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7

菲达环保 EPIS‐III 控制器说明书

EPIS-III 说明书
(V2.5.1)

浙江菲达 环 保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


2013 年 1 月

1
声明:
 在不经预告和联系的情况下,本手册的内容有可能发生变更,请谅解。
 本手册所记载的内容,不排除有误记或遗漏的可能性。如对本手册内容有疑
问,请与我公司联系。
目录
第一章 简介...........................................................................................................................................6

1.1. 概述......................................................................................................................................6
1.2. EPIS III 控制器................................................................................................................. 6
1.2.1 外观...................................................................................................................................6
1.2.2 通信模块...............................................................................................................................6
1.2.3 EPIS-III 主要组成..............................................................................................................7
1.2.4 端子...................................................................................................................................7

第二章 安装...........................................................................................................................................9

2.1. 概述................................................................................................................................ 9
2.2. 安装要求........................................................................................................................ 9
2.3. 以太网............................................................................................................................ 9
2.3.1. 以太网交换机........................................................................................................................9
2.3.2 电缆.................................................................................................................................10
2.3.3 网络连接.........................................................................................................................10
2.4.电源................................................................................................................................ 10
2.5. 上位机软件安装............................................................................................................ 10
2.5.1 JVM 安装..........................................................................................................................10
2.5.2 IPMonitor 安装....................................................... 10

第三章 操作画面..................................................................................................................................11

3.1. 主页面.......................................................................................................................... 12
3.1.1 操作部分.........................................................................................................................12
3.1.2 一次侧读数.....................................................................................................................12
3.1.3 二次侧读数.....................................................................................................................13
3.1.4 火花统计.........................................................................................................................13
3.2. 模式页面...................................................................................................................... 13
3.3. T/R 页面........................................................................................................................ 14
3.4. 火花页面...................................................................................................................... 14
3.5. IO 页面.......................................................................................................................... 15
3.6. 其他页面...................................................................................................................... 16
3.7. 报警页面...................................................................................................................... 17
3.8. 报警记录页面.............................................................................................................. 18
3.9. 优化算法...................................................................................................................... 19
3.10. 系统信息页面............................................................................................................ 20
第四章 首次启动.................................................................................................................................21

4.1.概述................................................................................................................................ 21
4.1.1 PC 系统配置要求............................................................................................................21

4.2. 初始化检查.................................................................................................................... 21
4.3. 通电之前........................................................................................................................ 22
4.4. 通电自检........................................................................................................................ 22
4.5. PC 和以太网交换机的连接........................................................................................... 22
4.5.1 启动 PC,并手动设置一个 IP 地址................................................................................22
4.5.2 启动 PC 监控画面..........................................................................................................22
4.6. T/R 设置窗口................................................................................................................. 23
4.6.1 T/R 参数............................................................................................................................23
4.6.2 T/R 参数比率...................................................................................................................25
4.7. 触发相位顺序测试........................................................................................................ 25
4.7.1 灯泡测试.........................................................................................................................25
4.8. 第一次启动 T/R.............................................................................................................. 26
4.8.1 信号质量反馈.................................................................................................................27
4.9. T/R 短路测试.................................................................................................................. 27

第五章 功能描述.................................................................................................................................28

5.1. 测量和控制概述............................................................................................................ 28
5.1.1 电流测量.........................................................................................................................28
5.1.2 电压测量.........................................................................................................................28
5.2. 火花检测与控制............................................................................................................ 29
5.2.1 火花与电弧检测功能...........................................................................................................29
5.2.2 火花抑制功能.................................................................................................................29
5.2.3 火花值跟踪......................................................... 29
5.2.4 火花检测灵敏度调整...........................................................................................................30
5.2.5 火花抑制调整.................................................................................................................31
5.3. 智能优化算法................................................................................................................ 31
5.3.1 功能介绍.........................................................................................................................31
5.3.2 智能优化算法的基本设定............................................. 32
5.4. 浊度优化算法................................................................................................................ 32
5.4.1 功能描述.........................................................................................................................32
5.4.2 浊度优化设置.................................................................................................................32
5.4.3 浊度优化的启动...................................................................................................................32
5.5.I/O 组.............................................................................................................................. 33
5.5.1 介绍.................................................................................................................................33
5.5.2 模式/类型功能表............................................................................................................33
5.5.3 类型:振打........................................................................................................................33
5.5.4 类型:加热器....................................................... 34
5.5.5 类型:输送器....................................................... 34
5.5.6 类型:带确认的输出.............................................................................................................34
5.5.7 类型:不带确认的输出.........................................................................................................34
5.6. 辅助数字量输入............................................................................................................ 34
5.7. 定时器功能.................................................................................................................... 35
5.7.1 定时器的功能.................................................................................................................35
5.7.2 定时器的连接方式...............................................................................................................35
5.7.3 降功率振打.....................................................................................................................36
5.7.4 定时器的使用.................................................................................................................36

第六章 故障处理.................................................................................................................................38

6.1. 报警信息........................................................................................................................ 38
6.1.1 查找报警的三种方法...........................................................................................................38
6.1.2 报警历史记录.................................................................................................................39
6.2. 报警信息表.................................................................................................................... 39
6.2.1 外部报警信息.................................................................................................................39

第七章 技术参数.................................................................................................................................42

7.1. 模拟输入........................................................................................................................ 42
7.2. 模拟输出........................................................................................................................ 42
7.3. 数字输入........................................................................................................................ 43
7.4. 数字输出........................................................................................................................ 44
7.5.电源................................................................................................................................ 45
7.6.通讯................................................................................................................................ 45
附录(外壳尺寸图)...................................................................................................................................47
菲达环保 EPIS‐III 控制器说明书

第一章 简介

1.1. 概述

EPIS-III 是一个以微处理机为基础的静电除尘器电源控制单元, 它可以根据现场工况


调节和控制电除尘器的输入电源,将其维持在一个合适的状态,以达到预设的除尘要求。用
户可任选一台 PC 机连接到 EPIS-III 的通信模块上,并通过 EPIS Monitor 界面完成对
EPIS-III 控制器的参数设置和状态数据的读取,从而实现 EPIS-III 单相电除尘电源控制的所
有功能。

EPIS-III 系统以太网结构图

1.2. EPIS III 控制器

1.2.1外观

EPIS‐III 控制器如右图所示:
1) 正面有五个指示灯,从上到下分别为电源、同步、运行、报警、通信;
2) 从上到下共有三组端子,每个端子都有对应的编号;
3) 正面顶端和底部分别为“菲达环保”和“EPIS‐III”标识;
4) 外壳尺寸图见附录

1.2.2通信模块

通信模块如右图所示,包括:

6
菲达环保 EPIS‐III 控制器说明书

1) 拨码开关
(a) 拨码开关仅用于手动设置 IP 地址,并且拨码开关上的 1 对应的是 IP 地址的低位,

8 对应的是 IP 地址的高位,如图:192.168.0.3。
(b) 当拨码开关为全 0 或者全 1 时,此时 EPIS‐III 启用软件设置 IP 地址,软件默认的 IP

