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DO I : 16382/j .

10. cnki .
1000 -
5579.
2010.
04.
004

“具身化 ”:知识 、 行动与时间性


———从安迪 ·克拉克到吉尔 ·德勒兹

姜 宇 辉

(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 上海 , 200241)

  摘  要 :“具身化 ” 是当代认知科学 — 哲学中的一个重要 的 、 前沿性的 主题 。 当代美 国著名心灵 哲学


家安迪 · 克拉克在其近作 《拓增心灵 》 中对这 个问题 进行了 极具启 示性的阐 释 :他试 图基于 对等价 原则
和生物体中心原则 (HOC)这两大基本原 则的论 证来重 新建立 “脑 — 身 — 世界 ” 的 原初的 交互循 环 。 这
样一个宏大的视野虽然激动人心 , 但仍留存了一些棘手的哲学难题有待解决 , 其中相当 重要的即是大脑与
时间性的根本关联 。 法国哲人德勒兹在其重要代表作 《什么是哲学 ?》 和 《电影 2》 中 对这个 问题有 着极
为深刻的思考 , 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思索的路径 。
关键词 :具身化 ;拓展心灵 ;大脑 ;时间 性

  虽然 “具身化 ”真正成为认知科学和哲学所关 (


及加塔利 )
在 《什么是哲学 ?》这部后期杰作中对大
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的时间并不长 (
自 80年代中叶 脑 , 时间和思维本性的沉思 。 我们认为 , 德勒兹的思
以后 ① ),但它所隐含着的哲学问题及相关思索却构 索可以有效填补克拉克的研究之中所欠缺的哲学上
成了 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条相当重要的线 的 “背景假设 ”② , 因而可以令我们更为深入透彻地
索 。自标志西方哲学现代转向的现象学运动开始 , 理解具身化的哲学内涵 。
“身体 ”这一维度就越来越成为哲学家们克服笛卡
尔以来的身心二元论困境的重要进路 。当然 , 由于 一  安迪 · 克拉克论 “具身化 ”作为
缺乏坚实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 , 这些早期的哲学考 “知识 ”和 “行动 ”的中介
察往往流于空洞的思辨或粗朴的观察 (
或许梅洛 -    Ro
nal
dCh
ris
ley& T
omZ
iemk
e在 “具身化 ”辞
庞蒂是一个例 外 ), 因而至多只能被视作是初期的 条中开宗明义地指明 , 这个概念所要实现的其实是
概念准备阶段 。 直到 80年代中后期 , 伴随人工智能
认知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 也即从所谓的计算 —表
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 , 具身化才逐步成为一个
征主义转向对身心整合的拓展性的认知 —行动系统
核心问题 。 对其进行 全面考察当然 不是本文的目
的研究 。 在具身认知的研究者看来 , 以往的计算主
的 , 我们仅拟对具身认知研究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之
义的最大弊病就在于忽视了认知系统在运作和实现
一安迪 ·克拉克 2008年的新作 《拓增心灵 》(S
upe
r-
过程之中必然要依赖的媒介因素 (“身体 ”)、非生物
s
iz
ingt
heMi
nd:Emb
odi
men
t, Ac
ti
on, a
ndCo
gni
ti
ve
S
cie
nce
)展开深入探讨 , 他在该书之中进一步将具身 要素 (
技术 —工具 )
以及环境条件 (“世界 ”)。 对此

化作为沟通 、协调 “知识 ”与 “行动 ”这两个基本系统 种转向含义的突出强调当然也是克拉克在 《拓增心


的中介关联要素 , 这非常具有启示性 。 本文的后半 灵 》之中所采取的基本立场 。 实际上 , 早在 1993年
部分试图借由丹尼尔 · 丹尼特在 《意识的 解释 》中 的 《微认知 》(Mi
cr
oco
gni
ti
on)
一书中 , 他已经将自己
的相关探 讨引入 时间性 难题 , 并 以此 转向德 勒兹 的研究与以往的所谓 “经典认知主义 ”对立起来 :

*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08J C720005)的资助 。


① 以下引言部分 对 “具身化 ”概念的概 括性介绍 参考了 Ro naldChrisl
ey&Tom Zie
mke为 Ency
clo
pei
dao
fCogni
ti
veScie
nce
(edi
tedbyLy
nn
Nadel
, 2003 Ma
cmi
ll
anPubl
is
hersLtd)所撰写的辞条 “ e mbodi
me nt” (Vol
.1, pp.1102 -1108)。
② 这个说法是 Ant ho
nyChemero在 Radi
calEmb
odi
edCognit
iveSc i
ence
( 2009, MI T)之中所提出的 , 参见 Pr e
fac
e, xi
。 我们下文的论述在
很大程度上也参考了这本新近的具身认知领域的杰作 。

