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2

2003 愛一個美女好難——GRE 閱讀全攻略 (FADED EDITION)

序曲
不管經歷多少年,你永遠是我的太陽,我是月亮沒錯,我之所以會發亮,全都
是因為你,沒有你的話,我只是一顆陰暗的星球。
——j.h.t《槲寄生》
“小塞,我實在受不了你,真的,除了你的拖拉機,你關心過我嗎,你把我當過
人,一個你愛的人嗎?我恨你。我要跟阿俊去上海訂婚了,我希望你忘了我吧!
因為我覺得最終他才是我可以信賴依靠的人,而不僅僅因為他是我的老鄉。再見!
祝你幸福!”

2001 年 2 月 13 日的下午,我收到了這樣一條短信,我的心一下子沉了。彤兒,
為什麼,你讓我在我們相識的圖書館門口等了一個下午,卻給我這樣一個答覆,
為什麼?我只是想在保證優異的前提下實現自己穩定的情感展望,我有錯嗎?
整夜的坐在樓梯上想起以前第一次看見彤兒的感覺,那麼飄逸,那麼清純,那
麼和藹,使我孤寂的心一下子被一縷燦爛的陽光溫暖了。彤兒,你聽到我喊你的
名字了嗎,從那天起,我告訴自己我要努力上進,我要為我們的將來拼搏,於
是我報了專升本考試,你也一直鼓勵我不要放棄的,尤其在英語上,你還拿出
自己的飯錢來讓我去聽培訓課,那時侯我被你感動了,我整天不睡覺也要把英
語征服,所以儘管我的英語只有初中水平,但是我整天拿了許國章,拿了王長
喜,苦苦磨練!究竟為什麼,為什麼你要對我如此絕情?

2 月 14 日,新世紀的情人節,晚上十點,當外灘的鐘聲敲響的時候,當廣場上
的情侶們熱烈擁抱在一起歡欣吶喊的時候,我正倒在凄冷的小巷雨地裡,下腹
的血汩汩地向外流。半小時前,我正趕往外灘去見彤兒抓住最後的機會輓回自己
的愛情,但是四個醉鬼把我攔在了這裡,搶了我的錢和手機,我懇求他們放我
過去,他們打我,踢我,於是我揍了其中一人一拳,結果後面的人捅了我兩刀。
雨死命地打在了我的臉上,視線開始模糊,我只能藉助微弱的呼吸喊著彤兒的
名字:“彤兒,你別走!”……

我張開眼睛的時候,已經是兩天后了。
“大專學生,拖拉機,農業機械,哦!還有彤兒,你在夢裡不下叫了 1000 次!”
一個女聲對我道。
“還給我,我要去找她!”我掙扎著起來吼道。
“哦!我想你不用了!我的人已經去按照這個號碼代你問候了,她已經訂婚並且
昨天離開上海了!”
“什麼?給我!!!!”我衝出了這間單元,徑直跑向公用電話亭,撥響了號碼。
“對不起,您撥打的號碼不存在,請……”連續打了 N 遍,我的手都開始把那架
電話都撥爛了,最後我放棄了,倒在亭裡,淚水再也控制不了,如開閘的水庫,
傾瀉而下。
“你有什麼要求可以跟我說嗎?我也許可以幫你!”她又站在我面前,後面跟著
一個書生高個。
“我只要我的女朋友!你幫不了我的!嗚……”
“以你現在這種身份和情況,我看你哭死也沒用,她是不會回來的!但是我有辦
法讓你從此改變一下人生,忘記痛苦,並且生活舒適無憂!”
“我不需要!我只要我女朋友!”
“你不是要轉本嗎?你難道就要辜負你自己的期望和自己的決心而從此沉淪。那
你就是廢物,自己就在這棵樹吊死算了!”
“你……有辦法讓我……”
“我不能保證,但要看你的造化!至少你該讓自己看看你的生命是不是像你想的
那樣脆弱不堪!”

……

2 個月後,上海。
C:你的英語確實不錯!難句看上去掌握的不錯啊!上次我教你看的書,看來
你真的按我的要求做到了!而且,我看你心情也好多了吧!
S:哪裡哪裡!
C:不過實在還是稍欠火候,這樣吧!跟我練“槍手突破”吧!
S:我久仰你的大名!但是我對你的條件沒有任何興趣,我只是想實現自己的夙
願,另外想看看你到底有多牛!
C:我只是靠這個吃飯,沒有必要向別人證明什麼!
S:你知道名聲這東西水分很多的,你至少讓我知道這是個怎樣的境界吧!
C:不用騙你自己。如果你只是想考上個本科,你根本不用這麼緊張。我從你的
眼神裡看得出,你充滿了委屈和恨意!而且,你對我們有興趣!
S:你胡說!
C:哦!好吧!我跟你玩個遊戲!我們就花 7 分鐘解一篇 65 行 8 道題的 LSAT,
很寬鬆吧!OK?要是完不成或作不到全對,我就退出江湖。否則,…………
S:7 分鐘?呵!OK!
(7 分鐘後,一把水果刀斜插在桌子上,旁邊擱著一個打火機)
C:你自己看著辦吧!
S:不可能的!你一定作弊!事先肯定作過,一定是這樣!我……
C:你舍不得的話,我幫你!沒有代價的付出,怎麼會練得到絕世的功夫!
S:不要啊!……
(啊!?…………)
(別了,家人!別了,我的朋友!別了,美女!別了,我的過去!……)

(正文——2003 從開始到現在)

2003 年,我在“集中突破”的集中營式的魔鬼訓練中挺了過來,此前我不斷聽說
有某個男孩在訓練中嚴重精神恍惚和精神憂鬱而不辨親人與女友,又有女孩嚴
重脫水而住院,當然牛人早有言在先,更有登峰造極者練畢半月出關拾起地上
新民晚報竟一字都讀不懂,而拿起爛如面紙的 GRE,LSAT 閱讀卻好似親友相
見,又似雪夜長談,好不投機。閱讀,向來是 GRE 考試及其他出國考試的一大
殺手■,其中以 TOEFL 最易,LSAT 最難,但是先師 chimera 貴為一代“豪傑”,
在秉承先人“華東第一槍手”——Ghostshadow 的經驗基礎上,博采眾長,修得
閱讀之最高境界,GRE 閱讀一個 SECTION 中的 11 題(一長一短)連作題加讀
文章控制在 12 分鐘左右,且全部解對;LSAT 閱讀一個 SECTION 在 30 分鐘內
作完,且幾乎全對,故本人不惜犧牲所愛一切與之向學,始有今日之功力。閱讀
本是一種能力,實力是根本,技巧是輔助,沒有實力技巧再多也無用。下面筆者
負責任地對大家說,閱讀在現場讀懂到全部解對題目是完全可能的,這點大家
一定要樹立信心,而且 ETS 給的時間一定是夠的,在現場感覺不夠是因為很多
人的閱讀水平沒有達到應有的 ETS 設定的那個高度,就此而言,GRE 就是一種
水平區分的挑戰,認識到這點,那麼我想大家對於我著重從實力上的快速突破
的方案應該有了一種清醒的認識,很多 G 友談到的在現場由於時間關係導致什
麼技巧也來不及用案例就是最好的例證。再次強調:一切“一等一的高手”靠的主
要是“閱讀的實力”,而不是技巧比別人高明多少,另外“非凡的心態”也是制勝
法寶!在現場,我們要記住“無我無他”境界,由於閱讀總是墊底,所以無論離
考試還有幾分鐘,你都要放鬆,記住:時間是“相對”的,愛因斯坦的理論,我
不懂,但我體會到在考場上,同樣是 3 分鐘,對於一個成熟老練的“槍手”來說,
在他的生物鐘上相當於 5——8 分鐘,而對於許多初涉考場的人來說僅僅只有好
象 30 秒而已。你不相信,那你有沒有在教室上課時痴痴朝著前面美女觀望而不
知不覺一節課過去大半的經歷,那 45 分鐘才僅僅相當於 2 分鐘左右,所以即使
是你的秒表像定時炸彈一樣倒數,你一定要讓自己相信 ETS 的時間對你而言足
夠!真的!在考場上 3 分鐘做 5——6 題長閱讀題是綽綽有餘的,相信自己的實
力,不到最後關頭千萬不要慌著瞎猜,我可以負責的對全球的 G 友這樣說。我
至今記得我剛剛開始練閱讀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速度不是由秒表上的時間支
配,而是由我們心中的生物鐘支配。”他怕我不信,讓我在絕望時試著去聆聽捕
捉自己的心跳,會發現當心跳平緩時速度就上來了,而心跳越加劇,速度就拖
拽得越厲害。長時間地適應,使我終於領悟到一個合格“GRE 槍手”應具備的克
服常人莫名恐懼的“GRE 心跳”與“相對速度滯後”的兩大鴻溝。這兩點好象是懸
乎的東西,似乎與閱讀無關,但是我要告訴你,你有否發覺閱讀的真諦已經流
傳許久,為什麼很多人包括現在的讀者你,還掙扎於閱讀的困境泥沼中,你有
否這樣的感覺,同樣一種思路,為什麼我的反應和速度總是跟不上,是我比人
家神經元少嗎?很多人只知道看閱讀技巧方法,各種筆記與講義,但是最後總
會在一個“瓶頸”糾結,難於達到最高境界。我將在這篇文章的附錄給出我一個兄
弟的“楊鵬閱讀講義”(來自上海新東方 GRE 講義),大家可以看一看,根本沒
多少實質性的內容,所以上面說的並不是廢話,而是我們通向一個極高境界所
必須的東西,必須在平時不斷磨練的東西。

