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5

讀書時如何做讀書筆記? -

知乎
這篇⽂章的出現,要回到最初讓我產⽣從紙質筆記遷移到雲
端筆記的動⼒開始講起。

閱讀是我⼗幾年的習慣,從⼩的時候讀《哈利波特》要抄下
⾥⾯⼀條條咒語開始,我就養成了不寫等於沒讀
不寫等於沒讀的習慣。
在⼩說中,遇到神來之筆我也會抄在本⼦上,攢著,作⽂的
時候可以移⽤⼀下。當然⼩說多依靠情節出彩,能夠做的筆
記並不多,後來我開始接觸涉及⽅法論的書籍,⽐如《超級
記憶術》或是《聰明⼈⽤⽅格筆記本》⼀類,看到列表和流
程便不免想要抄下來,留在紙上雖然可供查閱,但總會惴惴
懷疑不是⾃⼰的東西。

直到開始進⾏學術研究,我才接觸了⼤量1的教材和論⽂。
有的時候書裡的⼀句話對我產⽣了很⼤的影響,它的⾏⽂思
路或是背後透露的邏輯對我構建學科圖景產⽣了很⼤的推動
作⽤,我便會把這種聯繫或靈感記錄在這段觸發點的旁邊,
有的時候⽂中陡然出現⼀⾏公式,前後只是⼀些模糊的推導
思路,在嚴謹求實的學科要求下,我⾃然會補充關鍵的推導
步驟或數學技巧在旁邊。

遺憾的是,書本留的空⽩常常會不夠我做批註,我也並
書本留的空⽩常常會不夠我做批註,我也並
不能完全記住所有靈感和補充,筆記碎⽚散落在不同的
書和不同的⾴⾯中無法集成查閱,筆記本則脫離⽂本給
回溯增加難度
回溯增加難度,直到我發現⽂獻閱讀應⽤能夠克服這些困
難,從⽽幫助我建⽴⼀套以我涉及和學習的內容為中⼼的知
識庫,並且還能夠在編織知識網絡的過程中幫助我煥⽣新的
靈感。

實際上,閱讀筆記轉變的過程也是對閱讀定位改變的過程,
除了消遣之外,閱讀成為我的學術⽣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識攝
取⼿段。⽽在材料內化的過程中,我從 MarginNote 3 (以
下簡稱 MN )和 LiquidText (以下簡稱 LT )兩個應⽤中受
益良多,故作此⽂。好東西要推⽽廣之。2標題中「能怎麼
⽤」意在表⽰本⽂不僅涵蓋說明書式的功能介紹,還將實際
的使⽤⽅法綜合成拆解分析⽂獻的過程,它們是我在使⽤時
逐漸積累的經驗集合。

這篇⽂章適⽤於⾮瀏覽式閱讀或利⽤閱讀作為學習⼿段的對
象3,不侷限於學⽣或研究者,⽽應該涵蓋所有希望能夠在
⽂獻(或很厚的很有⽤的書)、論⽂(或很精練濃縮的⼗幾
張紙)、綜述(或針對某項⼯作 / 情況的系統介紹)等閱讀
材料中獲得⾃⼰的(即不是看完就還給作者的)知識的讀者
們。本⽂將按照特徵功能介紹
特徵功能介紹 - 橫向應⽤對⽐ - 優劣要點
排列 - 實際使⽤情景
實際使⽤情景四個⽅⾯順序進⾏。

當然,⾸先說明,為什麼⽂件標註應⽤這麼多,這兩個應⽤
得以被提名作為學術道路上搭載學⼦前⾏的特快列⾞?⽐
如, Notability、 GoodNotes、PDF Expert 等等應⽤都可以
PDF 形式導⼊論⽂或教材 ,都可以做批註,都可以導出,
MN 和 LT 的吸引⼒在哪裡?問題的答案就回溯到應⽤的定
位。

在 MN 開發團隊的 設計理念 以及 LT 開發團隊的 開發過程


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它們是以⽂本內容為載體、以知識內
以⽂本內容為載體、以知識內
化為主打功能的⽂獻閱讀應⽤。
化為主打功能的⽂獻閱讀應⽤。「以⽂本內容為載體」意
味著它們應該涵蓋基本的 PDF 標註功能,「⽂獻閱讀」意
味著閱讀對象應該是具有以下基本要素的⼀類知識總和:

1. 歷史價值或研究價值的知識
2. ⼀定的載體
3. ⼀定的⽅法和⼿段
4. ⼀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

因此「知識內化」成為它們不同於普通標記和筆記應⽤的地
⽅。它們拆解了完整的知識體系並將其壓碎、打磨、再
它們拆解了完整的知識體系並將其壓碎、打磨、再
塑造直⾄重整為⾃有體系的⼀部分。
塑造直⾄重整為⾃有體系的⼀部分。也就是說,開發團隊
希望的是使⽤該應⽤後能夠使讀者把別⼈的東西變成⾃⼰的
東西。那麼,這種效果是如何實現的?應⽤通過⾃⼰的主打
功能給⽤⼾們做了最好的引導。4

特徵功能介紹

MarginNote

筆記本
MN 將筆記本作為課題的最⼩單位,它可以集合多個來源
(書籍、⽂檔、網⾴等等),並且作為新圖層附著在來源的
表⾯。

打個⽐⽅來說,這相當於我們把很多張便利貼貼在了書上,
書本上是沒有痕跡的,便利貼集合就是我們的筆記本。因
此,⼀個來源可以產⽣多個筆記本,⼀個筆記本也可以關聯
到很多本書上。當它作為最⼩單位出現時,我們可以在⼀個
筆記本內進⾏搜索,就好像我們要在⼀個便利貼集合的盒⼦
裡找幾張特定的便利貼⼀樣。

在學習模式的界⾯中,筆記本可以和⽂本同屏出現,也可以
關閉筆記本只專注於⽂本,and vice versa。這樣⼀來,我們
既可以完全沉浸在⽂本閱讀中,也可以看到每⼀條剪貼下來
的摘抄如何與之前的知識結構聯繫起來,還可以在閱讀結束
後專注於知識體系的建⽴和整理。

