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我 曲在 史中的波


我略歌曲 Cantus Gregorianus 是教會的禮儀歌曲 方 樂的核心。它 上
似平淡 甚 因而 稱為平歌或素歌 Cantus planus 可是在它細緻和精巧的
上 加入少 改 之後 經常便立即產生戲劇性的差異。 型的 樂均特別按歌
而作 因此旋律 文 結合度很 且已 文 復 巴洛克時代 種「繪 法」
的地步 是 方 樂的 寶。

一. 教會對 我略 曲基本的態度

教會初期 力於禮儀聖樂的人很多 但由於各人的學 和對禮儀的 知各有


不同 而叢生弊端。 六世紀末 教宗聖 我略一世 Gregorius Magnus, 590-604 於是
了原有的曲 加以修 並創新 且明 唱時應守的 程。史家 為 他 編
了一本「對唱經本」 Antiphonarium 作為範本。 歌曲 以他而命名 稱為「 我
略歌曲」 也由此而展 了它 煌歷史的 。

八世紀時 查理曼大帝 Charlemagne, 768-814 深深 會到當時羅 推 的 我


略歌曲 有助於當地教會 羅 聖座的合一 且能促使他統治的版圖永固 於789
年以“勸勉神職人員” Admonitio ad Clericos 函教會的神職 求他們學習羅 歌曲
“Cantum romanum pleniter discant …… ob unanimitatem Apostolicae Sedis et Sanctae
Ecclesiae pacificam concordiam”。最後 促使他們放棄了於第五世紀已定型於本土的法
國聖歌 Gallican chant 而接納了 我略歌曲。

於 代有 我略歌曲 最 的文獻乃是 1963 年 12 月 4日梵 岡第二屆


大公會 所 布的“禮儀憲章”。憲章 申先教宗們的 令 尤其 宗教 樂〔教宗聖碧
岳十世 S. Pius X 1903 – 1914 於1903年11月22日 布的「 動 書」 Motu Proprio “ Tra
le sollecitudini” 和碧岳十二世 Pius XII, 1939 – 1958 在1947年11月20日 布的 教會
禮儀的 “天主中保” Mediator Dei 所確定的 「教會以 我略歌曲為羅 禮儀的
本有歌曲…」 (116)〕。大公會 將 我略歌曲 定性為「本有的 Propria」 確實是
的榮 。因為「教會從來沒有把某一種 格 看作是本有的」(123) 教會沒有
將喬托 Giotto di Bondone, c. 1276 – 1337 拉斐爾 Sanzio Raffaello, 1483 – 1520 的
畫 稱為本有的 也沒有將米 朗琪羅 Buonarroti Michelangelo, 1475 – 1564) 的 像稱
為本有的 也沒有 帕勒斯替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c. 1525-1594 的作品
獲得 榮 。
1
二. 我略 曲在西方音 發展中的表現

九世紀始 由於 結構的 樂 生 作曲家們便很 然的朝向 新的方向發


展。 然 我略歌曲相對地停留在原地 步的狀態 教會仍力圖推展。教宗 我略十三世
Gregorius XIII, 1572 – 1585 曾委托帕勒斯替 左托 Annibale Zoito, c. 1537 –
1592 一 修 我略聖歌 以祈恢復昔日的光彩 只是並未完成。可是當時作曲家們
在推動 樂發展的同時 並未忘 我略歌曲在教會中的 性。他們經常將一
歌曲 當地分為 樂 分和 合唱 分。 唱 樂 分稱為 Decani side
樂 分則稱為Cantoris side 此 以 示對 樂的尊 。

樂的停滯 然延續 十九世紀或甚 今天 然而 在 漫 的歲月 樂


優美的旋律 始終是 多作曲家們珍惜的寶 創作的 源和基石。由此 可 它
度的 合性。

從最早的平 Organum 始 經 由式的平 Free Organum 或稱


反 Discantus 腔式平 MelismaticOrganum 十三世紀古 時代
的克勞 拉 Clausula 經文歌 Motetus 十四世紀新 時代的等節奏經文歌
IsorhythmicMotet 等 樂的旋律常出現在持續 Tenor 上 作為整 樂曲的基石。

及 文 復 時代 當代作曲家創作大型彌撒曲時 多以固定 Cantus Firmus


的方式 也就是使用 樂聖歌或俗樂歌曲作固定 使之在持續 Tenor 上以
值唱出 其他聲 以對位技巧交織 另一方式為模作式 Parody 亦即整 彌撒
曲 無 在主 方 結構方 對位技巧方 均來 已存在的經文歌 只是歌 方
將原有的代以彌撒曲中的歌 而已。帕勒斯替 所創作的 103 彌撒曲中 有 52
均屬於模作式。下列是他的一 模作式彌撒曲“ Lauda Sion” 例片段 之後 便可
一目了然。

Lauda Sion 原

2
Lauda Sion 經文歌 始片段

G P Palestrina
Moderato (1525-1594)
Altus

Lau - da Si - on Sal - va - to - rem.