閱讀的最高境界——讀思想(Read Thoughts),即只有作者的思想在你的心中流
淌,而完全不受英文字句的羈絆,宛若作者面對面地與你用最熟悉的語言交流
思想,他的主題細節你都明了於心,解題幾乎不用做什麼定位。要做到這點似乎
不可能,我也這樣認為過,但是如我前述,這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並不是我們
一定要有這種水平才能考高分,我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可操作性強的方法,因
而下面我開始結合自己在 LSAT 閱讀上的心得和造詣向大家系統扼要地闡述一
下 GRE 閱讀乃至所有相關考試閱讀的精髓和訓練,因為閱讀文章儘管內容和體
系千差萬別,而且題目類型也詭辯多端,但是它始終都有共性的編碼原則和出
題思想或者命題思維,所以要完全突破只有從“讀思想”的高度結合對“編碼原則
的破譯”兩方面入手。

首先,如何“讀思想”?那麼第一個問題我們要解決的是什麼是“思想”?筆者可
以毫不誇張的說很多考生到最後考完了所有出國考試,始終仍然對閱讀的精髓
一知半解,然後屢屢在自己的經驗感想中發布這樣那樣的感嘆:“GRE 閱讀難
啊!根本做不完!到考場上什麼方法都想不起來了,只想亂猜!”或者乾脆就“
蒙吧!”統計過,選 B,選 C 較多!真有那麼難?未必!是學生自己嚇自己,完
全是被閱讀文章的表象所迷惑了,其實認清了閱讀的本質——“思想”,那麼對
於閱讀而言,你已經成功了一半!那麼“思想”究竟在這裡的考試中代表什麼呢?
筆者給出的定義是“The logical skeleton the word flesh attached on and the linguistic
connotation the writer hides behind the paper.”好,還是不理解?沒關係,簡單來
說,就是文章的組織邏輯結構和以此為依託的作者寫文章的動機。不管是 GRE
還是其他像 LSAT 這樣的考試,永遠不要忘記一個最大的根本出題原則和前提,
我們稱為原則一,下面我們還要揭示許多高分原則,請考生朋友記好,並仔細
在後面的長期訓練中品位,仔細揣摩,這遠比你將所有考題不分青紅皂白做一
通要有意義,有收穫的多!好,我們要踏上征服閱讀的里程了。ARE YOU
READY?LET’S GO!

原則一:一個 1600 滿分的考生應該始終記住,無論是 GRE 還是 LSAT,“邏輯”


永遠是它的主旋律。
這個原則也就是說,我們所能獲得的解題依據永遠來自文章的內部邏輯,而不
是自己的學術邏輯和思維方式。
原則二:一個 1600 滿分的考生應該始終堅持依據文章的作者思維的軌跡去解題,
而不是憑自己的主觀印象解題。
這點很容易理解,但是做起來很難,因為時間約束了我們的原則執行。那麼讀“
思想”之所以不能實現或難以實現,問題的癥結就出在下面兩個方面:
(1) 閱讀的基本功和實力不行,主要是閱讀跟理解記憶畫不上等號,對
於大多數人說,就是理解記憶遠遠慢於閱讀的進程,導致文章讀完仍然一頭霧
水。
(2) 閱讀的速度和時間之間的衝突。速度越快,理論上理解的就越模糊,
效果越差,然而時間越長,速度就可相對減慢,理解就可以更好。但是對於
GRE,尤其是 LSAT,時間簡直就是榨出來的,根本不可能去迎合自己原來的一
貫速度。所以速度與理解的迅速拔高刻不容緩。
好,我們丟開 LSAT 閱讀不談,我們從最簡單的 GRE 閱讀講起,儘管 GRE 閱讀
中的長文章並不比 LSAT 的長文章容易多少,但是有點是肯定的,它的題出的
很幼稚簡單,可以說,有效運用上述原則達到相應的境界,不用下面的解題技
巧也完全可以適應 GRE 考試要求的速度和正確率了。更由於 GRE 還有短文章,
題目分布的思路和範圍進一步縮小,那麼解決起來更是游刃有餘。下面我們就從
這兩個基本原則下衍生出 GRE 突破訓練的精髓:

首先,GRE 閱讀=GRE+閱讀,GRE 其實就是“邏輯”的代名詞,語文只是藉助英


文的媒介在考察你的邏輯洞察力,這點大家都很清楚,數學很少要你死算得出,
也是考你的邏輯敏銳性,寫作更不必說,而閱讀就是實實在在的“讀英文”能力,
所以認清了 GRE 閱讀的本質後,解決方法也就應運而生,熟悉文章的“編碼原
則”以及對應的按照原則來通過閱讀來解碼。有了這個理論,我們似乎還是不知
道如何來按部就班的來實現,其實並不複雜,在這之前,我們同樣引出兩個原
則:

原則三:一個 1600 滿分的考生永遠要堅持先讀文章後解題,並且對讀題和解題


之間的互動節奏把握精確。

原則四:一個 1600 滿分的考生應該記住在考場上任何脫離原文給出細節的推理


都是不允許和得不償失的。

好,我們來看這兩個原則,並且先從理論上來檢驗它的合理性。對於原則三,看
過 GRE 閱讀的考生都知道,閱讀的提乾和選項都是比較晦澀和難懂的,這個主
要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文章的內容是什麼,作者要說什麼,即使看懂問題,我們
同樣還是要迴文章通過閱讀來找到對應的位置,從而出現了所謂的“定位”。那麼
我們從 TOEFL 閱讀那裡鑒戒和秉承的一貫風格是通過提乾和選項的提示來閱讀
要快傑的多!但是這種方法在這裡行不通,理由有很多,其他書上說的都是諸
如出題順序和文章先後交代的不同等,但是我認為最根本的在於因為 GRE 是邏
輯考試,而不是語言水平考試,這點是原則一的內容,也是最根本,最不可忘
的東西,我會後面反覆強調,直到讀者爛熟於心為止。好,那麼節奏互動是什麼?
那就是閱讀和解題的時間分配和技巧實力的把握。說的清楚點,就是讀文章讀到
什麼程度,做題目作到什麼程度的搭配問題。讀文章要讀到什麼樣子在考場上就
足夠可以有能力把題目作對呢?有人說這個問題沒有意義,因為我們在東方或
者其他相關經驗上說都是要依靠“定位”來解題,所以程度只是個虛設的概念。的
確,“定位”是任何時候都有效的方法,而且筆者也從未否認,但是“定位”的快
慢直接決定解題的速度,進一步說,再快的定位還是需要額外的時間,對於做
標記附近的定位來說,筆者做過試驗,從找到定位到選項得出要 45 秒到 1 分 12
秒間,這是什麼概念,主題題和作者態度題都是 15 秒左右一個,即使是羅馬題
按要求從通讀到排錯也不過 45 秒到 1 分鐘,所以“定位”尤其是一些不必要的定
位導致了最後一些真正需要花費時間定位的細節和推斷題失去了作對的機會。同
樣,對於解題,排除法是個萬能的解法,但是 LSAT 中我幾乎完全不用或者很
少用,真要用我就作好可能題目就做不完了,因為

原則五:一個 1600 滿分的考生只會去看正確的選項,而不會順著 ETS 給你栓上


的繩子一個個看過去。

這個似乎有點“吹牛”了吧!一點不為過。這點我在 GRE 裡很少去體會,但在


LSAT 裡面我想平均 1 分 25 秒一道題(其中將讀文章的時間全省了,相當於不
讀文章直接作題),每個選項又拖沓冗長晦澀無比,一個個看過去,1 分 25 秒
你能把選項看清已不錯,何況還要老神去分析,去想哪個是答案?時間怎麼夠
用?但是為什麼我所接觸到的師兄作到了,而且做的那麼唯美,24——28 分鐘
作完 24——26 題的 SECTION。有一本進階閱讀的書叫<The art Of Reading>,這
裡詳細探討了對於閱讀的心態,閱讀的敏感和直覺直接對於文章信息的把握準
度,並且提出了詳之有效的建議。我這裡不探討這麼複雜的東西,我們同樣知道
的是解題也是一種閱讀,同樣我們需要從提乾的指引中找到對應方向上的那個
路標。所以,問題出來了,路標怎麼去找,怎麼去一眼識別。我們當然不能憑自
己的感覺,那麼還有哪裡說了?閱讀文章。好,又回來了,好象兜圈子一樣,其
實我們不是,我們之所以這樣就是一個問題沒有把握,那就是“互動”。現在我們
知道什麼是“互動”了,應該如此。我們知道解題的方向給了,我們需要文章去找
到這個方向上的標誌,問題是我們一開始不知道出題在這個方向,那麼我們現
在就出現了“定位”,這又是費時的。那麼“節奏”又出來了,沒有時間的恭給,定
位我們也沒有能力實現。所以閱讀解題的平衡性就出來了。根據大量實踐和經驗
總結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出爐了:
原則六:一個 1600 滿分的考生應當有作記號的習慣,但是不做則已,一做就要
切實對文章解題有直接貢獻。