⽂本對照

⽂本對照應該可以說是⽂獻閱讀應⽤必不可少的功能,尤其
是遇到⽐較囉嗦的作者多次交叉引⽤前述公式,⽽且公式全
都是標號的時候,對⽐功能的出現可以說如有神助。

⼜⽐如遇到思維⽐較發散或者系統的作者,說這部分內容雖
然才是第⼆章但是我們在第七章中進⾏了更加深⼊的討論,
並且在第九章中還引⼊了理論的應⽤,更多的補充讀者可以
⾃⾏翻閱第⼆條參考⽂獻。如果是在紙質書上閱讀,那就只
能以⼿指為書籤,憑藉短期記憶在不同⾴⾯和書籍間對⽐,
或者找張紙把多次重複的內容抄下來。

顯⽽易⾒,這是作為無紙化推廣克服的⾸要困難。在吸收 在吸收
和消化的過程中,我們更希望知識以⾃⼰的理解被集成
在同⼀界⾯,⽽⾮完全囿於作者的⾏⽂順序。
在同⼀界⾯,⽽⾮完全囿於作者的⾏⽂順序。在簡單的
情況下,如果只是前後⾴⾯的⾴尾和⾴頭範圍內的⽐較,可
以把翻⾴閱讀改成豎向閱讀。對於複雜的情況,如果是涉及
不同⾴⾯或書籍的,則可以在 MN 中使⽤多⽂檔分割視
圖。它⽀持同⼀筆記本內的任意⾴⾯進⾏多⾄三個的同屏⽐
較,並且可以切換分割⽅式為豎直或⽔平。⽔平多⽤於⾴⽐
較,不過三個⾴⾯加上筆記本,即使在 12.9 ⼨的屏幕上也
顯得吃⼒,在實際使⽤的時候建議不要過於貪⼼;豎直則多
⽤於⾏⽐較,對照的公式或是對⽐的段落適合使⽤。5

摘錄批註

正如我在⽂⾸所說,⾵過留聲,雁過留痕,讀過的書留批
註。雖然摘錄批註看起來是個基礎功能,但相較於我們提到
的普通 PDF 標記應⽤, MN 還是把它做得淋漓盡致。6

當我們讀到⼀個精妙⼊神的⽚段時,利⽤ Apple Pencil (以


下簡稱 AP )或⼿指就可以標記這個⽚段。標記⽅式在 MN
中被分為兩類,⼀類是摘錄,⼀類是批註。前者會⾃動在筆
記本中⽣成摘錄卡⽚,後者則會在導出時留下痕跡。

摘錄⼯具有⽂本選擇(分為以單詞或字符為單位)、矩形選
區和⾃由選區三種,⽂本選擇會以 OCR (光學字符識別)
的⽅式⽣成卡⽚,⽽選區⼯具則是圖⽚。OCR 意味著兩件
事,被識別的⽂本如果是數學公式的話就不能以原來的數學
形式顯⽰,如果是純⽂本的話則會脫去⽂本樣式⽽允許⽤⼾
編輯刪改。選區設有常⽤的四種背景顏⾊,以及打圈或塗亮
的框選模式。

批註⼯具有鋼筆、⾼亮和⽂本。其中鋼筆和⾼亮都設有六種
遞增的直徑,五個常⽤顏⾊,是否壓感,是否⾃動直線,以
及拾⾊器中的可選顏⾊,讓想畫彩虹的朋友可以⾺上開始表
演。⽂本則可以修改英⽂字體、字號、⽂字顏⾊、背景顏⾊
和加粗加斜下劃線。

對於⼀項功能來說,可選的選項越多,靈活性越⾼,但困難
程度也越⼤。這顯然是因為我們在使⽤時常常不需要這麼多
選擇,⽽集中在有意義且常⽤的選項上。正如我以前提過的
colorcode 就是⼀組特定的對標顏⾊。即使提供了拾⾊器,
⼀套系統的閱讀法也不提倡⼤家給畫⾯增加超過五種顏
⾊。只有在這個上限內,我們才能迅速把顏⾊和意義對
應起來;不然看起來五彩繽紛,但使⽤起來很容易散
焦。
焦。當複習瀏覽篩選筆記的時候,不需要調⽤過濾器,只
需要看⼀眼⾴⾯佈局就知道什麼地⽅應該是值得關注的,這
才是合理的 colorcode 原則。

對於⼀段摘錄,我們可以對它「劃重點」。在標準格式的
PDF 中,摘錄⾃動以單詞為單位,點擊或拖動可以選擇重
點,它們將以藍⾊下劃虛線標註;在影印版的 PDF 中,則
更改成選區的⽅式。在「回憶模式」下,重點將會被塗抹
掉,便於進⾏根據上下⽂填空的聯想記憶法。
⾃動在筆記本中⽣成的摘錄卡⽚,⽀持鍵⼊、⼿寫、語⾳和
插⼊圖⽚。以分割線割開的批註段落可以拖動調整順序或整
個刪除7。每張卡⽚都可以改變背景顏⾊或添加標籤,以兩
種維度進⾏分類⽅便篩選和搜索,⽽且⽀持四個常⽤的背景
顏⾊,很⽅便快速標記⽚段。
關於標籤的使⽤實際上屬於系統學習法的⼀部分,受篇幅限
制8不在此展開,但仍然可以簡要地介紹⼀下標籤設置的原
則。標籤的設置是供篩選器使⽤的,它的存在相當於⽤⼾⾃
定義的篩選規則,因此已經存在的篩選規則不需要再設置
已經存在的篩選規則不需要再設置
標籤
標籤。

⽐如,和意義關聯了的背景顏⾊(標記重點的⿈⾊⼀類),
或按章節劃分的主題分類;既然是⾃建篩選規則,那麼⽤得
上的再添加即可,下意識按照主題分類以及每張卡⽚都添加
標籤會增加很多不必要的⼯作,標籤以及添加標籤的卡⽚
標籤以及添加標籤的卡⽚
都要有針對性、要少⽽精
都要有針對性、要少⽽精。

