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磁粉检测技术

上海斯耐特无损检测技术培训中心

2018.04
1 综合知识
2 磁粉检测的物理原理和基础
2.1 电
 概念:电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带电体具有相互吸引或排斥现象。有正电与负电区分。带正电的物体与带负
电的物体会相互吸引;或者带相同性质的电的物体会相互排斥。
 电子:最早发现的带有负电的一种物质的基本粒子。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
电子是一种有质量、有电量的物质粒子。
2.1.1 电流(i)
 概念:电子的走向运动形成电流。如金属导体中的电流。
 电流引起的现象:① 钨丝中的电流会发热发光;
②通过某些液体(为电解质时)使电解质电解;
③电流的周围产生磁场。

2.1.2 电压(V)
 概念:静电场或电路中两点间的电位差称为电压,用伏特表示。 V=iR
2.1.3 电阻(R)
 概念:电路中两点间的物质阻碍电流通过的性质。
2.1.4 交流电
 概念: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变换的电流,变化的基本形式是正弦函数,中国的标准变化频率为
50Hz。

2.1.5 直流电
 概念:大小和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
 直流电由直流电源(蓄电池,直流电机)或交流电通过整流产生。 i

2.2 磁 t
 概念:磁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该属性的物质能够吸引铁、镍、钴等铁磁性材料。
电流产生磁场
 磁与电有关联
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
 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磁铁;指南针;磁粉检测。

2.2.1 磁极
一、磁的基本现象
1、磁性:物体具有的吸引铁磁性材料的性质,称为磁性。
 磁性可用对磁粉的吸附多少来测试,亦可通过仪器测量。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
 磁体有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亦有通过外界作用使其具有磁性而成的磁体的。地球是大磁体。
二、磁极
 概念:磁体内磁性强弱分布不均匀。通常磁体两端的磁性特别强,中间部分磁性较弱,磁性特别强的两
端称为磁极。

2.2.2 永久磁体

1
 概念:磁体的磁性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消失的磁体称为永久磁体。如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磁石”,碲形
磁铁。
2.2.3 暂时磁体
 概念:外加磁场作用下获得磁性的子磁体,当外磁场取消后,其磁性随之消失的磁体称为暂时磁体,如
电磁铁。
2.2.4 磁力线
1、概念:在具有磁性的物体及其周围,假想存在许多“线”,线的方向表示磁极N.S的走向;线的多少表示
磁体的大小;线的位置表示磁性的分布;这种假想的线,称为磁力线。磁力线的方向可用小磁针来描述。

2.3 磁力线
1、概念:在具有磁性的物体及其周围,假想存在许多“线”,线的方向表示磁极N.S的走向;线的多少表示
磁体的大小;线的位置表示磁性的分布;这种假想的线,称为磁力线。磁力线的方向可用小磁针来描述。

2、磁力线的特征:
(1)是闭合线,磁力线在磁体外:由N极出发穿过空气层进入S极。(磁力线进入一端是S极;出来一端为N
极)在磁体内是由S极到N极;磁体内外形成闭合曲线。磁力线两极密度最大。
(2)磁力线互不相交,因为磁体内磁畴的有序排列使每一点的磁场只能有一个方向。
(3)同性磁极间磁力线相斥,其结果为同性磁极相斥。
(4)异性磁极间磁力线相互连接,有缩短距离倾向,其结果为同性磁极相吸。
(5)磁力线在不同材料界面上发生折射。

3、电流磁场磁力线的画法:
 右手定则:电流方向与磁力线方向关系
 左手定则:电子方向与磁力线方向关系

2.2.5 磁场
一、概念:充满磁力线的空间或具有磁性的空间称为磁场。(空间:包括磁体内和磁体外)
二、磁场的种类
1、圆周磁场(周向磁场):磁体内和磁体外磁力线是圆周分布的磁场。
2、纵向磁场:磁体内和磁体外,磁力线是纵向分布的磁场。
3、旋转磁场:磁场方向不断改变(转动)的磁场。
4、复合磁场:纵向和周向磁场并存的磁场