2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 4期

他看来 , 后者只是一门 “纯粹的心灵科学 ”, 因为它 位 ),这些符号与外在对象之间存在着表征性关联 ,


对认知过程之中非常重要的 “生物学事实 ”采取了 这些符号的操作遵循着基本的法则 (“ r
ule”),而合
忽视乃至漠视的态度 。 ① 不过 , 在这本更为明确采 乎法则的符号演绎 (“计算 ”)
则进一步导向有效的
取连接主义立场的研究著作之中 , “生物学事实 ”还 “思想 ”。⑦ 克拉克指出 , 尽管表征主义确实在建构
主要是指大脑的神经系统 , 因而克拉克的论述实际 人类心灵的认知模型方面体现了自己的力量 , 但它
上颇为近似于 P
atr
ic
iaCh
urc
hla
nd在奠基性的 《神经 却难以克服 “内禀性 ” (i
ntr
ins
ic)
和 “中立化 ” (n
eu-
哲学 》一书中所倡导的将 “心 ”与 “脑 ”整合起来考察 t
ra
l)立场所带来的困境 。⑧ “内禀性 ”标志着表征系
的基本取向 。而自 1998年的 《此在 :
重新汇聚大脑 , 统的 “非 —派生 ” (n
on-d
eri
ved)
的地位 , 这也就意
身体 与世 界 》 (Bei
ngTher
e:Put t
ingBr
ain, Bo
dy, 味着它始终是认知活动的初始前提 , 所有外部输入
andWo
rldTo
get
herAga
i ②
n) 开始 , 经由 2003年的争 的信息只有在经由其处理之后才有可能上升为有效
议之作 《天生赛博格 》 (Na
tur
al-Bo
rnCy
bor
gs③),他 的知识 。 而如若将此种 “内禀性 ”特征推到极致 , 自
越来越向着 “拓展化 心灵 ” (extend
edmi
nd)
的立场 然就会陷入 “中立化 ”的尴尬境地 , 即表征系统运作
进发 , 进一步将身体 、行动 、环境 、技术工具等等都纳 的有效性与其得以实现的媒介或载体之间并不存在
入到整体性的认知实现系统之中 。如此宏大的视野 本质性的关联 , 它可以在人的大脑中运行 , 但也同样
当然是认知科学和哲学发展的蓬勃生命力的体现 , 可以在电脑系统 、乃至任何一套适合的物理系统之
但它所带来的种种哲学上的难题似乎更有待深入反 中得以运行 。
思 。下面 我们 就先 阐 释 《拓 增心 灵 》一书 的 基本 在克拉克看来 , 这就等于将内在的知识 —符号
要点 。 处理系统与外在 的身体 —行动 —环 境系统割 裂开
(1)“改变表征的地位 ” ④ 来 。 但他所提出的具身认知的范式并不想完全否定
与 Ro
nal
dCh
ris
ley& To
mZi
emke
的做法颇为一 表征系统的有效作用 (这是他与 Ch
eme
ro的激进范
致 , 在全书的起始章节中 , 克拉克首先结合具身认知 ⑨
式之间的根本区别 ),而是试图将知识与行动这两
(e
mbo
die
dco
gni
ti
on⑤)的三 条基本 原则 (“因 果拓 个系统 “重新 ”关联 、整合在一起 。 由此他将自己的
展 ”(cau
salspr
ead), “生态组配 ”(PEA),以及 “感知 理论称为 “动态计算主义 ” (d y
nami
calc
omp
uta
ti
ona
l-
耦合 ” (per
cept
ualc oupl
i
ng))
揭明了其 与以往的认 is
m),即 , 不是完全否定计算 —表征系统在认知活动
知科学范式 (
计算 —表征主义 )
的根本 分歧 。 在克 中的重要作用 , 而是为其增加一个时间性的 、动态的
拉克看来 , 当代表征主义的领军人物当属 Fo
dor
,而 具身向度 , 从而将其纳入到一个更为开放的内在 —
其所提出的思想语言 (LOT)
的理论则完全可以作为 外在的整合系统之中 、由此 “重新 ”界定其真正的地
该流派的基本纲领 。 Ch
eme
ro更是从哲学史发展演 位 。 克拉克反复强调 , “具身 ”并不意味着内在 —外
变的角度将 “思想语言 ”的发端回溯至近代认识论 在之间不存在边界 , 而仅仅是强调这个边界是多变
的初期 ⑥ , 在 他看来 , 早在霍 布斯那 里已经 展露出 的 , 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切实考察介入
Fo
dor
等人所揭示的表征认知系统的几个基本特征 : 到整个认知循环过程之中各个 ( 内在的 、外在的 )

有一套内在的象征符号 (
作为内在思想的最基本单 成要素所起到的不同的作用 , 以及它们之间的 “互

① AndyCl ark, Mic


rocognition:Phi l
os ophy , Cognit
iveScie
nce, andPar al
le
lDi
st
ri
but
edProc
ess
ing, 1993, MI
T, p.83.
② 值得注意的是 , 在具身认知研究当中, 欧陆哲学 (尤其是现象学思潮 )确实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 影响 , 这与 前沿的英 美哲学家 们对于大
陆哲学的 “习惯性 ”忽视的倾向形成了鲜明反差 。 比如克拉克这本书标题中的 “此在 ”就是 明确取自海德格 尔 。 同样 , 他在别 处还屡次提到海
德格尔 (及梅洛 -庞蒂 ) 对于他思想发展的深远影响 。 我们在本文之中选取克拉克 与德勒兹进行比 较 , 也是试图 以共同关 注的基本 问题为核
心 , 在两大传统之间展开对话 。
③ 鉴于国内目前对于 “ c ybor g”这个词的诸多译法 (“电子人 ”、“生化人 ” 、“半机械人 ”等 等 )都难以表达 该书中所赋予它 的含义 , 所以我
们这里暂采取音译 。
④ Radi calEmb odi
edCo gnitiveScience, p.26.以下各小节的标题皆借用自该书 。 它们都是 Chemer o对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凝练概括 。
⑤ 在书中克拉克也经常用 “embedd edc ogniti
on”的说法 (Ch emero也提到 “ embodi
ment
”与 “ embedde
dness”的含 义大致相同 ), 但 严格说来
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 参见 En cyclopeidaofCogn itiveScie
nce, Vol
.1, p.1103。
⑥ 这也并非空穴来风 , 因为 Fo dor 在 2003 年出版的 HumeVar iat
ions当中就明确将 Hume奉为自己思想的策源地 。
⑦ Radi calEmb odi
edCo gnitiveScience, p p.20— 21.
⑧ Sup ers
izi
ngt heMind, 2008, Ox ford, p.89.
⑨ 克拉克明确地提出了警示 : 不应该将具身认知简单等同于 “心灵不在头脑之中”或 “认知无需表征 ”这样 的激进立场 。 参见 S upe
rsi
zi
ng
t
heMi nd, p, 149.

