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0-21_Reg3_11 月改文參考指引

11 月改文參考指引
1. 試撰寫文章一篇,並以「雖然受到責難,但我仍深信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
的事。」為末句收結全文。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處事時都會謹慎小心,避免因為犯錯而遭受別人責難。
然而有些時候,我們雖受到別人的責備和非難,也要堅持完成心目中認為是
正確或有意義的事情。本題要求考生記述雖受責難卻仍深信自己所作之事很
有意義的因由和經過,從中抒述個人的感受和體會。
⚫ 「責難」
,指非難、詰難、責備,放諸本題,就是指他人對「我」有所批評、
不滿,並且提出指摘。
「我」被什麼人責難、為何受到責難,題目並無限制,
考生可自由發揮。舉例而言,可以是因為敘述者的舉動損害了他人利益、或
與其身分責任不符,或違反了某些規定或律令等,不一而足,言之成理即可。
因此,考生就「受到責難」的取材和情節不限,只要能具體呈現「受到責難」
之處或因由是什麼,交代得清晰及詳細,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很有意義的事」,指這件事情有相當的價值或意義。至於事情的意義是什
麼、對何人而言有意義,題目並無限制,可以是協助弱勢社群、實踐某些道
理、伸張公義、完成某人夢想等。考生可自由發揮,惟事情的意義必須與「我」
受到責難的原因有明確關聯,這樣取材才能配合立意。
⚫ 「雖然……但……」,表示轉折關係。考生需要交代被人責難但仍深信自己
所作之事很有意義的原因,當中的轉折和落差須合乎情理。考生可鋪寫敘事
者個人感受前後的變化,透過時序、情節的推進以表現心情變化。假若考生
未能呈現或鋪陳從「受到責難」到「深信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的
轉折,則不扣題目「雖然……但……」的句式,未能圍繞題旨而作。
⚫ 文章須透過敘事和描寫以抒發個人體會,取材須配合立意。本文不宜只交代
「我」受到責難但深信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後,便立刻收結全文,
應提出深刻體會和感悟。
⚫ 考生宜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寫作,這樣更容易將感受和體會寫得深刻。
至於敘述者的身分則沒有指定,可以是任何身分,只要是相對於「受到責難」
的經歷而言合乎情理即可。
⚫ 情節安排或心理轉折不宜過於突兀生硬、誇張或戲劇化;應在情理之內。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1
20-21_Reg3_11 月改文參考指引

2.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曾寫過這樣的一句:「群星不會因為像螢火蟲而怯於出
現。」試就個人對詩句的體會,以「活得自信」為題,寫作文章一篇。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不少人都曾幻想自己在世上是獨一無二的,但隨著年歲漸長,人們才逐漸發
現自己不過是芸芸眾生中不起眼的一員,是社會中無數個齒輪之一,自身的
才能和長處原來並非天下無雙、絕無僅有的,甚至比很多人還要遜色。人們
或許會因此而怯於展示自己的能力,忘記了「活得自信」的重要。本題要求
考生就「活得自信」開展話題,談談個人的體會,考生必須回應及扣連題目
詩歌的內容或意旨,否則將被視為偏離題旨。
⚫ 詩歌中,「群星」可以比喻為自己,而「螢火蟲」則可以比喻為他人。群星
與螢火蟲的相似之處在於兩者都有光芒,會在黑夜中閃爍,但群星的光與螢
火蟲的光終究不同,群星也不會因為與螢火蟲相似而怯於展示自己的光芒。
詩句的意思是,即使我們與別人有相似之處,也要勇於展示自己的美。「活
得自信」
,指信任自己、對自己有信心。若把詩句扣連至「活得自信」
,意即
就算我們的長處╱優點╱強項╱能力╱天賦╱才華╱才能與別人相似,也應
對自己有信心,不必怯於展示。就詩歌內容及對「活得自信」之詮釋,只要
考生言之成理,佐證有據,且不與詩歌意旨有所矛盾,即可接受。
⚫ 出現、存在或需要「活得自信」的範疇不限,可以是圍繞日常生活的大小事
項,可以是針對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可以是放諸人際交往、個人情感的範
疇引申發揮,也可以是關乎前途發展、針對自身恐懼或害怕的事物、群體利
益、社會狀況,或其他影響深遠、牽連甚廣的層面,茲不贅舉,只要能清晰
交代及呈現「活得自信」的舉動及考慮,言之成理,即可接受。至於出現、
存在或需要「活得自信」的原因,考生可以有所交代,但文章重點必須包括
由「活得自信」所興起的體會及感悟,故考生不應忽略內容上的詳略分布。
⚫ 考生可以上述詩歌的內容為切入點,抒發個人體會,惟考生不必囿於詩歌的
內容寫作。考生也可另行構思,以不同手法或題材切入,只要立意可呼應詩
歌中「活得自信」的旨意即可。如考生可思考活得自信的意義和價值,或探
討活得自信的具體表現為何,或探討如何才能活得自信,也可以反思人們應
如何看待或評價活得自信這種表現。考生亦可思考活得自卑、自信與自大的
分別,但不宜以此作為文章唯一內容。考生若能從人生價值或文化思想等層
面思考,立意和內容自然較為深刻和豐富,文章寫來亦更具體,或更具層次。
(續下頁)

