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

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支架的策略分析
张小玲
(广东省惠东县平山第六小学 广东 惠东 516300)
一、研究缘起
阅读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小学语
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难以得到解决,
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效果的矛盾。现如今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难以摆脱传统模式遗留下来的尴尬局面。
出现很多教师精心准备、满腹情感,但学生反应冷淡的情况。想要改变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有语
文阅读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我们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
课标还倡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个性化阅读,积极拓展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新课标中虽未直接出现“支架”一词,但支架教学理念已渗入其中。对于新课标倡导
的阅读教学理念,本课题认为支架式教学理论与新课程理念之间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支架式教学理论在语
文教学实践中具有普遍适用价值,是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一种突破与改善。小学
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中大多都会涉及支架教学的相关内容,但是其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虽
然目前针对支架式教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将支架式教学理论与小学阅读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
究成果却凤毛麟角。这就会导致小学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缺少帮助,没有系统而具体的参考。
我们相信,将支架式教学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在充分研究学情基础上,以连续的逻辑性的问题为
基点,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动力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个体潜能,启
迪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对于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阅读学习与成长都是大有裨
益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支架式教学能够涉及的领域不仅限于小学阅读教学,很多学者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不同
的科目、年级、领域中,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充分体现了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巨
大包容性,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一般思路和课堂结构,通过搭建支架性问题或建议、范例等方式完成教学
任务。这一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接受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到“举一隅而与三隅反”。
就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支架式教学理论的相关研究处于发展时期,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并且研
究重点逐步从单纯的理论探讨转移至实践分析,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从而发现新问题,这就进一步开拓
了支架式教学理论本身的发展空间。本课题顺应这一潮流,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宗旨,在
研究小学语文阅读的同时丰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
2、实践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加深教师对支架式阅读模式的理解,帮助教师在教
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科学利用支架式教学,通过情景、协作、对话、评析等途径强化教学成
果,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数据库搜集、梳理、分析、整合目前有关支架式教
学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资料,包括论著、学术期刊、硕博士论文、报纸等,了解目前支架式教学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通过搜集相关文献的查阅研究,对本课题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为本课题提
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探寻已有的研究的薄弱之处,找到本课题的研究着眼点。
2、课例分析法:本课题选用近年来的名师课例以及研究者自行记录的课堂实践作为研究材料,利用
客观的叙述展示名师的教学策略以及时下小学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对课例的分析帮助我们整理、反思
并借助相关阅读理论给予客观评价,同时让教师更加清晰地理解支架教学的内涵和应用。
3、经验总结法:所谓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
568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
分析概括教育新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的方法。”在本课题中,研究者将
结合亲自体验的教学实践来探索我国当前小学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记录教学经验、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同时,用教学实践来不断发展完善支架式教学理论。
四、支架式教学的内涵
1、关于支架。支架式教学如何理解,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支架。“支架”这一词源于英语单词
scaffolding,《现代汉语词典》对其定义是:“犹抵挡;支撑、支起;支撑物体的架子。”“支架”原
指建筑行业所使用的脚手架,用来辅助建筑工人完成高难度的工作。“支架”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与支撑,
并不是完全代替工人的作用,相反,当工人借助“支架”完成工作后,需逐步撤除“支架”。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伍德、布鲁纳以及罗斯最早将“支架”这一专业术语引入教育领域,指有能力者对学习者提供支
持与帮助。维果斯基最先将“支架”引入心理学,认为支架是“类比在学习过程中辅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
的支持。”同一时期,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在维果斯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
概念。布鲁纳认为,支架是学生学习的有力支撑,必须具备,但应该逐渐减少。普利斯将支架定义为基于
学生的需要所提供的帮助,这种帮助伴随着学生能力增长又可及时撤除。阅读教学中引入“支架”一词,
是将教师的辅助与引导看作“支架”,教师多基于学情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适宜的多样的学习“支架”,
而学生在支架式教学中可以看作是一个个建筑物,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自身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并且,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需及时撤销“支架”。因此,“支架”有助于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
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2、关于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以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结合建
筑领域中脚手架这一术语,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布鲁纳在研究母亲
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与支持的过程中,发现母亲对幼儿的支持与建筑使用的支架有共通之处,他以维果
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将母亲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引入教育领域,由此正式提出“支
架式教学”的概念。布鲁纳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个师生关系与地位随着儿童能力成长而不断变化的互动过
程。
在欧共体的“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文件中,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一种教学策略,该教学策略为
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有助于学习者进一步深入理解问题。并且,该文件
同时指出了支架式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即搭建支架、进入问题情境、独立探索以及学习评价四步。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支架式教学可以定义为:在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以发展学生认知
结构为根本目的,以教师的辅助与支撑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逐步实现学生自我构建、
自我生成的一种教学理念。
五、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类别
1、问题式支架,开启语文。“问题式支架”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常见,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或一系列问
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获得问题预设的答案。教师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支架必须是精心准备的,它必须具有逻辑性、启发性与可操作性。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年龄较
小,面对长篇幅的文字往往会产生焦虑、迷茫或者畏难的情绪,难以寻找思考焦点。这时候,教师应当结
合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使用“问题”来为学生建立根基稳固、高度适宜的参考点,帮助学生集中精
力、认真思考。
2、实践式支架,触摸语文。常言道:实践出真知。特别是对于低年段小学生而言,让学生亲手去尝
试、去触摸,去感受,才能通过实践真正地切实地进行体会与感受,使孩子与课文中的事物相接触,与作
者的思想达到一致。例如在学习《青蛙看海》这篇文章时,让学生亲自模仿小青蛙跳石阶的动作,反复模
拟几次,学生能更容易地感受到文中小青蛙看海的不易,体会到小青蛙的努力,拥有了这样的经历与情感
基础,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提议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用对比的方法来开始对《青蛙看
海》的学习。
3、影像式支架,感知语文。语文课文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学生根本没有见过或听过的,如果
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式的接受,课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语文教学