22
姜宇辉 :“具身化 ”:知识 、 行动与时间性

动 ”与 “互补 ”。① 分 , 不能简单地看它是否被植入身体内部 , 而是要考


借用 Ch
eme
ro的分析 , 则可以说 :
传统计算主义 察它是否真正在脑 —身 —世界的认知循环之中起到
是先设定一个中立的内在表征 —知识系统 , 然后再 能动作用 。
将其运用于对具体行动的指导和协调之中 ;
但动态 鉴于这个判断标准对于确立其具身认知的理论
计算主 义则一 开始就 将表 征与行 动关 联在 一起 : 体系至关重 要 , 克 拉克对 其进 行了 相当 明确的 界
“从一开始 , 行动者所产生的表征就受到调节 、从而 定⑥ :
“等价原则 (P ar
it
yPr
inc
ipl
e)。 当我们 面临某
与他所施行的行为相适配 。”② 项任务之时 , 如果外部世界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步骤
(2)“智能化的身体 , 支架化的环境 (s
caf
f
old
ed (p
roc
ess
)而发生作用 , 并且如若这个步骤是在头脑

e
nvi
ro
nme
nts
),模糊的边界 ” 中进行的话 , 我们将毫不迟疑地接受其为认知过程
在克拉克的论述当中 , 具身认知与拓展心灵是 的一部分 , 那么 , 这个部分 (
在当时 )
就是认知过程
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④ , 因为具身并未限制或缩减心 的一部分 。”⑦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
假设我们在
灵的范域 , 反倒是通过令其向更为丰富的外在要素 做一道稍复杂的计算题 (28 ×57 +79),我们可能不
开放而进一步增强了其能力 。 实际上 , 克拉克这里 是始终在头脑之中进行计算并给出答案 , 而是先做
所说的 “拓展 ”包含着心灵与身体的双重向度 , 由此 乘法并将初步的结果写在纸上 (28 ×57 =1596),然
突破了传统哲学中的成见 :
心灵的拓展瓦解了将认 后再做后面的加法 。 按照等价原则 , 笔和纸都构成
知过程局限于大脑内部的封闭界限 , 而与之紧密相 了这个运算过程之中的一个等价的部分 , 因为它们
关的身体的拓展也突破了单纯的空间定位的局限 、 构成了原本可以在头脑之中进行的步骤的等价替换
进一步敞开了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丰富关联 。 物 。 但仔细思索 , 我们会发现 , 其实拓展的身体部分
在以往的认知模式当中 , 大脑是维系输入与输 (
工具 , 环境要素 等等 )
所起 到的作用 绝不仅 限于
出的中转站 , 而在新的具身 -拓展模式之中 , 身体则 “等价替换 ”, 与内在的表征 —计算系统相比 , 它们
成为沟通内在 -外在 的信息流转的真 正界面 。 当 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 。 比如 , 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相
然 , 无论是胡塞尔还是梅洛 -庞蒂 , 都已然对身体在 当重要的步骤就是信息存储 , 而与依赖记忆作用的
心灵与世界之间所起到的原初 “中介 ”作用进行过 大脑内在存储相比 , 外部的存储往往要更为稳定 、便
详细论述 。⑤ 而克拉克超越前人之处就在于他结合 捷 、低耗 , 由此就能够极大缓解内在计算的压力 , 提
前沿的认知科学案例更为明确地强调了身体的动态 高其效率和准确性 。⑧ 实际上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
“拓展 ”的样态 。 但何为 “拓展 ”? 一个非常重要的 离开了外部记忆存储 , 内部的记忆和计算根本是无
方面就是身体可以与非生物性的技术工具和环境要 从进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外部环境确实就像是
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 由此就使得身体与世界之间 整个认知过程得以进行的 “支架 ” (s
caf
fo
ld),克拉克
的边界日益模糊 。 在生物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 , 已 则将其恰切地称为 “认知生境建构 ” (c
ogn
iti
ven
iche
经能够初步实现将技术元件 “植入 ”人体内的操作 , co
nst
ruc
tio
n)⑨ 。用 “生境 ”这个词 , 就是要突出认知
而各种各样的人 —机结合体似乎更能印证克拉克所 行动者与外在环境之间的水乳交融的依存关系 。 实
提出的身体拓展的命题 。 但实际上 , 按照他在 《天 际上 , 这些认知生境并不仅仅起到促进内在认知过
生赛博格 》中的说法 , 身体的拓展早自人类开始制 程的作用 , 它们一旦被创造出来 , 就会进一步深刻持
造和使用工具之时就已然开始了 , 因而 , 要判断一个 续地影响信息的提取 、流通 、处理方式 , 从而也就全
非生物的要素是否真正构成了拓展 身体的一个部 面地对内在表征系统施加改造作用 。借用 S t
ere
lny