這條原則放到跟原則四一起說,因為存在共性。首先,記號的作用最本質有兩點:
一個是幫助你定位找到解題路標,一個是幫助你分清文章的邏輯結構。注意,我
在這裡羅列的第二點作用往往更重要,因為 GRE 考試是“邏輯”考試。這裡又重
複了一遍,大家記好了!!!第一個作用,很多書上都寫如何記標號,在什麼
地方記,共性的都是人名第一次出現的地方,新觀點出現的地方,unless 等關
鍵取非詞出現的地方。我這裡並不否認,但是當一個閱讀水平已經要足以用來到
考場上去獲得閱讀滿分的考生來說,現在對於他要記的不是這些,相反記號應
該少而精,因為記號越少越精,定位時間越短,越準,處理信息速度越快。也就
是說:

原則七:一個 1600 滿分的考生永遠不會為自己已經爛熟於心的固定套路點而做


標記,而是會為自己拿不定其對於命題點貢獻的位置並直接對文章思想施力作
上自己的標記。

這點似乎跟原則六不是矛盾嗎?讀者一定會問,不確定的點怎麼可能一定會對
解題有用。的確,這裡就是“高手”和“菜鳥”的分界點。你是高手還是菜鳥往往在
這裡拉開了時間、速度和正確率上的差距。我不想再解釋了,看這篇文章的人絕
對不會是多數,有一定經驗和基礎水平的讀者應該很容易體會到,下面我拿文
章示範的時候讀者朋友將看到。而對於第二點作用,很多書都不是很系統,我這
裡只強調兩個方面:一個是分層。對於文章的邏輯結構是平行的,這種分層使條
理性很容易突現。另一個是轉折。文章中每篇都有轉折,這個是邏輯考試的看家
本領,沒有不用的道理,結合讓步,可以並稱“閱讀雙雄”!於是有效分隔前後
邏輯的這層關係,可以說對於“邏輯結構”和許多細節題都已經找到了合適的“路
標”。我們還有原則四放著沒講,這點是最要命的地方,但是他的作用面不廣,
卻對有相當高閱讀水平的考生尤其邏輯思維水平相當敏捷的考生致命嚴重。我在
這裡用 LSAT 閱讀說明,LSAT 閱讀時間緊,題量大,我們讀的時候記憶是和理
解是要同步隨作者的語流而下的,一旦我們作出推理勢必就要打斷這種連貫使
閱讀同步停下,這樣節奏就會打破,違背了基本原則。因此,推理只有兩種是允
許的:第一,直覺反應。屬於這種範疇的是取非和類比。第二,就是段末推理。每
一段閱讀完畢都提倡而且始終貫徹回想。因為閱讀量大的時候我們一起下去反而
會將上面的信息記憶減弱,從而給後來的解題帶來危害。所以我們,包括“大牛”,
即使記憶力和閱讀水平再高,同樣需要思考和回想,回想什麼?想三個問題:
該段說了什麼內容,回憶 TS,作者為什麼這樣說,作者對這裡的看法態度如何。
這三部曲是解題最根本的東西,無論何時,何地,何等危急情況都不可省,切
記!!!!!這是大牛們最珍貴的經驗之一!即使你最後“牛”的找不到北,但
是在 GRE 考試和 LSAT 考試中,巨大的考試壓力和強度讓你毫無喘息的連續運
作,再過硬的頭腦也經不起摧殘,所以回想是可以讓緊繃的大腦暫時松弛和重
新加油理清條理的最好措施,這樣下面的段落閱讀你所獲得的信息將會遠遠超
出你的想象,效果無以言語。好,那麼,除了打斷因素以外,還有的一個原因就
是一旦你做過深推理,那麼你的前提必須是對解題有用,但是你知道有用嗎?
萬一沒考到,你不是虧了嗎?時間不就浪費了嗎?於是我們回到原則五來引出
第八條原則:

原則八:一個 1600 滿分的考生應該確立一個雛形的答案的像去部分映射選項的


特徵。

這就要求考生必須像解填空那樣首先做出推理,然後去尋找,用掃描式尋找,
也就是不會完全去看每個選項,而是會固定在自己能夠定出的幾個特徵上去看
選項,然後迅速判斷,不符合的 PASS,符合的留下,往往定出兩個特徵點就能
找到答案。所以:
原則九:一個 1600 滿分的考生一般只會用兩個支點來固定答案,而當兩個支點
仍然滿足不了的時候,他會大膽放棄。

這點原則是必要的,由於考試就是一場與 ETS 的鬥爭,他制定遊戲規則,我們


始終只是規則約束下的玩家,所以始終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發起狠來,“變
態題”一出,在考場上因為這道題不服輸而浪費時間是不明智的,所以一個英明
的考生應該學會而且提倡放棄。很多水平高的考生與滿分擦肩而過,就是因為在
平時訓練中從來不肯輕易放棄或者根本沒有放棄,所以到了考場上最後功敗垂
成。錯了一兩題,我們仍能拿滿分或者高分,我們沒有必要不成功便成仁,這是
不必要的犧牲!!!

好,這就是“讀思想”為中心的“獨孤九劍”下面我將要進入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
部分,下面是來自 LSAT 全真閱讀 NO9 的一篇中等難度文章,與 GRE 閱讀難度
相差不是很大。下面我們先一起請看題,建議大家先自己掐時間解一下,然後對
照後面我列出的參考標準衡量一下你現在的水平和差距,稍後等我將閱讀修煉
方法講完再跟我一起過這篇文章。OK?Action!

Directions: Each passage in this section is followed by a group of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on the basis of what is stated or implied in the passage. For some of the
questions, more than one of the choices could conceivably answer the question
However, you are to choose the best answer that is the response that most accurately
and completely answers the questions and blacken the corresponding space on your
answer sheet.
Any study of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s that
appeared under the ostensible authorship of
African American writers between 1760 and 1865
inevitably raises concerns about authenticity and
(5) interpretation. Should an autobiography whose
written composition was literally out of the hands
of its narrator be considered as the literary
equivalent of those autobiographies that were
authored independently by their subjects?
(10) In many cases, the so-called edited narrative of
an ex-slave ought to be treated as a ghostwritten
account insofar as literary analysis is concerned
especially when it as composed by its editor from
“a statement of facts” provided by an African
(15) American subject. Blassingame has taken pains to
show that the editors of several of the more famous
antebellum slave narratives were “noted for their
integrity” and thus were unlikely to distort the facts
given them by slave narrators. From a literary
(20) standpoint, however, it is not the moral integrity of
these editors that is at issue but the linguistic,
structural, and tonal integrity of the narratives they
produced. Even if an editor faithfully reproduced
the facts of a narrator’s life, it was still the editor
(25) who decided what to make of these facts, how they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what order they ought to
be presented, and what was extraneous or germane.
Readers of African American autobiography then
and now have too readily accepted the presumption
(30) of these eighteenth-and nineteenth-century editors
that experiential facts recounted orally could be
recorded and sorted by an amanuensis-editor,
taken out of their original contexts, and then
published with editorial prefaces, footnotes, and
(35) appended commentary, all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validity of the narrative as a product of an
African American consciousness.
Transcribed narratives in which an editor
explicitly delimits his or her role undoubtedly may
(40) be regarded as more authentic and reflective of the
narrator’s thought in action than those edited
works that flesh out a statement of facts in ways
unaccounted for. Still, it would be na?ve to accord
dictated oral narratives the same status as
(45) autobiographies composed and written by the
subjects of the stories themselves. This point is
illustrated by an analysis of 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interviews with ex-slaves in the
1930s that suggests that narrators often told
(50) interviewers what they seemed to want to hear. If
it seemed impolitic for former slaves to tell all they
knew and thought about the past to interviewers in
the 1930s, the same could be said of escaped slaves
on the run in the antebellum era. Dictated narratives
(55) therefore, are literary texts whose authenticity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Analysis should reserve close
analytic readings for independently authored texts.
Discussion of collaborative text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nditions that governed their
(60) production.

14.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ssage?
(A) The personal integrity of an autobiography’s
editor has little relevance to its value as a
literary work.
(B) Autobiographies dictated to editors are less
valuable as literature than
are autobiographies authored by their subjects.
(C) The facts that recorded in an
autobiography are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personal impressions of its author.
(D)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an
autobiography was written should affect the
way it is interpreted as literature.
(E) The autobiographies of African Americans
written between 1760 and 1865 deserve more
careful study than they have so far received.

15.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assage suggests that the role


of the “editor”(line 23-24)is most like that of
(A) an artist who wishes to invent a unique method
of conveying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a scene
in a painting
(B) a worker who must interpret the instructions of
an employer
(C) a critic who must provide evidence to support
opinions about a play being reviewed
(D) an architect who must make the best use of a
natural setting in designating a public building
(E) a historian who must decide how to direct the
reenactment of a historical event

1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author’s opinion about applying literary analysis to
edited autobiographies?
(A) The author is adamantly oppos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ry analysis to edited
autobiographies.
(B) The author is skeptical of the value of close
analytical reading in the ease of edited
autobiographies.
(C)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literary analysis of the
prefaces, footnotes, and commentaries that
accompany edited autobiographies would be
more useful than an analysis of the text of the
autobiographies.
(D)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an exclusively literary
analysis of edited autobiographies is more
valuable than a reading that emphasizes their
historical import.
(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literary analysis of
edited autobiographies would enhance their
linguistic, structural , and tonal integrity.

17. The passage supports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the readers of autobiographies of
African American that were published between 1760
And 1865?
(A) They were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personal
details in the autobiographies than with their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B) They were una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ghostwritten and edited autobiographies.
(C) They were less na?ve about the facts of slave
life than are readers today.
(D) They presumed that the editing of the
autobiographies did not affect their integrity.
(E) They had little interest in the moral integrity
of the editors of the autobiographies.

