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喜剧

玩乐时间 Playtime Jacques Tati


复调喜剧,环境喜剧,装置戏剧……无论怎么叫它,塔蒂的这部亏本巨作是欢乐与荒诞的
盛宴。本片深刻挖掘了现代社会景观和人文的荒诞,在探究“自动化”上继承了卓别林
《摩登时代》的衣钵。塔蒂的影片最大的特点——复调性——也在本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
体现,即在一个复杂的场景中会平行出现多个事件/笑料,让人应接不暇。虽说塔蒂扮演的
于洛先生总是那个最尴尬最离群的怪老头,但他在剧情设定上其实类似于荷马/奥维德的世
界中那些希腊/罗马诸神:他时常由外部介入到一些环境和事件之中,导致一些荒诞不堪、
难以收拾的结果——这与卓别林、基顿等 slapstick 宗师还较为接近——然而,他的身体和
灵魂却很少受这些结果所影响,更从不为此所困扰,剧情也不以此为导向前进,这也就将
塔蒂带入了“现代“电影作者的行列。

#文艺片
乡愁 Nostalghia Andrei Tarkovsky
塔可夫斯基倒数第二部长片,自然不是塔可夫斯基最迎合普通观众的影片(伊凡的童年)
也不是对其美学最具代表性的影片(镜子),但却是对理解导演本人身份和抱负最重要的
影片,作用类似于序言。导演在被迫离开故乡苏俄之后流浪于欧洲,并在意大利拍摄了本
片以倾注对家乡的思念。于我而言,乡愁不仅是本片的主题,也是陪伴塔可夫斯基作为艺
术作者终身的主题。在个人/国家层面上,塔可夫斯基面临着从普希金以降大量俄国知识分
子/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即如何将自己求学/熏陶所形成的西欧内核的人文艺术素养与独立
的俄国民族文化融合,或者利用前者来捕捉和表达后者,或者至少探索两者之间合适的关
系。而在本部影片中,除乡愁之外,导演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尤其是欧洲二十世纪面
临的危机(语言,艺术,道德,信仰,科学等)的忧虑,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法。塔可夫斯
基对自己身份的纠结和为此所做的斗争可见一斑。这一切都让本片承载着沉重的人文历史
意义。具体可参考本人长影评 https://mp.weixin.qq.com/s/40CxCFtW8fLB61Pm1pkitg

#悬疑片
影子部队 The Army of Shadows Jean-Pierre Melville
导演梅尔维尔本人曾参加二战时期法国谍战情报工作,这使他对悬疑/死亡的理解有别于并
超越绝大部分同行。他有冷峻隐忍的影像风格,节奏缓慢,对白稀少,这一切都直击真实
谍战工作精髓。死亡从不在我们/角色面前或背后,而是在周围游荡,充满于空气之中,使
每一帧都毫无安全可言。本片还有个人认为电影对 Deus ex machina 最优秀的铺垫和运用,
具体就不剧透了。

#音乐/歌舞片(不是)
芳名卡门 Prénom Carmen Jean-Luc Godard
声音电影。声音——无论是配乐还是环境音——成为与画面、情节至少平等的电影元素,
不再只是解释、服从于画面,而是通过矛盾和对位独立制造意义与指涉,电影的可能性由
此乘了次方,也复杂了次方。大量采用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乐段享有自己的演奏场景影像
也让我们再也无法区分画内声音与画外配乐的区别。精彩的抢劫桥段中,暴力和枪声与
op.59 no.3 并驾齐驱,让人大呼过瘾。
#传记/纪录片
安娜·玛格达丽娜·巴赫的编年史 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Jean-Marie
Straub/Danièle Huillet
乐手扮演者中不乏真正的古乐派演奏家和学者,巴赫本人自然也是由古乐大师扮演。本片
代表着电影追求真实/客观的另一条道路,牵扯出大量研究点。女主画外音更像是对文字本
身的呈现,也类似于演奏巴赫对其严谨乐思的呈现,accent 和 rubato 都极为隐忍。片中演
奏部分均为真实演奏,扫描式拍摄的乐谱也是巴赫真迹,这一切大幅改变了影片的意义。
这种形式可谓在尝试绕过叙事电影普遍存在的“演出”和“道具”的虚假以及演员/角色的
二元性。演员/演奏者在演奏时没有能力也不需要分裂出 ta 所摹仿的角色,因为角色周围那
个演员本人的幽灵已经被紧张的音乐演奏所驱散,而角色则理所当然地沉浸在乐谱之中—
—主体只有一个,乐谱,即巴赫。因此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巴赫的纪录片。

#理论/散文
Camera Lucida Roland Barthes
(称不上/不止)是摄影批评著作。巴特作为一度最具代表性的结构主义者在他最后的作品
中展现出一种对“系统”的暧昧,而回到/到达了一种以认识论为基础的批评模式,这很大
程度上也受本书写作动机影响——巴特想要在照片中唤回他逝去的母亲。文中大量论点论
据都基于作者本人对特定概念、现象、作品的主观反应以及自我阐释。对于一些人来说,
本书固执、松散、一厢情愿,而另一些人则在本书中看到了结构主义所稀缺的人性和真挚。

#小说/社会
幻灭 Lost Illusions Honoré de Balzac
巴尔扎克对社会的运转原理以及个人在其中的行为模式展现出童真般的好奇心,并赋之以
最细微的观察和研究。人物、情节固然精彩,但只有在介绍印刷厂机器更新换代、剧院后
台声色、借据开办流程时,巴尔扎克才会蹦蹦跳跳地从叙述者身份的幕后来到台前,将一
切他知道的都声情并茂地倒给你,将可怜的几个主角晾在一旁。

#艺术研究
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 Erwin Panofsky
阅读潘诺夫斯基的著作将对欣赏古典绘画有巨大的帮助,本书则是可以与奥尔巴赫《摹仿
论》媲美的里程碑式巨作,虽然如今部分论点面临争议和纠正,但在本书是第一次对哥特
后期—文艺复兴早期尼德兰绘画这一“学派“尝试建立宏大叙事,因此大部分后辈研究都
需以它为基础和参照,影响力可见一斑。本书与《摹仿论》共同证明了一点:理论风格学
派千变万化,文本细读才是一切的基石。对 Jan van Eyck 和 Rogier van der Weyden 的肖像
学(iconography)研究都引人入胜,其中又以对根特祭坛画的作者疑云的推断证明最为精
彩,阅读时甚至一度会有侦探文学之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