① Sup e
rsi
zi
ngt
heMi n
d, p.108, pp.152 -153.
② Radi c
alEmb
odiedCognit
iv
eSc ienc
e, pp.26— 27.
③ Radi c
alEmb
odiedCognit
iv
eSc ienc
e, p.27.
④ 尤其参见 Sup e
rsi
zi
ngt h
eMi nd, p.122上的明确强调 。
⑤ 而克拉克在书中的很多阐述都与两位现象学大师颇为切合 : 比如不同的身体器官的特性及其分布结构对感觉经验的秩序所形成的深
刻影响 , 身体所营造的 “在场感 ”与主体的有意志的行动之间的内在关联 , 以及 “身体图式 ” (b odys
che
ma)
的中介作用 , 等等 。
⑥ 其实 , 早在他与 Da vi
dChal mers合作的宣言性论文 《拓展的心灵 》 (TheEx
tende
dMi
nd)(作为附录收 于 《拓增心灵 》之 后 )之中 , 这个标
准已然得到深入探讨 。
⑦ Sup e
rsi
zi
ngt
heMi n
d, p.77.
⑧ Sup e
rsi
zi
ngt
heMi n
d, pp.70 -71.
⑨ Sup e
rsi
zi
ngt
heMi n
d, p.62.

2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 4期

的话来说 , “对 人类的发展环境的改造也改造着人 o
usmi
xe)”⑦ 。说 “异质聚合 ”, 也就意味着整体的
s

类大脑自身 。” 换言之 , 身体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本 认知系统是一个 “去中心化 ”的动态 “网络 ”。 换言
身就为人类的认知发展提供着开放的 、有待探索的 之 , 各种异质性要素之所以能够构成一个整合系统 ,
“资源 ” 。② 只是因为它们各自在动态的认知过程之中所发挥的
当然 , 对于这 个原则 , 学 者们也曾提 出众多质 功能 , 而 在它们之 中 , 没 有哪个要 素或部分 有 “特
疑 , 其中 Adams
&Ai
zawa的批判颇为尖锐 : 说身体可 权 ”成为掌控其它要素或部分的 “中心 ” 。
以拓展 , 这还勉强说得过去 , 因为毕竟有很多不争的 其实丹尼特早在经典之作 《意识的解释 》之中
实验和证据 ;
但如何可以说这些拓展出来的非生物 已然通过对所谓 “笛卡尔剧场 ”幻相的深刻批判而
的部分也构成了拓展 “心灵 ”的一部分呢 ? 按照等 揭示了这一点 (
克拉克的论述中也确实多次援引丹
价原则 , 如若笔和纸确实构成了拓展心灵的部分 , 那 尼特的论点 ):“在大脑中不存在一个把所有信息都
么 , 是否就会得出 “笔也会思索 ”这样颇为荒唐的结 向其集中的点 ;
……大脑的确是总部 , 是终极的观察
论呢 ? 但克拉克针锋相对地回应道 , 此种批判体现 者所在的地方 , 但是 , 没有理由认为 , 大脑本身还具
出两种不利于认知科学和哲学发展的误解 : 一是为
有更高的总部 、内在的密室 , 而到达这样的地方才是
“认知 ”过程设定了一个 “原型 ”(
比如一定是在大脑
有意识的经验的充分或必要条件 。 ……让我们把这
之中进行 , 一定具有某些基本特 征 , 等等 ),而所有
种大脑中枢驻地 (c
ent
er
edl
ocu
s)的观点称为笛卡尔
那些不符合这个 “原型 ”的部分和过程就被剥夺了
式物质论 。”⑧按照克拉克自己的论述 , 我们可以进
合法地位 ;
二是完全没有 理解等价原则的 真义 , 即
一步将此种笛卡尔式剧场的症结归纳为 :(1)
大脑
“等价 ”的基 础不 是 “相似 ”, 而 是功 能的 “耦合 ”
内部存在着一个最高的 、单一的中心 ;
(2)
它是潜藏
(c
oup
lin
g)、从而进一步构 成一个整体 。 外在的计
的 , 稳定的 , 自律而独立的 ;(3)
它 是思维过程的真
算过程 (
运用笔和纸 )与大脑内部进行的计算当然
正发源地和核心部位 , 换言之 , 它所做的才是 “真正
( 并不 “相似 ”③ , 但这并不能否
在很多本质要点上 )
的思索 ” (r
ealt
hin
kin
g)⑨ , 而 大脑的其它部 分所承
定二者都是同一个认知整体过程的构成部分 。④
担的充其量只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工作而已 。在克
当然 , 也并不是任何参与或影响认知过程的非
生物要素 都有资格 成为这样 的 “构成部 分 ”, 真正 拉克看来 , 我们必须抛弃这样一种麻烦重重的幻相 ,