三、磁场强度:
1、概念:表示磁场方向和强弱的矢量称为磁场强度。
2、磁场强度的单位:SI制:安(培)/米 (A/m)
CGS制:奥斯特:1奥=80A/m
1⊙e=80A/m
3、磁场强度性质:
①方向和强度、矢量
②方向可用磁针测定、强度用磁强计测
③磁场存在于导体内外
四、磁感应和磁感应强度
1、磁感应:在外磁场中铁磁材料被磁化而显示其磁性的现象称为磁感应,磁感应引起的磁场,称附加磁场 ,
其方向由材料的性质决定。
2、磁感应强度:
概念:表示磁感应场方向和强弱的矢量称为磁感应强度,记为 B。磁感应强度包括:单纯由电流引起的磁
场(即H)和因磁化而引起的磁场,其总和称为B。
3、磁感应强度单位: 1T=web/m2 [辞海中解释]
SI制:特(T) [特斯拉] 1特=104高
CGS制: 高(Gs) [高斯] 1高=10-4特

2
五、磁导率
1、概念:磁感应强度与磁场强度的比值称为磁导率,记以μ。
μ=B / H
μ表示材料被磁化的难易程度(如:线圈中的钢零件。)
2、单位:SI制 亨(利)。每米 H/m
3、磁导率的不同含义:
(1)真空磁导率:在真空中, μ 0=常数=4π×10-7H/m
(2)相对磁导率: μ r= μ/ μ0 , μ r无量纲(无单位)
(3)磁导率: μ =B / H

2.2.6 铁磁、顺磁和抗磁材料
一、磁介质
概念:能够影响电流磁场(场强为H )的物质称为磁介质。
线圈内磁场从右到
左;
工件产生的反磁场
线圈内磁场从左到
右;工件影响了线
圈磁场,工件是磁
介质。工件的长度
L/D愈小,反磁场作用愈明显。

二、磁介质的分类:
1、铁磁材料:相对磁导率μ r»1的磁介质称为铁磁材料,其特点是:在外加磁场(即电流磁场中)中呈现很
强的磁性;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同的附加磁场;能被磁体强烈吸收。如:铁、镍、钴及其合金,不锈钢。
一般来说,经过淬火的钢材其磁导率较低,未经淬火的钢材其磁导率较高。
2、顺磁材料:相对磁导率μr>1,在外加磁场中呈现微弱磁性,并产生与外加磁场同方向的附加磁场,能被磁
体微弱吸收,如铝、锰、铬等。
3、抗磁材料:相对磁导率μ r<1,在外加磁场中呈现微弱磁性并产生与外加磁场反方向的附加磁场,被磁体
排斥,如:铜、银、金等。抗磁材料不能进行磁粉探伤。

三、磁介质的本质
1、磁畴概念:
磁畴:磁介质内部存在许多具有磁性的微小区域,称之为磁畴。
2、磁性介质内磁畴成无序排列时,不呈现磁性。
3、磁性介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磁畴成有序排列形成同一方向,磁性介质便具有了磁性。
4、磁性材料在高温下会形成无序排列而失去磁性。
5、磁体内每一点的磁畴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只能有一个相同的方向,所以所有磁畴的方向互相平行,磁力
线平行而不会相交。
2.2.7导体附近的磁场
一、判断通电导体磁场方向的右手定则。
二、通电圆柱导体内外的磁场(不考虑磁感应,μ =1 )
 导体表面: H=I/2πR (A/m)
r=R R=m
 导体内: r<R
H=Ir/2πR2 (A/m)
 导体外: r>R
H=I/2πr (A/m)

三、工程应用,常用I=HD/320

3
1、非圆柱体截面的D计算:
根据周长=2πR=πD 正方形:4a=πD ∴D=4a/π
例:截面为40×40×40的三角形铜棒通电时,要求表面磁场强度为6000A/m,求所需磁化电流为多少?
解:D=40+40+40/π=38.2mm
∴I=6000×38.2/320=716.3 (A)
2、直径不同塔形的轴类试样磁化,磁化通电顺序从小到大。顺序:1、先按D2检测工件II; 2、再按D1检测工件
I。(如果按I,D1探二个表面,但工件II的磁化偏强)

D1 I II D2

2.2.8 螺线管
一、判断螺线管磁场方向的右手定则
二、螺线管的结构
1、工件穿入螺线管
2、电缆缠绕工件

三、通电空载螺管线圈中心磁场强度计算
H= (NI/L)/COSα
H:中心轴线磁场强度(A/m) L: 长度(m)
N:匝数 α:线圈对角线与轴线的夹角

四、讨论
螺线管中心轴线的磁场强度是不均匀的,与其尺寸有关:
1、短螺线管圈(L<D)
特征: 中心比两端强, 靠近线圈内壁的比中心强
2、有限长螺线管(L>D)
特征: 中心轴线,磁场分布均匀,两端为中心的1/2;
内壁比中心强
3、无限长螺线管(L»D),包括头尾相接的线圈
特征: 内部磁场分布均匀
磁力线集中在管内,且与中心轴线平行

