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哲学常识模块

1.基础型课程部分
1、世界观的含义 A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注意点:1)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思维或意识或认识) 。
2)世界观还有哲学,它们不是对世界“某一部分”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即哲
学不研究小问题。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关键词是学说,一定要知道哲学不等于是世界观。
4)、哲学不是以世界观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哲学、世界观都以世界为研究对象。准
确地说哲学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
象。
(哲学的研究对象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规律或获得真
理。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改造世界或指导实践。
所以,哲学的研究对象、认识的根本任务不同于认识的根本目的。
2、方法论的含义 A
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注意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和特征 B
(1)、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注意点:1)马哲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是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2)辩证唯物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唯物主义(或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实践和认识论(实践论或认识论)
3)历史唯物主义是其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我们在这一部分只学习“人民
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或创造者”一个原理。
2)、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科学性:正确性。正确阐明、揭示世界的普遍规律或获得真理。
实践性:以改造客观世界(也就是指导实践)为目的。
注意点:1)基本特征:实践性。
2)包括唯物主义在内的所有哲学,唯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4、学习哲学要注重运用 B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目的:懂得其内涵与精神实质,并运用其观点方法解决实
际问题,做到学与用相结合。
(1)、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
(2)、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到底是为了运用。运用它:
——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用于认识和改造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唯物主义(唯物论)(第二、三课)
关键词:
物质,从实际出发;运动,规律,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
意识,静止,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认识世界 尊重实际
1、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A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人的生命的是个物质过程;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物
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都是客观的。
(3)、世界是多样而又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4)、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A
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即物质是时间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反之,则为唯心主义。
3、物质和意识的概念 B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注意点:1)、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指即使意识不存在了,物质还是存在的。但意识却不
能离开物质。物质和意识不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2)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的东西。
物质的唯一特性(最根本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唯一特性=质=矛盾的特殊性。
3)、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指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所
以,马哲是可知论,而不是不可知论)
——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并不存在不可被认识的事物。有待
于被认识的事物并非不可被认识的事物
——认识不仅是通过肉体的感知,还包括通过理性思维的把握。如“场”。
结论:以上两方面的统一,才构成对物质概念的全面准确理解。也即能为人们所认识
的客观实在,才是物质。
4)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社会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所
以,意识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5)意识是对人脑客观世界的反映,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但错误意识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是反映错了而已。
6)意识是人的所思所想所说所写所决定所决策。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B
(1)、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2)、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3)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能动地改造世界(就是实践)
(4)、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注意点:1)反作用或能动作用包括推动或阻碍两个方面。不同的意识所起作用是不同的。
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获得正确的认识只是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
变为现实,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改造世界。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
(1)、涵义和地位
涵义:就是想问题、办事情,都要遵循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出
发点和立足点,从分析客观事实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简言之,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
实出发,按客观实际情况办事。
地位: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是中共的优良传统。
(2)、为此必须反对主观主义:指从主观愿望和抽象原则出发。是唯心主义在实际生
活中的表现。
主观主义的表现:教条主义:从书本出发;
经验主义:从自己的局部经验出发。
(3)、在实际生活中怎样从实际出发
首要前提——尊重客观事实;
做好调查研究;
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原理 原理内容 方法论 例题分析

物 质 两者辩证统 坚持一切1、 习近平思想的形成,政策、法律、举措、十三


和意识 一; 从实际出 五规 划的 制定 或调 整修 改的 哲学 依据 (原
的辩证 物质决定意 发; 因)
关系 识; 使主观符合答案: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意识具有能 客观 物质决定意识;
动作用;表现 方法论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

在能动地认识 合客观

和改造世界。 2、 法律、政策、措施发挥的作用?(意义)