“等价 ”的部分必须符合克拉克给出的一些基本界 将大脑 (


并进而将脑 —身 —世界 的整合循环 )
构想

定:
比如在长期使用基础之上形成的 “可靠性 ”, 以 为一个动态的 、“复杂的 ”、“非线性的 ”、“软组装的
及信息的提取和处理方面显现出的 “便捷性 ”或 “流 (s
oft-a
sse
mbl
ed)”的网 络 1
0:这样 的网络更 为 “平
畅性 ”, 等等 。⑤ 坦 ” (f
l
att
er)(
因为它去除了那个凌驾于其它部分之
(3)“交互性解释 , 动态系统 ”⑥ 上的最高 “等级 ”的中心 )、 充满动态 (
不同的要素
克拉克与 Ad
ams& Ai
zawa的论争让我们认识 会在不同时间点或段上掌控主导权 )、相互依赖 、紧
到 , 具身认知的视野实际上是开放和兼容的 , 它致力 密交织从而实现自调节和自组织 。 概言之 , 它有着
于将人类认知向着多元的 、异质性的要素和领域进 更为 “分散的 ” (d
ist
ri
but
ed)、“无定形的 ” (a
nar
chi
c)
行拓展 , 由此构成克拉克所说的 “神经的 、身体的 , 组织 。1
以及环境的要素所构成的异 质聚合体 (h
ete
rog
ene
- 不过 , 还有一个要点有待揭明 。虽然整体的认

① 转引自 Sup ers


iz
ingt h
eMi nd, p.67.
② Supe
rsi
zi
ngtheMind, p.42.
③ 用 Adams&Aiza
wa的说法 , 即是二者之间存在着 “深层的物理差异 ” (Sup er
siz
ingtheMind, p.94)。
④ Supe
rsi
zi
ngtheMind, p.87, p.96.
⑤ 不妨参考克拉克自己举的一个不符合 “等价原则 ”的例子 : 一边思索一边倾听雨打窗棂的节奏 。 虽然 雨声伴随着思 索过程的始终 , 但
却并不构成思索过程的拓展部分 , 因为它仅仅是 “背景 ” 、而没有作出任何 “功能上的贡献 ” (S upersi
zi
ngtheMind, p.130)。
⑥ Radic
alEmbodi
edCo gnit
iveScie
nce
, p.25.
⑦ Supe
rsi
zi
ngtheMind, p.85.
⑧ 丹尼尔 · 丹尼特 :《意识的解释 》 , 苏德超 、李涤非 、陈虎平译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08 年, 第 117— 121 页 。
⑨ Supe
rsi
zi
ngtheMind, p.136.
0 Sup
1 e
rsi
zi
ngtheMind, pp.115 -116.
1 以上对于动态网络的论述集中见于 Sup e
rsi
zi
ngt
heMi
nd, pp.132 -135.Chemero在 RadicalEmbodi
edCo gni
ti
veScie
nce中大致给出了这
样的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 。

24
姜宇辉 :“具身化 ”:知识 、 行动与时间性

知网络是去中心的 , 但在相对恒定的内在神经系统 究 , 但在科学研究陷入困境或尚未取得进展之时 , 哲


(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身体结构 )
与(往往是灵活多 学(
或其它非科学的领域 , 比如艺术 )
往往可以为解
变的 )
增补性的外在资源之间确实存在着 “不对称 决这些难题提供一些前瞻性或实验性的 “设想 ”。
性 ”① , 这就是重要的 HOC(Hy
pot
hes
iso
fOr
gan
ism- 这就正如在 《什么是哲学 ?》的终章 “从混沌到
Ce
nte r
edCo
gni
ti
on)
原则 :“认知是以 生物机体为核 大脑 ”中 , 德勒兹 总括 了全 书的 线索 , 对哲 学 —科
心的 , 即便它并不局限于生物机体的范围之内 。”② 学 —艺术的关联进行了深入诠释 , 并同时非常具有
这当然并未否定 “动态系统 ”这一基本原则 , 因为大 启示性地 点 出 :
介 入混 沌的 “三 个 平面 的 连接 处
脑 (-
身体)
虽然构成 了认知过程的核心 (c
ore
)和 (j
onc
ti
on)(
并非统一体 (l
' un
it 是大脑 。”⑤三个
é ))
主导 , 但它本身 已然 是一个 异质 多元 的混合 系统 平面即科学 、哲学和艺术 , 它们切入混沌 (
纯粹的变
(“h
y bri
dsy
ste
m”),是一个复合体 , 因为它至少已然 化 、生成 、不确定性 )
的方式各不相同 。科学仍然试
包含着两套并行不悖 、相互作用的异质性机制 :“有 图从混沌之中捕获秩序 , 而 “科学 家从混沌带回的
意识的 、受控的 、缓慢的过程以及迅捷的 、自动的 、不 是变量 (v
ari
abl
es
), 这些变量通 过减缓 作用 (r
ale
n-
受控的过程 ”③ , 显然 , 这两套机制各自的特征与规
t
i
sse
men
t)而成为独立变量 , 也就是说 , 通过把任何
律性都截然不同 , 但却可以在一个整合性的认知过
其它可能作出干扰的变异性 (v
ari
abi
li
tés
)淘汰掉而
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
取得 独 立 性 , … …这 些 变 量 … …是 一 个 正 交 的
总起说来 , 基于具身认知和拓展心灵的基本立
(s
éca
nt参照 性平面上的有限坐标 ” ⑥。 这 里 , “变
)
场 , 在 “知识 ”与 “行动 ”这两大系统之间所作出的简
异性 ”正是 混沌自身的样态 , 结合 法文词意和德勒
单的二元划分已然不再充分 :
一方面 , 这两个系统之
兹赋予这个概念的独特含义 , “变异性 ”指纯粹的变
间不是相互独立的 , 它们之间也不存在固定不变的
化 , 它虽然可以被预测 , 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计量
界线 ;
另一方面 , 更为重要的是 , 二者本身都已然是
和测算的 (
无法通过概率和统计的方法对其进行把
异质性的动态系统 , 包含着不可中心化的多元要素 。
握 ),这就迫使科学家们必须想尽办法通过减缓 “速
因而 , 这就要求我们跨越单纯的宏观界限 , 深入到克
度 ”和减弱 “强度 ” (i
nte
nsi
t
é)来抽 取相对独立的变
拉克所说的 “微认知 ”的过程之中 , 细致考察不同的
内在 、外在要素的各自功能 、地位及相互关联 。 量(
并进而建构起一个参照系 ),将 “变异 ”控制在可
以计算的限度之内 ⑦ 。 如此说来 , 科学其实并未能
二  德勒兹论作为 “内在性平面 ” 真正捕获混沌 , 而只是用自己铸造的尺度肢解了活
(Lepl
and' i
mma
nen
ce)
的大脑 生生的混沌运动而已 。 这里的 “正交 ”一词用得巧
   克拉克的阐述固然视野开阔 , 颇具胆识 , 但在 妙 , 它恰恰揭示了数学之剑 “斩断 ”了混沌之流的样
那些引人入胜的案例研讨背后 , 仍有一些艰深的哲 态 。 由此德勒兹不仅感叹道 , “科学为了能 够开掘
学难题有待澄清 。遗 憾的是 , 在 《拓增心灵 》当中 , 那一丁点混沌 , 付出的是它孜孜以求的整个的理性
他并未给这样的哲学思索留下多少空间 。 或许正如 的统一性 ”⑧ 。
他自己也屡次坦承的 , 在认知科学的研究当中 , 很多 而与科学相比 , 哲学并不试图以 “理性 的统一
时候都是要由实验和数据来说话的 , 单纯的理论思 性 ”来切断 混沌 , 而是要通过概念 的构造来最大限
④ 度地维护 、并 (
有可能的话 )
进一步拓展混沌的 “变
辨往往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 这样强的立场显
然有失偏颇了 , 因为固然哲学思辨不能取代科学研 异性 ”的 “速度 ”和 “强度 ”。 从而 , 哲学不再力求建