2.2.9 电磁铁(磁轭)
1、概念:通以电流的导线缠绕在铁芯上制成的电磁铁称为磁轭
2、特征:
体积小,携带方便;
磁性可调节(调电流);
价格便宜
3、类型:
触点距离可变动式;
触点距离固定式

2.2.10 磁通
一、磁通
1、概念:磁场中垂直过某一截面的磁力线总数,称为磁通量,简称磁通,用表示,如图:
2、单位:麦[Mx],1麦即1根磁力线
(CGS单位制)
SI单位制中:1韦[Wb]
1韦=108麦
1麦=10-8韦
3、磁感应强度的表示方法:用磁感应线表示磁通量,单位:高斯

4
二、磁通密度
概念:单位面积垂直通过的磁感应线的总数(磁通量)称为磁通密度,磁通密度即磁感应强度。
 磁感应线与磁力线的区别:
* 磁力线是电流磁场中表示方向和大小的矢量线。
* 磁感应线是铁磁材料中,表示磁感应场方向和大小的矢量线。
2.2.11 磁力和磁化
一、磁力
1、概念:磁极互相排斥及相互吸引的力称为磁力。
2、应用:门磁铁(相吸),门锁(相吸、相斥),探伤:吸引磁粉
二、磁化
1、概念:铁磁性物体在磁场中获得磁性的过程,称为磁化
2、应用:线圈中的园棒,碲形铁等

三、磁化曲线:表示外加磁场H与磁感应强度B的变化关系的曲线
简称为B-H曲线
2.2.12 磁阻
1、概念:由磁介质的性质、形状、大小等阻止磁力线通
过,即影响磁通量值的参数,称为磁阻。
2、磁阻值=L/μs,
其中:L:磁介质长度;
μ:磁导率;
s:磁介质的截面积。
磁阻与电阻含义类似
3、 磁通量=磁通势/磁阻

2.3 磁场的特性
2.3.1 磁滞回线:磁化曲线的进一步演变
2.3.2 磁滞
 概念:当外加磁场强度H减少为零时,材料仍保留有一定的磁性,其强度称为剩余磁感应强度,简称剩
磁,用Br表示。剩磁的方向与磁化方向一致。
 影响剩磁强度: ㈠材料的性质:矫顽力;
㈡热处理状态;
㈢外加的磁化场强度;
 周向磁化的剩磁强度较弱,难以测量到。
 矫顽力:为了使Br减少到零,必须外加反向磁场强度,使Br降为零所必须施加的反向磁场强度称为矫顽
力(又称顽磁性),用Hc表示为图中的0-c和0-f。
2.3.4 磁饱和
 概念:铁磁材料由于磁化所产生的附加磁场,不会随外加磁场的增加而无限制的增加。当外加磁场达到
一定数值后,磁感应强度值不再增加,铁磁材料的这种性质,称为磁饱和。
2.3.5 铁磁材料的特性
1、高导磁化:μr » 1,达数百、数千以上,附加磁场大。
2、磁饱和化:磁感应强度不会随外加磁场的增加而无限
制的增加。
3、磁滞性:B的变化滞后于H的变化,引起剩磁的产生。

 软磁材料:Hc≤400 A/m (5Oe)是典型的软磁材料。


 硬磁材料:Hc≥8000 A/m (100Oe)是典型的硬磁材料。(硬磁材料用剩磁法检测)

2.3.6 磁场的垂直和切向的分量
2.4 专门名词的缩写 (略)
2.5 电磁波

5
1、概念:交替变换的电磁场,即电磁波
2、电磁波的特性:
(1)沿直线传播;
(2)电磁波具有能量没有质量;
(3)以光速传播;
(4)具有反射、折射、衍射、干涉等性质。