關於語⾳功能實際上我使⽤情況⽐較少,⼀⽅⾯是受到學習
⼯作場所的限制,另⼀⽅⾯則是由語⾳本⾝的因素決定的:
語⾳的確能夠⽅便快速輸⼊信息,但是對於提取信息來說有
些⼒不從⼼;⽽對於學習這種需要頻繁回顧的內容來說,即
使進⾏了語⾳輸⼊我還是會把它們轉變成⽂字,所以只有在
特定情況下我才會使⽤這種看起來輸⼊成本更⾼的⽅法。

摘錄卡⽚與原⽂相關,點擊卡⽚可以快速回鏈原⽂,實際上
可以充當書籤的作⽤,所以我⼗分建議對於需要反覆跳回的
位置要添加卡⽚的標題,相當於給定位做了明顯的標識。關
於⽤作書籤和索引的⽅法我會在後⽂的實際使⽤情景中介
紹。

思維導圖

⾃動⽣成摘錄卡⽚只是⼩事。⽂獻讀過了,但批註和之前⼀
樣還是遺散在各部分的碎⽚,如果不能對它們進⾏有效的整
理,所謂的標記都只能落成⼀盤散沙。 MN 轉念⼀想,我
應該引導⽤⼾有效學習,那可是我的本事。所以它推出了讓
⼤家最喜聞樂道的功能:卡⽚⽣成思維導圖。 將⽣成的卡

⾃動插⼊思維導圖的⽅式有三種:

1. 按⽂檔⽬錄分類
2. 按⽂檔分組
3. 在選中節點後或浮動

第⼀種情況,如果卡⽚屬於某⼀⼩節,它會從屬於這個⼩節
標題卡⽚。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動⽣成⽬錄⼤綱的思維導
圖只在全局模式下使⽤,如果選擇了焦點模式(即只關注某
張卡⽚以及它的下屬部分),卡⽚就不會⾃動以⼤綱連接
了。這種情況在筆記本中引⼊多部書籍並只聚焦於某⼀本書
時常出現;
第⼆種情況則是把所有⽣成的卡⽚都丟到同⼀本書的筐
(框)裡;

第三種情況是將卡⽚連接在選中卡⽚的後端,如果沒有選
中,則會獨⽴列項。

將筆記集成思維導圖實際上就是通過技術⼿段免去了在未進
⾏無紙化之前重複冗餘⽽浪費時間的⼯作,使我們的注意⼒
都能集中在知識整合上。原本是⽂中零散的思緒,被 MN
歸納集中到筆記本中。不過,調整邏輯結構,改變知識框
調整邏輯結構,改變知識框
架 還是需要我們⼿動完成。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把每⼀
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把每⼀
點知識嚼碎捋順,再按照⾃⼰的語⾔重新表達,也就是
把知識塊重新擺放和連接的過程,知識才會真正內化為
⾃⼰的⼀部分,內化完成才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時從⾃⼰
的腦⼦裡把學到的東西掏出來,⽽不是禁錮於某本書的
實體。
實體。為了幫助⽤⼾更好地處理知識,筆記本中的卡⽚有
許多重構⽅法:

合併到 可以將選中的多張卡⽚合為⼀張,並可以調整
順序。⽤來把描述同⼀對象的筆記集中到⼀個位置,
或者⽤於表達⼀段順接關係和它的結論。
成為⼦節點 拖拽卡⽚到其他卡⽚上可以將兩者連接起
來。⽤來更改從屬關係。
獨⽴ 在樹狀視圖中拖拽卡⽚到筆記本中間的「獨⽴」
字樣處,在框架視圖中將卡⽚拖拽到框架的最外層
(全局下)。⽤於解除從屬關係,或⽣成新的分⽀
源。
重組 ⾧按框選多張卡⽚並選擇重組,卡⽚以框架顯
⽰,⽤於建⽴具有複雜邏輯關係(並列或從屬)的⼤
節點。舉個例⼦來說, A 和 B 是並列關係,它們都屬
於 C ,但是 A 和 B 都能導出結論 D , 那麼就應該⽤
框架把 A 和 B 放在 C 裡,並使 D 從屬於 C 。當然這只
是我⾃⼰的做法舉隅,不是正確⽽接近於理解習慣。
鏈接 選中卡⽚後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鏈接,可以將⼀
張卡⽚關聯到另⼀張距離遙遠的卡⽚,並在卡⽚內顯
⽰。⽤於關聯關係,⽽不改變知識間的⽣成邏輯。⽣
成鏈接的⽅法有三種,分別為雙向關聯,也就是被關
聯的兩張卡⽚都出現指向對⽅的轉到;單向鏈接,即
指在指出鏈接的卡⽚上出現跳轉到另⼀張卡⽚的轉
到,這種結果也可以通過直接複製卡⽚的鏈接並粘貼
到⽬標卡⽚上得到;複製⽂本,即指複製卡⽚內容,
但不使⽤任何轉到。

這幾個選項能夠很好地改變原有的⽬錄結構,⽽把知識翻譯
為⾃⼰的東西,從哪到哪⼀⽬瞭然。不僅清晰地實現知識關
係的可視化,還幫助我們梳理⽂本要點,建⽴完整的知識結
構。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改變思維導圖的顯⽰模式,選擇分⽀
樣式可以改變顯⽰為框圖或樹形。通常來說,框圖是集
框圖是集
合,樹形是聯絡。
合,樹形是聯絡。我們可以選擇⼀部分內容以樹形的形式
顯⽰,⽽保持其他部分的框圖結構。像⽬錄這樣的有序聯絡
的內容我們就可以樹形顯⽰,它幫助我們縱覽和展開知識結
構,⽽框圖則是細節的補充和堆疊,以促進我們強化知識
點。

在基礎學科的學習中,對學科圖景有⼀個俯視和仰視的把
握,對於發展和突進都有很⼤作⽤。在其他⾨類的學習中,
掌握結構能夠使得我們在遺漏了某⼀部分知識時從它的其他
部分的連接關係中重新推導出來。就像枝蔓延伸開來,結構
就是粗壯的枝幹,知識點就是閃爍的葉芽。
記憶卡⽚