① Sup er
si
zingt
heMi
nd, p.129.
② Sup er
si
zingt
heMi
nd, p.139.当然 , 按照文意来说 , 还是将这个 “原则 ”称为 “假说 ”比较合适 。
③ Sup er
si
zingt
heMi
nd, p.95.
④ Che mero在书中也援引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为例 , 指出哲学思辨对于科学研究往往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从哲学上来 反驳科学探讨从
来都不是令人信服的 。” (Radi calEmbodi
edCogn
iti
veSc
ience
, p.17)
⑤ 《什么是哲学 ?》, 张祖建译 , 长沙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07年 , 第 507 页。 同时参考了 法文原文 Qu' e
st-cequel aphi
los
ophi
e?, Mi
nui
t,
1991, p.196.对中译本做了适当的修改 (下同 )。
⑥ 《什么是哲学 ?》, 第 497 页 ;Qu' es
t-cequelaphil
osop
hie
?, p.190.
⑦ Che mero对大脑的动态系统的分析恰恰印证了这一倾向 , 参见 Radi c
alEmbod
iedCo
gni
ti
veSc
ienc
e, pp.33 - 43 上的两个相当经典的案
例分析 , 它们充分体现出数学方法与混沌之间的 “搏斗 ” 。
⑧ 《什么是哲学 ?》, 第 503 页 ;Qu' es
t-cequelaphil
osop
hie
?, pp.193 -194。