地址为 192.168.0.61。
2) 以太网网络接口
3) 复位按钮
按下该按钮后,带控制软件的微处理器将被复位,微处理器内存中的数据将全部重新被
初始化。

1.2.3 EPIS‐III 主要组成

1) 一个带控制软件的微处理器和一个带通信软件的微处理器
2) 模拟量和数字量输入
3) 模拟量和数字量输出
4) SCR 触发电路
5) 用来存储系统参数和报警记录的永久存储器
6) 用于存储控制软件的永久存储器
7) 用于存储通信软件的永久存储器
8) 实时时钟
9) 以太网驱动器

1.2.4端子

模拟量信号 AI/AO
端子号 信号定义 端子号 信号定义
1 24VDC+(工作电源+) 2 24VDC-(工作电源-)
3 SCR A+(可控硅 A+) 4 SCR A-(可控硅 A-)
5 SCR B+(可控硅 B+) 6 SCR B-(可控硅 B-)
7 AO1+(二次电流输出+) 8 AO1-(二次电流输出-)
9 AO2+(二次电压输出+) 10 AO2-(二次电压输出-)
11 二次电流+(信号端,正电 12 二次电流-(地)
压)
13 --- 14 ---
15 二次电压-(地) 16 二次电压+(信号端,负电压)
17 一次电流 a 18 一次电流 x
19 线电压 a 20 线电压 x

7
21 4-20mA 输入 1+ 22 模拟辅助输入 1-
(默认:浊度信号+) (默认:浊度信号-)
23 --- 24 ---
25 模拟辅助输入 2+ 26 模拟辅助输入 2-
27 模拟辅助输入 3+ 28 模拟辅助输入 3-
29 一次电压 a 30 一次电压 x
数字量输入信号 DI
端子号 信号定义 端子号 信号定义
31 辅助输入 1 32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33 报警复位 34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35 TR 开/关反馈 36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37 油温高警告 38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39 油温高跳闸 40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41 轻瓦斯警告 42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43 重瓦斯跳闸 44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45 低压隔离开关断开跳闸 46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47 高压安全开关断开跳闸 48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49 可控硅温度高跳闸 50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51 I/O 组 1 反馈 52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53 I/O 组 2 反馈 54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55 I/O 组 3 反馈 56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57 I/O 组 4 反馈 58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59 接触器手动控制 60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61 辅助输入 2 62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63 辅助输入 3 64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65 辅助输入 4 66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67 辅助输入 5 68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69 辅助输入 6 70 24VAC 控制电源公共端
数字量输出信号 DO
端子号 信号定义 端子号 信号定义
71 TR 打开/关闭+ 72 TR 打开/关闭-
73 I/O 组 1 输出+ 74 I/O 组 1 输出-
75 I/O 组 2 输出+ 76 I/O 组 2 输出-
77 I/O 组 3 输出+ 78 I/O 组 3 输出-
79 I/O 组 4 输出+ 80 I/O 组 4 输出-
81 跳闸报警信号输出- 82 辅助 DO1+
83 跳闸报警信号输出+ 84 警告报警信号输出+
85 警告报警信号输出- 86 辅助 DO1-
87 辅助 DO2+ 88 辅助 DO2-
89 辅助 DO3+ 90 辅助 DO3-
91 辅助 DO4+ 92 辅助 DO4-
第二章 安装

2.1. 概述

EPIS-III 安装便捷,其所有的元件甚至包括可控硅触发电路都集成在一个
盒子里。另外每台 EPIS-III 都配带有一个触发板。

2.2. 安装要求

基本安装要求如下:
1、利用安装螺丝将 EPIS-III 直接固定到安装板上,并就近可靠接地;
2、EPIS-III 安装位置应靠近可控硅,不要自行增加触发板所附双绞电缆的
长度;
3、二次电流和二次电压的信号电缆宜为双绞屏蔽电缆,且双端屏蔽层接地。

2.3. 以太网

2.3.1. 以太网交换机

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以太网交换机,菲达公司在工程中已成功应用多种规
格、型号的以太网交换机。
2.3.2电缆

请使用带 RJ45 接口的 5 类双绞线。

2.3.3网络连接

关于安装,参考实际工程设计图纸。

2.4. 电源

请在高压柜制造时,提供一个三口插座,作为便携式计算机电源。

2.5. 上位机软件安装

2.5.1 JVM 安装

JVM 是 Java Virtual Machine(Java 虚拟机)的缩写,JVM 是一种用于计算设


备的规范,JVM 屏蔽了与具体操作系统平台相关的信息,使 Java 程序只需生成
在 Java 虚拟机上运行的目标代码(字节码)。 运行安装上位机软件之前必须
先安装 JVM,JVM 安装包可以向我公司索要,亦可以自行到网络上下载,安装的
JVM 需要 1.5 版本或更高版本。

2.5.2 IPMonitor 安装

在已安装了 JVM 的电脑上,双击 EPIS_Monitor_windows.exe(实际工程所使


用的软件版本号可能与说明书中的版本号有差别,请以实际工程为准)。在安
装的过程中请不要修改默认的安装路径,以免造成软件运行不正常。
第三章 操作画面

本章介绍 EPIS‐III 的所有窗口,它们显示在 PC 机的 EPIS Monitor 界面上。所有画面的

左边都有一个菜单结构,点击菜单可以进入各个画面。 在该菜单结构的下面有一个保
存按钮,当设置参数改变时,该按钮变成可操作状态,使用该按钮可以保存任何窗口中所

做的设置。在保存按钮的下面有个网络连接标志,当监控画面连接上 EPIS‐III 时,出现

标志;当监控画面与 EPIS‐III 断开时,出现 标志。系统如果出现报警,在网络连接标志

下面就会出现一个警铃标志,点击警铃标志可以进行报警复位。

在画面上方菜单中,包括用户管理、设备管理、帮助 3 个菜单项。

用户管理包括用户登录、用户退出、退出,用户分为三级: user、operator、admin,安

全密码分别为 0575、0571、0086,对不同参数修改时会需要不同的用户等级。当进行修改

参数时,如果当前用户等级未达到操作该按钮的权限时,会弹出一个密码输入框,输入正确的
密码后,获取操作权限,并且需要重新执行刚才所进行的修改操作,输入密码前的操作是无效

的,而且不会在密码输入正确后自动重新执行。获取操作权限后,若 15 分钟内没有进行任

何“参数修改”或“保存”操作,密码超时,失去操作权限。
设备管理菜单是用来输入 EPIS‐III 的 IP 地址,设备管理菜单下的“打开设备”选项才可

以使用。当 EPIS‐III 的 IP 地址输入错误时,可以通过“关闭设备”选择进行关闭,然后进行

重新输入。
帮助菜单包括帮助文档、联系我们、关于。其中“帮助文档”选项是用来从操作画面上
打开帮助文档说明书,“联系我们”选项中可以查看到联系方式,在使用本系统的过程中遇到
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上述的联系方式跟我们取得联系。“关于”选项下是本系统的版 本
号以及版权信息等的声明。
3.1. 主页面