569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
提供了便利,多媒体教学带给学生多重感受,学生感觉犹如进入了多媒体电影院,有声音,有图像,一节
课下来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注意力也能很好的集中。
4、探究式支架,品味语文。探究是对问题的深思,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学生在对课文有了一定
的认知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不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来把握深入思考,这时通过构建探究式支架,借用
集体的力量,传递思维的不同声音,从多个角度,立体的来品味句子,做到深入思考。
5、范例式支架,享受语文。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以此来
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范例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模式,有些课文较抽象不容易理
解,若借助于典型的例子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日常的语文基础训练需要范例式支架。通过范例式支架,
学生可以仿照例句的表达方式进行想象练说,也能按照例句所出示的完成填空,最后教师让学生谈谈收获
并总结出这节课学习的方法,归纳出学习的中心思想,有利于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向正向引导并进行。
六、课题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进行课题方案设计,对课题进行初步论证,形成课题论证报告,完成申报工作。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组织实施中期论证,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完成后,开始进入了课题研究的实际操作阶段,设计课题研
究方案,并付诸实施,形成了研究论文及个案研究案例。通过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调整和改进后期
研究工作,进行实践的再深入,理论的再升华。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研究成果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对上阶段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内容
和结论,进行终端研究,形成研究论文序列和个案研究集。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并逐步完成结题报告。整
理所有相关资料,提炼并形成书面文字,为课题的全面总结做好准备。撰写教改论文,总结经验成果,完
成的结题,接受总课题的评审,结题。
七、支架式教学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1、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在一节阅读课中,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支架式教
学。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创设情境,然后再来搭建支架,把阅读分成几个层次,对于重难
点应该展开细致的讲解,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框架的了解,从而提高对语言信
息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教学的课堂实例与分析,我们很容易的就会发现支架式的教学,和新课程改革是
相类似的,教师为引导,为辅助,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搭建适当支架。教师应以提出主问题,创设
良好的情境等,让学生处于主体的支架地位,并且相互支持,共同取得进步。一节课的时间虽然短暂,但
通过支架式教学使得学生获益匪浅,充分体现支架在阅读中的使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
教师也会相应的减少一些负担,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
2、支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演变
(1)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由于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应该做好课堂上出现
各种问题的心理准备,明确自己的教学活动目的,自己要达到什么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
该给出具体的活动细则与说明,分配好或者由组长分配好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因
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2)学生合作探究的帮助者。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书本上的知识过于枯燥,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检视和自我反思,明了自己想
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找到适宜的学习资料,选择合适的资料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设
计恰当地学习活动并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哪里出现误区就要及时帮助他们,
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动机。
(3)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持者。建构阅读学习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并且成为他们强大
的背后支持者。互相理解是支持中最为重要的。支持与帮助还体现在为学生做好适宜的准备,但做好准备
并不意味着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给他时间,多支持鼓励他。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很难依靠自