2.6 可见光和紫外线(黑光)
1、可见光:波长4000Å左右的电磁波。
2、紫外线:波长介于可见光和X射线之间,约3650Å。

2.7 漏磁场

二、缺陷的漏磁场分布

三、影响漏磁场的因素
1、外加磁场强度的大小:H大, Br也大。
2、缺陷方向、形状和位置的影响
3、缺陷埋藏深度的影响
4、缺陷深宽比的影响
5、工件表面覆盖层的影响
6、工件材料性能和状态的影响
7、缺陷内的介质
(1)晶粒大小
(2)含碳量的影响
(3)热处理的影响
(4)合金元素的影响
(5)冷加工的影响
2.8 磁粉检测原理
* 被检工件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被磁化后产生磁感应,当工件表面或近表面处存在缺陷时,磁感应在缺陷处
生成漏磁场,漏磁场吸附磁粉显示缺陷的存在。
* 磁粉必须具有高磁导率,以促使其快速响应,必须是低剩磁和低矫顽力的材料,以便探伤后迅速去除磁粉
* 磁力线方向与缺陷方向垂直最宜发现缺陷。
磁粉检测的特点:
1、能检测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
2、灵敏度较高,可检出的缺陷宽度最小可达 0.1μm
3、工件尺寸和形状对检测影响较小
4、不能检测非铁磁性材料的工件
5、检测后必须进行退磁
6、磁粉检测通常在完成所有加工项目(包括热处理)之后进行

3. 方法和技术
3.1 磁化方法
3.1.1 磁化方法与缺陷检出
一、磁场方向与缺陷走向的关系
H 缺陷

灵敏度最高 灵敏度较低 检不出缺陷


磁粉探伤最容易检出的表面缺陷,其取向与磁力线方向垂直,与电流方向平行。
二、磁化规范与工件关系: 确定磁化方法时,要考虑:
1、工件的尺寸、形状; 2、工件的表面形状;
3、工件的性能和热处理形态;

6
4、缺陷可能产生的部位、形状、大小和走向.

3.1.2 纵向磁化方法
一、概念:磁力线相互平行的磁场为纵向磁场,产生纵向磁场的方法称为纵向磁化法。磁向磁场宜于发现与工
件轴向垂直的周向(横向)缺陷。
二、常用的纵向磁化方法
螺管线圈法
线圈法:
电缆缠绕法
电磁轭整体磁化
纵向磁化法 磁轭法:
电磁轭局部磁化

永久磁铁

3.1.3 周向磁化方法
一、概念:磁力线为同心圆的磁场称为周向磁场,产生周向磁场的方法称为周向磁化法,周向磁场宜于发现
与工件轴平行的纵向缺陷。
二、常用的周向磁化方法(磁化方法的选择与缺陷走向有关)
轴向通电法
通电法 直角通电法
夹钳通电法
中心导体法
周向磁化法 偏置芯棒法
触头法
感应电流法
环形工件电缆法

3.1.4 复合(多向)磁化方法
概念:磁力线方向交叉存在或磁力线方向随时间变化的磁场(旋转磁场)称为复合磁场(多向磁场),产生复
合磁场的方法称为复合磁化方法,复合磁场宜于发现各个方向的缺陷。
交叉磁轭法
交叉线圈法
复合磁化方法 直流群轭与交流通电法
直流线圈与交流通电法
有相移的整流电磁化法

3.2 磁化技术
3.2.1 永久磁铁
一、概念:
二、类型:
(1)马碲形磁铁 (2)磁形环

3、条形磁铁
通常,因永久磁铁的磁化能力较差,不能使工件得到满意的磁化效果而不常用于探伤。

3.2.2 磁轭技术(电磁铁)
一、磁轭法原理:
通过在铁芯上缠绕线圈,通电后使铁心具有磁性的一种方法,又称电磁铁。磁轭产生纵向磁场。

2. 磁轭局部磁化法
特征与要求:

7
① 有效范围:(1/2+1/2)L,或用灵敏度试块测试;
② 磁轭极间距:50—200为宜,太大太小都不好;
③磁轭活动关节越多,磁阻越大;
④磁极与工件的间隙应小;
⑤交流磁轭:检验表面缺陷灵敏度高;
⑥直流磁轭:检验近表面缺陷比交流磁轭好;
⑦圆工件不宜采用直流电磁轭 ∵截面大 单位磁通小
3、交叉磁轭磁化法(多向磁化,复合磁化(一),旋转磁场)
概念:在同一工件上施加二个或二个以上不同方向的交流磁场,使工件上形成方向和场强不断改变的合成磁
场,这种磁化方法称为复合磁场。通过一定相位差(2/3π)的交流电,可以产生旋转磁场。