18.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words, as it is used in the


passage, best serves to underscore the author’s
concerns about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autobiographies discussed?
(A) “ostensible”(line 2)
(B) “integrity”(line 18)
(C) “extraneous”(line27)
(D) “delimits”(line 39)
(E) “impolitic”(line 51)

19.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 close analytic reading of


an autobiography is appropriate only when the
(A) autobiography has been dictated to an
experienced amanuensis-editor
(B) autobiography attempts to reflect the
narrator’s thought in action
(C) autobiography was authored independently by
its subject
(D) moral integrity of the autobiography’s editor is
well established
(E) editor of the autobiography collaborated
closely with its subject in its editing

20.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discussion in the passage


of Blassingame’s work primarily serves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purposes?
(A) It adds an authority’s endorsement to the
author’s view that edited narratives ought to
be treated as ghostwritten accounts.
(B) It provides an example of a mistaken emphasis
in the study of autobiography.
(C) It presents an account of a new method of
literary analysis to be applied to
autobiography.
(D) It illustrates the inadequacy of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autobiography.
(E)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itor and narrator.
正確率如何,下面我給出 LSAT 閱讀對於 GRE 考試的相應衡量標準:
Answers: D E B D A C B
標準:(速度) 5——8 分鐘 Excellent
9——14 分鐘 Good
15——18 分鐘 Average
19——22 分鐘 Poor
23—— Failed
(正確) 7 個 Excellent
6——5 個 Good
4個 Average
3個 Poor
2 個——0 個 Failed

好了,怎麼樣?感覺是好?還是壞?現在你應該更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了吧!
好,休息一下,給自己一點信心,相信你能達到。下面介紹我們要達到的最最基
礎的目標——尋找閱讀平衡點。大家都明白,如果一個人的閱讀速度越快,他對
文章的理解率也就越低,那麼我們若作出兩條這樣的函數曲線,就會在坐標軸
上產生一個交點,這個點就是一個平衡點,在該點上,他的速度在滿足盡量多
的理解率上最快。好了,那麼我們就要在集中突破的過程中去尋求這個點,由於
這個點應該在規定要求之外 15——18 分鐘,我們就要在訓練中通過掐鐘點逐步
逼迫自己的速度平衡點移入這個時間區間中,這是個痛苦漫長的過程,但是不
掐時間,你永遠也達不到全新的高度,筆者當時就是痛苦地摁著秒表強迫苦練,
從 20 分鐘到 18 分鐘,到 15 分鐘,到最後 12——13 分鐘就解完 11 題,所以大
家要有信心拿下它!筆者當年就是在老師的逼迫下,摁著秒表一滴一滴艱難實
現的,長痛不如短痛,拿下它,一定要堅持,堅持就是勝利!老俞的話很有道
理:十年寒窗磨一劍,劍成直刺青天!

最後在訓練突破中,由於我們是應付 GRE 考試,它的模式化較 LSAT 要嚴重的


多,因此對於特殊選項特徵的積累,比如取非題的標誌,列舉的標誌,in order
to 題型的標誌等,選項中錯誤項的迷惑因子,答案的特徵隱蔽性等等,這些是
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對於閱讀功底和心理素質不是很好的考生來說。另外,如果
你領悟力高的話,最後你達到的境界將是“呆若木雞”——機械性
(mechanical),第一遍讀原文時,看到某種層次套路,你就會拍案大喜,“哈
哈,要出 XX 題啦!”然後做到後面,馬上看到有 XX 題,毫不猶豫將剛才印入
心中的答案特徵在 5 個選項中搜到,大筆一揮,搞定,不足 15 秒,剩下了寶貴
的 45 秒來對付後面可能出現的“變態題”。現在大家應該清楚最高境界是完全可
能的原因了吧,讀文章的時間省不了,思考猜想的時間省不了,讀題乾的時間
也省不了,能省的是解題的時間與定位的時間,所以大家要在實力提高的基礎
上將層次結構,起承轉合,語言套路及選項特徵爛熟於胸,這樣大家離 ETS 的
思維距離越來越近了!

好,在進行示範前,為了更方便的到文中說明,我們在完成讀思想的任務後,
接著探討一下 ETS 的“編碼原則”。

(一) ETS 的題目擬制和編碼


作為全球性的標準化考試,ETS 要對其 GRE 成績的有效性作出長達 5 年的承諾,
題目的科學性不言而喻,同樣對於母語和非母語國家的考生,公平性的原則是
它必須吝守的原則之一。因此我們在上面的基本 9 原則中也涉及到了,下面我就
說說自己總結的對 ETS 閱讀題的擬制規律和命題思路。
(1) 從文字推理出發,做等價變換:題目的答案往往是原文中的同義改
寫,或者正話反說等等。但是牢記,ETS 的推理從來不會做發散式的推理,而是
最直接,最客觀的推理。
(2) 由點到面,層層深入:儘管 GRE 閱讀題的出題順序與文章順序不同,
但是它的考察點往往是逐步深入的,比如主題題,要麼在第一題,要麼在最後,
用意很明顯。都是讓你從點到面,或面到點來逐步去深入對文章的研究。而有些
細節推斷等難題,其實如果藉助上面的幾題細節和相關的題目,那麼顯然可以
從那裡出發來做一小段的位移來達到目標。
(3) 命題點笑裡藏刀,解題必須“避虛就實”。對於那些 the author would
most likely to agree 之類的,好象是提示你了,其實往往不是從有作者名字的地
方出發,而是從對於相關觀點衝突和解剖點出發,如果用類似細節定位的方法
去著手,結果會絕望的回到排除上,導致時間的浪費和正確率下降。
(4) 命題語言一針見血,解題必須字字譏銖。從一個分號,到一個副詞,
都可以否定和成立一個選項,所以閱讀中的實力變的更加重要,速度和理解這
個衝突更體現無疑。
明白了這些擬制原則,我們可以開始著手來思考對策,於是來了“技巧”!技巧
可以說,那麼幾年發展的都差不多了,我這裡淺顯的歸了一下,主要是我自己
在閱讀中常用的,不是很全面,但是憑藉上面閱讀功底和原則的實踐,將 GRE
和 LSAT 閱讀一網打盡是綽綽有餘了。

