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第 27 卷 第 2 期 现 代 地 质 Vol. 27 No.

2
2013 年 4 月 GEOSCIENCE Apr. 2013
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
发育特征及地质模式探讨

陈 琳,康志宏,李 鹏,戎意民,戴寒冰
( 中国地质大学 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 碳酸盐岩表生岩溶作用控制着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缝洞系统的发育及分布。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经历了加里东
期和海西早期两次岩溶作用,造成了储层极强的非均质性。通过塔河油田岩溶作用演化及发育期次的研究,将塔河油
田奥陶系垂向岩溶带划分为地表岩溶带、纵向渗滤岩溶带和水平潜流岩溶带,平面上发育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
洼地 3 个地貌单元。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钻井、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溶洞、溶蚀裂缝及
蜂窝状孔洞等连续孔隙是该区有效储集空间,基质作为不渗透( 低渗) 层对缝洞系统有一定的隔挡作用。结合表生岩溶
洞穴的原理及对孔隙状态的控制作用,将塔河油田溶洞储集体根据不同成因分为落水洞、潜流洞和小溶洞,按溶洞充
填物类型分为垮塌充填洞、机械充填洞和化学充填洞,同时建立了不同类型孔洞系统的识别特征及地质模式。结合塔
河油田洞穴储层发育特征及生产实际,最终建立了塔河油田岩溶储集空间展布模式。
关键词: 表生岩溶作用; 奥陶系碳酸盐岩; 储集空间; 地质模式
中图分类号: TE122.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8527( 2013) 02 - 0356 - 10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Geological Model of Ordovician Karst


Carbonate Reservoir Space in Tahe Oilfield
CHEN Lin,KANG Zhi-hong,LI Peng,RONG Yi-min,DAI Han-bing
(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The carbonate epigenic karstification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cave sys-
tem in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of Tahe Oilfield. Ordovician reservoir of Tahe Oilfield has experienced two peri-
ods of karstification in the Caledonian and Early Hercynian,composing a highly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Based
on the karst origin,evolution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Tahe Oilfield,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was vertically di-
vided into surface karst zone,vertical percolation karst zone and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karst zone,as well
as three karst paleotopography units as highlands,slopes and depressions horizontally. In this paper,outcrop
observations,cores,drilling,well logging,seismic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re used to affirm that karst
cavities,dissolved fractures and honeycomb cavities are effective reservoir space in the region,and the matrix as
the impermeable layer can block the fracture-cave system to a certain extent. Combined with the epigenic karsti-
fication theory and the influences on reservoir space,the reservoir space of the Tahe Oilfield are divided into
sinkhole,undercurrent cavity and small cave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causes,and the cavities can also be di-
vided into collapse filling cavty,mechanical filling cavity and chemical filling cavity according to the filling pat-
terns. Meanwhile,the geological model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re-cave systems was built up.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bonate reservoir of Tahe Oilfield and production practice,the Tahe
Oilfield karst reservoir space distribution model was eventually built up.

收稿日期: 2012-08-30; 改回日期: 2012-10-15; 责任编辑: 孙义梅。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2011ZX05009 - 003) 。
作者简介: 陈 琳,女,硕士研究生,1987 年出生,开发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 chenlin_1987ily@ 163. com。
第2 期 陈 琳等: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及地质模式探讨 357

Key words: epigenic karstification ( EK) ;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 space; geological model

