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公務人員專書閱讀推廣活動計畫

黃 崑 巖 談 教 養

鍥 子
Remember that happiness is as contagious as gloom. It should be the
first duty of those who are happy to let others know of their gladness.

Maurice Maeterlinck(1862 ~ 1949); the failures and reverses which await

men- and one after an- other sadden the brow of youth- add a dignity to the
prospect of human life, which no Arcadian success would do.

198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21 世紀研討會」當中特別提出

「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將是 21 世紀人類所面臨首要挑戰。

在中國儒家傳統思想中,教子之道,貴之以德,提出要先成「人」

才能成「才」。因此,以「德」為成人之本,以「智」為成才之源,

乃是恆古不變法則。在公務人員的教養育成過程當中應特別重視道

德、倫理,以及價值觀之培養是十分正確的觀念。在成才之前應先成

人,如果我們空有滿腹的經綸,而不懂為人之道,其所有努力,也是

枉然。Jones(1999)說:品德教育就是讓人們學習「認識良善、喜

愛良善、做出良善」
;亦所指的是要擴大教養意識,並建立更為清楚

以及更為完整價值觀,以重視倫理動機為出發點,再經由長期思考與

具體行動,以有效地健全相互尊重與合作學習的教養人格之基礎。

3
壹 、 心 得 摘 要
個人生存於社會上,他的目的不只是求個人生活的滿足,而是要

替人群服務,謀求大多數人的幸福。過去那種獨善其身,自掃門前雪

的觀念,已不合時宜了。因為,時代愈進步分工愈細密,一個人只能

專精於一件事,而人的基本生活是多方面的,必須透過互助服務,才

能夠通功易事,共存共榮。國父曾說:「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

可見個人是社會的一部份。個人的生活不能離開群體而獨存,個人生

命的意義,表現在他對於社會服務貢獻的層面。人類的生活由原始進

入開化,由低級的部落進入高級的政治社會,這些莫不是由於發展互

助體,經由群體之力,進而造成群體之幸福,得以延續無窮生命。

人雖有生死,而生命目的不過是為了永生不息的大我服務而已。

這就是生命意義。人類的天賦才能是不平等的,有聖賢、才智、平庸、

愚劣之分。但只要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三種層面的人,互

助合作,力行不懈,必能使人類生活日新又新,也持續擴大了生命的

範疇,並指引出人生的法則。只要本著服務精神,力行不懈,生活必

可充實,生命才有光輝。而我們承受先人及他人的賜與,今日才能有

如此和諧幸福的生活環境。因此,我們應發揮人類原有本性,愛的光

輝、照亮別人、互助合作、提攜共進、人我不分,使生活成為服務一

環,生生不息、環環相扣,最後帶動國家社會達至高尚富麗境界。

4
研究倫理實踐的學者 Rest and Narvaez(1994)指出倫理實踐

的四個要件:「倫理意識(Moral Sensitivity)、倫理判斷(Moral

Judgment )、 倫 理 動 機 ( Moral Motivation )、 倫 理 人 格 ( Moral

Character)」。個人所具有的良好品德之特質,必須在良好環境當中

持續模塑,進而展現出其可欲行為(Wynne and Ryan,1997)。因此,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