記憶卡⽚是 MN 的另⼀出拿⼿好戲。實際上,MN 的亮點


就在於知識從輸⼊
輸⼊ - 處理 - 輸出
輸出的流程集合在了同⼀個界
⾯中,⽤⼾可以在⼀個地⽅完成⼀整個流程。就好⽐把⿂從
池⼦裡撈出來,刮鱗洗淨醃製,蒸煮裝盤出菜,都可以在廚
房裡完成,這才是 MN 最體貼的地⽅。記憶卡⽚相當於處
理和輸出之間的連字符,它在學習流程中是作為⼀個順接的
動作存在的。當建⽴了完整的知識架構之後,我們仍然需要
提出其中最有效的⽚段,來應對特定情況下的輸出情景9。

卡⽚組⾸先可以來⾃不同的筆記本和不同的書籍。這個邏輯
很簡單,和學習時以項⽬或課題為單位不⼀樣,
和學習時以項⽬或課題為單位不⼀樣,記憶輸出
通常是針對特定場景的,因此卡⽚組是以場景為單位的
卡⽚組是以場景為單位的,
⽐如某⽉司法考試或某學科期末測試。我們可以在學習模式
下的筆記本中添加或在複習模式下直接添加。在筆記本中,
打開多選模式:點擊「選擇」或⾧按並拖動打開框選模式
(實際上就是包含框選的多選),可以通過選區或點擊來批
量添加卡⽚到卡⽚組中;在複習模式中點擊加號會出現卡⽚
的篩選器,可以根據顏⾊或標籤添加⼀組卡⽚。添加的卡⽚
在左側以標題的形式排列,我們也可以改變它的排列順序為
製作時間、截⽌時間或⽂本位置。

在卡⽚組中,我們可以修改卡⽚的問題⽽不影響筆記本中的
筆記,所以在製作記憶卡⽚時我們可以⼀改制作知識卡⽚的
原則,不是以主題提要的⽅式顯⽰,⽽是以考試對象的常⽤
表述作為指導修改問題。在缺省的情況下,卡⽚的問題是我
們製作卡⽚時的標題,或沒有標題時的第⼀條筆記。筆記的
答案則是這條筆記下的所有批註,如果在製作卡⽚時合併了
多條筆記,答案就會顯⽰為這些批註的集合;如果使⽤了劃
重點模式,問題就會是被挖掉重點的選段,答案則會在選段
中以加粗的⽅式出現。

點擊開始複習,便出現單張問題卡⽚,我們可以快速滑動來
瀏覽待記知識,也可以點擊卡⽚來查看問題的答案,還可以
在答案⾯選擇顯⽰腦圖還是⽂本(甚⾄點擊學習模式的符號
還能查看不⽌筆記所在當⾴的原⽂),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在
結構或原⽂的提⽰下進⾏記憶的⽅式。根據這些提⽰回憶出
來的答案是有觸⾓、有附著⼒的,更容易在時間的沖刷後得
到保留。在卡⽚中, MN 設置了快速標籤的形式,即星標
和難度。我們可以使⽤星標來標記尤其需要反覆記憶的知
識,或使⽤難度中的易來標記簡單知識,⽅便在特定場景下
記憶這類卡⽚10。
還有⼀個很可愛但是實⽤性不強的功能可以在此介紹,問題
界⾯中設置了語⾳選項,⽤來播放問題和答案。我猜測開發
者是想要⼤家在通勤路上也能抓住碎⽚時間,可惜的是對於
這個初衷它的實現效果不夠強,語⾳播放完問題後會接著念
答案⽽沒有停頓時間,並且儘管可以識別中英⽂混雜的內
容,播放的效果⽐ Siri 還要差(笑)。當然,對於要求不這
麼苛刻的⽤⼾來說,我相信它是有⽤武之地的。

全局搜索

相較於普通閱讀應⽤只能在單⼀⽂件中進⾏搜索, MN 是
以筆記本為搜索範圍進⾏⽂本搜索的。⽤⼾可以查找同⼀關
鍵詞在不同來源處的介紹,這⽅便了我們在⼀個地⽅得不到
解答時,在其他來源處得到了更詳實的補充,瞭解清楚後還
可以點擊⽂本左下⾓的箭頭返回原來的位置。除了搜索⽂本
以外,思維導圖中的筆記也可以搜索,搜索範圍為所有筆記
本,還可以添加標籤和顏⾊的篩選規則。
除此之外,對於⽂獻中提到的特定內容概念模糊想要查閱的
話,可以直接調⽤內置的瀏覽器。選中對象並點擊「研
究」,瀏覽器會彈出並直接呈現搜索結果。使⽤內置瀏覽器
⽽不⽤其他瀏覽器應⽤的⼀個原因,在於在內置瀏覽器中打
開的⾴⾯可以直接導⼊當前筆記本,使⽤瀏覽器打開的
PDF ⽂件同樣也可以;甚⾄對於具有超鏈接的電⼦⽂檔可
以直接點擊鏈接跳轉後導⼊。瀏覽器可以在主⾴的設置處選
擇默認。
導⼊和導出

MN ⽀持導⼊的⽂件包括 Epub、PDF(包括其他筆記應⽤
中已有的批註)、網⾴和印象筆記的筆記(不過對於印象筆
記中剪藏的網⾴排版挺糟糕的,不如直接從瀏覽器中導
⼊)。

⽀持的導出有壓平筆記、思維導圖、筆記列表的 PDF 、思
維導圖到 MindManager / iThoughts 、印象筆記、
OmniOutliner 和 MS Word。另外,如果在⽂本中使⽤框選
⼯具,可以在彈出菜單中以圖⽚的形式分享選區,並且保留
選區中的⾼亮和墨跡。11