570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
己确定学习的目标与方向,那么,教师给予学生的鼓励与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
3、支架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
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是
指教师循序渐进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与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临时性支架逐步攀
升,进而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遇到的难题,最终能掌握所要求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真
正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真正地爱学
生,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其搭建适宜的、暂时的、多样的辅助支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有利于创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支架式教学理论运用于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不仅能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而且有利于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和评价
方式,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建立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共同参与的互动式评价体系。努力做到让每一位
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学会了什么,自己在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有了哪些提高以及自身哪方面还存在欠缺。通
过这些具有较高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来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这才是学习语文、感受语
文、运用语文的教学方式。
八、小学语文阅读的支架设计原则
1、支架数量适宜原则。把握支架数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情况;
二是在课堂中学生面对支架时的临场反应。例如在薛法根老师《槐乡五月》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抛出
问题支架:“你从这篇课文中又学到了哪些新鲜的词语?”随后,教师通过三位学生的回答得知,大部分
学生难以发现文中叠音词的妙用。教师及时改变策略,再次抛出新的范例式支架:“傻乎乎”。最后,学
生在这两点支架的帮助下,成功找到多个叠音词,并品读出叠音为词语带来的变化。薛发根老师在使用支
架的过程中注重对支架数量的把控,在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时不直接抛出答案,而是再次提供支架继续引导,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2、支架之间保持逻辑原则。支架之间的逻辑性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说明。宏观的逻辑性是
指支架的逻辑性要贯穿于整节阅读课。例如,在学习有关描述人物的阅读课上,教师在的支架要由浅入深、
由具体走向抽象,从“人物身份”出发,了解“人物经历”,最终体悟“人物精神”。微观的逻辑性是指
在某个具体的支架中,教师的引导要符合逻辑。
3、保持支架时效性原则。阅读教学中的支架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有力手段,但哪一个教学环
节来为学生搭建支架,是值得每一个教师仔细思量的。我们知道,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他们某种
学习能力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处于该时期的孩子,某种学习能力的发展或者掌握某种阅读方法既感到容
易又能很快学会。反之,如果教师没有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来进行搭建支架,一旦错过了这个
关键时期再去学习,即便有支架的辅助,也需要耗费师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往往也是事倍功半。
九、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支架的策略
1、了解学情,把握最近发展区
(1)回收导学单。为了帮助学生先学,不少教师在课前会提供导学单给学生。因此,导学单在语文
教学的课堂中并不少见,导学单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预习目标、字词理解、初读课文、预习收获、提出问
题等几个环节。但大多数教师往往把导学单看作是学生预习的手段,借此手段督促学生自主预习,并不回
收这些导学单,仅仅是让学生完成后带到阅读课堂。这种情况下,教师是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学情的。
(2)课堂检测。除了使用导学单,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抽出几分钟检测学生之前的学习成果,参考
学生的回答情况来掌握学生在本节阅读课中可能达到的水平。“课堂检测”策略的优点是,它既能够起到
检测上节课学习成果、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稳固本节阅读课的教
学基础。可谓是一举两得。但这一策略也存在明显短板,毕竟课堂时间宝贵,只能抽取少量学生作为参考,
无法照顾所有学生,建议与导学单策略同时使用。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是阅读教学的开端,是
教师最先使用的支架,也是其他支架的根基,因此必须牢固。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首先要能与学生产生共
鸣,让学生的认知与教师的引导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阅读课的兴趣。在这一环节,教师

571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
能够使用的支架策略较多。
3、搭建支架,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
(1)由点及面。在阅读课堂中,老师授课的切入点十分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既要让学生充分发
挥自主性,同时也要规约学生不能脱离文本,思想跑偏。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
应该提供的不是“圈”而是“点”。
(2)线性引申。我们在上文的研究中提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支架为中心呈放射型发展,教师不能
为其设限。但是,教师引导的责任并未结束。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帮助学生选择思路并加以引导是十分必
要的。具体表现为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回答继续深入提问,引出课文更加深刻的含义。
4、合作讨论,加强生生交流互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安排学
生交流问题、分享心得并共同思考。在阅读课中,安排小组间的合作讨论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训练学
生的沟通协作能力,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结果来测试学生们的思考方向是否正确、思考深度是否达标。教
师可以以此来调整下一个支架,调整课堂节奏。此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可脱离学生,要深入到
小组内,了解学生讨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根据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支架,帮助学生
思考。
传统教学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停留在“学生合作讨论得出结论”的层面。但根据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要求,学生的合作也体现在相互评价。因此,在这一环节,学生互评策略被很多老师忽略的。
5、评价反思,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支架式教学强调评价内容多样化,其中
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甚至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每一节阅读课都不
是独立的,彼此间互为支架,相互影响。因此,对每节阅读课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并且
教师在反思评价时,不能只关注自己教学过程,更应该看中对学生阅读学习成果的评价。在传统教学中,
这种评价仅限于学生作业与教师评分。在支架式阅读教学中,评价可以包含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
评或学生自我评价多个方面。此外,鉴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调整能力不佳,并且阅读课程相对较难,
因此,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行,以及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稳步提升,我们相信支架式教学将会被越来越多
的教育工作者接受、学习并应用。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急需更多地教育工作者不
停地探索、尝试来寻求科学有效的对策,而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教育工作者手中很有实用价值的工具。
本课题总览先前学者研究与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文献研究法、课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将支架式教
学作为理论基础,将小学阅读教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点明问题、探究原因,论证了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
文阅读教学中的实用性与科学性。同时,我们对小学阅读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五个具体环节进行独立分析,
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策略。综上研究,我们可以相信,“支架式教学”是能够
有效解决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遇到的问题的。恰当地使用“支架式教学”能够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提
高课堂效率、强化教学效果。
当然,由于篇幅、时间所限,以及研究者理论基础薄弱、教学实践不足、学术水平不高,论文还存在
诸多问题。首先,本课题的课例、调查数据大多来自于先前学者的文献资料,自己搜集、整理的第一手资
料不够丰富。其次,因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缺乏了解,未能在本研究中将小学生的“认
知”与教师的“支架”的关系展开研究。最后,本课题理论运用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欠缺,策略不够丰富,
还有继续挖掘的潜力。希望本课题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学者注意到“支架式教学”,为小学
语文阅读的教学策略献言献策。我们相信这是很有价值的。

57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