3.1.1操作部分

该窗口的上方显示以下操作的参数:
(a) 整流变压器的开或关
(b) 抑制项参数,表明为什么 EPIS‐III 不能够增加对 ESP 的输入电能
(c) 模式,表明所选的控制模式
(d) 导通角,显示当前可控硅的导通角度
(e) 充电比,显示 EPIS‐III 目前的充电比

3.1.2一次侧读数

一次侧读数显示一次侧的测量信息
3.1.3二次侧读数

二次侧读数显示二次侧的测量信息

3.1.4火花统计

火花统计显示单火花次数、双火花次数、火花率和电弧次数

3.2. 模式页面

模式窗口包含六个参数模块,从模式 1 到模式 6,每种模式都有一组不同的参数,这些


参数可以预先设置。每一种模式都可用来定义一种特定的运行工况,例如当燃煤电厂的锅炉负
荷变化时就涉及一系列不同的设置。当然,这些设置可以在模式设置窗口中随时修改,另 一
方面用户可设定某种特定的参数使它与当前运行负荷相匹配。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当负荷 发
生变化时,我们只需根据实际需要切换工作模式即可,不需要逐一设置各个参数。
3.3. T/R 页面

T/R 窗口的 T/R 参数部分包含不同的报警和控制参数的设置,这些设定根据 T/R 和 ESP


的额定值进行设置。
此窗口的 T/R 参数比率用来设置一次侧电流、一次侧电压及二次侧电流、二次侧电压、
线电压的取样比。

3.4. 火花页面

火花窗口包含定义火花跟踪参数、灭弧参数的设置。在除尘器运行时,操作员可修改这
些设置,使运行状态最佳。
3.5. IO 页面

该窗口的 I/O 组部分包含 I/O 组的设置。该窗口的振打定时器部分包含定时器的设置,


同时包含控制振打时的电晕电流的设置。
3.6. 其他页面

该窗口包含报警输入、辅助数字输入、辅助数字输出、辅助模拟输入、辅助模拟输出
的属性设置或实测值显示。
控制器根据报警输入端是否有信号输入,并结合常开/常闭选择,判断是否触发警告报
警(或跳闸报警)。
控制器根据 6 路数字辅助输入是否有信号输入,并结合各路辅助数字输入的定义和常开
/常闭选择,做出相应的动作。还实时显示各通道是否有信号输入(‘有’表示有信号,‘无’表
示无信号)。
4 路数字辅助输出用来控制继电器输出,并显示其输出状态;2 路模拟输出信号表示二
次电压和二次电流;3 路模拟输入显示实测信号值。
3.7. 报警页面

报警窗口包含 EPIS-III 所能指示的所有报警,包括警告和跳闸,警告只是提供给操作员


一个报警信息,而跳闸则是表示高压断开。
任何单一报警都会产生一个总报警,当总报警产生时,页面左边栏内将出现一个红色
铃铛图标,在任何一个页面中操作时都可及时发现有报警产生。所有报警可以通过点击“报警
复位”按钮来复位。如果在报警复位前所有故障均恢复,并保持正常,且没有新的报警产生,
则复位后蜂鸣器将不被驱动。如果故障没有恢复或又产生新的报警,复位 30 秒后,蜂鸣器
将被驱动鸣响。
3.8. 报警记录页面

报警历史记录中记录当前最新的 20 条报警记录,每条记录均有时间显示。其中持续发
生的相同报警,在没有被复位的情况下不被覆盖,即保持第一次发生的那条报警。当点击报 警复
位后,对于发生的报警,不论之前是否发生过,将均作为新的报警而被记录。
3.9. 优化算法

优化算法窗口的主从模式设置显示下列内容:
(a) 主机识别号
(b) 所连 T/R 总数,T/R 开总数,T/R 关总数。
优化算法窗口的浊度优化可以激活或关闭浊度优化功能,对每个从属受控的 EPIS‐III 单
元,其模式设置窗口中的浊度控制必须设置成“开”。
优化算法窗口的智能优化能够自动选择最佳的充电比和脉冲电流限值。
3.10. 系统信息页面

系统信息页面的系统信息显示下列内容:
(a) 软件版本号
(b) GUI 版本号
(c) 通信版本号
(d) 日期和时间
系统信息页面的 IP 网段设置是通过软件进行设置 EPIS‐III 的 IP 网段,在拨码开关是 0 或 255
时,软件默认的 IP 地址生效。系统出厂的软件默认的 IP 网段为 192.168.1
第四章 首次启动

本章分步介绍 EPIS‐III 的首次启动过程,所有的 EPIS‐III 出厂时已进行了初始化设置,其参数


为常规设定,实际工程中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4.1. 概述

以下为 EPIS‐III 启动时必备的:


(1) 一台带 IPMonitor 程序及 Java VM 的电脑
(2) 万用表
(3) 示波器
(4) 接线图
(5) 配套电工工具一套

4.1.1 PC 系统配置要求

(1) CPU 时钟频率≥1.5GHz


(2) 内存≥2GB
(3)显示器分辨率≥1280*800
(4) 键盘和鼠标
(5) 微软 WINDOWS XP 或 WIN7

4.2. 初始化检查

EPIS‐III 通电前必须确保安装正确,以下操作确保 EPIS‐III 输入电压正确,防止 EPIS‐III 损


坏。
按如下步骤操作:
1、 确保主电源断开,拆开六个端子排中 1‐92 号端子;
2、 合上主电源;
3、 测量端子 1 和 2 之间的电压,必须为 DC24V ±5%
4、 测量端子 19 和 20 之间的电压,这个电压通常是 3‐5VAC
5、 关闭主电源
6、 恢复端子与 EPIS‐III 的连接
4.3. 通电之前

使用 EPIS‐III 前面板上的拨码开关手动设定 IP 地址。

4.4. 通电自检

所有 EPIS‐III 在工作前都要进行自检。
闭合主电源,EPIS‐III 的电源灯变亮。EPIS‐III 开始自检,自检需要几秒钟的时间,自检结
束后,EPIS‐III 的同步灯、通信灯开始闪烁。

4.5. PC 和以太网交换机的连接

将以太网交换机的网线连接到交换机或 PC 上。

4.5.1启动 PC,并手动设置一个 IP 地址

开机;完成该 PC 的 IP 地址设置,默认设置的网段为 192.168.1.X

4.5.2启动 PC 监控画面

启动 IPMonitor,(步骤:开始—>所有程序—>EPIS_Monitor—>IPMonitor),启动
IPMonitor, IPMonitor 的界面如下:

在程序窗口双击设备列表即可启动上位机软件,此时 PC 将显示 EPIS Monitor 的启动页面,


见下图
4.6. T/R 设置窗口

4.6.1 T/R 参数

导通角限制比率

导通角极限通常为 100%,当然也可以自行设置。

I 不平衡(长时)
通常为 5%,一般不需要修改

I 不平衡(短时)
通常为 50%,一般不需要修改

U 不平衡
通常为 50%,一般不需要修改

一次侧最大电流限定
T/R 允许的一次电流的最大值,EPIS-III 尽力将一次电流保持在这个值以下。通常设定为比
T/R 的一次电流额定值略小的值。

一次侧最大跳闸电流
通常是 T/R 的一次额定电流值,超过该值持续 100 毫秒以上,则 T/R 跳闸并给出相关的报警
信息。

二次侧最低告警电压
通常为 10kV,超过该值持续 30 秒以上,则 T/R 报警并给出相关的报警信息。

二次侧最低跳闸电压
通常为 5kV,超过该值持续 30 秒以上,则 T/R 跳闸并给出相关的报警信息。

二次侧最高电压限定
T/R 允许的二次电压的最大值,EPIS-III 将尽力把电压保持在这个值以下。通常设定的值为
比 T/R 的二次电压额定值略小的值。

二次侧最高跳闸电压
通常是 T/R 的二次额定电压值,超过该值持续 100 毫秒以上,则 T/R 跳闸并给出相关的报警
信息。

二次侧最大电流限定
T/R 允许的二次电流的最大值,EPIS-III 将尽力把电流保持在这个值以下。通常设定为比
T/R 的二次电流额定值略小的值。

二次侧最大跳闸电流
通常是 T/R 的二次额定电流值,超过该值持续 100 毫秒以上,则 T/R 跳闸并给出相关的报警
信息。

电流转换系数
电流转换系数是二次电流转换为一次电流的系数。用于差动保护计算,系数等于变压器一次
电流额定值(A)除以二次电流额定值(A)

差动保护灵敏度
通常设定为 20%,一般不需要修改
4.6.2 T/R 参数比率

一次侧电压取样比
一次侧电压互感器变比,通常为 500V/5V。

一次侧电流取样比
一次侧电流互感器变比,应选用副边电流为 1A 的互感器。

线电压取样比

母线电压互感器变比,通常为 500V/5V。

二次侧电压取样比
二次电压测量的转换系数通常为 85kV。

二次侧电流取样比
T/R 额定的二次电流。

一次电流偏移
用于校准一次电流测量值,通常为 10,可在 0‐20 之间变化。

4.7. 触发相位顺序测试

触发相位测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有的可控硅在触发前都必须进行测试,以确保相
位正确。请做以下测试:

4.7.1灯泡测试

1、断开控制柜进线电源;
2、拆开控制柜到 T/R 的动力电缆,并用灯泡(2 个串联的 220V/100W)代替 T/R 与控制柜连
接;
3、接通控制柜电源;
4、在“T/R”设置窗口临时设置下列参数:
二次侧最低警告电压=0kV
二次侧最低跳闸电压=0kV
导通角限制比率=20%
5、在“火花”设置窗口临时设置下列参数:
电弧检测门限=0kV
6、在“主页面”窗口选择“T/R 开”使可控硅导通;
7、检查灯泡的亮度是否随着导通角限制比率在 1‐100%之间的不同设置而改变,如果是则说
明相位正确,调至第 9 步;
8、如果灯泡亮度没有改变,可能是因为参考相位顺序偏移了 180°,这可以通过转换 EPIS‐III
的参考电压来调整,按如下操作:
A、断开控制柜电源;
B、交换 EPIS‐III 端子 19 和 20 的两根导线;
C、然后从 3)步重新测试。
9、断开控制柜电源,EPIS‐III 临时设置全部丢失;
10、拆下灯泡,将动力电缆与 T/R 连接。
11、给控制柜通电。

4.8. 第一次启动 T/R

建议在第一次启动时用一个非常小的电流、电压进行读数检查,进行如下设置但不必保
存。
1、 在“主页面”将运行模式设置为 1;
2、 在“模式”页面中队模式 1 完成如下设置:
电压峰值限定值=30kV
电流脉冲限定值=一个比 T/R 额定二次电流低的值
充电比=1
电 流 步 长 =20%
最大 火花 率 =10
火花抑制周期=9
火花抑制方式=短抑制
火花灵敏度=40
浊度优化=关闭
智能优化=关闭
3、 在“TR”设置窗口设置导通角限制比率=20%
4、 在“主页面”窗口选择“T/R 开”使可控硅导通;
5、 观察电流电压读数变化,电流和电压值应该增大直到显示限定值为止;
6、 逐个放大各个相关参数极限值,直到正常运行;
7、 做外部测试并在主页面窗口比较下列读数:
—— 线电压
—— 一次电流
—— 一次电压
—— 二次电流
—— 二次电压
8、 关掉控制柜电源;
9、 关掉后再重新开启 EPIS‐III 的电源,对测试时临时设置的参数重新进行设置。

4.8.1信号质量反馈

T/R 二次输出信号采样和计算控制 T/R 运行,这些信号对准确性要求很高并且要避免失


真和瞬变。
我们可以利用一台不接地、电池供电的示波器来检测二次电压/电流信号的质量。

4.9. T/R 短路测试

按如下步骤进行:
1) 在“TR”页面设定“二次侧最低警告电压”和“二次侧最低跳闸电压”为 0,这些设置
不必保存;
2) 在“火花”页面设定“电弧检测门限”为 0,这些设置不必保存;
3) 按照 T/R 相关说明书完成短路试验测试;
4) 断开 EPIS‐III 的电源,恢复上述三个参数的原始设定值。
第五章 功能描述

5.1. 测量和控制概述

EPIS‐III 控制器对 T/R 二次侧信号的采样频率为一个半波(10ms)内 128 个点,所有主


页面上的值都是 1 秒钟的平均值。

5.1.1电流测量

二次电流测量包括:峰值、脉冲值和平均值,如下图所示:

5.1.2电压测量

二次电压的测量包括:峰值、平均值和谷值,如下图所示:
5.2. 火花检测与控制

EPIS‐III 控制火花的流程为:火花检测,火花抑制,火花跟踪。

5.2.1火花与电弧检测功能

1) 通常用二次电压值来检测火花,不断地分析二次电压测量值,以寻找火花击穿点,
如果发现火花则给抑制功能一个信号,使其产生相应的动作。火花检测电压灵敏度决定了电
压怎样突变才能判断为火花产生,此变量在“模式”页面中进行设置。
2) 电弧通过检测二次电压值来进行判断,电弧定义为连续 10 个导通半波内二次电压谷
值小于电弧检测电压门限设定值。如果检测到电弧,则给灭弧功能一个信号,使其产生相应的
动作。

