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島嶼群產業模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直以來,在高度都市化的香港,大嶼山和西貢皆被描繪成我們的後花園。它們彷彿只是杳無人跡
的郊野、自然保育區和城市人郊遊的好去處。人們卻往往忽略了在「城」和「野」之間,仍存在多
元活潑的「鄉郊」社區,長期以來皆是繁茂人口和產業的滙聚地。

與新界北部的傳統農村相比,新界南部的島嶼群展現出迥異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活模式。相對
於元朗和上水一帶的沖積平原和農耕社區,漁農並存的島嶼群就更突顯出獨有的多元活力。島與島
之間不但在地理上相對自主,彼此亦通過橫水渡的串連,構成緊密的互相依存關係。

島嶼群存在廣府、客家、鶴佬等廣泛族群,擁有各自的宗族組織、歷史記憶、宗教禮儀和文化活動,
毫無疑問,亦影響到彼此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以及島嶼群內外的各種聯繫。這些都是塑造區內的經
濟和生活模式至為關鍵的因素。

由於地理和交通上的阻隔,島嶼群較少受到移入人口的影響,較多保留了原有的經濟和生活模式。
它與市區的交流比較遲緩,亦展現了一種獨特的「內循環」產業模式。但隨著城市的擴張和工業化
的發展,這種模式漸受外向型經濟的衝擊,造成島嶼群既有產業的空洞化。但歷史留下來的豐富天
然和人文資源,至今仍維持著強大的自身生命力。

面對全球生態和氣候危機,這種碳排放較低、生態友善的產業模式,對於如何發展智慧、環保和具
抗逆力社區,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亦將帶來重要的啟示。

本研究的主要目標:

1. 有系統地論述島嶼群獨特的經濟和生活模式
2. 辨釋這種模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機遇和挑戰
3. 辨釋不同島嶼和族群之間的共通點和差異
4. 比較「內循環」產業模式和外向型經濟的得失
5. 探索對智慧、環保和具抗逆力社區發展的啟示

申請表格(未見): https://www.lcf.gov.hk/tc/home/index.html

研究方法:

文獻整理和深度訪談

這裡提及樹仁學院一個口述歷史培訓,值得借鏡:
https://www.lordwilson-heritagetrust.org.hk/filemanager/archive/project_doc/27-9-71/lamma-history-book-
A-contentpage.pdf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
id=XHVockol_bsC&printsec=frontcover&dq=southern+district+officer+reports&hl=zh-
CN&sa=X&ved=2ahUKEwjVkYieu-
XtAhXMy4sBHbsHBrUQ6AEwAHoECAQQAg#v=onepage&q=southern%20district%20officer
%20reports&f=false

https://ds.icampus.hk/waiyan/upload/article/e916f715a3f597a59a40ec4f8d1733c3.pdf

https://repository.lib.cuhk.edu.hk/en/item/cuhk-1077635

https://webcat.hkpl.gov.hk/lib/item?id=chamo:3564156&fromLocationLink=false&theme=WEB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about/百寶圖.html?id=OLmfzQEACAAJ&redir_esc=y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船到橋頭生活節-離島-坪洲-16256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