LiquidText
LT 的產⽣來源於⼀個美國的開發團隊,所以界⾯是沒有漢
化的。以下專有名詞我都會給出英⽂名稱(⽅便使⽤)和中
⽂翻譯(⽅便理解)。

⼯作區

基本的⼯作界⾯是由左側的⽂本區和右側的⼯作區構成的,
⼯作區⽤來承載該項⽬中所有⽂檔的筆記(但並不是所有筆
記,只是我們需要呈現在⼯作區中的筆記)。

⼯作區相當於畫板,其背景是格點,可以直接在上⾯⼿寫或
鍵⼊,也可以任意排列摘錄筆記或墨盒(Ink Box)。⼯作
區的尺⼨是無限的,但標度變換是有限的,這意味著可以左
右和上下無限移動,不過不可以無限放⼤和縮⼩。背景顏⾊
以週期性變化,⽅便⽤⼾集中和組織筆記。仔細看會發現⼯
作區的顏⾊是有區塊劃分的,在導出的時候,在⼀個區塊內
的筆記會被集成到同⼀⾴⾯,具體的導出⽅法取決於導出的
選項。
⽂本對照

LT 的名字 LiquidText 直譯應為液體⽂本,液體實際上指的 液體實際上指的


是流動、光滑和柔軟的特性,是他們拆解⽂本的主要⽅
式。
式。根據開發⽬的, LT 想要實現的是 Active Reading
(主動閱讀),包括 Annotation(標記)、Content
Extraction(內容抓取)、 Navigation(導航)和
Layout(排版)。
Layout(排版)。在 LT 中,我們處處可以觀察到開發者
如何利⽤流體性質來貫徹這⼀套主動閱讀的原則。⽂本對照
指的就是 navigation 和 layout 的部分。根據他們的解讀,
navigation 應該
Involves moving both within and between documents, as when
searching for text, turning a page, or flipping between
locations to compare parts of a text.
指的是查找⽂本、翻⾴或跳轉到其他位置時在⽂件內和⽂件
間移動。

It should also support reader-created bookmarks, and allow


the reader to perform other tasks in parallel with navigating.

(LT)應該⽀持讀者建⽴的書籤,並且讓他們在使⽤導航
時還能同時完成其他操作。
⽽ Layout (佈局)

is the process of visually, spatially arranging one’s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as when cross-referencing,
comparing materials side by side, or gaining an overview of a
document.
是在進⾏交叉引⽤、⽂本對⽐、或⼤綱概覽時,在空間上重
組⽂件和材料的過程。

It requires support for viewing different pieces of content in


parallel, while maintaining the document’s original linear,
sequential structure.

它要求應⽤⽀持同時查看不同內容,並且保持原來的⾏⽂順
序。

因此,在實踐⽂本對照時, LT 下了很多功夫。這使得它成
為 LT 的拿⼿好戲,甚⾄可以說是同類應⽤中做得最好的。
它們包括:

選中需要對照的對象並將其拖動到⼯作區中。
選中需要對照的對象並將其拖動到⼯作區中。因為
⼯作區是共⽤的,⽽⽂本區的操作和⼯作區相互獨
⽴。這使得我們在翻⾴或者更改閱讀材料的時候⼯作
區中的摘錄得以留在原位⽤作對⽐。
捏合⽂本。
捏合⽂本。雙指捏合能夠壓縮指間的⽂本(流體
性!),固定⼀端⽽快速滑動另⼀端時能夠增加該⽅
向壓合的⽂本。這使得我們在同⼀⽂件中的閱讀能夠
擴⼤到更⼤的範圍,⽽只關注壓縮部分外的⽂本。捏
合之後是可以鬆⼿的,這是因為開發希望我們能夠在
對⽐的同時完成其他的操作,所以我們可以在保留捏
合的情況下繼續滾動⾴⾯。單擊壓縮部分旁邊的雙向
箭頭能夠快速展開壓縮部分,回到最初的位置。
按住⽂件同時滑動左端進度條。
按住⽂件同時滑動左端進度條。這種⽅法和捏合⽂本
的邏輯是⼀樣的,主要⽤於跨度較⼤的⽂本間的⽐
較。這種操作傳遞的關鍵信息是,⽂件中被按住的位
置會被釘在原地。
多⽂件同屏。
多⽂件同屏。點擊左上⾓的加號可以在當前項⽬中添
加⽂件,項⽬中的所有⽂件都顯⽰在此,每個⽂件左
側都有顯⽰開關;也可以從 Doc Pane(⽂件控制板)
中直接把⽂件拖到⽂本區來打開。最多⽀持三個⽂件
的同屏顯⽰。
使⽤ Ink Link(墨線)。
Link(墨線)。墨線實際上指的是鋼筆寫出
來的墨跡,但在 LT 中有趣地被⽤作可視化的鏈接,墨
線的兩端能夠被聯繫在⼀起。使⽤⽅法是⽤鋼筆連接
任意想要連接起來的位置,按住端箭頭會顯⽰墨線另
⼀端的內容。
將捏合的⽂本⽤墨線連接。
將捏合的⽂本⽤墨線連接。捏合⽂本⽅法同上,
但是針對需要反覆查看的跨度較⼤的⽂本,我們
可以⽤墨線標記位置。將壓縮部分外的兩端連接
起來,按住箭頭時可以迅速彈回。
按住⽂本同時點擊卡⽚上的端箭頭。
按住⽂本同時點擊卡⽚上的端箭頭。這種操作
可以同時顯⽰當前位置和另⼀張卡⽚的關聯位
置。
同時點擊兩個端箭頭。
同時點擊兩個端箭頭。基於前⾯介紹的邏輯:按
住等於釘上,端箭頭等於箭頭另⼀端;那麼同時
點擊兩個12 端箭頭就可以顯⽰關聯在不同卡⽚上
的不同⽚段。
不同⽂本關聯到同⼀卡⽚。
不同⽂本關聯到同⼀卡⽚。選中⼀段⽂本,在彈出菜
單中點擊多選(Select More),然後選中(同⼀或不同
⽂件中的)另⼀⽚段,並在彈出菜單中點擊批註
(Comment)。點擊批註卡⽚上的端箭頭可以迅速彈
回兩個被選⽚段。
使⽤ Highlight View(⾼亮視圖)。
View(⾼亮視圖)。在最上⽅的菜單
欄點擊 Highlight View,在⾼亮視圖中捏合⽂本,⾼亮
選段會按照⾏的形式展⽰,其餘部分則被摺疊起來。
除了簡單地針對作者提到的部分進⾏連接,使⽤墨線連接實
際上是⼀種關聯操作。也就是說,當我們認為兩句話之間存
在邏輯關係,不只是並列對⽐,包括因果和轉折,都可以成
為我們連接的始因。