以及價值教育(Value Education)其目的都是努力促進道德成長。

而教養教育即是指: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境

相處,這是做人。而事情要怎樣來進行,才容易達到目標,則是做事。

如果我們所教養出的孩子懂得做人做事,我們教育才能真正落實。

在企業界當中,「倫理」已成為核心能力,而「品德」則成為新

世紀用人的新哲學,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強調重振傳統美德,全國工

總理事侯貞雄則認為「誠實」亦是企業上策。皆顯示出品德教育已成

為全球教育界的新顯學,亦是新世紀人才的必備能力。「品德教育」

一詞近年來一直被廣泛的為社會與宗教教育團體所重視之,這則是一

項值得被肯定與鼓勵的現象,因為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 21 世紀地球

村當中,整體國民的良好素質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總體競爭力的表現,

而國民良好素質的提升則直接取決於品德教育的實踐。一個有品德教

養的人在未來能懂得如何自處。因為品德教育改變了個人,也就改變

了社會、國家,最終將藉由重塑每個國家進而改造全世界的教養。

5
貳 、 專 書 回 顧
誰見過風?教養在某種狀況下就會呈現在別人面前,這與誰想見

到風,必須從觀察被風吹動的樹葉去推斷,是同一回事。教養是難以

捉摸概念,值得大家省思。它具有許多面具,會在我們不經意時露面,

讓你恍然它的用處(黃崑巖,2004)。在書中黃教授用「風」來形容

什麼是「教養」
,他引用「誰見過風」詩句來說,
「教養」在特殊狀況

下就會呈現有無,就像我們得從被風吹動的樹葉,才會知道風的存

在。書中列舉出如思考、語言、自律、美感、閱讀、倫理、對談等,

來說明教養的養成與影響。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注意週遭環境,

穿著得體,表達看法,有所不為,甚至贈書他人都會是教養表現。

個人生命的成就,不在於事業多成功,賺進多少錢;也不在官位

有多高,權力有多大,管理多少人;也絕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而是

在於用真心去幫助別人,用悲憫心去化解多少人的困難,用智慧去啟

蒙多少人。有前面說的事業、官場高成就的人,他們假如也懂得去幫

助別人,那麼他們的成就稱得上「非凡」了。教育乃是立國之本,它

攸關個人的素養,社會的品質以及國家之基礎。社會要靠每一份子的

素養提升才能脫離庸俗,不能單單只靠一撮人的心靈成長。什麼是教

育?教育的定義因人而異,但中外各家則認為,它在凝聚素養、邏輯

思考、辨別是非、重視利他與嚴守正義、批判事物、表達意見等。

6
節錄一:教養是值得我們傾力追逐具備在身資產,是精神內涵很高境

界,教育如果辦的好可以增強個人思維能力點出正確方向。

節錄二:人人都需體會教養的價值,教養要靠自己省思及琢磨,思考

從教養開始,思考是教養原動力,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

節錄三:思考教養的終究產物乃是感受與領悟,語文的精通成了教養

的中心價值之一,精通語言可以增加閱讀能力,透過精通語

言來刺激思考,而有效率的教養靠素質、修練與學習等。

節錄四:教養教育應該偏向智慧的發展、做人的道理,講求教養的深

化,應該先學如何做有教養的人,再學如何做個專業人。

節錄五:培養獨立與有判斷力的學生,讓美感滲透到生活之中,強調

學生對於周圍環境的注意力與認識,培養對於環境有觀察力

的國民,熟悉環境對於領悟人性在自然界定位有所幫助。

節錄六:教養有所不為堅持,正確判斷與強烈自律之心,官大未必能

有教養,非學校教育與教養,社會水準要高,要靠每一個成

員都能提高素質,活到老、學到老,社會品質便可提升。

節錄七:教養應該把眼光投向設法將國內教育導向回歸到教做人為

先,在求技術知識的正常軌道,讓教育發揮其真正的功能,

沒有一個有教養的老師,哪有一個有教養的學生。

節錄八:教養要件為尋找自我立身立業途徑,徹底瞭解自己志向、愛

惜生命,領悟生活要比求生存重要,知道自己在宇宙與社會

定位,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社會人,知有所為有所不為。

7
參 、 課 題 延 伸
在生命的旅程當中,我們所飾演的角色,在那麼寬廣的人際網絡

當中,正是其中的一個點,看似渺小而微不足道,其實這一個小點的

重要性,絕對不可以小看它。假若在平靜如鏡的池面上,投入一顆石

子,便會盪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每一圈漣漪遍及每一吋的池面,漸

漸擴大它的口徑,直至擴散到岸邊,池面飄著的浮萍、殘花落葉,不

論有多少,每一片都會被漣漪波及,而隨波上下擺盪搖晃著。我們不

論扮演哪一個角色,在整個社會構成的時空當中,其實跟平靜如鏡的

湖面是一樣的。我們每一個人、每一種角色,就像漂浮在水面的萍草、

落葉般。其中某兩個人的互動所造成的事端,就如同池面投下的石

子,所激盪起的漣漪一樣,會波及其他相關的人。一根蠟燭可以用來

點亮一間房間,也可以被用來燃燒同一個房間。同樣地,青少年可以

是我們國家社會的資源與未來,但卻也很容易被誤導入歧途之中。

臺灣社會的功利化隨著都市化的腳步急速地進展著,而孩子的品

德水準也逐漸往下滑落。天下雜誌(2003)公布一項最新調查,家長

與教師都認為,國中小學整體的品德教育比十年前更差,校長與教師

一致指出,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後,強調能力而忽略了德育。高達七

成以上的家長與教師認為,國中小學整體品德教育真的是變差了。

Bennett(1993)發表 1960 年到 1990 年之間一些社會變化的數據:

8
國內總產值增加 270%,社會消費增加 550%,福利消費增加 630%,教

育消費增加 225%,非婚出生增加 419%,少年兒童自殺率增加 200%,

單親家庭增加 300%,暴力犯罪增加 419%。顯見測量國民品德的數據

也隨著經濟發展呈現出負面的變化,而臺灣也正步著別人的後塵。

今日,品德教育再度被提起與正視,我們是否也應展開反思與創

新之步伐?在推動「新」品德教育的過程當中,則應該避免以下之迷

思或桎梏的產生(李琪明,2004)以為參據:1.以為人人可以主觀或

常識地評價品德教育的現況,因而忽略了學理基礎與客觀研究驗證之

重要性。2.以為品德教育無所不包、各自表述,以致於喪失推動之著

力點與評鑑重心,甚至違反教育本質與教養精神。3.以為只有少數人

負有推動與實施品德教育之責任,而忽略全體教職員工、家長與社會

各界均有言教、身教與境教職責。4.以為推動與實施品德教育者均業

已具有品德教育專業知能,其實渠等人員可能心餘力絀,亟待增權賦

能。5.以為品德教育僅面臨著「知而不行」或「知難行易」等問題,

而忽略認知層面之推理思考與批判反省能力養成之重要性。6.以為品

德教育僅是種道德訓誡或生活紀律,忽略知情意行統整學習之完整歷

程、多元豐富之教學方法需求,以及生活體驗之重要性。7.以為品德

教育與一般學科成就無正相關,甚至會產生教學時間牴觸現象,故而

導致品德教育在升學趨勢當中常被犧牲。8.以為品德教育僅著重個人

修身層面,忽略其已擴展為公共領域規範基礎之現代性與重要性等。

9
肆 、 閱 讀 評 析
人生的一部旅程,即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而在學習的過程當