2
20-21_Reg3_11 月改文參考指引

⚫ 與「活得自信」相關的體會因人而異,故考生可以從不同角度與題材切入,
自由發揮。本題的寫作方式可以千變萬化,能否切合題意,端視乎考生的取
材是否切當,立意是否明確。無論怎樣取材構思,「活得自信」應是文章的
關鍵詞,主導全文的內容或結構,或為全文的線索或探討對象。本題文體不
限,考生可就「活得自信」的聯想或思考虛構故事,或闡述個人的反思和看
法。考生可以敘事抒情,透過記事抒述個人感受,也可以就「活得自信」引
發思考,加以論述,但無論如何,文章取材均必須體現或闡明立意。
⚫ 取材不拘,可以是個人經驗,也可以虛構故事來說理或抒情。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想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記敘及
論說的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活得自信」的想法,
東拼西湊,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
⚫ 通篇內容不宜只停留在「呈現/陳述活得自信的表現」的層次,宜加入個人
體會及反思,方能建構文章的立意。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3
20-21_Reg3_11 月改文參考指引

3. 現實中,很多人都無法做到「知行合一」
,有人認為這是「知易行難」之故,
亦有人認為這是「知難行易」之故。你較認同哪一種說法?試談談你的看法。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人們素來認為「認知」與「實踐」兩者密不可分,可是,現實之中許多時候
卻總是難以做到「知行合一」,原因或是「知易行難」,或是「知難行易」。
本題要求考生就題目中的兩種說法表達意見,考生可輕鬆地談談個人看法或
嚴肅說理。無論考生採納何種立場,提出什麼論點,均必須與題目的另一種
說法作比較,兼論兩者,明確表達個人立場和意見,說明較認同哪一種看法,
又或是具體視乎什麼情況而定;全文的立場必須連貫、一致。
⚫ 「知行合一」,乃明朝學者王守仁(即王陽明)所提倡的學說。「知」,指的
是內在的認知、知識;
「行」
,指的是人的行動。王守仁認為,
「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兩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
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考生舉例闡述時須清晰交代「知」和「行」
的具體行為及表現是什麼。
⚫ 「知易行難」,指了解事物的道理較易,做起來卻較難。認為「『知易行難』
導致人無法做到『知行合一』」者,可以指出人的認知只牽涉個人層面,而
行動則可能受外界條件局限或影響,因此後者較為困難;也可以指出「江山
易改,本性難移」
,人要身體力行改變多年習慣,甚為困難;亦可指出「知」
僅包含單向接收或「輸入」
,而「行」則需要內在換化及「輸出」
,故較困難。
以上為論述方向舉隅,考生亦可構思其他論點,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知難行易」,指了解事物的道理較難,做起來卻較易。認為「『知難行易』
導致人無法做到『知行合一』」者,可以指出不少人類行為乃基於約定俗成
和傳統習俗而行,這些習俗或已有上百年歷史,現代人已難以考據或知悉這
些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深意;也可以指出人們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父母、
老師的教導所影響,他們在教導時亦未必解釋行為背後的原因,導致人們「知
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亦可舉例指出許多中國古代科學發明是在沒有理論
基礎底下出現的,由此引申論述「行」比「知」容易。以上為論述方向舉隅,
考生亦可構思其他論點,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文章宜輔以具體例子說理,取材須配合立意。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
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立論須明確,言之有物;論證須合理,論點和論
據須緊密關聯;說明和事例要具體,不宜浮泛;而論點和論據的安排須井然
有序,綱目分明;如能引用古今名言或事例闡述,則更具說服力。