5.2.2火花抑制功能

5.2.2.1. 抑制模式(自适应抑制)
当火花出现后,控制器抑制功能不动作,T/R 将按照设定的电流步长减少电流值。使用
这种模式时需要谨慎,因为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电弧现象。
5.2.2.2. 抑制模式(短抑制)
当有火花产生,控制器立即发出抑制信号,抑制时间可在 2‐9 个半周内选择。抑制时间
过后,T/R 按照设定的电流步长减少电流值。
5.2.2.3. 抑制模式(复合抑制)
当检测出单个火花,控制器不发出任何抑制信号,但如果在连续的半周内出现两个火花则
需立即采取抑制措施。
当使用此火花抑制模式时,双火花数不应该超过单火花数的 1/10,否则应使用短抑制模
式。

5.2.3火花跟踪

EPIS-III 的火花跟踪功能使 ESP 的电晕电流不断升高,电压也随之升高,当升高


至一定值时电场内就会出现火花。在火花抑制动作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电流降为 0,火花
跟踪功能再次对电场注入电能,当然电流不会马上恢复到原来同样的值,而是到一个较低的
值(根据电流步长设定值而定)。
电流恢复到一个较低的值(称为电流步长),电流从此值按照三段折线模式(A 段、
B 段、C 段)上升。A 段为火花率周期时间内 A 段所占的时间,用户不能直接修改 B 段时间
(A 段上升时间+B 段上升时间=火花率周期时间)。电流将再持续一段 B 上升时间,曲线
将以斜率 C(可自选上升幅度)上升,电流将上升到出现火花或者达到控制器所设定的极限
限定值后稳定下来。

5.2.4火花检测灵敏度调整

EPIS-III 根据二次电压值来检测火花,通常控制器在出厂时已设置了缺省值,但
根据实际工况,如需调整,请按如下步骤操作:
1) 参数设定:
导通角限定值:100%
二次电压峰值限定值=额定值
二次脉冲电流限定值=额定值
充电比=1:1
火花抑制模式:短抑制
2) 选择“T/R 开”并观察主页面上抑制项为:火花。
3) 我们不断调低“火花检测电压灵敏度”的数值,直到正常的电压波形被误检为火花 ,
记下误检开始时的火花灵敏度值。(注:火花灵敏度的数值越低,火花检测越灵敏,反之火
花检测越迟钝)
4) 设置充电比为 1:1,并逐渐调高火花灵敏度的数值,使火花检测越来越迟钝,直到
检测不到火花,记下开始检测不到火花时的火花灵敏度值。
5) 将第 3)和第 4)步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火花灵敏度的设定值。
6) 恢复灵敏度调整前的其它设置参数并保存修改。

5.2.5火花抑制调整

对于一种特定的工况环境,必须通过测试才能确定何种火花抑制方式更适合当前工况,
原则如下:
自适应方式:此方式要慎重使用,它是一种让火花“自生自灭”的控制方式,ESP 能够
获得较高的电能量,但往往会产生连续火花或电弧。
短抑制方式:最安全的抑制模式,一旦出现火花,控制器便发出抑制指令,但这种方式
会影响注入到 ESP 的电流。
复合抑制方式:此方式是在单个火花时不产生抑制动作,当连续出现两个火花时才产生
抑制动作,这样使得 ESP 有一个较长的稳定运行过程,建议用户使用此种方式。如果连续的 火
花数过多,应该切换到短抑制方式。

5.3. 智能优化算法

5.3.1功能介绍

智能优化算法是 EPIS-III 内嵌的专业优化程序,根据 T/R 二次信号的波形来分析了解

当前电场内工况运行情况,并由控制器内部程序实时自动调整输出能量,从而更好地优化注

入到 ESP 的能量,以获得最佳收尘效率。
5.3.2智能优化算法的基本参数

智能优化算法运行所需要设定的参数有:
1) 高充电比--智能优化时充电比的上限

2) 低充电比--智能优化时充电比的下限

3) 启动时间—智能优化的启动时间

5.4. 浊度优化算法

5.4.1功能描述

在联网的若干台控制器中任意选定一台作为主控制器,将浊度仪的输出信号
(4-20mA)接入控制器的辅助模拟信号输入端,主控制器采样后经计算转换为 0%-100%表示,
将当前浊度值(一定时间段内的平均值,百分数表示)与浊度设定值(百分数表示)比较,
若当前浊度值小于设定值,表示排放达标,可以适当减小二次电流以减少电能消耗,若当前浊
度值大于设定值,表示排放增加,应增大二次电流以加强除尘效果,若因负载变化或控制失当等
原因导致当前浊度超过设定的浊度上限值(百分数表示),表示排放可能会超标,应立即解
除二次电流限定(即设定二次电流限定值为 T/R 二次侧额定值)使除尘能力开到最大。

5.4.2浊度优化设置

5.4.2.1. 浊度反馈信号的连接
来自浊度仪表的 4-20mA 信号通过电缆连接到主控制器所对应的接线端子,该信号转换
成 0-100%表示并被主控制器所接收。
5.4.2.2. 被设定的从控制器浊度设置
每个从控制器都必须选择正确的模式,所选模式必须在“优化算法”窗口将“浊度优化”
选项设置为打开。

5.4.3浊度优化的启动

1) 每一个从控制器,必须在模式设置窗口把浊度优化设置为打开。
2) 在主控制器的浊度窗口内,将浊度启动开关设置为打开。
5.5. I/O 组

5.5.1介绍

I/O 组功能用来控制振打电机、加热器、输送器等外部设备,它包括了五种不同控制类
型的 I/O 组。

5.5.2模式/类型功能表

类型/模式 自动 开 关 连续

不使用 ― ― - -

在 TR 运行的情况下,振 振打电机随着振打时 不振打,若 TR 运行且持 连续振打,若


振打 打电机随着振打时序自动 序自动运行,但不受 TR 续超过 30 分钟则报警。 持续超过 30
运 是否运行的影响。 分钟则报警。
行。
加热器 ― 有输出(此 I/O 组通 无输出(此 I/O 组断电) -
电)
输送器 ― 有输出(此 I/O 组通 无输出(此 I/O 组断电) -
电)
带确认的 有输出,并反馈信号进 无输出,并对反馈信号
- -
输出 行检测 进行检测
不带确认的 有输出,不检测反馈信 无输出,不对反馈信号
- -
输出 号 进行检测

5.5.3类型:振打

该选项主要用于阴极和阳极的振打电机,并且可以通过定时器来控制振打的时序。
5.5.3.1.运行模式
共有四种模式:
自动 这是通常使用的模式,当 T/R 运行时,振打电机按照级联的定时器参数进行
振打;当高压关时,振打电机停止振打。
打开 振打电机按照 IO 页面级联的定时器参数进行振打,不与 T/R 是否运行进行
关联。
关闭 不振打,当高压开时,如果该模式持续超过 30 分钟,EPIS‐III 将显示一个
“高压运行时,振打关闭”的报警。
连续 连续振打,如果该模式持续超过 30 分钟,EPIS‐III 将显示一个“连续振打超过
30 分钟”的报警。
5.5.4类型:输送器