2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 4期

构 “参照体系 ”, 而是试图无限展开一个 “内在性的 种动态的 “根茎式 ” 大脑模型当然不会陌生 。


平面 ”:“参照系 ”仍然试图以相对稳定的秩序来抗 但德勒兹与克拉克在大脑模型方面的会通仅仅
拒(或躲避 ) 混沌的强力 , 但 “内在性的平面 ”①则简 是一个出发点 , 更为重要的是德勒兹对大脑的此种
直就是此种强 力在思维之中的生动体现 , “它返指 “类混沌 ” 的创造机制作出了一个与克拉克颇为不
一种变为 坚实的 (c
onsi
st
ant)、变为思维的 混沌 , 一 同的 “哲学 ” 上的阐释 :“在神经元突触的缝隙底
个精神的混沌界 (chao
smos)。 况且 , 思维假如不跟 部 , 在一 个无 法客 体 化的 大脑 的空 隙 (hi
at
us)、
混沌不断较量会是什么呢 ? … …不再假设单为我思 间隙和间时 (e
ntr
e-t
emps
)当中 , 能够进入那里
本身建立的内在性 , 反而把它安放在一个它所隶属 寻找精神客体便意味着创造 。 … …它不是一个躲在
的 , 能够 把它 领回 汪洋 大海 的 内在 性平 面上 ” ② 。 大脑背后的大脑 , 而首先是一种擦地而过的飞掠状
“坚实 ”这个法语词的一个重要含义即是 “建基于具 态 (s
urv
ol), 一次使任何坑洼 (g
ouf
f
re)、 褶皱和
体实在之上 ”, 这里的 “具体实在 ”正是指持续变异 空隙都难以遁形的自我飞掠 。” ⑥ 这两段凝练的断
的现实之流 。而这就意味着哲学不再在变异的精神 语看似晦涩 , 但若比照丹尼特 的 “多重草稿 ” 模
混沌之后 、之上去寻求一 个确定 、稳 定的中心支点
型 , 其含义则顿然变得清晰 :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更
(“我思 ”),而是不断试图返回到混 沌的 “汪洋 ”之
像是一种 “多轨过 程 …… , 在这段 时间里 , 内容
中 , 将那种变异生成的强力始终维持于概念和精神
的增加 、 合并 、 修正和重写会以各种各样的次序进
的运动当中 。
行 。 ……这个流或序列受制于分布在大脑各处的许
在他看来 , 所谓的 “精神的混沌界 ” 不是别
多过程的连续编辑 , 不定限地持续到未来 。 ……在
的 , 恰恰是大脑本身 : “大脑是一种能够创造概念
任一时间点上 , 都有叙事片段的多重草稿在大脑的
的官能 ———概念在这 个内在性 平面上面 栖身 , 移
各个地方 、 各个编辑阶段中存在 。”⑦ 这里无暇对
动 , 改变次序和关系 , 翻新和不断被创造出来 。大
两个模型的异同进行深入探讨 , 但简言之 , 二者的
脑就是精神本身 。”③ 换言之 , 哲学创造的成果固
最大共通之处就在于 , 都将大脑的创造性机制描绘
然总是凝结 于相对 确定的 “概念 ” 以及 “命 题 ”
为时空片断的多重交织过程所形成的突显效果 (e
-
当中 , 但如若我们追溯此种创造得以实现的根源的
me
rge
nce
)⑧ 。同样 , 二者 也都将 此种机 制之 中起
话 , 就应该 更为 关 注 概 念 自 身的 “动 态 ” 维度
(
向新的概念 、 关联进行转化的 “契机 ”)。 而大脑 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归结为时间的 间距 (
丹尼特
本身的运作机制也就恰恰体现了这两个异质但却相 的 “时间窗 ” 与德勒兹的 “间 —时 ”)。
关的方面 :大脑既 包含着 由 “习惯 和识 别模 式 ” 丹尼特的 “时间 窗 ” 理 论意在瓦解笛 卡尔剧
所支配的 “树形纵聚合 ” , 它的作用只是不断重复 场的幻相 , 并由此对意识哲 学中的一些棘 手难题
和生产 “意见 ” (o
pin
io)④ ;但它也同样有着另
n (
比如利贝实验所揭示的 “心理 ” — “物理 ” 事件
一个更为开放动态的样态 , “根茎式的图形 、 无中 的时间差异 ⑨ )给出合理 “解释 ”。 而在 《电影 2:
心系统 、 有限的自动装置 、 类混沌状态 ” ⑤。 经过 时间 —影像 》 中 , 德 勒 兹 则 通 过 对 当 代 电 影 —
前文对克拉克和丹尼特的相关论述 , 我们对后面此 “思想 ”1
0
史的回顾进一步从时间性的角度揭示了

① 虽然这个概念在德勒兹的诸多文本之中呈现出复杂含义 , 但在这里 , 它主要是强调大脑本身对 “任何超验性 ”的拒 斥 :“无论它有多少


个维度 , 它只有一个侧面 (c ôté)” 。 (《什么是哲学 ?》 , 第 510 页 ;Qu' es
t-c equel
ap hi
los
ophi
e?, p.198)
② 《什么是哲学 ?》, 第 506 -507页 ;Qu' e
st-cequel ap hil
osophie
?, p.196.
③ 《什么是哲学 ?》, 第 511 页 ;Qu' es
t-cequelap hil
os op
hie?, p.198.
④ 德勒兹在这里显然借用了古希腊以来在 “意见 ” 和 “真知 ” 之间所做的划分 , 只不过他将 “真知 ” 与大脑本身的创造性机制关联
在一起 。 他在 1986年接受法国 《电影手册 》 (Cahi e
rsduc inéma)采访的时候也相应地将这个生产 “意见 ” 的部分称为 “较为低级的大脑 ”
的 “回路 ” , 它无法激发任何创造机制 , 而只能不断令 精神陷入 到 “井井有条 的愚笨 ” (o r
gani
zedi
nept
it
ude)之中 (参见 TheBr
ainI
sthe
Sc
ree
n, ed
ite
dbyGr
egor
yFl
axman, Uni
ver
si
tyofMinnesotaPr es
s, 2000, p.367)。
⑤ 《什么是哲学 ?》, 第 519 页 ;Qu' es
t-cequelap hil
os op
hie?, p.204.
⑥ 《什么是哲学 ?》, 第 509— 510页 ;Qu' e
st-cequel ap hil
o s
ophie
?, pp.197— 198.中译本将 “间 — 时 ” 译成 “间 空 ” , 则完全失却了
原文的深意 。
⑦ 《意识的解释 》, 第 154 页 。
⑧ 丹尼特的 “时间涂抹 ” 与德勒兹的 “飞掠状态 ” 又是何等的相似 。
⑨ 《意识的解释 》, 第 6章第 3 节 。
0 德勒兹对于电影的研究与通常的电影史并不相同 , 他更为关注电影中的时间 -影 像的运动与思想 本身的运动之 间的本质关联 , 故
1
我们在这里用这个特别的说法 。