沉积物进入大气水改造环境, 与岩溶水混合, 伴
0 引 言 随淡水和海水成岩过程发育的岩溶作用, 粒间孔、
与岩溶作用有关的古洞穴碳酸盐岩缝洞系统 粒内溶孔、铸模孔等多在此期形成; 表生岩溶作
是重要的储集体之一, 世界上有许多古岩溶型油 用是碳酸盐岩成岩沉积后, 在海西早期原岩抬升
[1 - 2]
藏 ,例如 西 得 克 萨 斯 下 奥 陶 统 帕 克 特 油 田、 暴露地表发育的岩溶作用; 埋藏岩溶作用是在碳
二叠系的邪茨油田以及墨西哥东部下白垩统的黄 酸盐岩埋藏成岩环境中由酸性液体, 以基底断裂
金巷油田。该类油田储集体的最大特点是储集空 为主要上升 通 道, 主 要 沿 裂 缝 进 行 的 溶 蚀 作 用,
间是与原岩原始组构无关的连通孔洞 ( touching- 是储层优化改造的有利因素。
[3]

vug) ,属于无组构选择性的孔隙, 即孔洞只通过 表生岩溶作用是影响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


孔洞与孔洞或裂缝之间直接连通的, 称为连续孔 盐岩油藏发育的重要因素 。 与同生岩溶作用及埋
洞。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复杂次生孔隙类型分布有 藏岩溶作用不同的是, 表生岩溶作用是对岩石已
很大的随机性, 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
[4]
, 塔河油 经固结成岩、 完成矿物稳定化转变后的碳酸盐岩
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即属于与风化壳古岩溶有 产生的溶蚀作用, 经历的时间可以很长。 因其受
关的缝洞型油气藏。 由于碳酸盐岩基质的相对阻 构造不整合面、 古构造等影响较大, 主要表现为
隔、遮挡及严重的连续孔隙分布不均 , 造成了储 垂向分 带 性 明 显 的 复 杂 网 络 状 孔—洞—缝 结 构,
集体的非连续性和局部定容。 缝洞发育和分布规 并且发育一些标志性特征, 如溶蚀沟、 天坑, 新
律的认识, 是 该 类 碳 酸 盐 岩 油 藏 开 发 研 究 中 的 月形状、悬垂和纤维状渗滤砂或胶结物, 钙质壳,
难点。 古土壤,铝土矿, 或流水搬运有关的机械充填物
[5]
笔者通过 野 外 地 质 调 查, 并 以 大 量 的 钻 井、 及岩溶角砾等 。
测井、地震及动态生产资料为基础, 结合表生岩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多旋回构造作用下的叠合
溶洞穴的原理及对孔隙状态的控制作用, 对塔河 盆地,而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
油田奥陶系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及组合地质 的次级构造单元阿克库勒凸起上, 具有发育大规
模型进行分析, 为该类油藏的开发和剩余油分布 模表生岩溶作用的地质条件, 它的形成演化主要
研究提供了地质依据。 受表生岩溶作用的影响, 主要经历两期岩溶作用:
( 1) 加里东中晚期; ( 2) 海西早期。 阿克库勒凸起
1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表生岩 在加里东中—晚期形成雏形( 中下奥陶统沉积时 ) ,
溶作用 岩溶作用时间短, 强度弱, 因此岩溶地貌较为平
1. 1 表生岩溶的成因 坦( 图 1( a) ) ; 海西早期受到区域性挤压而大幅抬
古岩溶作用是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关键, 其 升,使得大规模碳酸盐岩暴露地表, 形成鼻状凸
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岩石和水。 岩石作为岩溶发育 起,中下奥陶统被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 ( O3 l) 、 桑
的物质基础, 必须具备以下两点特征: ( 1 ) 可溶 塔木组( O3 s) 、志留系( S) 、泥盆系 ( D1 ) 岩层所覆
性; ( 2) 可渗透性。 水则必须具备: ( 1 ) 溶蚀性, 盖,并长期遭受剥蚀、风化和大气淡水的淋滤 ( 图
当水中含有酸根离子或二氧化碳时, 溶蚀性会大 1( b) ) ; 随着阿克库勒凸起的进一步剧烈抬升 , 中
大增强; ( 2) 流动性,因为停滞的水易于变成饱和 奥陶统一间房组 ( O2 yj) 地层受到严重剥蚀, 岩溶
溶液而失去溶蚀力。 面积及深度增大,地层连通性增强 ( 图 1( c) ) ; 随
根据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发育的时间、 环境 后鹰山组( O1 - 2 y) 上部地层也遭受剥蚀, 形成不同
不同,可将其分为同生期岩溶、 表生期岩溶和埋 程度的较强岩溶发育带( 图 1( d) ) ; 到早石炭世塔
藏期岩溶 3 个岩溶期次。 与其对应的 3 种岩溶作 里木盆地整体沉降, 整个盆地被早石炭世沉积层
用控制着塔里木盆地的储层发育及演化, 但其分 覆盖,出现了大量充填、 半充填缝洞 ( 图 1 ( e) ) ,
布又有着一定的非均质性。 从而构成了塔河油田非均质性极强的碳酸盐岩孔
同生岩溶作用是因海平面变化导致碳酸盐岩 洞缝系统。
358 现 代 地 质 2013 年