(二) GRE 閱讀之技巧篇


修煉必備:“心靜”,“萬事皆空”,無所欲,無所求。什么兒女私情,恩怨情仇都
統統放下,只有 GRE 閱讀文章的邏輯思想在你腦中流淌,筆者每逢心亂如麻時,
都會塞一張 KARUNESH 的《ZEN BREAKFAST》或 SECRET GARDEN 的專集來
聽,這時什麼煩惱都沒了。
好,告別了你的愛人,朋友,兄弟,現在找一個沒人打擾的地方,面對 GRE 閱
讀,開始解剖它。為了達到高速度,高效率原則,我在下面切實讓每個字都讓大
家感到有用!
1.文章套路:
(1)新老觀點:首段先提出老觀點,多以 traditionally, some 什麼學者,most 什
麼學家,或者時間上的過去時態(與 recent, contemporary 相對立)來引出,然
後來一個 However, nevertheless, yet, unfortunately, regretful, pity 等引出新觀點。注
意這裡我們立刻在 3 秒內判斷出是該類型後,迅速反映 TOPIC 在 However 之處,
主題題的答案就是新老對比,辭舊迎新,定位關鍵詞:對比的對象(文章的主
體事物),新舊的交鋒(comparison, contrast 等)。但是注意若是問作者態度題,
那麼我們現在應持保守態度,千萬注意,在後半部分作者可能會給出削弱證據,
甚至否定!!所以,我們不要 make a hasty generalization!另外,我們立刻反應
兩種觀點“強對比,互取非”!有時作者會列出幾個老觀點,幾個新觀點,但最
終記住:永遠只同意一個新觀點,比如經典 NO 題範文 phytoplankton 與
zooplankton,所以要抓住最後作者同意的那個,要作到“不見真佛不磕頭”!注意:
不要去刻意去背誦所有出現過的判斷類型標誌,或是轉折詞,看的多了也就熟
了,我們是去識別而已,就象我們都可以在路上很容易識別出一個 dazzling
girl,儘管我們中很少有人能夠合理說出“美女”的 standard 是什麼,但我們一看
到,就大呼:“美女!”說是遲,那是快,立刻反應她與周圍的恐龍是“強對比,
互取非”的關係,然後毫不猶豫朝她奔去!
(2) 現象解釋型:這種題型考邏輯 organization 最簡單,永遠是 a
phenomenon is presented, following several opinions/explanations , 所以這類題往
往難在細節題上。那麼,解決方法就是分層!這種文章條理很清楚的,即使在複
雜冗長的 LSAT 閱讀中也不例外,如第二套的 Passage3 關於 adaptive responses
的經典解釋型文章,一旦分了層,定位方便很多。首先現象提出句單獨一大層,
以下各理由各是一小層,如果這些理由是並列的,那麼它們之間是無交集的,
於是就某個理由考細節時,選項中出現其他理由中事物的必錯無疑。作者的態度,
如果沒有明確的“情態形容詞或副詞”,那麼考態度永遠是“objective”!
(1) 結論解釋型:首先提出一個 assertion,後面沒有 However 等轉折詞,
即為該類型。這類題注重作者對各觀點的態度評價,而自己的意見觀點永遠在最
後!這裡由於是解釋性的觀點,各門各派都會玩盡花樣,拿出舉例,正反之辯,
分類等段來引你相信,那麼太好了,舉例處——考 EXCEPT,羅馬題;正反之
辯——考取非,分類——細節推斷,此時拿出自己在集中突破中的經驗公式與
直覺作好準備,ETS 的傻瓜們要上鉤了!
(2) 問題解決型:出現 problem, puzzle, difficulty 等,或是一個設問形式,
那麼問題解決型來了。比如國內題中的環保文章,開始列出許多方案,最終能有
的推翻了,少有的保留了下來,記住: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大多數人
贊同採用的方法最終一定是玩完了的那種,而似乎不可思議的方案最終獲勝。注
意為什麼獲勝的細節,其他方案玩完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至少對是哪個方向上
的失敗有印象,這樣這點印象足以讓你免去定位就將答案選出,這種題一般為
細節題和取非題。克服了該失敗,就是成功的,實現取非答案功能。
2.固定思想(cynicism):這是 ETS 的弱點,但是我一向覺得在現場去想這些無
多大價值,如果你實力達到突破後的境界,那麼這點無用。但是許多人視之為救
命稻草,我認為太不值得。我說一下為什麼:
(1) 文學評論:作者一貫堅持從純文學角度去判斷,不要用宗教及政治
來摻入。
(2) 社會現象:反對激進革命思想及馬列主義及從人性(mentality,
ideology)的角度去判斷
(3) 生命科學:反對進化論(Darwin),主要是自然選擇,反映在取非題
上。
(4) 新材料,新技術:褒揚態度,偶有缺陷不影響總體正評價
(5) 環保問題:焦慮,關心,現在還在努力,一切都是可能發生的。
(6) 女權主義:一定值得研究,不會完全解決,給予尊重關注。作者喜新
厭舊,傳統意見不會持正評價。
這些東西是 ETS 的思維定勢,但是對我們解題幫助不大,ETS 出題的公平性原
則讓我們永遠從文章本身出發,而不從任何文化背景入手,那麼難道我們知道
了這些,在看到女權文章立刻就能大膽的跳過主題首段去讀下面的細節嗎?不
可能!因為我們不會相信我們的這些單薄模糊的概念去放棄最關鍵的部位,而
一旦讀了,我們就有了嶄新清晰的概念體系,原來的這些也就被覆蓋了,所以
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是一種 placebo 而已!所以大家不要對這些抱什麼多大的希
望,想不看文章搞定閱讀!我們切實要求掌握的東西少的可憐,但是工夫一定
要下透,火候要足,除了上面的文章套路,要掌握的就是下面的題型解題技巧。
3.解題技巧:
(1) 主題題:一般在第一題,也會在中間 2,3 題,出現在末題的幾率很
少,解題方法就是從中心詞(論述對象),配合 TS(往往在首段出現,記住“
從前不從後”,以前的主旨為準),有時還要將下面的細節段落的層次關係概括
考慮入內,得出答案。如果大家在突破時邊讀邊想的話,該題花不了 15 秒就能
看出,然後用以前積累的錯誤項的標誌來“審核”(注意永遠不要用“排除法”來
解這種題,否則浪費的時間是無法彌補的!),哪些標誌呢?主要記住細節段
中的舉例事物,唯一性,絕對性詞彙就行了!
(2) In order to 題型:注意直接出現 in order to 字樣及可能出現的“變體”,
判斷方式為該題問的是一種“因果聯繫”,及作者提到 A 是為了什麼,這個 A 可
以是例子,或是一個論證細節等等,那事不疑遲,立刻從題乾的事物出發回原
文定位,然後迅速判斷此層面的邏輯關係,然後決定是向上還是向下找幾行,
找到那個原因,提取“中心詞”(有顯著特徵的詞)然後在 5 個選項中識別出來,
填上答案,不出 30 秒。
(3) 作者態度題:回憶問及的事物是否給過“情態形容詞或副詞”修飾過,
注意是“回憶”,對於這類詞前面我已說過要特別注意留心,諸如 unfortunately,
regretful,等自己在突破中應該已經有所發現,很多書上還舉出動詞,諸如
misrepresent, misidentify 等,這種詞一出現大家比較看得清,誰都知道是否定,
但是我這裡舉的就比較隱蔽,單獨指出似乎誰都知道,但是在長達幾十行的段
落中你能注意到這個一帶而過不經意的一個小修飾嗎,ETS 當然不會蠢得讓你
直接將其放在所問事物前讓你看見,所以你一定要多長個心眼。沒有修飾,沒有
明顯的觀點傾向,那麼大膽的選中性詞——objective 之類!
(4) 細節題:這類題是大家最頭疼的,筆者的經驗是永遠不要從“排除法
”上下手,除非是讓你直接判斷下面哪個選項對或不對,那麼沒有辦法,除了一
個一個看,還能幹什麼呢?但是也不是一個個字看,我們要從“中心詞”入手去
看,先把五個選項的中心詞挑出,即明確了對象,然後認清問及方向,有把握
印象的可以大膽排除,沒有的一併回原文定位,定位的地點就是那個中心詞出
現在該問及方向之處,這一步最花時間,而且很可能有的方向是文中未提到的,
所以這就是技巧的侷限性,神仙姐姐也救不了你,現在作對與否的差距就在前
面實力提高的集中突破上,如果你見多識廣,早有意識,一切思想都爛熟於胸,
那麼你就贏了,但即使你現在重新定位,只要你前面把握的好,解其他題飛快,
剩下時間來解決這裡的題,也還是有勝算的,一般這樣子最快順利的話也要用
1.5 分鐘到 2 分鐘,這多餘的時間就來自前面主題題及 in order to 剩下的時間。好,
如果是普通細節,一般題乾會告訴你第幾行,那麼回那兒定位,找到最明顯的
心中答案的“中心詞”,回選項中找出來,不要用“排除法”來,記住用“中心詞”
攻其一點,不計其餘。這是快速解題的關鍵,不要在未想好“中心詞”的基礎上去
看細節題選項,否則你會很容易受 ETS 的誘導,其中有太多似是而非的選項,
現場你沒有我先師那樣久經沙場的經驗與魄力,你必定死得很難看!但是,當
我們在“集中突破”後的基礎上,很多朋友會跟我有這樣的同感,在下面幾個常
出現的地方最容易考細節題,而且一考往往都不是很友善,讀文章時一旦疏忽,
就會在這裡浪費許多時間:
? 判斷句:主要以 should, ought to 等詞為標誌,注意這裡的作用對象與作者
態度。
? 虛擬語氣:注意其本質是“相反”,這樣我們立刻在理解時直接“倒”著理解。
? 雙重否定:直接用“肯定”替換,練難句時就要過關。
? TS 之後的細節論證:注意細節間的論證層面和邏輯組織關係,這個比較
難,除了其中列舉的例子可以略去(出現肯定是考 in order to),其餘特別是進
行讓步時(出現正反論證時),注意這種讓步是在攻擊什麼的基礎上建立的,
這點考細節題的幾率相當大,而且特別注意作者到底讓到什麼程度,下面問起
來也就是“批判否定”到什麼程度。
(5) 推斷題:以 infer 為主要標誌,有時是細節推斷題,那麼記住從問及
事物的地方找到原文定位,這種題大都要定位,是免不了的,然後從問及事物
所在的“單一邏輯層面”做“一步”有理有據的推理,記住一定是“單一層面”,不
要將其餘無關的層面引入,推導永遠從原文論據出發,不要用“常識”,往往推
導的論據就在所在段落,在定位的上下幾行間,要敏銳識別,另外推斷時要從
所在段的主題討論去觀察,記住該段的 TOPIC 永遠是合法的第一論據或結論。
(6) 取非題:原文出現強對比,或是出現 unless, rather than 等處就是取
非處,那麼讀文章時已經守侯多時,此時正中下懷,15 秒搞不定你就無臉見江
東父老了!
(7) 邏輯結構題:我這裡指的“邏輯題”就是 ORGANIZATION,即文章
的組織結構題。這種說法跟以前許多的 GRE 閱讀題的分類標準都不同,以前大
都指的是諸如“Which of the following, if true, will support/ weaken the author’s
assertion?”之類的題,這種題的稱呼脫胎於以前的邏輯單題,故得名。但是我把
這類問題常常一起放在了取非題或者是細節題中,原因很簡單,這種題一出現
要麼就是對原文明確提出的強對比處取非,要麼就是在原文明確點出的論證弱
點處找到這個細節,然後在下面的五個選項中找到它的同義改寫,所以我沒有
專門將其分出來。我所強調的“邏輯題”指的是文章的邏輯——層次結構,啟承轉
合。由“邊讀——邊記——邊想”原則的打底,你沒有理由找不對答案,我心目中
的答案往往與之接近到驚人的地步,我有時懷疑這份閱讀題是不是我出的,我
的兩眼看到的只有正確答案,錯誤的我總看不見,你說怪不怪!
(8) 類比題:往往又臭又長的 5 個選項將你嚇的在現場足以尿褲子,
LSAT 中更是將它常常當“小菜”考,比如第六套的 Passage1 就將她放在第一題,
你不尿褲子才怪!那麼怎麼解決呢?我肯定不主張放棄,其實這類題考一種“相
似直覺”,我以前從來都是按照正統的“兩點類似法“——即找到兩個類似特點來
一一判斷,但是時間的殘酷性讓我不可能在現場靜心來找出這些類似點來一一
篩選,我就是靠這種“感官上的形象類似直覺”來解題,這種直覺直接在答案中
反映為主體特徵詞在答案中的重現,比如上面 LAST 例子中的題,5 個選項都長
達 5 行左右,而且句式複雜,對象多樣,很難讀懂,但我就是根據原文中所問
對象後的 not significantly 輕鬆將其在 15 秒內選出,所以大家要在集中突破時找
到這種感覺。
(9) EXCEPT 及羅馬題:若是考列舉,不用說了,前面強調的太多了,
早知你要出這題,你可以指著 ETS 的鼻子說!若是細節題,那麼就跟前面我們
遇到的細節難題一樣困難,這時前面剩下的時間給你的定位提供時間支持,但
是羅馬題還是友善的,往往只要排到 2 個就能找到答案,第三個可以忽略,注
意排除技巧!記住,一旦決定要定位,一定要定到位,不要模糊地去判斷,很
可能一上來的判斷就是錯誤的,結果你就算將下面的判斷都弄對了,正確答案
早已被你第一步的 hasty assertion 給排掉了,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再做決定!

