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寓言(7 岁到 70 岁都可以读的)

- 古希腊
- 古印度
- 中国

寓言
-寄托:寄托了劝谕或讽刺意义的故事

- 故事情节 + 寄托道理

拉封丹(1611-1695)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叙述的故事(喻体)好比是身体,
所给予人们的教训(本体)--寓意好比是灵魂。

寓意:说明某种道理
:指出某种教训
:讽刺某种现象
寓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本身带给我们一些寓示。
如:《守株待兔》,努力才有收获,不可去妄想着不劳而获,小朋友都看得懂。大人又如何解
读呢?
引用韩非子的话,后面那句说明,那只是偶然罢了。兔子撞到树桩而死是偶然,不是必然。
《刻舟求剑》,比喻不会变通,我们看问题要看全面。

哲学概念:谈的就是“常”(固定不变)与“无常”(一直发生变化),寓言本身更深的含义,
船上的人看到船本身做的记号,在他们看来感觉是“常”的,但是, 船在河面上,流水是动
的,流水代表 是“无常”,一个“常”处在一个“无常”之中,其实就是在移动, 一切都在
变化之中,都在“无常”之中。没有办法看清楚这种“无常”的人, 他就会执着, 执着以为
一切都是“常”的话,那就是刻舟求剑了。我们不断都在成长,每一段年龄,我们都要以一种
“无常”的观点来看待,你虽然感觉自己的身体没什么变化,但实际上就像河面上的船,流水
在动,时间流逝,人的一生一直都在改变,我们不能一直在“常”的观点,不然就成了刻舟求
剑的笑话了。
譬与喻是两个概念,一种文学说法
先秦:大多数人都是写比喻, 打比方,听懂故事, 再联系对方要表达的道理
中国对寓言的看法
不能等同看待,中国寓言概念跟西方不太一样, 是后世给它等同。
《庄子.寓言》百分之九十是寓言,都是借助外在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论点,父亲不会替孩子做
媒,人家一定会怀疑,倒不如由第三者来介绍—媒婆,不是父亲本身的过错, 是人的过错,
跟自己相同观念的人就会认同, 反之。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崇尚自然之道。

重言:拿别人的话来说
今天很多人把工具当作目的???写字训练就一定要写笔顺吗?
《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
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
七日而混沌死。”
自然之道:混沌本来没有七窍,然后倏和忽帮他开窍, 结果死掉,违反自然规律, 很多东西
不可以一概而论。
自然的本性非常重要。

把道放在生活里面, 要保养身体, 要知道自然规律。


《井底之蛙》:我们知道的东西或许会约束了自己。我们以为我知道的是全部,只相信自己,
不相信有一种东西叫境界。
庄子喜欢用动物说理。
韩非子的寓言
战国时期
韩非子:收集故事, 有人在传,没有想象,现实主义 (政治寓言)-不要贪图短期利益

庄子:抒发个人的想象,主观的陈述(择…自以为,,,。),浪漫主义
逻辑思维(科学)-韩非子

形象思维-庄子

马为什么养不胖?因为你是用嘴巴养, 而不是用行动养,要靠行动。一种生活化的寓言。
如果是有利益的话, 你就不会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