质等化学物质充填。
水平潜流岩溶带位于最低地下水位以下, 受
排泄基准面 的 制 约, 以 地 下 水 的 水 平 径 流 为 主,
地下水对碳酸盐岩进行溶蚀后形成沿层分布的小
溶蚀孔、洞,岩溶作用发育时可形成水平方向的
地下洞穴及暗河, 岩溶空间充填严重, 主要充填
物类型包括机械搬运的砂泥质、 垮塌角砾或重结
晶矿物等。

2 塔河油田主要储集空间和识别
2. 1 不溶致密碳酸盐岩
不溶致密碳酸盐岩亦即碳酸盐岩基质, 系指
岩石中除溶孔、 溶蚀裂缝、 溶蚀洞穴以外的基质
岩块部分,只发育少量的晶间孔 ( 主要以白云岩化
作用为主) 、粒间孔,通常认为岩心测定的孔隙度
和渗透率可近似代表碳酸盐岩基质的孔渗性 。
2. 1. 1 不溶致密碳酸盐岩孔渗性
对塔河油田 S64、S65 等 14 口井位于奥陶系
的样品孔渗参数进行分析, 并对塔河油田中下奥
陶统 7 000 多个岩心样品及全直径孔渗参数分析,
得出岩 心 孔 隙 度 分 布 在 0. 1% ~ 3% 之 间, 小 于
1. 5% 的样 品 占 87% 左 右; 渗 透 率 介 于 0. 001 ×
10 - 3 ~ 15 × 10 - 3 μm2 之 间, 小 于 0. 5 × 10 - 3 μm2
的样品占 85% 左右; 全直径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
为 0. 1% ~ 4% , 小于 3% 的占 80% , 渗透率分布
-3 -3 2
主要为 0. 005 × 10 ~ 75 × 10 μm , 小于 15 ×
10 - 3 μm2 的占 90% ,其中全直径样品更能表述碳
图1 塔里木盆地表生岩溶演化模式图 酸盐岩的储集性能 。
[9]

Fig. 1 Epigenic karstification pattern of Tarim Basin


2. 1. 2 基质的毛管压力曲线与孔隙结构特征
1. 2 表生岩溶的垂向分带 根据塔 河 油 田 S64 井、T403 井、TK404 井、
根据表生岩溶作用形式的不同, 垂向上可以 TK406 井、TK407 井、TK409 井等小岩栓毛管压力
划分为 3 个带: 地表岩溶带、 纵向渗滤岩溶带和 曲线分析,碳酸盐基质的毛管压力曲线和孔隙结
[6 - 8]
水平潜流岩溶带 。 不同时期形成的岩溶带可 构具如下特征。
交替分布。 第一类( Ⅰ ) 孔隙度极低 ( 0. 3% ~ 0. 6% ) , 在
地表岩溶带是一个活跃的水动力带, 以地表 164 MPa 压力条件下最大进汞饱和度小于 50% ( 图
水的径流为主, 形成一些溶沟、 溶蚀洼地及地表 2) 。这类曲线反映了基质极度致密, 微孔不发育,
河流等。该岩溶带中常发育有 0 至几十米厚的灰 或者微孔半径极其细小。
绿色或紫红色泥岩、 粉砂岩、 灰岩角砾等岩溶残 第二类( Ⅱ) 孔隙度在下奥陶统灰岩中较普遍
积物,碎屑支撑的角砾灰岩有良好的孔渗性 , 可 ( 图 3) ,其特征如下。
作为较好储层。 ( 1) 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高: 排驱压力
纵向渗滤岩溶带以地表及地下水沿裂缝或断 多在 5. 1 ~ 20. 5 MPa 之间,个别达 40. 76 MPa; 饱
层向下渗流为主, 发育高角度溶蚀缝或串珠状的 和度中值压力在 58. 77 ~ 156. 13 MPa 之间。( 2) 最
、 ,
小型溶孔 洞 甚至落水洞 其中可被垂向角砾
。 、 大孔喉半径小: 多在 0. 144 ~ 0. 072 μm 范围, 仅
砂泥质等机械渗流物质, 或方解石、 白云石、 硅 有个别在 1 ~ 2 μm 范围。( 3) 注入汞饱和度变化范
第2 期 陈 琳等: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及地质模式探讨 359