中,也必定免不了發生錯誤。而錯誤本是學習當中的必要過程。能從

錯誤中不忘學習的人,會從錯誤當中,加以分析,找出癥結,進而發

現改進方法。因之,每犯一次的錯誤,能力也隨之成長,成功的機會

也日益增大,成功自屬可期。一般人,常誤認錯誤就是失敗。所以一

但有所錯誤,不是設法掩飾,以致於因循苟且、愈陷愈深。便是,忽

略、漠視,喪氣失志,以致於一事無成。其實,錯誤本身就具有「教

養」的積極意義,錯誤是一種反省檢討的機會教養,不是記取教訓,

避免重蹈覆轍。就是,超越障礙,改弦易轍,最後終底於成。

「經驗是良師」
、「三折肱而成良醫」這兩句俗諺最足以說明錯誤

就是學習的必要途徑。人類文明的發展,從茹毛飲血,進而演進至今

日科學時代,在漫長的文明發展史上,不知遭遇了多少的錯誤,付出

多少的代價,但也在錯誤之中,獲取可貴的經驗,突破困境,促進今

日文明。因為在各種不同學習的方法當中,不免要先觀察以掌握事物

的真象。其次要擬訂步驟,作為解決方針,最後要不斷地試探,實驗

研究方法。但是,以上種種甚少僥倖一次即成,大多不免有所偏差,

再從偏差當中加以修正改進。所以面對錯誤的正確方法,應該是珍惜

它、正視它,不僅要牢記錯誤所帶給的損失與傷害,方更要加深學習

10
動機,冷靜分析超越。因之,每犯一次錯誤,就同樣減少一次錯誤的

可能。反之,一有錯誤,便是怨天尤人,深怪時運不濟,推託應負責

任,甚至認定錯誤是能力的基準,一有錯誤,便以為能力不足,以致

消沈頹唐,勇氣全失。如此,冀望成功,無異緣木求魚。自古至今,

任何一項科技的發明,大多其中因為假設錯誤,或者實驗步驟疏忽,

因而發生錯誤,經檢討、再檢討,才會有進一步的「新」發現。

所以,犯錯之時,不要忘記告訴自己「錯誤是成功的搖籃」,然

後在心志上,不要輕易自責,要冷靜的面對問題,反省自己,徹底的

檢討,以更旺盛的企圖心,代替挫折感。重新調整,整裝待發,自有

意想不到的收穫。因此,也唯有懷著尊重的心情,才能夠在每次的挑

戰當中獲得新的體驗與果實,只有以尊重的態度去面對人生,才能夠

在人生不同時期的階段當中,以更新的心情和角度重新審閱自我,而

得到更多生命的啟發與智慧,最後才能迎接自我想要追求的成功!

人生猶如一葉扁舟,航行於無垠的瀚海之中;於是人不能漫無目

標,隨波逐流,因為那樣總有一天會被濤浪所吞噬的。必須在心中構

築一份理想,以作為個人的指標。個人有了理想,才能陳力就列,勇

往直前。然而理想必須與現實相配合,才不會淪為幻想,也才是真正

對於社會國家有所貢獻的崇高理想。高大壯碩的樹木,必曾經歷狂風

暴雨的摧殘;海鷗想飛的更遠、飛得更高,就得接受一再失速磨練;

人們如果經不起挫折的考驗,又如何能夠嚐到理想的甜果呢?