Tenor I

Lau - da Si - on Sal - va - to -
Tenor II

Lau - da Si - on
Bassus

Lau - da Si -

Lau - da du - cem et pa - sto - rem.

rem. Lau - da du - cem et pa- sto - rem.

Sal - va - to - rem. Lau - da du -

on Sal- va - to - rem. Lau - da


( ecc. )

In hym - nis et can - ti- cis in hym -

In hym - nis et can - ti - cis

cem et pa- sto - rem. In hym - nis et can- ti- cis

du - cem et pa - sto - rem. In hym - nis

©
3
Lauda Sion 彌撒曲 始片段

G P Palestrina
Moderato (1525-1594)
Altus

Ky - ri - e e - lei -
Tenor I

Ky - ri - e e - lei -
Tenor II

Ky -
Bassus

son. Ky - ri - e e - lei -

son. Ky - ri - e

ri - e e - lei - son.

Ky - ri - e e - le - i - son. Ky -

son. Ky - ri - e e - lei - son.

e - lei - son. Ky - ri - e e - lei - son.

Ky - ri - e e - lei - son.

ri - e e - lei - son.

©
4
Dol - ce sen - ti - re co - me nel mio cuo - re,

在 德教會改 的浪潮中 當時流 的「眾 歌」 Chorale 旋律來源 有時亦會使


用 樂歌曲 只是經 特別節奏的 理而已。例如巴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o - ra/u - mil - men - te sta na- scen - do/a- mo - re.
1750 所作的 “天上的父 光榮歸於祢” BWV 260 Allein Gott in der Höh’ sei Ehr’ 的曲
就是來 樂一 Gloria 即使他 名的 B 小 彌撒曲中的 Credo 也是以 樂
曲 作為主 。
Dol - ce ca - pi - re che non son più so - lo,

於管 琴作品方 數百年來 以 樂為主 或用作主 動機而創作的樂曲


很多。以巴 名的 C 小 帕 卡牙 Passacaglia 為例 它的主 然來 十七世紀
法國作曲家拉 André Raison, 1650之前 – 1719 但如果比 下列一 樂的 主
ma che son par - te d'u - n'im- men - sa vi - ta.
曲“Acceptabis sacrificium” 始的片段 則可清楚瞭 一 帕 卡牙主 的出 。

ma che son par - te d'u - n'im- men - sa vi - ta.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ecc.

於大型的交 樂作品 亦常將 樂作為創作的泉源 有時 直接採用 樂曲


為樂曲的主 。其中最常 採用的 乃是十三世紀方濟會會士柴拉 Tommaso da
Celano, d. 1256 所作的「末日經」 Dies irae 它吸引了 多作曲家採用。 名的作品包
括有白 士 Hector Berlioz, 1803 – 1869 的幻想交 曲 Symphonie Fantastique
古 Charles Gounod, 1818 – 1893 的神劇「死亡 生命」 Mors et vita 聖桑 Camille
Saint – Saëns, 1835 – 1921 的第三交 曲 拉 曼尼 夫 Rachmaninoff, 1873 – 1943
的「死之島」 Die Toteninsel 史碧基 Ottorino Respighi, 1879 – 1936 的「羅 之松」
Pini di Roma 和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 –1886 獻給布 Hans von Bülow 三十個
奏的“死神之 Totentanz ”。此外 史碧基的 樂協奏曲 Concerto Gregoriano
5
採用了復活節彌撒曲中的繼抒 “Victimae Paschali Laudes” 小提琴協奏曲
效果極佳 曲 的原作者是十一世紀法國宮廷專職神父 朋 Wipo, d. 1048 下
分別是 兩 繼抒 原作的 段

本文作者亦曾採用法國杜 神父 (Henry du Mont, 1610 – 1674) 的作品 創作中文


彌撒曲中的 “垂憐 ” 確實有意想不到的 。
杜 神父的原作

6
Moderato

7
此外 樂的旋律亦有用於 影 樂 例如 Zeffirelli 作的“太 兄弟、月亮姐妹”
Fratello Sole, Sorella Luna 中的“ Dolce Sentire” 此曲便是取材 天使彌撒曲中的
“Kyrie”。

Dolcemente

Dol - ce sen - ti - re co - me nel mio cuo - re,

o - ra/u - mil - men - te sta na- scen - do/a- mo - re.

Dol - ce ca - pi - re che non son più so - lo,

ma che son par - te d'u - n'im- men - sa vi - ta.

ma che son par - te d'u - n'im- men - sa vi - ta.