2. 2 有效储集空间类型识别及地质模式
碳酸盐岩有效储集空间是指岩溶作用所形成
不同尺度的溶蚀缝洞系统, 即连续孔洞。 根据地
表观察的孔洞类型, 将塔河油田的有效储集空间
分为以下 3 种类型: 单体溶洞、 蜂窝状溶洞和溶
蚀裂缝。储集体类型可以概括为溶洞储集体及溶
蚀裂缝储集体。
2. 2. 1 溶洞储集体
该类储集体以溶洞为主要储集空间, 裂缝起
重要的导流作用。 溶洞是区内岩心上难以发现的
优质储层,在钻井过程中经常出现放空、 泥浆漏
[13]
失、井涌等现象 , 却因岩心破碎或取不到岩心
而缺乏实测物性数据, 但是测井、 测试动态资料
反映出该类储层储集性能极好, 已成为塔河油田
的主要产层。
参照现代岩溶研究划分标准, 将直径大于 20
cm 的洞体统称为溶洞。 塔河油田溶洞系统的钻遇
率为 66. 8% 。根据其溶洞成因及塔河油田碳酸盐
岩储层的实际情况, 可将其划分为落水洞、 潜流
洞和小溶洞 3 类。
( 1) 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 形成于
围宽: 注入汞饱和度和退汞效率变化范围宽 , 前
潜水面之上,是水流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 冲蚀
者在 40% ~ 100% 之间,后者在 17. 45% ~ 97. 16%
并伴随部分崩塌而形成的, 落水洞洞穴系统呈不
范围内变化。( 4) 曲线平坦、分选性好。
规则圆形,直径最大可达数百米,高度 10 ~ 50 m,
2. 1. 3 基质储集性评价 [14]
洞顶为较平的天板或穹形 , 常见于洼地底部。
( 1) 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下限。 国外对碳酸盐
洞中净放空规模大, 一般为几十米。 溶洞发育以
[10]
岩储层有的使用 3% 作为孔隙度下限 ; 华北任 后,引起了地质结构的改变, 在洞体周边产生破
丘油田石油相当一部分产自碳酸盐岩基质孔隙中, 碎带、破裂带[15]。 测井曲线上特征为顶部电阻率
确定出白云岩基质产油的孔隙度下限为 2% ~ 3% , 由高到低,呈“漏斗状 ”, 中间为放空段, 底部电
-3 2[11]
渗透率下限为 1 × 10 μm ; 根据塔河实际情 阻率曲线形态为由低到高的“钟形 ”。 地震剖面上
况,将该区储层孔隙度下限值定为 2% , 渗透率下 为“串珠状”反射特征 ( 图 4) 。 塔河油田的落水洞
-3 2
限定为 0. 1 × 10 μm 。 一般发育在该区奥陶系顶面以下 50 ~ 80 m 的一间
( 2) 储层孔喉半径下限。考虑塔河油田奥陶系 房组中。落水洞向下进一步溶蚀可能会形成竖井。
油藏原油性质,本次研究将储层有效喉道半径下限 ( 2) 潜流洞发育于古潜水面附近, 一般高度较小,
[12]
定为 0. 2 μm,中值喉道半径下限定为 0. 05 μm 。 呈河道状或树枝状分布, 其形成与古潜水面有直
综上所述, 该区致密灰岩基质孔隙度 < 2% 、 接关系。多数溶洞由于上覆地层的压力而下凹变
-3 2
渗透率 < 0. 1 × 10 μm 的样品占 85% 以上,最大 形或垮塌,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界面下凹, 内部
喉道半径均小于 0. 2 μm。 因此, 对于裂隙、 洞穴 弱反射或杂乱强反射( 图 5) 。
和溶蚀孔洞不发育的碳酸盐岩盐基质, 尽管有微 ( 3) 小溶洞指直径在 0. 2 ~ 2 m 之间且高度不
孔隙的发育, 但它们的孔隙度、 渗透率、 最大孔 大于 10 m 的溶洞,是具有粒间孔的高渗透性碳酸
喉半径、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等参数值远低于储 盐岩在近地表的渗流溶解作用下形成的, 或者在
层下限值,不能作为有效储层生产油气。 在碳酸 地下水位附近, 季节性渗水侵蚀、 溶蚀作用及长
盐岩储层中可作为遮挡层 ( 或 ) 隔层来阻隔油气水 期风化作用下形成的, 其发育规模较小。 常规测
的连通。 井上反映为电阻率值低, 孔隙度较大 ( 图 6) 。 塔
360 现 代 地 质 2013 年