11
一般人常常在被殘酷的現實打倒之後,將一切的過失歸咎於「時

不我予」。然而歷代的聖賢豪傑則不然,當他們在遭遇到困難,總是

把它當作是一種考驗,認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想要成功嗎?其實

只要意志堅定,鬥志高昂,必能夠戰勝殘酷的現實,迎接那美好的未

來。也只有通過殘酷現實的考驗,所得到的結果才是珍貴足惜。

因此,有志的青年們,鼓起你們的勇氧,堅定你們的毅力,問題

是難不倒一個意志堅定的青年,現實擋不了一個有鬥志的青年,向前

衝創吧!用苦難來鑄成歡樂,將理想落實於現實!今日,品德教育再

度被提起與正視,我們是否也應展開反思與創新步伐?在推動「新」

品德教育的過程當中,對於公務人員的教育,則應該加強建構與落實

以下原則思考(林玄宜,2005)以為參據,逐步來實踐良善教養。

評析一:釐清教養的目標契成全人化的教育,兼重科技人文教育與活

化教育生機內涵,陶冶人格品德素養,契成全人教育之目

標,積極培養公務人員基本能力,以創造整體競爭機制,有

效的建構公務人員終身學習理念與適應遽變的社會情境。

評析二:力行再教育政策,提升教育品質,推動「心」的教育重建價

值理念,辦理兩性教育,建構平權理念,踐行生命教育,體

察生命精義,規劃公務人員服務教育,涵養社會情操等。

12
評析三:善用社會資源,強化教養績效,與社區學術機構建立密切之

合作交流的關係,有效地善用社區之優質設施,以補實社會

教育上的不足,透過善用資訊網路,以促進資源的交流。

評析四:塑造組織文化,增進領導效能,行政領導之取向與變革,共

同願景之促發與建構,學習型組織之輔助與成長,公務人員

行政研究之推動與塑造,透過適切方式之鼓勵或獎勵等。

評析五:有效的訂定發展計畫,共同戮力達成願景,相關發展計畫首

重理念的釐清,人員發展計畫,尤其重視具體行動方案,相

關業務發展計畫,兼重回饋功能,依序期程踐行落實之。

評析六:鼓勵人員進修,促進專業知能,落實小組研究會機制,俾能

達成進修的功能,鼓勵人員趨於研究領域,提升人員進修積

極成效,並鼓勵多元性之進修,俾以契合社會整體脈動。

評析七:暢達人員溝通管道,凝聚組織成員共識,定期召開各項會議

達成正式溝通的效能,善用媒體做為溝通的策略,俾以凝聚

組織的共識,不斷地提升組織成員溝通的能力與技巧等。

評析八:尊重相關專業體制,共創教養教育的契機,鼓勵人員不斷地

進修與成長,尊重專業體制教師教學與評量之自主權,獎勵

人員不斷進行學術研究工作,促使專業知能充實與發展。

評析九:對己克制對自己要約,「約」是約束自己言行,從「守法重

禮」著手,進而言行皆有分寸。如此,不但具備「節制」之

德,並且在自我反省及改進之時,顯出勇於改過之教養。

13
伍 、 個 人 觀 點
現今物質富裕、經濟發達的社會當中,常有人以價格代替價值,

以金錢衡量一切,以致於在金錢的激流之中,迷失了自己。尤其生活

在多元化的社會當中,無時無刻都要面對著矛盾與抉擇。故之,價值

觀常是這些對立現象的有力仲裁者。否則在面對價值紛歧的迷惘,常

常處於矛盾之中,以致於心理失衡,生活脫序,導引出不適的行為。

由於一切事物,均以金錢作為取向的標準,於是社會陷入一片迷惘的

漩渦當中。講包裝不重內涵,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種種現象,使人感

慨「人」的價值,已經漸漸完全被物化了。價值觀的混淆,在社會轉

型初期,尤其明顯。在傳統社會當中,服膺權威,是不容質疑的價值

規範,但社會多元化以後,價值觀的形成則隨著個體而有所差異。

然而透過教育的過程,可以促使青年建立一套價值體系,只可惜