正确的意识 答案: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能动地认识和

对事物的发展 改造世界。

起推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B
1)、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2)、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即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都在运动,物质以运动的方
式而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B
1)、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指运动不需要条件)和相对静止(指静止是有条件的)
的辩证统一;
2)、动中有静,绝对的动中包含着相对的静;静中有动,相对的静中包含着绝对的动。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即不显著的运动)。指以下两种情形:事物运动的平衡
状态(即事物相对他物空间位置没有变);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事物保持自身性质未
变)。
注意点:1)相对主义可以说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共同点在
于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其中的一个方面。
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不同点:形而上学片面夸大静止、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否定运动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
2)、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或运动的主体是意识,是唯心主义。
3)、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的主体都是物质。
3、规律的含义 A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点:1)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所以规律即客观规律。
客观性表现在:首先,规律的存在及其作用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其次,规律不能被发明、被创造、被改变、被改进、被完善、被消灭、被废除,不能违背规
律;
人只能发现(揭示)、利用规律。
2)、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而非表面现象的联系。可以直接感知(感性认识
的)的是现象,通过理性思维(理性认识)把握的才是规律。
3)、规律是事物本身与生俱来的,不是人们想象出来或发现了,然后再加给事物
的。所以,不能说规律是人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规律不是认识,规律是第一性的。只可以说
人们可以认识(揭示)、利用规律。
也不能说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只有已经认识到的和有待认识的,即已经认识和没
有认识到的之分,只有有没有加以利用之分。
4、规律的客观性与可知性 B
(1)、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有其自身内在根据和客观条件。在
不具备根据和条件的情况下,人为要求其存在和发挥作用是不可能的。
规律不可抗拒,它不能被发明、被创造、被改变、被消灭、被废除;
按规律办事,才能促进事物发展。违背规律,则必然受到惩罚。
(2)规律的可知性(规律可认识和利用)
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但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通过发挥主观
能动性认识认识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
其变害为利。
如何做到认识和利用规律?
利用规律是有条件的,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运用理性思维,揭示蕴藏着现象背后的事物的规律,形成计划、方案等指导人们的行
动;
通过实践创造条件,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困难面前,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保持活力。
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B
(1)、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对规律的
正确认识为前提。主观能动性能否正确发挥及发挥的程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规律以
及符合的程度。
(3)、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进
而形成方案,指导人们的行动。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方法论: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既反对保守思想和宿命论(它看不到主观能动性),也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
意志论(它否定尊重规律)。
6、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实事求是的含义: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地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
(3)如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端正思想认识
领悟实事求是方法论的丰富内涵,学会相关方法的综合运用。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原理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解题运用

尊重规律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 对我国做好一切工作:如青蒿素


与发挥主 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
前提和基础是 ----尊重客观规 研制成功;成功推动供给侧改革;
观能动性 起来,按客观规律办
律;
的关系 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 成功调整产业结构的原因、经验
必要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态度和作风
进行分析。