河油田溶洞成因演化模式如图 7 所示。 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形成的充填物质, 具有流水洪


根据溶洞的充填情况, 可将其划分为: 未充 积和重力分异作用产生的层理以及分选性结构特
填洞、半充填洞和全充填洞。 其中, 充填洞根据 征( 图 8 ( a) ) ; 垮塌充填物主要位于溶洞系统内,
其充填物类型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划分为: 机械充 因洞顶破碎带岩块垮塌而形成。 当岩块较大时仍
填洞、垮塌充填洞和化学充填洞。 残余岩层层理, 垮塌体的上部多充填钙泥, 下部
机械沉 积 充 填 物 主 要 是 流 水 带 入 岩 溶 空 间、 则在钙泥中夹有大量原岩角砾( 图 8( b) ) ,如 T403
第2 期 陈 琳等: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及地质模式探讨 361

井 5 439. 0 ~ 5 558. 0 m 井段, 溶洞规模 78 m, 上 积充填; Ⅱ位于奥陶系顶面以下 60 ~ 150 m 之间,


段为砂泥全充填, 下段为砂泥胶结的灰岩角砾充 多为机械充填, 连通性相对差; Ⅲ位于奥陶系顶
填; 化学淀积充填物主要形成于水流滞缓的水动 面以下 150 ~ 300 m 之间, 岩溶作用弱。 根据单井
力环境 , 由于物源条件的不同 , 充填物的成分不 测井响应特征及钻遇溶洞充填物特征, 将塔河油
同 ( 图 8( c) ) 。 根据岩 心 观 察 , 古 溶 洞 系 统 中 化 田 4 区垂向划分为 3 个岩溶洞穴层( 图 9) 。
学沉积充填主要为方解石或钙质胶结物 , 一般发 2. 2. 2 溶蚀裂缝储集体
生于溶洞充填的中后期 。 其充填特点 : 早期钙泥 溶蚀裂缝由岩石溶蚀作用形成, 是以构造裂
[16]
质 、 岩屑角砾等水流强度较大条件下的机械沉积 缝为基础的晚期微溶蚀扩大缝 , 通常比原始裂
充填物 , 在中期再次经历溶蚀或冲蚀 , 后期原充 缝扩大几倍到几十倍, 岩溶程度决定溶蚀缝型储
填物部分或全部被化学淀积物替代。 大溶蚀洞系 层的储集空间大小。 溶蚀缝的缝面没有原始构造
统则以机械充填为主, 部分被化学沉积充填, 钙 缝平直且张开宽度大, 具有钙泥质充填或半充填
泥质充填 物 中 含 少 量 方 解 石、 黄 铁 矿 可 说 明 这 现象,未充填部分多被油染。
一点。 溶蚀缝在岩溶储集体中是仅次于溶洞的重要
塔河油田受表生岩溶作用垂向分带特征的影 的油 气 储 集 空 间, 并 且 是 最 为 重 要 的 渗 流 通
[17]
响,区内主要发育 3 个岩溶洞穴层: Ⅰ位于奥陶 道 。由于裂缝在岩块上占的体积不大 ( 亦即通
系顶 0 ~ 60 m 之间, 岩溶作用强烈, 多为风化残 常的裂缝孔隙度不大 ) ,因此,裂缝井段在常规测
362 现 代 地 质 2013 年