该选项主要用于飞灰输送器。
5.5.4.1.运行模式
输送电机由模式参数控制,它有二种模式:
打开 输送器开始运行
关闭 输送器停止运行

5.5.5类型:加热器

该选项主要用于加热设备。
5.5.5.1.运行模式
加热器由模式参数控制,它有二种模式:
打开 加热器开
关闭 加热器关

5.5.6类型:带确认的输出

该选项用于风扇等辅助设备,检查反馈信号。
5.5.6.1.运行模式
输出由模式参数控制,它有二种模式:
打开 输出通电
关闭 输出断电

5.5.7类型:不带确认的输出

该选项用于风扇等辅助设备,不检查反馈信号。
5.5.7.1.运行模式
输出由模式参数控制,它有二种模式:
打开 输出通电
关闭 输出断电

5.6. 辅助数字量输入

共有六路辅助数字输入,在“其他”窗口可以对这些参数进行设置。
不使用――不使用该输入信号
跳闸――此外部报警将使 ESP 跳闸并显示一个跳闸报警
报警――此外部报警将显示一个警告报警
振打级联――此外部输入可以与定时器 1 进行信号级联

5.7. 定时器功能

EPIS‐III 的定时器功能有很多不同的使用方法,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控制振打电机。
EPIS‐III 共有七组独立而相似的定时器,它们均包括以下功能:
1) 定时器功能
2) 振打密度参数设置功能
3) 组合功能
4) 降功率振打功能
5) 七组定时器串级连接,并且所有定时器都有一个 I/O 接口选择项

5.7.1定时器的功能

定时器共有三种不同的时间设置:
起始时间――定义振打将要开始的时间(时:分:秒),
重复时间――定义为振打首次开始到再次开始的间隔时间(日:时:分)。
运行时间――定义为振打的持续时间(分:秒)

5.7.2定时器的连接方式

定时器具有以下四种连接方式:
不使用――定时器信号激活,则产生一个有效输出
与――定时器信号和前级输入信号同时激活才能产生一个有效输出
与非――定时器信号激活同时前级输入信号不能激活,则产生一个有效输出
或――定时器信号激活或前级输入信号激活,则产生一个有效输出
5.7.3降功率振打

该功能在 ESP 振打时设定了一个临时的二次电流限定值,减少输入 ESP 的电能使得振打


更高效。降功率振打功能在“IO 页面”中设置,选择“打开”来开启该功能。

5.7.4定时器的使用

上述定时器功能有多种组合使用方法,当你学习了定时器功能的几个例子后,你将随时
可以自行设置。
5.7.4.1. 例 1:用于阴和阳极振打
在该例中一个定时器控制阳极振打,另一个定时器控制阴极振打(通常阳极的振打密度
比阴极大)。所有参数都在 IO 窗口设置。
1、阳极振打的起始时间――将定时器 1 的起始时间设置为子夜(00:00:00)。
2、阳极振打的重复时间――将定时器 1 的重复时间设置为 12 分钟(00:00:12)。
3、阳极振打的运行时间――将定时器 1 的运行时间设置为 1 分钟(01:00),(当然
你必须根据振打过程设置运行时间)。
4、阴极振打的起始时间――将定时器 2 的起始时间设置为子夜(00:00:00)。
5、阴极振打的重复时间――将定时器 2 的重复时间设置为 5 分钟(00:00:05)。
6、阴极振打的运行时间――将定时器 2 的运行时间设置为 2 分钟(02:00),(当然
你必须根据振打过程设置运行时间)。
7、连接――将定时器 1 与定时器 2 设置为“不使用”连接。
8、降功率振打――设置定时器 1 和定时器 2 的降功率振打为关闭。
9、I/O 组――将 I/O 组 1 与定时器 1 相连,I/O 组 2 与定时器 2 相连。
10、类型――将 I/O 组 1 和 I/O 组 2 的类型设置为振打。
现在定时器 1 每 12 分钟将产生一个输出(持续 1 分钟),定时器 2 每 5 分钟将产生一个
输出(持续 2 分钟)。

5.7.4.2.例 2:周期为 4 小时,且在子夜中断的振打


在该例中,振打将于凌晨 4 点开始,并且除子夜外每 4 个小时重复一次,所有参数都在
IO 窗口设置。
1、振打的起始时间――将定时器 2 的起始时间设置为凌晨 4 点(04:00:00)。
2、振打的重复时间――将定时器 2 的重复时间设置为 4 小时(00:04:00)。
3、振打的运行时间――将定时器 2 的运行时间设置为 15 分钟(15:00),(当然你
必须根据振打过程设置运行时间)。
4、中断的起始时间――将定时器 1 的中断起始时间设置为子夜(00:00:00)。
5、中断的重复时间――将定时器 1 的重复时间设置为 24 小时(00:24:00)。
6、中断的运行时间――将定时器 1 的运行时间设置为 16 分钟,或者至少比定时器 2
的运行时间长(00:16:00)。
7、降功率振打――设置定时器 1 和定时器 2 的降功率振打为关闭。
8、连接――将定时器 2 设置为与非连接,定时器 1 设置为非连接。
9、I/O 组――设置 I/O 组 1 与定时器 2 相连。
10、类型――将 I/O 组 1 的类型设置为振打。
振打将于凌晨 4 点开始并持续 15 分钟。同样也会出现在 8 时、12 时、16 时和 20 时。
在子夜定时器 1 的输出将被激活,由于选择的是与非连接,故定时器 2 此时没有输出(子夜
振打被省略)。
例 3:由定时器控制并带有外部强制振打的振打
5.7.4.3.
在该例中的振打输出由定时器 1 控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附加振打,使用外部输入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输出直接与 I/O 组 1 连接,不受任何降功率振打的影响。所有参数都可
以在 IO 窗口设置。
1、开始时间――把定时器 1 的开始时间设置为凌晨 1 点(01:00:00)。
2、重复时间――把定时器 1 的重复时间设置为 2 小时(00:02:00)。
3、运行时间――把定时器 1 的运行时间设置为 6 分钟(06:00)。
4、类型――把 I/O 组 1 的方式设置为自动。
5、降功率振打――把功率振打设置为关。
6、连接――把定时器 1 设置为或连接。
7、I/O 组――设置 I/O 组 1 与定时器 1 相连。
8、类型――把 I/O 组 1 的类型设置为振打。
与 I/O 组 1 连接的振打将每 2 个小时运行 6 分钟,当收到一个外部信号时,或连接将
该信号传递到 I/O 组接口。

例 4:使用外部信号源的降功率振打功能
5.7.4.4.
在该例中振打受外部信号源(例 PLC 等)的控制,但是 EPIS-III 的降功率振打功能
仍被使用。这种情况涉及定时器 1,但根本不会启动它,中断该定时器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它
的运行时间设置为 0。
1、运行时间――设置定时器 1 运行时间为 0(00:00)。
注意!当定时器的运行时间设置为 0 时,它没有任何输出(不管开始时间和重复时间如
何设置)。
2、类型――把类型设置为振打。
3、降功率振打――把功率振打设置为开,设定电流极限。
4、连接――把定时器 1 设置为或连接。
振打选择把外部输入与定时器 1 相连,由于定时器 1 的运行时间设置为 0,该定时器
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启动。当它接收到一个外部信号时,或连接将此信号传递给降功率振打。
第六章 故障处理