唯物辩证法(简称辩证法)(第四、五课)
关键词:
联系(条件,因果,整体和部分);
发展(质变、量变;新事物,否定,波浪式前进(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内外因;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主次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
其他:形而上学;度;
把握联系 促进发展
1、联系的含义 A
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拓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含义 A
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拓展:(事物是永恒)发展的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点:发展不包括那些倒退、下降的运动、变化。
3、联系的特征 B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普遍性:联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客观性:联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后
强加给事物的。
(如喜鹊叫是报喜、乌鸦报丧是出于人们的想象,而不是联系。)
多样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是无限多样的。
注意点:1)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
系,建立新的联系。
所以,人们对事物的联系不是无能为力的。
2)、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但,任意两个事物之间却不一定有联系。
3)、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事物的因果联系 B
(1)、含义: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2)、两者关系:因果联系的链条是把世界上许多事物联系起来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每一
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是有区别的,如果混淆两者,就会发生错误;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条件指把联系的链条无限地延长)
有时两种现象会互为因果。
(3)、重要性:是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研的前提。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提高人们
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具有重要意义。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B
(1)、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含义
整体: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
(2)、关系:
两者有严格的界限。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两者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不具
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都不能离开对方:整体由部分组
成;部分是整体中间的一部分。
(3)、重要性: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也要重
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有时关键部分甚至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注意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研究事物的联系就是研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
件。因此,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联系,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
——用整体性的观点看问题(尤其要重点记住: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
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
(1)、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量变——质变——新量变——新质变,以致无穷。
方法论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如果质变了之后是坏事,或者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 )坚持适度原则;
(如果质变了之后是好事,或者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不失时机促成
事物的飞跃。
注意点:1)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
2)、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主要形式:数量的变化;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
上发生变化而引起质变。
6、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1)、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原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或“扬弃”,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
新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从小到大、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开始时存在缺陷,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个过程;
旧事物开始时则比较强大。
(3)、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所谓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
上升,就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这要求我们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
于在曲折中前进。
注意点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陈代谢)
区分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如:新出现的塞卡病毒、埃博拉病毒、雾霾等不是新事物。
2)(辩证)否定即扬弃: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不合理的东西;保留旧事物好的因素 ;
增添旧事物没有的新内容。
7、运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社会现象 C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1)联系的观点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研究联系就是研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把握事
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物质世界,是事物通过种种联系构成的一个整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反映了世界的
本来面目。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2)发展的观点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形势的
发展)
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自身素质。
分析矛盾 辩证思维
1、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A
(1)、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斗争性(对立):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同一性(统一):指矛盾双方的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指: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结果。矛盾的统一
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者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在自然界,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矛盾,推动者物种由低级走向高级;
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社会形态向高级阶段发展;
在思维领域,人们思想的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矛盾推动者认识的进步。
总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B
(1)、含义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
(2)、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是第一位、根本、决定性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外因是第二位原因,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注意点: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
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根本、决定性的原因:内因。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
(1)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2)两者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即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
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着普遍
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注意点:1)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地位: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
的特殊本质。只有了解矛盾的不同特点,才能正确解决各种具体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前面的质、物质的唯一特性。)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含义 A
在许多矛盾中,其中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
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注意点:1)、两者的关系: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起着决定作用,决定着次要矛盾的解决。方法论要求是坚持
重点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而且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方法论要求是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并且把重点论和两点
论统一起来。
两者关系的方法论:抓住重点和关键。
2)习近平十九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6、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含义 A
在每一对矛盾中,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
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注意点:
1) 二者的关系:
两者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
定的。方法论要求是坚持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
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离开次要方面而孤立地存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
一定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方法论要求是坚持统筹兼顾矛盾的次要
方面,坚持两点论,把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起来,全面地看问题。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如何区分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
——看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具有作用:其中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
盾,其它矛盾则属于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具有作用 :其中对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则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看所面对问题的中心意思是“办事情”还是“看问题”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强调办事情(即改造世界。“做、行动;主要做什么,次要做什么”),
要求我们做工作要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从而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强调看问题(即认识世界。“评价、看法、权衡分析形势”)要求在认
识事物时,必须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正确认识事物的主流和性质。 
——看数量及关系
包含多种矛盾,至少二个矛盾,并且表明了这些矛盾的地位或者作用的不平衡,则应该属
于主次矛盾的关系。 
只包含一种矛盾,并且表明了两个方面的地位、作用的不平衡,则应该属于矛盾主次方面
的关系。
——看关键词
“重点”“中心”、“关键”、“突出任务、“根本任务”、“核心问题”“首要地位”“主
线”“主题”要务”“重中之重”“突破口”等说法,为抓主要矛盾。
“抓主流”“辨方向” “识大局“‘判断性质”“为主体”“本质”“总的来看”搞清楚
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好与坏”“利与弊”“机遇与挑战”“优缺点”等,则为重在把握
矛盾的主要方面。
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B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注意点: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8、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C
(1)、要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也叫作一分为二的观点、两分法或两点论)
(2)、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重点论),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起来。
首先抓住主要矛盾,从而抓住重点和关键;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
主流。
同时也要注意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做到统筹兼顾。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作用: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实践和认识论(第六课+第七课)
关键词:
实践
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真理(包括科学理论)
其他: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理论;谬误
注重实践 寻求真知
1、实践的含义 A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注意点:
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和意识含义相同。但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
是固定搭配。不能搭配错。
2)实践=唯物论所讲的改造世界,或主观能动性。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A
(1)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注意点:
1)实践特征的归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2)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是有意识、有目的,即自觉能动性
(2)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注意点:
1)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阶级关系是最本质的社会关系。因此,主要表
现为阶级斗争;在我国现阶段,主要表现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主要
有:经济上,富裕与贫困的矛盾;东部与中西部矛盾;城乡矛盾;政治上民主法制建设;
思想领域,先进与落后的斗争。此外,还有国际之间的交往。
科学实验: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A
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同外界事物打交道,使事物的外部状态
和特征等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的认识。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注意点:(1)感性认识特点:生动、丰富、具体。
理性认识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的升华。只有抓住事物
的本质才能彻底认清事物的根本,所以,认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等说法是正确的。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所取得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论并不一定就
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才更正确。所以认为只要是理性认识就比感
性认识更正确是片面的。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具有生动、丰富、具体的特点,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
间接性的特点。所以,认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生动、更具体是不正确的。
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B
(1)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的含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一、为什么要实现此次飞跃?
——在于认识(包括科学)的根本任务:发现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获得真理。
——在于认识的目的:改造世界;
第二、实现这一次飞跃的条件(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这个飞跃不是自然而然地
实现的,是有条件的)
要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前提和基础);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和途径)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含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地位:这次飞跃更加重要。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实现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通过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更
好地实现改造世界这一认识的目的.
——对理性认识验证、修正和补充,使之发展。
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B
(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
注意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否则不是说
还有主观标准了。
6、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
(1)、原因:
对一个复杂事物来说,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难以一下子深入。
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物质结构的层次和事物之间
联系的无限性。寻求真知或认识就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寻求真知的过程是无穷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致无穷。