三、磁轭法磁化电流的确定
1、根据灵敏度试片或提升力校验确定
 交流电磁轭 提升力>44N (JB4730-94 11.3.1.5)
 直流电磁轭 提升力>177N
2、磁轭有效范围:
两极连线两侧各50
毫米(1/4 L)。
磁化区域每次应有
15mm的重叠。
(JB4730-94 11.8.6)
四、永久磁铁的磁粉探伤
永久磁铁可以在要求不高的场合,代替电磁轭探伤。
五、磁轭法的优点:
1、与工件非电接触;
2、可轻易改变纵向磁场方向;
3、可用于带漆层的工件;
4、灵敏度高;
5、携带方便、灵活;
六、磁轭法的缺点:
1、形状复杂工件不易检测;
2、一次检测面积小;
3、需判断缺陷方向才有利于检测;
七、适用范围:焊接件及各种大中型工件局部检验。
3.2.3 线圈磁化技术
一、线圈法原理
通过螺管线圈或缠绕电缆产生纵向磁场
二、类型
1、螺管线圈:特征与要求:
① 磁化效果与工件的L/D值
有关,通常:应L/D≥2;
② 若L/D<2,则应:
i 补充作周向磁化;
ii 多个工件叠加,使L/D≥2;
iii 工件加延长块,使L/D≥2;
iv 用电磁轭或永久磁块,补充磁化;
③ 工件纵轴应与线圈轴向平行;
④可将工件紧贴线圈内壁放置磁化;
⑤长工件应分段磁化,每个有效磁化区有10%的重叠,转动磁化
⑥有效磁化区控制:低填充系数线圈:φ/D≥10
( φ为线圈直径 )
 中填充系数线圈: 2≤ φ/D<10

8
 高填充系数线圈:φ/D<2
 (有效磁化区范围也可用中灵敏度试片测试)

2. 电缆缠绕法:
特征与要求
①封闭环形工件,磁力线封闭;
②电缆缠绕注意合理走向,磁力线走向要连续。
三、线圈法磁化电流的确定
1、线圈法:
(1)低填充系数线圈纵向磁化
a. 偏心放置工件的磁化电流计算:
I=45000/[N(L/D)]
式中:L:工件长度(mm) D:工件直径(mm)
R:线圈半径(mm) I:磁化电流(A)
b. 正中放置工件的
I=1690R/{N[6(L/D)-5]}
(2)高填充系数线圈时(电缆法)
I=35000/{N[(L/D)+2]}

(3)中填充系数线圈:
NI=(NI)h(10-2)/8+(NI)1(τ-2)/8
式中(NI)1:按I=45000/[N(L/D)]算出NI
或按I=1690R/{N[6(L/D)-5]}算出NI
(NI)h按 I=35000/{N[(L/D)+2]}算出NI
τ=线圈横截面/工件横截面
2、电缆法
(1)电缆缠绕: I=HD/320
(2)平行磁化:
磁化电流按照灵敏度试片
确定(JB4730)

四、线圈法的优缺点
1、优点:①非电接触;
② 方法简单;
③ 适用于形状复杂的大特工件;
④灵敏度高。
2、缺点:① L/D影响检测灵敏度;
②两端面因磁力线变曲,检测灵敏度低;
③ 应采用快速断电法。

五、线圈磁化产生的反磁场
1、概念:将长度为L,直径为D的工件放入磁场强度为H0 的线圈内磁化,工件两端产生磁极,该磁极与外加
磁场的磁极相反,而形成一个反磁场ΔH
 有效磁场H=H0- ΔH
2、性质:
 L/D愈小, ΔH愈大
 L/D愈大, ΔH愈小
 直径相同,L长则ΔH影响小
磁痕显示明显。
 线圈法的反磁场最大。

9
3.2.4 通电流磁化技术
1、工件直接通电法
2、中心导体法
* 将导体(通常用铜等非磁性金属材料)穿入空心的工件,使电流从导体上通过,导体周围产生周向磁场,
使工件磁化,工件内亦产生周向磁场,因此它只能发现纵向缺陷(裂纹)
* H=I/2πr
r :工件内径,小H大;工件内壁的H最大。

3、偏置芯棒法
4、触头法(支杆法)
特征: 1 间距控制:75-200mm
2 有效磁化区:3/8L+3/8L(L=200, I=800A)
3 中心连续上电流最大
优缺点:
优点:1 携带方便,轻巧
2 周向磁场集中出现缺陷区
3 灵敏度高
缺点:1 检测区域小
2 容易接触不良
3 不适用于大面积