本章给出了 EPIS‐III 及其相关设备的报警信息,当出现报警时,请阅读。


警告:
请不要打开外壳使线路板暴露。
如果打开外壳,则静电可能会损坏 EPIS‐III 线路板上的集成电路。
当把 EPIS‐III 送去维修时,请将整个部件送到菲达公司,勿将线路板从壳体上拆下。

6.1. 报警信息

一个报警引起的总报警信号显示在监控画面窗口的左边(位于菜单结构下面)。

6.1.1查找报警的三种方法

1、总报警显示在菜单结构窗口
2、报警信息显示在报警窗口。
3、报警历史记录窗口显示最近 20 条报警。
6.1.2报警历史记录

最近二十条报警存储在一张报警历史表中,该表将永久存储在控制器的 EEPROM 中。

6.2. 报警信息表

这是 EPIS-III 的报警信息列表。

6.2.1外部报警信息

1#报警: TR 温度高,警告
原因: 整流变压器温度过高
解决方法:检查整流变压器及温度表
2#报警: TR 温度高,跳闸
原因: 整流变压器温度过高
解决方法:检查整流变压器及温度表
3#报警: 轻瓦斯,警告
原因: 整流变压器有少量瓦斯产生
解决方法:检查整流变压器及气体继电器
4#报警: 重瓦斯,跳闸
原因: 整流变压器有大量瓦斯产生
解决方法:检查整流变压器及气体继电器
5#报警: 低压隔离开关断开,跳闸
原因: 低压隔离开关断开
解决方法:检查低压隔离开关
6#报警: 高压隔离开关断开,跳闸
原因: 高压隔离开关断开
解决方法:检查高压隔离开关
7#报警: 可控硅温度高,跳闸
原因: 可控硅温度过高
解决方法:检查可控硅是否正常
8#报警: 一次电流高,跳闸
原因: 一次电流超过设置的 T/R 跳闸门限
解决方法:设置一个较低的导通角限制值,检查一次电流信号,并将 EPIS-III 的读数与外
部测量值相比较,如果都正常,检查整流变压器。
9#报警: 二次电压低,警告
原因: 二次电压低于设置的 T/R 低报警门限,持续时间超过 30
秒解决方法:检查电除尘器是否短路,若正常,检查二次电压测量信号。
10#报警:二次电压低,跳闸
原因: 二次电压低于设置的 T/R 低跳闸报警门限,持续时间超过 30
秒解决方法:检查电除尘器是否短路,若正常,检查二次电压测量信号。
11#报警:二次电压高,跳闸
原因: 二次电压超过设置的 T/R 高跳闸门限。
解决方法:检查高压及其与 ESP 的连接,若正常,则检查二次电压测量信号。
12#报警:差动保护,跳闸
原因: 一次电流与二次电流不匹配,跳闸。
解决方法:检查可控硅和整流变压器是否正常

13#报警:主回路接触器故障,跳闸
原因: 当 T/R 运行时主接触器的反馈信号丢失。
解决方法:检查主接触器及其连接。
14#报警:I/O 组 1 反馈出错,警告
原因: I/O 组 1 接触器的反馈信号消
失解决方法:检查接触器及其连接
15#报警:I/O 组 2 反馈出错,警告
原因: I/O 组 2 接触器的反馈信号消
失解决方法:检查接触器及其连接
16#报警:I/O 组 3 反馈出错,警告
原因: I/O 组 3 接触器的反馈信号消
失解决方法:检查接触器及其连接
17#报警:I/O 组 4 反馈出错,警告
原因: I/O 组 4 接触器的反馈信号消
失解决方法:检查接触器及其连接
18#报警:高压运行时,振打停止,警告原
因: 当 T/R 运行时,振打停止,警告
解决方法:将 I/O 组的模式设置为自动,检查振打时序设置是否正确,检查 I/O 组对应的
接触器及其连接。
19#报警:连续振打超过 30 分钟,警
告原因: 当连续振打超过 30 分钟
解决方法:将 I/O 组的模式设置为自动,检查振打时序设置是否正确。
20#报警:高压运行时,输送器停止,警告
原因: 当 T/R 运行时,输送器停止,警告
解决方法:将 I/O 组的模式设置为开,检查接触器及其连接。
21#报警:二次电流高,跳闸
原因: 二次电流超过设置的 T/R 高跳闸门限,持续时间超过 100 毫秒
解决方法:检查 ESP 是否短路,若正常,检查二次电流测量信号。 24#
报警:看门狗重置
原因: 控制芯片由于受外界信号干扰,导致 CPU 复位重启。
解决方法:检查电气柜接地是否良好,若正常,请与最近的服务中心联系。

27#报警:辅助输入 1,警告
原因: 辅助输入 1,警告
解决方法:检查连接
28#报警:辅助输入 1,跳闸
原因: 辅助输入 1,跳闸
解决方法:检查连接
29#报警:辅助输入 2,警告
原因: 辅助输入 2,警告
解决方法:检查连接
30#报警:辅助输入 2,跳闸
原因: 辅助输入 2,跳闸
解决方法:检查连接
31#报警:辅助输入 3,警告
原因: 辅助输入 3,警告
解决方法:检查连接
32#报警:辅助输入 3,跳闸
原因: 辅助输入 3,跳闸
解决方法:检查连接
33#报警:辅助输入 4,警
告原因: 辅助输入 4,警
告解决方法:检查连接
34#报警:辅助输入 4,跳闸
原因: 辅助输入 4,跳闸
解决方法:检查连接
35#报警:辅助输入 5,警告
原因: 辅助输入 5,警告
解决方法:检查连接
36#报警:辅助输入 5,跳闸
原因: 辅助输入 5,跳闸
解决方法:检查连接
37#报警:辅助输入 6,警告
原因: 辅助输入 6,警告
解决方法:检查连接
38#报警:辅助输入 6,跳闸
原因: 辅助输入 6,跳闸
解决方法:检查连接
39#报警:一次电流不平衡(长时),跳闸
原因: 一次电流不平衡程度超过设置的门限,跳闸
解决方法:检查可控硅是否正常。
40#报警:高压开路,跳闸
原因: 二次电压超过 T/R 额定值而二次电流几乎接近(额定值/10),持续 100 毫秒,
跳闸
解决方法:检查 ESP 与整流变压器输出端的连接

44#报警:一次电流不平衡(短时),跳闸
原因: 一次电流短时间不平衡程度超过设置的门限,跳闸
解决方法:检查可控硅是否正常
45#报警:一次电压不平衡,跳闸
原因: 一次电压短时间不平衡程度超过设置的门限,跳闸
解决方法:检查可控硅是否正常
第七章 技术参数