在升學主義猖行的今日,教育只是升學的代名詞而已,所謂人格的培

養等,常流於俗濫的口號。當達到升學的目標以後,則隨世浮沈,而

迷失自我者,所在多有。因此,價值觀應如何確立?則個人思考列舉

數項觀點,以茲參考、自我策勵:1.信賴自己,獨立思考:要能夠清

楚地解析事理,洞悉其內在的價值,必須先信賴自己,才能獨立思考。

若是懷疑自己,則心生恐懼,不免受世俗環境所牽絆。人云亦云,心

無主見。所以肯定自我價值,是獨立判斷的先驅,也是人格重建的前

14
提。2.累積知識,培養智慧:要在芸芸眾生之中,能不隨俗而移者,

必須有大智慧、大定見,才能夠高瞻遠矚,洞燭先機。所以必先從累

積知識開始。因為知識就是力量,以知識作為基礎,培養歸納解析之

能力,必然能超然於濁世,特立獨行。否則以有限的知識,必然無法

適應千變萬化的社會。3.激發潛能,面對現實:價值觀錯亂的人,常

是面對挫折,必存逃避之人。喪失理想,遁入群眾,在群體之中麻醉

自我。因此,只要激發潛能,發揮自己的特性,一定可以得到無比的

喜悅,建立自己的價值,迎接挫折、腳踏實地,步步為營走出多采多

姿的生命。4.言行一致,修持德性:道德的提升,是透過一個修持工

夫,整理出自己心理內在秩序。進而秉持著內在秩序,產生更高的理

念層次,逐步建立個人人格的權威。言必行、行必果,以言行一致的

情操,則任何紛歧與蠱惑,都不足以動搖其對生命價值。因此,能在

遽變的社會當中,堅定自我價值信念,才能規範思想、導引行為。只

要能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能面對事物作出理性的批判,則必可在徬

徨無助之時,迷惑無奈之際,掃除心中陰影,回歸到真正的自我。

品德教育是一點一滴、長期性之「希望工程」
,雖不易見其速效,

及至社會大呼「道德淪喪」之際,再思「亡羊補牢」之策,恐已緩不

濟急,其所付出「社會成本」將難以估量。此非「杞人憂天」之言,

如今重視品德呼聲四起,不失為一種「警訊」,只怕「言者諄諄,聽

者藐藐」
,或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然而,當今之新品德教育仍

15
須在開放多元化社會當中植基,而非返回封閉之同質性環境,並使品

德不僅成為個人優質素養之核心價值,更應跨越私領域之界線成為人

際互動與社會良序發展之基石。而學校、家庭與社會均應相互配合、

互助,共同擔負品德教育之推動使命,使任何一方不致弱化或空缺,

以期在諸多民間團體熱誠推動之際,加以家庭之職責與學校之專業,

更能夠發揮相輔相成作用,以攜手共創當代新品德之願景與實現。

重視品德發展與培育,是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發展重要趨勢。未來

臺灣品德教育提升,有賴政府、研究機構、學校與民間團隊的並肩合

作,而全國性的調查資料與品德核心指標,則更需由政府方面主導才

能成功。我們相信強化正向品德引導,將大大減輕補救式協助的社會

成本支出。尤其,近年來無論在公私部門各組織,對人力資源發展的

要求,首重「品德管理」正契合教育核心概念。
「品德(Character)」

這個辭彙在希臘文是代表「標誌」或是「銘記」的意義,具有良好品

德的人通常會表現出合宜的外在行為與教養,以符合該社會的期待。

總而言之,今日公務人員的教育除了積極培養知識與技能之外,

也特別要注重人格的薰陶,尤其要修養我們的決心,而決心並非垂手

可得的,必須以「仁」為基礎,才能堅定,才有價值,也才有力量。

如果沒有「仁」作基礎,則學問愈大,權位愈高,其失敗的可能性也

愈速愈慘。因而在推動之時,則應該加強對於自我生活環境的瞭解;