(10) 補充題型:往往讓你補出末段的末句,那麼記住從所給文章末句的
邏輯層面出發,結合該段的主旨,去順接。很多人認為應該從首段去出發,但是
我認為這是不必要的,如果前面邊想的原則貫徹的好的話,那麼末句的邏輯層
面是否與前聯繫,怎樣聯繫應該是很容易看到的,很多文章的末句往往是背離
主旨的,或是對原來肯定的結論做“驚人的修補”,根據“從前不從後”原則,我
們會發現從這裡入手才是最穩妥的,沿著所論述的對象繼續下去,我做題時會
有一種直覺,如果發現到了文末作者沒提出一個自己的觀點,我就知道可能要
出這題了,這時我會在末段讀後的“邊想”中對其作出預測,這種猜想很簡單,
比以前的邏輯題簡單不知多少倍,ETS 的出題者做不出什麼“驚世駭俗”的定論,
所以記住原則是“順著它的敘述思路下來必然得出什麼”,不要去牽扯更多的東
西。
(11) 泛指化題型(is driven to):注意題乾的問法,定冠詞 a, an,及普遍
性詞彙,答案在文章出現普遍性詞彙,諸如 any, every 等地方尋找定位,大多在
插入語(兩個——中的成分),以及()中的補充說明中,比較簡單。

(三) GRE 閱讀的訓練模式與現場對策


GRE 閱讀訓練主要是在不斷移動“平衡點”的過程中提高,一定要掐鐘點解題,
到了後期,必要時用秒表來精確測量自己的解題速度。一定要培養出正確的適合
自己的最快解題路徑,如果到了現場你還在不該定位的地方再重新定位,在不
該用“排除法”的地方還在一一排除,那你就準備好下次考試的費用吧!一個定
位 15 秒,一個排錯 15 秒,你就錯過了解決兩題主題題,in order to 題的機會,
把不該丟的丟了,無論你是長得有多帥/多美,你都是個失敗主義者。有同學問:
閱讀時我需要現場就進行文章線索的推理嗎?萬一我對大段的某個細節讀不清,
是不是需要馬上回過頭進行推理弄懂,還是繼續蒙頭胡讀下去?閱讀中一直強
調“合理化原則”,即使出現大段的細節,放在文中,我們仍然可以從 TS 或者是
與下段的邏輯關係來進行推斷,而且由於 GRE 現場時間的緊迫性,很難說有多
少人最後是理想的以正常水平或是最高境界來答題,所以永遠都不夠有時間讓
你讀第二遍。所以這時你只好關注下文出現的線索以及根據後面所出的題目具體
考慮採取解題對策。
好,有了技巧和實力,我們開始解決上面的這篇文章。剛才的記憶應該都掏空了
吧!好,我們開始了!

有人說短文章的儘管短,但是題目不見得簡單,而且反而更加皈依,出題的思
路推理成分更多,是這樣嗎?我們看看:
Typically the queen honeybee is mother to all the
bees in a hive; after mating with several male drones
from other colonies, she lays fertilized eggs that
develop into all-female worker bees and lays unfertil-
(5)ized eggs that become all-male drones. When a queen
dies, workers often lay unfertilized eggs that hatch into
drones. Yet workers rarely reproduce while a queen
reigns.
首句簡單告訴我們兩個對象,一個是 femail worker bees, 一個是 male drones。然
後第二句說蜂王死了,要接班,那么女的就要生孩子變成男的。然後末句說了蜂
王出來後,下面人就幾乎停止生育了,“一山不能藏二虎嘛!”很好,讀懂了嗎?
短文章的語言凝練,不廢話,不展開,要展開也是從一個點展開,不會方方面
面,用一個段展開,下面我們就看到了!
According to natural selection theory, a worker
(10)would enhance her fitness—or ability to propagate her
genes—by hatching her own eggs in addition to or in
place of the queen’s. But a typical worker’s fitness
would be diminished if other workers’ sons, who have
less genetic material in common with the worker, sup-
(15)planted the queen’s sons (the worker’s brothers).
Researchers, tes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workers usually
somehow block each other’s attempts to reproduce, put
unfertilized eggs laid by workers and by the queen into
a hive. Other workers quickly devoured the workers’
eggs while leaving the queen’s eggs alone.
好,都是講如何使自己的遺傳性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通過互相阻止繁殖來實
現。注意到關鍵詞就是一個“block”。
17. The author refers to the experiment described in lines 16-19 in order to
(A) explain how worker bees are prevented from mating with drones
(B) explain how worker bees hatch and nurture the queen’s young
(C) demonstrate the universality of natural selection
(D) show that worker bees are capable of thwarting each other’s attempts to reproduce
(E) provide a model of daily life in a typical honeybee hive
簡單,in order to,10 秒一個,連位置都標好了,記不起的就定位吧!其實就兩
個字就找到答案了!“阻止”!選 D。
18. The inner workings in a honeybee hive that regulate reproduction, as they are
described in the passage, are most similar to which of the following types of human
societies?
(A) A totalitarian society in which citizens’ “policing” of each other’s actions helps to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B) A pacifist state in which the individuals are strongly opposed to the use of
violence or aggression to settle disputes.
(C) A democratic society in which the voice of the majority rules.
(D) A parliamentary society in which a few members, organized as a cabinet wield
executive power.
(E) An anarchic state in which order and stable social structures are lacking.
呵呵,類比題,找特點,兩個啊!一人統治,下人維持,A。
19. The passage best support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nferences about the fitness
of honeybees?
(A) Reproduction diminishes any individual honeybee’s fitness.
(B) An individual worker’s fitness can be maintained without the individual herself
reproducing.
(C) A hierarchy of stronger and weaker individuals among the worker bees determines
which individuals will reproduce when a queen dies.
(D) While a queen reigns, the fitness of the worker bees is increased and that of the
drones is diminished.
(E) Fitness encourages worker bees to hatch honeybee eggs without regard for the
relatedness of the young to the “parent.”
哎!ETS 考來考去,就是拿這個點開涮,又是考“阻止”嘛!很好,阻止的手段,
目的,讓母親蜂王自己繁殖來保留最大的遺傳性。好,B。
20. The passage suggest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bout the eggs laid by worker
bees?
(A) One of the eggs hatches into the next queen.
(B) The eggs are invariably destroyed by other worker bees.
(C) Each worker tries to hide her eggs from the other worker bees.
(D) The eggs hatch only if the worker has mated with a drone from another hive.
(E) The eggs are less likely to be harmed by other workers if the queen is dead.
取非題,還是對 block 做文章,因為講到 eggs 只有 2 段中的這點問題,所以我
們直接從上面的解題思想承襲下來!可見上面的印證:短文章只是由點到面展
開出題,找到“點”也就解決了“面”的問題。這裡將“阻止”的條件取非,得到不
會阻止的條件,自然蜂王死了,遺傳保留不存在了,那麼就沒有阻止必要。或者
你也可以認為是細節題,從首段二句找到原文改寫,同樣是 E 正確。
好了,怎麼樣,是不是感到原來短文章是如此簡單,相信自己在揣摩上述原則
和技巧中,在考試裡輕鬆全部正確處理是完全可能和現實的。下面我們拿 LSAT
文章做長文章示範,解決了它,徹底弄懂其中的思想根據和閱讀規律,我想
GRE 的長文章只是 a piece of cake!因為 GRE 長文章文章本身難度離 LSAT 不是
很遠,但是題目特簡單。好,給自己點信心,能搞懂它,是吧?一起讀文章:

Any study of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s that


appeared under the ostensible authorship of
African American writers between 1760 and 1865
inevitably raises concerns about authenticity and
(5) interpretation. Should an autobiography whose
written composition was literally out of the hands
of its narrator be considered as the literary
equivalent of those autobiographies that were
authored independently by their subjects?