三、通电法磁化电流的确定
1、通电法和中心导体法:
I=HD/320 I:(A)电流;H:磁场强度(A/m ) D:工件直径(mm)
2、偏置芯棒法:芯棒φ50时,规范为:
空心工件壁厚(mm) ≥3-6 6-9 9-12 12-15
磁化电流(A) 1000 1250 1500 1750
3、触头法:(请见有关标准)
4、环形件电缆缠绕法:(请见有关标准)

3.2.5 感应技术
一、感应技术原理
磁化电流使铁芯磁化产生磁场,磁场在工件内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磁场检出缺陷。
二、类型:
1、感应法
该法适用检查薄 壁环形件

2、复合磁化(二)
通电产生横向磁场 电缆缠绕产生纵向磁场

三、感应法磁化电流的确定 用M1标准试确定(如用15/50)

3.2.6 平行电缆法
一、范围:适用角焊缝

二、磁化电流的确定:
根据灵敏度试片实测结果来确定
3.3 操作方法
3.3.1 剩磁法
一、概念:利用剩磁原理,停止磁化后再将磁悬液施加到工件上进行磁粉探伤的方法,称为剩磁法
二、操作:一般顺序:预处理 磁化 施加磁悬液
检验 退磁 后处理

10
1、通电时间:1/4-1秒;
2、断电,浇磁悬液2-3遍,确保各部位浇到磁悬液;
3、或:浸入搅拌均匀的磁悬液中10-20S,取出观察;
4、注意:检验过的工件在退磁前不要与任何铁磁材料接触,以防磁写。磁写: 剩磁引起铁磁材料的磁性。
三、应用:(尤其适用于硬磁材料)
1、适用于高矫顽力(HC 800A/m以上),剩磁在0.8T(即8000高斯)以上的材料(1T[特斯拉]=104高)
2、适用于工件形状复杂,不能用连续法的部位,如螺栓根部等。

3.3.2 连续法
一、概念:外加磁场磁化的同时,施加磁粉或磁悬液到工件的磁粉探伤方法,称为连续法。
二、操作:
加磁悬液 (用于表面光亮工件)
1、一般顺序:预处理 磁化 检验 退磁 后处理
加磁悬液 (用于表面粗糙工件)
2、通电要点
 湿连续法:先用磁悬液润湿工件表面,在通电磁化的同时浇磁悬液,停止浇磁悬液,再通电数次,待磁
痕形成后再停电。
 干连续法:对工件通电磁化后撒磁粉,在通电的同时吹去多余的磁粉,待磁痕形成后再停电。

三、应用
1、剩磁法不能检测的材料 ; 2、形状复杂的工件。
四、优缺点:
1、优点:
① 灵敏度高;
② 适用范围广(任何铁磁材料);
③ 适用于复合磁化;
④ 不受断电相位的影响(不会漏检);
⑤ 能发现近表面缺陷;
⑥ 适用于干法和湿法。
2、缺点:
① 效率低; ② 易产生伪缺陷; ③ 观察较难。

五、剩磁法和连续法的经验公式:
I=(HD)/320 (通电导体)
根据我国几十年的经验掌握:
连续法检验:H至少应达到2400A/m (或30Oe)
剩磁法检验:H至少应达到8000 A/m (或100Oe)
连续:2400D/320=7.5D=8D
则:I= 作为标准规范
剩磁:8000D/320=25D
严格规范见 相关标准。

3.3.3 湿法
一、概念:磁粉悬浮于载液中进行探伤的方法称湿法。湿法可用浇法或浸法。
二、操作:
1、连续法宜用浇法,液流不可太急,以免冲掉磁痕;
2、剩磁法可用浇法和浸法;浇法灵敏度低于浸法;浸法要控制时间
3.3.4 干法
一、概念:用干磁粉直接被吸附显示缺陷的方法称为干法。
二、操作:

11
1、工件表面清理,应干燥干净,磁粉亦应干燥
2、工件磁化后施加磁粉,在观察磁痕后再撤去磁场
3、施加磁粉的气流应缓慢
4、可用皮老虎或压缩空气吹去多余的磁粉;要控制得当,不能吹去磁痕
3.4 检测技术的应用
3.4.1 对不同合金、形状和状态的工件
一、不连续性与缺陷
概念:磁粉探伤中的磁痕,统称为不连续性;磁痕可能是各类缺陷的显示,亦可能是磁写,要分析判断。从
磁痕的形状和尺寸,难以区分缺陷的性质。
裂纹、折叠、应力、腐蚀等都可能产生磁痕。
二、焊缝的磁粉探伤
探伤方法的选择:
(1)磁轭法 (2)触头法 (3)交叉磁轭法 (4)线圈法(电缆缠绕) (5)平行电缆法