即使僅就操作數量上說,你都可以看到這種百花⿑放的⽂本
對⽐⽅式是可愛⽽富有趣味的。哪怕不是為了學習,就算嘗
試⼀下這樣的功能都覺得很好玩,在對⽐的動作中,你可以
感受到無處不在的柔韌和彈⼒,開發團隊對於流體的解讀在
應⽤中得到了很好的實踐。當然,豐富的操作性顯然給⽂獻
閱讀帶來了許多便利,哪怕針對不同來源的對⽐和補充,都
在這種可視化的關聯中得到了明顯的促進,這是我們做⽂獻
閱讀最需要依靠技術⼿段解決的問題之⼀。

摘錄批註
摘錄的原則,根據解釋,應該

involves the copying of original content to a secondary


surface, as when outlining or note taking.

能夠在做提綱或筆記時將原⽂選段複製到其他⾯板。

Users also must easily be able to organize, review, and trace


their extracted content back to its source.

⽤⼾也應該很⽅便地組織、回顧和追溯他們的摘錄內容。

在⼯作區的操作欄中,列出了完成上述⽬的的可選⼯具。

摘錄⼯具有 Text Select(⽂本選擇 ) )和鋼筆


鋼筆,但是對 AP
的⽀持提供了不同模式。如果⽴直使⽤就會打開 Image-
Select Mode(圖⽚框選模式) ,導出的摘錄為圖⽚。如果
傾斜使⽤就會打開 Text-Select Mode(⽂本選擇模式),導
出的⽂本會 OCR 後再成為摘錄。點擊彈出菜單的
AutoExcerpt(⾃動摘錄),選段就會⾃動進⼊⼯作區中成
為⼀張摘錄卡⽚,也可以拖動選段到⼯作區中的特定位置。
每⼀張摘出的卡⽚都⾃帶原⽂回鏈,只要點擊卡⽚端箭頭就
可以⾃動閃出原⽂。
利⽤鋼筆可以圈選⽂本的任意⽚段,拖動選區左側的⼗字箭
頭,使其以圖⽚的形式進⼊⼯作區中。摘錄的⼤⼩可以根據
⼯作區佈局調整,以滿⾜合適的需要,只要選中之後在右下
⾓拖動即可。在⼯作區的中的卡⽚位置是⾃由的,這就符合
了我們對於組織摘錄的預期,同時由於和原⽂關係⾃動⽣
成,我們也可以隨時在當前⾴⾯跳轉回該處進⾏對⽐。

批註的原則,包括:

embellishing the original text, as in highlighting, marginalia,


etc.
通過⾼亮和旁註等⽅式補充原⽂。

support for idiosyncratic markings, and effective ways to


retrieve past annotations.
⽀持使⽤獨特註記,並⾼效檢索批註。

批註⼯具有鋼筆、⾼亮和
鋼筆、⾼亮和 Ink Box(墨盒)
Box(墨盒)。鋼筆和⾼亮
筆都可以直接在⽂本區或⼯作區批註,鋼筆還可以成為可視
化的(看得⾒的13!)鏈接,⽀持五個常⽤顏⾊以及共 32
種可選顏⾊,六個筆跡直徑以及可選是否壓感。墨盒就是⼀
個盒⼦,可以裝⼿寫筆跡也可以鍵⼊,這樣⼀來就可以直接
在⼀段鍵⼊⽂字中⼿寫公式14。選中並拖動右下⾓可以放⼤
墨盒,實際上就是擴⼤批註的區域,⽽不會改變其中字跡或
輸⼊⽂本的⼤⼩。墨盒可以放在⽂本區或放在⼯作區,兩者
以陰影區別開來。
對於放在⼯作區的墨盒可以理解為在⾴邊貼上便利貼,
當翻⾴的時候隨著書⾴⼀起移動,所以它們是跟著⾴⾯
滾動的;⽽放在⼯作區中的墨盒就相當於貼在牆上的便
利貼,你隨時可以把它撕下來貼到別的地⽅去,但是翻
書的時候不受影響。
書的時候不受影響。當然,這些電⼦便利貼和紙質筆記的
不同之處就在於,當你把框和⽂本連起來,就可以通過點擊
端箭頭的⽅式迅速彈回來源。除了在⼯具欄中,另⼀個打開
墨盒的⽅式就是在選中⽚段的彈出菜單中點擊 Comment
(批註),兩者的區別是後者⾃動⽣成⽂本關聯。

對於拆解⽂章的過程來說,批註的必要性在於它將別⼈的東
西內化為⾃有體系並迫使其表達出來,同時也⽅便再次回看
的時候能夠快速的掌握⽂章要點。對於鋼筆⼯具使⽤的多樣
性,正是由於考慮到對於常⽤功能反覆切換⼯具帶來的不便
性,會影響⽂本的流暢閱讀,從⽽中斷吸收進程。對於⾼
亮, LT 中使⽤了獨特的檢索結果展⽰⽅式。

知識聯繫

與⽂本對⽐不同,知識聯繫指的是閱讀完畢後消化吸收的產
出。知識的結構就是通過知識聯繫建⽴的,知識的聯繫越清
晰,其結構才越堅固。在 LT 中,知識的聯繫有兩種,⼀種
是塊狀的,⼀種是節狀的。塊狀知識的組織⽅式是,任意數
量的盒⼦靠近,就會黏在⼀起,呈現出⼀種模擬流體的連接
感;節狀知識的組織⽅式是,使⽤墨線連接任意兩個盒⼦,
以⽰聯繫。