26
姜宇辉 :“具身化 ”:知识 、 行动与时间性

脑 —身 —世界的关联 。 点 , 是大脑本 身向着世界的 无限拓展 。正 是在这


在 《电影 2》 第 8章中 , 德勒兹论述的主旨在 里 , “存在着大脑与世界的统一 (ide
nti
té)。”④
于对比现代电影的两种主要形态 (“大脑的心智电 当然 , 处于如此拓展过程之中的大脑早已不能
影 ” 和 “躯体的物理电影 ”)之间的深刻异同 。比 单纯等同于身体内部的一个 (
哪怕是最为重要的 )
如 , 在安东里奥尼的作品当中 , 这二者处于对立分 “器官 ” (or
gan
), 相反 , 用德勒兹的话来 说 , 它
歧的关系之中 : “安东里奥尼的作品的一致性是躯 已然 变 为 一个 沟 通外 在 与 内在 , 心 灵 与世 界 的
体 —人物与其疲倦和过去的对应 , 是大脑 —色彩与 “膜 ” (me
mbr
ane
) (
或用前文的 那个词 :表层
其所有未来潜力的对 立 , 但这两者 构成同一个世 (s
urf
ace
)), 它 “不断地使相互关联的外在和内在

界 , 我们的世界 , 它的希望和它的绝望 。” 二者 进行交流和交换 , 让它们彼此接触 , 相互切入和伸
的对比是明显的 :身体的时间性指向 “过去 ” , 因 展 。”⑤ 与 《什么是哲学 ?》 中的 论述颇 为一 致的
为在它之中沉积的仅仅是种种惯性的姿势和行为模 是 , 德勒兹也同样从时间间隔的角度对脑 —膜的此
式 ;但大脑的时间性却指向 “未来 ” , 因为它始终 种沟通交汇的功能进行论述 。首先 , 他借用柏格森
向着新的可能性开放 , 借用我们之前的论述 , 大脑 的说法将大脑描绘为 “刺激 与反应之间的 一段空
的真正本性在于其创造性潜能 。但只需通过日常的 隙 (éc
art
), 一片空白 (v
i )”⑥ , 但接下 来 , 他
de
观察 , 我们就能发现 , 脑与身之间的此种对立似乎 又进一步 从时 间性 的角 度展示 了这 段 “间 —时 ”
并不成立 , 因为一个显然的事实是 “大脑指挥躯 的更为丰富样态 , ———也即 , 在大脑与真实世界之
体 , 因 为 它 只 是 大 脑 的 一 个 赘 生 物 (e
xcr
ois
- 间存在着一个不可还原的时间间隔 :与躯体电影致
s
anc
e), 反过来 , 躯体指挥大脑 , 因为大脑是它的 力于形成 “之前 ” — “当下 ” — “之后 ” 的时间
一部分 ”② 。但此种日常性的观察却忽视了一个重 序列不同 , 大脑 —心智电影的目的在于创造不同的
要的哲学前提 : “尽管躯体态度达到了最大限度的 时间片 段之间的 “并 存性 ” (c
oex
ist
enc
e)的关
强力 , 但它仍隶属于大脑 。”③ 根据前一部分之中 ⑦
系 。 这就正如丹尼特所说的 “时间涂抹 ”, 或不
论述的拓展 —具身认知的两 大基本原则 (
等价原 同的时间片段在一个 (
哪怕再微小的 )间隔之中
则与 HOC假说 ), 我们可以将这句 话的含义拓展 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 “纽结 ” (k in
ks)。⑧ 也正是
阐释为 :一方面 , 任何有效的身体拓展都是以脑 — 在这 个 纽 结 的 瞬 间之 中 , “记 忆 的 内 部 时 面
身的生 物机体 为核 心来展 开的 (HOC);另一方 (n
app
es)与真实的外部层次相互混合 、 钳 入 、 超
面 , 拓展出来的身体 —环 境的部分 是否有效 (
或 越 , 形成一个运动不已的生命 , 它既是宇宙生命 ,
起到何种 “功能 ” ), 对此又必须将其纳入到整体 也是大脑生命 ”⑨ 。
的认知过程之中才有可能进行评估 ( 等价原 则 )。 德勒兹对哲学与电影的沉思将我们引向了脑与
或许 , 我们确实可以将德勒兹的启示性断语拓展为 时间性的难题 , 或许从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探寻到
一个大胆的哲学假 说 :任何身体维度 ( 经由环境 进一步拓展克拉克的具身认知理论的途径 。
—技术等等 “外部因素 ” 的中介作用 )的拓展归 (
责任编辑  付长珍 )
根结底都是人类心智的一种拓展 , 或说得更彻底一

① 《电影 2:时间 — 影像 》 , 谢强 , 蔡若明 , 马月译 ,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 2004年 , 第 324— 325页 。 同时参考了法文原版 Ci


néma
2:l'i
mage-t
emp
s, Minui
t, 1985, p.267.必要时对中译本进行修正 , 下同 。
② 《电影 2》, 第 325 页 ;Ci néma2, p.267.
③ 《电影 2》, 第 325 页 ;Ci néma2, p.267.
④ 《电影 2》, 第 325 页 ;Ci néma2, p.267.
⑤ 《电影 2》, 第 327 页 ;Ci néma2, p.269.
⑥ 《电影 2》, 第 333 页 ;Ci néma2, p.269.
⑦ 电影 2》 , 第 328页 ;Ci néma2, p.270.从这个意义上说 , 之前安东里奥尼从时间性的角度在躯体和大脑之间所形成的对立 ( “过
去 ” 和 “将来 ” 之间的对立 )当然是不成立的 。
⑧ 《意识的解释 》, 第 156 页 。
⑨ 《电影 2》, 第 331 页 ;Ci néma2, p.272.

2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