三、锻钢件的磁粉探伤
1、锻钢件的探伤时机:
下料 加热 锻造 探伤 热处理 探伤
机加 表面热处理 机加 最终探伤 成品
2、锻件MT方法的选择:
(1)轴类:台式(座式、固定式)MT探伤机
(2)大型工件:磁轭、触头法等
(3)小型工件:通电法、线圈法、穿棒法等
(4)曲轴:通电法、线圈法等

四、铸钢件的磁粉探伤
 铸件MT方法的选择:
(1)适宜于台式的用台式机
(2)形状复杂的用电缆缠绕法
(3)小型杆式:通电法,线圈法等
五、特殊工件磁粉探伤
1、弹簧磁粉探伤:
(1)通电法:检查纵向缺陷
(2)中心导体法:检查横向缺陷
* 对拉伸弹簧应采取措施将弹簧拉开,方法同上。
2、板弯型材MT:回型,用铜棒或铜板通电法
3、滚珠的MT:用感应法

3.4.2 用各种类型的电流
一、直流电(稳恒电流、恒定电流)(见2.1.5)
1、概念:电流的强度和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直流电。
2、交流电通过整流变成整流电(性质与直流相同)
二、交流电(见2.1.4)
1、概念:强度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电流 I=Imsinωt Im为峰值
2、交流电的有效值: I有效值=Im/√2=0.707Im
电压有效值:V有效=Vm/√2
3、交流电的平均值:
交流电的半个周期内,各瞬间算术平均值称为平均值,用 i表示

三、磁化电流峰值与电流表读数的转换
1、磁化电流应当是电流的峰值;
2、磁化电流表是一般的工业用表,对交流而言,所标的读数是有效值(Ie),对直流来说所标的读数是平均

12
值(I);
3、要知道磁化电流峰值,可按下表进行换算:表中K为系数,即峰值Im=KI
表:电流峰值换算
电流性质(I) 系数 K
交流(有效值) √2
单相半波(平均值) π
单相全波(平均值) π/2
三相半波(平均值) (2π/3)×√3
三相全波(平均值) π/3

四、交、直流磁化对剩磁的影响
 直流磁化的剩磁较大 直流磁化必须直流退磁
 交流磁化的剩磁较小 交流退磁只能退去工件表面的剩磁
3.4.3 特殊情况下的磁场方向
缺陷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是选择磁场方向的关键,但由于缺陷的走向十分复杂,所以许多 MT不能简单
的用纵向或周向磁化,而应根据可能出现的走向,选取特殊方向的磁场方向。
3.4.4 选择适当的磁场强度
1、过强的磁场强度产生不相关显示(伪缺陷)
2、过弱的磁场强度不能显示弱小缺陷(漏检)
3、适当的磁场强度:严格的按照标准规定或试片校验所得的磁化电流或磁场强度。

3.4.5 检测顺序
一、预处理工序:
1、清除表面油污、缺陷、毛刺、氧化皮等;表面应干净、干燥;
2、打磨:去除非导电覆盖层
3、分解:部件应分解成单个部件,便于探伤
4、封堵:盲孔和内腔应堵塞
5、涂反差增强剂
二、磁化工件
三、施加磁粉或磁悬液
四、观察
五、退磁
六、后处理

3.5 复合磁场的实施
3.5.1 有色 和荧光磁悬液液的研制(设备中讲)
3.5.2灵敏度校验(设备中讲)
3.5.3 退磁
一、退磁的意义:
 概念:使磁性材料磁化后的剩磁强度减弱到最小程度,不影响工件使用的工序称为退磁。
 退磁的意义:剩磁有害于设备的运行和零件的后加工,严重的会发生事故,退磁是确保安全的必要措施。
二、剩磁的影响
1、剩磁影响仪表工作;
2、剩磁吸附铁屑,使工件不能安全运行;(如油路、电焊、电镀等);
3、剩磁吸附磁粉探伤磁粉,给清理带来困难;
4、前道工序的剩磁回影响下道工序的磁化