4
20-21_Reg3_11 月改文參考指引

4. 試撰寫文章一篇,並以「從今以後,我決不再說這一句話。」為末句收結全
文。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論語.里仁》載:「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君子要謹慎說話,
勤快做事。
「慎言」素來為人所重視,因為一句說話一旦出口便是覆水難收,
而其影響亦難以估量,甚至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人們往往只有遭受過如此
沉重的教訓,才懂得「經一事,長一智」,以後決不再說同一句話。本文要
求考生記述決定不再說某一句話的經歷,並抒述當中的感受和體會。
⚫ 「一句話」,即一句說話,單句或複句均可。這句說話宜簡潔有力,意涵明
確,或感情豐富,這才容易顯示出這句說話的影響力所在。若考生記述的一
段話,篇幅冗長,內容含糊,則稍嫌欠當。
⚫ 「從今以後,我決不……」,帶出「我」對於「不再說這一句話」的立場非
常堅定,可見「不再說這一句話」背後,必有非常堅實的原因或理由,例如
是「這一句話」對自己或別人造成極為嚴重的傷害,或在某些層面帶來難以
彌補的損失╱傷害╱壞處╱負面影響,也可以是胡亂許下承諾而自己無力兌
現等,不一而足,言之成理即可。故此,考生宜構思說話的內容及語境,並
就人物的性格、遭遇或處境,作具體描述,方能凸顯這一句話的力量和影響。
⚫ 本文以記敘、抒情為主,考生須透過記敘以抒發個人體會。記敘宜有重心或
經過篩選,不宜空洞或流於蕪雜;筆觸宜具體細膩,忌粗淺浮泛;事情的鋪
排和交代,情節的變化和發展須有條不紊,輕重有致,詳略得宜;敘事和描
寫須細緻傳神,才能具體呈現情感和思想。
⚫ 考生須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寫作;「決不再說這一句話」的人必須是
「我」。敘述者的身分並沒有指定,可以是老師、學生、為人子女或父母者、
別人的兄弟姊妹、作為朋友或同事、隊員、組員、活動籌備者、公民等,也
可以是其他任何身分,只要相對於「決不再說這一句話」的經歷而言合乎情
理即可。儘管如此,考生不宜盲目追求代入特殊身分作述,應謹慎思考所選
身分是否有利發揮、對該身分的認識是否足夠、是否能反映該身分的獨特性、
該身分是否必要等;所述的經歷必須合乎生活情境。
⚫ 情節安排或心理轉折不宜過於突兀生硬、誇張或戲劇化;應在情理之內。
⚫ 文章透過敘事和描寫以抒發個人體會,取材須配合立意。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5
20-21_Reg3_11 月改文參考指引

5. 「從前,有個商人到鎮上買了大量的鹽,然後裝載於驢背上帶回家。驢走得
非常吃力,在渡河時不慎掉進河裡。鹽被河水沖走了一大半,商人十分生氣,
可是驢子卻因為行李減輕了而十分高興。第二天,商人又帶著驢到鎮上買貨,
但今次買的是棉花。棉花在驢背上堆得像座小山,可是並不算重。當經過河
邊時,驢想起昨日的事,為了躲懶便假裝失足不小心掉進河裡,豈料棉花進
水之後變得很重,驢最終只得咬緊牙關的載著浸滿水的棉花走回村子裡。經
過這件事,驢明白到取巧的不智,再也不敢耍小聰明了。」
這個故事的道理仍然貫穿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試就此寫作一篇文章。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要求考生就故事所述的道理或教訓,觸類旁通,以現實生活例子說明當
中的道理。故無論以哪類文體寫作,也須緊扣本題所引故事的道理或教訓。
⚫ 故事中,驢不慎掉進河中,所背負的鹽被河水沖走一大半,因此導致其負擔
減輕。下一次,驢背負著較輕的棉花,卻打算依樣畫葫蘆,假裝失足掉進河
水中。可是,棉花被河水沾濕後,變得更沉重,導致驢得不償失。由此可見,
驢因為取巧、耍小聰明,最終自食其果。
⚫ 「取巧」,指以狡猾的手段避免繁難或謀得利益。「小聰明」,指略有智慧,
通常在小事或枝節上顯露出來,多含貶損的意味。考生可探討取巧為何不智、
有什麼因素導致「耍小聰明」者未收預期之效、腳踏實地為何比投機取巧更
可取等。只要能呼應故事內容及道理,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考生應就題目所引故事構思個人體會和反思,呼應故事道理,道理舉隅如下:
投機取巧並不可取,應腳踏實地/越是想逃避面對責任,最終面對的責任可
能越加沉重/一個方法因機緣巧合而成功,不代表以後也能憑這個方法延續
成功/必須對事情、事物有透徹了解才能獲得成功等。以上為論述方向舉隅,
考生亦可構思其他論點,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接受。惟考生必須留意,表現
高低非取決於所列道理的數量,而是理解及論述是否恰當和充分。
⚫ 貫穿我們現實生活的道理可以指「處境」(如:因取巧/耍小聰明而帶來負
面的結果)
,也可以指「面對處境的原則或方法」
(如何防止自己取巧/面對
責任時該如何自處等)
,考生可只集中詳細說明其中一項,但更宜兩者兼論。
⚫ 所舉例子必須體現與故事寓意相符的道理;亦須取材自現實生活,可連繫古
今、中外的例子加以發揮。考生可以現實生活中的普遍現象作為例子,但不
應虛構故事來說理或抒情。所說明面對處境的原則或方法,須具體可行。
(續下頁)