7.1. 模拟输入

每半个周期取样 128 次
名称及描述 输 入 信 号 备 注 端子号

AI1,二次电流,即 ESP 0‐1VDC,取自 T/R 侧 1V 平均值对应的 T/R 额定平均二次电流 11+,12‐

电流

AI2,二次电压,即 ESP 直流 0‐400μA, 400μA 平均值对应的 T/R 二次电压 85kV。

电压 取自串 联电 阻 , 15+,16‐

Ri=11.2KΩ。

AI3,一次电流 交流 0‐1A,
1A 对应互感器的额定一次电流 17,18
取自电流互感器

AI4,线电压 交流 0‐5V
5V 对应线电压 500V 19,20
取自电压互感器

AI5,一次电压 交流 0‐5V,
5V 对应一次电压 500V 29,30
取自电压互感器

AI6,4‐20mA 输入 1 4‐20mA,
默认作浊度信号使用 21+,22‐
辅助输入用于任何特殊变量的测量,其使用
AI7,4‐20mA 输入 2 4‐20mA,
由当前的安装决定 25+,26‐
辅助输入用于任何特殊变量的测量,其使用
AI8,4‐20mA 输入 3 4‐20mA,
由当前的安装决定 27+,28‐

7.2. 模拟输出

名称及描述 输 出 信 号 备 注 端子号

一个 0mA 的二次电流将给出一个 4mA 的输


AO1,二次电流 4‐20mA 出,一个相当于额定电流的二次电流将给出 7+,8‐

一个 20mA 的输出。

负载为 0‐600Ω

一个 0kV 的二次电压将给出一个 4mA 的输


AO2,二次电压 4‐20mA 出,一个相当于 85kV 的二次电压将给出一 9+,10‐

个 20mA 的输出。

负载为 0‐600Ω
7.3. 数字输入

名称及描述 输入信号 实际功能/报警信息 端子号


DI01, 24VDC/24VAC,负载大
辅助数字输入 1 约为 10 mA 实际使用的辅助数字输入信号 31,32
DI02, 24VDC/24VAC,负载大
报警复位 约为 10 mA 实际使用报警复位 33,34
DI03, 24VDC/24VAC,负载大 当主接触器吸合,如果未出现反馈信号则
TR 开/关反馈 约为 10 mA 给出报警,跳闸 35,36
DI04, 24VDC/24VAC,负载大 T/R 温度高报警信号被激活,
TR 温度高报警 约为 10 mA 报警,T/R 温度过高,警告 37,38
DI05, 24VDC/24VAC,负载大 T/R 温度高跳闸信号被激活,
TR 温度高跳闸 约为 10 mA 报警,T/R 温度过高,跳闸 39,40
DI06, 24VDC/24VAC,负载大 整流变压器有少量轻瓦斯产生,
轻瓦斯警告 约为 10 mA 报警,警告 41,42
DI07, 24VDC/24VAC,负载大 整流变压器有大量瓦斯产生,
重瓦斯跳闸 约为 10 mA 报警,跳闸 43,44
DI08, 24VDC/24VAC,负载大
低压隔离开关断开跳 约为 10 mA 低压隔离开关断开,跳闸 45,46


DI09, 24VDC/24VAC,负载大
高压隔离开关断开跳 约为 10 mA 高压保护断路器断开,跳闸 47,48


DI10, 24VDC/24VAC,负载大 SCR 温度过高,跳闸
SCR 温度高跳闸 约为 10 mA 49,50
DI11, 24VDC/24VAC,负载大
I/O 组 1 约为 10 mA I/O 组 1 接触器的反馈信号丢失 51,52
DI12, 24VDC/24VAC,负载大
I/O 组 2 约为 10 mA I/O 组 2 接触器的反馈信号丢失 53,54
DI13, 24VDC/24VAC,负载大
I/O 组 3 约为 10 mA I/O 组 3 接触器的反馈信号丢失 55,56
DI14, 24VDC/24VAC,负载大
I/O 组 4 约为 10 mA I/O 组 4 接触器的反馈信号丢失 57,58
DI15, 24VDC/24VAC,负载大 实际使用的接触器手动控制信号
接触器手动控制 约为 10 mA 59,60
DI16, 24VDC/24VAC,负载大
辅助数字输入 2 约为 10 mA 实际使用的辅助数字输入信号 61,62
DI17, 24VDC/24VAC,负载大
辅助数字输入 3 约为 10 mA 实际使用的辅助数字输入信号 63,64
DI18, 24VDC/24VAC,负载大
辅助数字输入 4 约为 10 mA 实际使用的辅助数字输入信号 65,66
DI19, 24VDC/24VAC,负载大
辅助数字输入 5 约为 10 mA 实际使用的辅助数字输入信号 67,68
DI20, 24VDC/24VAC,负载大
辅助数字输入 6 约为 20 mA 实际使用的辅助数字输入信号 69,70

7.4. 数字输出

名称及描述 信号/负载 备 注 端子号

SCR‐A 菲达 SCR 触发信号 3,4

SCR 触发 专用触发板

SCR‐B 菲达 SCR 触发信号 5,6

SCR 触发 专用触发板

DO01, 最大 30VDC/2A 或 用于控制主接触器 71,72

T/R‐On 125VAC/0.5A

DO02, 最大 30VDC/2A 或 用于控制 I/O 组 1 73,74

I/O 组 1 125VAC/0.5A

DO03, 最大 30VDC/2A 或 用于控制 I/O 组 2 75,76

I/O 组 2 125VAC/0.5A

DO04, 最大 30VDC/2A 或 用于控制 I/O 组 3 77,78

I/O 组 3 125VAC/0.5A

DO05, 最大 30VDC/2A 或 用于控制 I/O 组 4 79,80

I/O 组 4 125VAC/0.5A

DO06, 最大 30VDC/2A 或 跳闸继电器,常闭, 81‐,83+

总报警跳闸 125VAC/0.5A 当有跳闸信号产生时断开

DO07, 最大 30VDC/2A 或 警告继电器,常闭, 85‐,84+

总报警警告 125VAC/0.5A 当有报警信号产生时断开

DO08, 最大 30VDC/2A 或 用于控制辅助 DO1 82+,86‐

辅助输出 DO1 125VAC/0.5A

DO09, 最大 30VDC/2A 或 用于控制辅助 DO2 87,88

辅助输出 DO2 125VAC/0.5A

DO10, 最大 30VDC/2A 或 用于控制辅助 DO3 89,90

辅助输出 DO3 125VAC/0.5A

DO11, 最大 30VDC/2A 或 用于控制辅助 DO4 91,92

辅助输出 DO4 125VAC/0.5A


7.5. 电源

名称及描述 信号/负荷 备 注 端子号

电 源 24VDC±5% 1,2

7.6. 通讯

名称及描述 信号/负荷 备 注 端子号

以太网 RJ45 10/100 M


附录(外壳尺寸图)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