讀完首句,知道是講對於 AA 作家自傳敘述的真實性和解釋性兩方面的置疑。注
意 ostensible 我們馬上知道作者的態度是“懷疑”和“否定”。接著 2 句提出論點:
兩種自傳體是否等價?不用說了,等價還寫什麼狗屁文章來探討?肯定不等價!
好,那麼開始推理,注意這裡是段末推理,而且這裡所做的推理不是很晦澀的
那種,作多了讀者自然會發覺這種推理是轉瞬之間的直覺思維而已。因此我們可
以發現不等價有三種情況:1.A 比 B 好;2.A 比 B 差;3.A 有時比 B 好,有時比
B 差,需另加外部條件限制。好了,很簡單的推理吧!下面我們就看作者想要表
達的是上面 3 種的哪一種了?首段只要想到這個層面,我想下面的內容就可以
讀得飛快,因為我們心中已經有譜,主旨已經把握,按照“邊讀——邊想——邊
記”原則,我們在 3 秒鐘之內想清楚要考主旨題,答案特徵就是上述 3 種結論中
的一種。

(10) In many cases, the so-called edited narrative of


an ex-slave ought to be treated as a ghostwritten
account insofar as literary analysis is concerned
especially when it as composed by its editor from
“a statement of facts” provided by an African
(15) American subject. Blassingame has taken pains to
show that the editors of several of the more famous
antebellum slave narratives were “noted for their
integrity” and thus were unlikely to distort the facts
given them by slave narrators. From a literary
(20) standpoint, however, it is not the moral integrity of
these editors that is at issue but the linguistic,
structural, and tonal integrity of the narratives they
produced. Even if an editor faithfully reproduced
the facts of a narrator’s life, it was still the editor
(25) who decided what to make of these facts, how they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what order they ought to
be presented, and what was extraneous or germane.
Readers of African American autobiography then
and now have too readily accepted the presumption
(30) of these eighteenth-and nineteenth-century editors
that experiential facts recounted orally could be
recorded and sorted by an amanuensis-editor,
taken out of their original contexts, and then
published with editorial prefaces, footnotes, and
(35) appended commentary, all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validity of the narrative as a product of an
African American consciousness.

2 段開始就說編輯的自傳被認為是“鬼文章”,後面有個“a statement of facts”,引


號出現代表引用或反語,那麼現在是什麼呢?還用問,肯定是反語。前面是“鬼
文章”,這樣的文章能說真話嗎?好,否了前面要討論的真實性問題。繼續讀,
發現後面 B 這個人站了出來為之辯護了並且也來了段“”,這裡我們從前面知道
作者肯定是否定,這裡說是“內容真實”,主語又是 B,顯然是引用。LSAT 的命
題者真是用心良苦。緊接的兩句話把“”的作用理解考查得天衣無縫。既然作者是
否定態度,下面肯定接著就是駁斥吧!駁斥肯定是強轉折,出現什麼呢?強轉
折詞!果然,後面 20 行來了我們久候的 however!後面講作者否決的理由,注
意一下是哪幾個方面,可能考細節題,哦!是關於對於 moral integrity 的缺乏。
下面作者還不過癮,再來個 Even if,進一步以讓步的方式從反面來批它,說主
觀能動性始終掌握在編輯者手裡,而讀者呢,很容易接受這種“重述”為事實,
但是我們馬上由 too readily accepted the presumption 即在一定假設基礎上建立這
種想法的。這種假設就是 of 後的內容,其實我們馬上知道這個假設就是一樣東
西轉述後一定與原物等價,這個假設顯然荒謬,“道聽途說” 的古訓都講了幾百
年了,老美到今天還沒意識到,真蠢!看透了這點把戲,你說 LSAT 難嗎?這
段作者就是說了 authenticity 的否定,先正說,再讓步反著說,並且說了之所以
到今天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還要拿出來糾正的原因是基於一個可笑的假設。弄到
這裡,你是作者,接下去你要說什麼了,對了!interpretation 的否定!懷抱著這
樣的信念,我們讀下去吧!

Transcribed narratives in which an editor


explicitly delimits his or her role undoubtedly may
(40) be regarded as more authentic and reflective of the
narrator’s thought in action than those edited
works that flesh out a statement of facts in ways
unaccounted for. Still, it would be na?ve to accord
dictated oral narratives the same status as
(45) autobiographies composed and written by the
subjects of the stories themselves. This point is
illustrated by an analysis of 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interviews with ex-slaves in the
1930s that suggests that narrators often told
(50) interviewers what they seemed to want to hear. If
it seemed impolitic for former slaves to tell all they
knew and thought about the past to interviewers in
the 1930s, the same could be said of escaped slaves
on the run in the antebellum era. Dictated narratives
(55) therefore, are literary texts whose authenticity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Analysis should reserve close
analytic readings for independently authored texts.
Discussion of collaborative texts should take into
(60) production.

3 段一開頭作者給出的是 more authentic and reflective 的正評價,作者態度肯定


是負的,那麼不用問又是讓步。等什麼呢?強轉折詞唄!果然,後面接著 43 行
出現了期待已久的 Still,作者開始否定上述提出的觀點,說這種將兩者等價的
說法是 na?ve 的,否定觀點不言而喻!然後舉例支持上述觀點,拿 WPA 的例子,
好!要是考 in order to 題,那麼答案一定是說兩樣事物的不等價,不是 the same
status!後句作了個比較,其中有個僻詞 antebellum,知道什麼意思嗎?不知道,
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我不能查詞典,但我知道這句話就是上句的同義轉述,
跟上句意思肯定是一樣的。由 If 可知一定是反著將上句說了一遍。好!我們可以
看到由下句的 therefore 知道作者的結論來了,屏氣凝神,看看作者的結論是 3
個中的哪個。哦!原來是“難於決定”。下面是 should 即判斷句,可能靠細節題,
注意對象與細節特徵詞,發現是 close analytic readings 和 independently.然後作者
發現是為什麼“難於決定”呢?作者說要考慮 conditions!好了,主旨就是第 3 種
結論,看情況決定 A 的地位!讀完了文章,我們已經對所有的細節與層次結構
了然於胸,1 段作者提出論點,指出就兩個角度討論,然後 2 段開始批判
authenticity 的等價性,3 段開始批判 interpretation 的等價性,最後作者提出結論
3!整篇文章是“問題解決型”。弄清了之後,來吧,我們開始解題!爭取 30 秒一
個,我們剛才通讀是花了 4 分鐘左右。後面的題給的比較規範。

14.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ssage?
(F) The personal integrity of an autobiography’s
editor has little relevance to its value as a
literary work.
(G) Autobiographies dictated to editors are less
valuable as literature than
are autobiographies authored by their subjects.
(H) The facts that recorded in an
autobiography are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personal impressions of its author.
(I)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an
autobiography was written should affect the
way it is interpreted as literature.
(J) The autobiographies of African Americans
written between 1760 and 1865 deserve more
careful study than they have so far received.

14 題,主題題,答案特徵:結論 3,視情況而定。瀏覽 5 個選項,


(D)circumstances,非常
好,代表“情況”,答案立刻選(D),15 秒就行!

15.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assage suggests that the role


of the “editor”(line 23-24)is most like that of
(F) an artist who wishes to invent a unique method
of conveying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a scene
in a painting
(G) a worker who must interpret the instructions of
an employer
(H) a critic who must provide evidence to support
opinions about a play being reviewed
(I) an architect who must make the best use of a
natural setting in designating a public building
(J) a historian who must decide how to direct the
reenactment of a historical event

15 題,類比題,找特徵,顯然第一特徵就是“轉述作家”這個性質,看看哪個選
項人物的性質有“轉”即將一種東西重新塑造的性質。那麼看主體動詞,發現
(E)的 reenactment,非常完美!

1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author’s opinion about applying literary analysis to
edited autobiographies?
(F) The author is adamantly oppos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ry analysis to edited
autobiographies.
(G) The author is skeptical of the value of close
analytical reading in the ease of edited
autobiographies.
(H)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literary analysis of the
prefaces, footnotes, and commentaries that
accompany edited autobiographies would be
more useful than an analysis of the text of the
autobiographies.
(I)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an exclusively literary
analysis of edited autobiographies is more
valuable than a reading that emphasizes their
historical import.
(J)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literary analysis of
edited autobiographies would enhance their
linguistic, structural , and tonal integrity.

16 題,作者態度題,簡單吧!“懷疑”,“否定”的選項就是答案。(B)skeptical
非常好!只要看 author 後的主體詞!
17. The passage supports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the readers of autobiographies of
African American that were published between 1760
And 1865?
(F) They were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personal
details in the autobiographies than with their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G) They were una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ghostwritten and edited autobiographies.
(H) They were less na?ve about the facts of slave
life than are readers today.
(I) They presumed that the editing of the
autobiographies did not affect their authenticity.
(J) They had little interest in the moral integrity
of the editors of the autobiographies.

17 題,細節題,對象是讀者,問假設是什麼?當然是我們說的“不等價”假設羅!
答案是顯然的,兩個比較雙方與關係都知道了,還可能錯嗎?

18.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words, as it is used in the


passage, best serves to underscore the author’s
concerns about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autobiographies discussed?
(F) “ostensible”(line 2)
(G) “integrity”(line 18)
(H) “extraneous”(line27)
(I) “delimits”(line 39)
(J) “impolitic”(line 51)

18 題,作者態度題,就是找反映“懷疑否定”態度的詞,看見(A)就是它了,
一個貶義詞,正中下懷!

19.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 close analytic reading of


an autobiography is appropriate only when the
(F) autobiography has been dictated to an
experienced amanuensis-editor
(G) autobiography attempts to reflect the
narrator’s thought in action
(H) autobiography was authored independently by
its subject
(I) moral integrity of the autobiography’s editor is
well established
(J) editor of the autobiography collaborated
closely with its subject in its editing

19,細節題,找到題乾中的 close analytic reading 在原文中的定位,我們發現在


末段的倒數第 2 句,由 independently 找到答案(C)。前面我們也已經注意到了
這個判斷句的重要性,使得細節題的出現早在意料之中。

20.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discussion in the passage


of Blassingame’s work primarily serves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purposes?
(F) It adds an authority’s endorsement to the
author’s view that edited narratives ought to
be treated as ghostwritten accounts.
(G) It provides an example of a mistaken emphasis
in the study of autobiography.
(H) It presents an account of a new method of
literary analysis to be applied to
autobiography.
(I) It illustrates the inadequacy of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autobiography.
(J)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itor and narrator.