6
20-21_Reg3_11 月改文參考指引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想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記敘及
論說的核心是什麼、所記敘的片段是否能呈現相關情感等。切忌因量失質,
堆疊所有關乎取巧的想法,東拼西湊,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
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文章的看法和構思須明確具體,言之有物,不宜浮泛。
⚫ 立論須明確,言之有物;論證須合理,結論和論據須緊密關聯;說明和事例
要具體,不宜浮泛;而論點和論據的安排須井然有序,綱目分明。
⚫ 考生的立場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立意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7
20-21_Reg3_11 月改文參考指引

6. 「功過相抵」是一種常見的賞罰制度,有人認為這樣能鼓勵犯錯的人彌補過
失;也有人認為做法並不公允。試談談你對這種賞罰制度的看法。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左傳》載:「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生之中,尤其年少無
知的時候,人們較為衝動魯莽,少不免會犯錯,這些錯或輕或重,或大或小。
雖然錯已鑄成,但有人認為,假若社會對犯錯的人抱持寬容的態度,鼓勵他
們以功抵過,對犯事者、受害者,乃至整個社會而言,未嘗不是彌補的方法。
但同時有人認為,這種制度只會變相鼓勵人不斷犯錯,不知真心悔改。本題
要求考生談談個人對「功過相抵」的看法,考生可從不同角度論述,但立意
必須清晰明確,不可空洞無物;論說也要持之有據,不可牽強附會。
⚫ 「功」
,指功勞;
「過」
,指過錯。
「功過相抵」
,指功勞和過錯可以互相抵銷。
在這種賞罰制度中,以功抵過的人既不會得到額外的獎賞,也不需受到懲罰。
本題要求考生談談個人對「功過相抵」這種賞罰制度的看法,一般而言,考
生可就以下數個方向思考。一、分析「功過相抵」的作用和意義;二、從不
同層面說明「功過相抵」的利弊和影響;三、探討採用「功過相抵」這種制
度時的注意事項;四、探討「功過相抵」的不同方式╱方法;五、從「功過
相抵」引申出對立身處世的反省;六、從「功過相抵」觀察或瞭解到某些現
象或原則。以上立論的方向僅屬舉隅,考生的看法、論述的角度可以千變萬
化,只要文章立意、取材能緊扣「功過相抵」發揮,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認同「功過相抵」這種賞罰制度者,可指出此態度有助鼓勵犯事者積極彌補
過錯,行善積德;也可以指出當犯事者以功抵過,某程度上能彌補受害者的
損失;亦可以指出此制度鼓勵社會大眾寬大包容等。反對「功過相抵」這種
賞罰制度者,可指出犯事者在此制度下未必會誠心悔改,此制度亦無殺雞儆
猴之效;也可以指出受害者所受之傷害(尤其是精神和心靈層面)無論如何
也無法彌補;也可以指出功過之份量無法以劃一標準權衡秤重。視乎情況者,
須論述在不同情況下(如:所犯罪行的輕重大小、犯罪者是蓄意或無意、犯
罪者的年齡等)
,「功」與「過」能否相抵,難以一概而論。惟考生所提出切
分不同情況的準則必須清晰、明確、合理,且有被考慮或端視的必要。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想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論說的
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功過相抵」的想法,東拼西
湊,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立意的高下
取決於對「功過相抵」的反思是否深刻,論說是否具體和嚴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