同樣地,知識應該以網狀的結構鋪展在體系中,就像⼀
知識應該以網狀的結構鋪展在體系中,就像⼀
棵葡萄樹。節點有⼤有⼩,⼤的塊狀節點就好像⼀⼤串
葡萄,葡萄都⾧在樹上,和枝幹上的其他葡萄連接在⼀
起,所以知識體系就由節點串聯起來。
起,所以知識體系就由節點串聯起來。結構化地梳理⽂
章,意味著我們理解了這個系統(或系統的⼀部分)。如果
我們需要整理和重構知識,我們就需要⼀些組織操作。在⼯
作區中,塊狀連接的知識通過雙擊可以全選,在選擇模式下
點擊任意其他卡⽚可以多選,拖動可以同時改變多張卡⽚的
位置,並且會在出拖動卡⽚外的其他卡⽚處呈現弛豫的動畫
效果(流體性 again!)。
多選多張卡⽚,在彈出菜單中選擇批註(Comment),就可
以同時給這些對象做批註,這⼀步通常⽤於總結歸納,相當
於節點的源流。當然單張卡⽚可以可以做批註的,這就相當
於批註的批註,是⼀種理解的再版,對於⼆次消化更新認識
是有好處的(但我建議使⽤不同顏⾊以區分這種再理解)。

在正常視圖下雙擊⼯作區,就可以看到畫板上顯⽰了以標記
來源的章節標題聚集的筆記卡⽚,再次雙擊可以恢復正常視
圖。顯然,這⼀步是⽅便快速跳轉到其他筆記區域⽽設置
的。
全局搜索
在頂部搜索欄中輸⼊關鍵詞可以搜索,使⽤捏合的⽅式可以
把關鍵詞按⾏順序呈現,可以單指滑動⾴⾯以⽅便快速檢
索,如果遇到了感興趣的⽬標段落,可以單擊摺疊部分將其
打開。搜索範圍可以是當前⽂件或涵蓋項⽬中的所有⽂件。

如果對於⼀部分內容想要查閱網絡結果,可以點擊添加⽂件
並點擊添加網⾴,在彈出的瀏覽器中搜索,且可以把搜索結
果導⼊當前項⽬中。
導⼊和導出

LT ⽀持從 Dropbox、iCloud Drive、Box、email、Safari 等


⼊⼝導⼊ PowerPoint、Word、PDF、Epub 以及網⾴。

⽀持的導出格式有 LT ⽂件、合併筆記 / ⽂件的 PDF、


Word 格式的筆記⼤綱。
應⽤橫向對⽐
優劣要點排列

MarginNote
優點:

1. 能夠進⾏完整學習流程,把知識的輸⼊-處理-輸出集成
在⼀個應⽤內。
2. 知識點的邏輯關係豐富,⽅便構建知識框架。
3. 具有標籤功能,可以建⽴完整和個體化的篩選規則。

缺點:
1. 應⽤上⼿⾨檻過⾼,說明書沒有涵蓋所有的使⽤細
節。
2. 筆記本中的佈局不夠美觀,常常留下很多空⽩。
3. iPad 版的快捷鍵不⾜

Liquid Text

優點:

1. 項⽬內的對⽐功能豐富,交叉引⽤剋星。
2. 對於流體的闡釋到位,界⾯的動態和靜態效果都讓⼈
舒服。
3. Ink Box 中可以同時使⽤鍵⼊和⼿寫,⽅便公式和⽂本
的快捷輸⼊。

缺點:

1. ⼿寫字跡不夠流暢,有時甚⾄出現延遲或分辨率降低
的情況
2. 查詢詞典的操作在⼆層菜單中
3. 搜索不是以單詞為單位⽽是以字符為單位15 ,且點擊
搜索結果不會跳轉回原⽂。

實際使⽤情景

⾸先要說明的是,我們並不能因為某些應⽤缺少了其他應⽤
的特⾊功能⽽認為這是它的不⾜,最多隻能稱兩個應⽤的針
對性或主打特⾊不⼀樣。更好的使⽤情況應該是,針對現有
的應⽤資源把它的功能發揮到最⼤化,當然在此基礎上可以
提供有效的使⽤反饋,以提⾼我們的使⽤體驗。但是爭論這
兩個應⽤孰⾼孰下顯然是沒有意義的。以下我將提供個⼈實
際使⽤兩個應⽤的⼼得,作為⼀種參照給⼤家⼀個⾃⼰使⽤
的思路,並⾮唯⼀解答。

對我來說, MN 是書籍閱讀的⼯具。由於流程清晰⽽拆解
到位,對於⼀個完整並且需要⾃建的體系我通常會使⽤ MN
來閱讀。所謂完整體系指的是需要我來進⾏消化和重建為⾃
有體系的,所謂⾃建是為了區別於教科書等上課所⽤的閱讀
材料。這是因為體系的拆解需要⾃⼰的理解,也需要很⾧的
時間,對於上課來說我無法進⾏這麼系統的⼯作。

需要消化的⼤部頭,導⼊之後我通常按章節進⾏,⼀般不會
中途停頓。對於⼀個系統來說,它的完整性,會牽出它的連
貫性。如果中途停頓時間過⾧,重啟學習⾏為時往往需要再
次複習,這對於⾃學的過程來說是效率低下的。使⽤⽬錄跳
轉到對應章節,我通常會使⽤藍⾊筆或⽂本框做批註,對應
於表⽰思考的 colorcode ,對於關鍵部分需要整理成思維導
圖的,我會使⽤選擇⼯具摘錄成⿈⾊或橙⾊並⽴即整理該卡
⽚與之前卡⽚之間的關係。

如果對於閱讀時遇到的疑惑定義,⾸先使⽤系統詞典,然後
使⽤全局搜索查找該定義在同課題中其他⽂件的闡釋⽅式,
如果這種情況還不瞭解再選擇性地進⾏網絡搜索,並將結果
利⽤ drag & drop 導⼊到筆記本中⾃動⽣成卡⽚或直接導⼊
網⾴做多項批註。

閱讀時遇到公式我往往⽤單⼀顏⾊或標籤標註並且寫清楚標
題,然後在左側的⼤綱視圖中同步查看。這也是⼀種⾮常⾼
效的對⽐⽅法,是利⽤⼤綱或搜索⽣成特定篩選對象與當前
⽂本進⾏的對⽐。對於常⽤對象都適合建⽴這種索引,它們
可以集成在同⼀個浮窗中,與⽂本和筆記本同屏出現,給對
⽐增加了⼀個維度。