對現代社會倫理的學習;對傳統優良道德的養成;對公共安寧的維

16
護;對中心德目的實踐等。進一步則希望做到對傳統與現代的存菁創

新;對東方與西方的匯通與融合,最終目的在於發展自發、自主的自

律,良心的判斷,崇德的意志力,進而形成倫常的習慣、德性的意識

與實踐,以圓滿實踐現代文明社會當中「公民」的「社會化歷程」

隨著臺灣民主深化,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權利更加重視,但在維護

自己權利的同時,卻未尊重社會上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權利。這種只顧

自己、不尊重他人,只重視自己說話的權利,忽視別人聽話的感受,

只求一時的快意,卻形成粗俗語言充斥的情況。這樣的社會風氣,甚

至也影響了知識份子,由此可以看出個人教養的形成應該有一個更內

在、更深層的基礎核心「尊重」,它不必然與知識的高低有絕對的相

關。尊重是一種自我內省與自我養成的過程。一個懂得尊重生命的

人,不會欺侮、凌虐甚或摧折一個弱小乃至卑微的生命,相對的,也

不會匐伏乞憐於蠻悍橫暴之前。對於生命的尊重,是養成人文關懷教

養的基礎。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不會藉著自己的優勢濫用權力,

欺壓弱勢,當然也不會在權力與優勢之前變得卑微諂媚、趨炎附勢。

不墮入權勢的迷障,可以引領個人形塑守正不阿的教養和形象。一個

懂得尊重人格的人,會視人人皆人格平等,因此不會有身分貴賤、工

作高下之分,會尊重自己的位置,也會尊重別人的職分,盡己之心,

推己及人以及敬業樂群的處世態度自然展現,個人優雅謙和教養也自

然流露出來。在面對壓力之時,方能態度從容展現文明人的教養。

17
陸 、 延 伸 閱 讀
因民主乃為當今主流的思潮,不僅為政治制度更是一種生活方

式,故品德教育絕非真空存在的,而應積極的融入當代民主精神來加

以體現。易言之,當今品德教育不應該僅侷限於個人修身面向,尤應

拓展至公共領域之規範層面,且不能牴觸民主之精神,故品德教育亦

是一種法治教育、人權教育、性別教育與公民(德性、資質)教育等,

而非意識型態的教育,皆由於人口品質的提升因而漸漸改善之。

不同時代,雖有不同品格與教養標準。不過,傳統的儒家文化強

調人皆有「羞惡之心」,而西方的政治學者則以「誠信」為公民道德

與社會凝聚力的最低標準,均可以見出人類共通的道德期待。臺灣民

眾在政治立場上不管如何歧異,對於下一代「教養」要求則應該是人

心略同,畢竟這是每一個人的自我期許,也是評量臺灣競爭力的重要

因素之一。而國家領導人的言行具有風行草偃之影響力,則應當警惕

「教養」問題實為國民關切注目的重大課題(聯合報社論,2004)。

每一件事物,都分別具有多面的角度與立場,所以不能以絕對的

好,或絕對的錯來衡量之。這就像我們在欣賞一件雕塑品之時,從某

個角度來看它的確很漂亮,但繞到另一面來看,就不一定那麼吸引人

了,而我們假使要客觀的評鑑它,就得從它的四面八方都仔細地看

過,才有可能做到。同樣的道理,一件事情,政府的一個政策,也都

18
同時對某些人有利,又對某些人、某些事是造成不利的影響。有利的

一方會特別地支持這項政策,而不利的一方就會想辦法的阻止與抗爭

了。人的言行,有時候也具有這種特質,從某些立場來看,這樣做是

正確的,但若從另一個角度或立場來看,同樣做法可能就又錯了。

人生的一部旅程,即是不斷學習的過程,而在學習的過程當中,

必定免不了發生錯誤。錯誤本是學習當中的必要過程。如果能夠從錯

誤當中不忘學習的人,則會從錯誤之中,加以分析,找出癥結,進而

發現改進的方法。因之,每犯一次的錯誤,能力也隨之成長,成功的

機會也日益增大,成功自屬可期。其實,錯誤本身就具有正面積極的

意義,錯誤是一種反省檢討的機會,不是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就是超越障礙,改弦易轍,最後終底於成。「經驗是良師」以及「三

折肱而成良醫」兩句俗諺最足以說明錯誤是學習教養的必要途徑。

因為在各種學習的方法當中,不免要先觀察,以掌握事物真象。

其次要擬訂程序步驟,以作為解決方針,最後在不斷地試探,屢次實

驗方法等。以上的種種,甚少僥倖一次即成,大多不免有所偏差,再

從偏差當中來加以修正改進之。所以,每當犯錯之時,千萬不要忘記

告訴自己「錯誤是成功的搖籃」,然後在心志上,不要輕易的自責,

要冷靜的面對問題,反省自己、徹底檢討,以更旺盛的企圖心,代替

挫折感。重新調整、整裝待發,自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與結果。

19
觀點一:培養國際視野,現代由於交通工具與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

人類社會的接觸日益頻繁,各種文化體系溝通、交流也急遽

增加。未來「品德教育」推動方向,也將以增進相關國際視

野為目標,協助瞭解其世界多元文化面貌,培養尊重多元文

化氣度,減少國際社會衝突努力促成「世界和平」來臨。

觀點二:培養專業知能,現代社會為一個專業分工的社會,專業不僅

代表著「職業」,也隱含著「生涯發展」的意涵。然而,由

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過度擴張,使得「專業人」也經常必須面

對失業的窘境。未來「品德教育」推動方向,除了凸顯各局、

課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之外,也將強化相關人員「多元專

業」的發展能力,以促使公務人員的生涯規劃更為寬廣。

觀點三:培養對物珍惜,對物質要儉,物質泛指自然界的萬物,也包

括了人類生存所需各項產品。環保習慣的養成,以及儉樸的

生活使人降低對於物質的依賴程度,隨之也提高了自己的自

主性以及自由度。尤其可貴的是會因重視人甚於物,願意捐

獻財物來幫助別人,以促成社會的良性循環與教養發展。

觀點四:培養對事盡力,對事情要有責任,專心做好眼前該做的事,

要誠實、正直、一步一腳印,踏實地學習做人。全神貫注地

聆聽別人意見以示尊重之專注。準確地說明原委,以賺得未

來的信任誠實。行正事之時展露出來的高尚品性與純淨心靈

之美德。樂意執行上位者的交代,不負期望地順服完成。

20
本專書閱讀報告若有未盡妥善之處,尚祈諸多先進不吝指正

參 考 文 獻
1.天下雜誌,2003,品格決勝負 - 未來人才的秘密。

2.李榮安,1998,追求卓越教育與素質教育。

3.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

4.李琪明,2003,倫理與生活 - 善惡的變與辨。

5.李景源,1987,本質與現象。

6.陳彥貝,2002,道德教育的迷失與落實。

7.張宏哲,1999,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8.傅木龍,2002,還給德育應有的風貌。

9.楊銀付,1997,素質教育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

10.薜安國,1996,關於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探討。

11.蘇建文,1995,發展心理學。

12.Anderson, K., 2000, A school of fish: A lesson in character

development. Social Studies & the Young Learner.

13.Lickona, T., 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NY.

14.Bauman Z., 1997, Post modernity and discontents. Oxford, UK.

21

You might also like