7、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C
(1)、为什么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物质条
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还是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的变化发展,归根到底是由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的,但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却是通过
人民群众自觉变革社会的实践来实现的。
(3)如何做到尊重?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严格要求自己,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到;
还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投身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注意点: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块属于历史唯物主义,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2) 实践决定认识的方法论: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
掌握理论 坚持真理
1、真理的含义 A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简言之,就是正确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2、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 B
(1)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即真理的内容来自
客观物质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物质的。
所以,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注意点:1)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所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但却不可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因为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真理又是发展的
(1)、由于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客观事物是永恒运动和发
展的;
(2)、真理作为正确的认识又以实践为基础,而实践是发展的;
所以,真理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注意点:1)客观事物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真理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实践是发展的,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例如早先创立的
欧几里得几何和后面出现的非欧几何这两种理论都是正确的。不能说在后面的非欧几何
出现后,前面的欧几里得几何就是错误的,只能说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具有与时俱进(发展)的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它们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属于马克
思主义;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取得的一个个新的科学理论
成果。
3、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
科学理论是实践的结晶,又是实践的指南。
(1)、科学预见的作用
科学理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人们
掌握了科学理论,就能预见未来,洞察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2)、科学方法的作用
科学理论为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从而帮助人们提高认识能
力,是人们探求真理的科学认识工具。
(3)、解放思想的作用。
科学理论要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科学理论,就必然要
反对迷信鬼神、书本和权威,必然会解放思想,反对僵化不变观念的束缚。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
而人的思想、主观认识,不能自我检验自己是否对错;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对
象,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的对错。
注意点:即使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思想、党的路线、方针等,也不能作为检验自我对错
的标准。
(2)、实践的特点:
实践定义: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特点: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一般地说,实践的结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证明这个认识就是真理。与此相反,则为
谬误。
5、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B
(1)、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2)、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或实践决定理论);
(理论的产生、发展、受检验标准和目的、归宿,都离不开实践)
(3)、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注意点:理论是认识(也是理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把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
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知识体系。理论包括科学理论和错误理论。
探求价值 繁荣文化
1、价值观的含义 A
人们关于“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B
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引导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
价值观引导着人们改造世界(即实践)的活动
价值观引导着人们选择人生道路
总之,价值观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价值判断与选择 B
(1)、价值判断:人们为了有效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需要对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
(2)、价值选择:人们在从事实践活动时要考虑“能不能做、该不该做”等问题。
注意点:1)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2)价值选择是人们最基本的行为意向活动。它首先是价值目标的选择。
3)价值判断与选择都属于认识活动,但价值选择还反映了主体从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自
觉能动性。
4、文化的作用 B
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B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延续下来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
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如传统习俗、思想等
——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
神标识,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两重性:有精华,又有糟粕。正确态度是坚
持辩证的否定,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了解中华传统文
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通过影视、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革命传统文化的熏
陶;
要重视创新;
要重视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博采众长;
必须弘扬民族精神。
注意点:辩证的否定:也叫“扬弃”。指克服旧事物中的不合理的因素,保留旧事物
中的合理成分,增添旧事物没有的新的内容。
(2)民族精神
——什么是: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要性: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
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
民的奋斗历程之中。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
认真挖掘和提炼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精华和内核,赋予时代的内涵;
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吸收外来文化健康有益的东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1)什么是核心价值观:指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统领作用的价值观。
我国人民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系基础上凝炼而成的。
(2)重要性:对国家、民族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同的核心价
值观。它承载民族与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要
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
面的价值要求)
(4)如何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勤学,求得真学问
要修德,注重道德实践
要明辨,善于决断选择
要笃实,踏踏实实做人
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程行为准则。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