閱讀完畢後我還會再次打開筆記本查看思維導圖,並重整理
以確定邏輯的連貫和張⼒,然後將需要記憶的內容導⼊到卡
⽚組,以供通勤或備考期間記憶。

相較於 MN ,LT 是我閱讀短篇論⽂(當然也有洋洋灑灑幾


百⾴的論⽂,但是我主要針對 20 ⾴左右的論⽂)的得⼒助
⼿。

⼀篇論⽂常常只是針對領域內都某⼀項發現或成果的介紹,
特點是具有 introduction 和仔細的說明,並附有很多參考⽂
獻,且沒有考察情景。閱讀 intro 的時候就可以利⽤應⽤功
能被旁徵博引,並把簡單的概要摘錄在⼯作區中,使⽂章的
脈絡⼀⽬瞭然。

對於⽂中出現的內容進⾏研究學習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建⽴
很多聯繫,在⽂件內的聯繫我會⽴即利⽤墨線連接起來,⽂
件外部的聯繫我通常進⾏批註或導⼊新⽂件。對於需要批註
的圖⽚,如果不需要反覆查看,我通常批註在⽂本區中。⽽
對於需要構建聯繫的圖⽚說明,我便將其導⼊⼯作區中,並
放⼊另⼀個墨盒裡以增添說明。得益於⽂件間的緊密聯繫,
在閱讀論⽂的時候不⾄於迷迷糊糊,拿著⼀沓紙在桌⾯上鋪
開。

閱讀完畢後再次查看⼯作區的批註,並確保其佈局合理,使
得再次查閱此⽂章或項⽬時能夠⼀下⼦找到對應的說明。最
後導出筆記到我的其他雲端知識庫中,這樣我在需要使⽤的
時候就可以集中在⼀個地⽅查看這類零散的論⽂。
寫在最後

寫 MN 的⽂章有很多,實際上測評 LT 的也不少,兩者的⽤
⼾基數都⾮常⼤。但是在觀察⾝邊⼈對這兩個應⽤的使⽤情
況,我總感覺到它們的能⼒被限制了,需要更好地挖掘和開
發,才能夠真正匹配得上它們的名聲,故作此⽂希望能夠讓
他們被更多需要的⼈發現。

本⽂無意與任何其他同應⽤的使⽤體驗進⾏對⽐,只是共同
作為輔助⽤⼾建⽴學習體系的分享。⽂中實際上也並未涵蓋
所有功能和使⽤⽅法,多是由於⾏⽂的結構限制,不想讓它
成為⼀些散亂⽚段的集合,才刪除了⼀些使⽤技巧之類的內
容。但仍舊歡迎諸位與我討論,我也會盡我所能地分享我的
使⽤⼼得,也會吸收優秀的⼯作流。

1. 你總不好把⼿頭上幾本⼈教⼩冊⼦稱作⼤量
2. 有的讀者喜歡在看應⽤測評前先看價錢,並做出「早
知道是這個價錢我就不⽤看完你這篇⽂章了」的結
論,針對這⼀部分讀者,請滑動到應⽤對⽐部分。為
了保持⾏⽂流暢,價格以及付費功能我放在了橫向對
⽐中。
3. ⽐如單純為了開⼼看的⼩說就不需要依靠這兩位的幫
忙。
4. 事實上,兩個應⽤的功能都⾮常複雜,只有建⽴強效
堅固的知識體系並以它們作為造城磚才能夠對學術產
⽣幫助,也就是說,它們都希望⽤⼾有較強的能⼒。
當然實際上你不把複雜功能都⽤完就不會覺得它真的
很難了。
5. 實際上,還有其他的⽅法可以添加⽐較單位,但由於
不屬於功能特⾊,故不在此部分進⾏介紹。
6. 當然,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如果我們只是簡單閱
讀,不需要對 PDF ⽂檔進⾏消化吸收的話,沒必要⽤
上⽂獻閱讀應⽤來⼤炮打蚊⼦。因此,此處沒有⾼
下,只是使⽤情景的針對性不同。
7. 這是習慣使⽤ Drafts 的⽤⼾們喜聞樂⾒的。
8. 你讀到這裡應該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到受篇幅限制是怎
樣的限制了
9. 說點⼈話那就是,學的東西是⼀本書,但是考試總是
考重點。要考試你就得背書。
10. 不過,卡⽚的篩選規則好像只有包含⽽沒有排除。
11. 不過對於我個⼈來說,雖然把導出部分放到了特⾊功
能中給讀者們介紹,我其實不會出於倉庫的⽬的把它
們導出到其他筆記應⽤中,只有在分享特定批註的時
候才會⽤到(另外之後的那部分)。對我來說, MN
吸收知識的流程做得很完備,不需要在其他地⽅加⼯
處理;⽽作為⼀個⼩團隊, MN 其實⽣命⼒還挺強的
(畢竟競爭⼒很強),所以也不需要擔⼼儲存的知識
丟失。這些消化過的其他⼈建⽴的系統知識我都會統
⼀放在這裡。
12. 如果你是⼋⽖⿂的話也可以多點幾個,但是超過三個
你就看不清了
13. 強調看得⾒的,是因為如果處在同⼀界⾯,這⼀條墨
線是不會隱藏的,如果在⼀個⾴⾯內做太多墨線鏈
接,就會看起來像是掉了滿屏頭髮。
14. 作為⼀個可以上課同步⽤ LaTeX 做筆記的⼈,我堅持
認為盲⽬說⽤ LaTeX 很快的⼈是毫無道理的,實際快
不快取決於公式內容。雖然我會以是否⽀持 LaTeX 作
為衡量筆記應⽤的指標之⼀,但是這種折衷的辦法我
依舊覺得是可取的。
15. 所以在搜索 model 的時候也會出來 mode 的查詢結果。
16. 當然對於⼀部分⼈來說,他們習慣使⽤⽂本模式來同
步上課,課後進⼊複習模式再整理,這也是可取的⽅
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