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常用虛詞

文言文的詞語包括實詞及虛詞兩大類。文言虛詞是相對於文言實詞而言,主要包括代詞、
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兼詞幾大類。

一、代詞

代詞可用來替代詞、詞組和句子,其作用是避免相同的詞語重覆。代詞大致分為人稱代詞、
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三種。

1. 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代詞,如:我、吾、朕、余、予、某,解釋為「我」、「我的」。

第二人稱代詞,如:女、汝、爾、而、若、乃,解釋為「你」、「你的」。

第三人稱代詞,如:其、之、彼、厥,解釋為「他」、「它」、「他的」、「它的」。

(注意:「之」作賓語用時,也可指代第一及第二人稱)

例 1:某雖不才,願請軍出城,以決一戰。(《三國演義》)

(某,指代「我」)

例 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誌異.促織》)

(而,指代「你的」;汝,指代「你」)

例 3: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其,指代「他的」)

2. 指示代詞

用來指示或區別人、事或物的代詞,稱為指示代詞。指代的對象可以是人、事或
物。常見的虛詞如:是、此、斯、茲、之、然,可譯為「這個」
、「這?」
、「這樣」
;彼、
夫、其,可譯為「那」、「那個」;他,可譯為「別的」;或、某,譯為「某人」;無、
莫,譯為「沒有誰」「沒有哪樣東西」。

例 1:斯是陋室,吾德惟馨。(劉禹錫《陋室銘》)

(斯,指代「這」,指代物)

例 2: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他,指代「別的」,指代事)

例 3:相公又稍稍語人曰:「某也賢!」)(宗臣《報劉一丈書》)

(某,指代「某人」,指代人)

3. 疑問代詞

疑問代詞用於問句中,可以指代人、事物或處所等。如:誰、孰,代人;何、胡、奚、
曷,代事物;安、惡(音污)、焉,代處所。

例 1:人非草木,誰能無過?(《濟公傳》)

(誰,指代「甚麼人」,指代人)

例 2: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孰,指代「還有甚麼事」,指代事物)

例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何,指代「哪」、「何處」,指代處所)

二、副詞

副詞的功能主要用來修飾動詞、形容詞或其他副詞,作句子的狀語或補語。按其功能可分
為表示程度、範圍、時間、情態、語氣、否定和敬謙等。

例 1:好讀書,不求甚解。(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甚,意指「很、非常」,表示程度)

例 2: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陶淵明《桃花源記》)

(咸,意指「都」,表示範圍)

例 3: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沈復《兒時記趣》)

(方,意指「才、始」,表示時間)
三、介詞

介詞不能單獨使用,它的主要功能是把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連接到動詞、形容詞,以
表示與其相關的對象、緣由、方式、時間或處所。常見的文言介詞如:於、以、為。

例 1:會於西河外澠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於,意指「在」,表示所在)
‧ ‧
例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以,意指「因為、由」,表示行為或動作產生的緣由)

例 3:此中人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

(為,意指「對、向」,表示動作的對象)

四、連詞

連詞的主要功能是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詞組或句子,它本身並不具實際意義,但可
幫助我們認識句子的邏輯關係和語法結構,更有助於理解句意。常見的連詞如:與、而、且、
如、乃、則、若、茍、是以。

例 1: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韓愈《師說》)

(與,「和」之意)

例 2: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蘇軾《石鐘山記》)

(而,「接著」之意)

例 3:茍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賈誼《論積儲疏》)

(茍,「假如、如果」之意)

五、助詞

助詞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輔助作用。常見的文言助詞如:也、
矣、焉、耳、乎、歟、邪、夫、哉、耶。

例 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矣,表示已經發生的事)

例 2:王亦無恙耶!(
《戰國策.越威后問齊使》)

(耶,同語氣詞「吧」)

例 3:逝者如斯夫!(
《論語.子罕》)

(夫,表示感歎)

六、歎詞

歎詞是表達強烈情感的詞,它是人們在感情激動時自然發出的一種聲音。歎詞不作句子的
成分,也不和其他的詞組合,它獨立於句子之外。常見的文言歎詞如:嘻、噫、唉、嗚呼、嗟
乎。

例 1: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周敦頤《愛蓮說》)

(噫,表示讚許)
‧‧
例 2:嗚呼!其真無馬邪?(韓愈《雜說》)

(嗚呼,表示感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