井的声波时 差、 密 度 和 中 子 孔 隙 度 上 影 响 不 大, 表1 溶蚀缝级别划分
Table 1 Dissolution grade of dissolved fracture
如 T615 井5 556. 5 ~ 5 565. 8 m 井段。 自然伽马基
溶蚀缝级别 发育特征
本无异常, 其值小于 30 API; 深浅电阻率测井值
Ⅰ级 间距数公里,地表发育为大型沟谷
较低,一般低于 200 API, 并且有明显的幅度差,
间距 60 ~ 450 m,地表支沟宽 5 ~ 20 m,沟深 40
高角度裂缝引起“正差异”( 深侧向电阻率大于浅侧 Ⅱ级
~ 100 m,多为缝隙密集带或断裂破碎带
向电阻率) ,低角度缝段引起“负差异 ”( 深侧向电 Ⅲ级 间距为 3 ~ 6 m,深度一般为 10 ~ 20 m
阻率小于浅侧向电阻率 ) ; 三孔隙度测井有异常,
[18]
但不明显 ( 图 10) 。岩心观察将塔河油田的溶蚀
缝划分为 3 个级别( 表 1) 。
3 储集空间发育模式
另外区内同时发育不相互连通的孤立孔洞或 3. 1 奥陶系岩溶古地貌与缝洞发育特征
单个溶洞,由于其封闭性, 对油田当前生产没有 阿克库勒凸起北高南低的构造格局, 控制了
意义。 本区岩溶地貌的基本形态、 古水系和岩溶发育特
第2 期 陈 琳等: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及地质模式探讨 363