8
三. 曲的革新 末來的 景

十九世紀堪稱為 我略歌曲 新的一個偉大時代 當時孟特白耶 Montepellier


和聖嘉倫 St. Gallen 修 中的手抄本 先後出版。德國、比利時、義大利等國也先後
成立復 我略聖樂協會、聖樂圖書 、聖樂研究學俯 廣羅天下名士 從事研究 並
出版具有 大價值 權威的歌 理 書籍。當時 名的兩派學者群 分別來 德
國的 根斯堡 Regensburg 和法國的掃來木 Solesmes 的本篤會會士。最後 定了
在累根斯堡經營的出版家普斯特 Friedrich Pustet, 1798 – 1882 所根據的梅狄塞
版本 ed. Medicaea, 1614 “ 台經 ” Graduale 為公用校 本 於1883年出版。同一
年 掃來木本篤會會士波提耶 Joseph Pothier, 1835 – 1923 亦刊 “ 台經 ” Liber
Graduale 。後者 教宗聖碧岳十世 St. Pius X, 1903 – 1914 於就任 年 布「 動 書」
明令 建 我略歌曲 並再版波提耶的“ 台經 ” 定為法定本 稱為梵 岡版。1908
年羅 宗座 令所有地方教會 一律採用梵 岡版。然而 本篤會的學者深感所出版
的歌 尚欠缺節奏的符 於是 1897年 始努力 並於1903年出版有明確提示節奏
符 的 “常用歌 ” Liber Usualis 。

  接 羅 宗座 聖 禮 繼 續公布一些官 方 核 定 的 歌 如下 “ 垂憐歌 ”


Kyriale, 1905, 8, 14 “梵 岡版 台經 ” Graduale Vaticano, 1907, 8, 7 “亡者日 ”
Officium Defunctorum, 1909, 5, 12 “小歌唱 ” Cantorinus, 1911, 4, 3 “羅 禮日
用對唱歌 ” Antiphonale Diurnum Romanum, 1912, 12, 8 “聖 日 ” Officium Hebdomadae
Majoris, 1912, 2, 22 “聖 節日 ” Officium Nativitatis D. N. I. C., 1926 。

些 煌的成績 當然也是 十九世紀 今歷代教宗對聖樂 尤其對 我略歌曲


的 和 力推動的碩果。尤以教宗聖碧岳十世以來 他們所 布的 、 令等
使整個教會在 大禮彌撒時 少在梵 岡第二屆大公會 之前 經常以 我略歌
曲 唱彌撒曲中“專用 分” Proprium Missae 而使 我略歌曲在禮儀中擁有
的地位 只是在梵 岡第二屆大公會 之後 實 的情形大有異於前。因為 禮儀憲章
然明令“教會以 我略歌曲為羅 禮儀的本有歌曲 所以在禮儀 為中 如果其他歌
曲條件相等 則 我略歌曲佔優先” 116 。然而 禮儀憲章又指示 “只 不涉及信仰及
公益 教會 在禮儀中也無意強作嚴格的劃一 相反 教會尊 並發揚各民族的精神
優 及天 ” 37 因為“教會並沒有一個純屬於 己的 格 而是就各民族的習
性 環境 依各種禮儀的 採納各時代的 格 匯 成歷代值得珍惜的 寶 ”
123 。因此 教會不拒絕任何種 的聖樂 可是對每 聖樂作品只有兩 求

1. 具有相當程度的真正 現 112

2.  對教會和聖禮保持應有的尊嚴 123

9
在 個寬 的大原則下 教會內的聖樂創作真是百 放 同時教會為 合
禮儀的改 和實 的 仍為大眾出版“簡易垂憐曲 ” Kyriale simplex, Editio
typica, 1965 和 “簡易 台經 ” Graduale simplex in usum minorum ecclesiarum, Città
del Vaticano 1967 。

整 而 我略歌曲在現時代教會內的 現 確實令人感傷 然而 大 似乎
它卻又從窗戶 入了 個時代。 先 學 界仍繼續對 我略歌曲作學 的
研究 名的學府 推羅 宗座聖樂學 (Pontificio Istituto di Musica Sacra) 和米 宗
座聖安博 樂學 (Pontificio Istituto di musica ambrosiana) 此外 單從義大利各教區
而 1900年代 有36所教區創 的聖樂學 。 然實 唱 樂不如往昔 可是
以現代的各國文字填入原有聖 歌唱 卻屢 不 。 有以活用主 的形式 將
樂原有的旋律 入現代的合唱作品中 也是作曲家們慣用的作曲技巧之一。教宗 望
保祿二世 悼禮的彌撒中所 唱的歌曲 亦多以此技巧創作。由於科技的 步 我略
歌曲更 射唱片廣傳於大眾 入人的實 生活中 相信 也是 樂從窗戶 入
時代的例 。

四. 結

我略歌曲是教會內的禮儀用歌 但是從歷史的意義 樂文化的層 而 它


同樣擁有極 的地位。單從它的 式結構而 如果忽略 學者將不易了 巴洛
克時期前後各時代的 樂作品 和 代以 式創作的樂曲。

我略歌曲對教會的意義更大 因為教會肯定其為「本有的」 因此它已 教會


所祝聖 它甚 堪稱為「聖儀」 Sacramentalia 因為禮儀憲章明 「聖儀 就是模倣
聖事而 的一些 用以 示某些效果 尤其是 性的效果 並因教會的 禱而獲
得。」 60 歷代的教宗皆強 我略聖樂就是 及人心 幫助人祈禱 心向上
主的恩物。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