三、不需退磁的情况
1、后道工序是热处理,被加热到居里点以上
2、工件是低剩磁,高磁导材料

13
3、工件的剩磁不影响其工作运行
4、工件将被强磁场磁化
四、退磁原理
将工件放于交变磁场中,产生磁滞回线,使高变磁场的幅度逐步减少到零;工件中残留的剩磁Br也就接近
于零,达到退磁目的。

五、退磁方法
1、交流电退磁法: 衰减磁场
(1)通过法: 工件在线圈内的相对移动
a. 线圈不动,工件从线圈中心逐渐向线圈外移动,到一定距离,使磁场衰减到零
b. 线圈移动,工件不动,线圈从工件中心逐渐向工件外移动,到一定距离,使磁场衰减到零。
(2)衰减法:衰减电流、衰减磁场
a. 线圈法:线圈工件都不动,衰减电流到零
b. 通电法:两磁化套头套住工件,衰减电流到零
c. 触头法:两触头接触工件,衰减电流到零
d. 交流磁轭法:磁轭通电时,逐渐离开工件,衰减磁场到零 远离0.5m
e. 扁平线圈通电时离开工件,衰减磁场到零

2、直流电退磁法:直流换向退磁和超低频电流退磁
(1)直流换向退磁:用换向开关不断改变,直流电(包括各种整流电)的方向,改变方向的同时使通过工
件的电流值递减到零进行退磁;控制:间隔时间不能太长;每次衰减幅值应尽可能小。
(2)超低频电流自动退磁
原理:超低频电流是一种频率较低的交流电,其退磁原理与交流退磁原理一样,但其退磁深度较深,所以
适用于直流磁化的工件。
∵趋肤效应公式 δ=500/ √rfσμr
δ:趋肤深度; f:频率(0.5-10Hz);
σ:电导率 ; μr:相对磁导率
六、退磁方法的选择
1、需要彻底退磁的工件----加热到居里点以上----不经济
2、交流磁化的工件----选用交流退磁,退磁快、效果好,亦可用直流或超低频退磁
3、直流磁化的工件----选用直流或超低频退磁,不能用交流退磁,但成本高、效率低

七、退磁效果的测量:
1、磁强计(如XCJ-B型)测量(磁场指示器)
2、磁针悬吊测试
3、目前没有标准明确剩磁必须减弱到多少值算合格
经验表明:剩磁不大于240A/m(3Oe)时,不影响后道工序加工或使用。

八、周向磁化的退磁:比较难退
1、周向磁化由于磁力线封闭在试件内,故很难判断退磁的效果
2、通常采用:
① 周向磁化的工件探伤及作一次强纵向磁化;使其具有纵向磁场
② 按纵向磁化退磁法退磁

例题
例1:有直径为200mm的圆柱形轴一根,检查其纵向裂纹,为获得表面3000A/m的磁场强度,磁化电流应为
多少?
解:导体表面
H=I/2πR (A/m)
R=φ/2=200/2=100mm=0.1m
∴I=2πR H=2×3.14 × 0.1m × 3000A/m=1884A

14
例 2 : 有 直 径 为 200mm 的 轴 一 根 , 为 使 圆 轴 表 面 下 5mm 的 缺 陷 不 漏 检 ( 不 漏 检 所 需 的 磁 场 强 度 为
3000A/m),求磁化电流与多少?
解:该题属:求导体内磁场强度
即:γ=95; R=100
H=Iγ/2πR2 (A/m)
∴ I =2πHR2/γ
=2 × 3.14 × 3000(A/m) ×(0.1)2m2/0.095
=1983A

例3:例1用I=HD/320公式计算
H=3000A D=200mm
∴I=3000 × 200/320=1875A(=1884A)

例4:有长为1m,直径为60mm的工件,用直径为1000mm,N=6匝的线圈进行探伤,应采用何种填充系数计
算磁化电流?磁化电流值为多少?若把工件放轴线上,磁化电流应为多少?
解: 1、标准规定:1000 × 10%=100,60<100
或1000/60=16.6>10 ∴属低填充系数
2、低填充系数一般采用偏心位置
L/D=1000/60>10 取10
NI=45000/10=4500 I=4500/6=750(A)
3、工件放在轴线上
NI=1720 × R/[6(L/D)-5]=1720 × 500/(6 × 10-5)=860000/55=15636
I=15636/8=1954(A)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