征,塔河油田主体区岩溶风化侵蚀作用强 , 地貌T301 井等。


形态起伏大, 古水系发育区及其两侧是岩溶作用 ( 3) 岩溶洼地: 属负地形, 是地貌中的低洼地
最为发育的部位。根据塔河油田早石炭世古地势、 区,形状不规则, 一般为近圆形、 椭圆形, 平面
地形展布特征, 结合石炭系巴楚组双峰灰岩的厚 上多属“倒圆锥 ”形, 岩溶发育程度低, 靠近岩溶
度( H 双灰 ) 及阿克库勒凸起区域地势特征, 将塔河 斜坡一侧较另一侧岩溶发育程度高, 垂向序列不
油田奥陶系划分为岩溶高地、 岩溶斜坡和岩溶洼 完整, 洞 穴 充 填 严 重, 在 洼 地 可 能 形 成 汇 水 区,
地 3 个二级地貌单元 ( 图 11) , 在二级地貌单元划 地下发育溶蚀裂缝和小型溶蚀洞穴 。
分的基础上,依据微地貌组合形态, 又可将岩溶 3. 2 缝洞系统发育的非均质性
高地划分为峰丛洼地、 溶丘洼地、 岩溶槽谷 3 种 岩溶斜坡的缝洞系统最为发育, 且保留几率
三级地貌,将岩溶斜坡划分为丘峰洼地、 丘丛垄 较高,特别是岩溶斜坡上的丘丛是油气聚集有利
脊槽谷、 丘 丛 垄 脊 沟 谷、 丘 丛 谷 地、 峰 丛 谷 地、 区,其次是岩溶高地及岩溶洼地近岩溶斜坡一侧。
峰丛垄脊槽谷 6 种三级地貌类型。 根据不同地貌单元的缝洞发育特征, 建立了塔河
( 1) 岩溶高地: 地下水动力以垂向渗入渗流带 油田岩溶储集空间展布模式图( 图 12) 。
为主,岩溶发育深度大, 水平潜流带欠发育, 因 塔河油田主体区受表生岩溶作用及褶皱体系
此储渗空间 以 溶 蚀 裂 隙、 孤 立 孔 洞 发 育 为 特 征, 控制,其上的岩溶高地及岩溶斜坡, 尤其是继承
落水洞发育, 潜流洞欠发育, 充填程度较低, 塔 性发育的古残丘高部位及古岩溶残丘的翼部, 多
河油田 S48 井区属于该地貌。 位于地表岩溶带,溶洞呈网络状或“蜂窝状 ”发育,
( 2) 岩溶斜坡: 岩溶斜坡分布于岩溶高地与岩 且展布范围广, 不同深度层的溶洞之间连通规模
溶谷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坡度较缓的岩溶缓坡特 大,连通性较好, 油井产能好, 油藏能量高, 位
别是其上的丘丛是地表及地下水系较发育区, 岩 于塔河油田主体区的南部及西部 , 即塔河油田 2
溶作用较强且纵向上分带特征明显, 是岩溶发育 区、7 区、8 区及 6 区西部。 主体区岩溶洼地岩溶
的有利区。岩溶发育程度相对适中, 由于水流能 缝洞不发育,浅层主要发育单体溶洞, 平面呈椭
量有所下降,多属于丘丛垄脊沟谷、 丘丛垄脊槽 圆形、不规则形态, 储集体横向连通较差, 深部
谷、丘峰洼地、 溶丘洼地、 丘丛谷地或峰丛谷地 洞穴充 填 严 重, 因 而 储 集 性 能、 储 层 发 育 较 差。
地貌。机械充填洞发育, 有少量垮塌充填洞, 如 开发动态多表现为定容特征,主要分布在 4 区和 3

图 11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图
Fig. 11 Karst paleotopography of Ordovician reservoir in Tahe Oilfield
364 现 代 地 质 2013 年

图 12 塔河油田岩溶储集空间地质模式
Fig. 12 Geological model of Ordovician reservoir space in Tahe Oilfield

区以及 7 区和 2 区的交界地带。 ( 3)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平面上可划分为岩


塔河油田外围区的南部 、 西北部受岩溶断裂 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 3 个地貌单元, 缝
和古地貌发育影响 , 岩溶体系 与 岩 溶 洞 穴 类 型 、 洞系统的发育具有严重的非均质性, 垂向分带性
先存线状构造体系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储 严重,平面发育受到岩溶古地貌控制。 结合塔河
层主要受控于断裂 、 构造 , 多呈条带状 , 呈近南 油田实际情况, 初步建立了岩溶储集空间分布地
北向 和 北 西 向 分 布 。S113—S110 井 区 呈 近 南 北 质模式。
向的条带状展布 。 目前已完钻的两口井发育 5 个
参考文献:
岩溶段 , 均发生井漏并且发现洞穴充填物 , 无放
空层 段 。T739—S108—S112 井 区 条 带 呈 北 西 向 [1] Loucks R G. Paleocave carbonate reservoirs: Origins,burial-
depth modifications,spatial complexity,and reservoir implica-
分布 。 目前完钻井 20 余口 , 其中 12 口井有明显
tions [J]. AAPG Bulletin,1999,83: 1795 - 1834.
岩溶特征 , 其中 T74 井 5 822. 80 ~ 5 829. 23 m 以 [2] Loucks R G,Mescher P K,McMechan G A. Three-dimensional)
及 S115 井 5 844. 21 ~ 5 849. 96 m 发 生 溢 流 、 architecture of a coalesced,collapsed paleocave system in the
井喷 。 Lower Ordovician Ellenburger Group,central Texas [J]. AAPG
Bulletin,2004,88: 545 - 564.
4 结 论 [3] Lucia F J. Petrophysical parameters estimated from visual descrip-
tion of carbonate rocks: A field classification of carbonate pore
( 1) 表生岩溶作用是影响塔河油田缝洞系统发
space [J]. 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1983,35 ( 3 ) :
育的重要因素,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主要经历了 626 - 637.
加里东和海西早期两期表生岩溶作用。 岩溶具有 [4] 鲁新便,蔡忠贤.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古溶洞系统与油气