20 題,in order to 變體,顯然作者拿 B 做讓步,拿他做靶子!看看否定的選項


是(B)和(D),再比較,發現(D)講的是不足,也就是說 B 的方向是對的,
只是火候不足,顯然是錯的。答案是(B)。

好,文章我們解完了,7 分鐘左右的時間是綽綽有餘的,文章層次很清晰,題
目也規範,解題過程建立在讀文章推理的基礎上一點都不複雜!大家跟我讀完
後,是否對比剛才自己的閱讀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呢?你如果有,那麼你一
定會覺得“哦!原來是這麼個意思!是這麼個用意!”有什麼東西是深不可測的?
沒有!我們只是稍稍站在“讀思想”的角度把握了文章的脈象,因而即使是最高
難度的 LSAT,應付起來也是如此輕鬆愉快,解題成了蹂躪自以為是“老美”的
快感。
(四) GRE 閱讀的後續工作
操練完集中突破法後,用國內題練習,其中可以參考楊繼的《GRE 閱讀剖析及
全真題解讀》,以及 PP2,PP3 做模考,記住始終要“心平如鏡”,無論遇到什麼
挫折,什麼絕望,所有人都經歷過,堅持就是勝利,如今千萬走出 GRE 無間地
獄的 G 友已經用事實證明了一切,希望你也能成功。
保持良好的心態是關鍵!!!!

(五)附錄:楊鵬的 GRE 閱讀講義


專題一:閱讀文章的結構要求
閱讀文章的特點
啟程轉合的路標詞
閱讀的解題步驟及閱讀要求
閱讀當中的兩種時間假象
閱讀的突破口:1.首段和首句;2.找到文章的主題
閱讀的結構要求:
i. 文章的主題是什麼?如果用一句話來說怎麼表達?
ii. 文章為了說理(或敘述),採用了什麼樣的論述結構(順序)?
iii. 文章中講述的核心問題是否分派,如分,分幾派,幾派的代表人物是誰,
出現在什麼位置(先後順序)?每派的觀點是什麼?作者對各派的態度是什麼?
iv. 作者用了什麼論據或事例來支持這些觀點?

專題二:難句解讀
一、 句子本不難,但是修飾成分多且長。修飾成分:1、從句(定從、狀從、同
從等);2、介詞短語修飾;3、分詞修飾;4、不定式。經常一個句子裡既有從句又
有介詞短語,且都不止一個。
二、 大段的插入語(或同位語),割裂前後的句意,造成理解困難,我們
稱之為“打岔”。
三、 倒裝。
四、 省略。
解決辦法:初級:1、挑出主謂賓來;2、跳過插入語;3、倒裝句按正常語序讀(要
經過訓練才能達到)
高級:直接讀
例句:1. The methods that a community devises to perpetuate itself come into being to
preserve aspects of the cultural legacy that that community perceives as essential.
2.Moreover, I can feel strong emotions in response to objects of art that are
interpretations, rather than representations, of reality. (LSAT)
3.That sec ration will be favored which maximizes the number of descendants an
individual will have and hence the number of gene copies transmitted.

專題三:閱讀的時間與速度
1. 閱讀習慣
2. 提速的訓練過程
3. 最佳路徑

專題四:閱讀抽象詞提速法
例: ……be descriptive distinction rather than an empirical observation and
consequently lacks explanatory value
psychological principle law reality emotion function intensity correspond
observation identical mistakenly perceive

專題五:閱讀的幾個訓練方法
1、 集中突破法
2、 早晚閱讀訓練法
3、 速度與正確率
4、 注意積累

專題六:閱讀答題法
答題要點:1、看完題乾後不立即答題,以免被干擾。要確定答題的方向。(流程
圖)
2、排除法的應用
3、主題題型、in order to 題型、取非題、作者態度題直接找答案。取非公式:A≠B,
A=C →B≠C (C≠B)
5、 細節題、infer(imply, suggest)題,是否回原文找?取決於現場對此題的把
握——迅速定位的前提條件。
一些答題經驗:
1、 羅馬題
2、 主題題
3、 作者態度題
4、 閱讀文章中的干擾項:偏全/輕重/強弱/有無
5、 文字定位法
6、 長選項排除法

專題七:閱讀文章的模版及前後呼應
1. 原始模版:主題,論據一、二、三
2. 變形模版:某種觀點,這種觀點的錯誤:錯誤一、二、三
3. 文章模版:是以上兩種模版的混合:大多數長文章
1. 結論說明型
2. 現象解釋型
3. 問題回答型
4. 新老觀點對照型

專題八:閱讀的訓練過程和五個境界

專題九:筆考對策

(注:楊鵬的講義就是那麼簡潔,讀者千萬別見怪,有不清楚的可以看我上面
所說的內容或者去下楊鵬的聽課筆記參照。前面早就說,其實沒什麼值得特別注
意的,該說的難點我在本文都說了!)

(尾聲——最終的幻想)
我掙扎著爬起來,在我的右褲袋裡有塊手帕,因為我時常流鼻涕,所以常常帶
著。這時候也許可以是唯一堵住傷口的東西。頭開始昏脹的厲害。離十點還有一刻
鐘,我得快點。於是一路奔著,沒命的奔著。
新年情人節的鐘聲敲響了,整個外灘沸騰起來,情侶們幸福地,久久地擁抱在
一起。就在那個欄桿旁,我看到了打著天堂傘的彤兒,她的頭髮在夜空的霓虹燈
下閃動著柔逸的風姿。一下子,我的疼痛和麻木超脫了!
“你怎麼回事,都遲到了!”
“彤兒,我…………!”
“你怎麼了,啊?……你流血了!?”
“沒關係,我想對你說……”
“先去醫院再說,我……”
“不!你別走!彤兒,我愛你!我真的愛你!讓我就這樣抱著你,我才能感到自
己的存在!真的!我什麼都不要,我只要和你在一起!”
“你怎麼了?你還在流血,我們去醫院!”
“不,離開華東區,我們離開這裡!造一棟小屋,過平淡的生活。我不要考試,
我不要做槍手,不要!嗚嗚嗚……”
“喂!大清早的就又哭又鬧的!你找死啊!真·#¥%……—!”
一下子我被室友推醒兼罵醒,一看天已經大亮,冷風從宿舍的窗戶外飄入,我
的全身不由一陣戰慄!肚子叫的厲害,跑下樓買早點,看見一位全身披著雪白
羽絨的清秀女孩正在樓下守候著自己的愛人。等我回來時,女孩剛好正依偎在愛
人溫暖的胸中相攜遠去,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麼在意他們,只是我的兩頰有
兩股熱流在交織洶涌。太累了,真的!值得嗎?我躺在床上這麼思考著。一個網
友說過,生命是什麼顏色的,如果 GRE 是彩色的!我想告訴他生命有了 GRE
就是透明的,空心的,失去顏色的本質了。回想起那晚 chimera 拿著那把刀將我
的前事斬斷,將記憶的相片焚毀的那一剎那,我的心也靜了!為什麼我要苛求
自己呢?我是誰?不過是一隻寄託菜鳥,一個不懂得愛情真諦的男孩,一對一
直在沉默中哭泣的翅膀!聖誕節來了,如果你有身邊的所愛,那麼你大可將我
的文章和 GRE 閱讀一起丟掉,這些破爛東西都是很短暫無生命力的東東,只有
人世間的真摯情感才是永恆的寶藏。最後祝福你們,我親愛的 G 友們,希望你
們在愛情與 GT 的雙線道上一路走好!

謹以此文作為自己逝去愛情的淚水的祭奠!“彤兒”,儘管最終你還是選擇與你
那成績不足我 1/10 的老鄉而去,使我第一次認識到學習成績代表不了“優秀”,
代表不了感情的基墊,使我第一次認識到所謂的“獎學金證書”,“三好生證書”,
英語與計算機優秀等一些證書如同廢紙,但我不怪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value
systems and value clarification,我尊重你的選擇,如同尊重我跋涉過的每一個朝暮!
謝謝你的絕情,謝謝你的抉擇,謝謝自己的堅持!

最後感謝江南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01 級的 little cow,南京理工大學的


bravado, 南京氣象學院的表妹 qianqian,清華大學的 yaya,揚州大學的楊欣榮,重
慶大學的袁源,上海交大的“大哥”,沒有你們一貫的支持與鼓勵,我沒有今天
的收穫,還有 GZ006 新東方學員,沒有你們的鼓勵,我不會有今天的執著,不
可能完成這部作品,同時感謝寄託天下閱讀版魏宇艷(“花兒”)版主,對本文
的標精與推薦,同時她對廣大 G 友的無限幫助,感謝水妖的島以前機委會數學
組,邏輯組,類反組的同事們,我永遠想念你們!我的閱讀板塊到這裡全部結
束,有問題大家可以與我聯繫:(不談 GRE 是最好不過了,我們可以聊許多學
生間更有意義的事啊!比如愛情啊!大家可以教教我嗎?)
QQ:247374145 ICQ:204533993
E-mail: silentwings@etang.com
說實話,閱讀不是我的專長,我的特長是數學和邏輯,現在是數學和作文,寒
假之後,如果大家對作文有興趣,我想也許我們會在作文板塊中再見!那時也
許叫《2004XXXXXX》,哈,再見!
——silentwings
2003 年 12 月 28 日夜於丹徒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