、法語politique、德語
Politik、均來自希臘語「πολις」

孫中山:「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
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
「政」

「政者,正也。」許慎《說文解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
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
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
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
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
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運‧大同篇》
「政道」與「治道」

「政道者,簡單言之,即是關於政權的
道理.無論封建貴族政治,或君主專制
政治,政權皆在帝王。」

「而帝王之取得政權而為帝為王,其始
是由德與力,其後之繼續則為世襲。」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
傳統中國政治的三種形態

第一:封建政治

第二:君主專制

第三:共和政治
「公天下」到「家天下」

聖人

禪讓

世襲
1 封建政治

殷周
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
前770

封建制度
宗法制度
封邦建國 井田制度
血緣繼承
貴族政治
2 君主專制

秦至清
公元前221至
公元1911

儒家觀點 君權
君至上
漢代儒學 父權
大一統
的政治化 夫權
家天下
或法家化
3 共和政治

1911-

辛亥革命: 知識分子邊緣化 民主歷程


「同志仍須努力」 政黨專政 台灣 Vs 中國大陸
傳統「政治思想」

仁政

王道
仁政與王道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
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
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
之風,必偃。」

《論語‧顏淵》
「民主」與「民本」

「只有治權之民主,而無政權之民主。」

牟宗三

孟子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
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孟子‧盡心下》
人君之要求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孟子‧離婁上》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
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
不可勝用也。」

《孟子‧盡心上》
人臣「從道不從君」
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

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

不卹君之榮辱,不卹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
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

《荀子‧臣道篇》
君有過謀過事,將危國家、殞社稷之懼也
,大臣、父兄,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
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言於君,用則
可,不用則死,謂之爭;有能比知同力,
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彊君撟君,君雖不安,
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
,成於尊君安國,謂之輔;有能抗君之命
,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
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
故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
,國君之寶也,明君所尊厚也,而闇
主惑君以為己賊也。故明君之所賞,
闇君之所罰也;闇君之所賞,明君之
所殺也。伊尹、箕子可謂諫矣,比干
、子胥可謂爭矣,平原君之於趙可謂
輔矣,信陵君之於魏可謂拂矣。

傳曰:「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
《荀子‧臣道篇》
政權之合法性

天命所歸

民心所向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
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
未聞弒君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民心向背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
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
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
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孟子‧離婁上》
「權力轉移的途徑」

「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杆
子中取得的。」毛澤東

歷代權力轉移之途徑 - 非理性
政治權力的制衡
勞思光「第一義制衡」、「第二義制衡」

第一義制衡:「著眼政治權力的基礎,設
立一理性制度,排除濫用權力之可能。」

第二義制衡:「著眼權力的運用與行使權
力的方式,設立一理性制度,以排除濫用
權力之可能。」
傳統中國政治只有第二義制衡

存在一內在矛盾:

對政治權力的行使具理性的要求

惟政治權力本身永遠是非理性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