垂向分带性,可分为地表岩溶带、 纵向渗滤岩溶 开发———以塔河碳酸盐岩溶洞型油藏为例 [J]. 石油与天然


气地质,2010,31( 1) : 23 - 26.
带和水平潜流岩溶带。
[5] 钱一雄,Conxita Taberner,邹森林,等. 碳酸盐岩表生岩溶
( 2) 溶洞是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主要
与埋藏溶蚀比较———以塔北和塔中地区为例 [J]. 海相油气
的储油 空 间, 裂 缝 作 为 主 要 的, 渗 流 通 道 次 之, 地质,2007,12( 2) : 3 - 6.
针对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建立了相应的识别模式 。 [6] 康玉柱. 中国古生代碳酸盐岩古岩溶储集特征与油气分布
第2 期 陈 琳等: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及地质模式探讨 365

[J]. 天然气工业,2008,28( 6) : 5 - 8. [12] 罗蜇潭,王允诚,邓恂康,等. 我国碳酸盐岩主要油气区储


[7] 牛玉静,康志宏,龙旭,等.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油藏溶洞 集岩的孔隙结构研究及进展 [J]. 石油勘探与开发,1981,2
储集 体 成 因 及 演 化 [J]. 现 代 地 质,2011,25 ( 4 ) : 651 ( 5) : 40 - 51.
- 654. [13] 阎相宾.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J]. 石油与天
[8] 景建恩,梅忠武,李周波.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 然气地质,2002,23( 3) : 262 - 266.
育模式的测井分析 [J]. 吉林大学学报,2003,4( 2) : 237 - [14] 袁道先. 中国岩溶学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3: 109
241. - 112.
[9] 徐婷,伦增珉,谭中良,等.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岩块系统的 [15] 伍家和,李宗宇. 缝洞型碳酸盐岩溶洞描述技术研究 [J].
参数法分类及孔喉结构特征 [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 4) : 34 - 37.
科学版,2008,32( 4) : 76 - 79. [16] 张敏,王 正 允,张 紫光,等. 碳酸盐 岩 宏观 储集空 间 研 究
[10] 赵路子,周彦,谭秀成,等. 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孔 [J]. 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22( 5) : 37 - 40.
隙度下限的求解研究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17] 康志宏. 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古地貌研究 [J]. 新疆石油
版,2008,35( 2) : 127 - 131. 地质,2006,27( 5) : 522 - 525.
[11] 余家仁,樊哲仁. 任丘古潜山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 [J]. 石 [18] 雷均,马志武,董平川. 塔中地区缝洞型储层的测井识别
油学报,1981,2( 1) : 57 - 68. [J].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31( 3) : 231 - 234.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殎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殎

《现代地质》稿约公告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殎

《现代地质》期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网 ”( 光
盘版)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科技部西南
信息中心重庆维普咨讯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数
据库”、台湾华艺 CEPS 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
网。作者文章著作权的使用费与本刊稿费一次性付
清,不再另付其他报酬。 凡不同意入编的稿件, 请
作者在投稿时声明。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